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5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用量葡萄糖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乐 何红波 +1 位作者 章建新 张旭东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75-778,共4页
通过利用不同用量葡萄糖和硫酸铵进行土壤样品室内培养并定期测定土壤中无机氮素含量和微生物量氮变化,研究了可利用碳源数量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使土壤微生物活性明显提高,无机氮含量明显降低。土壤微生物对无... 通过利用不同用量葡萄糖和硫酸铵进行土壤样品室内培养并定期测定土壤中无机氮素含量和微生物量氮变化,研究了可利用碳源数量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使土壤微生物活性明显提高,无机氮含量明显降低。土壤微生物对无机氮素固持作用显著增强,硝化作用则受到明显抑制。在整个培养期间,增加葡萄糖用量更有利于无机氮素的固持,可显著提高无机氮向有机氮的转化速率,说明可利用碳源的存在是促进土壤氮素转化与截获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nh4+ 转化 土壤
原文传递
营养盐对微生物加固可液化砂土效果的探讨 被引量:23
2
作者 韩智光 程晓辉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22,35,共5页
微生物诱导生成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原位灌浆技术,通过微生物和钙盐作用形成碳酸钙沉淀可改善可液化砂土的抗液化特性。NH4+作为表征碳酸钙结晶过程的重要因子,可充分反映对可液化砂土的改良效果。选用巴氏芽孢八叠球菌,采... 微生物诱导生成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原位灌浆技术,通过微生物和钙盐作用形成碳酸钙沉淀可改善可液化砂土的抗液化特性。NH4+作为表征碳酸钙结晶过程的重要因子,可充分反映对可液化砂土的改良效果。选用巴氏芽孢八叠球菌,采用Ca(CH3COO)2、Ca(NO3)2和Ca Cl2三种钙盐与尿素混合溶液的营养盐,探讨采用NH4+来表征可液化砂土的微生物固化过程。结果表明:NH4+离子浓度变化能够表征MICP对可液化砂土改良的效果,其中Ca(CH3COO)2营养盐改善可液化砂土效果最佳;营养盐的用量也对可液化砂土的加固效果有明显的改善。通过对固化后试样的渗透性和超声波速的测定,也验证了加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生成碳酸钙沉淀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营养盐 铵离子 乙酸钙 P波
原文传递
杭州市大气PM2.5污染水平及水溶性离子组成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刚 滕卫林 +2 位作者 刘卫艳 王小芳 王菁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07-410,418,共5页
目的:探讨杭州市区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水平和水溶性离子的组成。方法:用中流量大气采样器在市区的3个采样点采集样品,用称重法和离子色谱法分别测得PM2.5的浓度值和水溶性离子的组成。结果:杭州市区2004年4月-2005年3... 目的:探讨杭州市区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水平和水溶性离子的组成。方法:用中流量大气采样器在市区的3个采样点采集样品,用称重法和离子色谱法分别测得PM2.5的浓度值和水溶性离子的组成。结果:杭州市区2004年4月-2005年3月PM2.5的浓度为17.1~267.0μg/m^3,年平均值为108.2μg/m^3。市中心、市区东部和东北部的年平均值为104.0~112.5μg/m^3。全市区春季PM2.5的平均浓度为116μg/m^3(65.8—193.9μg/m^3),夏季为73.1μg/m^3(17.1~153.5μg/m^3),秋季为114.2μg/m^3(48.7~267.0μg/m^3),冬季为136.0μg/m^3(70.3—233.6μg/m^3)。以美国EPA PM2.5日平均标准衡量,PM2.5浓度的超标率≥83%。从PM2.5中检出的水溶性离子有Fˉ、Clˉ、NO2ˉ、NO3ˉ、SO4^2ˉ、NH4^+、K^+、Na^+、Li^+等。在3个采样点的PM2.5总质量中,Fˉ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均为0.1%,Clˉ为1.4%~1.6%,NO3ˉ为6.0%~7.8%,SO4^2ˉ为14.1%-14.7%,Na^+为1.5%-2.7%,K^+为2.1%~3.0%,NH4^+为6.4%~7.7%,总离子合计为32.3%~36.7%。结论:杭州市区PM2.5污染程度在夏季最轻,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严重。与国内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杭州属于污染严重城市。从年度来讲,PM2.5污染水平为东部〉东北部〉市中心。水溶性离子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SO4ˉ2ˉ、NO3ˉ、NH4^+是含量最高的水溶性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离子 硫酸盐 硝酸盐 铵盐
下载PDF
水稻根系生长对不同氮形态响应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学强 施卫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6-771,共6页
