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难溶性黄酮类化合物纳米混悬剂 被引量:24
1
作者 申宝德 连王权 +4 位作者 沈成英 徐玲霞 刘肖 朱卫丰 袁海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4413-4418,共6页
目的探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难溶性黄酮类化合物纳米混悬剂(NS)的可行性。方法以磁力搅拌器为动力装置,西林瓶为研磨室,采用氧化锆珠子为研磨介质构建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槲皮素(QCT)、黄芩苷(BCN)、葛根素(PRN)及水飞蓟素(SLR)4种... 目的探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难溶性黄酮类化合物纳米混悬剂(NS)的可行性。方法以磁力搅拌器为动力装置,西林瓶为研磨室,采用氧化锆珠子为研磨介质构建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槲皮素(QCT)、黄芩苷(BCN)、葛根素(PRN)及水飞蓟素(SLR)4种黄酮类化合物NS,以平均粒径、多分散度指数(PDI)和稳定性指数(SI)为指标,对工艺参数转速、研磨介质用量和研磨时间进行优化。结果 QCT-NS、BCN-NS、PRN-NS和SLR-NS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转速、研磨时间、氧化锆用量与药物混悬液比例分别为QCT-NS 800 r/min、8 h、1∶1,BCN-NS 800 r/min、24 h、1∶1,PRN-NS800 r/min、24 h、2∶1,SLR-NS 800 r/min、12 h、1∶1;以最佳工艺参数制备所得QCT-NS、BCN-NS、PRN-NS和SLR-NS的平均粒径均在400 nm以下,QCT-NS、BCN-NS和SLR-NS的PDI在0.3以下,SI高于0.75;PRN-NS的PDI和SI分别为0.41和0。结论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难溶性黄酮类化合物NS工艺简单、稳定可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化介质研磨法 纳米混悬剂 工艺优化 难溶性 黄酮类化合物 槲皮素 黄芩苷 葛根素 水飞蓟素 多分散度指数 稳定性指数
原文传递
纳米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谢向阳 陈晨 +1 位作者 廖祥茹 韩亮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69-374,共6页
纳米混悬剂具有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纳米制剂研究的一个热点,美国FDA至今已批准多个相关产品上市。物理稳定性问题在纳米药物混悬液中比较突出,是制约纳米混悬液研发的重要因素之... 纳米混悬剂具有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纳米制剂研究的一个热点,美国FDA至今已批准多个相关产品上市。物理稳定性问题在纳米药物混悬液中比较突出,是制约纳米混悬液研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纳米混悬剂物理稳定性所面临的问题、理论机制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混悬剂 物理稳定性 稳定剂
下载PDF
槲皮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表征及抗乳腺癌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徐浩 高艺璇 王向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51,共10页
目的为解决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问题,制备一种高载药量、适合静脉给药的纳米混悬剂,并探究其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联合高压均质法,以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为稳定剂制备了槲皮素纳米混悬剂(quercetinnanosuspe... 目的为解决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问题,制备一种高载药量、适合静脉给药的纳米混悬剂,并探究其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联合高压均质法,以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为稳定剂制备了槲皮素纳米混悬剂(quercetinnanosuspensions,Q-NSps)。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和体外药物释放情况,并考察了其冻干保护、放置稳定性、溶血和静脉注射的适宜性;MTT法检测槲皮素及其纳米混悬剂对4T1、HeLa、Hep 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4T1荷瘤小鼠模型对比考察其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制备的Q-NSps大小均匀,呈球型,平均粒径143.9 nm,PDI为0.231,表面电位-22.6 mV;载药量(45.82±1.73)%,用1%麦芽糖为保护剂冻干复溶后粒径变化不大;Q-NSps 30 d放置稳定,不溶血,可静脉注射;体外有良好的缓释作用,144 h累积释放82.86%;对4T1、HeLa、Hep G2的生长抑制均显著高于游离药物,在体内研究中,45 mg/kg的Q-NSps与阳性药紫杉醇注射液(8 mg/kg)表现出相同的抑瘤效果(56.78%vs55.08%,P>0.05)。结论制备的Q-NSps粒径小,稳定性好,显著提高了槲皮素体内外抗肿瘤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抗肿瘤药物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纳米混悬剂 细胞毒性 抗肿瘤 乳腺癌
原文传递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及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袁慧玲 易加明 +2 位作者 张彩云 鲁传华 陈卫东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7-301,共5页
难溶性药物因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纳米混悬剂以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温和、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改善难溶药物的溶解度、增加药物溶出度、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难溶性药物因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纳米混悬剂以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温和、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改善难溶药物的溶解度、增加药物溶出度、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给药途径进行了综述,并对影响粒径大小和药物生物利用度高低的因素进行了讨论,以期给更多研究者提供参考并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混悬剂 制备方法 给药途径 粒径 生物利用度
原文传递
柚皮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行为 被引量:16
5
作者 裴岩岩 闫春生 +1 位作者 牛美兰 郭志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34-2038,共5页
