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国家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 被引量:49
1
作者 徐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5,共6页
免除农业税是对以农业财政支撑国家体系的传统时代终结,也是建立以工商业为支撑的公共财政新时代的开始。终结农业财政既是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结果,更是建构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为此,需要在终结农业财政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
关键词 现代国家建构 农业财政 公共财政 城乡统筹
下载PDF
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9,共7页
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历经挫折,唯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方才获得成功,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命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即政治动员,其对现代国家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动作用。革命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凭借由政治动员... 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历经挫折,唯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方才获得成功,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命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即政治动员,其对现代国家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动作用。革命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凭借由政治动员所赢取的资源优势和社会支持,战胜了旧政权统治者、各路地方军阀以及外国干涉势力,建立起主权独立的中央集权型国家;革命完成阶段,政治动员又继续在国家主权统一性与独立性的巩固、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强化、民众政治要求的有效因应等主题上为现代国家建构的发展和深化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动员 社会革命 现代国家构建
下载PDF
信访政治的变迁及其改革 被引量:30
3
作者 肖唐镖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原本作为接待来信来访之秘书功能的信访,经过30余年、尤其是近十年来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信访政治",信访的机构、人员、职能和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获得了地方性立法的保障。然而,访民和... 原本作为接待来信来访之秘书功能的信访,经过30余年、尤其是近十年来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信访政治",信访的机构、人员、职能和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获得了地方性立法的保障。然而,访民和一般民众的权利、尤其是其权利的法治保障,却并未获得相应的提升。这种背反情况的出现,正是威权体制的产物,也暗合于中国传统体制之精神。文章认为,信访政治严重悖于现代国家建设的民主、法治与科学精神。信访体制的改革,应当回到其宏观体制之根,推动宏观体制本身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学化改革;应当厘清宏观体制和结构中的信访权力角色与功能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 信访政治 信访体制 威权体制 现代国家建设
原文传递
以双重革命构建新型现代国家——基于中国共产党使命的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陈军亚 王浦劬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43,M0004,共16页
自秦以降,中国即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国家延续了漫长的岁月。不过,在“长期统一”的传统国家形态之下,中国传统社会与国家之间却保持着“长期疏离”,地方社会封闭的“小统治者”实际上控制着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秩序。1949年,中... 自秦以降,中国即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国家延续了漫长的岁月。不过,在“长期统一”的传统国家形态之下,中国传统社会与国家之间却保持着“长期疏离”,地方社会封闭的“小统治者”实际上控制着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秩序。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革命,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在此基础上,新国家对旧有社会结构进行社会革命,以政权的力量建构了新的社会形态,包含改革社会结构、培育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建立长期稳定的执政根基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构现代国家的双重革命,源于党建立国家政权与推进社会变革发展的双重使命。这种通过双重革命进行的现代国家建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它既超越了传统国家的社会历史形态,也超越了西方理论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建构实践,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国家建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革命 新型现代国家 国家建构 中国共产党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 被引量:24
5
作者 燕继荣 王江成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3,M0003,共12页
完成以现代国家建构为核心的国家转型,实现国家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现代国家凸显主权性、国民性和人民性等现代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领导人民构建了现代“新国家”的框架:一个在国际体系... 完成以现代国家建构为核心的国家转型,实现国家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现代国家凸显主权性、国民性和人民性等现代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领导人民构建了现代“新国家”的框架:一个在国际体系中保持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一个融合多个民族,承载和推动国家整体性发展的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一个体现“人民性”的社会主义富强民主国家。这三大历史任务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逻辑:即以“革命建国”为路径的独立统一逻辑,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民族复兴逻辑,以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为保障的人民性逻辑。今天,中国现代国家的自主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制度及其绩效的人民性获得显著提升。目前,中国共产党制定了2035和2049年的国家发展目标,未来还需增强国家的整合能力和治理能力,提高不同民族的国民身份认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制度与政策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现代化 现代国家建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建设: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被引量:19
6