土壤养分供应变异很大,植物根系生长对这种养分变异的响应非常敏感。为了探索水稻根系生长对N素供应响应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这种适应性变化与水稻N效率之间的关系,采用水培方法,以两个苗期不同N效率水稻品种桂单4号和南光为研究材料,比... 土壤养分供应变异很大,植物根系生长对这种养分变异的响应非常敏感。为了探索水稻根系生长对N素供应响应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这种适应性变化与水稻N效率之间的关系,采用水培方法,以两个苗期不同N效率水稻品种桂单4号和南光为研究材料,比较了不同铵硝比、不同浓度NH_4^+、不同浓度NO_3^-和不同浓度NH_4NO_3对水稻根系构型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NH_4^+和NH_4NO_3供应显著降低了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且有增加平均根直径的趋势;而NO3-供应在0~1mmol/L浓度范围内,增加了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降低了平均根直径,但当NO_3^-供应超过1mmol/L后,NO_3^-却有降低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的趋势,对平均根直径没有明显影响。苗期N高效基因型桂单4号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在各种N素营养条件下均显著高于N低效基因型南光。上述结果表明,NH_4^+和NH_4NO_3都抑制了水稻根系生长,而NO_3^-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根系生长,根长和根表面积,对提高水稻N效率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4+ NO3- 根系 水稻 基因型
下载PDF
免耕稻田氮肥运筹对土壤NH_3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马玉华 刘兵 +4 位作者 张枝盛 郑大 周亮 曹凑贵 李成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556-5564,共9页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5种不同的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2∶2∶3∶3(R1)、3∶2∶2∶3(R2)、4∶2∶2∶2(R3)、4∶3∶1∶2(R4)与0∶0∶0∶0(CK)),研究氮肥运筹对稻田NH3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不施肥,施肥...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5种不同的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2∶2∶3∶3(R1)、3∶2∶2∶3(R2)、4∶2∶2∶2(R3)、4∶3∶1∶2(R4)与0∶0∶0∶0(CK)),研究氮肥运筹对稻田NH3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不施肥,施肥显著提高了稻田NH3挥发量。氮肥施用后,NH3挥发损失量占施氮量的6.2%—8.5%,其中,以分蘖期NH3挥发损失量最大,齐穗期次之,苗期和拔节期最小。施肥处理间,处理R1稻田累积NH3挥发量最小,显著低于其它施肥处理,比处理R2、R3和R4分别低9.1%(P<0.05)、10.9%(P<0.05)和17.7%(P<0.05)。(2)相关分析表明,田面水NH+4、pH值和土壤NH+4和pH值均与稻田土壤NH3挥发通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相关;(3)处理R1水稻氮肥利用率相对于处理R2、R3和R4增加了28.4%(P<0.05)、55.4%(P<0.05)和74.9%(P<0.05)。研究表明,氮肥后移能有效降低免耕稻田NH3挥发,提高水稻的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nh nh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pH值和离子强度下土壤Zn^(2+)/Cd^(2+)/NH_4^+的运移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孙莹莹 徐绍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8-227,共10页
为探究锌、镉及铵态氮在土壤中的运移特征,该文通过室内土柱混合置换试验,分析了不同pH值和离子强度对锌、镉、铵态氮(Zn2+、Cd2+、NH4+)在土壤中运移的影响;获得了示踪剂Br和Zn2+/Cd2+/NH4+的穿透曲线(breakthrough curves,BTCs),并对... 为探究锌、镉及铵态氮在土壤中的运移特征,该文通过室内土柱混合置换试验,分析了不同pH值和离子强度对锌、镉、铵态氮(Zn2+、Cd2+、NH4+)在土壤中运移的影响;获得了示踪剂Br和Zn2+/Cd2+/NH4+的穿透曲线(breakthrough curves,BTCs),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Zn2+/Cd2+/NH4+在土壤中运移时,运移速度:NH4+>Zn2+>Cd2+,pH值越高,Zn2+/Cd2+/NH4+的出流时间越晚,峰值越低;离子强度越大,出流时间越早,峰值越高。描述溶质运移的非平衡两点模型(two-site model,TSM)能够较好地模拟Zn2+/Cd2+/NH4+在土壤中的运移,pH值越高,模拟得到的分配系数Kd值越大(以Zn2+为例,由3.853增大到4.386),f值越小(以Zn2+为例,由0.231减小到0.006),分形系数β值很小且无明显变化规律;离子强度越大,模拟得到的分配系数Kd值越小(以Zn2+为例,由4.023减小到到3.381),f值及分形系数β值均很小且无明显变化规律。该研究对深入了解Zn2+/Cd2+/NH4+在土壤中的运移机理、提出污染土壤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离子强度 重金属 铵态氮 pH值 运移 出流时间 出流峰值
下载PDF
大气PM_(2.5)在线监测仪对SO_4^(2-)、NO_3^-和NH_4^+的测定评价 被引量:16
7
作者 袁超 王韬 +4 位作者 高晓梅 聂玮 雷国强 徐政 王文兴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08-1815,共8页
