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地区硼矿床成因探讨与硼矿远景区预测 被引量:16
1
作者 曲洪祥 郭伟静 +4 位作者 张永 谭文刚 陈树良 李全林 卞雄飞 《地质与资源》 CAS 2005年第2期132-138,131,共8页
辽东地区硼矿赋存于以“含硼岩系”而著称的辽河群里尔峪(岩)组中,表现出明显的地层岩性控矿性.在广泛搜集前人有关硼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丹东市1/25万区调,对本区硼矿成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本区硼矿是混合岩化成矿—构造再... 辽东地区硼矿赋存于以“含硼岩系”而著称的辽河群里尔峪(岩)组中,表现出明显的地层岩性控矿性.在广泛搜集前人有关硼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丹东市1/25万区调,对本区硼矿成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本区硼矿是混合岩化成矿—构造再次富集的层控型矿床.进而对硼矿成矿远景区进行了预测,共划分A、B、C三级预测区,A级1处,B级3处,C级3处,为今后硼矿找寻、立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地区 含硼岩系 条痕状花岗杂岩 混合岩化作用
下载PDF
湖北省罗田凤凰关混合岩浅色体的类型及其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13
2
作者 邓尚贤 王江海 +1 位作者 孙敏 常向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5-86,共12页
根据混合岩浅色体的重褶、横切和叠加关系并剔除因粘性褶皱效应引起的重褶皱假象,在湖北罗田凤凰关识别出8个世代的浅色体。它们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用于锆石U-Pb定年的浅色体是深熔成因的。锆石U-Pb定... 根据混合岩浅色体的重褶、横切和叠加关系并剔除因粘性褶皱效应引起的重褶皱假象,在湖北罗田凤凰关识别出8个世代的浅色体。它们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用于锆石U-Pb定年的浅色体是深熔成因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在大别杂岩内存在燕山期的混合岩化作用,其时代为(129.3.8)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混合岩化 浅色体 年龄
下载PDF
青城子铅锌矿床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董存杰 张洪涛 张宝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9,共11页
青城子铅锌矿床是我国北方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区赋矿层位下部产出层状矿体,上部产出脉状及不规则状矿体。经过对矿区矿石及岩石的铅、硫同位素研究表明,层状及脉状矿体成矿物质来源相同,主要来自地层。根据矿区内含硫矿物的组合特征、成... 青城子铅锌矿床是我国北方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区赋矿层位下部产出层状矿体,上部产出脉状及不规则状矿体。经过对矿区矿石及岩石的铅、硫同位素研究表明,层状及脉状矿体成矿物质来源相同,主要来自地层。根据矿区内含硫矿物的组合特征、成矿流体的pH值及含硫矿物δ34S分布特征可以推断矿床成因不属于海相沉积成因。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矿床形成后未遭受区域变质作用,成矿流体的温度180~280℃,流体成分Na+>K+,Ca2+>Mg2+,K+/Na+为0.66,Ca2+/Mg2+为6.67,(CH4+H2+N2)/CO2值为0.012~0.048,为Na+?Ca2+?Cl-弱还原型溶液,pH值为6.31。流体特征与矿区内的花岗岩相差较大,与变质热液有所差异,经流体的氢氧同位素测定,成矿热液具地热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相似。综合研究表明,矿床的成因与区域变质期后局部地区的的混合岩化作用关系密切,由混合岩化作用分异的气水热液与地下水、层间水等混合后沿早期形成的层间滑脱部位和断裂充填成矿,形成了青城子矿田‘下层上脉’的空间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城子 铅锌矿床 混合岩化作用 层控矿床断层
下载PDF
内蒙古北部早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发现及其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肖荣阁 隋德才 +2 位作者 罗照华 张维杰 李述靖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42-148,共7页
