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5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南沿海丘陵山地火力楠杉木混交林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林挺秀 《江西林业科技》 2011年第3期16-19,共4页
对23年生火力楠杉木比例分别为9∶1、7∶3、6∶4和5∶5的混交林生长状况、林下植被多样性、林内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和杉木比例为5∶5的混交林生长量最大,6∶4的混交林其次;5∶5和6∶4的混交林下植物多样性指... 对23年生火力楠杉木比例分别为9∶1、7∶3、6∶4和5∶5的混交林生长状况、林下植被多样性、林内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和杉木比例为5∶5的混交林生长量最大,6∶4的混交林其次;5∶5和6∶4的混交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9∶1和7∶3的混交林;5∶5和6∶4的混交林内湿度大、温度高,土层通透性和持水性强,土壤结构良好,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含量高于9∶1和7∶3的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楠 杉木 混交比例 植被多样性 土壤性质
下载PDF
橡胶密封膜用PVC/NBR并用胶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马伟可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05年第1期17-19,共3页
通过对PVC及丁腈橡胶 (NBR) 并用的研究, 确定了PVC/NBR的共混比以及相应配合剂的份额, 从而研制出橡胶密封膜用的耐候性和耐介质性较强的PVC/NBR并用胶。
关键词 NBR 并用胶 PVC 橡胶密封膜 配合剂 丁腈橡胶 共混 份额
下载PDF
城市垃圾与排水污泥混合堆肥配比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何品晶 邵立明 陈绍伟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6期21-23,共3页
配比是城市垃圾与排水系统污泥(污水厂污泥和管道污泥)混合堆肥工艺的关键参数。研究以理论和实验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合理的实验方法,即以堆肥原料参数空隙率与堆肥过程评价参数(稳定周期或过程平均耗氧速率)的实验数据相关分析来确定适... 配比是城市垃圾与排水系统污泥(污水厂污泥和管道污泥)混合堆肥工艺的关键参数。研究以理论和实验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合理的实验方法,即以堆肥原料参数空隙率与堆肥过程评价参数(稳定周期或过程平均耗氧速率)的实验数据相关分析来确定适宜配比值域。城市垃圾与污水厂污泥适宜配比,城市垃圾与污水厂污泥、管道污泥适宜配比,分别为0.26~0.38,0.3~0.4(总污泥重量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堆肥 配比 城市垃圾 污泥
下载PDF
甘南高寒牧区甘农2号小黑麦与箭筈豌豆的混播效果 被引量:22
4
作者 史志强 裴亚斌 +3 位作者 徐强 刘汉成 田新会 杜文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71-1781,共11页
通过研究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Gannong No.2’)与3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最佳混播组分和混播比例,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混播组分,副区为混播比例。试验测定了3个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品种绿箭1号(‘Lvjia... 通过研究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Gannong No.2’)与3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最佳混播组分和混播比例,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混播组分,副区为混播比例。试验测定了3个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品种绿箭1号(‘Lvjian No.1’)、绿箭2号(‘Lvjian No.2’)、绿箭431(‘Lvjian 431’)与甘农2号小黑麦在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下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混播组分间,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混播时的干草产量较高,营养价值较好,综合评价值最高(0.9416);混播比例间,50꞉50混播处理混播效果最佳。交互作用表明,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以50꞉5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1.15 t·hm^(−2)),粗蛋白含量为13.25%,营养适中,综合评价值最高(0.8321),混播效果最好。本研究为甘南高寒牧区禾–豆混播草的科学建植和管理,抗灾保畜、提升草地生产力和生态保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高寒牧区 箭筈豌豆 小黑麦 混播比例 生产性能 营养价值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青贮玉米种植密度及与秣食豆混播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连露 胡国富 +3 位作者 李冰 崔国文 冀国旭 阎南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8-183,共6页
