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人面中部解剖标志点与中线关系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鸿波 姚月玲 《中国美容医学》 CAS 1999年第1期38-39,共2页
本研究对230名牙颌关系正常的青年人面中部解剖标志点至面中线的距离进行了照相测量分析。结果表明:鼻根点与中线的偏差较小,上唇系带与中线偏差较大,颏点与面中线的偏差最大,天然中切牙近中接触点并不都正位于中线上,约65%有偏... 本研究对230名牙颌关系正常的青年人面中部解剖标志点至面中线的距离进行了照相测量分析。结果表明:鼻根点与中线的偏差较小,上唇系带与中线偏差较大,颏点与面中线的偏差最大,天然中切牙近中接触点并不都正位于中线上,约65%有偏差,幅度为-2.95mm^2.75mm。各标志点到中线的距离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鼻根点可辅助确定面部中线,其余各点可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测量 中线 鼻根点 人中切迹点 中切牙
下载PDF
中国人骨性外鼻的解剖学 被引量:2
2
作者 武景望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在150例中国成年颅骨标本上,对组成骨性外鼻的各个部分作了观测:1.鼻根部:由额骨鼻部及鼻骨上端组成,为额鼻管的前壁,厚度平均为8.08±0.11 mm。2.鼻骨:左、右多不对称,144例(96.00%)两侧鼻骨均为长方形;4例(2.67%)两侧均为三角形;2... 在150例中国成年颅骨标本上,对组成骨性外鼻的各个部分作了观测:1.鼻根部:由额骨鼻部及鼻骨上端组成,为额鼻管的前壁,厚度平均为8.08±0.11 mm。2.鼻骨:左、右多不对称,144例(96.00%)两侧鼻骨均为长方形;4例(2.67%)两侧均为三角形;2例(1.33%)左侧为三角形,右侧为长方形。测量了鼻骨的长、宽及厚度。3.上颌骨额突:分上、中、下三段观测。(1)上段位于筛前窦的前方,为筛窦手术鼻腔外入路的通道,其宽度平均为8.45±0.06mm;厚度平均为5.72±0.09mm。(2)中段为泪囊鼻腔造孔术需要凿通的部位。此段鼻部宽平均为6.77±0.05mm;泪囊窝部宽平均为4.97±0.04mm;厚度平均为4.68±0.08mm。(3)下段的前外侧面有鼻面沟,沟底为骨性外鼻与面部的分界,亦为在骨性外鼻上作外侧骨切除的重要标志。从沟底到梨状孔缘鼻颌缝下端间的宽度,平均为8.16±0.04mm;厚度平均为1.70±0.02mm。4.梨状孔缘:上部为鼻骨下缘,与上外侧鼻软骨的上缘相接;侧部为上颌骨鼻切迹的游离缘,其与鼻腔侧壁的分界为下鼻甲骨的前端。此缘到下鼻甲骨前端的宽度平均为2.62±0.07mm。对梨状孔下缘及前鼻棘,依照人类学分型原则作了观察,并讨论了它们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根 鼻骨 上颌骨额突 鼻面沟 梨状孔缘 前鼻棘 骨性外鼻
下载PDF
100例汉族成人颅骨表面11对骨性标志点的定位研究
3
作者 佘崇阳 万立华 +2 位作者 徐吕子 汤呈怀 吕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对颅骨表面11对骨性标志点进行研究,确定各标志点在颅骨表面的位置。方法:标记汉族成人颅骨(男性80枚,女性20枚)表面11对(共22个)骨性标志点,用颅像重合仪采集其图像并导入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测量各标志点到鼻根点的距离,以... 目的:对颅骨表面11对骨性标志点进行研究,确定各标志点在颅骨表面的位置。方法:标记汉族成人颅骨(男性80枚,女性20枚)表面11对(共22个)骨性标志点,用颅像重合仪采集其图像并导入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测量各标志点到鼻根点的距离,以及与鼻根点的连线和面中线所成的夹角。结果:获得了男女颅骨标志点至鼻根点距离的均数与标准差,各标志点和鼻根点连线与面中线所成夹角的均数与标准差。结论:研究结果可用于确定各标志点在颅骨表面的位置,是对残碎不全颅骨进行修复的矫正指标,可以用于残碎不全颅骨的颅像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像重合 颅骨标志点 鼻根点 面中线 法医人类学
下载PDF
额上颌角联合上颌-鼻根-下颌角在早孕期胎儿颜面发育异常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剑锋 姜凡 +2 位作者 顾莉莉 罗平 谭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1-474,共4页
目的探讨额上颌角(FMF)和上颌-鼻根-下颌角(MNM)在正常发育胎儿与面部发育异常胎儿中的差异,了解其评估早孕期胎儿颜面部发育状态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早孕期胎儿(头臀长45~84 mm)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及出生结局,选取异常组51例(21-三体2... 目的探讨额上颌角(FMF)和上颌-鼻根-下颌角(MNM)在正常发育胎儿与面部发育异常胎儿中的差异,了解其评估早孕期胎儿颜面部发育状态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早孕期胎儿(头臀长45~84 mm)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及出生结局,选取异常组51例(21-三体22例,18-三体16例,单纯性唇腭裂13例)和正常对照组1021例。