作者 周平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68,共8页
中共十九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界定新时代的内涵、确定国家发展目标以及党的历史使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了宪法,"中华民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也被赋予伟大的... 中共十九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界定新时代的内涵、确定国家发展目标以及党的历史使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了宪法,"中华民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也被赋予伟大的历史使命。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的使命,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巩固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一个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构建起来的,构建完成后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建设来维护和促进其巩固。可是,当代的"中华民族"建设却未得到稳定的推进。因此,"中华民族"的现状与其肩负的使命并不匹配。这样的现实矛盾,便将"中华民族"建设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问题凸显出来。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中华民族"建设,仍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政治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现代国家 “中华民族”构建 “中华民族”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原文传递
比较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理论发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长东 《北大政治学评论》 2018年第1期197-234,共38页
作为比较政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国家理论在过去四十年得到了实质性发展。首先本文梳理介绍了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国家概念和国家类型。然后回顾了国家理论的发展,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中心论主导到80年代初兴起的'找回国家'运动... 作为比较政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国家理论在过去四十年得到了实质性发展。首先本文梳理介绍了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国家概念和国家类型。然后回顾了国家理论的发展,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中心论主导到80年代初兴起的'找回国家'运动的国家中心论,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国家—社会关系的再平衡。其次,文章第三部分从国家建构视角讨论了不同地区现代国家的形成及其相应的理论解释。最后文章对国家理论的研究作了一些方法论上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国家建构 军事—财政模型 比较政治学
原文传递
迈向现代国家——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国家政权建设的回顾、总结与展望 被引量:9
8
作者 刘伟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4-22,共9页
在国家建设理论的视野下,建国后的六十年,也就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六十年。这六十年,中国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走过的道路,既与普遍意义上的国家建设有相通之处,更具有中国的独特个性,值得我们在今天深入反思。进一步细分,大致可以将这... 在国家建设理论的视野下,建国后的六十年,也就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六十年。这六十年,中国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走过的道路,既与普遍意义上的国家建设有相通之处,更具有中国的独特个性,值得我们在今天深入反思。进一步细分,大致可以将这六十年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国家政权建设在两大阶段分别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遗留了一些问题,但这两大阶段之间因为诸多机制的支撑实现了平稳转换。历史发展到今天,仍有必要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思考未来我国的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国家政权建设 前三十年 后三十年 未来道路
下载PDF
基础性权力:现代国家的标识——国家基础性权力的政治理论透视与解释 被引量:11
9
作者 殷冬水 赵德昊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1-88,192,共9页
基础性权力是现代国家区别于传统国家的一个重要标识,在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基础性权力建设至关重要,对其进行理论阐释亦不可或缺。国家基础性权力是国家能够实际穿透市民社会、并依靠后勤支持在其统治的疆域内实施政治决策的能力。它... 基础性权力是现代国家区别于传统国家的一个重要标识,在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基础性权力建设至关重要,对其进行理论阐释亦不可或缺。国家基础性权力是国家能够实际穿透市民社会、并依靠后勤支持在其统治的疆域内实施政治决策的能力。它的基础条件是理性官僚体系和工业文明下的技术条件;其运转方式是国家与社会多元行动者的协作;其存在形态是以国家与社会多元行动者协作为核心的制度化;公共性是其价值取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矛盾深刻、复杂、多发的大国而言,基础性权力的建设在现阶段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制度建设。为此,必须注重制度建设中对国家代理人行为嵌入社会治理的规范,对社会行动者参与国家治理不仅要有所规范更要有所保障,同时要注重维持一种行之有效的、常态化的国家与社会协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基础性权力 专断性权力 制度建设
下载PDF
现代公民身份与农民工有序市民化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金庆 冷向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9-156,164,共9页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是城乡一体、工农平权的过程,实质是现代公民身份及其权利的实现,它与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同一进程,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城乡二元治理体制以地域社区成员身份及户籍身份僭越公民身份,形成了农民工与市民权利的差序格局,...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是城乡一体、工农平权的过程,实质是现代公民身份及其权利的实现,它与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同一进程,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城乡二元治理体制以地域社区成员身份及户籍身份僭越公民身份,形成了农民工与市民权利的差序格局,一方面是权利不平等,另一方面是民事、政治与社会权利发展失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权利遵循民事、社会、政治的序列获得发展。但基于"行政赋权"机制的农民工权利获致,呈现"非均衡赋权、碎片化赋权、个体化赋权、被动式赋权"的特征与问题,显现出弱化国家权威与制度认同等政治社会风险。从根本上看,实现有序市民化需要"找回国家",解构"公民身份差序格局","地方公民身份"必须让位于"国家公民身份";构建现代国家,实现民事、政治、社会三种权利均衡发展。从当前来看,实现有序市民化需要国家赋予"集体权利",规范有序地构建农民工"工业公民身份",以及社区动员与支持,开放、包容地构建农民工城市"社区公民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市民化 工农平权 现代公民身份 现代国家构建