通过两套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性离子在线监测仪与蜂巢式固气分离器膜采样系统作对比,评估了在线监测仪器对主要水溶性组分SO24-、NO3-和NH4+的测定结果.美国URG公司生产的在线连续监测分析系统(AIM URG-9000B)对NH4+和NO3-的监测结... 通过两套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性离子在线监测仪与蜂巢式固气分离器膜采样系统作对比,评估了在线监测仪器对主要水溶性组分SO24-、NO3-和NH4+的测定结果.美国URG公司生产的在线连续监测分析系统(AIM URG-9000B)对NH4+和NO3-的监测结果较好,但对SO24-的测定结果存在明显高估,其原因是AIM的平板溶蚀器系统无法完全去除大气中高浓度SO2,从而对SO24-的测定结果有干扰.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两个溶蚀器串联并用5 mmol.L-1H2O2+5 mmol.L-1NaOH混合溶液作吸收液时,高浓度的SO2(甚至达到260μg.m-3)可以被完全吸收而对SO24-的测定结果不产生影响.由荷兰能源研究所(ECN)、Metrohm和Applikon共同研制的在线气体组分及气溶胶监测系统(MARGA,ADI2080)对NH4+和SO24-的监测结果较好,可以满足实验要求;但NO3-的测定结果偏高,其准确性需作进一步评估.新型监测仪器在不同大气环境中投入使用前需进行对比测试,以确定其准确性和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在线监测系统 AIM MARGA nh4+ NO3- SO24-
下载PDF
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土壤溶解性无机氮的提取方法选择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红萍 梁涛 +1 位作者 张秀梅 夏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6-242,共7页
用2M KCl溶液(5:1)、饱和CaSO4溶液(5:1)、0.01M CaCl2溶液(20:1,100:1) 和去离子水(20:1,100:1)4种提取液、6种提取方式,采用Auto-analyzerⅢColorimeter (Bran Luebbe),水杨酸-次氯酸盐法和Griess-Ilosvay法测定并对比了北京地区4种... 用2M KCl溶液(5:1)、饱和CaSO4溶液(5:1)、0.01M CaCl2溶液(20:1,100:1) 和去离子水(20:1,100:1)4种提取液、6种提取方式,采用Auto-analyzerⅢColorimeter (Bran Luebbe),水杨酸-次氯酸盐法和Griess-Ilosvay法测定并对比了北京地区4种天然土样的溶解性氨氮和硝态氮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性硝态氮的测定结果不受提取液和水土比(小于100:1)的影响,而溶解性氨氮测定结果受影响较大。在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对于土壤中可向水体迁移的溶解性无机氮含量的测定,应根据来水水源特征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浸提剂和水土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土壤污染 溶解性无机氮 提取方法 土壤浸提
下载PDF
^(15)N标记土壤连续培养过程中扩散法测定无机氮同位素方法改进 被引量:14
9
作者 孙建飞 白娥 +3 位作者 戴崴巍 彭勃 曲桂芳 姜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74-2580,共7页
扩散法用于测定土壤浸提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同位素比值已被广泛应用。但是测定15N标记培养的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浸提液时,因其同位素丰度高,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变化较大,目前仍缺少一个系统的方法体系以确定在标记实验中扩散法的同位... 扩散法用于测定土壤浸提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同位素比值已被广泛应用。但是测定15N标记培养的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浸提液时,因其同位素丰度高,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变化较大,目前仍缺少一个系统的方法体系以确定在标记实验中扩散法的同位素分馏效应。本研究对扩散法进行了改进和评估。其中,氨气吸收液改为10μL的KHSO4、培养瓶为500 mL时,培养液体积设为100 mL,使气液比为4∶1,MgO和Devarda合金的量减少至250 mg,在培养温度统一设定为25℃条件下,分别测定了高含氮量和低含氮量的无机氮同位素丰度。结果显示,理论值和实际测量值差别不显著,说明该方法的细节改进有利于大批量测定土壤长期培养过程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不断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同位素标记 NO3- nh4+ 扩散法培养 土壤培养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DMPP和DCD对石灰性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石美 梁东丽 +3 位作者 满楠 郭璐 赵文龙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4635-4642,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DMPP)和双氰胺(DCD)对石灰性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石灰性土壤施用的DMPP和DCD最佳浓度,为其进一步在生产实践中的施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试验方法,在相同...