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4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分辨力新认识 被引量:52
1
作者 云美厚 丁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3-608,共6页
地震分辨力一直是地震勘探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阐述了地震分辨力与地震分辨率差异的基础上,介绍了地震分辨力的定义、准则,讨论了地震分辨力同地震地质解释能力之间的关系和差异,重新认识了噪声与分辨力的关系。研究认为:地震分... 地震分辨力一直是地震勘探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阐述了地震分辨力与地震分辨率差异的基础上,介绍了地震分辨力的定义、准则,讨论了地震分辨力同地震地质解释能力之间的关系和差异,重新认识了噪声与分辨力的关系。研究认为:地震分辨力是地震资料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只决定于地震子波的特性,与地震剖面中是否存在噪声无关。提高地震分辨力的惟一途径是改善地震子波本身的特性。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只能提高地震地质解释能力,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分辨力。在地震分辨力一定的条件下,利用特殊的方法(技术)可以解释地层厚度小于1/4波长的薄层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地震分辨力的提高,仅仅说明地震地质解释能力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分辨力 瑞利准则 1/4波长 信噪比 地震地质解释能力 高分辨力 地震勘探 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 地震子波
下载PDF
高密度地震采集中组合效应对高频截止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52
2
作者 李庆忠 魏继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3-369,共7页
高密度地震采集是指道距小于常规采集道距(达到10m、5m,即加密空间采样)甚至单点不组合的采集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然而,近年来,在很多文献或者专题讲座中都曾经出现过在中国西部复杂地表地区进行高密度地震采集并... 高密度地震采集是指道距小于常规采集道距(达到10m、5m,即加密空间采样)甚至单点不组合的采集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然而,近年来,在很多文献或者专题讲座中都曾经出现过在中国西部复杂地表地区进行高密度地震采集并且取得良好成果的报道,这些报道中往往把由高密度地震采集的覆盖次数、处理手段的提高等其他技术措施的成效当作高密度地震采集的功劳。文中通过对具有代表意义的陆上地区分析了大地吸收、组合效应及组内时差对可记录高频截止频率的影响后认为:①对有效波衰减起最主要作用的是强烈的大地吸收作用,而与道距有关的组合效应并不是主要因素。中国西部地区地震采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侧面的散射干扰太强,地层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太严重,地震信噪比太低,高频信号在到达地面时已经变得非常弱,或者已经超过了地震仪器的接收范围,或者被淹没在次生干扰及环境噪声中,使得接收到的地震主频不可能达到很高的频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采用高密度地震采集,对于提高信噪比不会有太大的帮助,而在不提高信噪比的情况下,提高分辨率是没有意义的,采用高密度地震采集只会增加野外采集的工作量以及处理的难度,却不会见到明显的效果。②如果工区在海上,因为海水不存在吸收作用,并且也不存在野外组内高差,道距减小可记录到的目的层最高频率会显著提高,高密度地震采集会见到明显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地震采集 分辨率 信噪比 大地吸收作用 组合效应 高截止频率
下载PDF
浅谈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 被引量:44
3
作者 苑益军 周芝旭 +2 位作者 牛滨华 王焕弟 刘爱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8-171,共4页
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及分辩率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最基本问题。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关键技术环节为:1压制噪声,突出有效信号;2力求实现同相叠加;3处理好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系。针对上述关键技术环节,文中从噪声分类、干扰波压制、噪声衰减... 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及分辩率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最基本问题。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关键技术环节为:1压制噪声,突出有效信号;2力求实现同相叠加;3处理好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系。针对上述关键技术环节,文中从噪声分类、干扰波压制、噪声衰减、同相叠加等方面论述了提高信噪比处理中的几项关键技术,比较了每种去噪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部分方法在使用中的参数选择做了描述。最后,通过实例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处理 高信噪比 处理技术 技术环节 同相叠加 去噪方法 有效信号 噪声衰减 关键技术 参数选择 分辩率 分辨率 干扰波 优缺点 压制
下载PDF
斜缆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在珠江口盆地的应用 被引量:46
4
作者 张振波 李东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1-456,414,共6页