在3个青贮玉米(Zea mays)种植密度(5.4,6.2,7.95万株·hm^(-2))基础上,分别按株数1∶1,1∶2,1∶3三个比例与秣食豆(Glycine max(L.)Merr)混播,以单播为对照,探究青贮玉米种植密度及与秣食豆混播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青... 在3个青贮玉米(Zea mays)种植密度(5.4,6.2,7.95万株·hm^(-2))基础上,分别按株数1∶1,1∶2,1∶3三个比例与秣食豆(Glycine max(L.)Merr)混播,以单播为对照,探究青贮玉米种植密度及与秣食豆混播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玉米种植密度为6.2万株·hm^(-2),混播比例为1∶1时氨态氮含量最低,为5.42%。随青贮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在同一种植密度下,随秣食豆混播比例增加,粗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6.2万株·hm^(-2)混播比例为1∶3时粗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8.09%,比同一种植密度单播提高19.67%。种植密度为7.95万株·hm^(-2)混播比例为1∶1时干物质含量最高,达到了28.71%。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比较,种植密度为7.95万株·hm^(-2)混播比例为1∶1的处理得分最高,综合青贮品质最佳;其次是种植密度6.2万株·hm^(-2)混播比例为1∶2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秣食豆 混播比例 种植密度 青贮品质
下载PDF
青海果洛高寒地区燕麦和小黑麦最佳混播比例筛选 被引量:20
6
作者 马晓东 孙金金 +3 位作者 汪鹏斌 赵一珊 宋美娟 鱼小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4期753-761,共9页
为筛选出适合于三江源区燕麦(Avena sativa)和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混播比例,在青海省甘德县进行了燕麦与小黑麦不同混播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个混播处理中,混播组合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干草产量最高,为136... 为筛选出适合于三江源区燕麦(Avena sativa)和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混播比例,在青海省甘德县进行了燕麦与小黑麦不同混播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个混播处理中,混播组合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干草产量最高,为13605 kg·hm–2,显著高于单播(P<0.05),和燕麦50%+小黑麦50%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燕麦株高最高,比燕麦单播提高6.5%。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燕麦单株产量和单株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燕麦单播和其他供试混播处理(P<0.05);小黑麦单株产量在燕麦40%+小黑麦60%处理下最高。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燕麦和小黑麦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低于单播,粗蛋白含量最高。利用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相对值进行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得出混播处理的最佳比例为燕麦60%+小黑麦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选 三江源区 燕麦 小黑麦 混播比例
下载PDF
混播比例对三江源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文 魏廷虎 +5 位作者 永措巴占 才仁塔次 周玉海 张雁平 李文浩 郭卫兴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48,共10页
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是修复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有效措施,但不同混播比例下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尚不明确。以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分别按1∶1∶1(M_(4)),2∶1∶1(M_(5)),1∶2∶1(M_(6)),1∶1∶2(M_(7)),2∶2∶1(M_... 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是修复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有效措施,但不同混播比例下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尚不明确。以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分别按1∶1∶1(M_(4)),2∶1∶1(M_(5)),1∶2∶1(M_(6)),1∶1∶2(M_(7)),2∶2∶1(M_(8)),2∶1∶2(M_(9))和1∶2∶2(M_(10))建植混播人工草地,并以各组分单播为对照,研究生产力、物种多样性、超产效应、多样性净效应(包括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并采用多准则决策模型-TOPSIS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最佳混播比例,以期为三江源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单播的生物量,但显著低于垂穗披碱草单播处理,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在M_(5)、M_(8)、M_(9)和M_(10)处理较高。而地下生物量在混播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混播处理中,仅M_(5)、M_(8)、M_(9)和M_(10)处理存在超产,达40.4~71.1 g·m^(-2)。M_(4)和M_(6)处理的多样性净效应均小于0,说明由于物种竞争导致群落减产。而M_(7)~M_(10)混播处理的多样性净效应均大于0,说明物种生态位的互补使得群落高产。M_(8)和M_(9)处理中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共同主导了超产效应,而M_(5)和M_(10)处理中主要由互补作用主导超产效应。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M_(6)、M_(7)和M_(10)混播处理中较高。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M_(10)混播处理不但可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还可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是三江源区人工草地建植的理想混播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混播比例 生产力 超产效应 土壤养分 三江源
