期刊文献+
共找到821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诊疗指南(2020) 被引量:115
1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 唐军 +3 位作者 封志纯 母得志 黄兰 熊涛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严重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存活的患儿可能遗留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防治NEC对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该指南基于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采用证据推...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严重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存活的患儿可能遗留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防治NEC对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该指南基于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GRADE),制定NEC临床诊疗循证指南,旨在为NEC的诊断和防治提供证据和参考。[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1):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指南 新生儿
下载PDF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3
2
作者 汪莉 倪申旺 +3 位作者 朱克然 周登余 王杨 王琍琍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25-830,共6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42例NEC新生儿根据修正Bell分期分为Ⅰ期组(40例)、Ⅱ期组(72例)和Ⅲ期组(30例)。手术治疗的18例均为Ⅲ期,保守治疗的124例中Ⅲ期1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42例NEC新生儿根据修正Bell分期分为Ⅰ期组(40例)、Ⅱ期组(72例)和Ⅲ期组(30例)。手术治疗的18例均为Ⅲ期,保守治疗的124例中Ⅲ期12例、余为Ⅰ、Ⅱ期。各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检测CRP和PCT。结果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的Ⅲ期组CRP高于Ⅰ、Ⅱ期组,Ⅱ、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CRP高于治疗前,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PCT高于治疗前(P<0.05);Ⅱ、Ⅲ期组恢复期的CRP、PCT低于Bell同期的治疗前、治疗后次日(P<0.05)。Ⅲ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和机械通气使用率高于Ⅰ、Ⅱ期组(P<0.05),Ⅲ期组的脓毒症发生率高于Ⅱ期组(P<0.05);仅Ⅲ期患儿发生消化道穿孔(10例)和肠狭窄(8例)。治疗后次日的CRP对Ⅲ期NEC的发生有预测价值(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次日的CRP对于NEC手术具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 CRP、PCT水平变化监测有助于Ⅱ、Ⅲ期NEC的早期诊断,CRP可能作为预测Ⅲ期NEC发生及手术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下载PDF
腹部超声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39
3
作者 杨磊 徐巍 +1 位作者 李永伟 严超英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断价值及其在NEC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84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修正Bell-NEC分级诊断标准分为NEC疑似组(n=44)、确诊组(n=40);另根据临床...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断价值及其在NEC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84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修正Bell-NEC分级诊断标准分为NEC疑似组(n=44)、确诊组(n=40);另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内科治愈组(n=58)和手术/死亡组(n=26),比较腹部超声及腹部X线平片检查结果在各组中的改变。结果在确诊组,腹部超声对门静脉积气、肠管扩张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腹部平片(P<0.05)。手术/死亡组腹部超声显示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腹腔积液及腹腔游离气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内科治愈组(P<0.05);腹部平片仅显示肠管扩张及腹腔游离气体多见于手术/死亡组(P<0.05)。结论腹部超声在NEC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超声表现对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腹部超声 新生儿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各期危险因素差异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许笑南 何少茹 +3 位作者 郑曼利 李琳 刘玉梅 孙云霞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483-1486,共4页
目的探讨在Bell分期下I期与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高危因素差异,为更有针对性地防治各期NEC及改善NEC患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收入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87例NEC患儿临床资料,包括... 目的探讨在Bell分期下I期与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高危因素差异,为更有针对性地防治各期NEC及改善NEC患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收入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87例NEC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围生因素、起病前喂养情况、起病前合并疾病情况、起病前1周内是否输入红细胞等共24个项目,根据Bell分期分为I期组(67例)和Ⅱ/Ⅲ期组(20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可能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2组患儿胎龄和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期组的病死率高于I期组(P〈0.05)。24个观察项目中有7个在2组差异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妊娠期糖尿病、羊水异常、呼吸衰竭、甲状腺功能减低、贫血、脓毒症、起病前I周内输注红细胞,提示上述因素与NEC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羊水异常、呼吸衰竭、甲状腺功能减低、贫血、脓毒症、起病前1周内输注红细胞等危险因素可能影响NEC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被引量:32