原文传递
当下中国县域政治权力生态恶化之探析——基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81,163,共8页
当下中国部分县域地区政治权力生态恶化的客观现实,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在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县域政治权力生态恶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大量的解释模型中,现代国家构... 当下中国部分县域地区政治权力生态恶化的客观现实,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在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县域政治权力生态恶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大量的解释模型中,现代国家构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认此为切入点,探析县域政治权力生态恶化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国家权力在某些公共领域的不适当退出,以及国家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县域政治的衰败和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构建 国家权力 国家能力 县域政治权力生态
下载PDF
现代国家建设视野中的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筱秀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7-63,共7页
作为一项体现人民民主的特殊的制度设计,人民政协制度在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经历了重大的功能变迁,见证了民族—国家确立和民主—国家建设前后两个维度的成长,是观察中国现代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标本。建国六十年来... 作为一项体现人民民主的特殊的制度设计,人民政协制度在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经历了重大的功能变迁,见证了民族—国家确立和民主—国家建设前后两个维度的成长,是观察中国现代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标本。建国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的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在民族—国家建设与民主—国家建设两个方面所做的努力。导致人民政协功能变迁的原因在于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深刻变化与调整以及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张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建设 人民政协制度 功能变迁 人民民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城乡关系--一个非对称双向运动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7
13
作者 颜昌武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0,78,共9页
恰当地处理好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有助于我们从全局高度和动态角度,探讨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规律。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一统、二元壁垒、冲破壁垒、... 恰当地处理好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有助于我们从全局高度和动态角度,探讨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规律。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一统、二元壁垒、冲破壁垒、走向融合四个阶段的演变。这种演变不仅呈现出城市扩张与乡村保护双向运动的轨迹,而且呈现一种城市扩张占主导地位的非对称态势。这种非对称的演变蕴含如下内在逻辑:城乡格局是国家为推进现代化而强力干预的结果、城乡关系的政策调整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张力、政策制定总体上呈现出以城市中心主义为特质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双向运动 非对称 现代国家建设
原文传递
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 被引量:5
14
作者 汪庆华 《公共行政评论》 2010年第1期55-80,共26页
论文拟从1978年以来中国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解释我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并试图揭示出我国的政治发展路径。论文认为,现代国家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动发起并引导的,目的是通过在国家的性质、职能、能力、干预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有利于... 论文拟从1978年以来中国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解释我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并试图揭示出我国的政治发展路径。论文认为,现代国家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动发起并引导的,目的是通过在国家的性质、职能、能力、干预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有利于市场的引入、扩张和运行,并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论文从结构和治理方式两个向度来考察改革时期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认为,中国国家已转型为一个吸收了当前发达国家先进治理手段的现代行政国家和监管国家。这个基本成功的国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持久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使党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经济增长还为党的领导提供坚实的合法性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 现代国家建设 治理方式 市场转型
下载PDF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早期展开——基于“夷”字的概念史研究
15
作者 郭忠华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1,共15页
清代对传统“华夷之辨”和“天下共主”观念的改造和摒弃,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两大步骤。这两大转变在18世纪中叶发生的“曾静—吕留良案”和“马嘎尔尼访华案”及此后事件中具有明显的体现。为消解曾静等汉族知识分子基于华夷... 清代对传统“华夷之辨”和“天下共主”观念的改造和摒弃,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两大步骤。这两大转变在18世纪中叶发生的“曾静—吕留良案”和“马嘎尔尼访华案”及此后事件中具有明显的体现。为消解曾静等汉族知识分子基于华夷之辨原则给清朝统治所带来的挑战,雍正等统治者对“夷”字语义进行重塑和推广,力图塑造出一种各民族相济发展的融合格局。由于马嘎尔尼等英国人对“夷”称的持续抗议和压迫,清朝统治者被迫取消“夷”字并替之以“西”“洋”“外”等词汇,反映出当时统治者从“天下共主”观念向“万国成员”观念的转变。“夷”字的语义转变及其历史命运反映出清中期现代国家建构在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维度上的早期展开方式。现代国家建构是一个包含复合要素的范畴,基于不同的要素,现代国家建构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辨 曾静—吕留良案 马嘎尔尼使华 现代国家建构
原文传递
