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闭系统中的白云石化作用及其石油地质学和矿床学意义——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61
1
作者 黄思静 QINGHaiRuo +5 位作者 胡作维 邹明亮 冯文立 王春梅 郜晓勇 王庆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55-2962,共8页
作为优质储层的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的结晶白云岩是通过埋藏成岩过程的封闭条件下的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岩石所具有的高孔隙度与封闭体系中的白云石化反应:2CaCO_3+Mg^(2+):CaMg(CO_3)_2+Ca^(2+)有关。埋藏成岩体系中的高锶... 作为优质储层的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的结晶白云岩是通过埋藏成岩过程的封闭条件下的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岩石所具有的高孔隙度与封闭体系中的白云石化反应:2CaCO_3+Mg^(2+):CaMg(CO_3)_2+Ca^(2+)有关。埋藏成岩体系中的高锶流体是该封闭条件下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深埋藏条件下的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是锶进一步富集的原因,因而三叠系的大型和超大型天青石矿床的成因与这些因素有关。结晶白云岩极低的锰含量、与同期海水类似的δ^(13)C值表明白云石化流体具有强烈的海源色彩,同时也说明白云石化过程没有与大气水交换;相对较低的δ^(18)O值表明白云石化发生在较晚的埋藏成岩阶段。大多数已有的白云石化机制都是基于近地表成岩条件建立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但开放体系中的白云石化(或白云石沉淀)作用对油气储集空间和与成岩过程元素迁移有关的沉积层控矿床的形成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地层中,作为非储层的微晶或泥晶白云岩以及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的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是在有大气水介入的开放体系中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三叠系飞仙关组 封闭系统 白云石化 富锶成岩流体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47
2
作者 李军 陶士振 +3 位作者 汪泽成 邹才能 高晓辉 王世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2-741,共10页
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川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和侏罗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研究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川东北地区经历了从内陆克拉通之后的大型淡水坳陷湖盆阶段向大巴山前陆盆地阶段的转换过程。同时,通过对川... 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川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和侏罗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研究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川东北地区经历了从内陆克拉通之后的大型淡水坳陷湖盆阶段向大巴山前陆盆地阶段的转换过程。同时,通过对川北前陆盆地生烃演化与油气运移特征,大巴山构造演化与圈闭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作用分析,剖析了川东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凉高山组、沙溪庙组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指出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藏为成岩后期油藏,即成岩压实作用之后烃源岩才大量生烃,聚集成藏,表现为储层成岩演化与生烃演化的不协调性,导致研究区含油气层系多、发育不规则、油气分布分散而又不均匀,且油气层只产油气、不产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特征 成藏主控因素 油气富集规律 侏罗系 川东北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和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被引量:38
3
作者 黄思静 Hairuo QING +4 位作者 胡作维 王春梅 郜晓勇 邹明亮 王庆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5-503,共9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直接与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相关,但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在锰含量、锶含量、阴极发光性等特征上反映其成岩过程与经典成岩理论相悖;碳酸盐岩的锶...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直接与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相关,但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在锰含量、锶含量、阴极发光性等特征上反映其成岩过程与经典成岩理论相悖;碳酸盐岩的锶同位素组成和锰、锶含量的关系也表明与大气水有关的成岩过程和作为重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无关,传统的白云岩化机制难以解释结晶白云岩的成因。具有海源色彩的高锶、低锰成岩流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飞仙关组碳酸盐的成岩作用,其来源与成因值得进一步关注,控制其运移、封存和发生水—岩反应的时空机制有待回答。整个海相三叠纪时间段盆地尺度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研究、尤其是不同结构组分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锶和锰含量研究(包括碳酸盐岩中不同结构组分的阴极发光性研究),可为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和作为重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的成因研究),天青石矿床成因研究和四川盆地三叠系深层富钾、锶、硼、溴卤水的成因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飞仙关组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白云岩储层 高锶 低锰成岩流体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4
4
