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649
1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4 位作者 张作衡 李晓峰 王义天 张长青 李永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9-188,共20页
本文论述了中国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和讨论了主要成矿区带(长江中下游、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大兴安岭南段)及一些大型矿集区(胶东、鲁西和乌奴格吐-甲乌拉)中矿化组... 本文论述了中国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和讨论了主要成矿区带(长江中下游、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大兴安岭南段)及一些大型矿集区(胶东、鲁西和乌奴格吐-甲乌拉)中矿化组合和成矿期次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中国北方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200-160Ma,140Ma左右和120Ma左右三个峰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研究,认为三大成矿事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后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和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在200-160Ma时期主要表现为大厚度岩石圈局部伸展有关的岩浆-热成矿,在140Ma左右时期成矿表现为与深源花岗质岩石有关的斑岩-夕卡岩矿床,而120Ma左右时期的成矿是在岩石圈快速减薄过程有大量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成矿作用 中生代 三大成矿期次 地球动力学背景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463
2
作者 叶笃正 丑纪范 +5 位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王一谋 周自江 鞠洪波 黄签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3-521,共9页
20 0 0年春季 ,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 ,影响广泛 ,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 ,结合遥感和 GIS技术 ,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 :1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 20 0 0年春季 ,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 ,影响广泛 ,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 ,结合遥感和 GIS技术 ,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 :1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今年强沙尘天气陡增是因为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所致 ;2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也是今年强沙尘天气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发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 ,发源地及沿途地表粉尘是沙尘的主体 ,城市扩展区域的地表裸土与建筑沙石则提供了就地扬沙的物质来源。对今后一个时期内沙尘天气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认为 :在全球增暖和我国北方地表植被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 ,今后如再逢反厄尔尼诺事件等引起的强冬季风年 ,甚至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沙尘天气。为此提出建议 :做好科学的还林还草工作 ,大范围地恢复自然植被 ,为京津地区建立减轻和防止沙尘灾害的有效生态屏障。同时治理城市周边地区 ,抑制就地起沙 ;西部开发应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虑 ;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华北 遥感 GIS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 被引量:283
3
作者 赵哈林 赵学勇 +1 位作者 张铜会 周瑞莲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5期739-747,共9页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于降水量 30 0~ 4 5 0mm ,干燥度 1~ 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 ,其东界和南界为黑龙江的龙江、安达 ,吉林的乾安和长岭 ,辽宁的康平、阜新 ,河北的丰宁、淮安 ,山西的浑源、五寨 ,陕西神木、榆林 ,甘...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于降水量 30 0~ 4 5 0mm ,干燥度 1~ 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 ,其东界和南界为黑龙江的龙江、安达 ,吉林的乾安和长岭 ,辽宁的康平、阜新 ,河北的丰宁、淮安 ,山西的浑源、五寨 ,陕西神木、榆林 ,甘肃环县 ,宁夏同心 ;其西界和北界为内蒙古的陈巴尔虎旗、乌兰浩特、林西、多伦、托克托、鄂托克和宁夏盐池。行政区划涉及 9省 10 6个旗 (县市 ) ,总面积 6 5 45 6 4km2 。全区耕地总面积 80 4 .6 9万hm2 ,人均占有耕地 0 .32hm2 ,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0∶1.17∶3.6 7。