本文介绍在珠江口盆地惠州、白云等富生烃凹陷采用的斜缆宽频地震勘探采集处理技术。此项技术与以往海上地震勘探各项常规技术的最大不同在于去除鬼波的方法,即通过处理随检波器深度变化而变化的地震子波,使鬼波得到彻底的消除,从而增... 本文介绍在珠江口盆地惠州、白云等富生烃凹陷采用的斜缆宽频地震勘探采集处理技术。此项技术与以往海上地震勘探各项常规技术的最大不同在于去除鬼波的方法,即通过处理随检波器深度变化而变化的地震子波,使鬼波得到彻底的消除,从而增大了地震资料的高低频能量、拓宽了地震资料频带,使得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及成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缆宽频 鬼波 镜像偏移 联合反褶积 信噪比 分辨率
下载PDF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被引量:32
5
作者 贾丽华 吴长江 +1 位作者 罗焱鑫 刘小娟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4期484-488,共5页
针对高分辨采集的地震资料 ,采用了高分辨地震资料处理的各种技术 :地震资料叠前提高信噪比处理、提高反射信号主频和展宽有效信号频带、分频处理方法、优化迭代叠加方法、信号方向约束预测去噪方法、三维FXY域预测道内插方法等 ,并讨... 针对高分辨采集的地震资料 ,采用了高分辨地震资料处理的各种技术 :地震资料叠前提高信噪比处理、提高反射信号主频和展宽有效信号频带、分频处理方法、优化迭代叠加方法、信号方向约束预测去噪方法、三维FXY域预测道内插方法等 ,并讨论了叠后提高横向分辨率问题 ,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处理 高分辨率 信噪比 优化迭代叠加 约束预测
下载PDF
大豆对氮、磷、钾的平衡吸收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克礼 高聚林 王立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54,共4页
以北丰-14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氮、磷、钾平衡吸收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在生育期中植株氮、磷、钾积累量间以及三要素与干物质积累量间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单产200kg/667m2大豆群体,每生产100kg大豆... 以北丰-14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氮、磷、钾平衡吸收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在生育期中植株氮、磷、钾积累量间以及三要素与干物质积累量间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单产200kg/667m2大豆群体,每生产100kg大豆籽粒需N8.32kg,P2O52.20kg,K2O3.21kg;N∶P2O5∶K2O=1∶0.26∶0.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吸收 干物质积累量 相关性 肥料
下载PDF
不同信号的小波变换去噪方法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旭东 詹毅 马永琴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118-123,共6页
本文介绍了小波分解与重构、小波变换阈值及小波变换模极大值三种常用的小波去噪方法,并将上述三种方法分别对叠加了高斯白噪声的仿真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对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信号和噪声的频带相互分离的... 本文介绍了小波分解与重构、小波变换阈值及小波变换模极大值三种常用的小波去噪方法,并将上述三种方法分别对叠加了高斯白噪声的仿真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对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信号和噪声的频带相互分离的含有确定性噪声的信号,选用方法简单、计算速度快的小波分解与重构去噪法最为合适;对于含有高斯白噪声的信号,可以选用阈值法和模极大值法。由于阈值法具有能得到原始信号的近似最优估计、计算速度快以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等优点,因而成为小波去噪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去噪方法。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对于信号中含有较多的奇异点的信号去噪效果最好,但其缺点是计算速度慢。在实际应用中需权衡去噪效果和计算速度之间的关系,有效、合理地选择最适合实际资料的去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信噪比 去噪 阚值 模极大值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Using Geostatistics: A Key Indicator to Assess Soil Degradation Status in Central Italy 被引量:36
8
作者 A.MARCHETTI C.PICCINI +1 位作者 R.FRANCAVIGLIA L.MABIT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content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evaluation of soil health and fertility. As timing, human and monetary resources often limit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data, geostatis...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content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evaluation of soil health and fertility. As timing, human and monetary resources often limit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data, geostatistical techniques provide a valid scientific approach to cope with spatial variability, to interpolate existing data and to predict values at unsampled locations for accurate SOM status survey. Using