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孜塔格幅、鲸鱼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华东 杨子江 +1 位作者 魏新昌 李咸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0-578,共9页
发现并填绘出前寒武纪地层单元。于木孜塔格地区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中发现早石炭世放射虫。在阿尔格山大断裂以南中二叠统鲸鱼湖组灰岩中首次发现冷温型单通道。在黑顶山缝合带中识别出畅流沟-向阳泉和木孜塔格蛇绿混杂岩带,二者分别... 发现并填绘出前寒武纪地层单元。于木孜塔格地区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中发现早石炭世放射虫。在阿尔格山大断裂以南中二叠统鲸鱼湖组灰岩中首次发现冷温型单通道。在黑顶山缝合带中识别出畅流沟-向阳泉和木孜塔格蛇绿混杂岩带,二者分别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晚期。对各构造带中的岩石地层进行了古地磁研究与对比,建立了各自的古地磁极移曲线。获取一批新生代火山岩的同位素测年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单通道筵 蛇绿混杂岩 形成时代 古地磁 新生代火山岩 木孜塔格 东昆仑
下载PDF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俯冲带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尖晶石证据 被引量:9
2
作者 兰朝利 李继亮 +1 位作者 何顺利 魏俊之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共4页
木孜塔格蛇绿岩沿木孜塔格 -鲸鱼湖断裂断续分布 ,由变质橄榄岩、堆晶岩和火山岩 3个单元构成。其中 ,蛇绿岩各单元呈构造混杂出露 ;尖晶石仅见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中 ,呈他形半自形。对尖晶石的成分分析表明 ,这些橄榄岩经历了从洋中脊... 木孜塔格蛇绿岩沿木孜塔格 -鲸鱼湖断裂断续分布 ,由变质橄榄岩、堆晶岩和火山岩 3个单元构成。其中 ,蛇绿岩各单元呈构造混杂出露 ;尖晶石仅见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中 ,呈他形半自形。对尖晶石的成分分析表明 ,这些橄榄岩经历了从洋中脊到俯冲带环境的变化 ,而最终在俯冲带就位 ,因此属 SSZ型蛇绿岩 ,这对探讨昆仑山的演化极具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地幔 橄榄岩 东昆仑 木孜塔格 蛇绿岩 俯冲带 尖晶石 成分分析
下载PDF
古特提斯多岛洋洋-陆俯冲:木孜塔格蛇绿岩的矿物学证据 被引量:6
3
作者 兰朝利 李继亮 何顺利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2-328,共7页
前期研究认识到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岩形成在俯冲带环境.为了进一步研究该俯冲带的类型,对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岩变质橄榄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薄片观察发现变质橄榄岩的橄榄石以变质残余、变质重结晶和斜方辉石... 前期研究认识到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岩形成在俯冲带环境.为了进一步研究该俯冲带的类型,对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岩变质橄榄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薄片观察发现变质橄榄岩的橄榄石以变质残余、变质重结晶和斜方辉石熔融结晶3种结构存在,但探针分析发现它们具有稳定且低Fo值(87.8~89.5);斜方辉石发育变质残余和熔融残余结构,En较低(88~90),Al2O3含量变化大(2.90%~5.13%);尖晶石为他形一半自形结构,其Cr^#(=Cr/(Cr+Al))集中分布在0.508~0.723和0.100~0.118两个范围内.根据这些来自岩石学和矿物学的证据,并结合该蛇绿岩的构造背景与时代,认识到该蛇绿岩形成在大洋向具有厚陆壳的大陆弧俯冲的俯冲带环境,为新疆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多岛洋洋一陆俯冲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孜塔格 蛇绿岩 橄榄石 尖晶石 洋一陆俯冲 古特提斯
下载PDF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混杂岩中发现富Nb玄武岩 被引量:8
4
作者 兰朝利 何顺利 +1 位作者 魏俊之 李继亮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5-59,共5页
富Nb 玄武岩以相对高的TiO2 含量、低的LILE/HFSE和LREE/HFSE比值以及(La/Nb)MN<2为特征,是岛弧环境的典型产物。首次报道发现于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混杂岩中的富Nb玄武岩,并分析了它们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表明了它们形... 富Nb 玄武岩以相对高的TiO2 含量、低的LILE/HFSE和LREE/HFSE比值以及(La/Nb)MN<2为特征,是岛弧环境的典型产物。首次报道发现于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混杂岩中的富Nb玄武岩,并分析了它们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表明了它们形成在岛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木孜塔格 蛇绿混杂岩 富Nb玄武岩 岛弧 构造环境
下载PDF
Human activity over natural inputs determines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an ice core from the Muztag ata glacier
5
作者 Yongqin LIU Nianzhi JIAO +4 位作者 Mukan JI Keshao LIU Baiqing XU Bixi GUO Tandong Y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489-1499,共11页
