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太湖地区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文军 杨晓云 颜晓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2-707,共6页
为给太湖地区冬小麦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选择,以扬麦10号为试验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植株累积吸氮量,但对阶段氮累积比例无明显影响... 为给太湖地区冬小麦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选择,以扬麦10号为试验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植株累积吸氮量,但对阶段氮累积比例无明显影响;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在施氮基础上增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小麦产量和各生育时期植株累积吸氮量,且增加值随施氮量和肥料添加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尿素配施低水平(50 kg.hm-2)肥料添加剂对小麦产量和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综合提升效应不明显;施用高水平肥料添加剂(100 kg.hm-2)在施氮150和250 kg.hm-2条件下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显著增加(P<0.05)。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施氮250 kg.hm-2+施肥料添加剂100 kg.hm-2"是本试验条件下较优的氮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小麦 施氮量 肥料添加剂 氮素吸收与利用 产量
下载PDF
氮肥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2
2
作者 郑克武 邹江石 吕川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5-893,共9页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两系杂交稻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对白土田水稻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4
3
作者 李录久 王家嘉 +2 位作者 吴萍萍 黄厚宽 蒋荫锡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4-262,共9页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对白土稻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华中低产白土稻田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2种小麦秸秆还田量(0和3000 kg/hm2)及3种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对白土稻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华中低产白土稻田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2种小麦秸秆还田量(0和3000 kg/hm2)及3种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80-0-20、60-20-20和40-30-30)和不施氮的对照,共7个处理,分别为N80-0-20、N60-20-20、N40-30-30、N80-0-20+S、N60-20-20+S、N40-30-30+S和CK。水稻收获期采集代表性样品考察水稻产量结构性状,同时测定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分析籽粒和秸秆氮素含量,计算水稻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60-20-20的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高,两年试验较不施分蘖肥的对照分别增产9.4%12.9%和7.4%8.9%。实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后,水稻籽粒产量较不施秸秆的对照分别提高10.2%23.4%和0.8%5.5%。不施秸秆条件下,基-蘖-穗肥施用比例60-20-20的处理水稻籽粒含氮量最高,较不施氮的对照提高11.3%,而秸秆含N量随中后期追肥比例的加大而提高。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后移能明显提高水稻籽粒和秸秆含氮量。水稻籽粒氮素吸收量,基-蘖-穗肥比例60-20-20处理最多,2011年较对照N80-0-20分别增加13.7%和24.8%,2012年提高14.5%和9.2%;秸秆氮素积累量则随中后期追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多,基-蘖-穗肥比例40-30-30处理最多。不施秸秆条件下,基-蘖-穗肥比例60-20-20的处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收获指数均最高,百公斤籽粒吸氮量最低。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均随中后期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则最高。氮素农学效率、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也是60-20-20比例的处理最高,较对照N80-0-20农学效率分别提高4.90和2.44 kg籽粒/kg N,氮肥利用率提高7.82和21.29个百分点,偏生产力提高4.90和2.44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水稻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秸秆还田 白土
下载PDF
施氮量对免耕抛栽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建富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1-1036,共6页
研究了双季稻免耕抛栽氮肥用量(0,120,180,240 kg/hm2)对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40 kg/hm2供氮水平下,免耕抛栽稻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晚稻产量显著下降。水稻一生中氮素的积... 研究了双季稻免耕抛栽氮肥用量(0,120,180,240 kg/hm2)对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40 kg/hm2供氮水平下,免耕抛栽稻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晚稻产量显著下降。水稻一生中氮素的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抽穗至成熟期茎叶氮素的运转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免耕抛栽早稻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晚稻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的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免耕抛秧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施氮量对双季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桃菊 朱冰 +4 位作者 江绍琳 潘星哲 唐建军 张笑东 胡雯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04-1009,共6页
以双季稻鄱优364和K优117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水稻产量先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早稻鄱优364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为184 ... 以双季稻鄱优364和K优117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水稻产量先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早稻鄱优364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为184 kg·hm-2,晚稻K优117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28 kg·hm-2。根据当年水稻价格、投肥成本,拟合出水稻纯增收入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曲线,即早稻为y=-0.219 7x2+75.787x+2 954.7;晚稻为y=-0.167x2+71.07x+5 202.8。由此得出双季早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173 kg·hm-2,双季晚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213 kg·hm-2。增施氮肥可提高稻谷的吸氮量,但双季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早、晚稻氮肥回收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抛物线状。根据双季稻高产、高效并适当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原则,确定了双季水稻最佳施氮量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双季稻 氮素吸收利用 优化施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