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国庭 朱正纲 +4 位作者 尹浩然 刘炳亚 计骏 张俊 林言箴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从胃癌组织切片中提取DNA。组织切片中肿瘤成分不足50%时采用显微微切割方法。以PCR为基础的单链构像多态性方法分析胃癌组织分...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从胃癌组织切片中提取DNA。组织切片中肿瘤成分不足50%时采用显微微切割方法。以PCR为基础的单链构像多态性方法分析胃癌组织分别在BAT26、BAT40、D2S123、D5S346和D17S250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按照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发生频率将胃癌患者分为3组:出现2个或2个以上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为高MSI组(MSI-H);出现1个位点不稳定性为低MSI组(MSI-L);无MSI发生为微卫星稳定组(MSS)。61例胃癌患者中,12例(19.7%)为MSI-H,11例(18.0%)为MSI-L,38例(62.3%)表现为MSS。MSI-L组与MSS组患者在胃癌各临床病理生物学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这两组与MSI-H组比较,在肿瘤的发生位置、Laurén分型、淋巴结是否转移和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SI-H型胃癌多发生于胃窦部,多见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肠型和较早期胃癌,其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MSI-H型胃癌与MSI-L或MSS型胃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行为,MSI-H型胃癌与肿瘤位置、淋巴结是否转移、Laurén分型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另一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卫星不稳定性 病理生物学 分子机制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大肠癌“修饰型”微卫星变化与MLH1及KRAS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岩 张涛 +4 位作者 张剑军 郑志超 赵宜良 前原喜彦 徐惠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5期875-880,共6页
本研究通过方法学的改良和观察方式的创新试图阐明这种现象的原因。微卫星非传统的检测方法仅能实现微卫星定性检测,我所在的研究组开发了自动片段分析双荧光标识技术,提高了微卫星检测的感度和重复性,并实现了微卫星片段变化长度的定... 本研究通过方法学的改良和观察方式的创新试图阐明这种现象的原因。微卫星非传统的检测方法仅能实现微卫星定性检测,我所在的研究组开发了自动片段分析双荧光标识技术,提高了微卫星检测的感度和重复性,并实现了微卫星片段变化长度的定量。小于6碱基的微卫星变化被定义为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大于8碱基的变化被定义为跳跃型微卫星不稳定,它们的电泳谱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为在非肿瘤来源微卫星位点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后者表现为距离非肿瘤微卫星片段远隔部位的新波形的出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及基因敲除大鼠自发肿瘤样本,仅有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性检出;在人类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连续80次传代也没有检出跳跃型变化。跳跃型变化不能通过简单重复序列不稳定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的累加而获得。在76例散发大肠癌,我们检测了微卫星不稳定性,KRAS基因突变,并对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的两个主要DNA错配修复基因MSH2和MLH1进行了全长测序。我们发现,在大肠癌,按频度的传统分类与按波形变化的分类有高度的一致性,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均检测到跳跃型表现,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都表现为修饰型变化。在12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有三例检出了跳跃型和修饰型同时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的特殊表型,这3例均检出KRAS的突变,更有趣的是该3例病例也同时检出了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的变异。而在其他9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KRAS突变及MLH1、MSH2突变未检出。通过对突变谱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与KRAS基因12号密码子的转换型突变高度相关,而微卫星稳定的病例检出的KRAS基因12号密码子突变多为颠换型突变。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表型检出的高频度转换突变可由DNA错配修复缺陷的分子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不稳定性 DNA错配修复 突变表型 碱基置换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lncRNA的宫颈癌患者预后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康敏 余敏敏 《生物信息学》 2022年第4期264-273,共10页
结合TCGA数据库中宫颈癌的lncRNA表达谱和体细胞突变谱,构建基于突变假设的计算框架,鉴定出36个与宫颈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的lncRNA;对其共表达的基因功能进行分析,发现与36个lncRNA共表达的基因在2-氧代戊二酸代谢过程和2-氧羧酸代谢... 结合TCGA数据库中宫颈癌的lncRNA表达谱和体细胞突变谱,构建基于突变假设的计算框架,鉴定出36个与宫颈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的lncRNA;对其共表达的基因功能进行分析,发现与36个lncRNA共表达的基因在2-氧代戊二酸代谢过程和2-氧羧酸代谢通路中富集。构建了基于基因组不稳定性衍生的两个lncRNA的基因特征(GILncSig),将Train组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两组患者生存率显著不同,这一结果在Test组患者中得到进一步验证。通过独立预后分析,结果显示GILncSig可独立于其他临床性状,作为宫颈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相关独立预后因子。总之,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lncRNA在基因组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的方法和资源,为识别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提供了新的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基因组不稳定性 长非编码RNA 突变表型
