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空中水汽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56
1
作者 周长艳 蒋兴文 +1 位作者 李跃清 蔚国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63,共9页
利用欧洲中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多种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空中水汽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8—2001年以来,区域平均的年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3 kg.m-2.(10a)-1;区域总水汽收入也呈减少趋势... 利用欧洲中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多种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空中水汽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8—2001年以来,区域平均的年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3 kg.m-2.(10a)-1;区域总水汽收入也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6×105kg.(10a)-1;夏季风携带的南来水汽在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扩展强度的减弱是整个区域水汽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源于中高纬地区水汽输送的影响值得关注。对于本文的研究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是比较适用的,在定性趋势方面得到的结论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 空中水汽资源 大气可降水量 水汽收支
下载PDF
2003年渭河流域5次致洪暴雨过程的水汽场诊断分析 被引量:43
2
作者 武麦凤 王旭仙 +1 位作者 孙健康 高菊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5-231,共7页
利用实况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水汽输送、水汽收支以及水汽含量等方面着手,对2003年发生在渭河流域的5次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时,降水区700hPa上的比湿值均不低于7g/kg;... 利用实况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水汽输送、水汽收支以及水汽含量等方面着手,对2003年发生在渭河流域的5次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时,降水区700hPa上的比湿值均不低于7g/kg;在垂直结构上,强降水地区低层水汽含量在降水前6~12h出现峰值,强降水出现在高层比湿的峰值附近;致洪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道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渭河流域南边界是水汽的主要输入方,主要的水汽输送层在850~700hPa,西边界是水汽的主要输出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洪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一次引发暴雨的东北低涡的涡度和水汽收支分析 被引量:38
3
作者 乔枫雪 赵思雄 孙建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7-412,共16页
对2005年7月25-29日引发较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东北低涡的结构、涡度和水汽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低涡是一个较深厚的冷性涡旋。初期,气旋性涡度出现在对流层中层,然后向中低层及高层伸展。而低涡加强阶段,气旋性涡... 对2005年7月25-29日引发较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东北低涡的结构、涡度和水汽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低涡是一个较深厚的冷性涡旋。初期,气旋性涡度出现在对流层中层,然后向中低层及高层伸展。而低涡加强阶段,气旋性涡度在对流层高层增加得最快,并逐渐向中低层传播,诱发地面气旋的发展;由于高低空锋生的相互作用,在低涡南部形成了深厚的近乎垂直的低层略前倾的“弓形”锋区。2)对涡度收支的计算表明,水平涡度平流项和水平辐散项对低涡的发展、加强起到最主要的作用。但在不同阶段,这两项的作用和大小各不相同。3)对流层高层位涡大值区在低涡东部向下传播,有利于低涡的发展加强,与低涡暴雨的落区位置较为接近。此外对卫星云顶亮度温度(TBB)的分析,发现低涡暴雨典型的涡旋云带中对流活动旺盛的地区与局地暴雨的位置对应。4)低涡暴雨的水汽初期主要来自北部,随着低纬地区西南季风的增强,沿副高西侧从低纬到中高纬建立起一条较强的水汽输送带,东北地区水汽收支以南北向的辐合为主。5)将2005年和1998年夏季6~8月的东北低涡暴雨个例的天气形势配置进行逐月比较,发现持续的较大范围的低涡暴雨过程与亚洲中高纬的阻塞形势、低涡的维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夏季风和低纬系统的水汽输送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低涡 暴雨 位涡 涡度收支 水汽收支
下载PDF
“07.08”陕西关中短历时强暴雨水汽条件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慕建利 李泽椿 +1 位作者 赵琳娜 陈雪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42-1052,共11页