下载PDF
施肥和混播对人工草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96,共9页
以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氮(N)磷(P)钾(K)肥组合、混播比例以及茬次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0~3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在0~15cm土层,第1茬... 以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氮(N)磷(P)钾(K)肥组合、混播比例以及茬次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0~3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在0~15cm土层,第1茬收获时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以及第2茬收获时的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受混播比例影响极显著(P<0.01);在0~30cm土层,第1~3茬收获时的土壤碱解氮和第1~2茬收获时的速效磷含量受施肥与混播比例互作影响极显著(P<0.01)。0~15cm土层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与磷钾肥施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碱解氮含量与氮肥施量没有显著相关性。高氮处理(N_(420)P_(250)K_(120))第1茬0~15cm土壤碱解氮含量比高钾处理(N_(350)P_(100)K_(360))低18.41%(P<0.05),第2茬比高钾和高磷处理(N_(140)P_(300)K_(300))低29.45%和17.27%(P<0.05)。缺磷处理(N_(210)P_(0)K_(240))1~3茬土壤碱解氮含量比高磷处理低18.29%、36.09%和17.00%(P<0.05)。豆禾1∶2混播第1茬0~15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比2∶2混播高17.55%和17.62%(P<0.05),1~3茬速效磷含量比2∶2混播高11.39%、7.23%和12.86%(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施肥 混播比例 土壤速效养分
下载PDF
豆禾混播牧草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施肥与混播比例的响应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86-1394,共9页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钾(Potassium,K)肥与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营养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1~3...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钾(Potassium,K)肥与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营养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1~3茬无芒雀麦P,K含量、C(碳,Carbon)∶P和K∶P以及1茬N含量、2茬N∶P、3茬C含量和C∶N,N∶P影响极显著(P<0.01),对1茬和2茬苜蓿C,P,K含量和C∶P,N∶P以及3茬N,P,K含量和C∶P,C∶N,N∶P,K∶P影响极显著(P<0.01);混播比例对1茬无芒雀麦P含量和C∶P,2茬C含量和3茬C∶N,N∶P影响极显著(P<0.01);施肥与混播比例互作对1~3茬无芒雀麦C含量、苜蓿P含量和C∶P,1茬与2茬无芒雀麦P含量和C∶P以及苜蓿N∶P影响极显著(P<0.01)。禾草N∶P在3.53~7.60之间,苜蓿在8.37~12.32之间,表明无芒雀麦生长主要受N素影响,苜蓿生长同时受N素和P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混播比例 苜蓿 无芒雀麦 碳氮磷钾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豆禾混播草地不同建植方式对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鲜花 朱进忠 丁红领 《草原与草坪》 CAS 2014年第1期44-48,54,共6页
采用红豆草与鸭茅、红豆草与无芒雀麦2个豆科牧草混播组合,每个组合设比例为5∶5,4∶6和6∶4的3种处理,分别设置1∶1行,2∶2行和3∶3行的异行建植方式,在豆科牧草初花期与禾本科牧草抽穗期及再生草停止生长前,通过刈割测定草地群落各种... 采用红豆草与鸭茅、红豆草与无芒雀麦2个豆科牧草混播组合,每个组合设比例为5∶5,4∶6和6∶4的3种处理,分别设置1∶1行,2∶2行和3∶3行的异行建植方式,在豆科牧草初花期与禾本科牧草抽穗期及再生草停止生长前,通过刈割测定草地群落各种群组分的产草量及牧草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采用间行混播的建植方式,对草地群落稳定性与主要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播牧草组合中,红豆草与鸭茅的混播组合在产量与品质上均高于红豆草与无芒雀麦;在1∶1行的建植上,其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均优于其他建植方式;在混播比例上,红豆草与鸭茅组合,以4∶6的草群产量最高,平均可产干草1060.24g/m2;红豆草与无芒雀麦组合,以6∶4与5∶5比例的草群产量最高,平均干草产量达到1 026.72g/m2与913.24g/m2。