下载PDF
野生型DNA聚合酶β转染Eca-109细胞后增变基因表型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郑乃刚 高涵昌 +3 位作者 吴景兰 裴迎新 王一菱 董子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5-1090,共6页
目的:探讨野生型DNA聚合酶β(polbeta)转染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后对其增变基因表型的效应。方法:将经过鉴定的重组pcDNA3.1质粒(插入野生型,wt)-polbeta转染培养的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将Eca-109细胞分为3组:转染实验组(E)、空质粒转... 目的:探讨野生型DNA聚合酶β(polbeta)转染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后对其增变基因表型的效应。方法:将经过鉴定的重组pcDNA3.1质粒(插入野生型,wt)-polbeta转染培养的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将Eca-109细胞分为3组:转染实验组(E)、空质粒转染对照组(C1)和未转染对照组(C2)。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显示wt-polbeta和wt-p53的杂交信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POLB-免疫反应性(IR)和多药耐受(MDR1)-IR,免疫印迹显示wt-polbeta和突变(mt)-polbeta的带型,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比率。结果:polbeta免疫印迹结果显示E组呈现增强的wt-polbeta主带,C1、C2组呈现很弱wt-polbeta主带和显著突变的(mt)-polbeta主带(P<0.01);polbeta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E组的强信号定位于细胞核内,C1、C2组信号皆很弱(P<0.01)。E组的wt-polbeta及wt-p53原位杂交的信号强于C1、C2组(P<0.01)。E组MDR1的免疫反应性和增殖与分化细胞的比率低于C1、C2组(P<0.01)。结论:wt-polbeta转染的Eca-109细胞呈现wt-polbeta及wt-p53表达上调而mt-polbeta及MDR1表达下调的增变基因表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型DNA聚合酶β 转染 DNA聚合酶β-p53-MDR1表达亚群 增变基因表型 ECA-109细胞
下载PDF
影响端粒结构和动力学的微演化过程:端粒在癌症中的作用
5
作者 J.Arturo Londoo-Vallejo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75-783,共9页
端粒在基因组稳定、细胞核结构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中发挥关键作用。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会缩短,缩短的端粒可能再延长或不延长,这取决于细胞内是否存在一种专用酶-端粒酶。由于人体的多数体细胞并不表达端粒酶,因此发育和衰老过... 端粒在基因组稳定、细胞核结构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中发挥关键作用。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会缩短,缩短的端粒可能再延长或不延长,这取决于细胞内是否存在一种专用酶-端粒酶。由于人体的多数体细胞并不表达端粒酶,因此发育和衰老过程中端粒必然缩短。在生理条件下,端粒缩短与延长的细胞增殖相矛盾,因此端粒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增殖潜能,并作为细胞无限生长的预防机制。相反,在细胞增殖检查点受破坏的细胞中,缩短的端粒可导致染色体融合并启动断裂-融合-桥周期,这极大地促发了基因组不稳定。在体外研究中,转化细胞中由于端粒严重缩短造成的基因组高度不稳定,在这种细胞种蓄积了有害的遗传改变,从而导致细胞最终死亡(危象)。同时,随机的遗传或拟遗传学改变可使细胞获得端粒维持机制(以及其它肿瘤表型),从而成为永生细胞。在体内研究中,尽管在早期肿瘤细胞中发现端粒缩短和其它形式的端粒功能障碍可能使基因组不稳定,但端粒功能障碍对于人类肿瘤表型的直接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缩短 端粒酶 危象 基因组不稳定 永生化 肿瘤发生 核型演化 断裂-融合-桥 突变基因表型 染色体不稳定表型 微卫星不稳定
下载PDF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mismatch repair genes:A screening tool for predicting mutator phenotype in liver fluke infection-associat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6
作者 Upama Liengswangwong Anant Karalak +4 位作者 Yukio Morishita Masayuki Noguchi Thiravud Khuhaprema Petcharin Srivatanakul Masanao Miw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3期3740-3745,共6页
