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都圈地区莫霍面起伏及沉积层厚度 被引量:64
1
作者 罗艳 崇加军 +2 位作者 倪四道 陈棋福 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5-1145,共11页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和短周期记录提取了接收函数,用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首都圈地区莫霍面的区域构造方向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地壳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增厚,平均厚度为34 km....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和短周期记录提取了接收函数,用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首都圈地区莫霍面的区域构造方向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地壳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增厚,平均厚度为34 km.地壳泊松比分布呈现出分块的特征,泊松比高值区对应于岩石比较破碎的多条活动断裂带交汇区.而某些地区堆积有较厚的低速松散沉积层,其下的结晶基底介质速度相对较高,因此,该界面造成径向直达P波能量非常弱,而紧随其后的转换波能量较强,称其为首到波峰.通过正演计算,建立首到波峰和直达P波到时差与沉积层厚度的定量关系,从而可根据首到波峰相对于直达P波的时间延迟来快速判定沉积层的大致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莫霍面 沉积层 首都圈地区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46
2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4 位作者 李秋生 卢占武 王海燕 李文辉 管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4-786,共13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华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华南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莫霍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华南大陆莫霍面形态变化较大,总体变化趋势是由西部向东部呈逐渐抬...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华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华南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莫霍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华南大陆莫霍面形态变化较大,总体变化趋势是由西部向东部呈逐渐抬升;华南大陆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攀西地区北缘,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衢州盆地,两者差35km;华南地区周缘断裂均存在莫霍面错断;华南加里东造山带莫霍面深度浅于台湾造山带;东海边缘海与南海北缘地壳厚度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可能指示了不同区域所经历的岩石圈及地壳演化过程不同,其中攀西地区的莫霍面较厚可能同青藏高原物质东流有关,华南造山带的地壳减薄缘于后期遭受的伸展作用,东海及南海的莫霍面深度反映了两者处于不同的陆缘位置,前者为活动大陆边缘,后者为被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由地震探测揭示的青藏高原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47
3
作者 高锐 熊小松 +1 位作者 李秋生 卢占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1-773,共13页
全球最新、规模最大的青藏高原造山带是研究陆陆汇聚、板块俯冲和高原隆升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天然实验室。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积累大量被动源地震观测和主动源地震探测资料用于揭示青藏高原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勾勒出青藏高原的壳... 全球最新、规模最大的青藏高原造山带是研究陆陆汇聚、板块俯冲和高原隆升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天然实验室。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积累大量被动源地震观测和主动源地震探测资料用于揭示青藏高原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勾勒出青藏高原的壳幔结构的基本特征。本文在汇总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对深地震测深、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宽频地震观测三种地震方法资料的梳理,探讨青藏高原的莫霍面深度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莫霍面形态复杂,深度变化很大,分布总体特征呈现出中间浅,南部较深,北部较浅,西部较深,东部较浅的趋势,最深的和最浅的莫霍面可以相差40km。这种变化趋势记录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使高原地壳增厚、减薄过程,并驱使地壳物质由西向东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43
4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2 位作者 张兴洲 李秋生 侯贺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6,共11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渤海湾盆地。东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内;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一重要的莫霍面陡变带,其西侧的莫霍面一般大于40km,东侧的莫霍面一般小于36km,郯庐断裂带及其北延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沿线均有隆起,但幅度不一。渤海湾盆地及方正断陷(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上隆显著,敦密断裂带有莫霍错断现象;在出露古老结晶基底岩石的块体内,其莫霍面深度要深于相邻盆地;莫霍面在太行及燕山山前深度明显加大。这些特征说明华北及东北地区拼合到一起后共同经历了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大兴安岭-太行山梯度带限定了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范围,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的前缘可能位于太行山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太平洋构造运动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及其所反映的地质内涵 被引量:42