主要生态问题为 :沙漠化急剧发展、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 ;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严重 ,承载力急剧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其原因除了受自然不利因素影响和现代人为强烈干扰外 ,还有沙漠化的历史烙印、现代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和经济地理三大原因。该区的退化生态治理应注意 :大部分地区要逐步用榆、柳、松、杏等乡土树种取代高耗水肥的杨树树种 ,采取以灌木为主的乔灌草结合的带状造林方式 ,建立类似原生植被的人工疏林草原植被 ,充分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农业应以发展灌溉农业和保护型农业为主攻方向 ,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大力提高生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问题 地理界定 空间分布 中国北方 降水量 干燥度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 被引量:282
4
作者 徐备 赵盼 +3 位作者 鲍庆中 周永恒 王炎阳 罗志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41-1857,共17页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从北向南依次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地块、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及佳木斯地块;它们之间的4条边界为:新林-喜桂图缝合带、艾力格庙-锡林浩特-黑河缝合带、温都尔庙-吉中-延吉缝合带和牡丹江缝合带。中-晚泥盆世之后兴蒙造山带出现多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广泛分布陆相及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和蛇绿岩、辉长岩、花岗岩及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陆相盆地、陆表海盆地、蛇绿岩带、侵入岩带等构造单元。早-中二叠世沉积类型多变,出现陆相、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系,遍含植物和滨浅海相动物化石,具大量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出被动裂谷带、主动裂谷带、陆缘型蛇绿岩带和碱性岩带等构造单元。结尾讨论中指出兴蒙造山带内的放射虫化石不能代表二叠纪存在古亚洲洋,而新的古地磁资料支持至少从晚石炭世以来古亚洲洋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单元 兴蒙造山带 中国北方 前中生代
下载PDF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238
5
作者 翟明国 孟庆任 +7 位作者 刘建明 侯泉林 胡圣标 李忠 张宏福 刘伟 邵济安 朱日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5-297,共13页
华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始于 15 0~ 14 0Ma ,终于 110~ 10 0Ma ,峰期是 12 0~ 110Ma ,总体上是由挤压构造体制转化为伸展构造体制 ,由EW向转变为NNE向的盆岭构造格局。但是转折过程有复杂的细节和多次挤压与伸展的转变 ,边缘与克拉... 华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始于 15 0~ 14 0Ma ,终于 110~ 10 0Ma ,峰期是 12 0~ 110Ma ,总体上是由挤压构造体制转化为伸展构造体制 ,由EW向转变为NNE向的盆岭构造格局。但是转折过程有复杂的细节和多次挤压与伸展的转变 ,边缘与克拉通内部、北缘与南 (东 )缘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南 (东 )缘的挤压构造以 2 30~ 2 10Ma为主 ,然后在 130~ 110Ma期间达到构造转折的剧变期。北缘则似乎表现出 2 30~ 2 10Ma和 180 ( 170 )~ 16 0 ( 15 0 )Ma两期挤压构造 ,130~ 110Ma是构造转折的峰期。盆地的演化有多样性 ,燕山地区前晚侏罗世时期呈现出北东东向褶皱逆冲带与挤压挠曲盆地带相邻并存的盆山结构 ;而后晚侏罗世时期呈现出北北东向裂谷盆地与断隆相间的盆岭结构 ;晚侏罗世后时期则呈现出北东—北北东向盆地与“活动”断隆相间 ,并受北东东向褶皱逆冲带控制的盆山结构。大别山南北隆升历史完全不同。深部结构的研究表明 ,华北东部的岩石圈在古生代末期已有减薄表现 ,在中生代急剧减薄 ,地幔和下地壳发生大规模置换 ,至 130~ 110Ma到达顶峰。新生代以来又有加厚的趋势。中生代构造转折不具典型造山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中生代 构造转折 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20
6
作者 巨晓棠 张福锁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1期24-28,共5页
运用统计资料和调查研究资料,揭示中国氮肥用量在地区之间和作物之间分配的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和城郊地区氮肥施用量远高于西北部地区,经济作物远高于粮食作物,氮肥短缺和过量施用并存.中国北方某些地区土壤剖面硝态氮的... 运用统计资料和调查研究资料,揭示中国氮肥用量在地区之间和作物之间分配的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和城郊地区氮肥施用量远高于西北部地区,经济作物远高于粮食作物,氮肥短缺和过量施用并存.中国北方某些地区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大量累积对水体环境构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由于大田作物获得较高产量的'平均适宜施氮量(N 150~180 kg/hm2)'与氮素环境安全指标尚有一定距离,中国完全可以实现水体环境安全和农业高产优质的双重目标.氮肥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不合理大量施用氮肥造成的.因此,中国应制定施肥技术标准和法规,鼓励农民降低氮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土壤 硝态氮 累积 环境 氮肥
下载PDF
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综评与新认识 被引量:169