AIM: To clarify possible contributions of DNA mismatch repair (MMR) system in carcinogenesis of liver fluke infection-associat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METHODS:... AIM: To clarify possible contributions of DNA mismatch repair (MMR) system in carcinogenesis of liver fluke infection-associat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METHODS: A total of 29 ICC samples, which had been assessed for genomic instability by a PCR-based method, were used for study. They were examin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to demonstrate protein expression of two MMR genes, hMSH2 and hMLH1. Results obtained were compared with their mutator phenotype assessed previously. RESULTS: Either hMSH2 or hMLH1 protein was obviously expressed in 28 of 29 (96.6%) ICC samples. Positive nuclear localization of hMSH2 or hMLH1 protein was observed in 86.2% (25/29) or 93.1% (27/29) ICC cases, respectively, while their negative nuclear reactivity was only detected in 13.8% (4/29) or 6.9% (2/29) ICC cases analyzed,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Our study, probably for the first time, showed through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hMSH2 and hMLH1 gene that DNA MMR system does not play a prominent role in liver fluke infection-associatedcholangiocarcinogenesis. These results confirm previous findings on mutational status of these genes assessed through a PCR-based method.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has proven to be an effective and sensitive approach for screening MMR deficiency regardless of somatic inactivation or promoter hypermethylation of hMSH2 and/or hMLH1 gene. Furthermore, immunohistochemistry is more advantageous compared to mutator phenotyping assay in terms of simplicity, less time consuming and cost effectiveness for screening possible involvements of target MMR genes in tumori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fluke infection CHOLANGIOCARCINOMA Mismatch repair HMSH2 HMLH1 IMMUNOHISTOCHEMISTRY MSI mutator phenotype
下载PDF
AR mutations in 28 patients with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Prader grade 0–3) 被引量:8
7
作者 Yi Wang Chunxiu Gong +1 位作者 Xiou Wang Miao Qi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7期700-706,共7页
We investigated the androgen receptor(AR) gene mutation profiles of Chinese patients exhibiting sever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 phenotypes. The present study enrolled 28 patients with genetically diagnosed... We investigated the androgen receptor(AR) gene mutation profiles of Chinese patients exhibiting sever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 phenotypes. The present study enrolled 28 patients with genetically diagnosed AIS, who presented with severe phenotypes(Prader grade 0–3). Patients and some family members were screened via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of their AR exons 1–8, including the corresponding intronic flanking regions. Luteinizing(LH), follicle-stimulating(FSH), and testosterone(T) hormone levels were found to be slightly, but not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 than in patients with partial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PAIS)(P>0.05). We identified 24 different AR mutations, including 12 that were novel. Ten patients(cases 2, 3, 10, 28, 11, 12, 19, 20, 24, and 25) were found to carry five recurrent mutations(p.Y572 S, p.P914 S, p.S176 R, p.Y782 N, and p.R841H); of these, p.Y572 S, p.S176 R, and p.Y782 N were novel. Among the mutations identified in patients with CAIS, six(66.7%) were characterized as single-nucleotide missense mutations, and six(66.7%) were found to be located in the AR ligand-binding domain(LBD). Among the mutations identified in patients with PAIS, 15(93.8%) were found to be missense, and 11(68.8%) were found to be located in the LBD. Patients 10 and 28 were determined to harbor the same missense mutation(p.P914S), but were diagnosed with CAIS and PAIS, respectively.Sex hormone levels were slightly, but not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CAIS