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展型背阔肌乳房再造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1
1
作者 刘梦友 金功圣 +1 位作者 陈晨 王本忠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1-607,共7页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展型背阔肌乳房再造术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32例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展型背阔肌乳房再造术患者(观察组)和34例行传统乳腺...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展型背阔肌乳房再造术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32例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展型背阔肌乳房再造术患者(观察组)和34例行传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预后,并分析观察组重建乳房外形评分情况。结果:两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vs.32.4%,P>0.05)。所有患者随访18~60个月,中位时间44个月,观察组局部复发2例,远处复发3例;对照组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vs.91.2%,P>0.05)。观察组乳房外形评分优良率为90.6%。结论: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展型背阔肌乳房再造术安全有效,重建的乳房外观满意,且不增加并发症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修复外科手术 肌皮瓣
原文传递
应用改良A-T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剑名 杨镇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3-4,共2页
目的:评价应用改良A-T皮瓣修复颜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应用改良A-T皮瓣修复颜面色素痣、瘢痕、体表肿瘤等切除后缺损患者48例,术中将病变组织行五边形切除,于缺损邻近处设计改良A-T皮瓣,将A-T皮瓣推... 目的:评价应用改良A-T皮瓣修复颜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应用改良A-T皮瓣修复颜面色素痣、瘢痕、体表肿瘤等切除后缺损患者48例,术中将病变组织行五边形切除,于缺损邻近处设计改良A-T皮瓣,将A-T皮瓣推进修复缺损。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形态满意。结论:改良A-T皮瓣是修复颜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其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A-T皮瓣 皮肤缺损 修复
下载PDF
改良腮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勇 韦元 +1 位作者 杨旭东 唐恩溢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倒S形切口、保留耳大神经及腮腺咬肌筋膜重建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0例术中明确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18例)采用改良术式(倒S切口、保留耳大神经、重建腮腺咬肌筋膜),B组(2... 目的:总结应用倒S形切口、保留耳大神经及腮腺咬肌筋膜重建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0例术中明确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18例)采用改良术式(倒S切口、保留耳大神经、重建腮腺咬肌筋膜),B组(22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式,术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随访12~24月。A组患者均术后面部瘢痕隐蔽,面部无凹陷,未出现暂时性面瘫,有短期耳垂麻木感2例(11.1%)、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11.1%)。而B组有耳垂麻木7例(31.8%),暂时性面瘫12例(54.5%),味觉出汗综合征14例(63.6%)。结论: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较传统术式操作简单,容易掌握,能够克服传统术式易导致面神经损伤以及面部瘢痕明显的问题,能较好地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切除术 改良切口 胸锁乳突肌瓣 腮腺咬肌筋膜重建
下载PDF
船形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跨关节部位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6
4
作者 栗颖利 唐炜雅 +1 位作者 邢新 杨超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船形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跨关节部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用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跨关节部位皮肤及软组织缺损8例,缺损面积为5 cm×7 cm^9 cm×16 cm。在缺损创面周围设计拱顶石样皮瓣,两侧顶角呈90... 目的探讨船形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跨关节部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用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跨关节部位皮肤及软组织缺损8例,缺损面积为5 cm×7 cm^9 cm×16 cm。在缺损创面周围设计拱顶石样皮瓣,两侧顶角呈90°,头尾两侧包含2个"V-Y"推进皮瓣。跨关节处设计一个连续"V"形皮瓣外形似船,避免影响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创而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其形态和功能均满意。结论船形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对于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同时不影响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 改良皮瓣 软组织缺损 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改良拱顶石皮瓣在关节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敏靓 郭蕊 +6 位作者 戴海英 徐建国 孙梦妍 王欣玮 于淏 王宇翀 薛春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1-47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拱顶石皮瓣修复关节及其邻近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3月—2017年12月,采用改良拱顶石皮瓣修复10例关节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男6例,女4例;年龄17~72岁,平均57.5岁。均为关节活动部位软组织,其中髋关节2... 