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3+)纳米胶体颗粒的光吸收边蓝移与溶液中Al/Fe比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章兴华 孙传敏 +2 位作者 周丽芸 陆洋 刘世荣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8-164,共7页
合成了n(Al)/n(Fe)和碱化度不同的45个聚合氯化铝铁(PAFC)样品,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光吸收边蓝移或红移以及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大小分布与溶液的Al/Fe比和碱化度(B=[OH]/[Al+Fe])密切相关。电镜观察和电子... 合成了n(Al)/n(Fe)和碱化度不同的45个聚合氯化铝铁(PAFC)样品,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光吸收边蓝移或红移以及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大小分布与溶液的Al/Fe比和碱化度(B=[OH]/[Al+Fe])密切相关。电镜观察和电子衍射分析表明:Al(Ⅲ)的加入使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变小、有序度降低是造成PAFC光吸收边蓝移和保持胶体颗粒在亚稳定状态下存在的重要原因。当n(Al)/n(Fe)>8∶2后,PAFC溶液中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胶体主要以<10nm的纳米颗粒形态存在,对应的光谱能级提高到26000cm-1以上,且各种B值下Fe3+的光谱能级趋于一致。这表明,在大量A1(Ⅲ)存在条件下,PAFC中Fe3+的所处的化学环境相似。点能谱分析显示,n(Al)/n(Fe)=4∶6的样品中颗粒物的化学计量比最接近AlOOH,FeOOH,溶液的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铁 纳米级胶体颗粒 光吸收边蓝移 量子尺寸效应 表面效应 畸变八面体
下载PDF
含钙铝铁水解聚合产物的矿物学研究Ⅲ:陈化对形态的影响
2
作者 刘世荣 章兴华 +4 位作者 孙传敏 龚国洪 雷平 陆洋 杨鸿波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6,共10页
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热分析及矿物谱学等手段对含钙铝铁水解聚合产物(含微量硅)合成初期样品及其陈化9年后样品组成物相的形态演化进行了观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钙铝铁溶液合成初期迅速形成类钙矾石双羟合结构体,其结构中部分Al3+... 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热分析及矿物谱学等手段对含钙铝铁水解聚合产物(含微量硅)合成初期样品及其陈化9年后样品组成物相的形态演化进行了观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钙铝铁溶液合成初期迅速形成类钙矾石双羟合结构体,其结构中部分Al3+被Fe3+取代、SO42-阴离子被Cl-离子替代,无定形的铝铁共聚物、铝硅共聚物和多种铝、铁、钙氢氧化物(氧化物)微晶竞争存在。缺氧条件下铝铁水解产物的演化由于氯、钙离子的存在而与文献的报道有所不同。陈化改变了含钙聚合铝(铁)溶液中的长程有序结构。其中的类钙矾石双羟合结构体在高Cl-、低pH环境下长期陈化过程经历了溶解-再结晶作用。大量的铁微晶相溶解形成富铝水羟合铁(ferrihydrite)胶体结构,Cl-与Ca2+以键合或共沉淀方式进入富铝水羟合铁(ferrihydrite)相。富铝水羟合铁(ferrihydrite)胶体最终的结晶相还是β-FeO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钙铝铁水解聚合产物 陈化 溶解-再结晶 纳米胶体颗粒 类钙矾石双羟合结构体 富铝水羟合铁(ferrihydrite)
下载PDF
纳米铜粉的制备及其分散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若远 黄钧声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19年第3期70-75,共6页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和纳米铜胶体,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对纳米铜粉进行表征,通过重力沉降法测试纳米铜胶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液相还原法能够制备纯度较高...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和纳米铜胶体,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对纳米铜粉进行表征,通过重力沉降法测试纳米铜胶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液相还原法能够制备纯度较高的纳米铜粉;CTAB浓度为0.12 mol/L时,铜粉平均粒径最小,为20 nm,CTAB浓度为0.14 mol/L且超声粉碎20 min时,纳米铜胶体最稳定;PVP浓度为6×10^-4 mol/L时,铜粉平均粒径最小,为20 nm,PVP浓度为7×10^-4 mol/L且超声粉碎20 min时,纳米铜胶体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还原法 纳米铜粉 纳米铜胶体 平均粒径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