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DMPP)和双氰胺(DCD)对石灰性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石灰性土壤施用的DMPP和DCD最佳浓度,为其进一步在生产实践中的施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试验方法,在相同培养条件(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WHC)的60%,温度为25℃)下,通过测定不同浓度DMPP(含氮量的0.5%、1%、2.5%和5%)和DCD(含氮量的2.5%、5%、10%和15%)处理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含量,评价不同浓度DMPP和DCD的抑制效果。【结果】施加不同浓度DMPP和DCD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而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CK。石灰性土壤中施用DMPP和DCD均能显著降低土壤的氨氧化速率,土壤铵态氮的半衰期从CK处理的3.6 d分别增加到14.1—17.1 d和13.1—26.8 d。不同浓度的DMPP间氨氧化速率差异不显著;而DCD处理的氨氧化速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亦即土壤铵态氮浓度的半衰期随施用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除CK外,各处理氨氧化速率常数k相比,以2.5%DCD最小,15%DCD最大;DMPP与DCD相比较,除DCD最低浓度处理外(2.5%),所有DCD处理的氨氧化速率均大于DMPP。【结论】硝化抑制剂DMPP和DCD均能显著抑制铵态氮向硝态氮的氧化进程,DMPP各浓度处理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DCD各浓度处理间差异显著,5%DCD与DMPP各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建议DCD的施用量为含氮量5%,而DMPP的施用量为含氮量的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氨氧化速率 DMPP DCD
下载PDF
太原市春季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在线观测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永麒 张国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77-1784,共8页
为系统反映太原市春季PM_(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的特征,采用在线气体/气溶胶监测仪(Marga)分析了太原市2016年3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PM_(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二次离子(SO_4^(2-)、NO_3^-、NH_4^+)是无机水溶性离子的... 为系统反映太原市春季PM_(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的特征,采用在线气体/气溶胶监测仪(Marga)分析了太原市2016年3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PM_(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二次离子(SO_4^(2-)、NO_3^-、NH_4^+)是无机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监测期间的均值分别为13.7μg·m^(-3)、14.7μg·m^(-3)以及10.4μg·m^(-3),整个观测期间三者的浓度之和(SNA)占总无机水溶性离子值的百分数为81.0%,占PM_(2.5)百分数为68.5%.三者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均呈单峰的形式存在,NO_3^-变化略有不同.热力学研究表明,由于NH_4NO_3分解平衡常数(Ke)与观测期间NH_3与HNO_3的浓度积(Km)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监测期间NO-3浓度变化不一致.观测期间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的值都大于0.1,说明太原市大气气溶胶中硫酸盐和硝酸盐主要都是经过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典型空气污染过程中,SO_4^(2-)、NO_3^-、NH+4与能见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太原市低能见度与二次离子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 SO42- NO3- nh4+ 水溶性无机离子 日变化
下载PDF
低压离子色谱法测定水和酸雨样品中的Li^+,Na^+,NH_4^+,K^+,Ca^(2+)和Mg^(2+)离子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涤尘 阎炎 韩恒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41-445,共5页
本文介绍了低压离子色谱仪测定水样(井水、湖水、矿泉水、自来水)和酸雨中锂、钠、铵、钙、钾和镁离子的方法、欲测阳离子在阳离子交换柱上被分离,分别用1.4mmol·1^(-1)HNO_3和0.6mmol·1^(-1)乙二胺+1.2mmol·1^(-1)HNO_... 本文介绍了低压离子色谱仪测定水样(井水、湖水、矿泉水、自来水)和酸雨中锂、钠、铵、钙、钾和镁离子的方法、欲测阳离子在阳离子交换柱上被分离,分别用1.4mmol·1^(-1)HNO_3和0.6mmol·1^(-1)乙二胺+1.2mmol·1^(-1)HNO_3溶液作流动相,流速为1.6ml·min^(-1).各离子的流分用电导检测.进样量为10μl时,Li^+,Na^+,NH_4^+,K^+,Ca^(2+)和Mg^(2+)离子的检出限(2倍噪音比),分别为0.020,0.050,0.100,0.250,2.5和1.0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离子色谱 水样 酸雨 测定