目的制备柚皮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后,测定其粒径、PDI、Zeta电位、累积释放度。然后,研究纳米混悬剂体内药动学行为,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61.67±4.23)nm... 目的制备柚皮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后,测定其粒径、PDI、Zeta电位、累积释放度。然后,研究纳米混悬剂体内药动学行为,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61.67±4.23)nm,PDI为0.105±0.011,Zeta电位为(-30.47±1.15)mV,40 min内累积释放度大于90%。与原料药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显著缩短(P<0.05),Cmax、AUC0~t、AUC0~∞显著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了1.86倍。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有效改善柚皮素体内吸收,明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素 纳米混悬剂 制备 体内药动学行为 高压均质法
下载PDF
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考察 被引量:16
6
作者 钟荣玲 夏智 +3 位作者 武洁 宋捷 王大为 黄厚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将同等剂量的姜黄素原料药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分别灌胃给2组大鼠,于灌胃后20,40 min和1,2,4,6,8,12,24 h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HPLC测定血浆姜黄素含量,Xterra C18色谱柱(4.6 ... 目的:探讨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将同等剂量的姜黄素原料药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分别灌胃给2组大鼠,于灌胃后20,40 min和1,2,4,6,8,12,24 h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HPLC测定血浆姜黄素含量,Xterr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C18预柱(4.0 mm×2.0 mm),柱温35℃,流动相甲醇-1%乙酸水溶液(78∶22),流速1.0 mL·min-1,进样量20μL,计算姜黄素最低定量限,同时测定血浆中姜黄素原料药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浆中姜黄素的定量限15μg·L-1(S/N>10),低、中、高质量浓度的提取回收率(x珋±s,n=5)分别为(91.3±5.7)%,(93.0±4.1)%,(93.3±5.2)%。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C max和AUC均显著高于姜黄素原料,C max分别为(863.1±390.4),(91.8±22.9)μg·L-1;原料药和混悬剂的T max分别为(4.4±2.2),(4.8±4.4)h,t1/2分别为(4.6±3.2),(5.4±3.7)h,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建立的HPLC分析条件稳定可靠,纳米混悬剂能明显促进姜黄素的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但吸收和代谢速度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纳米混悬剂 药代动力学 方法学考察 高效液相色谱 胡椒碱 药时曲线
原文传递
高载药量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甜甜 沈一平 +2 位作者 路丽康 孙雪晴 王向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25-2133,共9页
目的以泊洛沙姆188(P188)为稳定剂制备高载药量的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Cel-NSps),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释放度和抗肿瘤药效。方法采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和沉淀法制备Cel-NSps,通过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XRD)法对粒径... 目的以泊洛沙姆188(P188)为稳定剂制备高载药量的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Cel-NSps),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释放度和抗肿瘤药效。方法采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和沉淀法制备Cel-NSps,通过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XRD)法对粒径、形貌和晶型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稳定性,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放情况;MTT法评价其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人肝癌细胞HepG2、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SK-MEL-28、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性。结果微型介质研磨法制备的Cel-NSps平均粒径为(215.7±0.7)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7±0.02,Zeta电位为(-18.0±0.6)m V,平均载药量为(87.62±1.02)%,形状不规则,药物在纳米混悬剂中以晶形态存在;在磷酸盐缓冲液(PBS)、0.9%NaCl、5%葡萄糖、血浆和人工肠液中能稳定存在,但在人工胃液中不稳定;沉淀法制备的Cel-NSps平均粒径为(133.1±0.8)nm,PDI为0.13±0.02,Zeta电位为(-16.9±1.2)m V,平均载药量为(86.39±0.21)%,近乎球形,药物在纳米混悬剂中以无定形态存在,在各种生理介质中都能稳定存在,可用于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的Cel-NSps呈匀速缓慢的释放,144 h累积释放54.40%;沉淀法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呈两相释放,前48 h快速均匀释放,之后非常缓慢释放,144h累积释放73.12%,而原料药144 h仅释放11.09%。MTT实验表明,Cel-NSps对4T1、Hep G2、SK-MEL-28、MCF-7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对4种细胞的IC50在0.92~1.96μg/m L。结论以P188为稳定剂用2种不同方法制备了小粒径、高载药量的Cel-NSps,成功解决了溶解度差和释放度低的难题,且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为雷公藤红素的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纳米混悬剂 介质研磨法 反溶剂沉淀法 载药量 体外评价 溶解度 释放度 抗肿瘤药效 MTT法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大黄酸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亚林 喻海洋 黄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829-2834,共6页