geostatistical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pproaches,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me physical and chemical soil parameters was investigated under Mediterranean climatic condition in the Abruzzo region of central Italy, where soil erosion processes accelerated by human induced factor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soil degradation associated with low SOM content. Experimental semivariograms were establishe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dependence of the soil variables under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of 250 soil sampling point data were interpolated by means of ordinary kriging coupled with a GIS to produce contour maps distribution of soil texture, SOM content related to texture, and C/N ratio. The resulting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the dataset highlighted a low content of SOM in relation with soil texture in most of the surveyed area (87%) and an optimal C/N ratio for only half of the investigated surface area. Spatial location of degraded area and the assessment of its magnitude can provide decision makers with an accurate support to design appropriate soil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then facilitate a regional planning of agri-environmental measure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European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 ratio ordinary krig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quality spatial variability
原文传递
Nitrite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in SBR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treated Landfill Leachate 被引量:36
9
作者 孙洪伟 杨庆 +3 位作者 彭永臻 时晓宁 王淑莹 张树军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027-1031,共5页
The nitrite accumulation in the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is investigated with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treating pre-treated landfill leachate in anoxic/anaerobic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 I(UASB). Nitrite ... The nitrite accumulation in the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is investigated with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treating pre-treated landfill leachate in anoxic/anaerobic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 I(UASB). Nitrite accumulates obviously at different initial nitrate concentrations (64.9,54.8,49.3 and 29.5 mg·L^-1 ) and low temperatures, and the two break points on the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ORP) profile indicate the completion of nitrate and nitrite reduction. Usually, the nitrate reduction rate is used as the sole parameter to characterize the denitrification rate, and nitrite is not even measured. For accuracy, the total oxidized nitrogen (nitrate + nitrite) is used as a measure, though details characterizing the process may be overlooked. Additionally, batch tests a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N ratios and types of carbon sources on the nitrite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denitrification. It is observed that carbon source is sufficient for the reduction of nitrate to nitrite, but for further reduction of nitrite to nitrogen gas, is deficient when C/N is below the theoretical critical level of 3.75 based on the stoichiometry of denitrification. Five carbon sources used in this work, except for glucose, may cause the nitrite accumulation.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cited literat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Alcaligene species may be contained in the SBR activated-sludg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fill leachate nitrite accumulation DEnITRIFICATIOn C/n ratio carbon sourc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下载PDF