目的探讨改良拱顶石皮瓣修复关节及其邻近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3月—2017年12月,采用改良拱顶石皮瓣修复10例关节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男6例,女4例;年龄17~72岁,平均57.5岁。均为关节活动部位软组织,其中髋关节2例,膝关节4例,肘关节3例,腕关节1例。软组织缺损原因:瘢痕挛缩切除后3例,基底细胞癌3例,鳞状细胞癌3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4 cm×3 cm~11 cm×11 cm。紧邻创面设计拱顶石皮瓣,在创面对侧皮瓣底边处设计V形皮瓣。皮瓣切取范围7 cm×3 cm~35 cm×10 cm。术后皮瓣移植区进行持续负压吸引3~6 d。结果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移植区皮肤质地、颜色与邻近区域近似,关节活动度良好。患者对功能及形态均较满意。结论改良拱顶石皮瓣修复关节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愈合后软组织厚度、肤色与周围皮肤相似,关节功能不受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顶石皮瓣 改良皮瓣 关节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皮瓣多点固定及多根Y形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方圆 吴瑞乔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767-770,共4页
目的探讨皮瓣多点固定及多根Y形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甲乳外科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2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61例采取皮瓣多点固定及多根Y形引流... 目的探讨皮瓣多点固定及多根Y形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甲乳外科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2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61例采取皮瓣多点固定及多根Y形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术后无须加压包扎;对照组60例采用直接间断缝合切口及胸骨旁和腋窝普通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术后加压包扎。比较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出现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切口感染和上肢淋巴水肿等并发症的情况及对病人疼痛和舒适度的影响。结果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试验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4.92%(3/61)低于对照组18.33%(11/60),试验组皮瓣坏死的发生率1.64%(1/61)低于对照组13.3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和上肢淋巴水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91.80%,56/61)及舒适度(86.89%,53/61)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75%,45/60;66.67%,4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皮瓣多点固定及多根Y形管负压引流与传统处理方法相比能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同时病人术后疼痛轻,舒适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乳腺肿瘤 皮瓣固定 负压引流 皮瓣坏死 皮下积液
下载PDF
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改良方法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鹏 刘毅 +3 位作者 陈黎明 徐承新 王刚 刘晓慧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Keystone design perforator island flap,KDPIF)设计原则及修复各类创面时的方法改良。方法:应用KDPIF修复各部位创面11例,缺损面积为5.0cm×3.5cm~10.0cm×5.0cm,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该皮瓣的... 目的:探讨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Keystone design perforator island flap,KDPIF)设计原则及修复各类创面时的方法改良。方法:应用KDPIF修复各部位创面11例,缺损面积为5.0cm×3.5cm~10.0cm×5.0cm,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该皮瓣的方法改良。结果:本组11例皮瓣均100%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KDPIF在创面修复中具有设计简单、术时较短、血供可靠、适应性广、术后外观及功能好的特点;该皮瓣共有7种改良方式,根据创面情况灵活应用改良KDPIF可使创面修复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顶石皮瓣 创面修复 穿支皮瓣 改良皮瓣 方法探讨 皮瓣设计
下载PDF
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道明 张松林 +1 位作者 洪朝全 张沈屹婷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296-297,共2页
目的对比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差异。方法将2016-2019年应用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32例指端缺损与2019年采用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37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对比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差异。方法将2016-2019年应用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32例指端缺损与2019年采用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37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皮瓣切取时间、术后皮瓣动脉和静脉危象发生率。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观察组较对照组皮瓣平均切取时间延长3 min,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皮瓣动脉危象2例,静脉危象2例,对照组术后皮瓣动脉危象1例,静脉危象3例,血管危象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切取时,需显露并携带中节指固有动脉的背侧皮支并通过筋膜与在手指近节切取的皮瓣延续,手术操作更精细,皮瓣切取时间略延长,但对整体手术操作时间影响不大;与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对比术后动脉、静脉危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本术式设计以中节指固有动脉为供血和旋转蒂,近节指固有动脉保留于近节指体,可保护手指的动脉供血,减少后期畏寒等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指动脉 显微皮瓣 对比