7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1 位作者 赵越 张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62-1480,共19页
论述了华北地区侏罗纪构造变形样式与岩浆活动序列,目的是试图提出一个侏罗纪构造阶段性演化历史的框架。将华北地区侏罗纪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划分为3个阶段。早侏罗世早期大地构造显著特征是没有岩浆活动(205~191Ma的岩浆... 论述了华北地区侏罗纪构造变形样式与岩浆活动序列,目的是试图提出一个侏罗纪构造阶段性演化历史的框架。将华北地区侏罗纪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划分为3个阶段。早侏罗世早期大地构造显著特征是没有岩浆活动(205~191Ma的岩浆活动空隙),华北地区处于区域性隆升,这个时期应当是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和陆内俯冲作用(印支运动)的延续。早中侏罗世(190~175Ma)华北岩石圈处于弱伸展状态,表现为沿燕-辽构造带和郯庐断裂带两侧源于地幔的深成岩浆侵入、火山作用以及沿阴山—燕山构造带发育的正断层和裂谷作用,华北地块内部发生大面积整体沉降和含煤盆地的形成。这个时期大地构造仍可视作是印支运动的后效。中晚侏罗世(165±5Ma^136Ma)构造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以多向挤压引起的强烈陆内造山和板内变形为特征。这个阶段区分出了两幕主要挤压变形事件:早幕以上侏罗统巨厚磨拉石沉积之下的角度不整合面为标志,主要沿着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冲断带和阴山—燕山构造带发育,时代早于160Ma;晚幕以下白垩统底部的角度不整合面为标志,时代早于135Ma。在中晚侏罗世构造变革时期,两个纬向构造带:北缘的阴山—燕山构造带和南缘的秦岭—大别构造带,以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均发生强烈的冲断褶皱变形;华北地块本身遭受NE、NNE向逆冲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和左旋走滑断层等构造体系的改造,并在空间分布上出现变形分解。郯庐断裂带东侧胶辽地区一系列片麻状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的侵入(时代160~150Ma)指示了中晚侏罗世重要的地壳增厚作用。华北侏罗纪变形样式、不同方向的构造体系和多向挤压是东亚周邻板块(北部西伯利亚板块、西部拉萨地块和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从3个不同方向向亚洲大陆同时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的结果。正是中晚侏罗世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构造 板内变形 华北 多向挤压 汇聚构造体系
下载PDF
中国华北区域城市间污染物输送研究 被引量:143
8
作者 张志刚 高庆先 +1 位作者 韩雪琴 郑晓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20,共7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城市间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城市之间存在着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输送问题,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需要考虑周边地区影响,并实施综合性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对策。使用二维欧拉... 通过对华北地区城市间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城市之间存在着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输送问题,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需要考虑周边地区影响,并实施综合性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对策。使用二维欧拉统计模式,以SO2,SO42-,PM10为模拟对象,模拟其远距离输送和沉降过程。对2002年的区域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模拟,模拟区域包括了所要研究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区。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式计算结果的检验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 55。对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北京大气环境中20%的PM10及23%左右的SO2都是来自北京周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环境污染 欧拉统计模式 远距离输送 北京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29
9
作者 王涛 陈广庭 +3 位作者 钱正安 杨根生 屈建军 李栋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2-327,共6页
中国北方主要包括 :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阿拉善盟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 ;内蒙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和蒙陕宁长城沿线四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我国沙尘暴从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呈波动减少之势 ,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 中国北方主要包括 :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阿拉善盟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 ;内蒙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和蒙陕宁长城沿线四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我国沙尘暴从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呈波动减少之势 ,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升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更是急剧增加 ,预示着新一轮沙尘暴活跃期已经开始。