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初的整治腐败
1
作者 万竹青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18-119,共2页
腐败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古代历代王朝都曾整治贪官污吏,尤其在朱元璋统治的明初,通过制定《御制大诰》、《明律》等法律条文和其他一些行政手段整治腐败,取得一定成效。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终究不能根除腐败,但为我们当前惩治和预防腐... 腐败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古代历代王朝都曾整治贪官污吏,尤其在朱元璋统治的明初,通过制定《御制大诰》、《明律》等法律条文和其他一些行政手段整治腐败,取得一定成效。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终究不能根除腐败,但为我们当前惩治和预防腐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整治腐败 《御制大诰》 《明律》
下载PDF
明代“限制边茶以制之”立法及其治藏主旨——以边关将吏和茶商严厉禁约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邓前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9-105,共7页
“限制边茶以制之”是明朝以“以茶驭番”经济手段促使并强化藏区政治内向的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政策之一。明朝无论是茶禁立法还是执法实践都恪守严惩把关将吏和茶商违禁。它的形成是与明朝整体的边疆治策和具体的治藏手段密切相关。
关键词 明代 治藏政策 以茶驭番 茶法 边关将吏 茶商
下载PDF
《大明律》与明代礼制以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8,共6页
《大明律》的制作修订 ,与以前的律书一样 ,充分体现了依礼制法、以礼入法、以法护礼、以法行礼的原则精神。首先 ,“明礼以导民 ,定律以绳顽”,是明洪武君臣制定《大明律》的宗旨。其次 ,《大明律》“重礼”,亦足以证明古代刑法依据礼... 《大明律》的制作修订 ,与以前的律书一样 ,充分体现了依礼制法、以礼入法、以法护礼、以法行礼的原则精神。首先 ,“明礼以导民 ,定律以绳顽”,是明洪武君臣制定《大明律》的宗旨。其次 ,《大明律》“重礼”,亦足以证明古代刑法依据礼制并维护礼制。再次 ,《大明律》及其炮制者与古代律书、礼书有很深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明律》 明代礼制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与赋役制度变迁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晓龙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56,共13页
以盐场实现对产盐的管理并为开中法服务是明代财政的一项重要制度。明代盐场制度的本质是税收管理,它经历了从管理生产者与产品的基层行政机构到生产监督机构的转变。就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而言,开中法、央地政策以及州县与盐场赋役关系... 以盐场实现对产盐的管理并为开中法服务是明代财政的一项重要制度。明代盐场制度的本质是税收管理,它经历了从管理生产者与产品的基层行政机构到生产监督机构的转变。就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而言,开中法、央地政策以及州县与盐场赋役关系是理解盐场制度运作和变迁的关键。明代中叶,广东余盐抽银、商引等开中的实施,促成场课折银和场盐"听灶户自卖",开始改变灶户办课的性质。正德以后,朝廷对广东地方余盐盐利的干预,促使盐场管理的重心转向限制余盐私卖、主抓场课无征,引致盐场与州县赋役矛盾的激化。御史解冕及其继任者先后推行的余丁佥补、以田报丁和重造盐册等措施,促成盐场的课与盐分离,进而州县取代盐场,成为场课征收和管理的重要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东盐场 赋役 盐场制度 开中法 地方治理
原文传递
微缩榫卯结构明清家具创新设计的现实意义及实现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刚俊 余隋怀 初建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0-172,共3页
阐明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涵,并着重以榫卯结构明清家具为研究对象,从微缩家具创新产品的设计角度出发,通过深入探讨其设计生产的现实意义及实现方法,试图寻找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 明清家具 榫卯结构 微缩家具 设计方法 韦伯定律
下载PDF
略论明代的律、令、诰、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晓玲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0-84,共5页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关键词 明代
下载PDF
明清律典“例分八字”源流述略——兼及传统律学的知识化转型 被引量:6
7
作者 吴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49,共9页
"例分八字"是中国传统律学和律典中的固有词汇,最早约见于宋人傅霖撰《刑统赋》,是对历代律典中最常用的"以"、"准"、"皆"、"各"、"其"、"及"、"即"... "例分八字"是中国传统律学和律典中的固有词汇,最早约见于宋人傅霖撰《刑统赋》,是对历代律典中最常用的"以"、"准"、"皆"、"各"、"其"、"及"、"即"、"若"八字的提炼总括,后经宋元律学家进一步疏解释义。《大明律》始附"例分八字之义表"于"名例律",《大清律》沿袭此制并将其位置进一步提前。"例分八字"的立法语言和立法技术的实质,是为解决成文法传统下法意与法条、法律与情伪之间的永恒矛盾,其从宋元至明清的源流轨迹和播迁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明清时期刑事立法技术的提高和律学学术的发展,以及明清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和法律知识传播的广泛性。在这背后,则蕴含着传统律学从"人伦理性"走向"技艺理性"之知识化转型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例分八字 明清律典 传统律学 成文法传统 知识化转型
原文传递
明代草原法的文化解读——以《蒙古-卫拉特法典》为主要法据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华均 刘玉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0-57,共8页