笔者参加内蒙区调工作,首次于本区发现了早元古代变质岩系。该岩系由3个岩组组成,一是花敖包特正变质岩组(Pt1bh),二是昌特敖包副变质岩组(Pt1bc),三是阿木乌苏条带状混合岩组(Pt1ba)。对各岩组的岩石学、矿... 笔者参加内蒙区调工作,首次于本区发现了早元古代变质岩系。该岩系由3个岩组组成,一是花敖包特正变质岩组(Pt1bh),二是昌特敖包副变质岩组(Pt1bc),三是阿木乌苏条带状混合岩组(Pt1ba)。对各岩组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岩石化学的研究,表明这是一套深变质岩系,近似于下地壳岩石组合。其Rb-Sr等时线测年资料与印支期花岗岩源区年龄为17~19亿a,是目前本区发现的最古老的变质岩系,它经历了大面积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地槽 早元古代 变质岩系 混合岩化 岩石学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两期变形相关混合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海龙 张岳桥 +1 位作者 张长厚 王继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2-237,共16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缘重要的走滑断裂带。沿该断裂带发育长约120km、宽约3~5km的混合岩。运动学和年代学资料表明其与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的两期变形有关。第一期变形发生在32~27 Ma,混合岩显微构造显示强烈压扁机制,反...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缘重要的走滑断裂带。沿该断裂带发育长约120km、宽约3~5km的混合岩。运动学和年代学资料表明其与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的两期变形有关。第一期变形发生在32~27 Ma,混合岩显微构造显示强烈压扁机制,反映了沿鲜水河断裂带的挤压变形机制。第二期混合岩中两个淡色体的样品获得了25.06 Ma和20.9 Ma的锆石U-Pb年龄,限定混合岩化的时间约为25~20 Ma。这期混合岩以发育左行走滑的矿物生长线理为特征,反映了走滑的应力体制。与这期混合岩密切相关的5块花岗岩样品均获得了20~19 Ma的锆石U-Pb年龄,代表了混合岩化作用的结束。两期混合岩的发现限定了鲜水河断裂带新生代由挤压体制到左行走滑体制的转变,也即鲜水河断裂带新生代走滑起始时间27~25 Ma。该发现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的构造变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混合岩化 渐新世 锆石U-PB测年
下载PDF
阿尔泰造山带花岗片麻岩穹窿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7
6
作者 庄育勋 陈斌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中,沿各区域热动力异常中心发育了巨大的混合花岗片麻岩穹窿。由变质围岩到混合花岗片麻岩,在地质产状、变形作用、变质作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都表现出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变化特点。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石系列:变... 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中,沿各区域热动力异常中心发育了巨大的混合花岗片麻岩穹窿。由变质围岩到混合花岗片麻岩,在地质产状、变形作用、变质作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都表现出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变化特点。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石系列:变质酸性火山岩—浅粒岩—浅色混合花岗片麻岩系列和千枚岩—云母片岩—黑云混合花岗片麻岩系列。以区域热动力异常为中心,形成了递增变质热穹窿—递进变质构造穹窿—混合花岗片麻岩穹窿这种具有密切成生联系、时空演化过程统一的三位一体的热—构造—片麻岩(Thermal—Structural—Gneiss)穹窿(简称TSG穹窿)。它们是在造山挤压缩短、沿区域热动力异常中心深部热流上涌和发生差异性塑性底辟隆起、剥蚀的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 花岗质 穹窿 演化 造山带
下载PDF
永平铜矿床成矿地球化学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何江 《矿产与地质》 1993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区基底含矿建造是成矿的主要物质来源,混合岩化作用是促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的主要能量机制,花岗岩浆的侵位对矿床起叠加改造作用.永平铜矿床具明显的衍生成矿特点.
