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抗炎活性成分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1
作者 朱锐灵 沈悦 +2 位作者 马飞鸿 刘鹏 汤建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7-506,共10页
抗炎中药在临床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网络药理学概念的快速发展,分子对接技术被广泛用于研究小分子化合物与大分子生物受体间的相互... 抗炎中药在临床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网络药理学概念的快速发展,分子对接技术被广泛用于研究小分子化合物与大分子生物受体间的相互作用、虚拟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预测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确定活性化合物的靶标蛋白及阐明相关作用机制,并且众多分子对接结果在药理实验中业已得到了验证。本文将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抗炎活性成分筛选及抗炎靶标确定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以供后续研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抗炎 分子对接 虚拟筛选 靶标蛋白
下载PDF
Primary Study of Rice AFLP Analysis Optimization of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Analysis of Thermo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Rice Allelic Mutant Lines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斌 李传友 +3 位作者 郑洪刚 伏健民 杨仁崔 HenryT.NGUYEN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5期502-507,共6页
AFLP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etween a pair of thermo_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TGMS) rice allelic mutant lines (5460S and 5460F).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rice AFLP assay were optimized. The relative efficienci... AFLP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etween a pair of thermo_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TGMS) rice allelic mutant lines (5460S and 5460F).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rice AFLP assay were optimized. The relative efficiencies for polymorphism detection of RFLP, RAPD and AFLP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fficiency for polymorphism detection in rice was in the order of AFLP>RAPD>RFLP, and also indicated that AFLP was a powerful DNA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for polymorphism detection,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extremely low polymorphism, such as isogenic lines and allelic mutant lines. Some of the AFLP products between the TGMS rice allelic mutant lines were cloned. Three of them were used as mixed probes to screen BAC library of rice line 5460S. 12 positive clones were screened out. In addi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hree molecular marker system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 RICE molecular marker BAC library screening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 被引量:30
3
作者 林炳承 秦建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3-445,共13页
以作者课题组近10年所开展的系统研究工作为基础,介绍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操作单元构建及系统整体集成,并特别关注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模式生物水平的应用,在科学研究层面上证明了这种置于芯片上的分析化学... 以作者课题组近10年所开展的系统研究工作为基础,介绍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操作单元构建及系统整体集成,并特别关注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模式生物水平的应用,在科学研究层面上证明了这种置于芯片上的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可行性,显示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分析化学实验室 分子水平 细胞水平 临床诊断 药物筛选
下载PDF
分子对接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文军 丁一 +4 位作者 窦芳 许航 简宇凡 封小娜 文爱东 《中国药师》 CAS 2018年第6期1020-1023,共4页
分子对接技术属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的一种主要方法,近年来,在筛选中药药效物质、寻找药物作用于疾病的靶点以及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介绍了分子对接的... 分子对接技术属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的一种主要方法,近年来,在筛选中药药效物质、寻找药物作用于疾病的靶点以及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介绍了分子对接的原理、分子对接机制以及部分常用的软件,并着重总结了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此外对分子对接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展望,以期为中药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对接 药效物质 筛选 作用机制 靶蛋白