论检波器横向拉开组合的重要性 被引量:33
10
作者 李庆忠 魏继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5-382,363,共9页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地震勘探中,普遍采用主要沿排列(in-line)方向的检波器组合方式进行野外采集。这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沿排列方向传播的原生干扰波,但不适用于我国西部某些次生干扰高度发育的沙漠及山地地区。为此,本文在分析次生...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地震勘探中,普遍采用主要沿排列(in-line)方向的检波器组合方式进行野外采集。这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沿排列方向传播的原生干扰波,但不适用于我国西部某些次生干扰高度发育的沙漠及山地地区。为此,本文在分析次生干扰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将检波器沿垂直排列(cross-line)方向拉开一个最长干扰波视波长的距离进行组合的方法。经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表明,此法可以压制即使通过室内处理也无法消除的侧向次生干扰波。此外,压制干扰波必须遵循野外与室内联合压噪的原则,即在静校正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室内混波等措施,压制沿排列方向传播的原生面波、折射波等规则干扰波,便可有效地提高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在塔里木盆地克拉苏及西秋立塔克地区使用宽线加检波器横向大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此法可以成为复杂地区提高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的一个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表 次生干扰波 检波器组合 横向拉开 信噪比
下载PDF
LIFT去噪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李来林 魏大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2期193-195,共3页
对地震资料去噪处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后续处理以及资料解释的精度。以往的去噪处理方法,在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同时也损害了有效信号,不能保存原始记录中有效信号的原貌。LIFT(linear interference filter tech- nique)去噪方法的原理是:首... 对地震资料去噪处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后续处理以及资料解释的精度。以往的去噪处理方法,在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同时也损害了有效信号,不能保存原始记录中有效信号的原貌。LIFT(linear interference filter tech- nique)去噪方法的原理是:首先从原始数据中求取信号模型道,并从原始数据中将其减掉,将噪声数据分离出来;然后对分离出来的噪声数据(含有高百分比的噪声和低百分比的有效信号)进行再次去噪处理,得到剩余数据(二次信号数据);最后将剩余数据与信号模型道进行数据重构。对重构数据的分析表明,LIFT去噪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原始数据中的有效信号。将LIFT去噪方法应用于大庆油田实际地震资料的去噪处理,对单炮记录去噪效果的分析表明,不仅有效信号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一些在原始数据中肉眼观察不到的噪声在分离出来的噪声记录上也被很好地显示出来;LIFT方法去噪的叠加剖面与常规方法去噪的叠加剖面的对比分析表明,用LIFT方法去噪后,噪声得到了很好的压制,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提高。同相轴的连续性增强了,剖面上能量横向分布趋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处理 去噪 信噪分离 模型道 信号重构 保真 信噪比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的静校正和去噪技术 被引量:26
12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5 位作者 马永生 朱铉 李秋生 李朋武 匡朝阳 卢占武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43-749,共7页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的有效手段.通常情况下工区地质情况复杂,尤其在盆山结合部位,地表地形起伏大,地下构造复杂,其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低信噪比、干扰强、构造复杂等特点,给后续处理和解释造成很大困难,因此获得真...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的有效手段.通常情况下工区地质情况复杂,尤其在盆山结合部位,地表地形起伏大,地下构造复杂,其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低信噪比、干扰强、构造复杂等特点,给后续处理和解释造成很大困难,因此获得真实的叠加剖面是地质解释的前提和基础.复杂地区低信噪比深地震反射资料处理的关键是做好静校正和去噪工作.本文以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深地震反射资料作为例,通过方法试验和参数测试,找到适合该工区的静校正方法和去噪技术,得到较好的处理结果,为揭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细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静校正 去噪 动校正 信嗓比