下载PDF
改良Moberg皮瓣在指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胡鸿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2期990-991,995,共3页
目的运用改良Moberg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 ,避免术后发生末节指背侧皮肤坏死并获得良好的指腹外形。 方法首先将一侧的指固有神经血管束包纳入皮瓣中 ,以保证对皮瓣的血供 ,保留另一侧的血管束在原指位 ,以保证术指血供的完整。其次 ... 目的运用改良Moberg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 ,避免术后发生末节指背侧皮肤坏死并获得良好的指腹外形。 方法首先将一侧的指固有神经血管束包纳入皮瓣中 ,以保证对皮瓣的血供 ,保留另一侧的血管束在原指位 ,以保证术指血供的完整。其次 ,相向缝合创面远端两边残三角形皮肤瓣 ,增加推进皮瓣的绝对长度 ,减少整个指掌侧皮瓣的剥离范围。结果本组 9例 ,在手术结束时已确定皮瓣和手指血供的完整 ,随访无 1例坏死 ,再造指腹外形满意。结论同时二处改良Moberg皮瓣是可靠、有效的修复指尖和指腹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修复 血供 指端缺损 改良 修复 皮肤坏死 末节 发生 应用 长度
下载PDF
改良型皮肤牵张器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建磊 孟永智 +5 位作者 吴景玲 潘奇 刘季华 栗宝鹏 赵睿 鲜航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型皮肤牵张器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改良型皮肤牵张器治疗创面缺损16例,创面缺损范围:3.0 cm×3.0 cm~10.0 cm×15.0 cm,经4~12 d,0.5~1.0 cm/d的牵张速度达到创面愈合。结果1... 目的探讨改良型皮肤牵张器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改良型皮肤牵张器治疗创面缺损16例,创面缺损范围:3.0 cm×3.0 cm~10.0 cm×15.0 cm,经4~12 d,0.5~1.0 cm/d的牵张速度达到创面愈合。结果16例创面全部愈合,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患肢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应用改良型皮肤牵张器能够在临床中解决部分皮肤缺损的问题,通过精确调节、刻度化牵张速度来达到精准牵张的目的,可避免皮瓣修复后供区的损伤,降低“扯皮”失败率,临床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型 皮肤牵张器 创面修复 皮瓣
下载PDF
改良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功能区皮肤缺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庆达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4年第3期266-268,271,共4页
目的 探讨改良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功能区皮肤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3年8月,收治手部重要功能区皮肤缺损病例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7~58岁,平均41.5岁.其中拇指15例,虎口10例,食指6例,皮肤缺损面积:2.0 cm... 目的 探讨改良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功能区皮肤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3年8月,收治手部重要功能区皮肤缺损病例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7~58岁,平均41.5岁.其中拇指15例,虎口10例,食指6例,皮肤缺损面积:2.0 cm×3.0 cm~ 3.9 cm×7.2 cm.行改良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游离皮瓣切取面积2.3 cm×3.4 cm ~ 4.2 cm×9.0 cm,皮瓣供区游离全厚皮植皮打包或局部带蒂皮瓣转位关闭.结果 31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皮瓣瘀血、血管危象等并发症,供区植皮、局部皮瓣修复及取皮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7~32个月,手部创面修复后外形美观,与受区融为一体,无臃肿,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至S3 6例,S3+ 13例,S4 12例,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供区功能无影响,手指主动活动度(TAM)优24例,良6例,劣1例,优良率96.7%.结论 改良第1趾蹼皮瓣质地优良,与手部皮肤结构相似,游离移植安全、可靠,修复质量高、功能恢复好,最大限度保护了患手的外观,临床治疗效果好,是修复手功能区皮肤缺损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缺损 改良皮瓣 游离移植
下载PDF
应用改良巩膜瓣可调缝线的青光眼手术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建君 周尚昆 +4 位作者 王骞 谢可 朱俊英 张蕾 肖燕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8年第7期518-521,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青光眼65例(65眼)采用经结膜的改良巩膜瓣可调缝线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对照组:青光眼63例(63眼),采用传统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7 d、2个月、6个月、1年...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青光眼65例(65眼)采用经结膜的改良巩膜瓣可调缝线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对照组:青光眼63例(63眼),采用传统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7 d、2个月、6个月、1年的平均眼压,观察组依次为(12.1±1.8)mmHg、(13.4±2.2)mmHg、(14.3±2.3)mmHg、(14.8±1.4)mmHg;对照组依次为(13.15±1.01)mmHg、(15.11 ±0.76)mmHg、(17.34 ±0.84)mmHg、(18.62 ±0.47)mmHg(1 mmgH=0.133 kPa)。术后7 d和2个月两组间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35,1.232;P=0.134,0.976);术后6个月和1年两组间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53,0.253;P=0.029,0.003)。结论应用改良巩膜瓣可调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术后6个月及1年仍能有效地控制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可调缝线 改良 巩膜瓣 丝裂霉素C
原文传递