作者 黄思静 Hairuo Qing +5 位作者 胡作维 邹明亮 冯文立 王春梅 郜晓勇 王庆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5-824,共10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存在广泛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同时地层中也存在锶含量异常高的成岩流体。研究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和(或)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造成的SO42-离子的消耗对成岩孔隙流体中SrSO4溶解度的改变是三叠...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存在广泛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同时地层中也存在锶含量异常高的成岩流体。研究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和(或)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造成的SO42-离子的消耗对成岩孔隙流体中SrSO4溶解度的改变是三叠系中高Sr成岩流体的形成机制之一,该机制使得孔隙流体从白云石化作用和碳酸盐矿物的新生变形作用中获得的Sr在流体中以高浓度的Sr2+形式存在,并使之在流体中极度富集,这也是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中大型和超大型天青石矿床的形成机制之一。H2S和CO2是硫酸盐还原作用的重要产物,不同温度条件下溶于水中的H2S和CO2,与不溶于水的气体分子之间的平衡反应H2S(aq)H2S(g)和CO2(aq)CO2(g)的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自由能增量计算表明,当温度从25℃升高至220℃时,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大致从10增至240和从20增至500,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都始终大于1,说明H2S和CO2更趋向于以气体形式存在,同时温度越高,系统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H2S和CO2会越多,溶解于水中的H2S和CO2会越少,因而在深埋藏的高温条件下,H2S和CO2对碳酸盐矿物的溶解能力可能相对很小。相对低温的成岩环境、高温流体的向上和侧向运移、构造抬升、富氧流体与含有H2S流体的混合以及金属硫化物的沉淀是提高含H2S和(或)CO2流体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能力的五个途径。因此,与较早成岩阶段相对浅埋藏环境的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的H2S和CO2流体可能与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关系更为密切;断层或其它流体运移通道是高温含有H2S和CO2流体向上运移的基础条件,具有原生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礁、滩相高能沉积物也是流体发生侧向运移的先决条件;大幅度的构造抬升造成的地层温度降低是提高含H2S和(或)CO2地层流体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能力的重要因素,地壳抬升至近地表造成的古喀斯特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三叠系飞仙关组 富锶成岩流体 TSR与BSR H2S与CO2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白云岩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黄思静 黄喻 +1 位作者 兰叶芳 黄可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831-3842,共12页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14条野外剖面和地下钻井的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189个不同类型的碳酸盐样品(包括代表海水的石灰岩样品和在不同成岩阶段形成的各种白云岩样品)进行了锶同位...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14条野外剖面和地下钻井的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189个不同类型的碳酸盐样品(包括代表海水的石灰岩样品和在不同成岩阶段形成的各种白云岩样品)进行了锶同位素组成和相应的MgO、CaO和Mn、Sr元素分析,获得了系统的晚二叠-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并建立了相应演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层组/段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对照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川东北晚二叠-早三叠世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具有类似的演化趋势,结合白云岩的低锰、高锶特征,说明白云化流体与海水存在显著的亲缘关系,与铝硅酸盐地层无关;(2)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存在差别,各地层组/段白云岩的87Sr/86Sr比值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同期海水,但从下往上,即从长兴组、飞2+3段、嘉2段到嘉4段,这种差值逐渐缩小,嘉4段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已和同期海水基本一致;(3)川东北长兴组、飞2+3段白云岩形成的时间显著晚于同层石灰岩,白云化流体为时间上更晚的海源流体,但嘉2、嘉4段白云岩的形成时间仅略晚于同层石灰岩,白云化流体来源于非常近同期的蒸发浓缩的高Mg/Ca比值海水,一些嘉4段的白云岩的白云化流体就是同期海水,因而这些白云岩是同生或准同生的;(4)如果把白云化的时间看作白云岩的形成时间,则违背地层叠置原理是川东北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形成机制可用非同期海源流体的隐伏回流-对流模式来解释,嘉陵江组白云岩形成机制可用活跃回流-萨布哈模式来解释。白云岩和代表同期海水的石灰岩锶同位素组成的对比为解决白云化流体与海水之间的时间关系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 锶同位素 白云化时间 隐伏回流-对流模式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川东北龙岗东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热液活动证据及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蒋裕强 谷一凡 +4 位作者 刘均 邓吉刚 张洁伟 张航 徐艳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基于川东北龙岗东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岩石学特征研究,结合储层段白云岩和非储层段海相沉积灰岩及其充填矿物的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等分析,认为该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中存在鞍状白云石—黄铁矿、萤石—石英等热液矿物组... 