内生责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军亚 张鑫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6-178,共13页
从脱贫到振兴的乡村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一项国家发动的政治工程。它由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前提”所规定,内生于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容和进程。国家在这一社会工程中的制度安排及其行动,体现了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生责任:它由社会... 从脱贫到振兴的乡村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一项国家发动的政治工程。它由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前提”所规定,内生于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容和进程。国家在这一社会工程中的制度安排及其行动,体现了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生责任:它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所决定,并在“人民认同”中获得国家的治理效能。这一政治工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它不仅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政权体系,还要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改变旧的经济社会结构,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将国家政权体系建立在与之匹配的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只有提升到国家这一最重要的政治组织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并从其重要性中解读这一工程成功的政治逻辑,才能深化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以此来提高实践中的政治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内生责任 现代国家建构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地方精英与派系政治——以1932年灵璧县抗烟捐暴动为例
17
作者 张江波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从地方逻辑出发,以1932年安徽灵璧县抗烟捐暴动为例,可对国民党政权的现代国家建设作出新的分析。清末北洋以来,灵璧县形成了“旧派”“雷派”和“新派”三足鼎立的县域权力格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新派逐渐控制了全县的党权、军权... 从地方逻辑出发,以1932年安徽灵璧县抗烟捐暴动为例,可对国民党政权的现代国家建设作出新的分析。清末北洋以来,灵璧县形成了“旧派”“雷派”和“新派”三足鼎立的县域权力格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新派逐渐控制了全县的党权、军权和财权,但在征税等一系列地方事务中,权力行使不断溢出边界,侵犯了民众利益。于是,在旧派的鼓动下,灵璧县烟农发起抗烟捐暴动,因县长王肖山应对果断,暴动很快平息。其后,新派暂时失势,旧派重新崛起,县域权力格局经历了重组。灵璧县的例子揭示出,对于县区级地方精英而言,无论是国民党党部抑或政府机关,皆成为了派系竞逐的资源和工具,国家则沦为“他者”,国家政权建设旁落,进而削弱了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精英 派系政治 灵璧 农民暴动 现代国家政权建设
原文传递
历史政治学与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从贺东航《现代国家构建的中国路径》说起
18
作者 孙国东 《公共治理研究》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当下中国的“历史政治学”研究有两种典型的研究路向:以姚中秋为代表的规范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政治哲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以贺东航为代表的描述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社会科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与前者相比,后者不是旨在把握中国文... 当下中国的“历史政治学”研究有两种典型的研究路向:以姚中秋为代表的规范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政治哲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以贺东航为代表的描述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社会科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与前者相比,后者不是旨在把握中国文化的不变本质,而是力图呈现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实践经验,因而可以把历史具体主义贯彻到底。但是,贺东航式的历史政治学研究,除了未能形成学理融贯的分析框架外,亦面临着历史阐释与未来建构之间的张力。把历史政治学研究与社会政治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单一的历史政治学视角对历史延续性的排他性关注,从而在现代转型中恰当把握政治现象的历史延续性及其现代转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历史具体主义 现代国家构建 未来建构 社会政治理论
下载PDF
现代“家财型财政”与中国国家构建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守刚 《公共行政评论》 2010年第1期35-54,203,共20页
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财政的转型并未像西欧那样直接从家财型转为税收型,而是经历了两次从家财型向税收型的转型:晚清和民国期间,从帝国家财型财政,转向一种(落后的)税收型财政,但这次转型并未实现现代财政,引发中国财政向现代家... 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财政的转型并未像西欧那样直接从家财型转为税收型,而是经历了两次从家财型向税收型的转型:晚清和民国期间,从帝国家财型财政,转向一种(落后的)税收型财政,但这次转型并未实现现代财政,引发中国财政向现代家财型财政的转向;1978年后,从现代家财型财政,转向(先进的)税收型财政,这次转型相对成功,也标志着中国国家转型的某种成功。在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现代家财型财政的兴起、衰落与解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国家建构视角来看,现代家财型财政巩固了国家政权,完成了工业化积累,帮助创造了现代国家发展所需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国家构建 家财型财政 税收型财政
下载PDF
国有与立:钱穆的历史政治思维析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任锋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0,共9页
围绕现代立国,钱穆一生进行了多重层面的学术和思想探索。钱穆强调世人应客观认知自身所处的时运和环境,这需要认真对待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反省唯西方马首是瞻这一现代中国的病理根源。立国形势、立国规模、立国精神和立国理想,构成... 围绕现代立国,钱穆一生进行了多重层面的学术和思想探索。钱穆强调世人应客观认知自身所处的时运和环境,这需要认真对待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反省唯西方马首是瞻这一现代中国的病理根源。立国形势、立国规模、立国精神和立国理想,构成了钱穆历史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其立国思维的特质,在于对历史政治传统的同情理解和内在批判涵括了一个富含活力的张力结构。新与旧一体承续而非截然对立,变革应在立国前提下推动国族改进,由此接续以家言而为官学的儒家精义。钱穆依据孙中山政治思想为张本,对中国传统政制及其现代重构进行了长期思索。现代立国是极具综合性的一大事因缘,要以国族实情为本对于中西文明诸多要素调和折中,由此实现政治传统的守成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立国思维 现代立国 政治思想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