改良“海鸥”形皮瓣修复指蹼粘连畸形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斌 曹玉珏 +1 位作者 屠海霞 侯玉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9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海鸥"形皮瓣在修复指蹼粘连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指蹼粘连畸形患者(共39个指蹼),采用改良"海鸥"形皮瓣修复、重建指蹼。结果:15例患者皮瓣均成活,重建的指蹼大小及深度均类似正常指蹼,其中2... 目的:探讨改良"海鸥"形皮瓣在修复指蹼粘连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指蹼粘连畸形患者(共39个指蹼),采用改良"海鸥"形皮瓣修复、重建指蹼。结果:15例患者皮瓣均成活,重建的指蹼大小及深度均类似正常指蹼,其中25个指蹼皮瓣两侧直接缝合,14个指蹼供瓣区植皮。结论:改良"海鸥"形皮瓣适用于第2、3、4指蹼粘连畸形的修复。此种方法可充分利用指蹼背侧的蹼状结构,在指蹼处形成完整的皮瓣,皮瓣中心部无切口及缝线,术后继发挛缩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蹼畸形 改良 海鸥形皮瓣 粘连畸形 修复
下载PDF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dified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flap transplant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deep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
14
作者 Zhihui Hou Mingjuan Gu 《Discussion of Clinical Cases》 2019年第1期11-14,共4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dified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flap transplant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deep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Methods:During March of 2015 to...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dified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flap transplant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deep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Methods:During March of 2015 to April of 2018,5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eep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by use of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 26 cases in each group.Among them,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debridement combined with flap reconstruction,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odified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flap transplantation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Results:(1)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flap transplantation,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2.3%,and in the control group,it was 76.9%(p<0.05).(2)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s:Modified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flap transplantation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deep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 with fewer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fied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echnique flap transplantation Deep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6
15
作者 陈波 余小祥 肖庆保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颅内压(ICP)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颅内压(ICP)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和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后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30 m L,每天1次,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5、7 d的ICP水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前和术后7 d的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6]水平;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术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GOS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3、5、7 d的ICP水平明显降低(P<0.05),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7 d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术后1个月的SF-36评分明显升高(P<0.05),切口疝和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迟发型血肿、脑积水和间质性脑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患者预后效果与单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比较有差异,可能优于单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 炎性因子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 预后恢复
下载PDF
改良菱形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9
16
作者 邢新 郝岚 陈江萍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0年第5期239-240,共2页
