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区域重力场定量解释的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 被引量:45
1
作者 杨文采 孙艳云 +1 位作者 侯遵泽 于常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0-531,共12页
本文介绍一个把小波多尺度分析、表面刻痕分析以及位场频率域解释理论和反演方法结合起来的数据处理、反演解释和信息提取的方法系统.这一方法系统简称为区域重力场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应用于刻画地壳分层的三维密度结构、地壳变形带分... 本文介绍一个把小波多尺度分析、表面刻痕分析以及位场频率域解释理论和反演方法结合起来的数据处理、反演解释和信息提取的方法系统.这一方法系统简称为区域重力场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应用于刻画地壳分层的三维密度结构、地壳变形带分布和构造单元分区.多尺度刻痕分析包含频率域重力场场源分层、重力场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场源分层深度及密度扰动反演、分层刻痕分析和构造边界定位四个子系统.文中扼要地介绍这四个子系统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及应用效果.从地球物理探测到大地构造学发现,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探索过程.要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必须研发和组合来自不同学科的多个新方法技术,使多学科综合研究有宽厚的理论支撑.本文介绍的四个子系统组合的理论支撑分别来自应用数学、地球物理学和信息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力场 信息提取 小波变换 多尺度分析 密度扰动反演 刻痕分析 地壳构造
下载PDF
DEM多尺度表达与地形结构线提取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杨族桥 郭庆胜 +1 位作者 牛冀平 肖小红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7,共4页
提升方法是一种新型小波变换方法,比小波理论中的多分辨分析更加有效。介绍提升方法实现的原理和构造的三个步骤,将提升方法应用于DEM数据的多尺度表达;简述结构算法并重点说明对该算法的改进,最后给出利用改进的结构算法在多尺度DEM数... 提升方法是一种新型小波变换方法,比小波理论中的多分辨分析更加有效。介绍提升方法实现的原理和构造的三个步骤,将提升方法应用于DEM数据的多尺度表达;简述结构算法并重点说明对该算法的改进,最后给出利用改进的结构算法在多尺度DEM数据中提取地形特征线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表达 地形结构线 提取 DEM数据 小波变换方法 提升方法 多分辨分析 地形特征线 小波理论 方法应用 实验过程 算法
下载PDF
滇西地壳三维密度结构及其大地构造含义 被引量:27
3
作者 杨文采 侯遵泽 于常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02-3916,共15页
重力异常揭示地壳三维密度结构是地球物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其关键技术是密度反演.本文对滇西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密度反演,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估算各层场源的平均深度,然后利用广... 重力异常揭示地壳三维密度结构是地球物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其关键技术是密度反演.本文对滇西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密度反演,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估算各层场源的平均深度,然后利用广义密度反演方法进行各层密度反演,取得区域地壳多个深度上的密度扰动图像.滇西上地壳高密度扰动出现在扬子克拉通内部和西缘,以及澜沧江断裂带西缘,后者对应昌宁—勐连蛇绿混杂岩带及岛弧岩浆岩带.上地壳低密度异常主要反映西昌裂谷带和高黎贡—腾冲一带的岩浆房,和兰坪—思茅盆地中的坳陷带指示钾盐等沉积矿产目的层较厚的区段.滇西上地壳和中地壳出现三条低密度扰动带,与三期大陆碰撞带的吻合.大部分6级以上地震分布在低密度异常区或它们的边缘,只有在西昌—元古谋裂带才分布在高密度异常区.克拉通内部古裂谷带地震可分布在高密度异常区.在26°N线以南下地壳为高密度区,以北为低密度区.因此,26°N线的一个属性是下地壳密度差异分界线.滇西由北向南地壳加厚缩短的程度是逐渐变弱的,在26°N线以南,南北向的地壳加厚缩短就不明显了.高黎贡走滑剪切带、澜沧江走滑剪切带、红河走滑剪切带在滇西中地壳密度扰动平面图中表现为密度急变的梯度带.表明这三条主要的走滑剪切断裂带都穿过中地壳并可能延深到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力场 小波多尺度分解 密度反演 地壳密度结构 中国滇西
下载PDF
深层裂缝性储集层封堵层结构失稳机理与强化方法 被引量:26
4
作者 许成元 闫霄鹏 +2 位作者 康毅力 游利军 张敬逸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9-408,共10页
针对深层裂缝性储集层工作液漏失控制问题,以颗粒物质力学为基础,明确了裂缝封堵层多尺度结构,构建了深层裂缝性储集层高温、高压、高地应力环境下裂缝封堵层失稳模式,揭示了封堵层结构失稳机理。基于裂缝封堵层强度模型,提取了堵漏材... 针对深层裂缝性储集层工作液漏失控制问题,以颗粒物质力学为基础,明确了裂缝封堵层多尺度结构,构建了深层裂缝性储集层高温、高压、高地应力环境下裂缝封堵层失稳模式,揭示了封堵层结构失稳机理。基于裂缝封堵层强度模型,提取了堵漏材料关键性能参数,选用新型堵漏材料开展室内实验,评价了材料关键性能参数对裂缝封堵效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深层裂缝性储集层堵漏材料选择原则。研究表明,裂缝封堵层承压过程中,堵漏材料相互接触形成力链网络,决定宏观封堵层承压稳定性。摩擦失稳和剪切失稳为裂缝封堵层结构主要失稳模式。细观力链强度取决于微观尺度堵漏材料性能,粒度分布、纤维长径比、摩擦系数、抗压能力、抗高温能力、可溶蚀能力为堵漏材料关键性能参数。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所提取的关键性能参数优选堵漏材料,可有效提高深层裂缝性储集层漏失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裂缝性储集层 井漏 裂缝封堵层 多尺度结构 强度稳定性 堵漏材料
下载PDF
一种用于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的R树索引结构 被引量:24
5
作者 邓红艳 武芳 +1 位作者 翟仁健 赵倩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7-184,共8页
