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色素染色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6
1
作者 周雁 朱戎 +1 位作者 龙毓灵 丁云珍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14-14,16,共2页
目的 :探讨内镜色素染色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72例有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行胃镜下局部喷洒染剂后 ,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结果 :18例食管疾患复方碘染色不染区取材 ,病理示食管癌 9例、Barrett食管 3例、慢性炎症 ... 目的 :探讨内镜色素染色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72例有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行胃镜下局部喷洒染剂后 ,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结果 :18例食管疾患复方碘染色不染区取材 ,病理示食管癌 9例、Barrett食管 3例、慢性炎症 6例。美蓝染色胃疾患 36例中 2 9例 (80 .5 5 % )着色区取材 ,胃癌 5例、肠化及不典型增生 2 1例 ,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染色 18例中 11例 (6 1.11% )不染区检出胃上皮化生。结论 :内镜色素染色具有扩增内镜诊断的能力 ,方法简单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粘膜染色 上消化道疾病 诊断
下载PDF
色素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杜林枫 蒋军 刘娟 《胃肠病学》 2013年第1期43-44,共2页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目的:探讨色素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结直肠LST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2年2月于达县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的患者2200例,对病灶内镜下喷洒0.4...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目的:探讨色素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结直肠LST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2年2月于达县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的患者2200例,对病灶内镜下喷洒0.4%靛胭脂行黏膜染色。对染色发现的LST,观察病灶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对LST病灶行EMR或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未能行EMR或EPMR者行内镜下活检。结果:黏膜染色后发现结直肠LST患者28例,共30个LST病灶。30个LST病灶中颗粒均一型14个(46.7%),结节混合型8个(26.7%),平坦隆起型5个(16.7%),假凹陷型3个(10.0%);行EMR19个(63.3%),行EPMR6个(20.0%),行内镜下活检5个(16.7%)。病理学检查示早期结直肠癌4个(13.3%),进展期结直肠癌3个(10.0%),腺瘤23个(76.7%)。结论:色素内镜可有效发现结直肠LST病灶。色素内镜联合EMR或EPMR根除LST病灶对早期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黏膜染色 内镜黏膜切除术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表面微细结构改变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唐采白 程惠敏 +4 位作者 李彬 赵俊华 王恒 刘晓琳 刘敏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 目的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放大内镜检出息肉172枚,经0.2%的靛胭脂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1~0.5cm大小的息肉84枚,共计息肉样病变256枚。染色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各种腺管开口分型的病理诊断结果构成差异有显著性,Ⅰ~Ⅴ分型与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89.5%、敏感性82.2%、特异性92.3%,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71.5%、敏感性61.8%、特异性77.9%,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与放大内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优于放大内镜,能够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黏膜染色 表面型病变 大肠肿瘤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8
4
作者 许秋泳 许向农 +3 位作者 陈俊杰 林淑惠 刘麒樱 陈雪芬 《中国消化内镜》 2009年第4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Olympus CF-Q260AI和CF-H260AZI电子肠镜,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作肠镜检查的患者(共3962例),在发现病变后采用0...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Olympus CF-Q260AI和CF-H260AZI电子肠镜,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作肠镜检查的患者(共3962例),在发现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择期进行粘膜剥离切除术(EMR)或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者26例,检出率0.66%,病变数31个,其中直肠11个,乙状结肠5个,降结肠2个,横结肠4个,升结肠9个;颗粒均一型11个,结节混合型18个,扁平隆起型2个;表现为IIIL型腺管开口7个(22.6%),IV型腺管开口19个(61.3%),兼有IIIL型及IV型腺管开口5个(16.1%)。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3个(9.7%)病理提示局部癌变。结论提高LST的临床检出率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IIIL型或IV型,而III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IV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放大内镜 粘膜染色 粘膜剥离
下载PDF
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的癌变率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晓慧 许岸高 +1 位作者 钟旭辉 刘集鸿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11-713,共3页