目的制备大黄酸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VP K30用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检测纳米混悬剂形态、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 目的制备大黄酸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VP K30用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检测纳米混悬剂形态、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大黄酸及其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50 mg/kg),于0.083、0.167、0.25、0.5、1.0、2.0、4.0、6.0、8.0、10.0、12.0 h采血,HPLC法测定大黄酸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最佳条件为PVP K30用量75 mg,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15次,所得纳米混悬剂中纳米粒呈球形,分布均匀,无粘连,平均载药量为(32.14±0.92)%,Zeta电位为(-31.90±1.34)mV,粒径为(170.86±3.07)nm,40 min内累积溶出度为95.73%。纳米混悬剂t1/2、Cmax、AUC0~t、AUC0~∞高于原料药(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2.02倍。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改善大黄酸体内吸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酸 纳米混悬剂 制备 体内药动学 高压均质法 正交试验 HPLC
下载PDF
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 被引量:10
9
作者 连王权 沈成英 +3 位作者 申宝德 戴博 刘肖 袁海龙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2-209,共8页
目的制备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tetrahydropalmatine nanosuspension,THP-NS),对其形态和晶型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溶出特性和制剂稳定性。方法以25 mL螺口玻璃瓶作为研磨室,以磁力搅拌装置作为动力来源,构建微型化介质研磨设备。采用... 目的制备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tetrahydropalmatine nanosuspension,THP-NS),对其形态和晶型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溶出特性和制剂稳定性。方法以25 mL螺口玻璃瓶作为研磨室,以磁力搅拌装置作为动力来源,构建微型化介质研磨设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THP-NS的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优选,得到最佳制备处方:延胡索乙素固定为0.8 g,羟丙甲纤维素E5(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E5,HPMC-E5)40 mg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10 mg作为THP-NS的稳定剂联合使用,蒸馏水0.01 L;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其制备工艺中的研磨介质体积、研磨转速以及研磨时间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制备工艺参数:研磨介质体积为10 mL,研磨转速为1600 r·min-1,研磨时间为4 h。结果以最优处方和工艺制备的3批THP-NS样品的粒径均在200 nm左右,多分散度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均小于0.2,在稳定性考察中其平均粒径波动也均在30 nm内;而在其体外溶出考察中,THP-NS在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5 min即可溶出(95.91±2.09)%,体外溶出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的粗混悬液。结论采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THP-NS,为NS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乙素 微型化介质研磨法 纳米混悬剂 正交试验 体外溶出
下载PDF
漆黄素纳米混悬剂和冻干粉末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毛艳婷 陶兴茹 +3 位作者 张胜男 周甜 崔传锋 范明松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3-398,共6页
目的:制备漆黄素纳米混悬剂及其冻干粉末,提高药物溶解度及溶出度。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漆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粒径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 K30)用量、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均质压力和次数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 目的:制备漆黄素纳米混悬剂及其冻干粉末,提高药物溶解度及溶出度。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漆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粒径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 K30)用量、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均质压力和次数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漆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工艺,并制备成冻干粉。扫描电镜观察纳米混悬剂的外观,测定溶解度和体外溶出情况。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存在状态。结果:漆黄素纳米混悬剂最佳处方:PVP K30用量为34.6 mg,均质压力为86 MPa,均质次数为9次,其粒径为(143.06±5.37) nm,与模型预测值接近。纳米混悬剂外貌为球形或类球形,溶解度由(13.92±0.28)μg·mL^(-1)提高至(94.76±0.71)μg·mL^(-1)。体外溶出度结果表明,漆黄素纳米混悬剂的溶出速率及累积溶出度得到明显提高。漆黄素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纳米混悬剂中。结论:Box-Behnken响应面法可用于优化漆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工艺,明显改善漆黄素纳米混悬剂的溶解度和溶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黄素 纳米混悬剂 冻干粉 Box-Behnken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蛇床子素3种制剂的制备、表征及药动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震芳 张智强 葛振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615-3621,共7页