在草地牧草营养品质上,红豆草与鸭茅在混播比例4∶6、建植方式2∶2行及混播比例6∶4、建植方式3∶3行的组合,牧草品质优于其他组合;而在红豆草与无芒雀麦组合中,表现出以混播比例6∶4建植方式3∶3行的营养价值为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行种植 混播比例 草地产量 草地质量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区施肥及混播比例对燕麦+箭筈豌豆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平措 吴玉江 +6 位作者 索朗达 巴贵 德吉 仁青措 曲觉 达瓦达吉 阿旺措吉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39-42,共4页
为研究施肥及混播比例对西藏拉萨地区燕麦和箭筈豌豆生产性能的影响,以燕麦青引1号(Avena sativa L.cv.Qingyin NO.1)和箭筈豌豆西牧324(Vicia sativa L.cv.Ximu 324)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单播和不同比例(燕麦:箭筈豌豆分别为5:5、6:4、7... 为研究施肥及混播比例对西藏拉萨地区燕麦和箭筈豌豆生产性能的影响,以燕麦青引1号(Avena sativa L.cv.Qingyin NO.1)和箭筈豌豆西牧324(Vicia sativa L.cv.Ximu 324)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单播和不同比例(燕麦:箭筈豌豆分别为5:5、6:4、7:3)的混播试验。分别测定施肥与未施肥条件下单播与混播牧草的鲜草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①燕麦和箭筈豌豆以5:5比例混播时,鲜草产量最大,且各组施肥效果优于未施肥。②单播时,箭筈豌豆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燕麦(P<0.05);混播时,燕麦与箭筈豌豆比例为5:5时,粗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且各组施肥后植株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未施肥(P<0.05)。说明适宜在西藏拉萨进行高效人工种植的燕麦与箭筈豌豆的最佳混播比例为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 燕麦 箭筈豌豆 混播 生产性能
下载PDF
豆科、禾本科5种牧草异行混播草地当年建植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鲜花 朱进忠 +2 位作者 穆肖芸 加娜尔古丽.穆沙 古伟蓉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42-1147,共6页
【目的】通过不同混播比例、不同种植方式建植混播草地的研究,探索自然降水在500 mm以上的雨养地区,建植优质、高产、稳定与中长利用年限混播人工草地的技术途径。【方法】试验设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 【目的】通过不同混播比例、不同种植方式建植混播草地的研究,探索自然降水在500 mm以上的雨养地区,建植优质、高产、稳定与中长利用年限混播人工草地的技术途径。【方法】试验设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umis inermis)、猫尾草(Phlemu pratense)5种牧草混播,混播比例为4∶6、6∶4、5∶5三种处理,各处理又以1∶1行、2∶2行、3∶3行异行种植;在豆科牧草花期与禾本科牧草抽穗期,刈割测定草地群落各种群组分的密度、高度与产草量,对比分析各处理的草地经济性状表现。【结果】在不同种植方式的处理中,1∶1行的异行种植方式,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均优于其它种植方式;在不同混播比例处理中,以4∶6混播比例的草群产量最高,在1∶1行处理中,平均产干草1 209.1 g/m2;其它处理也多在800 g/m2以上。【结论】试验区草地在建植当年就表现出良好的长势与较高的生产性能,尤其是豆科牧草的产量在草群中大幅度增加,可极大地提升草地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混播比例 草地经济性状
下载PDF
混播比例对半干旱区放牧型混播草地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魏孔涛 鱼小军 +3 位作者 白梅梅 马凯凯 刘耀峰 张选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6-65,共10页
在甘肃陇中半干旱地区,研究了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在不同混播比例(100∶0、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下3个生育期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并用隶属函数法综合... 在甘肃陇中半干旱地区,研究了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在不同混播比例(100∶0、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下3个生育期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并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不同程度提高了播种当年草地的草产量,其中扁蓿豆和无芒雀麦混播比例20∶80处理在扁蓿豆成熟期干草产量最高,为5599.17 kg/hm^(2),较扁蓿豆和无芒雀麦单播分别提高了93.14%和25.06%。混播处理下牧草的土地当量比在当年9月份刈割时均大于1,最高达1.51;扁蓿豆在混播群体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不同混播比例显著提高了播种当年牧草成熟期时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扁蓿豆和无芒雀麦比例为20∶80混播时产量与营养价值最佳,是适合陇中半干旱地区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的最佳混播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混播比例 干草产量 种间竞争力 营养品质