5
作者 吴莉 陈豪 +4 位作者 徐秋玲 印学蕾 陆国强 杨弘伟 顾爱珠 《新生儿科杂志》 2004年第2期58-61,96,共5页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中心近10年间NEC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方法调查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出生的1869例早产儿,对确诊NEC的59例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中心近10年间NEC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方法调查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出生的1869例早产儿,对确诊NEC的59例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引起NEC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早产儿NEC发生率为3.16%。胎龄小、体重低、胃肠道动力功能差及局部免疫应答能力低下、感染仍是NEC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减少早产儿发生率是降低NEC发病率的最好办法。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何时恢复喂养需谨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流行病学 NEC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623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唐书庆 朱丽 +4 位作者 张蓉 钱甜 王瑾 曹云 陈超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171-1175,共5页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住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病死率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623例NE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统计采用Stata 12.0软件包。结果共纳入623例NEC患儿,早产儿...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住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病死率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623例NE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统计采用Stata 12.0软件包。结果共纳入623例NEC患儿,早产儿485例(77.8%),包括1期304例,2期176例,3期143例。胎龄(33.2±3.9)周,出生体质量(1 979.7±813.5)g。住院新生儿NEC发生率为1.29%(410/31 662例)。2期和3期NEC发生率为1.01%(319/31 662例)。2期和3期NEC出生体质量和胎龄均明显小于1期NE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NEC起病前纯母乳喂养比例为7%。1期NEC出生后3 d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和起病前口服布洛芬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的比例低于2期和3期(P<0.05)。临床表现最常见为腹胀(71.75%,447/623例)、肠鸣音减弱(56.02%,143/623例)、反应差(45.43%,283/623例)和血便(40.45%,252/623例)。早产儿NEC肠穿孔率为17.73%(86/485例),足月儿肠穿孔率为13.04%(18/138例)。NEC手术比率为25.36%。NEC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肠狭窄[10.27%(64/623例)]和脓毒症(血培养阳性)[7.87%(49/623例)]。2期和3期NEC白细胞(WBC)<4×109/L和血小板<100×109/L比例均明显高于1期NEC(均P<0.05)。2和3期NEC CRP升高比例及水平高于1期NEC(P<0.05)。抗生素使用依次为甲硝唑(69.34%)、碳青霉烯类(65.65%)、头孢类(61.16%)和青霉素类(58.59%)。治愈出院占65.49%,好转出院19.58%,病死率14.93%,其中3期病死率为45.46%。结论新生儿NEC以胎龄28~34周、出生体质量1 000~1 999 g为主。住院新生儿NEC发生率为1.29%,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 NEC发生率仍高达11.82%。NEC病死率为14.93%,但3期NEC病死率高达45.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婴儿 早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口服益生菌预防早产儿严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程国强 王来栓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6期485-493,共9页
目的评价口服益生菌预防早产儿严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Ovid、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 目的评价口服益生菌预防早产儿严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Ovid、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等。应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4.2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口服益生菌预防早产儿严重NEC(Ⅱ期及以上)的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严重NEC的发生率、总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院内感染导致脓毒症的发生率。结果共检索到10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10项RCT研究(共2 117例早产儿)进入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8篇为A级,1篇为B级,1篇为C级。各研究间的基线水平差异较大,出生体重,胎龄,益生菌应用的种类、剂量、开始应用时间和治疗持续时间等均有差异。Meta分析结果表明,益生菌组可显著降低严重NEC的发生率和总病死率,OR分别为0.34(95%CI:0.22~0.55,P<0.000 1)和0.36(95%CI:0.22~0.58,P<0.000 1)。无证据表明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可减少院内感染导致脓毒症的发生率和NEC相关的病死率,OR分别为0.94(95%CI:0.62~1.42)和0.48(95%CI:0.16~1.47)。所有研究均未见口服益生菌导致相应菌株全身感染的发生。结论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可显著降低早产儿严重NEC的发生率和总病死率。对低出生体重儿可给予口服益生菌预防NEC的发生。现有的研究尚不能证实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对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关超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口服益生菌的安全性和疗效仍有待大规模的临床多中心RCT研究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益生菌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超低出生体重儿 META分析