目的应用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技术来寻找表面型病变(Ⅱ型),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Ⅰ型)和Ⅱ型病变的癌变率。方法连续3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表面型病变。应用息肉切除术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全标本进... 目的应用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技术来寻找表面型病变(Ⅱ型),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Ⅰ型)和Ⅱ型病变的癌变率。方法连续3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表面型病变。应用息肉切除术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全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在3000例患者中,643例患者发现大肠黏膜病变(Ⅰ型、Ⅱ型)725处,其中Ⅱ型病变占病变总数的7.179%(61/725)。725处病变中有659个腺瘤。659个腺瘤中Ⅰ型病变598个(90.74%),Ⅱ型病变61个(9.26%)。全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Ⅰ型和Ⅱ型腺瘤性病变发生轻-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例数分别为269/598(44.98%)和34/61(55.73%)、43/598(7.19%)和11/61(18.03%)、7/598(1.17%)和6/61(9.84%)。结论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发现率Ⅱ型明显高于Ⅰ型病变。大肠黏膜腺瘤Ⅱ型病变与Ⅰ型病变比较,具有更高的癌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黏膜染色 表面型病变 大肠肿瘤
下载PDF
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杜玉秀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年第8期1322-1323,共2页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95例,随机分为二组,47例患者行活检钳病理检查为对照组,48例患者行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95例,随机分为二组,47例患者行活检钳病理检查为对照组,48例患者行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为观察组,活检组织经病理诊断后,分析二组患者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47.9%)明显高于对照组(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黏膜染色 黏膜切除术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早期大肠癌的黏膜染色诊断及内镜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伦伟健 黄鹤 梁晓燕 《临床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黏膜染色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及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使用0.4%的靛胭脂对393例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小病变进行黏膜染色处理,观察并记录腺管开口情况,对其进行分型,对发现的早期大肠癌进行内镜下直接切除或者行EMR术... 目的探讨黏膜染色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及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使用0.4%的靛胭脂对393例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小病变进行黏膜染色处理,观察并记录腺管开口情况,对其进行分型,对发现的早期大肠癌进行内镜下直接切除或者行EMR术。结果在393例结肠镜检查出的微小病变中,发现早期大肠癌患者22例。在腺管开口分型中,ⅢL型中早期大肠癌占22.0%(9/41),Ⅴ型中早期大肠癌占40.6%(13/32),其中20例行内镜下治疗。结论黏膜染色可更清晰观察早期小病变的腺管开口分型,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内镜治疗是早期大肠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染色 早期大肠癌 内镜
原文传递
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对大肠侧向发育肿瘤的诊断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侯俊 梁若玲 +2 位作者 温瑞英 李静娴 何远琴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6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普通电子肠镜下靛胭脂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及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对3860例肠镜检查中发现的肠腔黏膜隆起、红斑、表面粗糙不平、血管纹理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等可疑黏膜病灶,行镜下喷洒0.4... 目的探讨普通电子肠镜下靛胭脂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及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对3860例肠镜检查中发现的肠腔黏膜隆起、红斑、表面粗糙不平、血管纹理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等可疑黏膜病灶,行镜下喷洒0.4%靛胭脂黏膜染色,对染色发现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观察病灶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病灶黏膜可随充吸气变形者及黏膜下注射液体呈抬举征阳性者行内镜黏膜切除(EMR)21例、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11例、未能行黏膜切除者行活检6例,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发现LST病灶38例,检出率为0.98%。其中,颗粒均一型18个(46.6%)、结节混合型10个(25.9%)、平坦隆起型7个(18.1%)、假凹陷型3个(7.8%)。病变分布:直肠15个(39.5%),乙状结肠8个(21.0%),降结肠5个(13.2%),横结肠4个(10.5%),升结肠3个(7.9%),回盲部3个(7.9%)。病理检查:38例LST病灶中早期癌5例,检出率为13.2%,进展期大肠癌2例(5.2%),良性腺瘤31(81.6%)。结论普通电子肠镜下对大肠黏膜可疑病灶靛胭脂染色能够有效发现大肠LST病灶,联合镜下黏膜切除对早期大肠癌诊断和防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黏膜染色 内镜黏膜切除 早期大肠癌
下载PDF
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轶淳 孙明军 《中国消化内镜》 2008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及肠镜下黏膜染色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112枚息肉行常规大肠镜检查,确定息肉的部位、数目及形态特点后,镜下喷洒0.4%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的类型。结果25枚炎性息肉中,4枚腺管...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及肠镜下黏膜染色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112枚息肉行常规大肠镜检查,确定息肉的部位、数目及形态特点后,镜下喷洒0.4%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的类型。结果25枚炎性息肉中,4枚腺管开口为I型,21枚为II型;37枚增生性息肉中,18枚腺管开口为I型,18枚腺管开口为II型,1枚为IV型;33枚管状腺瘤中,30枚腺管开口为IIIL型,1枚为II型伴局部IIIs型,1枚为II型伴局部IIIL型,1枚为IV型;17枚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腺瘤中,14枚腺管开口为IV型,1枚腺管开口为IIIL型,1枚为IV型伴局部VI型,1枚为IV型伴局部VN型。结论应用放大内镜和黏膜染色技术,有助于根据腺管开口类型判断其可能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和预后的判定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黏膜染色 腺管开口 大肠息肉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无蒂型大肠腺瘤的应用