下载PDF
南京城市大气氨-铵的高频演化及其气粒转化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邵生成 常运华 +5 位作者 曹芳 林煜棋 范美益 谢锋 洪一航 章炎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355-4363,共9页
本研究于2018年秋季利用在线气体和气溶胶组分监测仪以高时间分辨率连续测定南京市大气中的气体(主要是NH3)与二次无机气溶胶(主要是NH4+、NO3-和SO42-)浓度,借此研究污染和非污染期城市大气NH3和NH4+的演化规律,进而探讨NH3-NH4+气粒... 本研究于2018年秋季利用在线气体和气溶胶组分监测仪以高时间分辨率连续测定南京市大气中的气体(主要是NH3)与二次无机气溶胶(主要是NH4+、NO3-和SO42-)浓度,借此研究污染和非污染期城市大气NH3和NH4+的演化规律,进而探讨NH3-NH4+气粒转化过程中的化学机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H3和NH4+浓度的平均值(±1σ)分别为(15. 3±6. 7)μg·m-3和(11. 3±7. 8)μg·m-3,且日变化在污染和非污染事件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综合在线观测的NH3和NH4+浓度数据,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了NH3和NH4+的潜在贡献源区在重污染过程受长距离污染传输影响较小,证明城市也是NH3排放的重要热点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NH3-NH4+的气粒转化是影响NH3和NH4+日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具体体现在:低温、高湿(温度在7. 5~12. 5℃,湿度在50%~90%)时,NH3和NH4+的气固转化速度较快,NH3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更多的NH4+,使得(NH4)2SO4和NH4NO3的形成从而导致污染事件的加剧.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城市大气NH3的来源和转化机制及其对颗粒物的潜在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 铵根 污染事件 气粒转化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
原文传递
氮素形态对‘甘农3号'苜蓿不同生育期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叶芳 刘晓静 张进霞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5-293,共9页
为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不同生育期需氮规律,采用砂培法研究3种氮素形态配比(NO_3^--N,NH_4^+-N以及NO_3^--N:NH_4^+-N为1:1)和3个氮素水平(0,105,210 mg·L^(-1))对‘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3')... 为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不同生育期需氮规律,采用砂培法研究3种氮素形态配比(NO_3^--N,NH_4^+-N以及NO_3^--N:NH_4^+-N为1:1)和3个氮素水平(0,105,210 mg·L^(-1))对‘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3')整个生育期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下,‘甘农3号'的根瘤数、根瘤重、固氮酶活性、NO_3^--N含量、NH_4^+-N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混合态氮对于增加‘甘农3号'根瘤数、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效果最好,NH_4^+~N次之,NO_3^--N效果最差。氮素浓度为210 mg·L^(-1)时,各形态配比下7项测定指标均高于105 mg·L^(-1),其中根瘤数、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在NO_3^--N+NH_4^+-N的浓度为210 mg·L^(-1)最大;NO_3^--N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NO_3^--N浓度为210 mg·L^(-1)时最大;NH_4^+-N含量在NH_4^+-N浓度为210 mg·L^(-1)时最大。各项测定指标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全氮含量始终呈减小趋势。整个生育期,根瘤数与根瘤重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根瘤数、根瘤重与固氮酶活性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农3号’ NO3- -N nh4+ -N 氮代谢
下载PDF
闽江口无机氮营养盐的行为及入海通量 被引量:6
15
作者 许清辉 郭廷宗 +2 位作者 林峰 王伟强 卢美鸾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632-634,共3页