利用T213资料和地面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陕西关中短历时强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关中短历时强暴雨水汽来源于关中周围的高湿区,暴雨期间暴雨区上空水汽浅薄,地面至低层风向快速变化使暴雨区地面... 利用T213资料和地面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陕西关中短历时强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关中短历时强暴雨水汽来源于关中周围的高湿区,暴雨期间暴雨区上空水汽浅薄,地面至低层风向快速变化使暴雨区地面到低空湿度经历了减小—突然增加—快速减小的过程,水汽的聚集是通过偏东气流输送实现的,东西向水汽辐合是暴雨区水汽辐合的主要贡献者,北边界水汽的输入、输出和东边界水汽输入的突然增大、减小对暴雨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暴雨中心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及其下风向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之间;暴雨区可降水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水汽通量辐合的大小,水平水汽通量辐合的大小关键在于水平风场形成的辐合大小,而强降水的发生、加强、减弱及消亡与水汽的局地变化和水汽平流的变化关系更加紧密;近地层充足的水汽供应和水汽垂直输送形成的反环流圈使暴雨区水汽、能量迅速增加和抬升,建立了不稳定大气并触发能量释放,强降水开始;反之,形成暴雨的水汽条件不复存在,强降水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强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反环流圈
下载PDF
西南季风与登陆台风耦合的暴雨增幅诊断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黎娟 高辉 刘伟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2-671,共10页
以登陆内陆后维持时间长、暴雨增幅的热带气旋"碧利斯"(0604)为研究对象,利用"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讨论了西南季风与登陆台风耦合的暴雨增幅,分析了台风涡旋... 以登陆内陆后维持时间长、暴雨增幅的热带气旋"碧利斯"(0604)为研究对象,利用"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讨论了西南季风与登陆台风耦合的暴雨增幅,分析了台风涡旋周围的水汽收支特征,发现净西风、净南风输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在"碧利斯"登陆大陆减弱西行的过程中,西南季风对登陆台风的维持和暴雨增幅有重要影响。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碧利斯"登陆后的降水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降水强度和暴雨落区,模拟路径与台风实际路径走向大体一致,但存在一定偏差;季风涌爆发时,台风中心南侧降水出现明显增幅。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降水强度对水汽输送大小较敏感,水汽输送减弱致使降水强度明显减弱,可见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对暴雨的影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西南季风 水汽收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陕西4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对比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雅斌 武麦凤 +2 位作者 侯建忠 白庆梅 陈小婷 《干旱气象》 2014年第5期788-797,共10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陕西省4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期间的水汽输送、水汽收支和水汽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远距离台风用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影响热带低纬地区水汽向陕西方向的输送,中高纬度地区西风槽与高压系统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陕西省4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期间的水汽输送、水汽收支和水汽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远距离台风用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影响热带低纬地区水汽向陕西方向的输送,中高纬度地区西风槽与高压系统直接参与暴雨区附近水汽的输送与再分配过程。远距离台风出现时,暴雨区南边界始终存在水汽的输入,占净输入的68%,西边界多为水汽的输出方,东边界上水汽收支变化趋势与台风移动路径密切相关。川东地区西南涡维持、发展并向东北向移动时,陕西水汽总收支成倍增大。台风远距离暴雨出现前12 h左右,暴雨中心低层比湿出现极大值,对应的风场辐合中心一般出现在比湿增加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远距离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水汽含量
下载PDF
2007年7月12-15日河南省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晋建设 王超 +4 位作者 王淑娟 颜飞 王红振 王艳玲 林丽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4期64-70,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2-15日河南省黄淮之间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这次暴雨是一次较为典型的西南低涡东北移影响河南省所造成的暴雨,500 hPa西风槽东移过程中,槽前携带的冷空气不断自西北方向...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2-15日河南省黄淮之间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这次暴雨是一次较为典型的西南低涡东北移影响河南省所造成的暴雨,500 hPa西风槽东移过程中,槽前携带的冷空气不断自西北方向侵入西南低涡中心,导致西南涡东移发展,移经河南省,在其移向的右前方和中心区产生了强降水;垂直上升运动区及流线辐合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次暴雨水汽输送源地有两个,分别是孟加拉湾和东海海面;水汽辐合区与暴雨落区相对应;垂直螺旋度的演变对本次西南涡暴雨有较好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西南涡 水汽收支 垂直螺旋度
下载PDF
Madden-Julian振荡对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的调制 被引量:18
8
作者 袁为 杨海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7-214,共8页