生态环境恶化和气象条件的变化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增多的原因。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 ,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 ;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 ,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可以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尘暴 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 甘肃 土壤风蚀 内蒙
下载PDF
华北主要作物需水量近50年变化趋势及原因 被引量:142
10
作者 刘晓英 李玉中 郝卫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5-159,共5页
作物需水量是制定灌溉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了解其历史变化对于掌握未来农业用水走势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至关重要.该文利用FAO推荐的作物系数乘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方法计算了华北地区6个站点近50年主要作物的需水量,并并分析了... 作物需水量是制定灌溉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了解其历史变化对于掌握未来农业用水走势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至关重要.该文利用FAO推荐的作物系数乘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方法计算了华北地区6个站点近50年主要作物的需水量,并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北京外,华北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大作物需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每10年分别减少0.9~19.2 mm和8.3~24.3 mm.夏玉米需水量下降幅度超过冬小麦.其中以华北南部的郑州减少最多,下降幅度在19.2~24.3 mm/10年.与日照、降雨、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同步分析表明,需水量变化趋势与日照和风速的下降趋势相-致.由于日照减少造成到达地面的能量减少,风速减小可削弱陆地与大气的水分和能量交换强度,故近50年来华北日照与风速的减小是作物需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需水量 变化趋势与原因 冬小麦 夏玉米 华北
下载PDF
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区域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36
11
作者 张岳桥 李金良 +2 位作者 张田 董树文 袁嘉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29-1257,共29页
基于野外和钻孔测井资料分析、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分析(^40Ar-^39Ar和SHRIMP U—Pb法)、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断层运动学的野外分析结果,综合研究了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岩性地层分析表明,胶莱断陷盆地... 基于野外和钻孔测井资料分析、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分析(^40Ar-^39Ar和SHRIMP U—Pb法)、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断层运动学的野外分析结果,综合研究了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岩性地层分析表明,胶莱断陷盆地由三套地层单元所充填:早白垩世莱阳群和青山群、晚白垩世-古新世王氏群。青山群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给出了该火山岩的喷发时代在120~105Ma。地震剖面的构造解译结果揭示胶莱盆地伸展构造受到深部两个拆离构造系统控制:一个发育于盆地南部地区,拆离断面位于深部8~10km,向南缓倾于苏鲁造山带之下;另一个拆离系统由一系列北倾的犁式断层组成、分布于宽阔的胶莱盆地北部地区,主拆离面向北倾。这两个拆离系统分别形成于早白垩世莱阳群和晚白垩世-古新世王氏群沉积阶段。通过对不同地层单元断层滑动矢量的野外测量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以及地层时代和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的制约,建立了白垩纪-古新世构造应力场演替的年代序列。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在白垩纪-古新世之间经历了伸展一挤压应力体制的交替演化。早白垩世伸展作用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早期NwSE向伸展和晚期近WE向伸展。在早白垩世末期至晚白垩世初期,盆地遭受NW~SE向挤压,导致了胶莱盆地的缩短变形和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S向伸展,直到古新世末期,构造应力场转换为NE—SW向挤压。胶莱盆地和沂沭裂谷系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对华北地区岩石圈减薄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笔者推断,早白垩世两期引张应力作用是分别对华北地区增厚地壳或岩石圈的重力垮塌和岩石圈拆沉的响应,而早自垩世末期NW—SE向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古新世 沉积构造演化 盆地分析 断层运动学 构造机制 胶莱盆地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113