Ice core provides a valuable vertical timeline of past climat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Environmental proxi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se studies,but there are few biological indicators available.To address th... Ice core provides a valuable vertical timeline of past climat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Environmental proxi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se studies,but there are few biological indicators available.To address this gap,we investigated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from a 74 m ice core of Muztag ata glaci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o link biological indicators with past climate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By analyzing the portion of the ice core with environmental proxies available(corresponding to 1907 to 1991),we observed an increase in bacterial richness throughout the ice core,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NH_(4)^(+),an indicator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bacterial community was jointly determined by human activity,natural input,and air temperature,with a strong human influence after the 1950s.Furthermore,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nimal gut-associated bacteria,including Aerococcaceae,Nocardiaceae,Muribaculaceae,and Lachnospiraceae,was associated with livestock number changes in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Together with other bacterial lineages,they jointly explained 59.8%of the livestock number changes.This study provides quantitative evidence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bacterial indicators and past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highlighting the potential of using bacterial proxies for ice cor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 core of muztag ata glacier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y Biological indicator Gut-associated bacteria livestock number in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原文传递
Preliminary Results on Hydrological and Hydrochemical Features of Kartamak Glacier Area in Mt. Muztag Ata 被引量:5
6
作者 ZHAO Huabiao YAO Tandong XU Baiq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77-85,共9页
The variations of the meltwater runoff draining from Kartamak Glacier in Mt. Muztag Ata in China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measured hydrological data from 1 June to 25 August 2003. The meltwater runoff is mainly affec... The variations of the meltwater runoff draining from Kartamak Glacier in Mt. Muztag Ata in China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measured hydrological data from 1 June to 25 August 2003. The meltwater runoff is mainly affected by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Meltwater and precipitati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0 to 23 August 2003. Their pH, EC (electric conductivity) and the major ions (Na^+, K^+, Ca^(2+), Mg^(2+), Cl^-, NO_3^-, SO_~4^(2-)) were determined. pH values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 values for all samples. Meltwater samples were slightly alkaline. Sulfate and calcium were the dominant anion and cation in the measured ions, respectively. All the ion concentrations had inverse relationships with runoff or water level.