研究Madden-Julian振荡(MJO)对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的调制,分析了可能的遥相关机制。通过对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站点观测降水资料的合成分析,发现MJO对于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在MJO的前4个相位,降水存在正异常(湿);在MJO的... 研究Madden-Julian振荡(MJO)对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的调制,分析了可能的遥相关机制。通过对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站点观测降水资料的合成分析,发现MJO对于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在MJO的前4个相位,降水存在正异常(湿);在MJO的后4个相位,降水存在负异常(干)。对水汽收支的诊断结果表明,经向风异常造成的水汽通量异常,是造成降水正负异常的主要原因。通过对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场和风场的分析,以及对经向风异常EOF分析表明,MJO通过激发PNA型而影响到经向风场,异常风场具有和MJO相关的变化模态,即:EOF1落后EOF21/4周期,PC1领先PC21/4周期。这种径向风的异常最终导致了中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降水异常 水汽收支 经向风异常
下载PDF
8807号登陆台风的数值研究:内核结构及能量水汽收支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亚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7-887,共11页
使用PSU/NCAR研制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登陆后维持较久的典型个例8807号台风(Bill)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采用了网格距分别为18和6 km的两重双向嵌套网格。通过给定初始涡旋和选择合适的物理过程,模式不仅比较好地模拟了Bill的强度变... 使用PSU/NCAR研制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登陆后维持较久的典型个例8807号台风(Bill)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采用了网格距分别为18和6 km的两重双向嵌套网格。通过给定初始涡旋和选择合适的物理过程,模式不仅比较好地模拟了Bill的强度变化过程,而且再现了风暴的移动轨迹,对降水量的模拟也相当成功。文中利用细网格的模拟结果,分析台风登陆前后的内核结构特征和能量水汽收支,揭示Bill登陆后维持较久的可能原因。分析表明,Bill台风登陆后出现了中低层的稳定度特别是湿稳定度显著加大、表面热通量和水汽通量明显减小、摩擦耗散的动能显著增加等不利于台风维持的特征。但是台风登陆后眼墙结构长时间维持,在登陆初欺眼墙区的上升气流乃至较登陆前更强;台风登陆后通过低层辐合获得了大量水汽,眼墙区强劲的上升运动将低层辐合的水汽向中上层输送,在眼墙附近凝结产生大量的非绝热加热;非绝热加热不仅增暖气柱、增加位能还影响位能向动能的转换,虽然台风登陆后陆面摩擦显著加大,但气压梯度力所做的正功足以补偿摩擦耗散的动能,因而Bill能在登陆后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807号台风 维持时间较长 内核结构 能量和水汽收支
下载PDF
两个不同季节台风引发广西特大暴雨的水汽和螺旋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卢小丹 王黎娟 +1 位作者 刘国忠 姚学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利用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广西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降水资料,对引发广西特大暴雨的深秋台风"海燕"(1330)和盛夏台风"威马逊"(1409)进行对比分析... 利用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广西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降水资料,对引发广西特大暴雨的深秋台风"海燕"(1330)和盛夏台风"威马逊"(1409)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深秋季台风"海燕"特大暴雨中冷空气作用明显,而夏季台风"威马逊"则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由于西南季风的作用,"威马逊"影响广西期间其水汽输送比"海燕"强,"海燕"则完全靠台风本身的水汽输送;而动力条件上,"海燕"则较"威马逊"强,表现为相对风暴螺旋度最大正值中心比"威马逊"大,同时广西上空的水汽辐合层厚度也比"威马逊"要厚得多。广西的降雨开始于东边界水汽输入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减小、南边界由水汽输出转为水汽输入且开始出现明显突增现象时,而最强降雨时段则发生在南边界水汽输入达到峰值的前后。相对风暴螺旋度正值中心与强降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有至少6 h的提前量,因此,相对风暴螺旋度在台风暴雨预报中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冷空气 西南季风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相对风暴螺旋度
下载PDF
一次层状云系水分收支和降水机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周非非 洪延超 赵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194,共13页
对2002年10月18—20日河南省层状云系的水分收支和降水机制用MM5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河南省域以外的水物质主要通过西和南边界输送到区域内,19日降水主要时段总水物质通量在水平方向上为净流入。对河南省域水汽、水凝物和总水物质的水... 对2002年10月18—20日河南省层状云系的水分收支和降水机制用MM5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河南省域以外的水物质主要通过西和南边界输送到区域内,19日降水主要时段总水物质通量在水平方向上为净流入。对河南省域水汽、水凝物和总水物质的水分平衡等式中各项的估算表明该区域水物质基本达到收支平衡。估算的河南省域总水物质降水效率、凝结率、凝华率和水凝物降水效率及水汽降水效率分别约33.1%、27.7%、13.1%、69.7%和31.1%,总水物质降水效率与水汽降水效率接近是由于参与的水物质总量中水汽占绝大部分。约58.2%以上的冰晶转化为雪,超过82.1%的雪融化,不到11.1%的雪转化为霰,霰粒子几乎完全融化。冰晶通过凝华过程增长。雪主要由冰晶转化产生,凝华增长率比撞冻增长率高得多。雨水由暖云和冷云过程产生和增长,雨水碰并云水量和冰粒子融化量对雨水的贡献相近,云雨自动转化量小。可见,在主要降水时段,降水是由冷云和暖云过程共同产生的。冰粒子凝华增长对雨水的贡献最大超过35%,撞冻增长的贡献最高不足12%,可见水汽对降水粒子增长重要。催化层、冰水混合层和液水层对降水的贡献分别约为15%—27%、45%—50%和23%—38%,表明此"催化-供给"云中冰粒子在冰水混合层的增长对降水的贡献相当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系 水分收支 降水机制 数值研究