下载PDF
产生大环聚酮类天然产物放线菌的分子筛选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徐平 李文均 +5 位作者 张永光 唐蜀昆 高惠英 徐丽华 贺秉坤 姜成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1-324,375,共5页
目的 建立一套简便、快速、高效的大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 ,为聚酮类药物筛选搭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 ;认识 PKS- I基因在不同环境放线菌群中的分布规律 ,为新药筛选中微生物资源的定向分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大环聚酮... 目的 建立一套简便、快速、高效的大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 ,为聚酮类药物筛选搭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 ;认识 PKS- I基因在不同环境放线菌群中的分布规律 ,为新药筛选中微生物资源的定向分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大环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所用的 I型聚酮合成酶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 ,设计了一对引物用于扩增 KS/ AT功能域约 1.6 kb目的基因片段 ,依据放线菌基因组中 I型 PKS合成酶基因的存在与否标定可能的大环聚酮类天然产物产生菌。结果 利用建立的大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对 98株嗜碱放线菌、99株链霉菌、46株嗜盐放线菌和 75 7株稀有放线菌进行了筛选 ,研究表明嗜碱放线菌、链霉菌、嗜盐放线菌和稀有放线菌 I型聚酮合成酶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 2 6 .5 %、2 0 .4%、15 .2 %和 9.35 %。结论 利用组合放线菌基因组 DNA快速提取技术和 PKS- I基因兼并引物 PCR扩增技术建立了快速、简便、高效的大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 ,并对不同环境条件的放线菌菌群的PKS- I基因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不仅表明了放线菌 PKS I聚酮合成酶分布的广泛性 ,而且表明极端环境放线菌 ,尤其是嗜碱放线菌是大环聚酮类化合物潜在的丰富资源 ,为新药筛选有效菌源的确定提供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酮合成酶 大环聚酮类化合物 聚合酶链反应 极端环境 分子筛选 放线菌
下载PDF
菊苣小分子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分子对接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雪洁 林志健 +5 位作者 张冰 朱春胜 牛红娟 周月 聂安政 王雨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818-3825,共8页
黄嘌呤氧化酶是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的关键靶点,中药菊苣提取物具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但作用机制仍未探明。该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及数据库收集菊苣已知小分子化合物建立配体库,从PDB数据库下载黄嘌呤氧化酶X-ray晶体三维结构文件,采用A... 黄嘌呤氧化酶是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的关键靶点,中药菊苣提取物具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但作用机制仍未探明。该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及数据库收集菊苣已知小分子化合物建立配体库,从PDB数据库下载黄嘌呤氧化酶X-ray晶体三维结构文件,采用Autodock 4.2分子对接软件虚拟筛选出菊苣中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与原配体TEI(非布司他)相比较,筛选出70个与靶蛋白有较好结合作用的化合物。对接结果有助于阐释降尿酸作用机制,为菊苣治疗高尿酸血症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对接 菊苣 黄嘌呤氧化酶 虚拟筛选
原文传递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分子鉴定与抗性材料初选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慧琴 毛雪琴 +2 位作者 肖金平 章镇 谢鸣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81-1187,共7页
为明确我国南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频发区其致病菌的种类与特征,初选出抗性种质材料,以猕猴桃主栽品种红阳、徐香和金丰的溃疡病感病枝条为材料,采用KB培养基、平板划线和梯度稀释法分离病原菌,利用基于细菌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 为明确我国南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频发区其致病菌的种类与特征,初选出抗性种质材料,以猕猴桃主栽品种红阳、徐香和金丰的溃疡病感病枝条为材料,采用KB培养基、平板划线和梯度稀释法分离病原菌,利用基于细菌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设计的特异性鉴别引物,对分离得到的6个代表菌株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了大小约为280bp的特异性片段,其测序结果与登录号为D86357和AY342165的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的序列完全一致。采用离体叶片注射接种、离体枝条针刺接种和活体枝杆针刺接种3种方法鉴定了18份种质材料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红阳等中华猕猴桃最感,布鲁诺实生优株13-3、13-4等最抗,美味猕猴桃海沃德居中。本试验所分离的菌株均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筛选出2份高抗溃疡病的种质材料。为进一步开展猕猴档细菌性溃疡病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溃疡病 分子鉴定 抗性 筛选
下载PDF
作物诱变育种及突变体鉴定与筛选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韦祖生 李开绵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38-41,共4页