下载PDF
早产儿营养的最优化 被引量:30
8
作者 william w.hay 黑明燕(摘译)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共19页
早产儿营养补给的目标是使早产儿能够达到同胎龄健康胎儿的正常生长速率,并且在器官生长、组织成分、以及细胞数量和结构方面也能达到健康胎儿水平。营养物质的数量与质量对于早产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包括神经系统发育是至关重要的。基... 早产儿营养补给的目标是使早产儿能够达到同胎龄健康胎儿的正常生长速率,并且在器官生长、组织成分、以及细胞数量和结构方面也能达到健康胎儿水平。营养物质的数量与质量对于早产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包括神经系统发育是至关重要的。基本营养素的供给不足不仅会造成生长受限,而且会增加病死率或影响神经发育结局。早产儿在NICU住院期间的生长速率在神经发育及整个人体发育的结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对于最佳营养的需求非常明显,但早产儿生长落后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根据总的能量及蛋白质需求以及个体成分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甚至细化到氧气的需求来优化早产儿的营养是非常必要的。该综述阐述了早产儿科学合理的营养需求、具有实用性的营养指南以及早产儿静脉营养、肠内营养的方法步骤。包括氨基酸在内的静脉营养,应该从一出生便按照相应胎龄所适合的速率开始补充。肠内营养则应在出生后尽早开始,首选母亲的初乳和牛奶。肠内营养应根据热能需要开始建立并在能耐受的范围内快速增加,保持营养摄入在推荐速率的同时相应地减少静脉营养摄入量。制定一个合理的喂养方案对于改善营养状况及相关的转归是重要的。什么是早产儿的最佳营养和生长速率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这种最佳营养不仅能使早产儿神经认知得到最充分的发育,同时还要最大程度地限制其远期发生慢性疾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营养 胃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氨基酸 葡萄糖 脂肪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
原文传递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阳 余加林 +7 位作者 艾青 冯晋兴 郑树芳 唐小丽 杨静丽 贺雨 王政力 李禄全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采用16S rDNA PCR产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方法以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为NEC的早产儿为NEC组,并分为Ⅰ、Ⅱ... 目的采用16S rDNA PCR产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方法以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为NEC的早产儿为NEC组,并分为Ⅰ、Ⅱ和Ⅲ期亚组,每个亚组各7例;以2家医院同期住院的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选择与NEC 3个亚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相匹配者作为对照Ⅰ、Ⅱ和Ⅲ亚组,每个亚组亦各7例。在NEC组和对照组入院后1、3、5、7和9 d时点采集粪便标本,进行DNA扩增和DGGE,对条带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丰富度S和Shannon指数,通过T-A克隆测序,分析NEC组和对照组肠道细菌种类分布及常见优势菌。结果①入院后1 d时点NEC组Ⅰ、Ⅱ和Ⅲ期亚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2.01±0.73)、(1.93±0.27)和(1.54±0.36),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亚组[分别为(2.65±0.26)、(2.74±0.16)和(2.56±0.22),P<0.05],且NEC组Ⅲ期亚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NEC组Ⅰ期和Ⅱ期亚组(P<0.05)。②NEC组和对照组各10例获得全部5个时点的粪便标本,对照组Shannon指数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NEC组Shannon指数随入院时间的延迟呈升高趋势,于入院9 d时点接近对照组水平。③DGGE胶回收测序结果显示,NEC组与对照组所包含的细菌类别总体差别不大,但NEC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属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而克雷伯菌属和拟杆菌属所占比例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肠道菌落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尤其是益生菌的减少,致使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优势,可能是NE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菌群多样性 益生菌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和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朱梅英 顾敏贞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4月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24h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是否合并NEC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进行21个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4月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24h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是否合并NEC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进行21个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32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Ⅱ期以上NEC20例,发生率6.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医院感染败血症(χ2=29.449)、前置胎盘(χ2=6.648)、和先天性心脏病(χ2=11.353)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早期微量喂养(χ2=8.355)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开奶时间较对照组延迟[8.5(3.3~15)天比3.0(2~7)天,Z=2.921],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院感染败血症(OR9.050,95%CI3.272~25.030)、前置胎盘(OR6.841,95%CI1.491~31.392)和开奶延迟(OR1.065,95%CI1.007~1.127)是NEC发病的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医院感染败血症、前置胎盘、延迟开奶是NEC发病的危险因素。尽早开展微量喂养,积极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有助于降低NEC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1