目的 评价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自 1994年 3月以来 ,我们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躯干及肢体皮肤缺损 32例 ,其中缺损位于鼻尖及鼻翼者 18例 ,上唇者 5例 ,面颊部者 6例 ,腹部、臀连大腿外侧及前臂者各 1例... 目的 评价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自 1994年 3月以来 ,我们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躯干及肢体皮肤缺损 32例 ,其中缺损位于鼻尖及鼻翼者 18例 ,上唇者 5例 ,面颊部者 6例 ,腹部、臀连大腿外侧及前臂者各 1例。缺损面积最小者 0 .5cm× 0 .7cm ,最大者 8cm× 10cm。结果 术后除 1例皮瓣尖端表皮坏死外 ,其余均完全成活 ,切口Ⅰ期愈合 ,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皮肤缺损 ,简单易行 ,效果可靠 ,尤其适用于面部面积不大但又不能直接缝合的创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菱形皮瓣 皮肤缺损 面部 躯干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与传统改良根治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9
17
作者 张敏敏 莫军扬 覃舒婷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7-161,共5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和传统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2009年11月至2012年7月手术治疗0~ⅢA期女性乳腺癌患者224例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和传统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2009年11月至2012年7月手术治疗0~ⅢA期女性乳腺癌患者224例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乳房重建)组(n=42)和单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单纯改良根治)组(n=182),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恢复情况、术后生活质量、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病死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积液、皮瓣坏死、患肢及肩关节活动、引流时间及开始辅助治疗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乳房重建组术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单纯改良根治组(P〈0.01)。乳房重建组患者重建乳房外形美学评价明显优于单纯改良根治组(P〈0.01)。随访期间两组转移率、复发率、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可以达到和传统改良根治术相当的疗效,且其重建乳房外形良好,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性高,并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乳房的外形美观及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对早期乳腺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刻乳腺重建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背阔肌皮瓣
下载PDF
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8
作者 殷小龙 鲁纯葆 +4 位作者 彭小维 毛欢文 余茜 吴劲松 杨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953-954,共2页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总结94眼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行改良额肌瓣悬吊术。结果94眼中85眼满意(90%),94眼基本满意(100%)。结论该术式简单,效果好,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治疗 重度上睑下垂 先天性 额肌瓣悬吊术 全麻 改良 临床观察
下载PDF
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9
作者 黄娜 文辉才 +6 位作者 付建华 黄进军 廖怀伟 涂峻 卢颖洁 祝愿 蒯权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5月,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1~72岁,中位年龄27岁。原发肿瘤:色素痣18例,基底细胞癌4例,鳞状细胞癌1例。缺... 目的探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5月,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1~72岁,中位年龄27岁。原发肿瘤:色素痣18例,基底细胞癌4例,鳞状细胞癌1例。缺损部位:鼻部8例,颊部4例,颧部6例,额部2例,上唇部3例;缺损范围0.8 cm×0.8 cm~3.9 cm×3.9 cm。根据面部肿瘤部位、大小设计正方形病灶切除范围,根据周边组织移动性及皮纹方向,设计角度为45~60°的菱形皮瓣供区,无张力旋转修复缺损。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3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均无复发,皮瓣颜色、质地与周边组织相似,无明显瘢痕增生,邻近正常组织无牵拉,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圆形肿瘤切除后缺损创面,具有设计灵活、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菱形皮瓣 面部皮肤缺损 创面修复 面部
原文传递
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3
20
作者 尹路 宫可同 +1 位作者 徐建华 殷中罡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应用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17例,修复手部缺损6例,其中3例手背缺损;修复足踝创面11例,其中5例为足背缺损。皮瓣面积为... 目的探讨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应用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17例,修复手部缺损6例,其中3例手背缺损;修复足踝创面11例,其中5例为足背缺损。皮瓣面积为5 cm×3 cm^33 cm×10 cm。传统穿支皮瓣在深筋膜表面掀起皮瓣,断蒂前进行削薄或显微削薄,改良的方法是皮瓣在浅筋膜层大、小颗粒脂肪之间游离皮瓣,直接切取成薄型穿支皮瓣而无需削薄或显微削薄。最后一次门诊复查记录作为随访结果。 结果本组有3例皮瓣术后出现皮瓣下血肿,经二次探查止血后皮瓣得以成活;有2例皮瓣发生部分坏死,其中1例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另1例二期经植皮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18(平均7)个月,17例皮瓣中的15例顺利成活,患者对修复外形满意,皮瓣质地薄而柔软,不臃肿。结论自浅筋膜层大、小颗粒脂肪之间切取皮瓣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改良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为直接切取薄的穿支皮瓣,减少术中削薄或二期削薄的几率,节省手术时间,减小了供区损伤,临床修复效果满意,特别适用于手背、足背及头颈等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皮瓣 改良薄型皮瓣方法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