简述了作物的诱变机理、诱变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突变体的鉴定与筛选技术,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作物诱变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展望了诱变育种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诱变育种 分子标记 突变体 鉴定 筛选
下载PDF
河北省大豆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20
9
作者 毕秋艳 党志红 +6 位作者 朱伟旗 高占林 韩秀英 赵建江 王文桥 路粉 吴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85,共15页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显微镜分别进行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学的观察鉴定,然后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5种不同病症的致病菌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采用MEGA 7.0中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病害和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不同种类杀菌剂在离体叶片或幼茎上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筛选防治药剂。【结果】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确定分离自河北省大豆主产区的病原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对应病害分别为大豆根腐病、炭疽病、茎点霉叶斑病、大豆黑斑病、凸脐蠕孢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均敏感,木贼镰孢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敏感,除木贼镰孢外的病原菌对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和嘴突凸脐蠕孢对烷基多胺类杀菌剂辛菌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对有机硫类仿生杀菌剂乙蒜素敏感,EC50值均低于10μg·mL-1;杀菌剂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对上述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病原真菌 分子鉴定 药剂筛选 河北省
下载PDF
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基因阳性菌株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平 李文均 +2 位作者 高慧英 徐丽华 姜成林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1-827,共7页
从中国云南省采集土样,采用GPY培养基、淀粉_酪素琼脂培养基和甘油天门冬酰胺琼脂培养基分离得到了876株细菌放线菌菌株。经聚酮类化合物基因筛选得到75株Ⅰ型和Ⅱ型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双阳性的菌株,经抗菌活性、形态、生理等结... 从中国云南省采集土样,采用GPY培养基、淀粉_酪素琼脂培养基和甘油天门冬酰胺琼脂培养基分离得到了876株细菌放线菌菌株。经聚酮类化合物基因筛选得到75株Ⅰ型和Ⅱ型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双阳性的菌株,经抗菌活性、形态、生理等结果分析比较,选取其中的10株进行了16SrDNA序列分析。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分离到的菌分布至少有7个科,8个属。其中有链霉菌科的链霉菌属,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链孢囊菌科的链孢囊菌属和野野村菌属,诺卡氏菌科的诺卡氏菌属,微球菌亚目的一新属、产碱杆菌科的无色杆菌属和β_亚纲中与紫色杆菌属紧邻的一革兰氏阴性菌新属。综合其表型、基因型特征,初步确定其中8株为新物种。研究表明利用新的思路和程序从自然环境分离、鉴定未知菌是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酮类化合物 基因筛选 放线菌 16S RDNA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食品中沙门氏菌分子检测靶点的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向雪菲 刘斌 +1 位作者 张利达 史贤明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41-946,共6页
【目的】发掘新的沙门氏菌分子检测靶点,筛选检测性能优秀的引物。【方法】利用BLAST程序比较沙门氏菌属内基因组DNA序列的同源性以及沙门氏菌与非沙门氏菌基因组DNA序列之间的特异性,发掘出100多个检测沙门氏菌属的特异性片段,并从中... 【目的】发掘新的沙门氏菌分子检测靶点,筛选检测性能优秀的引物。【方法】利用BLAST程序比较沙门氏菌属内基因组DNA序列的同源性以及沙门氏菌与非沙门氏菌基因组DNA序列之间的特异性,发掘出100多个检测沙门氏菌属的特异性片段,并从中随机挑选出15个片段作为候选靶点,一共设计了27对引物(FS1~FS27),对它们的特异性、灵敏度加以评价,从中筛选检测性能最好的引物。【结果】在27对引物中,检测性能最优的引物为FS23,采用该引物对供试菌株的相应检测靶点进行PCR扩增,44株沙门氏菌都能扩增到一条492bp特异性片段,而22株非沙门氏菌则不能扩增出这一特异性片段。以FS23为引物建立PCR方法检测猪霍乱沙门氏菌基因组DNA的灵敏度为11.9fg/μL,细菌纯培养物灵敏度为4.9×102cfu/mL;用猪霍乱沙门氏菌人工污染牛奶样品,如果接种起始菌量为100cfu/25mL时,只需要增菌5h,采用上述方法即能检测出沙门氏菌。【结论】引物FS23对应的基因序列是一个性能优良的新分子检测靶点,具备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能够广泛应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PCR 靶点 筛选 评价
下载PDF
灵芝三萜化合物的抗肿瘤靶点预测与活性验证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杜国华 王宏旭 +2 位作者 闫征 刘莉莹 陈若芸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7-522,共6页