10
作者 赵丽丽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0年第6期20-21,共2页
为探讨基层医院常规电子大肠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无蒂型大肠腺瘤的可行性,对26例符合条件的大肠扁平隆起、平坦、凹陷型及广基浅表性病变患者用0.4%靛胭脂直接喷洒行黏膜染色;染色后于肠镜下观察病灶腺窝开口类型;按... 为探讨基层医院常规电子大肠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无蒂型大肠腺瘤的可行性,对26例符合条件的大肠扁平隆起、平坦、凹陷型及广基浅表性病变患者用0.4%靛胭脂直接喷洒行黏膜染色;染色后于肠镜下观察病灶腺窝开口类型;按鹤田分类法判断浅表性大肠腺瘤小凹形状;局部黏膜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或其中加入少许美蓝、甘油果糖;根据黏膜“隆起征”判断是否行黏膜切除术;观察切除率及并发症。结果显示,26例患者中一次性切除22例,分次切除4例。1例内镜治疗后便血,行急诊大肠镜检查电灼后止血。2例黏膜层癌变,其中1例患者内镜治疗后仍要求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另1例长期内镜随访24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及转移。所有患者均无治疗后肠穿孔、感染。结果表明,使用普通电子内镜染色也可使病灶范围显示清楚,同时观察腺管开口,判断是否黏膜下切除肿瘤,其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腺瘤 电子内镜 黏膜染色 黏膜切除术
原文传递
大肠粘膜腺管开口对粘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许岸高 钟旭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2年第4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在诊断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变后,对病灶喷洒靓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在19...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在诊断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变后,对病灶喷洒靓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在194处病灶中,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93.3%、90.9%、100.0%,总病理符合率为96.1%.结论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使我们能够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预测癌的浸润深度,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粘膜腺管开口 粘膜病变 诊断 大肠肿瘤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及粘膜剥离切除治疗
12
作者 钟旭辉 许岸高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2年第4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日本Olympus光学仪器公司生产的CF-Q240I和CF-Q240ZI电子肠镜,对2001年12月12日至2002年7月31日在我院作肠镜检...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日本Olympus光学仪器公司生产的CF-Q240I和CF-Q240ZI电子肠镜,对2001年12月12日至2002年7月31日在我院作肠镜检查患者(共1052例),发现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同时或择期进行注射法粘膜剥离(EMR)或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者9例.检出率0.85%:其中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2例:颗粒均一型4例,结节混合型5例;表现为III_L型腺管开口3例(33.3%),Ⅳ型腺管开口6例(66.7%)。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大肠LST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放大内镜结合粘膜染色技术是发现病变的重要手段,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外科手术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诊断 粘膜剥离 治疗
下载PDF
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下胃小凹分类及临床意义
13
作者 凌红 严山 许岸高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68-870,872,共4页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Q240Z内镜对516例病人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并纪录,在观察及记录区内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溃疡病灶81例,...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Q240Z内镜对516例病人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并纪录,在观察及记录区内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溃疡病灶81例,糜烂性胃炎48例,内镜表现基本正常者387例。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下胃小凹分为六型,内镜下表现基本正常的胃体、胃底胃小凹呈A型,胃窦则呈B型小凹,而糜烂性胃炎胃小凹形态77.0%呈C型,14.6%呈D型,6.2%呈B型,2.0%呈A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炎症改变;81例溃疡病灶中26例胃小凹呈C型、33例呈D型,共占92.8%,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慢性炎症及符合良性溃疡壁改变,而4例呈E型者均为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胃小凹形态呈F型者18例,其中3例重叠E型,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为低分化腺癌。结论胃小凹形态分型有助于临床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黏膜染色 胃小凹 病理诊断
下载PDF
放大内镜对大肠粘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钟旭辉 许岸高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4-145,共2页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 放大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后 ,对病灶喷洒靓胭脂 ,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 ,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 ,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 在 194处病灶中 ...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 放大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后 ,对病灶喷洒靓胭脂 ,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 ,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 ,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 在 194处病灶中 ,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 10 0 %、93 3 %、90 9%、10 0 % ,总病理符合率为 96 1%。结论 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 ,可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 ,预测癌的浸润深度 ,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大肠粘膜病变 诊断价值 腺管开口 粘膜染色