针对现有R树无法支持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的R树变形索引结构:(1)允许空间对象出现在非叶结点上;(2)利用树的深度反映空间分辨率的变化,提供分辨率维的支持;(3)树的分支结构考虑对自动制图综合算... 针对现有R树无法支持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的R树变形索引结构:(1)允许空间对象出现在非叶结点上;(2)利用树的深度反映空间分辨率的变化,提供分辨率维的支持;(3)树的分支结构考虑对自动制图综合算法的支持.分析了该变形R树索引结构的空间数据多尺度查询过程,并着重对该索引结构生成算法中的约束条件、插入算法和分裂算法进行了讨论.针对相同数据源,使用该方法与基于四叉树的空间数据多尺度索引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索引方法能有效检索多分辨率形式组织的空间数据,具有综合结果记忆功能,效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 多尺度表达 R树 索引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蛋白质-多糖多尺度复合物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22
6
作者 汪少芸 冯雅梅 +5 位作者 伍久林 陈旭 冯佳雯 施晓丹 蔡茜茜 张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9,共9页
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结构的形成基础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共价和非共价相互作用。在特定加工条件下,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驱动,蛋白质和多糖可组装形成分子水平-微观水平-宏观水平上的多尺度复合物。而调控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多尺度结构的形... 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结构的形成基础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共价和非共价相互作用。在特定加工条件下,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驱动,蛋白质和多糖可组装形成分子水平-微观水平-宏观水平上的多尺度复合物。而调控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多尺度结构的形成,发挥不同组分的协同增效作用,对于设计具有特定或新功能的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蛋白质与多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综述了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多尺度结构的形成及其对功能特性的影响,同时介绍了蛋白质-多糖多尺度复合体系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设计和开发功能优异的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多糖 相互作用 多尺度结构 复合体系 应用
下载PDF
一个锢囚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多尺度结构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易笑园 李泽椿 +2 位作者 姚学祥 王红艳 孙晓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9-262,共14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监测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和4DVAR雷达反演低层风场资料,运用雷达拼图图形叠加、剖面和中尺度滤波等分析手段,对2007年7月18日华北东部一个锢囚状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 利用多普勒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监测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和4DVAR雷达反演低层风场资料,运用雷达拼图图形叠加、剖面和中尺度滤波等分析手段,对2007年7月18日华北东部一个锢囚状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的多尺度空间、动力结构及其演变进行了细致地分析。结果表明:(1)MαCS生命史分为发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消散阶段。从卫星云图资料看,其冷云盖的形态由条状演变为单一云顶的圆形,再演变成多个云顶的多角形。从雷达资料行,冷云盖下两条交叉的β中尺度强回波带由数个具有独立回波核和生命史的MγCS有组织地排列而成。MαCS尚末锢因时,MγCS非常活跃,造成多处强降水;锢囚时,MβCS上的MγCS排列紧密,独立边界模糊,且锢囚点与冷云盖中心正好对应,此时云顶亮温(TBB)达到最低点(-80.16℃);消散时,回波顶和反射率图像上"人"字形结构消失,均呈现出涡旋回波特征,云顶而积达到最大(14.46×10~4km^2)。(2)MαCS内部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垂直速度中心在600—500hPa。中尺度滤波后可见,200 hPa上的中尺度反气旋环流影响着冷云盖的形状;700 hPa的中尺度气旋性环流起到将冷空气从其后部卷入MαCS的作用。(3)MαCS内部组织结构与低层气流水平分布关系密切。MαCS发展时,原本与背景主导气流一致的西南入流在大小、方向上均发生变化,而形成辐合线;成熟时,西南暖湿入流减少、西北干冷空气进入;随着气流趋于一致的偏西气流、MαCS内部辐合减弱,且暖湿高能源被干冷气流切断,MαCS进入消散期。(4)对流系统的触发取决于地面θ_(se)等值线密集区内的地面辐合线,其维持和减弱与地面能量分布有关。锢囚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与锢囚锋天气系统在尺度上有所不同,但在形态上和形成机理上,却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锢囚状中尺度对流系统 多尺度结构 演变 风场反演
下载PDF
仿生高分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郭兴林 谢琼丹 +3 位作者 赵宁 梁松苗 王笃金 徐坚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023-1029,共7页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结构仿生高分子材料和功能仿生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生物材料的多级有序结构、智能水凝胶、仿荷叶表面、高分子在细胞培养和生物矿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探讨了这一领域的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词 仿生高分子 多级有序结构 超疏水材料 水凝胶 仿生微系统
