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醇氧化羰化反应中含氮配体助催化剂的空间及电子效应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海涛 莫婉玲 +1 位作者 熊辉 李光兴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97-1001,共5页
研究了几种单齿和双齿含氮配体在氧化羰化反应中的助催化性能。从含氮配体的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含氮配体在甲醇氧化羰化反应中助催化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甲醇氧化羰化反应中,含氮配体的碱性、共轭体系的大小、分子... 研究了几种单齿和双齿含氮配体在氧化羰化反应中的助催化性能。从含氮配体的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含氮配体在甲醇氧化羰化反应中助催化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甲醇氧化羰化反应中,含氮配体的碱性、共轭体系的大小、分子骨架的刚性以及氢键等因素对原位配合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均有很大影响。配体的共轭体系越大,分子刚性越强,助催化性能越好;当配体存在分子间氢键时,其助催化性能明显下降。对于单齿含氮配体,当不存在分子间氢键时,pKa值在7左右表现出最佳助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配体 空间结构 电子效应 氧化羰化 甲醇
下载PDF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New Cadmium Compound with(1,1?-(1,4-Butanediyl)bis(imidazole) and p-Hydroxybenzoic Acid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实 吕丛 +1 位作者 李佳 刘博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395-1401,共7页
A new metal-organic framework based on bbi and PHBA(bbi = 1,1'-(1, 4-butanediyl)bis(imidazole), PHBA = p-hydroxybenzoic acid), namely, [Cd(bbi)(PHBA)2]n(1)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A new metal-organic framework based on bbi and PHBA(bbi = 1,1'-(1, 4-butanediyl)bis(imidazole), PHBA = p-hydroxybenzoic acid), namely, [Cd(bbi)(PHBA)2]n(1)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Compound 1 displays a two-dimensional(2D) layer structure possessing the left-and right-handed helical chains and stabilized by intermolecular hydrogen-bonding to form a three-dimensional(3D)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Topologically, the 2D layer belongs to well-known(4,4) network topology. The structure has been determin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es, and further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a(IR), elemental analyses and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In addition, the thermal behavior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Cd(bbi)(PHBA)2]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onor ligand helical structure (4 4) net fluorescence
下载PDF
基于苯甲酸衍生物和含氮配体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小说 王亮 汪鹏飞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71-475,共5页
分别以二水合氯化铜,4-氯苯甲酸(4-CBAH),2,2-联吡啶(2,2-bipy)和二水合氯化锌,4-溴苯甲酸(4-BBAH),1,10-邻菲咯林(1,10-phen)为原料,经溶剂蒸发法合成了2个新型的混配型配合物[Cu(4-CBA)2(2,2-bipy)(H2O)]n(1)和[Zn(4-BBA)2(1,10-phen)... 分别以二水合氯化铜,4-氯苯甲酸(4-CBAH),2,2-联吡啶(2,2-bipy)和二水合氯化锌,4-溴苯甲酸(4-BBAH),1,10-邻菲咯林(1,10-phen)为原料,经溶剂蒸发法合成了2个新型的混配型配合物[Cu(4-CBA)2(2,2-bipy)(H2O)]n(1)和[Zn(4-BBA)2(1,10-phen)(H2O)]n(2),其结构和性能经IR,元素分析,X-单晶衍射,X-粉末衍射和TGA表征。1(CCDC:1 013 762)和2(CCDC:1 013763)均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1的晶胞参数a=8.087(7),b=9.999(9),c=15.431(13),α=78.051(14)°,β=81.996(13)°,γ=70.714(14)°,V=1 148.8(17)3,Z=2,Dc=1.587 g·cm-3,R1=0.060 7,ωR2=0.174 4。2的晶胞参数a=7.971(16),b=10.783(2),c=15.053(3),α=99.847(3)°,β=95.516(4)°,γ=107.485(3)°,V=1 200.8(4)3,Z=2,Dc=1.835 g·cm-3,R1=0.035 0,ωR2=0.084 7。1和2均为扭曲的四方锥构型{MO3N2}单元;单元内,水分子的两个氢原子与未参与配位的羧酸氧原子形成分子内氢键;相邻单元间经π┉π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结构。TGA分析表明:1于120℃开始分解,800℃失重率85.10%;2于150℃开始分解,800℃失重率8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酸 含氮配体 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ree Novel Macrocyclic Coordination Complexes Formed by Self-assembly of Bridged Bi-or Tetrapyridine with Transition Metal Salts
4
