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5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 被引量:66
1
作者 徐祖澜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27,共17页
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背景下的权力结构及其变迁一直为中外学界所关注。乡绅几乎是所有相关研究都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本文从以往学者对乡绅的不同理解出发,揭示乡绅所具有的权力要素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探求在国家正式权力对... 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背景下的权力结构及其变迁一直为中外学界所关注。乡绅几乎是所有相关研究都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本文从以往学者对乡绅的不同理解出发,揭示乡绅所具有的权力要素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探求在国家正式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逐渐弱化的前提下,乡绅之治的生成路径。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独特的国家与社会的场域中,揭示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一方面,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乡村治理中的延伸;另一方面,乡绅之治是乡村社会防御国家权力的屏障。乡绅之治以保守的姿态,而不是革命的情绪,最终向专制主义国家争得了一个相对自治的乡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绅 乡绅之治 国家权力 非正式权力 明清时期
原文传递
略论朝贡制度的虚幻:以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朝贡关系为例 被引量:49
2
作者 庄国土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5年第3期1-8,96,共9页
很多东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长期存在的“朝贡贸易与宗藩关系”,实际上并不具备“朝贡”和“宗藩”的实质。将到中国者统称为朝贡者,基本上是中国统治者以及历代史官、文人的一厢情愿。中国朝廷通常没有也不打算利用这种表... 很多东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长期存在的“朝贡贸易与宗藩关系”,实际上并不具备“朝贡”和“宗藩”的实质。将到中国者统称为朝贡者,基本上是中国统治者以及历代史官、文人的一厢情愿。中国朝廷通常没有也不打算利用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安慰式的“朝贡宗藩”关系来干预东南亚地区事务。实行“朝贡体制”数百年的明清两朝,其海外政策基本上是不作为的自我封闭政策,并没有获得对东南亚的实际政治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贡制度 宗藩关系 东南亚 明清时期
下载PDF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被引量:47
3
作者 常建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105,共21页
明清时期断代性综合研究以及闽粤、长江中游(鄂湘赣)、江南(江浙皖)、北方(晋冀鲁豫陕)的地域性宗族研究,展示出明清时期宗族组织普及的时间差与区域分布,地域性宗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最有挑战性的是华北宗族研究,北方宗族形态的特色... 明清时期断代性综合研究以及闽粤、长江中游(鄂湘赣)、江南(江浙皖)、北方(晋冀鲁豫陕)的地域性宗族研究,展示出明清时期宗族组织普及的时间差与区域分布,地域性宗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最有挑战性的是华北宗族研究,北方宗族形态的特色日渐清晰。受到乡约保甲的深刻影响,明代宗族乡约化,清代宗族受保甲影响出现族正,在闽台地区深入基层社会。宗族研究不应忽略族学、书院等地方文化内容。宗族的形成发展也与移民、开发联系在一起,祖先传说的故事结合地方社会才能深刻理解。解析祖先故事成为宗族研究的重要途径,族谱世系的早期部分也焕发出新的资料价值。田野调查与改变解读史料的方式在宗族研究中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宗族 族谱 祖先传说 乡约保甲
下载PDF
基于SPSS的明清苏作家具木雕装饰差异分析 被引量:43
4
作者 高伟霞 吴智慧 余继宏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3-36,共4页
以清中期为时间节点,将明清苏作家具木雕主流装饰划分为明式和清式两种雕饰风格。通过调研收集建立明清苏作家具木雕样本库,运用SPSS软件中的卡方检验等方法,重点围绕装饰题材、装饰部位和装饰技法,探讨苏作家具木雕艺术的时代差异特征... 以清中期为时间节点,将明清苏作家具木雕主流装饰划分为明式和清式两种雕饰风格。通过调研收集建立明清苏作家具木雕样本库,运用SPSS软件中的卡方检验等方法,重点围绕装饰题材、装饰部位和装饰技法,探讨苏作家具木雕艺术的时代差异特征。结果表明:明式和清式苏作家具木雕中,二者使用的装饰题材类别和应用的装饰部位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使用的雕刻技法没有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SS 明清 苏作家具 木雕 装饰差异
下载PDF
明清苏作家具木雕装饰多维偏好分析 被引量:37
5
作者 高伟霞 吴智慧 余继宏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9-43,共5页