compared to those with PAIS. Missense mutations spanning AR exons 1–8 were the predominant form of identified mutations, and these we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AR LBD. Approximately 50% of the identified mutations were novel, and have enriched the AR gene-mutation database. Patients harboring identical mutations were in some instances found to exhibit divergent ph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androgen receptor gene novel mutations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
原文传递
复杂型热性惊厥癫痫相关热点突变基因的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宇 郝金斗 +1 位作者 邹新英 姚梦霖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811-814,共4页
目的研究复杂型热性惊厥(CFS)癫痫相关热点突变基因。方法选取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儿科门诊及病房住院治疗的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120例进行研究,记作病变组。另取同期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提取所有入组儿童的全血D... 目的研究复杂型热性惊厥(CFS)癫痫相关热点突变基因。方法选取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儿科门诊及病房住院治疗的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120例进行研究,记作病变组。另取同期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提取所有入组儿童的全血DNA,进行已知致病基因的筛查,分析基因突变情况。并将病变组患儿按照基因突变类型的不同分成离子通道及受体相关基因突变与细胞因子基因突变,比较不同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以及癫痫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SCN1A、SCN1B、SCN9A、GABRD、IL-4基因突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离子通道及受体相关基因突变CFS患儿临床表型为热性惊厥(FS)的人数占比低于细胞因子基因突变患儿,而临床表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FS+)、FS+伴全面性发作、FS+伴部分性发作的人数占比高于细胞因子基因突变患儿(P<0.05)。离子通道及受体相关基因突变与细胞因子基因突变CFS患儿癫痫发生率分别为10.26%、10.00%,对比不明显(P>0.05)。结论 CFS癫痫相关热点突变基因囊括SCN1A、SCN1B、SCN9A、GABRD、IL-4,其中离子通道及受体相关基因突变CFS患儿临床表型以FS+为主,而细胞因子基因突变变CFS患儿临床表型以FS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型热性惊厥 癫痫 基因突变 临床表型
原文传递
早发性癫痫脑病男性患儿ARX基因突变及其临床特点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滢 章清萍 +2 位作者 张晓英 包新华 吴希如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3期13-15,19,共4页
目的探讨早发性癫痫脑病男性患儿ARX基因突变及其临床表型特点。方法收集42例男性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详细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家长外周血,应用PCR、直接测序和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ARX基因第二外显子进行突变分析。对... 目的探讨早发性癫痫脑病男性患儿ARX基因突变及其临床表型特点。方法收集42例男性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详细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家长外周血,应用PCR、直接测序和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ARX基因第二外显子进行突变分析。对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中3例患儿存在ARX基因第二外显子大片段缺失,检出率为7.14%(3/42)。其中1例为非特异性癫痫脑病,2例为婴儿痉挛症。3例患儿均于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2例患儿在脑电监测中发现高度失律,3例患儿对多种抗癫痫手段反应差,且均表现为严重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未检出缺失的39例患儿发作形式呈现更多样化的特点,其中5例患儿大运动发育基本正常,3例患儿对ACTH或生酮饮食手段控制癫痫有效。结论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中部分存在ARX基因第二外显子大片段缺失。具有ARX基因突变的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其临床表现为6个月内出现难治性癫痫发作,以部分性发作及痉挛发作为主,同时有显著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甚至倒退;少数未检出缺失的患儿的大运动发育可基本正常,对ACTH或生酮饮食反应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癫痫脑病 ARX基因 基因突变 表型
下载PDF
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多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研究
10
作者 杨倩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7期211-215,共5页