下载PDF
柴油/生物柴油/乙醇三元混合燃料最佳掺烧比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贤烽 彭美春 王海龙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4-89,共6页
运用均匀设计研究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混合燃料的最佳掺烧比,建立以NOx、燃油消耗率、烟度为评价指标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确定基于评价指标单独优化及综合优化的最佳掺烧比。结果表明,以NOx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所有工况,生物柴油的掺烧比... 运用均匀设计研究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混合燃料的最佳掺烧比,建立以NOx、燃油消耗率、烟度为评价指标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确定基于评价指标单独优化及综合优化的最佳掺烧比。结果表明,以NOx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所有工况,生物柴油的掺烧比例与乙醇的掺烧比例应当成反比,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最优掺烧比为0.85/0.05/0.1。以燃油消耗率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所有工况,随着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燃油消耗率先减少后增大,随着乙醇比例增加燃油消耗率增大,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最佳掺烧比为0.72/0.23/0.05。以烟度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所有工况,随着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烟度先减少后增大,随着乙醇比例增加烟度增大,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最佳掺烧比为0.74/0.21/0.05。以综合为优化目标,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最佳掺烧比为0.75/0.25/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燃料 掺烧比 均匀设计 二次多项式模型 逐步回归法
下载PDF
豆科、禾本科两种牧草异行混播草地当年建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鲜花 朱进忠 +2 位作者 穆肖芸 加娜尔古丽.穆沙 古伟蓉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5-770,共6页
【目的】通过不同混播比例、不同播种方式建植混播草地的研究,探索自然降水在500 mm以上的雨养地区,建植优质、高产、稳定与中长利用年限混播人工草地的技术途径。【方法】试验设鸭茅(Dactylisglomerata)与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 【目的】通过不同混播比例、不同播种方式建植混播草地的研究,探索自然降水在500 mm以上的雨养地区,建植优质、高产、稳定与中长利用年限混播人工草地的技术途径。【方法】试验设鸭茅(Dactylisglomerata)与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无芒雀麦(Broumis inermis)与红豆草混播,混播比例为5∶5、4∶6、6∶4三种处理,各处理以1∶1行;2∶2行;3∶3行异行种植;在豆科牧草花期与禾本科牧草抽穗期,测定草地群落各种群组分的密度、高度与产草量,比较分析各处理的草地经济性状表现。【结果】在不同种植方式的处理中,1∶1行的种植方式,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均优于其它种植方式;在不同混播比例处理中,红豆草与鸭茅混播,以6∶4混播比例的草群产量最高,在1∶1行处理中,平均可产干草1 276.8 g/m2;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6∶4与5∶5混播比例的草群产量最高,在1∶1行处理中,平均可产干草1 194.95和1 242.3 g/m2。【结论】试验区草地在建植的当年就表现出良好的长势与较高的生产性能,尤其是豆科牧草的产量大幅度增加,可极大地提升草地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禾本科 种植方式 混播比例 草地经济性状
下载PDF
刈割频率、混播比例和混播组合对盐碱地混播草地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启宇 云岚 +4 位作者 陈逸凡 郭宏宇 李珍 高志琦 石凤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1-68,共8页
在内蒙古中西部轻度盐碱地,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分别与新麦草、缘毛雀麦、长穗偃麦草不同混播比例(豆禾比1∶1、1∶2、1∶3)建植3年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设3个刈割频率(年刈割1次、年刈割2次、年刈割3次)研究不同刈割频率、混播比例和混... 在内蒙古中西部轻度盐碱地,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分别与新麦草、缘毛雀麦、长穗偃麦草不同混播比例(豆禾比1∶1、1∶2、1∶3)建植3年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设3个刈割频率(年刈割1次、年刈割2次、年刈割3次)研究不同刈割频率、混播比例和混播组合对牧草产量以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频率与混播组合的互作效应对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主效应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以年刈割2次牧草产量表现均为最高。3个混播组合在不同刈割频率下的竞争指数表现一致,均为豆禾相对产量大于1,相对产量总值大于1,苜蓿种间竞争率大于1,禾草种间竞争率小于1。不同混播比例组合在各刈割频率下的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值表现为大于1,在3种刈割频率下苜蓿种间竞争率均随着禾草比例的升高逐渐增大,年刈割3次时禾草种间竞争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且豆禾以1∶2混播时禾草种间竞争率较高。综合考虑,苜蓿与新麦草以1∶2、苜蓿与缘毛雀麦以1∶3、苜蓿与长穗偃麦草以1∶1进行混播建植,且每年刈割2次更有利于维持稳定、高产的混播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草地 刈割频率 混播比例 牧草产量 种间竞争关系