作者 戴秋曦 李菁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7年第1期6-9,共4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常见胃肠道疾病,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喂养方式、血制品应用等在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超声、生物标记物等方法有助于早期临床诊...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常见胃肠道疾病,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喂养方式、血制品应用等在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超声、生物标记物等方法有助于早期临床诊断,合理利用益生菌、乳铁蛋白、一氧化氮、羊水等可降低NEC发病率。该文对NEC发病机制与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发病机制 早期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维生素D缺乏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性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杨玲蓉 李桦 +1 位作者 张彤 赵如翠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8-183,共6页
目的评估维生素D水平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于生后2 h内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胎龄<36周的早产儿42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发生NEC,将429例患儿分为NEC组(n=22)和非NEC组(n=407)。采集早产... 目的评估维生素D水平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于生后2 h内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胎龄<36周的早产儿42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发生NEC,将429例患儿分为NEC组(n=22)和非NEC组(n=407)。采集早产儿及其母亲入院时外周静脉血进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相关性,比较两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NEC影响因素。结果 NEC组母亲和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非NEC组(P<0.001)。两组母亲和早产儿之间血清25-OHD水平均呈正向关(P<0.001)。非NEC组与NEC组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在正常、不足、缺乏、严重缺乏等状况的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和早产儿25-OHD水平、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用氧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能是NEC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母亲和早产儿低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NEC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提示母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于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25-羟基维生素D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
原文传递
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程舒鹏 芦起 +1 位作者 周敏 余加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胎龄〈34周的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胎龄〈34周的Bell分期≥Ⅱ期的NEC早产儿,以同期NICU住院的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样本量对照组与... 目的探讨胎龄〈34周的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胎龄〈34周的Bell分期≥Ⅱ期的NEC早产儿,以同期NICU住院的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样本量对照组与NEC组2∶1。截取母孕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生后窒息、家族过敏史、母乳喂养、胎粪吸入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败血症、输血和口服益生菌等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结果 NEC组纳入66例(Ⅱ期50例, Ⅲ期16例),非NEC组132例早产儿进入本文分析。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和出生地点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EC病例在1月份发病最多(9例),8月份最少(2例)。66例NEC患儿发病在生后2~27 d,平均为15.5 d。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母孕期ICP(OR=2.38,95%CI:1.74~5.49)、输血(OR=3.33,95%CI:1.76~5.78)、新生儿窒息(OR=2.49,95%CI:1.69~4.95)和败血症(OR=4.05,95%CI:2.01~6.87)可增加NEC的发病风险,口服益生菌为NEC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1,95%CI:0.48~0.94)。结论母孕期ICP、新生儿窒息、败血症和输血可增加胎龄〈34周早产儿NEC的患病风险,口服益生菌为NEC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胎龄 早产儿
下载PDF
捐献母乳与配方奶喂养对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陈小慧 余章斌 韩树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464-1467,共4页
目的探讨国内使用捐献母乳喂养早产儿的可行性。方法对2013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母乳库建立后入NICU的199例极低、超低体质量儿的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母乳库建立前1年(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 目的探讨国内使用捐献母乳喂养早产儿的可行性。方法对2013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母乳库建立后入NICU的199例极低、超低体质量儿的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母乳库建立前1年(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148例母乳及配方奶混合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对照。比较捐赠母乳喂养使用前、后1年中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建立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及病死率。结果母乳库建立前1年共收治148例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采用混合喂养,其中16例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为10.81%。