作者 宋礼成 靳国霞 +1 位作者 张文雄 胡青眉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8期1065-1070,共6页
Serf-assembly of a ferrocenyl-bridged bipyridine ligand bpef [bpef=1, 1'-bis(trans-2-pyrid-4'-ylethenyl)ferrocene] with silver triflate in CH2Cl2/MeOH or mercuric diiodide in MeCN/CH2Cl2 gave the corresponding mac... Serf-assembly of a ferrocenyl-bridged bipyridine ligand bpef [bpef=1, 1'-bis(trans-2-pyrid-4'-ylethenyl)ferrocene] with silver triflate in CH2Cl2/MeOH or mercuric diiodide in MeCN/CH2Cl2 gave the corresponding macrocyclic coordination complexes [bpef]2[AgSO3CF3]2 (1) and [bpef]2[Hg3I6] (2) in 93% and 89% yields,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pentaerythritolyl-bridged tetrapyridine ligand ptpc [ptpc=pentaerythritol tetrakis-(4-pyridinecarboxylate)] reacted with cobalt thiocyanate via self-assembly to afford the macrocyclic coordination polymer [Co(NCS)2(ptpc)], (3) in 90% yield. The X-ray diffraction analyses for 1-3 confirmed their novel macrocyclic structures and revealed that (i) the two silver atoms in complex 1 have an essentially linear geometry with N-Ag-N bond angle of 175.7° and 172.9°, (ii) the geometry of the middle mercury atom in complex 2 is square-planar, while the other two mercury atoms in the other two complexes are tetrahedral, and (iii) all the cobalt atoms in complex 3 adopt an octahedral geometry. In addition, the synthetic procedure for the known tetrapyridine ligand ptpc has been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tion metal n-donor ligand SELF-ASSEMBLY structure elucidation
原文传递
一个含氮配体铜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
5
作者 关磊 范博文 +1 位作者 王莹 王欣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29-33,共5页
以Cu^(2+)为中心离子、4,4’-联吡啶(4,4’-bipy)为辅助配体,通过水热反应得到一个单核Cu配合物Cu_(0.5)(4,4’-bipy)(H_(2)O)·L·0.5(4,4’-bipy)·2H_(2)O(1)(NaL=3-羟基苯磺酸钠)。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以及红... 以Cu^(2+)为中心离子、4,4’-联吡啶(4,4’-bipy)为辅助配体,通过水热反应得到一个单核Cu配合物Cu_(0.5)(4,4’-bipy)(H_(2)O)·L·0.5(4,4’-bipy)·2H_(2)O(1)(NaL=3-羟基苯磺酸钠)。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以及红外光谱表征了其结构和组成。结果表明,Cu^(2+)是六配位,呈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与四个4,4’-bipy分子的氮原子以及两个H_(2)O分子的氧原子配位;L^(2-)只平衡化合物1中的正电荷,不与Cu^(2+)配位;Cu^(2+)与4,4’-bipy和H_(2)O分子配位形成方格形层状结构[Cu(4,4’-bipy)_(2)(H_(2)O)_(2)]^(2+),L^(2-)的羟基以及游离的H_(2)O分子分别与层状结构中的H_(2)O分子形成氢键,提高了水分子的热稳定性;化合物1的荧光发射在409 nm,为配体内荧光发射;与NaL配体相比,发生轻微红移,可能是4,4’-bipy配体与Cu^(2+)配位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配体 荧光性质 铜离子 结构
下载PDF
配体促进下铜催化的由醛制备过酸叔丁酯及烯丙酯的反应研究
6
作者 许定健 孟力陈 +1 位作者 徐航 姚小泉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5-1212,共8页
以碘化亚铜为催化剂、2,2'-联吡啶为配体,发展了一种高效、温和且无溶剂参与的催化醛的C—H键活化、与过氧化叔丁醇(TBHP)反应生成过酸酯化合物的反应体系.在该催化体系中,双齿氮配体的加入显著增强了Cu(I)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对该反... 以碘化亚铜为催化剂、2,2'-联吡啶为配体,发展了一种高效、温和且无溶剂参与的催化醛的C—H键活化、与过氧化叔丁醇(TBHP)反应生成过酸酯化合物的反应体系.在该催化体系中,双齿氮配体的加入显著增强了Cu(I)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对该反应起到了关键的开关作用.与文献报道相比,该反应体系反应条件温和、时间短、无需溶剂且底物适应性优良.在此基础上,以上述反应混合物直接与环己烯反应,在较低温度下成功实现了烯丙酯的"一锅法"串联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催化 氮配体 C—H活化 过酸酯 烯丙基酯 一锅法合成 无溶剂
原文传递
基于Keggin型金属氧簇与含氮有机配体自组装超分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于文惠 徐丽芳 +1 位作者 刘景芳 姜有昌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20-222,共3页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H2bbi)2(SiW12O40).H2O.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结晶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化合物中的两种亚单元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超分子结构.此外,循环伏安法研究结果表明了化合物展示3个连续的双电子还原过程.