研究发现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其作用靶点尚不清楚,该试验主要研究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并对其可能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采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的Lib Dock模块,以灵芝子实体中的26种三萜类化合物作为配体,分别... 研究发现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其作用靶点尚不清楚,该试验主要研究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并对其可能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采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的Lib Dock模块,以灵芝子实体中的26种三萜类化合物作为配体,分别与抗肿瘤作用明确的11个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获得对接的打分结果,评判配体与靶点蛋白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从而进行灵芝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的虚拟筛选,探讨可能的作用靶点。同时,MTT实验检测26种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的抑制能力,计算IC_(50),以此反映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对接结果表明,对接位置数目大于5,且对接得分高于100,可以作为判断化合物是否具有活性的阈值,据此筛选出8种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中5个具有多靶点作用的三萜成分。MTT细胞实验显示,灵芝酸Y对肺癌细胞H460显示了一定的抑制活性,IC_(50)为22.4μmol·L^(-1),其次是7-oxo-ganoderic acid Z2,IC_(50)为43.1μmol·L^(-1)。其他三萜类化合物对被测肿瘤细胞株未显示活性或活性很弱。该研究建立的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方法可用于灵芝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通过该方法的筛选,结合MTT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发现灵芝酸Y具有抗肿瘤,尤其抗肺癌开发的潜在可能性,7-oxo-ganoderic acid Z2和ganoderon B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抗肿瘤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研究结果可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子实体 三萜类化合物 抗肿瘤 分子对接 虚拟筛选
原文传递
野菊花中黄酮类成分抗炎活性的虚拟筛选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金杰 吕文文 +2 位作者 孙迎东 汪风芹 宋德海 《药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0期565-571,共7页
目的前期研究及文献报道均表明野菊花黄酮类成分有明显抗炎活性,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该研究应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野菊花黄酮抗炎活性的药效物质。方法搜集现已分离鉴定的34个野菊花黄酮类化合物组成配体数据库,选... 目的前期研究及文献报道均表明野菊花黄酮类成分有明显抗炎活性,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该研究应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野菊花黄酮抗炎活性的药效物质。方法搜集现已分离鉴定的34个野菊花黄酮类化合物组成配体数据库,选择IκB激酶β(IKK-β)、p38、环氧合酶2 (COX-2)、肿瘤坏死因子(TNF)等4个与抗炎活性密切相关的靶点组成受体数据库,应用Discovery Studio 3.0 (DS3.0)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通过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筛选出打分总分高于阈值的黄酮类化合物共11个。结论对比分析了原配体与野菊花黄酮作用于各靶点的主要活性位点,初步推断了野菊花黄酮抗炎活性的作用机制,为研发抗炎制剂类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花 黄酮 抗炎活性 分子对接 虚拟筛选
下载PDF
中国兰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被引量:16
14
作者 黄晓慧 巫伟峰 +5 位作者 陈春 张毅智 汪长水 徐建球 陈发兴 陈孝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82-1288,共7页
【目的】优化中国兰的ISSR-PCR反应体系,并筛选适用于中国兰ISSR分析的候选引物,为ISSR分子标记在中国兰的辅助育种及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6个中国兰品种为材料,采集其叶片样品,分别用研钵法和研磨仪法... 【目的】优化中国兰的ISSR-PCR反应体系,并筛选适用于中国兰ISSR分析的候选引物,为ISSR分子标记在中国兰的辅助育种及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6个中国兰品种为材料,采集其叶片样品,分别用研钵法和研磨仪法进行破碎研磨,比较两种方法提取DNA的效果,利用L25(53)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对DNA模板量、引物浓度、2×Taq Master Mix添加量、循环数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最佳ISSR-PCR反应体系,并从ISSR分子标记通用引物中筛选适用于中国兰的ISSR分析候选引物。【结果】研磨仪法提取的DNA浓度明显高于研钵研磨法,但二者提取的DNA质量均较好(OD_(260)/OD_(280)为1.7~2.0)。对ISSR-PCR反应体系扩增结果的影响程度排序为DNA模板量>引物浓度>2×Taq Master Mix添加量。综合考虑成本和DNA模板量,最佳ISSR-PCR反应体系(20.0μL):DNA模板10.0 ng、引物0.8μmol/L和2×Taq Master Mix 9.0μL。最佳循环数为35,最佳退火温度为49.6℃。基于上述优化结果,从100条引物中共筛选出42条适用于中国兰的ISSR候选引物。【结论】研磨仪法可有效提高中国兰基因组DNA的提取率和质量,且利用优化后的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及筛选出的引物,扩增获得的条带清晰、稳定,多样性好,可用于中国兰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等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兰 ISSR 分子标记 反应 引物筛选
下载PDF
Is diabetes a causal agent for colorectal cancer? Patho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被引量:16
15