12
作者 陈渭南 董光荣 董治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4年第5期6-12,共7页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土壤风蚀分布地带性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规律,描述性的风蚀强度分级与危害评价,单因子风蚀过程的风洞实验,...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土壤风蚀分布地带性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规律,描述性的风蚀强度分级与危害评价,单因子风蚀过程的风洞实验,农田风蚀防治等方面。今后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土壤风蚀的物理本质、影响因素及发展动态的综合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表面性质对抗蚀性的影响及其与风蚀的反馈关系,土壤风蚀的基本过程及防治原理,土壤风蚀预报方程与数字模拟,土壤风蚀影响评价模型,土壤风蚀与土地利用以及全球变化的关系,各种观测与实验设备的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干旱地理 中国 北方
下载PDF
中国北方6种新的砂岩型铀矿对铀资源潜力的提示 被引量:133
13
作者 张金带 徐高中 +2 位作者 林锦荣 彭云彪 王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34-1449,共16页
经过近10多年的努力,在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发现和探明了6种新的大型、特大型砂岩型铀矿,暂时定名为伊犁式、吐哈式、东胜式、乌兰察布式、马尼特式、通辽式砂岩型铀矿。各种式样的铀矿产于不同构造背景的沉积盆地,矿床地质、矿体... 经过近10多年的努力,在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发现和探明了6种新的大型、特大型砂岩型铀矿,暂时定名为伊犁式、吐哈式、东胜式、乌兰察布式、马尼特式、通辽式砂岩型铀矿。各种式样的铀矿产于不同构造背景的沉积盆地,矿床地质、矿体地质和控矿因素也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成矿演化基本特点是:伊犁式、吐哈式都是典型的层间氧化-还原作用成矿,但前者在单斜整体抬升和差异升降构造活动背景下的不断叠加富集为重要特征,后者则在斜坡带隆升加断层及小型背斜构造活动的背景下在断裂南北两侧分带成矿;东胜式主要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并接受后期还原改造再富集;乌兰察布式最新研究认为是重要的沉积成岩型铀矿,与湖泛事件演变密切相关;马尼特式是潜水氧化-还原作用与层间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转化形成的古河谷型铀矿床;通辽式是"构造剥蚀天窗+断裂活动+深部还原物质"控矿,也可能还与基性岩脉(热源)有关。上述6种式样铀矿的另一规律是从西部向东部,西部(前三种)均产于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系,东部(后三种)均产于上白垩统泥质砂岩和细砂岩。笔者指出,6种新的砂岩型铀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和探明的本身增强了中国铀资源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对中国铀资源潜力及今后找矿方针、勘查部署等多方面的重要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 砂岩型铀矿 铀资源潜力 提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123
14
作者 刘晓英 林而达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7-82,87,共7页
在未来温度上升1~4℃的情景下,研究了气候变暖对我国华北地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冬小麦需水量的影响最大,对棉花的影响次之,对夏玉米的影响最小。当生长期内温度上升1~4... 在未来温度上升1~4℃的情景下,研究了气候变暖对我国华北地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冬小麦需水量的影响最大,对棉花的影响次之,对夏玉米的影响最小。当生长期内温度上升1~4℃时,冬小麦需水量将增加2 6%~28 2%,相当于11 8~153 0mm;夏玉米需水量将增加1 7%~18 1%,相当于7 2~84 1mm;棉花需水量将增加1 7%~18 3%,相当于7 9~96 2mm。说明冬小麦对未来气候变暖的适应能力很差,而夏玉米和棉花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存在一定地域性差异。其中对济南的作物需水量影响最大。当温度增加1~4℃时,冬小麦、夏玉米、棉花需水量将依次增加15 4~153 0mm、8 3~84 1mm、9 6~96 2mm。对太原的作物需水量影响最小。当温度上升1~4℃时,3种作物的需水量依次增加11 7~114 5mm、6 9~68 3mm、7 9~78 0mm,比济南分别低24%~25%、17%~19%和18%~19%。按华北地区目前的种植结构估算,温度上升1~4℃将使整个地区冬小麦的需水增加14 7~191亿m3;夏玉米的需水增加5 87~68 6亿m3;棉花的需水增加1 35~16 5亿m3。未来气候变暖将使华北地区业已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 作物需水量 华北
下载PDF
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中的下地壳过程:岩浆底侵、置换与拆沉作用 被引量:122
15
作者 翟明国 樊祺诚 +1 位作者 张宏福 隋建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09-1526,共18页