下载PDF
基于小波增强的改进多尺度形态梯度边缘检测算法 被引量:13
9
作者 费浦生 王文波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在形态学梯度边缘检测算子的基础上,综合多结构元和多尺度算法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增强的多结构元、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用不同取向的结构元素对图像进行多尺度检测,并综合各尺度下的边缘,得到了噪声存在下的理想边缘。实验表明,... 在形态学梯度边缘检测算子的基础上,综合多结构元和多尺度算法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增强的多结构元、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用不同取向的结构元素对图像进行多尺度检测,并综合各尺度下的边缘,得到了噪声存在下的理想边缘。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边缘定位准确、轮廓清晰,保留了更多的图像细节,具有较强的抗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检测 多尺度形态学 多结构元 形态梯度 小波变换
下载PDF
Multi-scal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for solid-lattice hybrid 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aerospace vehicle components 被引量:17
10
作者 Chuang WANG Jihong ZHU +5 位作者 Manqiao WU Jie HOU Han ZHOU Lu MENG Chenyang LI Weihong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386-398,共13页
By integrating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lattice-based optimization,a novel multi-scale design method is proposed to create solid-lattice hybrid structures and thus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red... By integrating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lattice-based optimization,a novel multi-scale design method is proposed to create solid-lattice hybrid structures and thus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reduce the structural weight.To achieve this purpose,a two-step procedure is developed to design and optimize the innovative structures.Initially,the classical topology optimization is utilized to find the optimal material layout and primary load carrying paths.Afterwards,the solid-lattice hybrid structures are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sh based modeling method.And lattice-based optimization is performed to obtain the optimal crosssection area of the lattice structures.Finally,two typical aerospace structures are optimiz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optimization framework.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quite encouraging since the solid-lattice hybrid structures obtained by the presented approach show remarkably improved performance whe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desig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pace vehicle components Lattice-based optimization multi-scale Solid-lattice hybrid structure Topology optimization
原文传递
图像边缘分割算法的优化研究与仿真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向方 王宏福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80-283,共4页
研究图像边缘分割问题,提高分割的准确性。针对图像中物体像素与其边缘像素容易发生像素粘连,粘连部分由于发生像素灰度混合,造成像素差异极小,传统的基于灰度的边缘检测算法由于不能很好的区分粘连部分的灰度差异,不能完整检测图像边... 研究图像边缘分割问题,提高分割的准确性。针对图像中物体像素与其边缘像素容易发生像素粘连,粘连部分由于发生像素灰度混合,造成像素差异极小,传统的基于灰度的边缘检测算法由于不能很好的区分粘连部分的灰度差异,不能完整检测图像边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离散余弦变换(DCT)和数学形态学边缘分割算法。通过对提取过的特征图像在同一尺度下用多个结构元素分别对图像进行边缘分割,经过合成得到多尺度多结构元素形态学检测的边缘图像,摆脱分割算法对像素灰度的依赖。仿真结果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和定位准确性,分割的边缘更为完整准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形态学 边缘检测 多刻度形态学 多结构元素