基于川东北龙岗东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岩石学特征研究,结合储层段白云岩和非储层段海相沉积灰岩及其充填矿物的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等分析,认为该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中存在鞍状白云石—黄铁矿、萤石—石英等热液矿物组合,对应的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均高于正常地层温度。所有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段白云岩样品均具有与海相沉积灰岩相同的Ce显著正异常特征,而大部分则具有与鞍状白云石相似的REE配分曲线特征,呈显著Eu正异常。热液矿物萤石和石英内普遍具有含沥青包裹体,为龙潭组生油高峰所捕获到的含油包裹体高温裂解后的产物。根据矿物占位关系和油气充注时期,可将该区热液活动划分为两期,第一期对应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作用方式为热液流体对白云岩储层形成的促进作用和后期改造作用;第二期对应晚三叠世,作用方式为鞍状白云石、石英、萤石对储渗空间的充填作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初期活跃的张性深大断裂可以为热液流体的活动提供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活动 运移通道 活动时期 二叠系—三叠系 龙岗东地区 川东北
下载PDF
海水胶结作用对碳酸盐岩石组构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黄思静 李小宁 +1 位作者 兰叶芳 成欣怡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007-5018,共12页
在薄片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全岩化学分析、不同组构电子探针分析和包裹体均-化温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灰岩、在成分上介于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亮晶鲕粒白云岩-灰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1以及结... 在薄片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全岩化学分析、不同组构电子探针分析和包裹体均-化温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灰岩、在成分上介于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亮晶鲕粒白云岩-灰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1以及结晶白云岩的结构。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碳酸盐岩的海水胶结作用发育,这些胶结物目前全由方解石组成,具有非常低的锰、铁含量,没有或只有极弱的阴极发光,缺乏可进行温度测量的气-液两相包裹体,显示近地表海水潜流环境的特征;鲕粒碳酸盐岩的海水胶结物具有大范围变化的锶含量,-部分分布在10^-4数量级,另-部分分布在10^-3数量级,说明它们是由不同的先驱CaCO3矿物新生变形而来,低锶含量的方解石是镁方解石新生变形的产物,高锶含量的方解石是文石新生变形的产物;由低锶方解石胶结(先驱矿物是镁方解石)和由高锶方解石胶结(先驱矿物是文石)的鲕粒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胶结物结构和岩石结构,前者有极好的栉壳状胶结物结构,岩石的鲕粒结构保存较好,白云化后白云石晶体较小,不完全白云化时白云石仅分布在鲕粒中,后者缺乏良好的栉壳状胶结物结构,岩石的鲕粒结构保存差,白云化后白云石晶体较大,完全白云化时白云石可分布在鲕粒中,也可分布在胶结物中;原始胶结物为镁方解石的鲕粒碳酸盐岩和原始胶结物为文石的鲕粒碳酸盐岩相比,在相同的白云化环境中,前者因具有内部镁来源而可能使白云石的结晶速度更快,白云石的晶体相对较小,白云石的锰含量更低,阴极发光更弱,白云化作用不-定需要对海水开放的环境以提供镁的来源;后者因缺乏内部镁来源而可能使白云石的结晶速度较慢,白云石的晶体相对较大,白云石的锰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三叠系飞仙关组 海水胶结作用 镁方解石-文石 碳酸盐岩的结构
下载PDF
川东北通南巴背斜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砂箱构造物理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德龙 王宏斌 +7 位作者 张希晨 何登发 凡睿 王彦君 黄林军 崔键 刘文强 杨秀磊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7-1320,共14页
通南巴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紧邻北部米仓山和东北部大巴山两大造山带,开展通南巴背斜与不同造山带、川东北先存古隆起的时空耦合关系物理模拟研究,对于约束周缘造山带的构造变形时间和区域构造变形时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川... 通南巴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紧邻北部米仓山和东北部大巴山两大造山带,开展通南巴背斜与不同造山带、川东北先存古隆起的时空耦合关系物理模拟研究,对于约束周缘造山带的构造变形时间和区域构造变形时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川东北油气勘探也有指导作用.初始模型中,设计了北部推板和东北部推板分别代表米仓山和大巴山造山带的活动;下部硅胶层和上部石英砂层分别代表三叠系底部膏盐岩和上覆砂岩为主的碎屑岩;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川东北古生代隆起被逐渐接受,在模型底部用橡皮泥预制条带状构造代表古隆起.实验结果表明,北部推板挤压过程形成的速度场快速传递到橡皮泥(代表先存古隆起)之上的石英砂中,形成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东北部推板挤压过程形成的弧形构造带呈北西向展布,叠加在早期北东向构造上.通过梳理周缘造山带的隆升历史,并结合本次模拟实验结果,认为燕山期米仓山构造活动与古生代北东向隆起共同控制通南巴早期北东向构造的形成,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大巴山活动形成一系列北西向构造叠加在通南巴早期北东向构造之上,控制通南巴背斜须家河组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裂缝系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通南巴背斜 古隆起 物理模拟 构造演化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TSR-Derived Authigenic Calcites in Triassic Dolomite,NE Sichuan Basin,China-A Case Study of Well HB-1 and Well L-2 被引量:3
9