在河海水混合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剧烈改变,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氧化还原,吸附、脱附、生物吸收及降解过程。氮等营养要素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基础,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研究氮等营养盐在河口区域的行为。闽江是... 在河海水混合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剧烈改变,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氧化还原,吸附、脱附、生物吸收及降解过程。氮等营养要素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基础,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研究氮等营养盐在河口区域的行为。闽江是福建第一大河,流域广阔,流量较大,所携带入海的营养盐是形成闽东、闽北渔场的基本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UARY CHEMISTRY FLUXES NO3+ NO2- nh4+ Ming RIVER
下载PDF
生物及化学反硝化过程中N_2O的产生与控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德礼 傅旻瑜 马鲁铭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54-2061,共8页
长期以来,人们都将N2O视为一种温室气体,然而事实上N2O在航天领域是一种宝贵的能源物质,西方发达国家对N2O的制备技术相当重视。生物及化学反硝化过程都能产生大量的N2O,但将N2O作为能源气体收集利用在我国还未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国... 长期以来,人们都将N2O视为一种温室气体,然而事实上N2O在航天领域是一种宝贵的能源物质,西方发达国家对N2O的制备技术相当重视。生物及化学反硝化过程都能产生大量的N2O,但将N2O作为能源气体收集利用在我国还未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污水脱氮过程中N2O生成情况的研究,分析了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同时探讨了化学反硝化作用,尤其是Fe(Ⅱ)的还原作用对N2O生成和控制的影响,提出了对N2O进行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最后指出,可以大量积累N2O的化学反硝化过程应是今后水体脱氮的重要研究方向,尤其是化学反硝化过程中N2O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脱氮 反硝化 Fe(Ⅱ) nh4+
原文传递
NH_4^+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静 史建明 +4 位作者 霍文婷 徐庆阳 谢希贤 温廷益 陈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60,共6页
目的:探究NH4+浓度对大肠杆菌E.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源添加试验,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考察E.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过程中生物量、L-色氨酸产量、有机酸含量、耗糖速率、发酵液中NH4+浓度... 目的:探究NH4+浓度对大肠杆菌E.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源添加试验,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考察E.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过程中生物量、L-色氨酸产量、有机酸含量、耗糖速率、发酵液中NH4+浓度及质粒稳定性变化。建立了大肠杆菌合成L-色氨酸的代谢流平衡模型,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出E.coli TRTH发酵中后期代谢网络的代谢流分布。结果:发酵结果显示,利用NaOH和氨水混合补料,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菌体能够以较长时间和较高比生长速率保持对数生长,最终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12.16%和19.80%。随着NH4+浓度的增加,发酵液中丙酮酸、乳酸及乙酸浓度均略有增加,细胞质粒稳定性下降。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E.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代谢流量分析结果表明,EMP途径的代谢流量降低7.31%,PP途径的代谢流量增加7.14%,TCA循环的代谢流量降低22.04%。结论:高浓度的NH4+导致菌体生长提前结束,耗糖速率降低,产酸受阻,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解除了NH4+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的抑制,使得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大幅提高,实现了高密度发酵培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nh4+ L-色氨酸 高密度发酵
原文传递
缘管浒苔和羽藻氮、磷营养生理学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邵魁双 巩宁 +2 位作者 李珂 王宗灵 李大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139,共9页