原文传递
放大内镜对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钟旭辉 许岸高 +2 位作者 凌红 陈惠新 甘爱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7期686-687,共2页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在诊断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放大内镜检查中 ,发现病灶后 ,对病灶喷洒靛胭脂 ,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 ,根据Kudo分型作出放大内镜诊断。结果 在 3 42处病灶中 ,...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在诊断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放大内镜检查中 ,发现病灶后 ,对病灶喷洒靛胭脂 ,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 ,根据Kudo分型作出放大内镜诊断。结果 在 3 42处病灶中 ,发现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 13个 ,平坦隆起型病变 (Ⅱa) 10个 ,表面平坦型病变 (Ⅱb) 5个 ,单纯凹陷型病变 (Ⅱc) 1个 ,检出率分别为 3 80 %,2 92 %,1 46%,0 3 0 %。其中Ⅱa ,Ⅱb和Ⅱc病变共 16个 ,占 4 68%,如将 13例LST计算在内 ,则占 8 48%。结论 放大内镜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大肠黏膜 平坦型病变 诊断
下载PDF
肠镜下靛胭脂黏膜染色在彝族聚集区大肠早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康汉文 唐方能 朱奎 《职业与健康》 CAS 2020年第14期1935-1938,共4页
目的探讨肠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在凉山州彝族聚集区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四川省布拖县人民医院1 327例行电子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肠镜下白光观察和靛胭脂黏膜染色对结直肠... 目的探讨肠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在凉山州彝族聚集区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四川省布拖县人民医院1 327例行电子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肠镜下白光观察和靛胭脂黏膜染色对结直肠黏膜病变的诊断效果。结果 1 327例患者中结直肠黏膜总体病变的有420例(31.6%);结直肠息肉156例(15.6%),其中腺瘤性息肉44例(3.3%);结肠黑变病21例(1.6%);溃疡性结肠炎伴异常增生3例(0.2%);结直肠癌5例(0.4%)。高风险人群白光组和靛胭脂染色组息肉检出率均高于一般风险人群(均P<0.05)。高风险人群和一般风险人群靛胭脂染色组息肉检出率均高于白光组(均P<0.05)。汉族人群息肉检出率(27.9%)高于彝族人群(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靛胭脂染色组的结直肠黏膜病变诊断准确率(93.24%)高于白光组(7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肠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可提高大肠病变性质的准确率,有助于发现常规肠镜难以发现的扁平及微小病变,尤其针对高风险人群的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具有一定的优势,提高了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肠镜 靛胭脂染色 大肠早癌 凉山州高山彝族
原文传递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平坦型病变30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玉芳 彭随风 +5 位作者 李轶西 胡伟 梅智谋 刘浩 高晓阳 时昭红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0年第4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大肠平坦型病变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0例有大肠平坦型病变患者共36处病灶进行染色放大后行EMR治疗,评价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36处病灶最大直径0.8~2.5cm(平均1.4±0.5cm),32处一次性完整切...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大肠平坦型病变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0例有大肠平坦型病变患者共36处病灶进行染色放大后行EMR治疗,评价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36处病灶最大直径0.8~2.5cm(平均1.4±0.5cm),32处一次性完整切除,4处分块切除;3例出现术中出血,经氩气凝固术(APC)及电凝治疗后止血,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经金属夹治疗后止血。30例患者术后1月复查肠镜,创面愈合,术后随访6~12月(平均9.3月),未见病变复发及残留。结论:EMR能有效治疗大肠平坦型病变,方法简便易行,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切除术 大肠平坦型病变 染色放大
下载PDF
AgNoRs定量检测与胃粘膜细胞分化程度间关系的探讨
18
作者 施丽婕 杨强 杨海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67-468,F003,共3页
目的:探讨AgNoRs定量检测与胃粘膜细胞分化程度间的关系。方法:对浅表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及腺癌胃粘膜细胞切片50例,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法(AgNoRs),观察比较不同组别的定量与病理诊断间的关系。结果:浅表胃炎、肠化、不典... 目的:探讨AgNoRs定量检测与胃粘膜细胞分化程度间的关系。方法:对浅表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及腺癌胃粘膜细胞切片50例,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法(AgNoRs),观察比较不同组别的定量与病理诊断间的关系。结果:浅表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和腺癌的每核平均AgNoRs颗粒数、核仁/核面积平均值的增加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而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腺癌的每核平均AgNoRs颗粒数、核仁/核面积平均值存在交叉重叠。结论:AgNoRs定量检测与胃粘膜细胞分化程度有关,检测结果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对临床判断病程进展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银染色法 细胞分化 胃疾病 诊断 AGNORS 定量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