作者 Sijing Huang Keke Huang +3 位作者 Zhiming Li Ming Fan Ershe Xu Jie Lü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88-96,共9页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took place extensively in the Lower Triassic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Northeast (NE) Sichuan (四川) basin. We have carried out analyses on bulk rock ...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took place extensively in the Lower Triassic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Northeast (NE) Sichuan (四川) basin. We have carried out analyses on bulk rock compositions and isotope ratios together with petrography and fluid inclusion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SR on diagenetic process of Triassic dolomites. In this article, TSR-related burial diagenesis is characterized by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cement with negative 613C values and high ho- 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The light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is phase indicate that carbon incorporated in this cement was partly derived from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 The high homogeniza- tion temperatures indicate that the thermochemical reduction of sulfates has been taking place in the deep part of NE Sichuan basin. Addition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is interpretation is the high Sr values of this calcite cement. Moreover, the calcites have a 6180 of -8.51%o to -2.79%0 PDB and are interpreted to have precipitated from high salinity fluids with 6180 of +5%0 to +13%o SMOW. Under cathodolumi- nescence, these calcite cements appear dark brown or black, and both Mg concentrations and Mn/Sr ratios are low. It is therefore indicated that seawater was the principal agent of precipitation fluids. Finally,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lthough H2S and CO2 increased as TSR continued, porosity has been ultimately destroyed by calcite ce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 sichuan basin TRIASSIC TSR calcite cementation reservoir quality.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龙岗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多期流体充注及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4
10
作者 蒋婵 谷一凡 +3 位作者 张洁伟 蒋裕强 徐昌海 廖义沙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0-202,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龙岗东地区长兴组礁滩储层的充注序列、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对比潜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认为长兴组储层存在多期流体充注,充填序列包括:第一期次方解石→沥青→第二期次方解石;沥青→萤石→石英→第二期次方解石... 基于四川盆地龙岗东地区长兴组礁滩储层的充注序列、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对比潜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认为长兴组储层存在多期流体充注,充填序列包括:第一期次方解石→沥青→第二期次方解石;沥青→萤石→石英→第二期次方解石等。第一期次方解石代表浅埋藏环境中正常地层流体充注;储层沥青来源于龙潭组烃源岩;萤石、石英具有异常高温,代表热液流体充注,含沥青包裹体(含油包裹体的裂解产物)富集表明热液流体充注与龙潭组生烃时期匹配;第二期次方解石代表中—深埋藏中正常地层流体充注,表明总体具有3期油气充注阶段:第一期为早侏罗世中—晚期(约190~175Ma)的少量龙马溪组天然气充注,对应长兴组地层温度约为110~130℃。第二期为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早期(约175~160Ma)的龙潭组生油高峰期充注,形成大量含油包裹体,伴生大量含甲烷气—液两相包裹体,地层温度为130~140℃。第三期为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中期(约120~90Ma)的原油裂解成气过程(地温超过160℃),伴生大量储层沥青。关键充注时期的逆断层活动是后期保存条件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充注 油气成藏 上二叠统 长兴组 龙岗东 川东北
原文传递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古油藏原油裂解型天然气的生成动力学地质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铜山 耿安松 +3 位作者 李霞 徐兆辉 王红军 汪泽成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4-1023,共10页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气藏储层固体沥青的热变质成因,都说明飞仙关组古油藏确曾存在并发生了裂解,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通过高压封闭体系下的原油热裂解模拟实验,从气态烃组分及产率变化、焦沥青的生成等方面探讨了原油裂...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气藏储层固体沥青的热变质成因,都说明飞仙关组古油藏确曾存在并发生了裂解,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通过高压封闭体系下的原油热裂解模拟实验,从气态烃组分及产率变化、焦沥青的生成等方面探讨了原油裂解生气特征。结合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的埋藏史、古地温史、构造演化等地质因素,将实验结果外推至地质条件下,建立了古油藏原油裂解生气的动力学地质模型,指出鲕滩天然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古油藏、古气藏和气藏调整定型3个演化阶段。通过动力学计算定量恢复了古油藏裂解生气的成藏过程,揭示出在不同地质年代和地质温度下甲烷(C1)、总烃类气体(C1-5)和焦沥青等原油裂解产物的转化率的变化。取得的动力学地质模型对古油藏原油裂解型天然气的成藏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原油裂解 鲕滩气藏 固体沥青 生烃动力学 川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