明代草原法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特指北元时期蒙古族的游牧法,其法源根植于蒙古族毡帐百姓和森林部落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法制传统。明代草原法多样性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地方性法规、部族法规,其代表作分别是成吉思汗的《... 明代草原法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特指北元时期蒙古族的游牧法,其法源根植于蒙古族毡帐百姓和森林部落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法制传统。明代草原法多样性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地方性法规、部族法规,其代表作分别是成吉思汗的《大札撒》、《俺答汗法典》和旧《察津.必扯克》,它们产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卫拉特部落的历史和文化根轴条件。而《卫拉特法典》则是卫拉特本土法治经验的整合,它彰显了跨越时空的法律文化价值,因而更具游牧民族生态成文法典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草原法 《卫拉特法典》 法律人类学
下载PDF
明代均徭法下力差额编银考释 被引量:1
9
作者 胡铁球 金珍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5,共21页
均徭法佥役的关键是量计各役轻重并为之排序,在随从皂隶已经折银的背景下,统一用银计价,便成了均徭法推行的客观要求。成化初年向均徭编剩人户征银制度的施行,表明各役用银计价的预算体系已经确立。随着成弘以来用银、用力两大夫役体系... 均徭法佥役的关键是量计各役轻重并为之排序,在随从皂隶已经折银的背景下,统一用银计价,便成了均徭法推行的客观要求。成化初年向均徭编剩人户征银制度的施行,表明各役用银计价的预算体系已经确立。随着成弘以来用银、用力两大夫役体系的逐步构建,各役用银计量的价格渐被称为“额编银”。在审编环节,银、力差额编银皆是给各役进行计价排序,故两者在性质、表达上无任何差别。在应役环节,银差多按额编银征收,而力差则“准银以定差而不征银”,故而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力差额编银双重性质的影响下,“额编银与应役实费之间的差值”成为力差排序的新标准。力差可分为“名轻实重”“名重实轻”两种类型,其额编银具有“轻重失衡”“不足据”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均徭法 银差 额编银 重差标准 力差类型
原文传递
明代朝贡贸易衰败的经济原因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凌文峰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56-58,共3页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朝贡贸易体系。隆庆元年。漳州月港的开放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解体,朝贡贸易也随着衰败,其解体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贡品对国内经济发展价值不大;朝贡贸易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朝贡贸易程序复杂费用高。使明政府在贸...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朝贡贸易体系。隆庆元年。漳州月港的开放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解体,朝贡贸易也随着衰败,其解体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贡品对国内经济发展价值不大;朝贡贸易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朝贡贸易程序复杂费用高。使明政府在贸易中得不偿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朝贡贸易 外贸法 贡品
下载PDF
论明朝初期的重典治贪制度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冬慧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6-8,共3页
重典治贪是明朝初期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元璋从明朝的统治实践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治贪,以身作则,有效遏制了明朝初期贪污现象的发生。对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启迪。
关键词 明朝初期 朱元璋 重典治贪
下载PDF
明代盐法运行中的官商合作 被引量:3
12
作者 常文相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61,共9页
明代盐法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官商合作来运行的,其目的是调配物资,巩固边防,完成财政周转。这种合作建立在国家对商人财力有所需要的基础上,官、商之间结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为使合作顺利进行,明政府针对盐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各种调整... 明代盐法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官商合作来运行的,其目的是调配物资,巩固边防,完成财政周转。这种合作建立在国家对商人财力有所需要的基础上,官、商之间结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为使合作顺利进行,明政府针对盐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各种调整,注意商众和政府双方利益。从明代盐法运行中的官商合作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人、商业同国家既有体制具有很大的契合空间,帝制体系与一定程度的商品经济繁荣可以互洽并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盐法运行 官商合作 相适互利 利益平衡
下载PDF
从《大学衍义补》看丘浚的法律思想
13
作者 陈永正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76-80,共5页
明代中叶 ,明王朝统治开始由盛转衰 ,政治日益腐败。著名思想家丘浚为挽救和巩固封建统治 ,在其代表作《大学衍义补》中 ,阐述了其丰富而具有时代特征的法律思想 ,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作了新的阐释与发挥。他强调人的私欲、物质利益在法... 明代中叶 ,明王朝统治开始由盛转衰 ,政治日益腐败。著名思想家丘浚为挽救和巩固封建统治 ,在其代表作《大学衍义补》中 ,阐述了其丰富而具有时代特征的法律思想 ,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作了新的阐释与发挥。他强调人的私欲、物质利益在法律起源上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贫困犯罪、官逼民反的犯罪根源 ;肯定商业、商人作用和私人利益 ,主张尊重生命 ,反对严刑酷法 ;要求公正司法 ,“法”“人”结合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浚 明代 法律思想 《大学衍义补》