目的 研究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多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例SRNS患儿记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技术以及DNA二代测序法对所有患儿予以基因检测,分析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基因... 目的 研究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多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例SRNS患儿记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技术以及DNA二代测序法对所有患儿予以基因检测,分析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患儿是否发生基因突变将其分为基因突变组和无基因突变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临床表型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 30例SRNS患儿基因突变发生率为30.00%,其中包括NPHS2基因突变4例、NPHS1基因突变3例、WT-1基因突变1例以及CD2AP基因突变1例。基因突变组肾炎型人数占比相比无基因突变组略高,而年龄、血浆清蛋白水平相比无基因突变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突变组24h尿蛋白定量水平相比无基因突变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突变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仅为22.22%,低于基因突变组的42.86%,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NS患儿基因突变主要为NPHS2、NPHS1、WT-1以及CD2AP等,且发生基因突变的SRNS患儿临床表型多见肾炎型,且年龄以及血浆清蛋白水平较低,24h尿蛋白定量水平明显较高,临床治疗效果普遍较差,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 基因突变 临床表型 临床治疗效果
下载PDF
有害疣孢霉Hypomyces perniciosu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突变体库的构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纪策 刘源 +4 位作者 李丹 Sossah Frederick Leo 杨阳 付永平 李玉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27-1034,共8页
有害疣孢霉Hypomyces perniciosus是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湿泡病的病原真菌,目前其致病分子机理尚不清楚,而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和突变体库构建是挖掘和研究病原菌致病基因的基础和有效手段。因此,本实验以高致病力的有害... 有害疣孢霉Hypomyces perniciosus是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湿泡病的病原真菌,目前其致病分子机理尚不清楚,而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和突变体库构建是挖掘和研究病原菌致病基因的基础和有效手段。因此,本实验以高致病力的有害疣孢霉菌株WH001为研究对象,采用冻融法将双元载体p BHt1转入农杆菌AGL-1中,建立并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利用其构建T-DNA插入突变体库。结果表明有害疣孢霉菌株WH001的潮霉素(Hygromycin,Hyg)耐受浓度为250ng/L,当农杆菌侵染液浓度OD600=1,侵染时间为30min,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浓度为1.5mg/mL,共培养时间为3d时,转化体系效率最高。然后利用该优化体系构建有害疣孢霉的突变体库,通过PCR检测和形态学鉴定获得若干表型发生改变、稳定遗传的T-DNA插入突变体,与原菌种WH001相比,突变体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色素分泌和致病力等方面发生改变。本研究为进一步挖掘有害疣孢霉未知基因功能、解析生物学性状、探讨致病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疣孢霉 农杆菌 转化 突变体库 表型变异
原文传递
希腊牛至辐射诱变突变群体的构建和筛选
12
作者 郭贺峰 何悦 +4 位作者 殷庭超 蔡冬 刘信宝 张敬 徐彬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5-502,共8页
本研究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希腊牛至(Origanum vulgare ssp. hirtum)种子,构建突变体群体,并筛选具有优异性状的牛至突变体。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牛至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显著下降(P <0.05),400 Gy及以上的辐射剂... 本研究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希腊牛至(Origanum vulgare ssp. hirtum)种子,构建突变体群体,并筛选具有优异性状的牛至突变体。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牛至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显著下降(P <0.05),400 Gy及以上的辐射剂量导致牛至种子萌发后胚根停止生长,无法成苗。在100~200 Gy辐射剂量下,获得8 170株M;代突变体群体。参考未处理对照株系的田间表型,筛选获得了一批植株高大、茎节短、分枝多、大叶、叶色及花色变异等诸多类型的突变体,为高产优质牛至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育种 突变体库 辐射诱变 突变表型 辐射剂量 发芽指数
下载PDF
Possible PKHD1 Hot-spot Mutations Related to Early Kidney Function Failure or Hepatofibrosis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ARPKD:A Retrospective Single Center Cohort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1
13
作者 Li-ru QIU Rong-rong XU +1 位作者 Jin-hui TANG Jian-hua ZHOU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20年第5期835-844,共10页