关键词 铜矿床 矿化 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论
下载PDF
新疆阿克陶红蓝宝石矿床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礼胜 何明跃 +2 位作者 王濮 张建洪 帕拉提.阿布都卡迪尔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6-43,T001,共9页
新疆阿克陶红蓝宝石矿床含矿岩石具有典型的眼球状、条带状混合岩化构造。浅色脉体中的钾长石有序度很低,属单斜正长石,其中部分发育钠长石出溶条纹。基体中出现富铝矿物矽线石和电气石,黑云母中Al2O3含量高;斜长石An值低,... 新疆阿克陶红蓝宝石矿床含矿岩石具有典型的眼球状、条带状混合岩化构造。浅色脉体中的钾长石有序度很低,属单斜正长石,其中部分发育钠长石出溶条纹。基体中出现富铝矿物矽线石和电气石,黑云母中Al2O3含量高;斜长石An值低,为钠长石。含矿岩石为富铝贫硅低钙质岩石。脉体中的红蓝宝石晶体中发现大量流体熔融包裹体。红蓝宝石矿床为混合岩化作用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蓝宝石矿床 混合岩化作用 矿物学 液包体
下载PDF
滇西云龙锡矿成矿流体演化的氢、氧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7
9
作者 于际民 蒋少涌 +2 位作者 潘家永 倪培 凌洪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50-255,共6页
云龙锡矿是产于高度混合岩化的崇山群变质岩中的一个中型锡矿床。对矿体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高温(300~400℃),高盐度(31.0~38.0 eq.wt.%NaCl),并且盐度变化大的特点。对矿体中电气石和石英H、O同位素... 云龙锡矿是产于高度混合岩化的崇山群变质岩中的一个中型锡矿床。对矿体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高温(300~400℃),高盐度(31.0~38.0 eq.wt.%NaCl),并且盐度变化大的特点。对矿体中电气石和石英H、O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电气石的δ^(18)O值(SMOW标准,下同)为9.0‰~11.4‰,δD值为-83‰~-68‰;计算的与电气石达到同位素平衡的成矿流体的δ^(18)O和δD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8~10.1‰和-58~-31‰(t=300~400℃);石英的δ^(18)O值为10.1‰~13.0‰,计算的流体δ^(18)O值稍低,为3.7‰~8.9‰(t=300~400℃);石英流体包裹体水的δD值(-112‰~-92‰)明显低于与电气石平衡的流体的δD值。结合云龙锡矿区域地质和矿床特征及前人研究结果,笔者推测该矿床中电气石可能形成于由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产生的混合岩浆水,而石英则形成于混合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它们记录了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流体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H、O同位素 矿化流体 混合岩化作用 云龙锡矿
下载PDF
Petrological Implication of the Albite Rims in the Felsic Gneisses of the Fuping Complex 被引量:4
10
作者 REN Liudong YANG Chonghui DULi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430-439,共10页
The albite rim is present in most felsic gneisses of the Fuping Complex. The presence of the rim indicates the coexistence of plagioclase and K-feldspar in the rock. The rim is form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myrmekite, ... The albite rim is present in most felsic gneisses of the Fuping Complex. The presence of the rim indicates the coexistence of plagioclase and K-feldspar in the rock. The rim is form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myrmekite, and both textures were derived from the alteration of K-feldspar.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at there is no quartz present in the rim, and the rim is nearly albite and the anorthite content of the rim plagioclase is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myrmekite plagioclase. Formed at 400- 500~C the albite rim was derived from the K-feldspar composition adjustment in the late or post- magmatism stage. As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K-feldspar and plagioclase could be maintained, and reactions between the minerals occurred. The leucocratic veins in the complex show distinguished magma or migmatitic characteristics. The rim might form in the late magma or deuteric stage. The formation of the rim implies obvious granitic magmaor melt-injection activity. Typical metamorphic rocks cannot produce the rims. Anatexis after medium-high grade metamorphism might be subordinate. If present, the anatexis is water-present, but the rim texture cannot be taken as the symbol of anatex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ite rim felsic gneiss ANATEXIS MELT migmatization Fuping Complex