5
作者 郝天珧 胡卫剑 +5 位作者 邢健 胡立天 徐亚 秦静欣 刘少华 雷受旻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69-3883,共15页
莫霍面深度图的编绘与研究一直都是岩石圈构造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搜集了我国50年以来有关莫霍面深度研究的各种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与资料基础上,大量引入近年来各种专项的最新成果,将海陆结合一体.以重力数据为基础,在统一数字... 莫霍面深度图的编绘与研究一直都是岩石圈构造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搜集了我国50年以来有关莫霍面深度研究的各种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与资料基础上,大量引入近年来各种专项的最新成果,将海陆结合一体.以重力数据为基础,在统一数字化投影基础上,经过完全布格校正、格莱尼改正等步骤,并将图幅内依据构造特征划分成不同的分区.研究中以120条地震测深等剖面数据为控制点来计算各分区的莫霍面平均深度反演参数和开展偏差分析.在对重力数据异常场分离方法及界面反演方法优化的基础上,编绘了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依据地壳性质与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划分了梯度带与分区,并对每个分区的莫霍面深度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就图幅内莫霍面深度图所反映出的地质内涵及东亚地区的宏观构造格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陆 莫霍面深度 重力
下载PDF
中国边缘海岩石层结构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郝天珧 刘建华 +2 位作者 黄忠贤 胥颐 刘少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3期583-589,共7页
 本文以中国边缘海—东海与南海为研究对象,在体波与面波数据层析成像结果基础上,结合重磁及莫霍深度反演结果,对中国边缘海的地壳分布特点、岩石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东海从陆区一直到琉球岛弧的地壳变化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并提交...  本文以中国边缘海—东海与南海为研究对象,在体波与面波数据层析成像结果基础上,结合重磁及莫霍深度反演结果,对中国边缘海的地壳分布特点、岩石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东海从陆区一直到琉球岛弧的地壳变化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并提交了层析成像与位场反演的结果.认为中国东海地区的重力场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源于深部结构,而冲绳海槽盆地的形成应与大洋板块的俯冲后撤作用有密切关系.同时认为,菲律宾岛弧具有较特殊的结构,莫霍面下凹,上地幔顶部有较低速度的片状体存在,根据判断,南海与太平洋板块沿菲律宾岛弧在这里呈现出对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层 莫霍深度 边缘海 深部结构
下载PDF
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福建地区宽频带台站下方莫霍界面深度 被引量:21
7
作者 袁丽文 郑斯华 《华南地震》 2009年第3期85-97,共13页
收集福建省"九五"数字地震遥测台网中8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应用接收函数的研究方法计算各个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采用非线性的反演方法获得这些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确定这些台站下方莫霍界面深度的分布情况。分析... 收集福建省"九五"数字地震遥测台网中8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应用接收函数的研究方法计算各个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采用非线性的反演方法获得这些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确定这些台站下方莫霍界面深度的分布情况。分析得到的反演结果,福建地区莫霍面的起伏不大,平均的地壳厚度约为32 km。在0~2 km之间均存在一层低速层,这与地表覆盖着一层松散的沉积层是相对应的。内陆地区台站附近莫霍界面深度较沿海地区略高,沿海台站的莫霍界面深度北部略高于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反演 莫霍界面深度 福建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地带Moho深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任枭 徐志国 +2 位作者 杨辉 陈宏峰 邹立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89-4096,共8页
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是主要的历史强震活跃区,曾经多次发生6级或以上的强烈地震,其边缘边界具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本文利用该区域内分布的固定台站数据记录的大量远震体波波形资料,应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由H-κ方法... 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是主要的历史强震活跃区,曾经多次发生6级或以上的强烈地震,其边缘边界具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本文利用该区域内分布的固定台站数据记录的大量远震体波波形资料,应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由H-κ方法测定了各台站下方的Moho深度和Vp/Vs值.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的Vp/Vs值介于1.6~1.9之间.东缘的Moho深度介于33.4~45km之间,太原断陷盆地附近的Moho深度较浅,最浅处为33.4km;东部北段的延怀盆地、蔚县盆地、阳原盆地和南段的临汾盆地附近Moho深度变化不大,平均深度为40km.而在东缘东侧,因存在着山西断陷带,导致块体边缘的Moho深度要小于块体内部的Moho深度.块体南缘的Moho深度介于31.0~53.1km之间,自东段向西段Moho深度逐渐变大,从渭河盆地附近的31.0km增厚至秦岭造山带地段的53.1km.总之,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地带的Moho深度和Vp/Vs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块体内部结构比较稳定,东缘东段地壳结构相对一致,东缘东侧与西侧地壳深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山西断陷以东向西地壳厚度逐渐增厚,很好地对应了其地质构造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固定台站数据 moho深度 地质构造