母乳库建立1年内(2013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共接受187例产妇捐献母乳,收集捐献母乳260 555 mL,1年中收治199例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198例曾予捐赠母乳喂养,9例患儿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为4.52%。使用捐献母乳显著降低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P〈0.05)。同时,使用捐赠母乳喂养显著缩短了新生儿平均住院时间[(35.1±9.5) d比(37.3±10.4) d,t=2.05,P〈0.05],能尽早建立全胃肠道喂养[(16.4±5.3) d比(18.2±6.2) d,t=2.84,P〈0.05]。而2组病死率和脓毒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接受母乳或捐赠母乳喂养可以明显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尽快建立肠道喂养,缩短住院时间;国内正确使用捐献母乳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捐献母乳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脓毒症
原文传递
腹部X线量表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5
15
作者 林慧佳 施丽萍 +2 位作者 罗芳 鲍毓 马晓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评价腹部X线量表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诊断价值及在手术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收住入院的6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根据Bell分期标准分为NECⅠ组(25例),NECⅡ组(11例),NECⅢ组(25例)。统计患儿的... 目的评价腹部X线量表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诊断价值及在手术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收住入院的6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根据Bell分期标准分为NECⅠ组(25例),NECⅡ组(11例),NECⅢ组(25例)。统计患儿的出生胎龄、性别、体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患儿的腹部X线进行量表评分。结果 NECⅠ组、Ⅱ组、Ⅲ组的X线量表评分分别为3.2±1.4、5.3±1.7、8.9±1.7(χ2=39.006,P<0.05),NECⅢ组的分数最高,NECⅠ组的分数最低。NECⅢ组手术患儿和非手术患儿的X线评分分别为8.7±1.8和9.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穿孔组的X线评分(9.6±1.1)高于肠坏死组(6.8±1.8)(P<0.05)。手术组患儿X线量表分数为7分以上者占80%。NECⅠ组治疗好转率为96%,NECⅡ组好转率为64%。NECⅢ组患儿中,手术组痊愈出院患儿占71%,非手术组只有9%的患儿好转。结论腹部X线量表可以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情严重程度,X线评分在7分及以上是手术干预的指征。NECⅢ期患儿行外科手术治疗短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腹部X线量表 手术 新生儿
原文传递
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对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小玲 李雄 +2 位作者 康兰 王胜会 董文斌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52-858,共7页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益生菌在降低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ENTRAL)、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益生菌在降低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ENTRAL)、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4年3月,查找所有研究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对降低VLBW早产儿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项研究(4 607例VLBW早产儿),Meta分析发现预防性使用益生菌能显著降低VLBW早产儿NEC的发病率[RR=0.47;95%CI(0.35~0.62);P〈0.01]和总病死率[RR=0.63;95%CI(0.51~0.78),P〈0.01];而益生菌使用组和对照组间败血症的发生率[RR=0.87;95%CI(0.72~1.06);P=0.17]及NEC相关病死率[RR=0.68;95%CI(0.31~1.48),P=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使用益生菌能降低VLBW早产儿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其对早产儿的长期影响仍需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
原文传递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粪钙卫蛋白联合检测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4
17
作者 田云粉 李利 +4 位作者 米弘瑛 皇甫春荣 何山 许小艳 曹永久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80-1083,共4页
目的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粪钙卫蛋白(FC)联合检测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足月新生儿NEC 36例(病例组)和同期非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39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目的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粪钙卫蛋白(FC)联合检测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足月新生儿NEC 36例(病例组)和同期非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39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两组患儿血清I-FABP及粪便中FC的水平,并评估I-FABP联合FC诊断NEC的临床价值。结果病例组I-FABP和F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儿血清I-FABP与粪便中FC呈现正相关(r=0.71,P<0.05);分别以I-FABP、FC及两指标联合为参考,诊断NEC的敏感性分别为83.3%,81.5%和79.5%;特异性分别为72.5%,75.8和86.3%,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81和0.88。联合检测诊断NEC的特异性和AUC明显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I-FABP与FC在NCE患儿显著升高,且两者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NEC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粪钙卫蛋白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原文传递