下载PDF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若干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孙晶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5,共9页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其结构特征、活动规律及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对提高梅雨锋暴雨的预报能力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对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章对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其结构特征、活动规律及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对提高梅雨锋暴雨的预报能力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对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章对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作了简要综述,包括梅雨锋暴雨云系多尺度结构、梅雨锋暴雨的β和γ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和结构、云微物理分布和转化特征及其对热力动力过程反馈等方面,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多尺度结构
下载PDF
Spatial structure and scale feature of the atmospheric pollution source impact of city agglomeration 被引量:13
13
作者 XU Xiangde ZHOU Xiuji SHI Xiao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z2期1-24,共24页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multi-scale feature of the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fluence domain of Beijing and its peripheral areas (a rapidly developed city agglomeration) is dissect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multi-scale feature of the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fluence domain of Beijing and its peripheral areas (a rapidly developed city agglomeration) is dissect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tmospheric pollution dynamic-chemical process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urban building ensemble boundary layer of the Beijing City Air Pollution Observation Experiment (BECAPEX) in winter (February) and summer (August) 2003, and relevant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nd satellite retrieval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etc. comprehensive data with the dynamic-statistical integrated analysis of 'point-surface' spatial structur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tribution of winter/summer different pollution emission sources to the component character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results of statistical model also indicate that SO2 and NOx dominated in the component structure of winter aerosol particle; instead, CO and NOxdominated in summer. Surface layer atmospheric dynamic and thermal structures and various pollutant species at the upper boundary of building ensembles at urban different observational sites of Beijing in winter and summer showed an 'in-phase' variation and its spatial scale feature of 'influence domain'. The power spectrum analysis (PSA) shows that the period spectrum of winter/summer particle concentration accorded with those of atmospheric wind field: the longer period was dominative in winter, but the shorter period in summer, revealing the impact of the seasonal scale feature of winter/summer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on the period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variations. It is found that from analyzing urban area thermal heterogeneity that the multi-scale effect of Beijing region urban heat island (UHI)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heterogeneous expansion of tall buildings area. In urban atmospheric dynamical and thermal characteristic spatial structures, the turbulent scale feature of the urban boundary 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POLLUTION source contribution rate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multi-scale BACKWARD trajec- tory correlation vector CLIMATIC effect interaction of water soil and atmosphere.