下载PD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receiver functions 被引量:20
9
作者 WEI ZiGen CHU RiSheng CHEN L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200-2210,共11页
Moho depth and crustal average Poisson's ratio for 823 stations are obtained by H-n: stacking of receiver functions. These, to- gether with topography and receiver function amplitude inform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 Moho depth and crustal average Poisson's ratio for 823 stations are obtained by H-n: stacking of receiver functions. These, to- gether with topography and receiver function amplitude inform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dified and preserved crust coexist beneath the craton with generally Airy-type isostatic equilibrium. The equilibrium is relatively low in the eastern NCC and some local area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NCC, which correlates well with regional geology and tectonic features. Major differences in the crust were observed beneath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NCC, with average Moho depths of 33, 37, and 42 km and average Poisson's ratios of 0.268, 0.267 and 0.264, respectively. Abnormal Moho depths and Poisson's ratios are mainly present in the rift zone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edges of the central NCC, and tectonic boundaries. The crust beneath Ordos re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craton. Poisson's ratio increases roughly linearly as Moho depth decreases in all three parts of the NCC with different slopes. Receiver function amplitudes are relatively large in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NCC, and small in and near the rifts. The Yanshan Mountains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Shanxi rift show small-scale variations in the receiver-function ampli- tudes.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overall modification and thinning in the crust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NCC, and local crustal modification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m NCC. Different crustal structure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NCC suggest different modification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The overall destruction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NCC is probably due to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during the Meso-Cenozoic time; the local modifications of the crus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NCC may be due to repeated reactivations at zones with a heterogeneous structure by successive thermal-t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Craton moho depth Poisson's ratio gravitational equilibrium receiver function amplitud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crust
原文传递
南海海盆三维重力约束反演莫霍面深度及其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3 位作者 丁巍伟 沈中延 张涛 杨春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99-2613,共15页