分别测量纳入胎儿的颈项透明层厚度(NT)、头臀长、FMF、MNM,同时纳入孕妇的年龄、孕周,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异常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孕妇年龄和胎儿头臀长(实际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发育胎儿比较,21-三体胎儿FMF角度较大[(98.48±9.01)°比(89.59±8.87)°,P<0.01],MNM角度较小[(5.82±2.07)°比(8.85±2.38)°,P<0.01];18-三体胎儿FMF[(96.63±12.86)°]和MNM角度[(12.97±3.73)°]均较大(P均<0.01);而单纯性唇腭裂胎儿的FMF角度[(80.72±7.97)°]较小,MNM角度[(15.21±4.98)°]较大(P均<0.01)。结论21-三体、18-三体和单纯性唇腭裂胎儿与正常发育胎儿在FMF和MNM角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畸形 颌面畸形 额上颌角 上颌-鼻根-下颌角 非整倍体异常 超声检查 产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胎儿 妊娠初期
下载PDF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隆鼻术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强 王淑杰 马继光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隆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腰腹部或大腿作为脂肪供区,镇静肿胀麻醉下利用负压吸脂机获取脂肪颗粒;纯化后,采用多点、多层次、低压匀速注射填充28例患者的鼻根部(两内眦连线和眉内侧点连线之间中点上1/...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隆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腰腹部或大腿作为脂肪供区,镇静肿胀麻醉下利用负压吸脂机获取脂肪颗粒;纯化后,采用多点、多层次、低压匀速注射填充28例患者的鼻根部(两内眦连线和眉内侧点连线之间中点上1/3处至鼻骨与鼻软骨交界点之间).结果 本组共28例患者.术后随访6 ~ 24个月,21例患者1次注射填充即达满意效果;7例患者经过2次注射填充达到满意效果.注射脂肪量为1.5~4.0 ml.结论 对于鼻头形态自然、鼻根及鼻背上半部低平的患者,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注射填充是一种较好的隆鼻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脂肪颗粒 注射填充 鼻根低平 隆鼻术
原文传递
早孕期胎儿面部特征性超声检查指标对18-三体胎儿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蔚 刘师舜 +2 位作者 张广英 张国翔 曲素慧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1880-1883,共4页
目的评估早孕期胎儿面部特征性超声检查指标对18-三体胎儿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产前确诊为18-三体胎儿的孕早期超声检查图像,测量相关指标,总结各指标与该疾病的相关性。结果41例18-三体胎儿的平均鼻骨长度(NBL)、上颌-鼻根-... 目的评估早孕期胎儿面部特征性超声检查指标对18-三体胎儿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产前确诊为18-三体胎儿的孕早期超声检查图像,测量相关指标,总结各指标与该疾病的相关性。结果41例18-三体胎儿的平均鼻骨长度(NBL)、上颌-鼻根-下颌角(MNM)分别是1.7 mm,19.30°,51.2%胎儿面部轮廓线(FP)是0,46.1%是负,仅1例为正。所有标记均与18-三体有明确相关性。18-三体胎儿的检出率NBL为63.7%,MNM角为53.4%,FP线为46.0%。上述三种标记(NBL,FP,MNM)组合导致检出率在92.7%。结论早孕期胎儿面部特异性超声检查指标联合对于18-三体胎儿的早期诊断有肯定作用,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骨 上颌-鼻根-下颌角 胎儿轮廓线 18-三体 小下颌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与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宏伟 刘铃燚 +1 位作者 朱晁东 吴蒙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7期143-145,149,共4页
目的:比较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与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 目的:比较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与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小切口坚固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张口度、骨折愈合时间)水平、手术前后上齿槽座夹角(SNA角)和下齿槽座夹角(SNB角),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32/34),高于对照组的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张口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SNA角和SNB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增大张口度,恢复颌面结构,缩短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手术时间,效果优于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骨折 颌间结扎内固定术 微小切口 坚固内固定术 上齿槽座夹角 下齿槽座夹角 并发症