腹部B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18
作者 张悦 高红霞 +2 位作者 易彬 毛宝红 陈亚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398-401,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B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临床可疑NEC早产儿,患儿在诊断可疑NEC后常规行腹部正侧位X线片及腹部B超检查,并在12 h后复查X线片和腹部B超,以出现肠... 目的探讨腹部B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临床可疑NEC早产儿,患儿在诊断可疑NEC后常规行腹部正侧位X线片及腹部B超检查,并在12 h后复查X线片和腹部B超,以出现肠壁增厚、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之中的任何一项判定为阳性结果,均未出现判为阴性结果。采用诊断性检验方法,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ROC曲线评估腹部B超诊断NEC的价值。结果共纳入93例可疑NEC早产儿,男49例,女44例;胎龄(31.4±2.1)周;体重(1825±236)g。第1次检查腹部B超阳性61例,X线平片阳性52例,腹部B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54.9%,准确度66.6%,ROC曲线下面积(AUC)=0.727(95%CI 0.622~0.831)。12 h后复查腹部B超阳性69例,X线平片阳性53例,腹部B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和45.0%,准确度74.2%,AUC=0.668(95%CI 0.554~0.783)。结论腹部B超结合临床表现可能优于Bell法在NE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超声检查 X线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蔡岳鞠 瞿柳红 +21 位作者 李薇 冯雪 马丽亚 杨冰岩 王萍 唐娟 袁伟明 李雁彬 陈晓文 张喆 赵宁 黄晓虹 陶莉 魏谋 苏衡 邓伟驰 何康成 王义桐 冯晋兴 高镝 黄艳 周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收集广东省6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NEC患儿资料,对早产儿和足月儿、早发型与晚发型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收集广东省6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NEC患儿资料,对早产儿和足月儿、早发型与晚发型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有449例符合入选标准患儿,病死率为23.6%(106/449例),其中早产儿组为24.6%(58/238例),足月儿组为22.7%(48/211例),早发型组为22.1%(45/204例),晚发型组为24.3%(57/235例);早产儿NEC发病时间中位数为出生后11 d,足月儿NEC为出生后6 d;足月儿NEC更多表现为腹胀(52.1%比42.0%,χ^2=4.597,P=0.032)、呕吐(36.5%比17.2%,χ^2=21.428,P=0.000)、血便(30.3%比21.4%,χ^2=4.653,P=0.031),症状明显,而早产儿NEC初期则主要表现为喂养不耐受(21.0%比12.8%,χ^2=5.309,P=0.021);足月儿早发型NEC组中病例大多为双胎或多胎(9.4%比1.1%,χ^2=6.226,P=0.013),并且手术治疗率更高(41.0%比27.0%,χ^2=4.395,P=0.036),足月儿早发型NEC发生前母乳喂养率低于晚发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比32.6%,χ^2=9.500,P=0.002);早产儿早发型NEC组病例的出生胎龄以及出生体质量均较晚发型大[(33.8±2.5)周比(32.2±2.8)周,t=4.261,P=0.000]、[(2.1±0.5) kg比(1.7±0.5) kg,t=4.619,P=0.000],住院天数少于晚发型(18 d比26.5 d,t=4.73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足月儿NE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休克、腹膜炎及脓毒症;早产儿NE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小于胎龄儿、肺出血、休克、肠穿孔、脓毒症;足月儿早发型NEC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休克,晚发型组为休克、腹膜炎;早产儿早发型NEC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休克、脓毒症,晚发型组为肺出血、休克、肠穿孔、脓毒症。结论与早产儿比较,足月儿NEC的发病时间更早,临床表现更典型;早期识别并处理休克、腹膜炎、肠穿孔、脓毒症及肺出血可降低新生儿NEC预后不良的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婴儿 新生 临床特点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不同病变范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陈发玲 徐伟珏 +5 位作者 李龙至 黄雄 孙俊 吴一波 盛庆丰 吕志宝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783-178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范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外科手术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25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肠管坏死范围分为单个坏死或穿孔的病灶(F),多发坏死或穿...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范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外科手术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25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肠管坏死范围分为单个坏死或穿孔的病灶(F),多发坏死或穿孔病灶(M),全肠道病变(P) 3组,并对3组患儿的手术方式、术后生存率和关闭造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5例患儿中,有11例为F、8例为M、6例为P,均采用剖腹探查术、肠造瘘术,或仅做腹腔引流术;12例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7例为低出生体质量儿,6例为正常出生体质量儿。有消化道穿孔17例(9例气腹,8例无气腹),无消化道穿孔8例(4例无气腹,4例NEC保守治疗后肠狭窄)。3例患儿经过2次以上手术,其余患儿在造瘘术后3~6个月行造瘘关闭手术。术后生存率:F组为100.0%(11/11例),M组为62.5%(5/8例),P组为16.7%(1/6例)。3种病变范围中F组比M组、P组的生存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98、10.312,P均〈0.05);M组与P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7,P〉0.05)。结论NEC病变范围与患儿预后明显相关,F比M、P的预后好,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占NEC患儿比例较大;术中尽可能地保护边缘肠管是提高患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造瘘关闭手术建议在造瘘术后3~6个月,待患儿肝功能、肠功能恢复、营养发育良好时进行,特殊情况建议提前或延迟关造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病变范围 开腹手术 肠造瘘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