PKHD1 mutation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cause 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ARPKD is a rare disorder and one o f the most severe conditions leading to end-stage renal disease in childhood.Wi... PKHD1 mutation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cause 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ARPKD is a rare disorder and one o f the most severe conditions leading to end-stage renal disease in childhood.With the biallelic deletion mutation,patients have difficulty in surviving the perinatal period,resulting in perinatal or neonatal death.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imaging characteristics,laboratory examinations and family surveys from 7 Chines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PKHD1 gene mutations diagnos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from Jan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8.O f the 7 children,there were 3 males and 4 females.Eight missense mutations,two frameshift mutations,two deletion mutations,and two intronic slicing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Six of the mutations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identified.In the literature search,we identified a total of 29 Chinese children with PKHD1 mutations.The missense mutation c.2507T>C in exon 24 was found in one patient in our study,and five patients with liver fibrosis but normal renal function wer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The missense mutation c.5935G>A in exon 37 was found in two patients in our study and three cases in the literature.Four patients had renal failure at an age as young as 1 year of those five patients with the missense mutation c.5935G>A in exon 37.It was concluded that:(1)Kidney length more than 2-3 SDs above the mean and early-onset hypertension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PKHDI-associated ARPICD;(2)The more enlarged the kidney size is,the lower the renal function is likely to be;(3)c.5935G>A may be a hot spot that leads to early renal failure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PKHD1 mutations;(4)c.2507T>C may be a hot-spot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hepatic lesions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PKH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HD1 mutations 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clinical phenotype g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hildren
下载PDF
斑驳病3例基因变异检测及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14
作者 段紫钰 段晓君 +4 位作者 薛晨红 张守民 李振鲁 李建国 王建波 《中华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确定3例斑驳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探讨斑驳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收集3例斑驳病患者及其父母临床资料,采集他们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外周血标本,提取全血DNA.应用全外... 目的确定3例斑驳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探讨斑驳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收集3例斑驳病患者及其父母临床资料,采集他们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外周血标本,提取全血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筛选患者基因变异位点,Sanger测序验证.通过致病性分析软件评估变异位点的有害性.结果例1男,23岁,额部和胸腹部白斑23年,父母未患病;例2男,1岁5个月,额部和腹部白斑1年,父母未患病;例3男,6岁,额部和四肢白斑6年,父母未患病.3例患者分别存在KIT基因14号外显子错义变异c.2033T>C(p.L678P)、18号外显子剪接位点变异c.2485-1G>C和16号外显子杂合错义变异c.2346C>G(p.F782L),而患者父母及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上述3处变异.3个变异均为新致病变异位点,且均为有害致病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在3例斑驳病患者中检测到3个新致病变异位点,即KIT基因c.2033T>C(p.L678P)、c.2485-1G>C和c.2346C>G(p.F782L).进一步验证了该病严重程度与KIT基因变异的类型及位置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 DNA突变分析 基因型 表型 色素沉着不足 斑驳病 KIT基因
原文传递