作者 Olga Giouleme Michael D Diamantidis Marios G Katsaro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44-448,共5页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es mellitus (DM) and colorectal cancer (CRC), concerning patho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is highlighted in this review. The most recent and complete articles and dev...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es mellitus (DM) and colorectal cancer (CRC), concerning patho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is highlighted in this review. The most recent and complete articl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is particular field were thoroughly reviewed. Common risk factors, such as obesity, sedentary lifestyle, and Western diet between DM and CRC, led to the theory that DM might be a causal agent for CRC development. Various studies have connected type 2 DM and CRC, either proximal or distal, in both sexes. Additionally, chronic insulin treatment has been linked with increased colorectal tumor risk among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nterestingly, elevated hemoglobin A1c has been proven to be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ggressive clinical behavior in CRC patients. These mechanisms include 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hyperinsulinemia theory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oncogenic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 Furthermore,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Cox-2 inhibitors might have a role in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CRC. Finally, the use of statins to reduce the risk for colon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has remained controversial. Diabetic patients over 50 should receive counseling regarding their elevated risk for CRC, and screening colonoscopy should be recommended before initiating insulin therapy. However, there are no current guidelines, and this strategy is not yet applicable to some countries, as the corresponding risk would not allow screening colonoscopy to be adopted. There is strong evidence to indicate that DM is a causal agent for CRC development. This conclusion provides new impetus for re-evaluating CRC screening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es mellitus Colorectal cancer molecular oncogenic pathways screening
下载PDF
产生芳香环聚酮类天然产物放线菌的分子筛选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平 李文均 +5 位作者 高慧英 孙玉民 张华 徐丽华 贺建功 姜成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建立一套简便、快速、高效的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为聚酮类药物筛选搭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认识PKS-II基因在不同环境放线菌群中的分布规律,为新药筛选中微生物资源的定向分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芳香环聚酮类化... 目的建立一套简便、快速、高效的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为聚酮类药物筛选搭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认识PKS-II基因在不同环境放线菌群中的分布规律,为新药筛选中微生物资源的定向分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所用的II型聚酮合酶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且以微波炉法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KS/CLF功能域约0.8kb目的基因片段,依据放线菌基因组中II型PKS合酶基因的存在与否标定可能的芳香环聚酮类天然产物产生菌。结果利用建立的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对99株嗜碱放线菌、100株链霉菌、47株嗜盐放线菌和776株一般放线菌进行了筛选,研究表明链霉菌、嗜碱放线菌、嗜盐放线菌和一般放线菌II型聚酮合酶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54%、29.3%、25.5%和24.1%。结论组合放线菌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技术和PKSII基因简并引物PCR扩增技术建立了快速、简便、高效的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并对不同环境条件的放线菌菌群的PKSII基因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PKSII聚酮合酶分布具有广泛性;而且同时表明链霉菌是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的最丰富来源;在极端环境放线菌中,嗜盐放线菌的PKSII基因在中度嗜盐放线菌分布的频率远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酮合酶 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 聚合酶链反应 极端环境 分子筛选放线菌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葛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克宁 郑惠婷 +3 位作者 张雨 李恒 陈磊 王淑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47-1853,共7页