下载PDF
内蒙古固阳县乌拉山(岩)群混合岩作用的机制及演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谭应佳 张维杰 宋毅盛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1-36,共6页
内蒙古固阳一带广泛出露了一套太古宙乌拉山 (岩 )群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岩石。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重点地段的研究 ,确定其在区域变质作用中总体处于高角闪岩相 ,但也存在局部高温高压 (麻粒岩相 )的地段。根据脉体特征及相互关系 ... 内蒙古固阳一带广泛出露了一套太古宙乌拉山 (岩 )群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岩石。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重点地段的研究 ,确定其在区域变质作用中总体处于高角闪岩相 ,但也存在局部高温高压 (麻粒岩相 )的地段。根据脉体特征及相互关系 ,划分出第一期以富钠 (脉体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为特征和第二期以富钾 (脉体为钾长花岗岩 )为主的两期混合岩化作用。确定第一期为前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是区域变质作用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期为同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随着乌拉山旋回构造运动的加强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岩化作用 固阳县 内蒙古 闪岩相 变质岩 麻粒岩相
下载PDF
区域变质-混合岩化-花岗岩形成连续演化的模式——地壳花岗岩类形成的一种重要途径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家远 王容嵘 吴郭泉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109-117,共9页
区域变质作用与花岗岩的形成具有不可分割的成因联系。区域变质岩、混合岩、交代花岗岩、侵入花岗岩四者均属同一作用(深成作用)过程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产物。南岭地区两个时期(晋宁旋回和加里东旋回)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花岗岩的规... 区域变质作用与花岗岩的形成具有不可分割的成因联系。区域变质岩、混合岩、交代花岗岩、侵入花岗岩四者均属同一作用(深成作用)过程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产物。南岭地区两个时期(晋宁旋回和加里东旋回)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花岗岩的规律伴生与相互依存的关系,证明了这一客观规律的存在。不论交代花岗岩抑或侵入花岗岩,均是业已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冷凝结晶的产物。所谓花岗岩化,其确切涵义是指固态原岩经选择熔融转变为花岗岩浆的过程,是花岗岩类形成初期阶段(岩浆发生阶段)的特征作用。混合岩化则系花岗岩化过程的低级阶段,也可称为低级花岗岩化。成矿作用主要与这一演化系列的高级阶段所形成的侵入花岗岩,特别是地槽发展末期的后构造期侵入花岗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区域变质 混合岩化
下载PDF
河北阜平平阳片麻状奥长花岗岩的地质和岩相学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西平 万渝生 杨崇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1-72,共12页
平阳片麻状奥长花岗岩位于河北阜平县平阳镇一带,围岩为包括混合岩和片麻岩在内的变质表壳岩,层位上相当于阜平群的下部。研究表明平阳地区空间上存在高级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的“三位一体”,因而由变质岩到花岗岩显示了... 平阳片麻状奥长花岗岩位于河北阜平县平阳镇一带,围岩为包括混合岩和片麻岩在内的变质表壳岩,层位上相当于阜平群的下部。研究表明平阳地区空间上存在高级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的“三位一体”,因而由变质岩到花岗岩显示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相学以及产出关系上的渐变过渡特点。花岗岩中的变质表壳岩以及部分包体不仅在岩性上可和外围的同类岩石对比,而且也显示了明显的深熔作用改造的痕迹。有较为充分的证据表明平阳片麻状花岗岩总体上是原地深熔的奥长花岗岩,局部发生了一定尺度的位移。平阳地区变质表壳岩的深熔作用经历了以流体活动占主导地位、以矿物的溶解和重结晶为主要特点的早期阶段,演变为以部分矿物的熔融占主导地位的高级阶段。平阳片麻状奥长花岗岩的形成代表了阜平岩群变质表壳岩深熔作用的高级演化阶段,对于客观认识阜平岩群的组成和地质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平阳片麻状奥长花岗岩 阜平岩群 变质表壳岩 混合岩化作用 深熔作用 岩石学 岩相学 变质作用
下载PDF
康滇地轴大田地区铀成矿与重大地质事件 被引量:6
14
作者 尹明辉 徐争启 +4 位作者 宋昊 张苏恒 张成江 李涛 田建民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9,共16页
