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施氮对高肥力稻田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水体铵氮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郭彬
丁能飞
+4 位作者
林义成
刘琛
李华
李凝玉
傅庆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0-183,190,共5页
研究稻田不同施氮量下的农学效率和环境效应,对水稻高效优质环境保护型生产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在平湖稻区研究了不同施氮下水稻边际利润、最佳经济施肥量以及不同时期氮素利用率、土壤固定态铵、碱解氮及田面水铵氮浓度的动态变...
研究稻田不同施氮量下的农学效率和环境效应,对水稻高效优质环境保护型生产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在平湖稻区研究了不同施氮下水稻边际利润、最佳经济施肥量以及不同时期氮素利用率、土壤固定态铵、碱解氮及田面水铵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当地水稻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35kg N/hm2;施氮225kg/hm2时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1.2%。土壤固定态铵以及碱解氮含量均在水稻生长时期内逐渐下降,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氮处理促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有较大增幅,而高氮处理则使土壤碱解氮含量有较大增幅。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施肥后一个星期内,高于225kg N/hm2处理田面水NH4+-N急剧上升而后急剧下降;而75,150kg N/hm2处理田面水NH4+-N一直低于2mg/L。可见,浙北地区氮肥施用量保持在225kg/hm2为宜,过量施氮(超过225kg/hm2)将超过水稻的正常生长需求,造成土壤固铵量饱和,引起土壤碱解氮含量急剧上升,并导致田面水NH4+-N含量急剧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利用率
土壤固定态铵
土壤碱解氮
田面水铵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
4
2
作者
孔盼
夏苏敬
+1 位作者
张海维
朱建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7-1633,共7页
为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早稻-再生稻稻田的氨挥发排放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
为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早稻-再生稻稻田的氨挥发排放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3次(T4),观察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氨挥发、田面水NH4+-N变化及产量,以期为早稻-再生稻稻田有效降低氨挥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9年水稻各生育期不同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占施氮量的6.6%—18.8%、5.6%—13.7%、9.5%—25.2%和7.9%—21.9%,其早稻和再生稻各处理氨挥发排放强度均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氨挥发通量、累积量及排放强度大小均为T3>T4>T1>T2;耕作方式既影响氨挥发又影响早稻产量,不同耕作处理下水稻产量均呈现T2>T1>T4>T3的趋势,即氨挥发与水稻产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T2的氨挥发损失最小而产量最高,主要原因是该耕作方式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了氮素损失。以上分析表明,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可减少氨挥发排放,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是值得推荐采用的适宜早稻-再生稻生产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通量
氨挥发强度
耕作方式
田面水
nh
4
+-
n
早稻-再生稻
江汉平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施氮对高肥力稻田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水体铵氮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郭彬
丁能飞
林义成
刘琛
李华
李凝玉
傅庆林
机构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0-183,190,共5页
基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D05B08)
浙江省重大科技公关项目(2005C12025)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903001-1-7)
文摘
研究稻田不同施氮量下的农学效率和环境效应,对水稻高效优质环境保护型生产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在平湖稻区研究了不同施氮下水稻边际利润、最佳经济施肥量以及不同时期氮素利用率、土壤固定态铵、碱解氮及田面水铵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当地水稻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35kg N/hm2;施氮225kg/hm2时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1.2%。土壤固定态铵以及碱解氮含量均在水稻生长时期内逐渐下降,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氮处理促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有较大增幅,而高氮处理则使土壤碱解氮含量有较大增幅。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施肥后一个星期内,高于225kg N/hm2处理田面水NH4+-N急剧上升而后急剧下降;而75,150kg N/hm2处理田面水NH4+-N一直低于2mg/L。可见,浙北地区氮肥施用量保持在225kg/hm2为宜,过量施氮(超过225kg/hm2)将超过水稻的正常生长需求,造成土壤固铵量饱和,引起土壤碱解氮含量急剧上升,并导致田面水NH4+-N含量急剧上升。
关键词
氮肥利用率
土壤固定态铵
土壤碱解氮
田面水铵氮
Keywords
n
itroge
n
use
efficie
n
cy
soil-fixed
ammo
n
ium
available
n
itroge
n
^
nh
4
^+-
n
content
i
n
surface
water
分类号
S143.1 [农业科学—肥料学]
S158.3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
4
2
作者
孔盼
夏苏敬
张海维
朱建强
机构
长江大学农学院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7-1633,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907)。
文摘
为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早稻-再生稻稻田的氨挥发排放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3次(T4),观察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氨挥发、田面水NH4+-N变化及产量,以期为早稻-再生稻稻田有效降低氨挥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9年水稻各生育期不同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占施氮量的6.6%—18.8%、5.6%—13.7%、9.5%—25.2%和7.9%—21.9%,其早稻和再生稻各处理氨挥发排放强度均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氨挥发通量、累积量及排放强度大小均为T3>T4>T1>T2;耕作方式既影响氨挥发又影响早稻产量,不同耕作处理下水稻产量均呈现T2>T1>T4>T3的趋势,即氨挥发与水稻产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T2的氨挥发损失最小而产量最高,主要原因是该耕作方式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了氮素损失。以上分析表明,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可减少氨挥发排放,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是值得推荐采用的适宜早稻-再生稻生产的耕作方式。
关键词
氨挥发通量
氨挥发强度
耕作方式
田面水
nh
4
+-
n
早稻-再生稻
江汉平原
Keywords
ammo
n
ia
volatilizatio
n
flux
ammo
n
ia
volatilizatio
n
i
n
te
n
sity
tillage
methods
nh
4
+-
n
content
i
n
the
surface
water
early
rice-ratoo
n
i
n
g
rice
Jia
n
gha
n
Plai
n
分类号
S34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X171.1 [农业科学—农艺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施氮对高肥力稻田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水体铵氮损失的影响
郭彬
丁能飞
林义成
刘琛
李华
李凝玉
傅庆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孔盼
夏苏敬
张海维
朱建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