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W6.6地震发震构造与地表破裂 被引量:29
1
作者 陈杰 李涛 +5 位作者 孙建宝 房立华 姚远 李跃华 王浩然 付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60-1174,共15页
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发生在帕米尔构造结北部木吉断陷盆地西端附近,是公格尔拉张系自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地震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对于此次地震的研究,不仅对理解帕米尔高原内部现今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等非常重要,也将为... 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发生在帕米尔构造结北部木吉断陷盆地西端附近,是公格尔拉张系自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地震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对于此次地震的研究,不仅对理解帕米尔高原内部现今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等非常重要,也将为该区的未来强震趋势预测提供依据。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初步的野外考察、In SAR数据分析以及主余震重新定位结果表明,阿克陶MW6.6地震破裂走向107°、倾角76°,发震断层是公格尔拉张系最北段的全新世活动转换断层——NWW走向的木吉右旋走滑断裂。该地震破裂长度超过77km,可能包括了至少2次破裂子事件。沿木吉断裂在2处(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震中以东2.4km及其以东约32.6km附近)发现了数十米长、走向95°~110°、小规模右旋张扭地表破裂带,走滑量10~20cm。这一结果与张勇等在震后2h给出的震源破裂过程一致。重新定位的主震位于木吉断裂上,震源深度约9.3km。绝大多数余震主要分布在木吉断裂南侧1走向NWW、长逾85km、宽〈8km、深5~13km的条带内。余震带的北边界上陡下缓,很好地限定了木吉断裂的铲形深部几何结构。这次地震的发生表明帕米尔高原内部上地壳变形仍以近EW向拉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阿克陶地震 地表破裂 INSAR 余震 木吉断裂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2016年11月25日西昆仑M_w6.6地震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振凯 姚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2-243,共12页
采用基于Sentinel-1SAR数据的InSAR技术,对2016年11月25日西昆仑Mw6.6地震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变形观测,结合构造背景的约束,计算得到了厘米级精度的同震三维变形场,并通过与震源机制解和地表破裂的对比验证了准确性。InSAR变形场为该区同... 采用基于Sentinel-1SAR数据的InSAR技术,对2016年11月25日西昆仑Mw6.6地震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变形观测,结合构造背景的约束,计算得到了厘米级精度的同震三维变形场,并通过与震源机制解和地表破裂的对比验证了准确性。InSAR变形场为该区同震变形和长期构造活动提供了新的认识:(1)同震变形特征差异显示发震断裂沿西昆仑山南麓展布,走向104°,长度70km,倾向SSE,运动性质为正断滑脱为主兼右旋走滑;(2)同震变形分布范围为100km长×60km宽椭圆形区域,呈现多中心、多方向变形,上盘以下沉为主,最大下沉量10~15cm,水平变形2~6cm,下盘水平运动占主导,滑动量8~14cm为主,垂直变形仅-3~1cm,上下盘整体的垂直变形呈现张压四象限特征,符合走滑剪切作用的结果;(3)地震同震变形具有弹性回跳为主导的变形模式,地区的总体隆升和向北楔入是在长期的区域构造应力场驱动下形成,而局部的特征构造地貌,如断陷盆地和地表破裂,则是同震快速弹性回跳作用的结果;(4)帕米尔高原东北缘长期隆升和本次地震以正断滑脱为主的构造变形现象印证了木吉盆地(也就是公格尔拉张系)的"同造山拉张"成因模型,而不是喀喇昆仑断裂活动NW向延伸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同震变形 INSAR 帕米尔 公格尔拉张系 木吉断裂
下载PDF
2016年新疆阿克陶M_S6.7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邱江涛 赵强 林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5-422,共8页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S6.7地震发生在帕米尔构造结的弧顶地区、木吉断陷盆地西端附近,此次地震主震破裂过程复杂,根据地震波反演确定的震源机制解也存在较大差异。利用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SAR影像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S6.7地震发生在帕米尔构造结的弧顶地区、木吉断陷盆地西端附近,此次地震主震破裂过程复杂,根据地震波反演确定的震源机制解也存在较大差异。利用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SAR影像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确定了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分布式滑动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观测到的InSAR地表形变场。本次地震包括了至少2次破裂子事件,分别位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震中以东约7 km处(74.11°E,39.25°N)、以东约33 km处(74.49°E,39.16°N)。地震引起的形变场呈上下对称性分布,最大LOS向形变量为20 cm。地震同震位错以右旋走滑为主,主要的滑动量集中在地下深度0~20 km处,最大滑动量为0.84 m。发震断层为木吉断裂,此次地震显示印度板块的北东向推挤作用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陶地震 INSAR 同震滑动分布 木吉断裂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部木吉断层晚第四纪运动性质和滑动速率的约束 被引量:6
4
作者 邓金花 韩非 +3 位作者 李涛 张博譞 许建红 姚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帕米尔造山带是印度-欧亚大陆会聚带的西构造结。木吉断层作为中-西帕米尔与东帕米尔的最北部边界转换断层,其运动性质和滑动速率的准确限定对于理解帕米尔现今应力状态和运动学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木吉断层东段布拉克村北位错... 帕米尔造山带是印度-欧亚大陆会聚带的西构造结。木吉断层作为中-西帕米尔与东帕米尔的最北部边界转换断层,其运动性质和滑动速率的准确限定对于理解帕米尔现今应力状态和运动学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木吉断层东段布拉克村北位错特征显著的冰碛台地(39.2020°N,74.3910°E)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差分GPS测量和冰川漂砾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获得布拉克北冰碛台地形成(16.8±3.5 ka)以来木吉断层的累积右旋位错量、垂直位错量、南北向拉张量以及最小速率分别为约190 m、105±12 m、34±12 m和11.3±2.4 mm/a、6.3±1.5 mm/a、2.0±0.8 mm/a;三者的比值约为6:3:1,水平向的总滑动速率为11.5±2.3 mm/a。与位于断层中部近乎纯走滑的阿克萨依处相比,木吉断层在布拉克北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同时,具有明显的正断分量。断层在布拉克北的水平向总滑动速率11.5±2.3 mm/a与阿克萨依处右旋走滑速率的最大值(9.4±0.9 mm/a)大致相当;因此尽管断层沿走向的运动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水平向滑动速率大致保持恒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公格尔拉张系 木吉断层 冰碛堤 滑动速率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
原文传递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W6.6地震宏观震中与地质灾害 被引量:4
5
作者 姚远 陈杰 +4 位作者 李涛 付博 王浩然 李跃华 陈建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6-439,共14页
对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W6.6地震灾区进行了初步的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考察,结合震区高海拔、高寒山区的特点,震源机制解数据,总结了砂土液化、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征。本次地震存在2个宏观震中,即维日... 对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W6.6地震灾区进行了初步的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考察,结合震区高海拔、高寒山区的特点,震源机制解数据,总结了砂土液化、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征。本次地震存在2个宏观震中,即维日麻村和布拉克村,2处均发育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砂土液化主要分布在在喀拉阿特河南岸,面积达1 000m2,由于冻土层下部融层发生液化,液化物质沿已有泉眼、地裂缝喷出,其中60%的砂土液化为泉眼复发形成,根据探槽揭露的地层确定砂土液化发生在地下1.8m的灰绿色粉砂质黏土、粉砂层。本次地震地裂缝以脆性破坏为主,下部融土层发生变形后引起上部冻土层变形产生地裂缝是主要原因,其中维日麻村地裂缝以挤压作用形成棋盘状分布在喀拉阿特河河漫滩上,而布拉克村地裂缝以拉张和左旋走滑性质为主,地裂缝的运动方向在90°~135°,呈环形展布,具有向东侧拉张的趋势。崩塌与滑坡在震区也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崩塌掉落下的滚石堵塞道路、砸断电线杆,最大滚石长4m,震区仅发生1处小型滑坡,但在其周边形成了大量的不稳定边坡和潜在滑坡体。本次地震地裂缝与砂土液化有伴生迹象,是造成房屋破坏严重的1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陶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砂土液化 公格尔拉张系 木吉断层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Akto M_S6. 7 Earthquake Sequence on November 25, 2016