康滇地轴混合岩型铀成矿与混合岩化、构造以及脉岩的关系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大田地区分布的混合岩、长英质脉岩(构造蚀变带内)以及辉绿岩/花岗质脉岩,尤其是富含石墨矿物的石英片岩的年代学特征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研究对象... 康滇地轴混合岩型铀成矿与混合岩化、构造以及脉岩的关系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大田地区分布的混合岩、长英质脉岩(构造蚀变带内)以及辉绿岩/花岗质脉岩,尤其是富含石墨矿物的石英片岩的年代学特征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研究对象。在结合研究团队前期年代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大田地区辉绿岩/花岗质脉岩、富石墨石英片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并获得以下认识:(1)大田地区混合岩化作用发生于840~860 Ma,其原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2)晶质铀矿形成年龄约为775 Ma,与混合岩化作用并无直接的关系,其形成年代与辉绿岩/花岗质脉岩、构造蚀变带内脉岩形成年代较为接近,表明可能为一期产物;(3)锆石中U含量结果分析表明U元素在混合岩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富集现象,表明混合岩是最可能的铀源之一;(4)粗粒晶质铀矿的形成与Rodinia大陆的裂解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期间断裂活动和脉岩活动提供了成矿热源、流体以及储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成矿 混合岩化 脉岩 锆石 大田地区 康滇地轴
下载PDF
甘肃的混合岩及混合岩化作用初探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明宏 张伯祥 +1 位作者 梁国冰 丁仨平 《甘肃地质》 2017年第1期8-16,共9页
甘肃是中国西部造山带发育的省份之一,中—高级区域变质岩发育,有太古宙—早元古代中、高级区域变质岩系构成的稳定克拉通,有显生宙时期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北山、祁连山、秦岭等古生代造山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混合岩、混合岩化... 甘肃是中国西部造山带发育的省份之一,中—高级区域变质岩发育,有太古宙—早元古代中、高级区域变质岩系构成的稳定克拉通,有显生宙时期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北山、祁连山、秦岭等古生代造山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混合岩、混合岩化岩石。根据混合岩化的发生、发展及地质环境可将混合岩化分为区域性混合岩化、边缘混合岩化、断裂带或构造带混合岩化。根据不同程度混合岩化程度可分为混合岩化的变质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初步总结了区域混合岩、注入混合岩与构造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对比了混合岩化岩石、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特征及在甘肃的分布、岩石学变化,分析了混合岩—混合花岗质岩石演化特征,对甘肃混合岩及混合岩化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前人将大片的具片麻状构造的花岗岩视为混合岩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而仅仅按混合岩化程度进行的混合岩化分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岩 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化分类 甘肃
原文传递
Metallogenic Model and Prospecting Indicators of the Boron Deposits in East Liaoning Area 被引量:1
16
作者 Qu Hongxiang, Zhang Guoren, Li Xiandong, Chen Shuliang, Yang Zhongzhu and Wang Zhongjiang (Jinzhou Division of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Dalian 116100 P. R. China) 《Global Geology》 2001年第1期81-89,共9页
The Paleoproterozoic boron deposits in east Liaoning occur in Mg-rich marble of Li’eryu Formation of Liaohe group. The mineralization was controlled by stratigraphic lithology. The volcano-sedimentation is the materi... The Paleoproterozoic boron deposits in east Liaoning occur in Mg-rich marble of Li’eryu Formation of Liaohe group. The mineralization was controlled by stratigraphic lithology. The volcano-sedimentation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ore- formation. Boron mainly derived from volcanic source. Boron in Li’ eryu formation was activated and transferred by mignati- zation and then deposited into ore when metasomatism occurrs in Mg-rich marbl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reconstructed the boron ore bodies. Meanwhile, ore-bearing hydrothermal solution produced by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remetasomated the host-ore rocks or filled in fissure of ore. Boron deposit is a stratabound deposit, which formed by mignatization and structu- ral deformation miner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ODONG area migmatization host rocks migmatization mineralization STRATABOUND deposit