以传统家具和传统木建筑共生传承为出发点,基于《营造法式》和建筑木雕实物,提出明清苏作家具木雕装饰题材与部位、装饰题材与技法之间均存在偏好使用特性的假设,利用SPSS软件对明清苏作木雕样本库进行定量分析,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 以传统家具和传统木建筑共生传承为出发点,基于《营造法式》和建筑木雕实物,提出明清苏作家具木雕装饰题材与部位、装饰题材与技法之间均存在偏好使用特性的假设,利用SPSS软件对明清苏作木雕样本库进行定量分析,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总结明清苏作家具木雕装饰题材与部位、装饰题材与技法之间具体的偏好程度及其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苏作家具 木雕装饰 多维偏好
下载PDF
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研究综述 被引量:28
6
作者 曹玲 《古今农业》 2004年第2期95-103,共9页
该文对我国学术界五十年来有关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传播和影响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分别对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传播问题以及它们对我国产生的巨大影响问题做出总结 。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美洲 粮食作物 中国 粮食结构
下载PDF
腰痛-历史沿革与文献探微 被引量:33
7
作者 谭伟伟 何升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3期87-88,93,共3页
腰痛古代中医文献称之为"腰腿痛""腰胯痛""痹症",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首次出现"腰痛",为肾精亏虚、寒湿外邪、外伤瘀血、脏腑经络病变和情志内伤;隋唐医家认识更趋完善,《诸病源候... 腰痛古代中医文献称之为"腰腿痛""腰胯痛""痹症",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首次出现"腰痛",为肾精亏虚、寒湿外邪、外伤瘀血、脏腑经络病变和情志内伤;隋唐医家认识更趋完善,《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归纳为阳气虚衰、风寒侵袭、肾精亏虚、跌坠伤筋、久卧湿地五大类,另有饭后即卧、大便强努、笑多和卒然伤损亦可引起;宋金元涌现出大量名医名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丹溪心法》除延续《内经》中肾虚、瘀血、闪搓等,认为痰饮、湿热也是重要病因;明清《景岳全书》:真阴虚证为主,实邪较为少见,《证治准绳》:肾虚是根本,余者皆为标也,《症因脉治》"湿热岁气"致腰痛,《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医宗金鉴》《四圣心源》《金匮翼》《冯氏锦囊秘录》等,延续历代医家,补充脾湿肝郁、闪挫气滞、湿热岁气、食积、久坐而致腰痛,及妇人童子腰痛等。近现代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失调和腰痛密切相关,辨证分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结核、梨状肌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泌尿系疾患(如肾结石、肾盂肾炎等)、妇科疾患(盆腔炎、子宫盆腔瘀血等)均可引起腰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腰腿痛 腰胯痛 痹症 秦汉 黄帝内经 隋唐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 宋金元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丹溪心法 明清 景岳全书 医宗金鉴 四圣心源 现代 辨证分型
下载PDF
明清时期华南地区乡村聚落的宗族化与军事化——以赣南乡村围寨为中心 被引量:27
8
作者 饶伟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5-103,共9页
自明中叶以迄清代,由于险恶的地理生态环境和长期的社会动荡,赣南乡村居民自发地构筑大量用于军事防卫的乡村围寨,于是形成广泛而持续的筑寨建围运动。伴随着乡村围寨的构筑和乡族武装力量的崛起,乡族势力尤其是宗族的力量得到不断的发... 自明中叶以迄清代,由于险恶的地理生态环境和长期的社会动荡,赣南乡村居民自发地构筑大量用于军事防卫的乡村围寨,于是形成广泛而持续的筑寨建围运动。伴随着乡村围寨的构筑和乡族武装力量的崛起,乡族势力尤其是宗族的力量得到不断的发展,并日益地军事化和割据化,逐渐成为乡村社会中非常成熟的支配力量。乡村宗族构筑围寨,“聚族自保”,直接地导致“聚族而居”聚居聚落的形成,聚居宗族也得以强化,这展示了赣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宗族发达并与村落重叠这一普遍而显著的社会人文现象的历史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赣南 乡村围寨 乡族(宗族)势力 聚落形态
下载PDF
大明衣冠今何在 被引量:27
9
作者 葛兆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1-48,共8页
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薙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批评可以看到,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 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薙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批评可以看到,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执地认定汉族才是中华帝国的正统,大明衣冠才是中华文化的正宗,而满清却是蛮夷,穿满清服装则是文化沦落的象征。同时,他们想像在戏台演出、使团朝觐以及妇女衣着等方面保存的旧时衣冠,能够再度唤起汉族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当时朝鲜人坚定的“中华”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后面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对汉族服装的斥责,并没有充分理解一般民众“遵时”和“从俗”的习惯,因此在这种关于中国的批评中,既有正当的朝鲜民族主义感情,也有维护正统的偏见和过于严厉的高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薤发易服 朝鲜 《燕行录》 历史记忆 民族主义