利用南海海盆及周边最新的重力,经过海底地形、沉积层的重力效应改正,并采用岩石圈减薄模型的温度场公式,校正了从张裂边缘到扩张海盆的热扰动重力效应.通过研究区的地震剖面和少量声呐数据得到的莫霍面深度点作为约束,采用基于"... 利用南海海盆及周边最新的重力,经过海底地形、沉积层的重力效应改正,并采用岩石圈减薄模型的温度场公式,校正了从张裂边缘到扩张海盆的热扰动重力效应.通过研究区的地震剖面和少量声呐数据得到的莫霍面深度点作为约束,采用基于"起伏界面初始模型"的深度修正量反演迭代公式,反演、计算了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及地壳厚度.结果表明,海盆区莫霍面深度在8~14 km之间,地壳厚度在3~9 km之间;东部海盆和西南海盆残留扩张中心沿NNE向展布向西南延伸至112°E,莫霍面深度超过12 km,地壳厚度在6 km以上,而西北海盆没有明显的增厚扩张中心;在西南海盆北缘的中沙地块南侧,存在一个近EW向地壳减薄带,地壳厚度在9~10 km;莫霍面深度14 km的等深线和地壳厚度9 km的等值线可指示洋陆边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盆 莫霍面深度 已知点控制 热重力异常改正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深部构造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平 夏戡原 +1 位作者 张毅祥 黄慈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65,共7页
利用OBS资料作约束条件对南海东北部的地球物理资料,主要是重力资料和多道反射地震资料进行反演,获取比较理想的莫霍面深度、地壳厚度、中生代沉积基底面、新生代沉积底界面等地壳结构信息。研究发现该区中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模式与新生... 利用OBS资料作约束条件对南海东北部的地球物理资料,主要是重力资料和多道反射地震资料进行反演,获取比较理想的莫霍面深度、地壳厚度、中生代沉积基底面、新生代沉积底界面等地壳结构信息。研究发现该区中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模式与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模式不同。中生代沉积基底与莫霍面呈正相关,而新生代沉积基底则与莫霍面呈明显的镜像关系。中生代地层不受边界断层控制,中生代沉积坳陷边界实质上是残留的中生代地层的边界。中生代沉积盆地具有大型坳陷沉积特征,而新生代盆地为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构造 莫霍面 新生代 沉积盆地 南海 中生代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三维Moho面结构:来自人工源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明辉 徐涛 +4 位作者 吕庆田 白志明 武澄泷 武振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60-4372,共13页
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对跨越宁芜矿集区地质廊带内的非纵剖面反射/折射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时深转换处理,获得了非纵方向的Moho面深度;联合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上Moho面深度数据,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 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对跨越宁芜矿集区地质廊带内的非纵剖面反射/折射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时深转换处理,获得了非纵方向的Moho面深度;联合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上Moho面深度数据,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的三维Moho面深度结构.结果显示宁芜矿集区下方的Moho面整体较浅,约32~34km,华北块体合肥盆地内Moho面整体较深,约34~35km.Moho面深度和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变化趋势对应良好.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呈上隆特征,支持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模式中增厚岩石圈发生拆沉、软流圈的上隆及底侵作用等动力学过程.Moho面平行于成矿带走向的变化趋势,预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壳和上地幔在板块边界发生了NE-SW向的切向流动变形.郯庐断裂带两侧,Moho面深度变化较大,表明地表近陡立的郯庐断裂为深大断裂,深部可能切穿Moho面并延伸至上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三维地壳结构 宽角地震资料 纵剖面 非纵剖面
下载PDF
阴山山系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重力场与深部构造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谦身 滕吉文 +1 位作者 安玉林 张永谦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90-1598,共9页
阴山山系与鄂尔多斯盆地跨越不同的构造单元,是典型的盆、山耦合地带,且是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异地域,了解该区地壳深部结构对与理解和认识盆山耦合地区的深部要素和深层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采集的高精度重力探测数据,... 阴山山系与鄂尔多斯盆地跨越不同的构造单元,是典型的盆、山耦合地带,且是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异地域,了解该区地壳深部结构对与理解和认识盆山耦合地区的深部要素和深层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采集的高精度重力探测数据,通过重力正、反演拟合求得了延川—包头—满都拉剖面辖区的地壳密度结构,并结合已有的面积性区域重力探测数据反演了该区的Moho界面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讨论了该区的深部地壳密度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深化认识该区的深部构造及其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力学方面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山系 鄂尔多斯 布格重力异常 密度结构 moho界面
下载PDF
华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及对成矿类型的制约:来自卫星重力数据的约束 被引量:14
14
作者 罗凡 严加永 +3 位作者 付光明 王昊 陶鑫 罗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9-774,共16页