小儿视锥细胞与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与候选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清炯 黎仕强 +3 位作者 肖学珊 郭向明 郭莉 贾小云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分析小儿视锥细胞和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及其候选基因变异情况。 方法 连续收集分析 18例年龄 4个月至 8岁的视锥细胞和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异源双链 -单链构像多态法分析锥杆同... 目的 分析小儿视锥细胞和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及其候选基因变异情况。 方法 连续收集分析 18例年龄 4个月至 8岁的视锥细胞和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异源双链 -单链构像多态法分析锥杆同源异形盒基因 (cone- rod homeobox gene,CRX)全部 3个外显子、GUCY2 D基因 (retinal- specific guanylate cyclase gene)外显子 2和 8,寻找可能的变异。 结果  18例患儿因家人发现其有明显视觉障碍来诊。其中 13例有眼球震颤 ,8例有畏光 ,7例有轻微、不典型眼底改变。 11例眼底正常。 4例可测定视力者视力均低于 0 .3,14例小于 3岁者无法测定视力。视锥细胞营养不良与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的临床症状和眼部表现相互重叠。均未发现 CRX基因和 GUCY2 D基因突变。 结论 小儿视锥细胞和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视觉障碍明显 ,眼球震颤较多见。多数眼底正常 ,少数有眼底改变但不典型。本组病例可能与 CRX基因和 GUCY2 D基因外显子 2、8突变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基因突变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六个Lowe综合征家系七例患儿的临床特征与OCRL1基因突变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晓滢 孙良忠 +5 位作者 刘婷 李敏 林宏容 岳智慧 陈华木 胡妙月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2-378,共7页
目的探讨Lowe综合征临床特征、OCRL1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例)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Lowe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进行OCRL1基因突变检... 目的探讨Lowe综合征临床特征、OCRL1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例)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Lowe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进行OCRL1基因突变检测。总结分析患儿临床表现特征及OCRL1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共收集6个家系7例Lowe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7例患儿均有眼⁃脑⁃肾表现。其中5个家系6例患儿有先天性白内障和出生时肌张力减低,4例患儿伴眼球震颤,2例有先天性青光眼;另1个家系1例患儿无白内障,仅表现为晶状体变薄。6个家系患儿均有智力运动发育迟缓;有低分子量蛋白尿等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症状;血清肌酶(AST、LDH、CK、CK⁃MB)升高。6例患儿检测到OCRL1突变,分别位于第10、13、16、18、22、23外显子,其中3个为新突变(c.891G>T、c.1682_1683insAA、c.2564_2567del)。结论本组病例OCRL1新突变比例较高,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第1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儿临床表现较轻,可无先天性白内障,临床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脑肾综合征 DNA突变分析 表型 OCRL1基因
原文传递
表型温和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5个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祝英 郭韫懿 +2 位作者 张丹露 郭碧蓉 孙忠辉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9-522,共4页
目的检测表型温和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市奉贤区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门诊收集5例表型温和、仅有皮损的NF1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在家系调查的基础上,观察和记录NF1的临床表型,并利用二代... 目的检测表型温和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市奉贤区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门诊收集5例表型温和、仅有皮损的NF1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在家系调查的基础上,观察和记录NF1的临床表型,并利用二代靶向基因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来检测和验证致病突变。结果5例先证者都仅有皮损(包括咖啡斑、雀斑、神经纤维瘤),无其他系统损害;5个家系先证者共发现5种突变,分别位于NF1基因的不同外显子中,包括1个大片段缺失突变(hg38:chr17:31327199-31335928 del 8730 bp)、1个剪切突变(c.7970+1G>T)、1个插入突变(c.3011_3012insTATG,p.N1004fs*)、1个缺失突变(c.1754_1757delTAAC,p.T586Vfs*18)和1个无义突变(c.C503G,p.S168X),前3种是未经报道的新突变。结论在5个先证者表型温和的NF1家系中检测出5种突变,鉴定出3种新突变,丰富了NF1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 DNA突变分析 表型
原文传递
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4例COL7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舟 徐哲 +3 位作者 王珊 徐教生 韩晓锋 马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53-658,共6页