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origins of dissolved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glacial meltwater,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ater-rock interaction determined the ion components of the melt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ztag Ata Kartamak Glacier Meltwater runoff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新疆东昆仑雁头山—屏障岭一带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鲁浩 刘欢 万鹏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共15页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出露多条蛇绿岩混杂岩带,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出露于木孜塔格峰北东约100 km处。通过对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含放射虫硅质岩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结合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出露多条蛇绿岩混杂岩带,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出露于木孜塔格峰北东约100 km处。通过对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含放射虫硅质岩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结合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环境为具有弧后盆地性质的小洋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归属为木孜塔格北蛇绿混杂岩带,其与西侧苏巴什及东侧阿尼玛卿等地残存的蛇绿岩共同组成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构造带,相当于青藏高原第四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木孜塔格 雁头山屏障岭 蛇绿混杂岩 放射虫
下载PDF
Ocean-Continent Subduction within the Paleotethyan Archiopeligic Ocean from Mineralogical Evidence of Muztag Ophiolit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 China
8
作者 Lan Chaoli Li Jiliang He Shunl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4期309-316,共8页
Former studies show that the Muztag ophiolite, outcropped in the East Kunlun area of Xinjiang, formed in a supra-subduction zone environment. This study is to gain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ype of subduetion zone. T... Former studies show that the Muztag ophiolite, outcropped in the East Kunlun area of Xinjiang, formed in a supra-subduction zone environment. This study is to gain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ype of subduetion zone. Through field work,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and microprobe analysis, petr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amorphic peridotites of this ophiolite are obtained. Although the olivines of metamorphic peridotites appear in three textures of metamorphic relict, metamorphic recrystallizations and orthopyroxene-melting crystallizations by thin-section observations, they have stable and low Fo range of 87.8- 89.5 by microprobe analysis. The orthopyroxenes show metamorphic relict and melting relict textures, with a low En of 88-90 and a wide range of Al2O3 content, from 2.90 wt% to 5. 13 wt%. The spinels develop anhedral-subhedral textures, with Cr^# (=Cr/(Cr+AI)) focusing on two ranges of 0. 508-0. 723 and 0. 100-0. 118,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se petr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combined with the era and tectonic setting for the Muztag ophiolit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ophiolite formed in a supra-subduction zone where the oceanic crust subducted down to the continental are with a thick continental crust, and resulted from ocean-continent subducion within the Paleotethyan arehiopelagic ocean in the East Kunlun area of Xin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ztag ophiolite metamorphic peridotite olivine orthopyroxene spinel suprasubduction zone ocean-continent subduction.