下载PDF
明代王贵《山东盐法志》考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纪丽真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56-58,共3页
明代山东首部盐业志书《山东盐法志》,存在许多疑问。对其作者王贵的生平,学界或语焉不详,或存在讹误。本文依据文献对王贵及其《山东盐法志》进行考述。
关键词 明代 王贵 《山东盐法志》
下载PDF
论朱元璋的普法宣传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建宏 刘东升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45-47,共3页
明太祖朱元璋在其统治期间 ,强调“法贵简当”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并通过立申明亭、颁布《大诰》等方式进行普法宣传 ,提高了各级官吏的法律素质 ,增强了百姓的法律意识 ,对政权的稳定和百姓的生活 ,影响深远 ,意义重大。
关键词 朱元璋 法律普及 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 申明亭 明朝 《大诰》
下载PDF
明后期江西地方财政体制的败坏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智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13-116,共4页
明中叶江西地方财政体制经过一番改革 ,形成了一个以定额管理、分级包干为特征的地方财政体制。明后期这种体制逐渐败坏 ,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条鞭法”的内在缺陷。
关键词 明史 江西地方财政体制 一条鞭法 败坏
下载PDF
明代四川食盐“开中法”的实绩及其折银原因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祺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23-34,共12页
明代四川周边存在着大量的驻军边镇,需要从四川内地运输粮食到边镇保障补给,明政府出于防止过度增加民众的负担的考虑,对征调民众运输粮食有所忌惮,就使用食盐的开中法来诱使商人运输粮食。要求商人运输到边镇换取盐引,再持盐引到内地... 明代四川周边存在着大量的驻军边镇,需要从四川内地运输粮食到边镇保障补给,明政府出于防止过度增加民众的负担的考虑,对征调民众运输粮食有所忌惮,就使用食盐的开中法来诱使商人运输粮食。要求商人运输到边镇换取盐引,再持盐引到内地的盐场获取食盐。明代中期以来,食盐的开中法不断产生变革,其中开中法折银是明朝盐政的重要变革,其变革由来各地不一。尤其是四川情况特殊,边镇路远,局势不稳,军屯少,无商屯,商人只能从内地运粮到边镇中纳盐引。因井盐产量有限,遇到军情紧急,粮食需求骤增,就导致了食盐延支或无盐支付,随之商人也不愿中纳。开中法已经无法满足四川周边的粮食补给的需求,政府不得不始终大量依赖强制民众运输粮食,造成民众沉重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开中法的运作方法也随着补给需求的增加不断改变,最终政府出于为自己主导的强制性运输提供佣金的支持,就将边地纳粮换引逐步改为内地纳银换引,遂成定制。用佣金减少民众的负担。由此,开中法丧失了为边镇运输和收购粮食的功能,变成了纯粹为政府获取白银收入的一种食盐商业税法。这就是四川开中法折银变革的主要原因。与以往的相关研究所认为的全国性的折银原因不同,这是有一定的四川地方性的原因造成的财政制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四川食盐 开中法 实绩 折银
下载PDF
明代云南刑法原则和刑罚手段的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方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65,共4页
明代随着中央政权在云南统治的深入和云南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联系的加强,明代云南刑法原则和刑罚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中央王朝对云南治理的加强,云南与内地各方面差距减少。
关键词 明代 云南 刑法原则 刑罚手段
下载PDF
论明朝的《官刑》与《吏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宁英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76-80,共5页
本文探讨了我国明朝《官刑》和《吏律》的特点、施行过程和影响,进而分析了明朝初年统治者虽极重视吏治。
关键词 明朝 <<官刑>> <<吏律>> <<大明律>> <<吏部律>>
下载PDF
明代“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律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殿红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2-171,共10页
"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是明代新增的律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出台与之有关的条例,既体现了统治者针对外国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情况,更可以看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明代官私注律之风兴盛,对律文不但有细腻的注解... "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是明代新增的律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出台与之有关的条例,既体现了统治者针对外国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情况,更可以看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明代官私注律之风兴盛,对律文不但有细腻的注解,还涉及具体应用的问题。"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律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私自货卖违禁物出境与下海要承担的刑事责任;对于挑担、驮载之人进行减等;针对私出及下海货卖违禁物的处理,将货物及车船均没收归官府;针对检举告发者的奖励规定,可以得到所入官财产的三成;涉及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以及因此走漏事情的量刑;"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应该承担的责任等。从律文结构看,"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与明代其他律条一样,试图在情、理、法当中达到某种均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 大明律 律文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