下载PDF
黄土塬地区地震勘探激发技术探讨 被引量:27
13
作者 赵延江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6期646-650,共5页
针对黄土塬地区激发岩性疏松、吸收衰减严重以及黄土层下伏高速层,下传能量弱等问题,探讨了激发因素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提出了改善激发质量的对策。首先,对黄土塬地区的表层和地下地震地质条件以及干扰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分... 针对黄土塬地区激发岩性疏松、吸收衰减严重以及黄土层下伏高速层,下传能量弱等问题,探讨了激发因素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提出了改善激发质量的对策。首先,对黄土塬地区的表层和地下地震地质条件以及干扰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分析激发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激发方式、激发井深、激发药量等试验,并通过对比分析试验资料,确定了中深井、小药量、多井组合的激发方式。利用该激发方式获得的地震资料,频率高,有效反射能量强,信噪比高,资料的品质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地区 激发方式 激发试验 井深 药量 频率 能量 信噪比
下载PDF
太湖典型湖区沉积物外源有机质贡献率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张远 张彦 于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1-258,共8页
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分析了太湖竺山湾和南部湖区苕溪港区域表层沉积物碳和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并利用"端元混合法"计算确定了陆源输入对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结果表明:①δ13C值在南部湖区要高于竺山湾,竺山湾表现为从河... 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分析了太湖竺山湾和南部湖区苕溪港区域表层沉积物碳和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并利用"端元混合法"计算确定了陆源输入对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结果表明:①δ13C值在南部湖区要高于竺山湾,竺山湾表现为从河道(-27.72‰)到湾内(-23.00‰)逐渐增大的趋势,南部研究区域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说明外源有机质的贡献不断减少;②δ15N值在陆源有机质中较低,而在内源有机质中较高,没有明显的梯度变化规律;③C/N比表现为从外源到内源不断减小的趋势;④利用"端元混合法"计算外源有机质贡献率发现,δ13C和C/N比的结果较为相似:竺山湾入湖口的外源有机质贡献率为46.51%~52.51%,竺山湾外源有机质贡献率为27.61%~30.85%;而δ15N计算得到的外源有机质贡献率差异较大,竺山湾入湖口处为56.91%~97.47%,竺山湾为74.83%.讨论认为含氮物质的多来源特征及N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复杂性都增加了有机质源解析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贡献率 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C/n
下载PDF
二维小波变换在去除面波干扰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华 潘冬明 张兴岩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在原始地震记录中,面波干扰往往会掩盖有效信号,降低资料的信噪比。常规的一维滤波和F-K滤波方法在去除面波时,会损害有效信号,丢失一些有用的地质信息。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具有分频和局部分析能力,可以从地震资料中将面波分... 在原始地震记录中,面波干扰往往会掩盖有效信号,降低资料的信噪比。常规的一维滤波和F-K滤波方法在去除面波时,会损害有效信号,丢失一些有用的地质信息。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具有分频和局部分析能力,可以从地震资料中将面波分离出来,而不伤害有效波。二维小波变换去除面波的基本原理是:首先依据面波和有效波视速度的范围,在时间-空间域把原始单炮记录分成没有面波和含有面波的记录;然后应用二维小波变换对含有面波的记录进行时频分析,将其变换到时间、频率、空间和波数四维域中,利用有效波与面波在频率域和波数域上的差异进行面波分离,去除面波,提取有效波,并进行信号重构;最后将重构的信号与没有面波的记录叠加,即可得到去除面波干扰的资料。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二维小波变换去除面波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信号得到了加强,信噪比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小波变换 时频分析 四维域 面波分离 信噪比
下载PDF
异常噪声对叠前多道处理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蔡希玲 赵波 +1 位作者 贺振华 黄德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1期84-87,共4页
记录中的猝发脉冲、漏电感应及 5 0Hz工业频率干扰等异常噪声具有能量和频率异常、出现位置不规则及分布随机的特点 ,是叠前数据中普遍存在的噪声。通过理论和实际数据的分析表明 ,异常噪声对叠前多道处理 (如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及叠前... 记录中的猝发脉冲、漏电感应及 5 0Hz工业频率干扰等异常噪声具有能量和频率异常、出现位置不规则及分布随机的特点 ,是叠前数据中普遍存在的噪声。通过理论和实际数据的分析表明 ,异常噪声对叠前多道处理 (如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及叠前随机噪音衰减等 )的影响不容忽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噪声 叠前多道处理 效果 影响 油气勘探 地震勘探 信噪比 地表一致性处理 振福补偿 随机噪声衰减