原文传递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Qilian Orogen Zone from multiscale seismic tomography 被引量:11
14
作者 Biao Guo JiuHui Chen +1 位作者 QiYuan Liu ShunCheng Li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3期232-242,共11页
The Qilian Orogen Zone(QOZ), located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key area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formation and dynamics process of Tibet. Numerous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ies have been c... The Qilian Orogen Zone(QOZ), located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key area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formation and dynamics process of Tibet. Numerous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eformation and uplift; however, the detailed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style of the Qilian Orogen Zone have remained uncertain due to poor geophysical data coverage and limited resolution power of inversion algorithm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 the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the Qilian Orogen Zone, obtained by applying multi-scale seismic tomography technique to P-wave arrival time data recorded by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The seismic tomography algorithm used in this study employs sparsity constraints on the wavelet representation of the velocity model via L1-norm regularization. This algorithm can deal efficiently with uneven-sampled volumes, and can obtain multi-scale images of the velocity model. Our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is strongly inhomogeneous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surface geological setting. Significant low-velocity anomalies exist in the crust of northeastern Tibet, and slight high-velocity anomalies exist beneath the Qaidam Basin and Alxa terrane.(2)The Qilian Orogen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 by the Laji Shan Faults: the northwestern part with a low-velocity feature, and the southeastern part with a high-velocity feature at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3) Our tomographic images suggest that northwestern and southeastern Qilian Orogen Zones have undergone different tectonic processes. In the northwest Qilian Orogen Zone, the de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has extended to the Heli Shan and Beida Shan region by northward overthrusting at the upper crust and thickening in the lower crust. We speculate that in the southeast Qilian Orogen Zone the de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he Northern Tibet Plateau were of strike-slip style at the upper crust;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LIAN OROGEN ZONE CRUSTAL structure multi-scale seismic tomography
下载PDF
2016年7月山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思慜 赵桂香 +1 位作者 赵瑜 申李文 《干旱气象》 2017年第5期857-867,共11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产品,对2016年7月18—20日山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多尺度天气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与地面图上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稳定维持,中尺度低涡...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产品,对2016年7月18—20日山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多尺度天气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与地面图上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稳定维持,中尺度低涡切变线造成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低空急流向山西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造成山西持续出现大暴雨天气。(2)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显示,此次过程由槽前斜压叶状云系发展成的涡旋云系造成,对应的雷达回波为积状云与层状云的混合性回波,层状云中不断有对流单体发展、合并、加强、消亡,整个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以带状回波为主,其上多对流回波,出现了雷暴和短时强降水;第2阶段回波强度减小,对流性质减弱,但回波存在不断生消和停滞少动等特点,造成长时间稳定性降水。(3)天气尺度系统的稳定维持是中尺度系统稳定存在、持续发展加强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对中尺度低涡的阻挡作用和对低涡维持所需冷空气的持续供应;其中中-α尺度低涡则制约更小尺度系统即中-β尺度或中-γ尺度辐合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而这些小尺度系统是此次暴雨大暴雨天气的直接制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不同尺度系统 涡旋云系 复杂回波
下载PDF