华南地区是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大粮仓",分布有多个多金属成矿带。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常伴随着地下特殊的深部背景和过程,通过莫霍面深度的计算,对华南地区的地壳厚薄变化所反映的壳幔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可为探索华南地区地下... 华南地区是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大粮仓",分布有多个多金属成矿带。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常伴随着地下特殊的深部背景和过程,通过莫霍面深度的计算,对华南地区的地壳厚薄变化所反映的壳幔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可为探索华南地区地下巨量金属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基于球坐标的重力解算方法对高阶卫星重力场模型EIGEN-6C4的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华南地区的卫星布格重力异常。然后采用改进的Parker-Oldenburg方法进行变密度界面反演,获得华南地区莫霍面起伏特征。最后结合区内不同成矿带的范围和前人发表的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探讨华南地区不同成矿带的成矿物质来源与莫霍面起伏的关系。认为长江中下游和钦杭东段处于莫霍面隆起区域的成矿带,幔源物质对其成矿作用起主导地位,形成以铜、铁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南岭、武夷、钦杭西段及鄂西-湘西位于莫霍面隆-陷交替区域的成矿带,成矿与壳、幔源物质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最终形成钨、锡、金、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重力数据 球面重力校正 变密度界面反演 莫霍面深度 华南地区
下载PDF
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与其邻区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分布 被引量:14
15
作者 龙锋 倪四道 闻学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8-446,共9页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出各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及其相应的误差。结果除了获得与前人研究大体相同的莫霍面深度分布轮廓外,还获...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出各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及其相应的误差。结果除了获得与前人研究大体相同的莫霍面深度分布轮廓外,还获得一些新的细节与认识:(1)莫霍面深度在四川盆地内为41~48km,在四川盆地西缘存在一个NNE向的"舌状"莫霍面隆起带,对应了龙门山逆冲构造带的前陆拗陷地带。(2)莫霍面深度从龙门山断裂带东缘的约42km向西很快增加到56km以上,形成一个总体展布为NE-NNE向的莫霍面深度的梯度带;该梯度带在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和中段的走向大体与断裂带平行;然而,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区,莫霍面深度梯度带展布转为NNE向,与断裂带走向呈15°~20°的交角,且梯度显著增高。(3)龙门山断裂带及青藏高原一侧各台站之下的莫霍面深度误差较大,可能与那里较复杂的地壳-幔结构、构造有关。(4)波速比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初步认为四川盆地一侧和青藏高原一侧的中-高波速比异常可能分别与台站下方存在含水沉积层以及壳内低速层(或通道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接收函数 H-Kappa叠加方法 莫霍面深度 波速比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西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14
16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2 位作者 李秋生 王海燕 侯贺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1,共9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西北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比起我国其他地区,西北地区莫霍面无论是埋深还是形...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西北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比起我国其他地区,西北地区莫霍面无论是埋深还是形态均变化最大,反映出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西北地区地壳整体变形强烈。莫霍面最深(约90km)位于西昆仑与喀喇昆仑构造结合处,最浅处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的克拉玛依(约35.5km),最深与最浅相差约55km。在盆山结合部位及大型走滑断裂,如阿尔金断裂、中天山北缘断裂带等均存在莫霍面错断。天山造山带东西段莫霍面深度变化明显,西段深于东段。这些特征指示了中国西北部盆山之间的构造关系、天山造山带西段和东段不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以及古老断裂带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盆山构造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莫霍面形态及其动力学成因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国成 尚学峰 +3 位作者 贺日政 高锐 邹长桥 李文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43-2053,共11页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内49个临时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的接收函数分析,采用H_(-κ)叠加和CCP叠加成像两种方法,获得到了藏北羌塘中部莫霍面深度以及泊松比分布.作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的南缘边界,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下的Moho存在一个南深...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内49个临时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的接收函数分析,采用H_(-κ)叠加和CCP叠加成像两种方法,获得到了藏北羌塘中部莫霍面深度以及泊松比分布.