下载PDF
胶东昆嵛山复式花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景奎 杨忠芳 +1 位作者 赵伦山 吴悦斌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67-174,共8页
应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对胶东东部昆嵛山复式花岗岩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体为壳源型花岗岩,是由胶东群、荆山群变质岩系经原地、半原地混合交代作用以及局部重熔作用形成。依据岩体中包体岩石类型的空间组合分带规律,将昆嵛山岩体划分... 应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对胶东东部昆嵛山复式花岗岩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体为壳源型花岗岩,是由胶东群、荆山群变质岩系经原地、半原地混合交代作用以及局部重熔作用形成。依据岩体中包体岩石类型的空间组合分带规律,将昆嵛山岩体划分为JDγ型花岗岩和JSγ型花岗岩;并通过研究该两类型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份及微量元素特征证明:JDγ型花岗岩的源岩为胶东群,而JSγ型花岗岩的源岩为荆山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质 地球化学 成因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对比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成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106-113,共8页
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及室内综合研究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作了对比,得出了它们成矿地质背景相同、均受郯-庐断裂带次级断裂控制;同属混合岩化热液型金矿床;都生成于太古界—元古界绿岩带中;金矿围岩、岩浆... 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及室内综合研究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作了对比,得出了它们成矿地质背景相同、均受郯-庐断裂带次级断裂控制;同属混合岩化热液型金矿床;都生成于太古界—元古界绿岩带中;金矿围岩、岩浆岩条件、围岩蚀变及成矿物质来源等均极为相似的结论,对安徽蚌埠隆起带中寻找新类型金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金矿床 成矿预测 地质构造 地质年龄
全文增补中
黑云母片麻岩—H_2O系统在0.1—0.2GPa压力下的熔融实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宗絮 P.J.Wyllie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05-113,共9页
本文提出了冀东黑云母片麻岩—H2O系统在0.1一0.2GPa压力下熔融买验的相关系。其固相线温度分別为0.1GPa时762℃,0.2GPa时712℃。黑云母消失的温度分別为0.1GPa时787℃,0.2GPa时737℃,石英消失的温度分别为0.1GPa时837.℃,0.2GPa时787.... 本文提出了冀东黑云母片麻岩—H2O系统在0.1一0.2GPa压力下熔融买验的相关系。其固相线温度分別为0.1GPa时762℃,0.2GPa时712℃。黑云母消失的温度分別为0.1GPa时787℃,0.2GPa时737℃,石英消失的温度分别为0.1GPa时837.℃,0.2GPa时787.℃。采用Burn-ham模型计算的在液相线温度下岩浆饱和水的含量分別为0.1GPa时3.8%与0.2GPa时5.8%。根据实验结果以及早前寒武纪时冀东陆壳的古地温可知,该区早前寒武纪角阿岩相岩石分布的地区广泛出现的混合岩化作用应主要归因于陆壳岩石(黑云母片麻岩等)的局部熔融作用。由实验结果以及现代冀东陆壳的地温可推知,壳内低速层可能不是由岩石局部熔融所引起,而是由岩石中含有隙间水流体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 熔化 黑云母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洼区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与壳体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潘传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21-330,共10页
本文论述了东南地洼区的五种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成矿变质作用;探讨了它们与华南亚壳体的演化-运动史的关系;总结了华南亚壳体自身演化-运动及其与相邻壳体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 本文论述了东南地洼区的五种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成矿变质作用;探讨了它们与华南亚壳体的演化-运动史的关系;总结了华南亚壳体自身演化-运动及其与相邻壳体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质作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地洼区 壳体演化 变质作用 矿化 成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