下载PDF
木孜塔格-鲸鱼湖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涂其军 王新昆 +1 位作者 杨子江 王小虎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1-17,共7页
木孜塔格-鲸鱼湖地区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白榴碱玄岩等组成.中性火山岩约占99.1%,具钙碱性/钾质中性火山岩特征.富集Ba、Rb、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Hf、Nb等高场强元素,并呈现相似的轻... 木孜塔格-鲸鱼湖地区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白榴碱玄岩等组成.中性火山岩约占99.1%,具钙碱性/钾质中性火山岩特征.富集Ba、Rb、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Hf、Nb等高场强元素,并呈现相似的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分布模式.火山岩沿区域深大断裂分布,深大断裂起到岩浆通道的作用.岩石地球化学环境判别表明它们都源自EMⅡ型地幔,属于轻稀土元素富集的一种壳-幔物质的混合地幔,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火山岩 地球化学 木孜塔格 鲸鱼湖
下载PDF
木孜塔格西北坡鱼鳞川冰川跃动遥感监测 被引量:58
10
作者 郭万钦 刘时银 +2 位作者 许君利 魏俊锋 丁良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5-774,共10页
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的遥感监测发现,木孜塔格峰西北坡鱼鳞川冰川的中支在2007-2011年间发生了跃动,冰川北侧末端在几年内前进距离达到了(548±34)m.进一步的监测发现,该冰川的大幅跃动主要发生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跃动期间冰... 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的遥感监测发现,木孜塔格峰西北坡鱼鳞川冰川的中支在2007-2011年间发生了跃动,冰川北侧末端在几年内前进距离达到了(548±34)m.进一步的监测发现,该冰川的大幅跃动主要发生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跃动期间冰川表面约4.8km长的范围经历了急剧的破碎化过程,并呈现出最早由冰川中部积蓄区下段开始,然后向上下游逐渐扩展的特征.对冰面裂隙及其他特征点的追踪发现,冰川除积累区以外的部位都产生明显的位移,其中冰川中部以下至冰舌部各点的位移都在1km以上.同时,冰面运动速度的计算结果也显示,冰川各个部分都经历了急剧的运动速度变化过程,其中冰川中部最大运动可视速率达到约(13.3±1.5)m.d-1,并且还揭示出该冰川的跃动具有北侧主末端最先开始快速运动,然后向上游逐渐扩展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孜塔格 冰川跃动 遥感监测 冰面特征
下载PDF
利用ASTER影像对慕士塔格-公格尔山冰川解译与目录编制 被引量:30
11
作者 上官冬辉 刘时银 +7 位作者 丁永建 丁良福 沈永平 张世强 鲁安新 李刚 蔡迪花 张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4-351,共8页
以帕米尔东缘的慕士塔格公格尔山为试验区,利用2001年ASTER遥感数据,综合空间锐化增强处理、比值图像取阀值和目视判读等提取冰川边界;利用ASTER的同轨立体像对提取DEM,区分表碛覆盖的冰川范围;自动、半自动和人工量算冰川的有关参数,... 以帕米尔东缘的慕士塔格公格尔山为试验区,利用2001年ASTER遥感数据,综合空间锐化增强处理、比值图像取阀值和目视判读等提取冰川边界;利用ASTER的同轨立体像对提取DEM,区分表碛覆盖的冰川范围;自动、半自动和人工量算冰川的有关参数,进行冰川解译和新的冰川目录编制.与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对比分析,1962/1966—2001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退缩了67.89km2,占总面积的(6.2±1.0)%.结果表明,运用高分辨率的ASTER遥感资料可快速、直观地实现基于GIS的冰川编目,方便地观测冰川的动态变化,从而节约冰川编目和观测冰川变化的时间和经费,在实践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士塔格-公格尔山 冰川变化 GLIMS 遥感 ASTER
下载PDF
慕士塔格峰洋布拉克冰川消融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蒲健辰 姚檀栋 段克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0-684,共5页
2001年7月4日至8月8日,在慕士塔格峰西侧的洋布拉克冰川海拔4600~4460m区间的冰舌段,进行了短期的冰面消融观测.慕士塔格峰冰川区暖期短,冰面强消融时期比较集中.观测期间,冰面纯消融厚度为640~1260mm水层,日平均消融厚度达26~39.6mm... 2001年7月4日至8月8日,在慕士塔格峰西侧的洋布拉克冰川海拔4600~4460m区间的冰舌段,进行了短期的冰面消融观测.慕士塔格峰冰川区暖期短,冰面强消融时期比较集中.观测期间,冰面纯消融厚度为640~1260mm水层,日平均消融厚度达26~39.6mm,推算冰舌区年消融量不低于1700~2000mm,比青藏高原内部的冰川消融强烈的多.7月21-22日出现最大消融值,在海拔4460m和4600m,日消融量分别为144.5mm和59.5mm.冰面消融随海拔上升而减小,日平均消融梯度:在裸露冰区为0.40~0.55mm·10m-1;在表碛覆盖区为0.21~3.53mm·10m-1,变幅较裸露冰区大.按裸露冰区的消融梯度计算出海拔4800m处的日平均消融量,和过去的研究资料比较,2001年冰面日平均消融量较1987年和1960年的消融量大,反映出慕士塔格峰区影响冰川消融的气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特点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消融 慕士塔格峰 消融梯度
下载PDF
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带特征、演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弓小平 马华东 +2 位作者 杨兴科 李国填 王庆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8-427,共10页