目的制备蛇床子素(Ost)固体分散体(Ost-SD)、磷脂复合物(Ost-PC)和纳米混悬剂(Ost-NS),并分别比较3种制剂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Ost-SD和Ost-PC,采用XRPD技术分析Ost的存在状态。高压均质法制备Ost-NS,并测定Ost-NS... 目的制备蛇床子素(Ost)固体分散体(Ost-SD)、磷脂复合物(Ost-PC)和纳米混悬剂(Ost-NS),并分别比较3种制剂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Ost-SD和Ost-PC,采用XRPD技术分析Ost的存在状态。高压均质法制备Ost-NS,并测定Ost-NS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以Ost原料药为参考,分别比较Ost-SD、Ost-PC和Ost-NS的体外溶出情况。SD大鼠分别ig给予Ost、Ost-SD、Ost-PC和Ost-NS混悬液,HPLC法测定Ost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比较药动学行为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Ost在Ost-SD和Ost-PC中以无定型状态存在。Ost-NS平均粒径为(161.37±3.77)nm,Zeta电位为(-29.16±1.83)m V。体外溶出研究结果显示,Ost-SD、Ost-PC和Ost-NS均可提高Ost的体外溶出速率及溶出度。体内药动学结果显示,Ost-SD、Ost-PC和Ost-NS的Cmax、AUC0~t和AUC0~∞均显著提高,且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165.92%、138.46%和259.35%。结论 Ost-SD、Ost-PC和Ost-NS均可提高Ost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但Ost-NS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床子素 磷脂复合物 固体分散体 纳米混悬剂 生物利用度
原文传递
芹菜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文颖 于雅琴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7-363,共7页
目的 制备芹菜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单因素试验探讨稳定剂用量、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Zeta电位的影响,测定稳定性、体外释药。18只大鼠随... 目的 制备芹菜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单因素试验探讨稳定剂用量、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Zeta电位的影响,测定稳定性、体外释药。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原料药、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6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芹菜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条件为稳定剂用量150 mg, 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用量比例1∶2,均质压力110 MPa,均质次数10次,平均粒径为193.51 nm, Zeta电位为-36.48 mV,PDI为0.172,载药量为18.02%,12 h内累积溶出度为94.53%。冻干(冻干保护剂为6%甘露醇)后60 d内,粒径、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与原料药、磷脂复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_(max)缩短(P<0.05),t_(1/2)延长(P<0.01),C_(max)、AUC_(0~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4.88倍。结论 纳米混悬剂可改善芹菜素及其磷脂复合物的体外释药、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素 磷脂复合物 纳米混悬剂 制备 体内药动学 高压均质法 HPLC
下载PDF
龙血竭酚类提取物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溶出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莉芳 陈孝男 +2 位作者 李军 屠鹏飞 王金铃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36-2243,共8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高压均质法制备龙血竭酚类提取物纳米混悬剂(DBNs),对所得纳米混悬剂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评价其体外累计释放度。结果显示,药物质量浓度为0.5 g·L-1,PVPK30和SD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5,0.25 g·L-1,探头超声... 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高压均质法制备龙血竭酚类提取物纳米混悬剂(DBNs),对所得纳米混悬剂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评价其体外累计释放度。结果显示,药物质量浓度为0.5 g·L-1,PVPK30和SD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5,0.25 g·L-1,探头超声时间为5 min,均质压力为900 bar,均质次数为2次时,所制备DBNs的平均粒径为(168.80±0.36)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09±0.04,稳定性指数(SI)为0.85,且DBNs在30 d内贮存稳定。扫描电镜显示所得纳米混悬剂中龙血竭提取物粒径减小,均一性有所改善。X射线衍射图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均表明龙血竭酚类提取物制备成纳米混悬后,仍以无定型状态存在。饱和溶解度测定结果表明DBNs冻干粉溶解度可达6.25 g·L-1,而DB原粉溶解度仅为28.67 mg·L-1;体外溶出实验表明,DBNs冻干粉在胃肠液中8 h累计释放量达90%,原粉在胃肠液24 h累计释放量不足1%,DBNs冻干粉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均显著高于DB原粉。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成功制备均匀稳定的纳米混悬剂,改善其溶解性,为解决龙血竭提取物应用局限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血竭提取物 纳米混悬 高压均质 稳定剂 单因素试验
原文传递
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小飞 果秋婷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66,共4页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在大鼠口服给药后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粒径、多聚分散系数(Pd 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在大鼠口服给药后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粒径、多聚分散系数(Pd 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姜黄素浓度,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96.4±67.2 nm,Pd I为0.369±0.061,Zeta电位为-16.7±3.5 m V。姜黄素原料药和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AUC(0-t)分别为3.62±0.66 mg/(L·h)和14.36±1.20 mg/(L·h);t1/2分别为0.62±0.06 h和2.15±0.15 h;tmax分别为1.83±0.11 h和1.02±0.09 h;Cmax分别为0.94±0.12 mg/L和5.78±0.46 mg/L。结论:姜黄素原料药制成纳米混悬剂后能显著提高药物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纳米混悬剂 高压均质 药动学