以无性繁殖系为材料,开展了缘管浒苔和羽藻对NO3-,NH4+和PO43-的吸收动力学、生长动力学研究。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缘管浒苔和羽藻对NO3-和PO43-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对NH4+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缘管浒苔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Vm... 以无性繁殖系为材料,开展了缘管浒苔和羽藻对NO3-,NH4+和PO43-的吸收动力学、生长动力学研究。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缘管浒苔和羽藻对NO3-和PO43-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对NH4+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缘管浒苔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对NH4+的吸收斜率都大于羽藻,说明缘管浒苔对高浓度的NO3-和NH4+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缘管浒苔吸收NO3-和NH4+的a值远大于羽藻,说明在低营养盐浓度时,缘管浒苔对NO3-和NH4+的亲和力更强。在PO43-的吸收中,羽藻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远大于缘管浒苔,说明羽藻对高浓度PO43-的吸收能力更强,但缘管浒苔的a值远大于羽藻,说明前者在低营养盐浓度时PO43-的亲和力更强。生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硝酸氮是促进两种海藻快速生长的最适宜氮源形式,氨氮更易促进藻体叶绿素的积累。在相同氮营养条件下,羽藻表现出比缘管浒苔更强的生长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管浒苔 羽藻 NO3- nh4+ PO43- 吸收动力学 生长动力学
下载PDF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NH_4^+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严伟峰 呼晓明 +2 位作者 陈英文 祝社民 沈树宝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15,19,共6页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NH4+在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行为,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H4+为200~1 000mg/L时,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001×7的NH4+吸附容量大于D001、D113树脂;在实验温度下,采用Langm...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NH4+在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行为,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H4+为200~1 000mg/L时,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001×7的NH4+吸附容量大于D001、D113树脂;在实验温度下,采用Langmuir吸咐等温模式能够更好地描述NH4+在001×7树脂上的静态吸附行为,001×7树脂对NH4+的交换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常温(25℃)时,001×7树脂吸附NH4+过程的焓变(ΔH)大于零,说明NH4+进入树脂后与H+的交换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此吸附过程的熵变(ΔS)也大于零,说明该离子交换过程属于熵增的过程,此吸附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小于零,说明该离子交换过程能够自发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液膜扩散是001×7树脂对NH4+吸附的限速步骤,吸附交换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4%(质量分数)NaOH溶液较适合作为001×7树脂的再生液,经过5次再生后,001×7树脂的吸附量只下降了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交换树脂 nh4+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掺Al-TiO_2改性膨润土去除微污染水中COD和NH_4-N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光锋 聂锦旭 陈仕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761-3766,共6页
采用掺Al-TiO2作为改性剂制备改性膨润土,考察了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TiO2改性剂用量、铝盐掺杂量、pH值对微污染水中COD和NH4-N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微波辐射功率为460 W,辐射时间为8 min,TiO2改性剂用量为1.3 mmol/g,铝盐掺... 采用掺Al-TiO2作为改性剂制备改性膨润土,考察了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TiO2改性剂用量、铝盐掺杂量、pH值对微污染水中COD和NH4-N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微波辐射功率为460 W,辐射时间为8 min,TiO2改性剂用量为1.3 mmol/g,铝盐掺杂量为0.2 mmol/g为最佳制备条件。pH值为6.0,改性膨润土投加量为40 mg/L,沉淀时间为30min时,对微污染水中初始浓度15 mg/L的COD和5 mg/L的NH4-N去除率分别达到92%和5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膨润土 TiO2 微污染水 COD nh4+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