下载PDF
Lefort Ⅰ颌骨整复术外部参考点确定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立英 杜传亮 +2 位作者 顾怀宇 陈克功 孙艳华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1999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 测量鼻根部到颅前窝、额窦的最短距离。为安全放置克氏针,确定外部参考点建立解部学指导。方法 选择20例正中矢状切开的成人尸头标本,使用游标卡尺,测量(1)鼻根点到前颅窝的最短距离;(2)额窦最低点到通过鼻根点水平线的最短距离。... 目的 测量鼻根部到颅前窝、额窦的最短距离。为安全放置克氏针,确定外部参考点建立解部学指导。方法 选择20例正中矢状切开的成人尸头标本,使用游标卡尺,测量(1)鼻根点到前颅窝的最短距离;(2)额窦最低点到通过鼻根点水平线的最短距离。结果 从鼻根点到前颅窝的平均距离为15.6mm,从鼻根点到额窦的平均距离为4.5mm。结论 克氏针从前上向后下进入相对前颅窝和额窦为安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整复术 外部参考点 鼻根点 LefortⅠ骨折
下载PDF
隆鼻术中羟基磷灰石重塑鼻根部的探讨
9
作者 贺光照 杨天云 果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89-392,共4页
对340例隆鼻术受术者术前进行鼻形态学测量,其中120例呈短鼻畸形,并接受羟基磷灰石重塑鼻根部隆鼻术。手术后效果评价表明:受术者鼻长度显著地增加,鼻长与鼻宽度比例协调,正侧面观鼻弧度及轮廓自然流畅,面部形态改善.认为对鼻长度短、... 对340例隆鼻术受术者术前进行鼻形态学测量,其中120例呈短鼻畸形,并接受羟基磷灰石重塑鼻根部隆鼻术。手术后效果评价表明:受术者鼻长度显著地增加,鼻长与鼻宽度比例协调,正侧面观鼻弧度及轮廓自然流畅,面部形态改善.认为对鼻长度短、额鼻角下移的受术者,应施行重塑鼻根部隆鼻术,羟基磷灰石良好的可塑性能满足不同个体鼻根部重塑,操作要点在于分离的层次应在鼻背筋膜后间隙进行,并且鼻根部分离的范围稍宽,高度超过黄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鼻术 重塑鼻根部 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自由式岛状穿支皮瓣修复内眦及鼻根区缺损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沈华 张兆锋 +2 位作者 马杰 王尹民 戴心怡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390-392,408,共4页
目的探讨自由式岛状穿支皮瓣修复内眦及鼻根区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内眦及鼻根区皮肤缺损患者21例,其中良性肿瘤6例,基底细胞癌10例,鳞状细胞癌5例。根据缺损创面的大小设计自由式岛状穿... 目的探讨自由式岛状穿支皮瓣修复内眦及鼻根区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内眦及鼻根区皮肤缺损患者21例,其中良性肿瘤6例,基底细胞癌10例,鳞状细胞癌5例。根据缺损创面的大小设计自由式岛状穿支皮瓣,包括以滑车上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内眦动脉或鼻旁动脉为蒂的鼻唇沟皮瓣等;皮瓣大小为1.0 cm×2.2 cm^2.6 cm×3.5 cm。结果 21例患者自由式岛状穿支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24个月,皮瓣外形良好,皮瓣色泽与缺损区接近,质地较柔软,睑裂闭合良好,供区瘢痕不明显。其中2例因皮瓣臃肿行二期修整术。结论自由式岛状穿支皮瓣修复内眦及鼻根区缺损创面,具有血供可靠,色泽质地与受区相近的特点,且皮瓣设计灵活,手术时间短,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内眦及鼻根区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缺损 鼻根部皮肤缺损 岛状皮瓣 组织重建
原文传递
左内眦及鼻根部错构瘤1例
11
作者 董安珂 张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54-1254,共1页
患者女,29岁,3年前自觉鼻根处一"花生米"大小肿物,皮肤呈紫蓝色,2年前肿物长至约"核桃"大小;2年前曾诊断为"血管瘤",未予治疗。体检:内眦及鼻根部皮下肿物呈紫蓝色,明显膨出体表,表面光滑,未见明显血管曲张;触之质软,快速按压后... 患者女,29岁,3年前自觉鼻根处一"花生米"大小肿物,皮肤呈紫蓝色,2年前肿物长至约"核桃"大小;2年前曾诊断为"血管瘤",未予治疗。体检:内眦及鼻根部皮下肿物呈紫蓝色,明显膨出体表,表面光滑,未见明显血管曲张;触之质软,快速按压后有明显充盈性颜色及外形改变,约3.0cm×2.5cm,自左眉下方经内眦至鼻背部,左侧边缘清晰、右侧欠清晰;听诊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构瘤 内眦 鼻根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