关键词 多金属氧酸盐 含氮有机配体 超分子
下载PDF
苯并咪唑-5,6-二羧酸Mn(Ⅱ)和Cd(Ⅱ)混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永利 魏珍 +4 位作者 罗永华 张朋美 庚丽丽 王立华 廖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0-178,共9页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Mn(Hbidc)(2,2′-bpy)(H_2O)_2]·1.5H_2O}n(1)和{[Cd(Hbidc)(phen)][Cd(phen)_2Cl_2]}n(2)(H_3bidc=苯并咪唑-5,6-二羧酸,2,2′-bpy=2,2′-联吡啶,phen=菲咯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元...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Mn(Hbidc)(2,2′-bpy)(H_2O)_2]·1.5H_2O}n(1)和{[Cd(Hbidc)(phen)][Cd(phen)_2Cl_2]}n(2)(H_3bidc=苯并咪唑-5,6-二羧酸,2,2′-bpy=2,2′-联吡啶,phen=菲咯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一维无限zig-zag链结构,可以通过O-H…O和N-H…O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也是一维无限链结构。此外,测试了配合物1和2的固体紫外吸收光谱和研究了配合物2的固体荧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咪唑-5 6-二羧酸 n-供体辅助配体 晶体结构 荧光性能
下载PDF
两个Co/Ni含氮配体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
9
作者 陈贤 柳畅 +4 位作者 王莹 关磊 尹鹏鹏 熊学佳 金红哲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15-19,共5页
以1,4⁃二羟基苯⁃2⁃磺酸钠(NaH2L)、4,4'⁃联吡啶(bipy)、Co(NO_(3))_(2)·6H_(2)O和NiSO_(4)·6H_(2)O为原料,采用加热回流的方法,得到两个结构相似的单核含氮配体配合物M(bipy)(H2O)4·(2H2L)·4H2O(M=Co(1),Ni(2))... 以1,4⁃二羟基苯⁃2⁃磺酸钠(NaH2L)、4,4'⁃联吡啶(bipy)、Co(NO_(3))_(2)·6H_(2)O和NiSO_(4)·6H_(2)O为原料,采用加热回流的方法,得到两个结构相似的单核含氮配体配合物M(bipy)(H2O)4·(2H2L)·4H2O(M=Co(1),Ni(2)),其结构和组成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以及热重分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o^(2+)和Ni^(2+)是六配位的,呈八面体配位构型,均与一个bipy分子和四个水分子配位;H2L-没有与金属离子配位,起到平衡电荷作用;配合物中,H2L-、自由的水分子以及[M(bipy)(H2O)4]^(2+)形成氢键,这些氢键将其连接构成了网状结构,增加了配合物的稳定性。荧光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最大荧光发射峰分别在380 nm和390 nm,均是NaH2L的特征荧光发射峰。金属和配体间的电荷转移促使其荧光发射峰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性质 结构 合成 含氮配体
下载PDF
非对称Salamo型N_2O_3配体构筑的四核铜(Ⅱ)和锌(Ⅱ)配合物: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秀延 高垒 +2 位作者 王飞 张阳 董文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9-749,共11页
合成了2个新设计的Salamo型N_2O_3配体(H3L)构筑的四核配合物,{Cu(L)(OAc)Cu(H_2O)}_2(1)和{Zn(L)(OAc)Zn(H2O)}_2(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由2个完全... 合成了2个新设计的Salamo型N_2O_3配体(H3L)构筑的四核配合物,{Cu(L)(OAc)Cu(H_2O)}_2(1)和{Zn(L)(OAc)Zn(H2O)}_2(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由2个完全去质子化的L3-配体单元、2个桥联的乙酸根离子和2个配位的水分子组成,形成了一种对称的四核结构。铜(Ⅱ)离子均为五配位且分别具有稍微扭曲的三角双锥和四方锥几何构型。该配合物通过C-H…π相互作用自组装而形成了一种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却为非对称的四核结构,由2个完全去质子化的L3-配体单元、2个配位的水分子以及2个桥联的乙酸根离子组成。该配合物形成了一种三维超分子结构。同时,还研究了配体H_3L及配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amo型队n203配体 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