下载PDF
2011年8月14-16日冀中南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鹤 于雷 +3 位作者 马翠平 王志超 徐明娥 王银钢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1期48-54,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FNL资料,对2011年8月14-16日冀中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由西风槽东移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缓慢南退的共同作用引发;暴雨的增强与850hPa偏南急流的加强和风切变出现有密切关系...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FNL资料,对2011年8月14-16日冀中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由西风槽东移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缓慢南退的共同作用引发;暴雨的增强与850hPa偏南急流的加强和风切变出现有密切关系;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强劲的偏南急流和西南急流将水汽直接输送到降雨区上空。暴雨发生前,中低层大气比湿先降后升,近地层比湿持续增加,相应的水汽压特征为中低层水汽压先降后升,近地面层饱和水汽压下降;降雨结束时,近地面水汽压近似等于饱和水汽压。低层水汽辐合主要来自经向水汽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通量散度 水汽收支
下载PDF
北京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结构和水分收支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陶玥 李军霞 +2 位作者 党娟 李宏宇 孙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5-460,共16页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7年10月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结合实测资料,研究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降水特征,并分析了云系的水分收支及降水效率。结果表明:积层混...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7年10月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结合实测资料,研究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降水特征,并分析了云系的水分收支及降水效率。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是导致此次北京降水的主要云型;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布不均匀,云系中微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都不均匀,具有混合相云的云物理结构。冷云降水过程占主导地位,雪的融化对雨水的形成贡献最大。北京区域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源地为黄海海面及蒙古国,两支气流在陕西北部汇合后的西南气流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北京区域以外,水汽和水凝物主要从西边界和南边界输送到域内。北京区域降水主要时段内,水物质通量在水平方向上为净流入。对北京区域水汽、水凝物和总水物质的水分收支各项的估算表明,水物质基本达到平衡。北京区域从2007年10月5日20时至6日14时,总水成物降水效率、凝结率、凝华率及总水凝物降水效率分别为5.6%、4.77%、4.19%、4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系 水分收支 降水效率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水汽收支的初步模拟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许建玉 王慧娟 李宏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3-1181,共9页
采用中尺度模式WRF对夏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进行了长达37天的积云可分辨模拟试验,在模式较好再现了夏季青藏高原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高时空分辨率模拟结果进行了该地区水汽收支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的降水主... 采用中尺度模式WRF对夏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进行了长达37天的积云可分辨模拟试验,在模式较好再现了夏季青藏高原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高时空分辨率模拟结果进行了该地区水汽收支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的降水主要来自水汽的辐合,辐合集中在低层,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夜间低空急流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水汽收支方程中的垂直输送项起着将水汽从低层向中高层输送的重要作用,水汽局部变化项则很小,可以忽略;夏季青藏高原的蒸发主要集中在正午前后的6 h内,且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1/2,表明区域水汽再循环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汽收支 夏季降水 蒸发
下载PDF
东亚季风湿润区水分收支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廖荣伟 赵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9-658,共10页