下载PDF
刈割次数、施氮量和豆禾比例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罗天琼 李向林 +3 位作者 马宁 赵明坤 万里强 吴永仙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年第8期68-72,共5页
试验选择豆禾比例、施氮量和刈割次数3个试验因子,对海发白三叶与纳雍鸭茅混播草地建立综合管理优化模式,以确定最佳的管理因子,并对混播草地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豆禾比例为1∶3、施氮量为300kg/hm2、刈割6次时,鲜草产量达73.... 试验选择豆禾比例、施氮量和刈割次数3个试验因子,对海发白三叶与纳雍鸭茅混播草地建立综合管理优化模式,以确定最佳的管理因子,并对混播草地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豆禾比例为1∶3、施氮量为300kg/hm2、刈割6次时,鲜草产量达73.00t/hm2,粗蛋白质含量达17.22%,粗脂肪含量为5.34%,同时杂草入侵最少,是建植海发白三叶与纳雍鸭茅混播草地最理想的试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次数 施氮量 豆禾比例 混播草地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宁南山区苜蓿与羊草混播技术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蔡进军 党薇 +2 位作者 董立国 张源润 王月玲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结合宁夏南部山区的生长条件,在梯田和坡耕地两种地势条件下,设置不同比例的牧草混播组合,测定牧草群体的生长性状、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对宁南山区苜蓿和羊草混播种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梯田种植的紫花苜蓿和羊草的株高和茎... 结合宁夏南部山区的生长条件,在梯田和坡耕地两种地势条件下,设置不同比例的牧草混播组合,测定牧草群体的生长性状、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对宁南山区苜蓿和羊草混播种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梯田种植的紫花苜蓿和羊草的株高和茎叶比均高于坡耕地;坡耕地的地上生物量高于梯田;梯田条件下紫花苜蓿与羊草混播比例为3∶2时紫花苜蓿的饲用价值较好,坡耕地条件下紫花苜蓿与羊草混播比例为2∶1时羊草的饲用价值较好。本研究筛选出最适宜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牧草的混播比例,为宁南地区紫花苜蓿和羊草人工混播草地的改良建植积累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羊草 混播技术 混播比例 生物量 营养品质
原文传递
单一和混杂钢纤维混凝土压缩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敬宾 王志亮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63,68,共4页
利用材料试验机,对纤维体积含量(Vf)分别为0、1.5%、3.0%的单一钢纤维混凝土,以及纤维体积含量为1.5%的混杂钢纤维混凝土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单一和混杂钢纤维混凝土的压缩性能与钢纤维含量、... 利用材料试验机,对纤维体积含量(Vf)分别为0、1.5%、3.0%的单一钢纤维混凝土,以及纤维体积含量为1.5%的混杂钢纤维混凝土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单一和混杂钢纤维混凝土的压缩性能与钢纤维含量、压缩应变率以及钢纤维特征比的关系。结果表明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纤维增强和止裂效应的应变率敏感材料,且通过适当提高混杂纤维中大特征比的纤维含量,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整体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混凝土 体积含量 压缩特性 应变率 混合特征比
下载PDF
模拟生态种植槽对雨水径流的净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学欣 李珂 +3 位作者 陈学平 卢少勇 陈方鑫 李键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81-2686,共6页
为减少环湖公路路面径流对洱海水质的影响,该研究选用土壤、锯末、沙子、砾石分层装填的生态型的路面径流收集、净化和输送系统-生态种植槽(其中混合填料层锯末与沙子的配比设置3种比例1∶3、1∶4、1∶5),研究该装置对模拟雨水的净化效... 为减少环湖公路路面径流对洱海水质的影响,该研究选用土壤、锯末、沙子、砾石分层装填的生态型的路面径流收集、净化和输送系统-生态种植槽(其中混合填料层锯末与沙子的配比设置3种比例1∶3、1∶4、1∶5),研究该装置对模拟雨水的净化效果,并寻求最佳填充方式。结果表明,3组种植槽适合植物移栽、自然挂膜、低污染负荷启动方式;能稳定有效地去除COD、SS。运行期COD的平均出水水质优于地表水Ⅴ类水质,SS的平均去除率均高于80%。不同混合填料比种植槽对污水中COD的净化效果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5(锯末∶沙子)>1∶4(锯末∶沙子)>1∶3(锯末∶沙子),方差分析显示,3组种植槽系统间COD、SS去除率无差异(P>0.05),考虑到锯末∶沙子为1∶5时的渗透效果差,故推荐锯末∶沙子为1∶4的种植槽供后续示范工程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种植槽 混合填料比 雨水径流 净化效果 COD 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