作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的南缘边界,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下的Moho存在一个南深北浅、断距约10km的台阶;把羌塘盆地分为两部分的羌塘中央隆起带下存在一个3 km的Moho台阶;北羌塘盆地下的Moho平均深度约为60km,而南羌塘约为63km.羌塘高原下的近水平Moho结构可能是受到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作用下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Moho再均衡所致或者与其构造演化有关.泊松比值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特征,如南羌塘下的泊松比平均为0.31,双湖缝合带下的泊松比接近正常值,为0.265,而北羌塘的泊松比平均为0.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羌塘盆地 接收函数 莫霍面深度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海-西太平洋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立天 郝天珧 +3 位作者 邢健 胡卫剑 SUH Man-Cheol KIM Kwang-Hee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71-883,共13页
中国海—西太平洋位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构造运动剧烈,地质情况复杂,是认识板块运动、洋陆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不可多得的窗口,而莫霍面深度对于研究壳幔结构以及深部动力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 中国海—西太平洋位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构造运动剧烈,地质情况复杂,是认识板块运动、洋陆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不可多得的窗口,而莫霍面深度对于研究壳幔结构以及深部动力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最新的覆盖全球的重力和地形数据,收集了深地震测深、多道地震测深等剖面183条,数字化得到2982个控制点,使用带控制点的三维界面反演方法来约束反演过程,得到中国海—西太平洋莫霍面深度,由莫霍面形态分析可知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对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地热、岩石圈厚度、地震活动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得知研究区内各个海域莫霍深度和地壳性质的变化是处于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表现.并在马里亚纳沟弧盆拟合一条重力2.5维剖面,结果表明热物质上涌导致了马里亚纳海槽处地幔密度减小,马里亚纳海槽以及帕里西维拉海盆到西马里亚纳海岭的下地壳高密度异常是由残留的岩浆岩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西太平洋 莫霍面深度 带控制点的三维界面反演
下载PDF
基于接收函数约束的川滇地区莫霍面深度反演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杰 杨光亮 +2 位作者 谈洪波 吴桂桔 王嘉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79-2591,共13页
本文利用川滇地区宽频地震接收函数结果和WGM2012全球布格重力场模型数据,采用正则化参数和接收函数结果交叉验证得到最优莫霍面参考深度和上下界面密度差,使用基于球坐标系下的快速非线性重力反演方法建立川滇地区莫霍面深度模型.研究... 本文利用川滇地区宽频地震接收函数结果和WGM2012全球布格重力场模型数据,采用正则化参数和接收函数结果交叉验证得到最优莫霍面参考深度和上下界面密度差,使用基于球坐标系下的快速非线性重力反演方法建立川滇地区莫霍面深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川滇地区整体莫霍面深度介于30~69km,青藏高原内部地区莫霍面深度大于50km;四川盆地莫霍面深度在36~38km;攀枝花地区莫霍面出现明显的隆起和下凹,变化范围在42~48km;川滇菱形地块莫霍面深度在40~50km;滇西和滇南地块莫霍面深度由南向北逐渐变深,变化范围在38~44km.本文反演莫霍面深度与接收函数结果平均误差为0.18km,与该区域天然地震层析成像、人工地震探测以及重力数据反演结果基本一致,但细节更加丰富,进一步确认了莫霍面在攀西裂谷地区存在隆起,小江断裂带下方存在下凹的特征.该结果可作为精细化川滇地区地壳密度界面模型,为研究该地区岩石圈结构和地质构造演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坐标 川滇地区 布格重力异常 莫霍面深度 接收函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与解释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长波 王良书 孙斌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8-276,共9页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盆地群的代表性盆地之一。松辽盆地及其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东西向,重力场分区分块特征明显,显示了明显的拼贴构造背景,依据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行分区,共分成松...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盆地群的代表性盆地之一。松辽盆地及其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东西向,重力场分区分块特征明显,显示了明显的拼贴构造背景,依据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行分区,共分成松辽盆地异常区、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等5个特征区。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松辽盆地重力场进行分离,选择最佳的分离阶数(4阶),随后利用对数功率谱确定每阶异常的视深度,提取区域异常,分层研究地壳顶部(D1G)、基底(D2G,D3G)及深部密度界面(A4G)的起伏特征,共圈定基底凹陷14个,并绘制了研究区的Moho面埋深图。地球物理特征揭示了松辽盆地的深部构造,为研究盆地油气勘探及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力异常分离 松辽盆地 盆地基底 moho 小波多尺度分解 对数功率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