采用1958-2007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别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以及区域内降水量与蒸发量差计算东亚季风湿润区的水分收支,分析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用不同方法计算的水分收支距平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71和0.81,... 采用1958-2007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别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以及区域内降水量与蒸发量差计算东亚季风湿润区的水分收支,分析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用不同方法计算的水分收支距平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71和0.81,误差ε百分率分别为17.4%,44.1%和44%,其中利用水汽通量和散度计算得到的季风湿润区水分收支结果很接近。总体上看,整个区域全年表现为水分收入,春季和夏季的水分收入贡献最大,秋季和冬季贡献较小。在水汽经向输送中,南边界为主要的水汽输入区。从水汽输送计算的水分收支垂直分布来看,多年平均气候态下整个区域除850 hPa存在水分支出外,其余各层均为水分收入,3种方法计算的水分收支在4个季节的年际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湿润区 水汽输送 水分收支
下载PDF
全球典型干湿变化区域水汽收支与降水变化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蒋贤玲 马柱国 巩远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79-1291,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RU降水数据,分析了1948-2009年全球典型干湿变化区域水汽收支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比较了这些区域净水汽收支、可降水量与降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亚洲大陆东部、非洲大陆年水汽收支显著减少,而北美大陆显...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RU降水数据,分析了1948-2009年全球典型干湿变化区域水汽收支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比较了这些区域净水汽收支、可降水量与降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亚洲大陆东部、非洲大陆年水汽收支显著减少,而北美大陆显著增加,三个地区的净水汽收支变化与区域的干、湿变化特征相一致;(2)对于亚洲大陆东部,春、夏、秋季和年水汽收支状况较一致,即经向收支和净收支均呈显著减少趋势,纬向收支均呈增加趋势。冬季与年平均状况有所不同,三种收支都增加;(3)在北美大陆,夏、秋和冬季的水汽收支趋势与年水汽收支趋势基本一致,即经向收支增加,纬向收支减少,净收支增加;仅春季经向收支减少,纬向收支增加;(4)在非洲大陆,四个季节的纬向收支和净收支均减小,纬向水汽的变化主导着净水汽的变化;与年变化特征不同的是,春、夏季的经向收支减少;(5)近几十年来,在亚洲大陆东部和非洲大陆,伴随着各季及年降水的减少,同期净水汽收支和可降水量也随着减少,且相关显著。在北美大陆,伴随着各季及年降水的增加,同期净收支也随着增加,且相关也较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北美大陆的可降水量与降水没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收支 降水 可降水量 干湿变化
下载PDF
湖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与收支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毛紫怡 李国平 许霖 《暴雨灾害》 2021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9年7月初湖南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利用轨迹模式HYSPLIT分阶段重点探讨了该过程的水汽输送与水汽收支特征。结果表明:(1)此...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9年7月初湖南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利用轨迹模式HYSPLIT分阶段重点探讨了该过程的水汽输送与水汽收支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历时4 d,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是由冷切变影响产生的降水,第2阶段属于暖区暴雨,第3阶段为冷锋暴雨。(2)不同暴雨阶段,水汽输送路径不同,各路径水汽输送比例和高度也不同,第1阶段来自孟加拉湾和高纬内陆的水汽分别占3/4和1/4;第2阶段水汽全部来自低纬热带洋面的孟加拉湾和南海;第3阶段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但受冷空气影响,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并由湘东北输入的水汽占10%以上。(3)持续性暴雨所需水汽主要由南边界和西边界输入暴雨区并在低层辐合,经由上升运动输送至高层,从而导致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水汽源地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与环流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增信 姜彤 +2 位作者 张金池 张强 刘宣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3-740,共8页
通过分析1961-2005年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及环流特征,发现:1)长江流域春季、秋季、冬季和年均水汽收支下降,而夏季增加;长江上游除夏季外均变化显著,中下游则只有春季、夏季和秋季变化显著;2)长江中下游各季节及年水汽收支与降... 通过分析1961-2005年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及环流特征,发现:1)长江流域春季、秋季、冬季和年均水汽收支下降,而夏季增加;长江上游除夏季外均变化显著,中下游则只有春季、夏季和秋季变化显著;2)长江中下游各季节及年水汽收支与降水的关系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夏季关系最好,而长江上游只有春季和秋季通过显著性检验;3)夏季长江流域水汽输送下降,但水汽收支却增加,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减弱有关,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可能与东亚大陆上空低层大气位势高度显著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收支 趋势分析 大气环流 长江流域
下载PDF