下载PDF
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杨国安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8年第1期34-62,共29页
鄂东南地区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既受当地山区丘陵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外来移民不断迁入定居、繁衍的结果。而且移入先后的不同导致村落形成和扩散方式的差异,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姓数村、团状聚居"... 鄂东南地区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既受当地山区丘陵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外来移民不断迁入定居、繁衍的结果。而且移入先后的不同导致村落形成和扩散方式的差异,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姓数村、团状聚居"和"一娃一村,分散聚居"等多种聚居模式。这种家族式聚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来自江西等宗法文化较浓厚地区移民的迁入,以及不同族群为着生存空间的竞争,导致鄂东南地区在清代前期进入普遍的移民家族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进程。以宗祠——支祠——家祠为层级的祠堂建筑格局与家族聚居区——自然村落——单个家庭的聚落形态相对应,体现出建筑格局与家族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其中与自然村落相关联的支祠(鄂东南称之为"祖堂"、"宗屋"、"公屋")更是构成所在村落的公共空间,并成为族人祭祀、娱乐、教育、生产等公共生活的核心,地理空间与血缘家族空间的重叠、建筑的象征功能与宗法组织的实际运作共同维系着清代以来鄂东南地区以家族为特征的乡村生产、生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堂 村落 公共空间 鄂东南 明清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11
作者 马强 杨霄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7-265,共9页
在系统搜集、整理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间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存在如下特征:①水灾和旱灾频繁,而水灾略多于旱灾。两种灾害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56年/次和3.03年/次... 在系统搜集、整理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间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存在如下特征:①水灾和旱灾频繁,而水灾略多于旱灾。两种灾害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56年/次和3.03年/次;②水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农历五、六、七月。在发生月份可考的灾害中,农历五、六、七月发生的旱灾超过了总数之半,水灾也达到水灾总数的69.5%;③涪江流域是水旱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涪江流域的水灾次数占嘉陵江流域水灾总数的31%,旱灾占嘉陵江流域的38%;④水旱灾害等级以一般性灾害和大灾害为主,特大灾害较少。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的212次水灾中,一般性水灾147次,大水灾42次,特大水灾23次;所发生的179次旱灾中,一般性旱灾115次,大旱灾42次,特大旱灾22次;⑤森林覆盖率与水旱灾害的发生次数成反比例关系。本文所探讨的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当前该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水灾 旱灾 时空分布 明清时期
原文传递
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被引量:20
12
作者 樊树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70,共11页
现今旅游者们所见到的江南市镇的硕果仅存者,如周庄镇、同里镇、南浔镇、乌镇、直镇、西塘镇、朱家角镇等,都是经历了几百年辉煌之后,留下来的一个空壳。它们在明清时代曾经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 现今旅游者们所见到的江南市镇的硕果仅存者,如周庄镇、同里镇、南浔镇、乌镇、直镇、西塘镇、朱家角镇等,都是经历了几百年辉煌之后,留下来的一个空壳。它们在明清时代曾经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本文选取“早期工业化”这一视角,展现它们给传统社会带来的变革,诸如:以丝织业、棉织业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生丝、丝绸、棉布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巨额白银资本,江南市镇雇佣工人群体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地权分散化趋势与田面权、田底权的分离。从而显示社会转型过程中,江南市镇在城市化、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江南市镇 早期工业化 社会变革
下载PDF
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区域特征 被引量:22