最近研究表明,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不仅是岩石圈地慢减薄,而且下地壳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置换。本文强调下地壳过程,如岩浆底侵、置换和拆沉作用是理解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火山岩及其捕虏体的信息似乎支持在华北东部... 最近研究表明,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不仅是岩石圈地慢减薄,而且下地壳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置换。本文强调下地壳过程,如岩浆底侵、置换和拆沉作用是理解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火山岩及其捕虏体的信息似乎支持在华北东部南、北缘存在局部造山带型的下地壳与岩石圈的拆沉作用。但是华北东部整体上的减薄机制难以用造山带的拆沉模式来解释。华北东部克拉通内部的火山岩中的下地壳捕虏体有两类,一类是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的底侵辉长岩和辉石岩以及榴辉岩相变质的石榴辉石岩,形成时代约在140~120Ma;另一类是经过了中生代变质叠加的前寒武纪麻粒岩。中生代华北东部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岩浆底侵作用,现今的下地壳很可能已大部分不是前寒武纪的下地壳,它们由中生代变质的辉长岩、镁铁质岩石以及经历了很强烈改造的前寒武纪下地壳麻粒岩组成。此外,在华北东部普遍存在着化学成分类似于“埃达克岩”的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岩石,它们的形成与岩浆底侵作用和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其熔融残留应是榴辉岩或石榴角闪岩。尽管如此,要通过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一个厚的密度很大的榴辉岩层,由它的重力不均衡来带动80~120公里厚的岩石圈地幔一起拆沉进入软流圈的机制很难发生在华北克拉通内部。岩浆底侵和置换作用是下地壳过程非常重要的形式,与岩石囤的减薄具有密切联系,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岩石圈减薄 华北
下载PDF
科尔沁地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19
16
作者 王涛 吴薇 +2 位作者 赵哈林 胡孟春 赵爱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9-528,共10页
基于近50a科尔沁地区沙漠化土地发展—再发展—逆转的时空变化的研究结果,以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变化作为主驱动因子,探讨现代沙漠化过程的驱动因素的作用。近40多年气候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地通过不同时期的降水-温度组合影响着沙漠... 基于近50a科尔沁地区沙漠化土地发展—再发展—逆转的时空变化的研究结果,以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变化作为主驱动因子,探讨现代沙漠化过程的驱动因素的作用。近40多年气候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地通过不同时期的降水-温度组合影响着沙漠化的进程,间接地通过人类对气候波动的响应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来加速沙漠化的进程。尽管科尔沁地区的气候驱动因子呈现出有利于沙漠化发展过程的趋势,但在近10多年来,这种驱动力的作用被有利于沙漠化逆转过程的驱动力所抵消。人类活动是研究区沙漠化过程中更加活跃的驱动因子,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强度的增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自然植被群落毁灭性的破坏而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以土壤风蚀为例,这种加速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4~10倍;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所产生的在土壤养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产量等方面退化的加速也与自然条件下的情况相差3~10倍以上。同样是人类活动,在合理的土地利用、采取各种沙漠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又可使沙漠化过程逆转。从这一点上来说,人为驱动因素应是起绝对主导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气候波动 人类活动 驱动因子 科尔沁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石墨矿床及赋矿孔达岩系碳同位素特征及有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128
17
作者 陈衍景 刘丛强 +2 位作者 陈华勇 张增杰 李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本文综合了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和石墨矿床的碳同位素数据 10 2件 ,发现片麻岩石墨 透辉岩石墨 <大理岩石墨 <石墨大理岩方解石 <大理岩方解石 ;混合岩化岩石中石墨δ1 3C总介于有机碳和无机碳之间 ;不同地体片麻岩石墨δ1 3C极... 本文综合了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和石墨矿床的碳同位素数据 10 2件 ,发现片麻岩石墨 透辉岩石墨 <大理岩石墨 <石墨大理岩方解石 <大理岩方解石 ;混合岩化岩石中石墨δ1 3C总介于有机碳和无机碳之间 ;不同地体片麻岩石墨δ1 3C极为一致 ,变化于 - 2 2 .8‰~ - 2 1.48‰ ,略低于世界有机质平均值 - 2 6± 7‰ ;大理岩的原岩碳酸盐δ1 3C高于 2‰ ,与2 330~ 2 0 6 0 Ma期间全球性δ1 3Ccarb正向漂移事件一致。地质流体是碳同位素分馏、均一化的重要因素 ,是石墨矿床的 3种主要碳源之一 ,是碳的 5种存在形式之一 ,也是碳循环的重要媒介和方式 ;导致热液矿床δ1 3C=- 5‰左右的因素较多 ,依据δ1 3Ccalcite - 5‰得出成矿物质和流体来自地幔的结论值得怀疑 ;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 ,可能为 2 30 0~ 2 0 5 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达岩系 石墨矿床 碳同位素 流体作用 赋矿
下载PDF
华北典型农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特点研究 被引量:124
18
作者 马辉 梅旭荣 +2 位作者 严昌荣 何文清 李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70-573,共4页