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及气溶胶对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欢 李栋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7-345,共19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较19世纪呈现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华北及华南少雨的特征。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及气溶胶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文中利用地球系统耦合模式(CESM)诊断了中国...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较19世纪呈现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华北及华南少雨的特征。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及气溶胶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文中利用地球系统耦合模式(CESM)诊断了中国东部夏季的水分收支对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及气溶胶年代际变化的响应。发现CO_2排放量增加后,江淮流域的水汽辐合以及中国南方的水汽辐散主要是与质量辐散有关的动力项及与湿度梯度相关的热力项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动力作用更显著。气溶胶效应则主要通过动力作用使得江淮流域水汽辐合,而中国南方地区水汽辐散。虽然CO2和气溶胶对辐射量及温度的影响差别很大,但通过改变温度梯度,热成风效应产生的动力作用都会导致江淮流域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增多;而中国南方下沉运动显著,降水减少,与观测结果一致,且CO2相较于气溶胶的影响更为显著,证实了20世纪70年代末人类活动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 年代际转折 人类活动 地球系统耦合模式 水分收支
下载PDF
A Study 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d Budget of Heavy Rain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力 沈柏竹 隋波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399-1414,共16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isture transport and budget of widespread heavy rain and local heavy rain events in Northeast China are studied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6-hourly and daily data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isture transport and budget of widespread heavy rain and local heavy rain events in Northeast China are studied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6-hourly and daily data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200 s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61-2005.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uring periods with widespread heavy rai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Asian monsoon is very active and the monsoonal northward moisture transport is strengthened significantly. The widespread heavy rainfall obtains enhanced water vapor supply from large regions where the water vapor mainly originates from the Asian monsoon areas, which include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monsoon area,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southeast and southwest tropical monsoon regions. There are several branches of monsoonal moisture current converging on East China and its coastal areas, where they are strengthened and then continue northward into Northeast China. Thus, the enhanced northward monsoonal moisture transport is the key to the widespread heavy rain in Northeast China. In contrast, local heavy rainfall in Northeast China derives water vapor from limited areas, transported by the westerlies. Local evaporati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ter vapor supply and local recycling process of moisture. In short, the widespread heavy rains of Northeast China are mainly caused by water vapor advection brought by the Asian monsoon, whereas local heavy rainfall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westerly wind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rain Northeast China moisture transport moisture budget Asian monso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