13
作者 严奇岩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62,共9页
水旱灾害是贵州最主要的农业灾害。文章以十年为一时段,对明清贵州470年的资料统计分析,可看出明清时期贵州水旱时空分布特点是:总体上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且明末清初(1641-1670年)和清代中后期(1811-1910)是贵州水旱灾害的多发期;在空... 水旱灾害是贵州最主要的农业灾害。文章以十年为一时段,对明清贵州470年的资料统计分析,可看出明清时期贵州水旱时空分布特点是:总体上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且明末清初(1641-1670年)和清代中后期(1811-1910)是贵州水旱灾害的多发期;在空间上,水旱灾害主要集中于黔东北的印江、思南、铜仁和遵义等地区,水旱灾害具有交替出现的特点。尽管与其它省区相比,贵州的水旱灾害并不是十分突出的,但由于贵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对水旱灾害的响应特别敏感,表现更为脆弱,从而使贵州水旱灾害呈现独特的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贵州 水旱灾害 时空分布 区域特征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赣南客家地区的风水信仰与政府控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晓方 温小兴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本文以明清时期赣南客家地区地方政府对风水信仰的态度为视点,分析了造成政府对风水信仰矛盾态度的社会历史原因;认为地方政府对风水信仰的矛盾态度,实质上高度统一于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指出:民间信仰是否有利于地方政府对乡... 本文以明清时期赣南客家地区地方政府对风水信仰的态度为视点,分析了造成政府对风水信仰矛盾态度的社会历史原因;认为地方政府对风水信仰的矛盾态度,实质上高度统一于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指出:民间信仰是否有利于地方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其关键不在于民间信仰的内容本身,也不在于民间信仰的表达方式,而在于官方能否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社会的精英阶层,主动掌握民间信仰的话语权而因利势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控制 明清时期 赣南 风水信仰 地方乡绅
下载PDF
土司制度与元明清三朝治夷 被引量:21
15
作者 方铁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9-175,共7页
土司制度肇始于元,完善及推广于明。清朝作大幅度的改革,在一些地区仍保留了土司。元明清三朝重视土司制度,缘于土司制度与南方类型蛮夷社会的内在机制暗合,进而形成元明清王朝治理夷狄,注重了解统治对象社会的结构与文化的传统。另一方... 土司制度肇始于元,完善及推广于明。清朝作大幅度的改革,在一些地区仍保留了土司。元明清三朝重视土司制度,缘于土司制度与南方类型蛮夷社会的内在机制暗合,进而形成元明清王朝治理夷狄,注重了解统治对象社会的结构与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在预期目标、治策设计与施行效果方面,元明清三朝治夷也存在个性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制度 元明清 夷狄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气候变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伟 钟巍 +1 位作者 薛积彬 甄治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34-141,共8页
通过对比广东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即LIA期间的气象灾害、战乱、人口发展等几方面的数据,研究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冷对广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衰退、生态环境的恶化、战乱和农民起义的增多、人口发展的减缓以及... 通过对比广东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即LIA期间的气象灾害、战乱、人口发展等几方面的数据,研究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冷对广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衰退、生态环境的恶化、战乱和农民起义的增多、人口发展的减缓以及瘟疫次数的增加,都与气候变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指出,气候变冷的各个可能的影响结果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阻碍了明清时期广东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明清时期 气候变冷 社会经济发展
下载PDF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徽商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云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19,共8页
明清时期 ,山东运河区域以其便利的交通 ,优良的棉、麦、梨、枣等土特产和市场活跃的工商业城镇 ,吸引大批徽商来此货殖 ;他们主要集中在临清、济宁等区域中心城市 ,从事布帛、食盐、典当、杂货、中药等行业的经营 ;徽商在侨寓地还进行... 明清时期 ,山东运河区域以其便利的交通 ,优良的棉、麦、梨、枣等土特产和市场活跃的工商业城镇 ,吸引大批徽商来此货殖 ;他们主要集中在临清、济宁等区域中心城市 ,从事布帛、食盐、典当、杂货、中药等行业的经营 ;徽商在侨寓地还进行联姻、入籍、科考、捐资等活动 ,树立起了“义利兼顾”的“良贾”形象。徽商在山东运河区域的长期居住经营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些城镇的居民结构 ,而且促进了山东运河流域的南北物资文化交流 ,带动了这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山东运河区域 徽商