下载PDF
药物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微型化技术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孝天 刘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41,共4页
在介绍纳米混悬液的常规制备方法基础上,着重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有关纳米混悬液微型化的制备研究及其理化表征。
关键词 纳米混悬液 微型化 球磨法 高压均质法 理化表征
下载PDF
Improved stability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Ganneng dropping pills following transforming lignans of herpeto- spermum caudigerum into nanosuspensions 被引量:6
16
作者 LI Juan-Juan CHENG Ling +5 位作者 SHEN Gang QIU Ling SHEN Cheng-Ying ZHENG Juan XU Rong YUAN Hai-Long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70-80,共11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storage stability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Ganneng dropping pills(GNDP) by transforming lignans of 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HL) composed of herpetrione(HPE) and herpetin(H...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storage stability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Ganneng dropping pills(GNDP) by transforming lignans of 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HL) composed of herpetrione(HPE) and herpetin(HPN) into nanosuspension(HL-NS),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of GNDP, HL-NS was prepared by high pressure homogenization and lyophilized to transform into solid nanoparticles(HL nanoparticles), and then the formulated HL nanoparticles were perfused into matrix to obtain NS-GNDP by melting method. For a period of 3 months, the content uniformity, storage st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test in vivo of NS-GNDP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regular GNDP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uniformity of dosage units of NS-GNDP was acceptable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15 J. Physical stability of NS-GNDP was investigated systemically using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PCS),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here was a slight increase in particles and PI of HL-NS re-dispersed from NS-GNDP after storage for 3 months, compared with new formulated NS-GNDP, which indicated a good redispersibility of the NS-GNDP containing HL-NS after storage. Besides, chemical stability of NS-GNDP was studied 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HPE and HPN degradation was less wh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GNDP, providing more than 99% of drug residue after storage for 3 months. In the dissolution test in vitro, NS-GNDP remarkably exhibited an increased dissolution velocity compared with GNDP and no distinct dissolution difference existed within 3 months. The pharmacokinetic study showed that HPE and HPN in NS-GNDP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UC0–t, Cmax and decrease in Tmax when compared with regular GNDP.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S-GNDP possessed superiority with improved storage stability and increased dissolution rate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neng dropping pills Lignans 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 nanosuspensions STABILITY Oral bioavailability
原文传递
鞣花酸纳米混悬剂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秦芳芳 彭有梅 +1 位作者 苏海波 高守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980-3990,共11页