目的分析4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患儿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情况。方法收集4例RDEB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使用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多基因芯片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致病基因位点后,采用Sanger测序法... 目的分析4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患儿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情况。方法收集4例RDEB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使用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多基因芯片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致病基因位点后,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双向验证。结果4例患儿基因检测均显示COL7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共8个突变位点。例1为中度泛发型RDEB,存在父源c.7828C>T和母源c.448G>A突变;例2为中度泛发型,存在父源c.3625_3635del和母源c.2726_2728del突变;例3为局限型,存在父源突变c.682+1G>A和等位基因突变c.5532+1G>A,其父母外周血DNA未发现c.5532+1G>A突变;例4为重度泛发型,存在父源c.5196delC和母源c.500_501insAGGG突变。其中c.2726_2728del和c.5196delC突变既往未见报道。结论4例RDEB患儿均存在COL7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能为其致病原因。其中,双等位基因移码突变携带者的表型重于双等位基因剪切位点、错义和无义、移码和氨基酸缺失及插入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 DNA突变分析 表型 COL7A1基因 复合杂合突变
原文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忠胜 朱英武 +5 位作者 徐竹 张艺凡 刘琦 方旭明 刘太双 楚兰 《贵州医药》 CAS 2008年第11期963-966,共4页
目的研究Wilson病(WD)ATP7B基因突变的特点,探讨WD基因诊断的意义和方法,并分析WD患者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产物直接DNA测序法对18例WD患者及其21例亲属的第8、12、14号外显子进行检测,分析临床表型与ATP7B基因突变... 目的研究Wilson病(WD)ATP7B基因突变的特点,探讨WD基因诊断的意义和方法,并分析WD患者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产物直接DNA测序法对18例WD患者及其21例亲属的第8、12、14号外显子进行检测,分析临床表型与ATP7B基因突变类型的关系。结果(1)3个外显子共发现7种类型突变,均为点突变,其中同义突变3种,错义突变4种;(2)Arg778Leu突变和Lys952Arg突变的患者与其无该点突变的患者比较,临床表现都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产物DNA直接测序法可用于WD的早期诊断;ATP7B基因8号外显子778密码子是WD患者的高频突变位点;12号外显子952密码子可能是WD患者的高频突变位点;我们的实验未发现14号外显子基因突变;(2)Arg778Leu突变和Lys952Arg突变与临床表型在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外显子 基因突变 临床表型
下载PDF
一个中国Avellino型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樊宁 刘璐 +5 位作者 王芝 计虹 杨洁 黎明 蒋丽琼 刘旭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8-722,共5页
背景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B诱导(TGFflI)基因是角膜营养不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但rG印,基因突变与患者表型的关系研究目前仍然很少。目的探讨一个中国汉族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ACD)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原因,分析TGFfll基因突... 背景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B诱导(TGFflI)基因是角膜营养不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但rG印,基因突变与患者表型的关系研究目前仍然很少。目的探讨一个中国汉族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ACD)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原因,分析TGFfll基因突变与患者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一个中国汉族ACD家系共3代19名家系成员,对现存活的5例患者和13名表型正常成员进行研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OCT、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等检查方法观察受检者角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收集所有受检者外周静脉血各2ml,对rG邛,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和DNA测序。结果先证者诊断为ACD,该家系共6例患者,已去世1例,3代家系中每代均有患病者,男女患病概率相等,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家系中3例女性患者角膜混浊病灶的形态呈面包屑样、条索样和点片状,而2例男性患者角膜混浊呈点状;女性患者角膜病变范围大于男性患者;家系中女性患者的视力为0.4~0.9,男性患者视力均为1.0。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和眼前节OCT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差别。所有患者rG邛,基因中发现第4外显子的C.372G〉A(P.R124H)杂合突变(碱基G〉A),导致第124位的精氨酸变成组氨酸,并发现TGFflI基因8号和12号外显子两个位点存在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C.981G〉A,V327V和e.1626T〉C,F542F),而家系中表型正常成员未发现此类改变。结论阳邛,基因的R124H突变为该ACD家系的致病突变,该家系中女性患者表型重于男性患者,未发现其与DNA测序结果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角膜营养不良 转化生长因子B 遗传基因学 遗传易感性 DNA突变分析 基因型 表型 家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