下载PDF
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思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2,共10页
一般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已经停滞并趋于衰落,这也是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量历史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推测。事实上,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并于19世纪初期到达世界顶峰,其主要支撑体系就... 一般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已经停滞并趋于衰落,这也是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量历史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推测。事实上,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并于19世纪初期到达世界顶峰,其主要支撑体系就是中国的农业。虽然较之宋元,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数百年中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多熟种植、肥料使用、农田水利等精耕细作体系、域外高产作物引种推广及生态农业等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和重要创新。可以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对优势一直保持到了19世纪中期,其中土地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大体维持到了20世纪。究其原因,现代科技真正作用于农业生产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首先在农业机械领域,而现代作物育种、化学肥料等作用于土地生产率的现代农业科技基本上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进入生产力。中国传统农户经营制度并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应从世界经济和社会转型大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中国仍然固守传统,不思变化,终于导致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农业历史 农业生产力 经济与社会转型 中西比较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机制——基于领域性视角 被引量:20
19
作者 程朋飞 刘云刚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6,共8页
从地理学视角看,乡村治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和空间权力的配置,即领域化和再领域化。本文从当代乡村治理的问题出发,运用领域理论分析明清时期乡村治理中的空间—社会关系及其领域化机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构建的行政领域难... 从地理学视角看,乡村治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和空间权力的配置,即领域化和再领域化。本文从当代乡村治理的问题出发,运用领域理论分析明清时期乡村治理中的空间—社会关系及其领域化机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构建的行政领域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治理,乡绅主导构建的社会领域基于乡村特征划定边界和提供公共物品并部分替代了行政领域,其具体领域化机制为家族—宗族—乡族三级治理体系。本文认为明清时期乡村治理存在多元领域,行政领域与社会领域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相互补充使乡村治理更有效。乡村治理应注重对当地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的培育,同时增强行政领域治理的有效性及其与其他领域的协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性 乡村社会 空间治理 乡绅 明清时期
原文传递
明清国家的法律宣传:路径与意图 被引量:19
20
作者 徐忠明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5,共23页
传统中国的法律的公布和宣传,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明清时期,法律明确规定了"讲读律令"的条文,要求帝国官员必须熟读律令,通晓律意,并且据以处理行政事务和审理诉讼案件;民间百姓如能做到熟读通晓律意,可以享受减轻刑罚的待... 传统中国的法律的公布和宣传,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明清时期,法律明确规定了"讲读律令"的条文,要求帝国官员必须熟读律令,通晓律意,并且据以处理行政事务和审理诉讼案件;民间百姓如能做到熟读通晓律意,可以享受减轻刑罚的待遇。实践中,明清时期法律宣传的主要途径包括:宣传国家的基本法令,张挂法律摘要、特别条例及各类告示,公布案件裁决,宣传圣谕等。以此作为政治统治的策略和知识控制的手段,并向民众表达一种意欲建构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理想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法律宣传 讲读律令 张挂 公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