目的制备鞣花酸纳米混悬剂(ellagic acid nanosuspensions,EA-NPs),并考察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EA-NPs。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稳定剂与药物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主要影响因素,粒径和多分散系数(... 目的制备鞣花酸纳米混悬剂(ellagic acid nanosuspensions,EA-NPs),并考察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EA-NPs。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稳定剂与药物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主要影响因素,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A-NPs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PD)对EA-NPs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药情况。SD大鼠分别ig给予鞣花酸混悬液、物理混合物(比例同EA-NPs)和EA-NPs,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鞣花酸质量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EA-NPs的最处方工艺:以磷脂-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K30(2∶3)为稳定剂,稳定剂与药物比例4∶1,制备温度为25℃,均质压力73 MPa,均质次数为11次。EA-NPs呈球形或类球形,粒径为70~400 nm,平均粒径为(148.16±7.61)nm,PDI为0.089±0.014,ζ电位为(-29.64±1.82)m V。鞣花酸在EA-NPs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6 h内药物的累积释放率为96.24%。药动学结果显示,EA-NPs的半衰期(t1/2)延长至(3.17±0.64)h,达峰浓度(Cmax)提高至(1172.04±182.51)ng/mL,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至5.61倍。结论EA-NPs可促进药物体外溶出,提高鞣花酸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鞣花酸 纳米混悬剂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 表征 溶出 药动学 高压均质法 生物利用度
原文传递
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输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鲍玉 林贵梅 +1 位作者 栾玉霞 邵伟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纳米混悬液系采用少量表面活性剂或其它载体等稳定纯药物粒子所形成的一种亚微米胶体分散体系。纳米混悬液可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文章就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评价方法及在药... 纳米混悬液系采用少量表面活性剂或其它载体等稳定纯药物粒子所形成的一种亚微米胶体分散体系。纳米混悬液可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文章就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评价方法及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技术主要有两种,即Bottom up技术和Top down技术。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粒径及粒径分布、Zeta电势、药物晶体状态等。纳米混悬液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均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混悬液 制备方法 评价方法 药物输送
原文传递
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勇华 张留超 郭晓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79-1385,共7页
目的制备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并评价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考察稳定剂种类、药物与稳定剂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PDI的影响,测定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体外溶出。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异甘草素、... 目的制备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并评价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考察稳定剂种类、药物与稳定剂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PDI的影响,测定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体外溶出。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异甘草素、物理混合物、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50 mg/kg),于0、0.5、0.75、1、1.5、2、3、4、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异甘草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最优处方为药物与稳定剂[PVP K30-泊洛沙姆188(1∶1)]比例1∶3,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12次。所得纳米混悬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63.5±6.8)nm,PDI为0.109±0.12,Zeta电位为(-34.1±2.6)mV,载药量为(24.36±0.83)%,45 min内累积溶出度为90.37%。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_(max)缩短(P<0.01),C_(max)、AUC 0~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3.04倍。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有效改善异甘草素累积溶出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素 纳米混悬剂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沉淀-高压均质法 HPLC
下载PDF
波棱瓜子木脂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肖 刘园 +2 位作者 宋青 沈成英 袁海龙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85-2290,共6页
目的制备波棱瓜子木脂素(波棱甲素、波棱素、波棱酮、波棱内酯A)纳米混悬剂。方法微量介质研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考察研磨速度、研磨介质用量、研磨时间对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稳定系数的影响,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态,测定体外溶出度。结... 目的制备波棱瓜子木脂素(波棱甲素、波棱素、波棱酮、波棱内酯A)纳米混悬剂。方法微量介质研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考察研磨速度、研磨介质用量、研磨时间对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稳定系数的影响,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态,测定体外溶出度。结果波棱甲素、波棱素、波棱酮、波棱内酯A最佳研磨速度分别为1 000、800、1 000、1 000r/min,研磨介质用量分别为4.0、4.0、5.0、5.0mL,研磨时间分别为2.0、1.0、6.0、6.0h,平均粒径小于300nm,多分散指数小于0.30(波棱甲素除外),稳定系数大于0.80。纳米混悬剂明显提高了波棱甲素、波棱酮体外溶出度。结论该方法简单、稳定、可行,可用于制备波棱瓜子木脂素纳米混悬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棱瓜 种子 木脂素 纳米混悬剂 制备 微量介质研磨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