一种基于形态学的多结构元素多尺度图像边缘检测方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剑玲 邹辉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6-79,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算子的多结构元素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首先构造6种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元素,用改进的形态学边缘检测算子对灰度图像进行边缘检测,然后改变结构元素的尺寸大小得到多尺度下的边缘图像,根据不同尺度抗噪性能不同来...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算子的多结构元素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首先构造6种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元素,用改进的形态学边缘检测算子对灰度图像进行边缘检测,然后改变结构元素的尺寸大小得到多尺度下的边缘图像,根据不同尺度抗噪性能不同来确定权值,将不同尺度下的边缘图像合成,得到在噪声存在条件下较为理想的图像边缘.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边缘检测算法相比,该算法在保持图像边缘清晰的同时,有很强的去除噪声能力,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检测 多尺度 形态学 多结构元素
下载PDF
基于柔顺性与热变形双目标的多孔材料与结构几何多尺度优化设计 被引量:10
17
作者 阎军 邓佳东 程耿东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32,共14页
论文采用拓扑优化技术针对由具有均一微结构的多孔陶瓷材料构成的结构,从结构和材料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在轻量化的同时使得结构具有较高的刚度和特定区域较小的热变形.以机械载荷下的结构柔顺性和热载荷下结构特定区域的热变形为目标... 论文采用拓扑优化技术针对由具有均一微结构的多孔陶瓷材料构成的结构,从结构和材料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在轻量化的同时使得结构具有较高的刚度和特定区域较小的热变形.以机械载荷下的结构柔顺性和热载荷下结构特定区域的热变形为目标,以宏观密度和微观密度为两类独立的设计变量,对两个目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体积守恒的Heaviside密度过滤函数获得清晰的最优拓扑构型.在微观层次上采用SIMP惩罚策略,在宏观层次上采用带惩罚的多孔各向异性材料法(PAMP),借助均匀化方法建立两个尺度间的联系.以机械载荷与热载荷作用下的夹层结构为例,给出了不同体积份数下的最优夹层结构及构成此夹层结构的多孔陶瓷微结构的最优构型.数值算例表明,给定材料用量较少时,多孔材料的使用可以使结构特定区域的热变形显著减小,同时保证结构具有一定的刚度.同时算例发现对此双目标优化问题存在一个"最优材料用量".最后讨论了夹层结构上下面板的不同壁厚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优化 多孔陶瓷 几何多尺度 夹层结构 热结构
原文传递
有机质在吹填淤泥固结中的微宏观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学 刘治清 +1 位作者 宋晶 杨玉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35,共8页
有机质是吹填淤泥的重要组成部分,吹淤造陆工程中,有机质对土体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所起的作用亟待研究。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获取物理力学指标,定量分析有机质对吹填淤泥工程地质性质的宏观影响;同时,进行多能量同步辐射显微CT实验... 有机质是吹填淤泥的重要组成部分,吹淤造陆工程中,有机质对土体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所起的作用亟待研究。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获取物理力学指标,定量分析有机质对吹填淤泥工程地质性质的宏观影响;同时,进行多能量同步辐射显微CT实验,采用数据约束模型,分析孔隙、有机质、矿物质1组和矿物质2组四个组分,定量分析有机质在固结过程中的结构赋存及组分相关性特征。研究表明,有机质含量与物理稠度指标(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正相关、与抗剪强度指标负相关;有机质与原生矿物相互独立赋存、与黏土矿物较为密切共存。吹填淤泥固结过程中,孔隙通道和原生矿物组成土体骨架结构,有机质依附于黏土矿物表面,黏土矿物依附于原生矿物表面,形成逐渐稳定的团絮状结构。本研究定量分析了有机质微宏观特征,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常规方法视场和分辨率的矛盾,实现纳米分辨的各成分三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填淤泥 有机质 多尺度结构 同步辐射显微CT 数据约束模型 三维结构表征
下载PDF
干热处理对青稞淀粉多尺度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卞华伟 郑波 +1 位作者 陈玲 朱惠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3-101,共9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径分析、小角X射线散射、X射线衍射和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研究不同碱性条件下干热处理前后青稞淀粉多尺度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干热处理降低了淀粉糊的黏度和回生值,但提高了淀粉糊稳定...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径分析、小角X射线散射、X射线衍射和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研究不同碱性条件下干热处理前后青稞淀粉多尺度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干热处理降低了淀粉糊的黏度和回生值,但提高了淀粉糊稳定性,这是由淀粉有序化程度和结晶度的增加以及淀粉分子断链后的重排引起的。此外,干热处理后淀粉的慢消化淀粉(slowly digestible starch,SDS)和抗消化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含量增加。当淀粉分子断链后其分子摩尔质量低于2×10^7g/mol时,淀粉的螺旋结构含量增加,结晶度提高,结晶片层更加有序,促进了SDS和RS的形成。研究结果为干热处理加工技术调控青稞淀粉及淀粉基食品的消化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淀粉 干热处理 多尺度结构 糊化特性 消化性
下载PDF
考虑页岩纹层与裂缝网络的延长组页岩多尺度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丽慧 黄北秀 +4 位作者 李严严 邵鹏 高相波 胡瑞林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9,共11页
现场调查表明,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和天然裂缝广泛地存在于陆相页岩储层中。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储层中的纹层和天然裂缝进行了多尺度研究,并构建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首先,基于二维裂缝现场调查,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了研究区... 现场调查表明,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和天然裂缝广泛地存在于陆相页岩储层中。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储层中的纹层和天然裂缝进行了多尺度研究,并构建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首先,基于二维裂缝现场调查,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域的三维裂缝网络模型。然后通过多种观测手段获得由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纹层结构特征。对多尺度纹层厚度的统计分析表明,米级、分米级、厘米级、毫米级和10微米级等不同研究尺度下的纹层平均厚度分别为2. 26 m,2. 09 dm,1. 70 cm,1. 48 mm和11. 7μm,呈现出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为1. 06;不同研究尺度下的单层厚度均服从负指数分布规律,即各研究尺度下厚度越大的纹层,其层数越少,反之越薄的纹层其数量越多。最后,根据上述纹层平均厚度及概率分布函数特征,建立了页岩的多尺度纹层结构模型,并将其叠加在裂缝网络模型上,生成不同尺度下的页岩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模型输出的裂缝、纹层参数与研究区域的真实地质参数有着较好的对比验证。这项研究工作可为页岩气储层的水力压裂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提供更可靠的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裂缝网络 多尺度 地质结构模型 延长组页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