以华北典型农区-河北省邯郸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覆膜年限棉田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揭示棉田土壤中残膜数量、形态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邯郸地区棉田地膜平均残留量在59.1~103.4kg·hm-2之间。土壤中残膜含量与... 以华北典型农区-河北省邯郸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覆膜年限棉田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揭示棉田土壤中残膜数量、形态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邯郸地区棉田地膜平均残留量在59.1~103.4kg·hm-2之间。土壤中残膜含量与覆膜年限有关,覆膜年限越久,残留量越高。连续覆膜2a、5a和10a的棉田中地膜残留量分别为59.1、75.3和103.4kg·hm-2,且土壤中的残膜数量分别为393万片·hm-2、544万片·hm-2和965万片·hm-2。残留地膜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3个土层(0~10cm、10~20cm、20~30cm)中的残膜数量依次约占总量的75%、20%和5%。研究结果还显示覆膜时间越长,深层土壤残膜量越高。小块膜明显多于大块膜,3种不同面积大小(<4cm2、4-25cm2、>25cm2)的残膜片数分别约占总量的65%、30%和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棉田 地膜残留 时空分布
下载PDF
2001-2013年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干旱条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23
19
作者 赵舒怡 宫兆宁 刘旭颖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7-729,共13页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地表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3年华北地区的修正Palmer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和植被覆盖度,总结出植被覆盖度以及PDSI的年际变化规律,从华北地区生态分区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相关关系...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地表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3年华北地区的修正Palmer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和植被覆盖度,总结出植被覆盖度以及PDSI的年际变化规律,从华北地区生态分区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华北平原的植被覆盖度呈南高北低、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点,最低为内蒙古高原草原生态区的0.61,最高为淮阳丘陵地区的0.84;2 2001-2013年,华北平原整体植被覆盖度主要呈上升趋势,其中华北的北部、西部、南部山区及丘陵地带植被覆盖度主要呈上升趋势,而华北平原农业区以及京津唐城郊地带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3华北地区的东北部有变潮湿的趋势,南部则有变干旱的趋势,其他地区干旱条件变化不明显;4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干旱程度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20,73.37%的地区相关系数为正,正相关关系最为明显的地区为华北地区的西北部,而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与河南省一级、二级城市的城郊地区相关系数多为负值。5在华北大部分地区,夏季和秋季的气候干旱条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植被覆盖度 PDSI 生态区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华北地区基于噪声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119
20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吕作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3-671,共9页
本文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2007年1~4月份、190个宽频带和10个甚宽带垂直分量的地震噪声数据,通过互相关方法提取了瑞利面波的经验格林函数,用多重滤波方法测量了瑞利面波的群速度频散曲线.我们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5°×0.5°... 本文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2007年1~4月份、190个宽频带和10个甚宽带垂直分量的地震噪声数据,通过互相关方法提取了瑞利面波的经验格林函数,用多重滤波方法测量了瑞利面波的群速度频散曲线.我们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5°×0.5°的网格,利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域7 s、12 s、16 s、23 s 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分布图像,所得结果较好地揭示了地壳内部、尤其是浅部地壳的横向速度变化.研究表明,短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同地表地质结构、地形密切相关;华北地区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华北盆地及山间的沉积盆地显示出低速异常,而基岩广泛出露的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呈现高速异常;多数强震(M≥6.0级)都发生在高群速度与低群速度的过渡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噪声 互相关 格林函数 群速度频散 瑞利面波层析成像 华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