6
作者 LIANG Shanshan XU Zhiguo +2 位作者 CHEN Hongfeng ZOU Liye LIU Jinggu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9年第3期418-430,共13页
In this study,data from the Xinjiang regional network and IRIS shared global stations are used to relocate the Akto MS6. 7 earthquake sequence on November 25,2016 by using double difference location method. Three eart... In this study,data from the Xinjiang regional network and IRIS shared global stations are used to relocate the Akto MS6. 7 earthquake sequence on November 25,2016 by using double difference location method. Three earthquakes of MS4. 8,MS6. 7 and MS5. 0 are inverted by using the g CAP method,and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re obtained.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locating,the location of the main shock is 39. 22°N,73. 98°E,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is about 70 km in length,and the focal depth is mainly within the range of 5-20 km. The plane and depth profiles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 that aftershocks extended in SEE direction after the main shock and the dip angle of fault plane is steep. Focal mechanism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earthquak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ike-slip move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it is inferred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Akto earthquake is Muji fault,which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most end of the Kongur extensional system.The possible cause of this earthquake is that the Indian Plate continues to push northward,and during this compression process,the Indian Plate is affected by the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Tarim basin,which causes the accumulation of right-lateral action of the Muji fault,resulting in this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to MS6.7 EARTHQUAKE EARTHQUAKE location FOCAL mechanism muji fault Kongur EXTENSIONAL system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InSAR Coseismic Deformation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Akto M_S6. 7 Earthquake,Xinjiang
7
作者 QIU Jiangtao ZHAO Qiang LIN P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9年第3期503-513,共11页
The Akto MS6. 7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the western end of the Muji fault basin in the top of the Pamir syntaxis. The main shock of this earthquake is complicated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based on the seismi... The Akto MS6. 7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the western end of the Muji fault basin in the top of the Pamir syntaxis. The main shock of this earthquake is complicated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based on the seismic wave inversions are different. Based on the Sentinel-1 SAR data,the coseismal deformation field of the earthquake is obtained by In SAR technique. Based on the elastic half-space dislocation model,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and the slip distribution model are determined by nonlinear and linear inversion algorith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ed slip model can well explain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The earthquake includes at least two rupture events,which are located at 7 km(74. 11°E,39. 25°N)and 33 km(74. 49°E,39. 16°N)east from the epicenter according to the CENC. The deformation field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shows a symmetry distribution,with the maximum LOS deformation of 20 cm. The main seismic slip is concentrated in the 0-20 km depth,and the maximum slip is 0. 84 m. The seismic fault is the Muji fault,and this earthquake indicates that the northeastward push of the Indian plate is enhan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Akto EARTHQUAKE INSAR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muji fault FOCAL mechanism
下载PDF
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S6.7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精定位 被引量:8
8
作者 孔祥艳 陈向军 +1 位作者 钟世军 刘建明 《内陆地震》 201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S6.7地震及79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81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表明:余震沿木吉盆地北缘断裂两侧分布,展布长度约70 km,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与木吉盆地北缘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余震震...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S6.7地震及79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81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表明:余震沿木吉盆地北缘断裂两侧分布,展布长度约70 km,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与木吉盆地北缘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余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2~14km,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可能由深部到浅部破裂。结合震源机制及主震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可推断,木吉盆地北缘断裂是阿克陶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陶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木吉盆地北缘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