目的在分子对接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葛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筛选出的葛根的活性分子与选取的21种缺血性脑卒中关键靶点进行对接,通过Cytoscape 3.1.1软件构建多成分-蛋白靶点网络模型。结果通过分子对接... 目的在分子对接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葛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筛选出的葛根的活性分子与选取的21种缺血性脑卒中关键靶点进行对接,通过Cytoscape 3.1.1软件构建多成分-蛋白靶点网络模型。结果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葛根中有28个活性小分子(比前期研究增加12个),其中有11种成分与10个或10个以上蛋白靶点有比较强烈的相互作用。结论分子对接技术有助于寻找葛根中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活性成分,同时也给中药复方的多成分、多靶点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分子对接 缺血性脑卒中 虚拟筛选 葛根素
原文传递
贵阳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分子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黄盛文 吴娴 +2 位作者 许吟 周曼 刘兴梅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05-1507,共3页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及基因突变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新生儿脐血DNA样本515例,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检测G6PD基因15种突变类型和1种多态位点。结果 515份样本检出G6PD基因突变1...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及基因突变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新生儿脐血DNA样本515例,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检测G6PD基因15种突变类型和1种多态位点。结果 515份样本检出G6PD基因突变10例,检出率为1.94%。检出5种突变类型:1388G>A 4例(40.0%),1024C>T和519C>T各2例(20.0%),1376G>T和95A>G各1例(10.0%)。多态位点1311C>T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2.79%。结论贵阳地区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区,1388G>A是该地区最常见的G6PD基因突变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新生儿 分子筛查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的鸡血藤抗血栓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毕艺鸣 殷贝 +1 位作者 范冠杰 王献哲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803-1812,共10页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鸡血藤中抗血栓形成的活性成分。方法检索TCMSP得到鸡血藤所有化学成分,结合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以及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筛选出活性化合物,利用PharmMapper初步预测鸡...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鸡血藤中抗血栓形成的活性成分。方法检索TCMSP得到鸡血藤所有化学成分,结合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以及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筛选出活性化合物,利用PharmMapper初步预测鸡血藤的活性成分的对应靶点,选择与抗血栓形成相关的靶点,以Drug Bank中对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并已上市或者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小分子药物为阳性对照,再以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筛选出鸡血藤活性化合物23个,抗血栓相关靶点4个,以低于活性化合物最低结合能平均值的化合物为最终阳性结果,对比分析原配体、阳性对照和鸡血藤活性化合物作用于各靶点的主要活性位点,阐明鸡血藤抗血栓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内外凝血途径有关。结论分子对接技术不仅为鸡血藤活血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血栓类单体提供了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血藤 抗血栓活性 分子对接 虚拟筛选
原文传递
蓝莓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优化及引物筛选 被引量:13
20
作者 尹德洁 苏淑钗 +2 位作者 刘肖 侯智霞 陈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39,64,共6页
为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蓝莓品种鉴定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拟建立蓝莓新型SRAP标记(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的优化PCR体系并进行引物组合的筛选。运用改良CTAB法所提取的蓝莓幼嫩叶片的DNA,采用单因子试验,分析了模板DNA浓度... 为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蓝莓品种鉴定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拟建立蓝莓新型SRAP标记(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的优化PCR体系并进行引物组合的筛选。运用改良CTAB法所提取的蓝莓幼嫩叶片的DNA,采用单因子试验,分析了模板DNA浓度、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影响SRAP-PCR的主要参数,建立了适合蓝莓SRAP-PCR的优化体系,20μL的PCR反应体系:模板DNA浓度120 ng、引物浓度0.40μmol/L、2×TaqPCR Master Mix 10μL,剩余体积用去离子水补足;最佳PCR扩增程序的退火温度为50℃。并从80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15对引物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分子标记 SRAP—PCR 体系优化 引物筛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