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子、阳明与船山《大学》诠释之比较——以“明明德亲(新)民”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孙钦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2-119,共8页
《大学》是宋明理学家们用力最深的文本之一。专以"明明德亲(新)民"关系的诠释而言,朱子遵从二程《大学》改本,主张"新民"说,并以"本末"论来阐述"明新"关系;王阳明主张恢复古本《大学》,力主&q... 《大学》是宋明理学家们用力最深的文本之一。专以"明明德亲(新)民"关系的诠释而言,朱子遵从二程《大学》改本,主张"新民"说,并以"本末"论来阐述"明新"关系;王阳明主张恢复古本《大学》,力主"亲民"说,并提出"明亲合一"的理论;作为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者,王船山力反阳明之论,维护程朱《大学》改本和"新民"说,同时运用"理一分殊"论,一方面否定阳明"明亲合一"论,另一方面又批评和深化朱子"明新本末"论。由此可见,同一文本因学者自身的时代问题意识及其学术关切的差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不同解读,借此也说明经典文本本身丰富的、开放的义理诠释空间,以及儒家学说所具有的"学随世变"的生命力和创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阳明 船山 《大学》 明明德 亲民 新民
下载PDF
中井履轩《大学杂议》中的“明明德”诠释 被引量:2
2
作者 项依然 《齐鲁学刊》 2023年第1期36-46,共11页
中井履轩是日本“怀德堂学派”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大学杂议》中以批判朱子注为前提,对“明明德”进行了重新诠释。在履轩的论述中,“明德”不再是表达心、性之原初状态的语汇,而成为对学者工夫纯熟后“德行”的赞美之辞;“格物致知... 中井履轩是日本“怀德堂学派”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大学杂议》中以批判朱子注为前提,对“明明德”进行了重新诠释。在履轩的论述中,“明德”不再是表达心、性之原初状态的语汇,而成为对学者工夫纯熟后“德行”的赞美之辞;“格物致知”作为“明之”这一道德修养工夫,不再具有朱子“格致补传”所言“已知之理”“豁然贯通”的意味,而指向了一种“知行并进”的“进往”工夫。履轩的“明明德”再诠释体现出他以孟子“扩充”逻辑消解朱子“复初”逻辑的倾向,从而彰显了作为其四书学重建工作之纲领的“工夫理路的转换”。履轩对“心”与“理”关系的再认识从根本上促成了这一转换,同时也反映出以履轩为代表的怀德堂儒者不甚关心成德之先验根据的问题,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町人基于后天经验的道德践履,在于“我”与“物”之间正确对应关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井履轩 《大学杂议》 明明德 格物致知
下载PDF
“明明德”与马克思“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观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慧玲 李梅花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32-139,144,共9页
"明明德"理念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神话传说到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社会发展中,一直以正能量贯穿于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之中,在引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并指向天下大同社会的美好发展远景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明德"... "明明德"理念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神话传说到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社会发展中,一直以正能量贯穿于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之中,在引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并指向天下大同社会的美好发展远景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明德"的精神境界与马克思"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是基本一致的。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将"明明德"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对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共商共建共创共享,争取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之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明德” 大同社会 马克思 “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下载PDF
朱子学视域下之“明德”新解 被引量:1
4
作者 曾令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29,共6页
“明德”一词始见于先秦文献中,但因强调其伦理内涵而未突出哲学的特质。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从《大学》中重新发掘“明德”,除接续经学家从道德伦理的维度解读“明德”内涵的模式外,在理学的范式下既精致地阐述“明德”须先“为己”,... “明德”一词始见于先秦文献中,但因强调其伦理内涵而未突出哲学的特质。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从《大学》中重新发掘“明德”,除接续经学家从道德伦理的维度解读“明德”内涵的模式外,在理学的范式下既精致地阐述“明德”须先“为己”,又分别从心、性两个方面论述如何“明”“明德”的问题。而对“明德”这一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理学家深化其在理学论域内的哲学内涵,还是他们重构“天下一家”王道理念的政治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明明德 为己 心性情 天下一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