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发展述评 被引量:21
1
作者 杨志新 石学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循证医学改变了国际上主流医学从业者对待补充医学的态度,循证医学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循证医学方法的引入将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医学研究不应照搬循证医学方法... 循证医学改变了国际上主流医学从业者对待补充医学的态度,循证医学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循证医学方法的引入将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医学研究不应照搬循证医学方法学,借鉴循证医学应不失中医特色,同时,认识循证医学自身缺陷,才能更好地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中医药学 现代化国际化 中医特色
原文传递
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挑战与中国方案 被引量:4
2
作者 滕珺 江竹君 徐紫霄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1,46,共9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应当以世界眼光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一种客观教育现象,中国教育现代化遵循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符合教育...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应当以世界眼光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一种客观教育现象,中国教育现代化遵循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符合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具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也面临着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挑战,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资源的矛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矛盾、国家竞争和世界和平的矛盾。中国立足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应对挑战,形成了基于中国经验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范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丰富了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支持世界教育现代化多样、可持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方案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全球化
3
作者 魏连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5-67,共3页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不能置身之外,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分析,阐述经济危机一再爆发的实质,证实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分析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不能置身之外,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分析,阐述经济危机一再爆发的实质,证实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分析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当代经济全球化 资本
下载PDF
信息化与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慧 宫光明 +2 位作者 赵玉华 田甜 陈平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120-122,共3页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特别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引起了激烈的冲突,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地域性特征与设计方法趋同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探讨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入了"历史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特别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引起了激烈的冲突,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地域性特征与设计方法趋同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探讨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入了"历史性"、"效果历史"等哲学观念,剖析了"崇洋"和"崇古"两种错误做法,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域融合",创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建筑 全球化 传统文化 历史性 效果历史
下载PDF
“现代性”与都市幻像 日本建筑师1980年以来在上海的建筑设计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薛求理 彭怒 《时代建筑》 2006年第6期124-129,共6页
文章主要以1980年以来日本建筑师在上海设计并建成的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对典型建筑如瑞金大厦、太阳广场和八号桥时尚创作中心等进行了空间方面的案例分析。从改革开放20年来对“现代性”图景的追求和建造,以及“全球化现代性”影响下的... 文章主要以1980年以来日本建筑师在上海设计并建成的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对典型建筑如瑞金大厦、太阳广场和八号桥时尚创作中心等进行了空间方面的案例分析。从改革开放20年来对“现代性”图景的追求和建造,以及“全球化现代性”影响下的都市幻像两个主要视角,作者一方面探讨了日本建筑师在建筑空间中所呈现的另一种现代性,它不同于国人对现代化的普遍性想象;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全球化现代性”影响下建筑空间完整性的消解以及对外部空间的强调所促生的都市幻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 现代性 另种现代性 全球化现代性 日本建筑师
下载PDF
当代全球主流投资银行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石凯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1-18,共8页
通过个案分析及聚类分析发现,当代全球主流投资银行的全球排名、盈利能力、研发能力及市场规模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当代全球主流投资银行"三足鼎立"的格局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均衡。由此推断,投资银行发展模式本... 通过个案分析及聚类分析发现,当代全球主流投资银行的全球排名、盈利能力、研发能力及市场规模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当代全球主流投资银行"三足鼎立"的格局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均衡。由此推断,投资银行发展模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中国的投资银行模式选择也并非一定要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银行 发展模式 聚类分析 组织架构 经营特征 盈利能力
下载PDF
重新定义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法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8-114,共7页
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可以重新定义为西方当代美学,它包括三个面相: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全球化美学。全球化美学在新世纪的主潮是生态型美学、生活型美学、身体美学,其特点是把西方自近代以来的区分型美学转到了与各非西方文化同调... 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可以重新定义为西方当代美学,它包括三个面相: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全球化美学。全球化美学在新世纪的主潮是生态型美学、生活型美学、身体美学,其特点是把西方自近代以来的区分型美学转到了与各非西方文化同调的交汇型美学上来,这不但表明西方美学发展到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而且也表明世界美学发展到一个重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当代美学 现代-后现代-全球化三面相 区分型美学 交汇型美学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被引量:3
8
作者 赖振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01-105,共5页
文论界对"全球化语境"的研讨已历时数年。学者们大多是将其视为不言自明的术语及理论加以运用,并未对"全球化语境"的可行性、适用性予以充分论证,对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亦缺乏清醒认识。目前条件下的"全球化语境&... 文论界对"全球化语境"的研讨已历时数年。学者们大多是将其视为不言自明的术语及理论加以运用,并未对"全球化语境"的可行性、适用性予以充分论证,对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亦缺乏清醒认识。目前条件下的"全球化语境"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性全球化"。这是一种纯西方式的语境。对这种语境的营造、追捧、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文化殖民主义、"西方中心论"的认同与接受。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的重新研核及对当代文论发展历程的全面反思,列举出我们的文论建设中所存在的经验前置、语境混淆、观念错位、价值迷失等问题。要建设,而不是解构或颠覆,这是本文的核心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语境 同质性 全球认同 后现代性全球化 拿来主义
下载PDF
后殖民理论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筑
9
作者 孙蓉蓉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3期48-52,共5页
后现代主义争鸣平息之后 ,是一个多元共生的非主流时代。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原来处于边缘的后殖民理论 ,逐渐向中心移动 ,成为当今西方乃至国际社会文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以印度建筑师CharlesCorrea作品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 后现代主义争鸣平息之后 ,是一个多元共生的非主流时代。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原来处于边缘的后殖民理论 ,逐渐向中心移动 ,成为当今西方乃至国际社会文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以印度建筑师CharlesCorrea作品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 ,试图探求其意识形态方面的本质 ,以及建筑领域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 ,及其对我国建筑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全球化 本土化 第三世界国家建筑
下载PDF
探源中华文明为 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10
作者 朱静宜 《洛阳考古》 2022年第4期55-58,共4页
伴随中共二十大的举行,中国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度,在结合国内外丰富实践中,在历史的大浪淘沙后,党和人民在新的时代节点,开始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重要的物质精神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站在新的时代节点,历经20年的沉淀后,不断... 伴随中共二十大的举行,中国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度,在结合国内外丰富实践中,在历史的大浪淘沙后,党和人民在新的时代节点,开始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重要的物质精神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站在新的时代节点,历经20年的沉淀后,不断在学科内深耕,更把中华文明发展与现代科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中提供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本文通过回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年的收获,并结合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提供思路,共同展望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世界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文明建设 考古 中国式现代化 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