通过对东昆仑山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在青藏高原北部陆内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形迹、沉积建造、新生代火山活动、地球物理场变化综合研究,以野外第一手资料重建该过程的演化历史,认为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陆内变形过程遗... 通过对东昆仑山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在青藏高原北部陆内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形迹、沉积建造、新生代火山活动、地球物理场变化综合研究,以野外第一手资料重建该过程的演化历史,认为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陆内变形过程遗留的重要地质证据,卫星遥感图像上显示极为明显,它具有重要的区域构造意义。首先,发育大规模由北向南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新近纪由南向北沿构造带分布着东西向平行排列的"堑垒"相间式断陷盆地;其次还见有大量中性火山岩浆沿该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溢出分布,成因分析表明其来源于陆内俯冲作用;第三,该断裂的走向延伸线上现今还发生较大规模的地震活动。综合分析表明,该断裂作为与柴达木地块南部构造边界断裂彼此平行的南东东向大型走滑断裂带,具有左行走滑构造分量,应是青藏高原北缘亚洲大陆向北东逃逸的主要断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 逆冲推覆构造 变形序列 陆内变形
下载PDF
慕士塔格卡尔塔马克冰川作用区的水文与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赵华标 姚檀栋 徐柏青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9-275,共7页
利用2003年6月1日~8月25日实测的水文数据,分析了慕士塔格峰卡尔塔马克冰川融水径流的变化特征.卡尔塔马克冰川融水径流主要集中在6~8月,其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过程,融水径流受控于温度及降水要素.同时,对8月10~23日采集的冰川... 利用2003年6月1日~8月25日实测的水文数据,分析了慕士塔格峰卡尔塔马克冰川融水径流的变化特征.卡尔塔马克冰川融水径流主要集中在6~8月,其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过程,融水径流受控于温度及降水要素.同时,对8月10~23日采集的冰川径流样品及部分降水样品的pH、EC(电导率)和主要离子(Na^+,K^+,Ca^2+,Mg^2+,Cl^-,NO3^-,SO4^2-,未检测降水样品的离子含量)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径流样品略偏碱性,pH和EC呈正相关关系.SO4^2-和Ca^2+是所测离子中主导的阴阳离子.除NO3^-外,样品中各离子含量具有一致的变化特征;各离子浓度与流量或水位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初步讨论了离子的来源,结果表明冰川融水中化学物质组分主要来源于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士塔格 卡尔塔马克冰川 融水径流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慕士塔格卡尔塔马克冰川水文观测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何晓波 丁永建 +1 位作者 刘时银 保翰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2-268,共7页
基于2003年卡尔塔马克冰川强烈消融期连续的气象与水文观测, 对卡尔塔马克冰川消融的影响因素和融水径流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消融期的冰川融水流量与气温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 降水过程会导致气温降低抑制冰川消融. 卡尔塔... 基于2003年卡尔塔马克冰川强烈消融期连续的气象与水文观测, 对卡尔塔马克冰川消融的影响因素和融水径流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消融期的冰川融水流量与气温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 降水过程会导致气温降低抑制冰川消融. 卡尔塔马克冰川纯冰川融水径流模数为62.4 L·s-1·km-2, 冰川区融水径流深为 463.5 mm. 根据现场降水损失试验, 总损失达 26%, 校正后大本营处2003年降水量为13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士塔格 卡尔塔马克冰川 水文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慕士塔格冰芯降水记录及其对冰川水资源的气候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段克勤 姚檀栋 +3 位作者 王宁练 田立德 徐柏青 邬光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0-684,共5页
2003年在东帕米尔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010 m处钻取了的一支长41.6 m的冰芯,从中恢复了1955年以来的积累量.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冰川积累量持续减少,特别近年来积累量呈加速减小趋势;平均而言,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平均积累... 2003年在东帕米尔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010 m处钻取了的一支长41.6 m的冰芯,从中恢复了1955年以来的积累量.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冰川积累量持续减少,特别近年来积累量呈加速减小趋势;平均而言,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平均积累量只有20世纪60年代冰川积累量的一半.重建的慕士塔格地区冰川物质平衡近20 a来亏损严重,主要是由近年来慕士塔格高山区降水的减小和温度的升高共同作用引起的.对主要以冰川融水为补给的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山区而言,短期冰川融水的增加会调节河流径流,而当冰川得不到足够的降水补充时,冰川的退化必然影响到下游的河流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士塔格冰芯 冰川积累量 物质平衡 水资源
下载PDF