下载PDF
氮肥追施量和比例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田志刚 刘志增 +3 位作者 田俊芹 李林英 曹治彦 张耀辉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2-126,共5页
2002~2004年采用邢抗6号为材料,进行了夏玉米追氮量和施用比例的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后第45天追纯N量150~337.5kg/hm2的范围内产量差异不显著,最大效益的追纯N量为225kg/hm2;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氮肥分次施用较大喇叭口期一次施用增... 2002~2004年采用邢抗6号为材料,进行了夏玉米追氮量和施用比例的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后第45天追纯N量150~337.5kg/hm2的范围内产量差异不显著,最大效益的追纯N量为225kg/hm2;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氮肥分次施用较大喇叭口期一次施用增产极显著,追施比例以4∶6最佳,纯N追施量在157.5~315kg/hm2的范围内产量差异不显著,最大效益纯N追施量为210kg/hm2;氮肥追施量与施用比例互作效应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施用量 施用比例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党参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龚成文 赵欣楠 +2 位作者 冯守疆 范爱平 王万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0-136,共7页
为了确定党参专用施肥配方及最佳施肥量,于2008-2009年在甘肃省漳县进行了8个N、P、K施肥配方及最优施肥配方下的施肥量试验,测定党参成药期根部形态特征和根产量,分析不同施肥量下党参的品质、养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为了确定党参专用施肥配方及最佳施肥量,于2008-2009年在甘肃省漳县进行了8个N、P、K施肥配方及最优施肥配方下的施肥量试验,测定党参成药期根部形态特征和根产量,分析不同施肥量下党参的品质、养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各配方处理对党参成药期的根直径和根长影响不显著,但配方N18P13K9+NAM和N24P11K5+NAM能有效提高党参产量,分别较常规施肥(CK2)增产17.9%和21.1%,N、P总利用率分别提高18.2%和11.6%,党参浸出物含量提高8.2%和2.7%;在750~900 kg/hm2施肥量区间,配方N24P11K5+NAM的党参产值及纯收益最高。党参专用型N、P、K最优配方为N18P13K9+NAM和N24P11K5+NAM,且适宜施肥量为750~900 kg/hm2;适宜施肥量条件下可提高党参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n P K配比 施肥量 根系特征 产量 养分利用率 浸出物
下载PDF
内蒙古白绒山羊日粮适宜氮硫比的综合评定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娜 贾志海 +4 位作者 卢德勋 李玉荣 牛文艺 娜仁 任晓萍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228-235,共8页
在山羊绒生长旺盛期(9月~12月) ,选用12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二狼山型白绒山羊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日粮硫水平为0.15 %、0.18 %、0.22 %、0.28%,其氮硫比为10.55:1、8.73:1、7.39:1、5.68:1 ,对绒山羊瘤胃发酵、... 在山羊绒生长旺盛期(9月~12月) ,选用12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二狼山型白绒山羊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日粮硫水平为0.15 %、0.18 %、0.22 %、0.28%,其氮硫比为10.55:1、8.73:1、7.39:1、5.68:1 ,对绒山羊瘤胃发酵、营养物质消化率、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十二指肠食糜流通量及饲料纤维物质降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采食不同的氮硫比日粮的绒山羊 ,其采食量不受影响(P>0.1) ;硫的沉积及消化率呈线性增加(P<0.05)。日粮硫含量为0.22 %,氮硫比为7.39:1时 ,DM、ADF、OM的消化率最高(P<0.05) ;可消化氮、沉积氮、沉积氮占可消化氮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添加硫使瘤胃液的 pH值升高(P<0.05) ,瘤胃液的NH3-N浓度降低。采食不同氮硫比日粮的绒山羊瘤胃食糜流通速率Kp 为4.88 %/h~6.29 %/h ,对其瘤胃总氮流量及总硫流量影响不大(P>0.05) ,但日粮氮硫比为7.39 :1组的瘤胃微生物氮流量、十二指肠微生物氮流量、十二指肠总硫流量高于其它组(P>0.05)。添加硫使青干草中DM、ADF的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提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山羊 氮硫比 瘤胃发酵 氮硫代谢
下载PDF
时差、常相位校正及加权叠加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合群 周兴元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5-418,共4页
将动、静校正后的 CMP道集内的各道与模型道相比较 ,同时找出各道与模型道间的时差和常相位差 ,并进行相应的时差、相位校正 (双参数校正 ) ,然后对双参数校正后的各道在指定的 (一般为高信噪比 )频带估算加权系数 ,最后进行加权叠加 ,... 将动、静校正后的 CMP道集内的各道与模型道相比较 ,同时找出各道与模型道间的时差和常相位差 ,并进行相应的时差、相位校正 (双参数校正 ) ,然后对双参数校正后的各道在指定的 (一般为高信噪比 )频带估算加权系数 ,最后进行加权叠加 ,以提高叠加剖面的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差 相位差 信噪比 加权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