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000m处冰芯钻孔温度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真 姚檀栋 +3 位作者 田立德 徐柏青 邬光剑 朱国才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4-288,共5页
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010m处的冰芯钻孔温度的观测结果表明,该处冰温变化曲线在夏末依然呈暖季型,其冰层的整体温度(-26.17~-25.63℃)和最低温度(-26.17℃)是目前中低纬度山地冰川中最低的,而底部冰床温度(-25.73℃)则是目前所有实测冰床... 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010m处的冰芯钻孔温度的观测结果表明,该处冰温变化曲线在夏末依然呈暖季型,其冰层的整体温度(-26.17~-25.63℃)和最低温度(-26.17℃)是目前中低纬度山地冰川中最低的,而底部冰床温度(-25.73℃)则是目前所有实测冰床温度资料中最低的.在积累区,海拔6250~7010m之间冰层温度的高度效应显著.10m深处的温度,冰层的最低温度和底部冰床温度随海拔而垂直变化的梯度分别为-0.83℃·100m-1,-0.68℃·100m-1,-0.79℃·100m-1,与气温正常的垂直变化梯度大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士塔格 冰层温度 温度梯度
下载PDF
慕士塔格冰芯记录的细菌菌群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向述荣 姚檀栋 +4 位作者 邬光剑 陈勇 尚天翠 蒲玲玲 安黎哲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5-191,共7页
文章对一支长22.4m的慕士塔格冰芯上部12.5m的分析结果表明,细菌菌群分布与尘埃含量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初步揭示了大气环流的生物输送作用和微生物对局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冰芯中可培养的细菌数量与细菌菌群生物量分布趋... 文章对一支长22.4m的慕士塔格冰芯上部12.5m的分析结果表明,细菌菌群分布与尘埃含量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初步揭示了大气环流的生物输送作用和微生物对局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冰芯中可培养的细菌数量与细菌菌群生物量分布趋势一致,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均表现出剧增或剧减的变化形式,呈现出不均一的“层状分布”特征。冰芯中发现的优势细菌类群随深度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层状分布”特征。与不溶矿物微粒数量浓度的比较研究表明,细菌生物量的波动与微粒数量浓度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该项研究揭示了气候环境变化对冰芯细菌菌群数量及其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士塔格 冰芯 细菌菌群 微粒
下载PDF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混杂岩发现早石炭世放射虫 被引量:9
19
作者 兰朝利 吴峻 +3 位作者 李继亮 俞良军 李红生 王义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4-106,T005,T006,共5页
在新疆木孜塔格蛇绿混杂岩的燧石中发现了早石炭世杜内晚期的放射虫化石 ,首次为这套蛇绿混杂岩提供了时代依据。结合在邻区的祁漫塔格和可可西里发现的放射虫 ,认为青藏高原北缘在早石炭世期间曾沿多处裂解。它们之间可能有狭窄的通道... 在新疆木孜塔格蛇绿混杂岩的燧石中发现了早石炭世杜内晚期的放射虫化石 ,首次为这套蛇绿混杂岩提供了时代依据。结合在邻区的祁漫塔格和可可西里发现的放射虫 ,认为青藏高原北缘在早石炭世期间曾沿多处裂解。它们之间可能有狭窄的通道相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孜塔格 蛇绿混杂岩 放射虫 早石炭世 新疆
下载PDF
西昆仑慕士塔格-公格尔印支期侵入岩岩石与锆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樾 王建 +1 位作者 刘金霖 包真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8-1435,共18页
西昆仑造山带南侧的麻扎-康西瓦缝合带,是古特提斯洋闭合的位置。慕士塔格-公格尔作为昆仑山的主峰,紧邻该缝合带的东北侧分布,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作者系统研究了两种岩性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探讨了岩石成因... 西昆仑造山带南侧的麻扎-康西瓦缝合带,是古特提斯洋闭合的位置。慕士塔格-公格尔作为昆仑山的主峰,紧邻该缝合带的东北侧分布,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作者系统研究了两种岩性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探讨了岩石成因,反演了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历史。岩体岩浆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13.0±0.5)^(215.4±0.9)Ma和(220.6±0.5)^(222.1±0.4)Ma,是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两种岩性均为高硅(w(SiO2)>65%)、富碱(w(K2O+Na2O)>6%)、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A/CNK<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HREE)。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低锆石饱和温度及高分异指数显示慕士塔格-公格尔花岗岩体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体锆石的εHf(t)值变化范围较小,为-4.46^-0.17,指示岩浆以壳源为主。综合研究表明,慕士塔格-公格尔花岗岩体可能是同碰撞造山环境下,老的下地壳受地幔热源影响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壳源岩浆侵入地壳内部而冷却结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LA-ICP-MS年龄 HF同位素 古特提斯洋 慕士塔格-公格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