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勘探选区模型——以中上扬子下寒武统海相地层页岩气勘探评价为例 被引量:36
1
作者 杨振恒 腾格尔 李志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4,共7页
页岩气具有"原地"成藏的特征,主要发育在高有机质含量的泥页岩中。在海相沉积地层中,这些优质的泥页岩主要发育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和前陆盆地这3类盆地中。沉积相主要分为陆棚相和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 页岩气具有"原地"成藏的特征,主要发育在高有机质含量的泥页岩中。在海相沉积地层中,这些优质的泥页岩主要发育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和前陆盆地这3类盆地中。沉积相主要分为陆棚相和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与以往油气勘探思路和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探讨了以盆地类型控制选区,以有机相优选区带,以残余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泥页岩厚度和泥页岩埋深约束勘探目标,以泥页岩脆性、泥页岩层温度和压力系统、地层沉降史、原地含气量等约束"甜点"位置的页岩气勘探选区模型,并结合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的现有油气地质条件,认为湘鄂西地区是最为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选区模型 中上扬子 下寒武统 有机相
原文传递
中上扬子区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特征 被引量:34
2
作者 陈尚斌 秦勇 +2 位作者 王阳 张寒 左兆喜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55-1463,共9页
页岩气储层存在从纳米尺度到宏观尺度的非均质性。采用多种实验数据,分析中上扬子地区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与微观非均质性、孔隙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属良好页岩气发育层位,黑色页岩厚度... 页岩气储层存在从纳米尺度到宏观尺度的非均质性。采用多种实验数据,分析中上扬子地区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与微观非均质性、孔隙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属良好页岩气发育层位,黑色页岩厚度一般分别大于100m和50m。筇竹寺组孔隙度、总孔容和孔比表面积等孔隙结构参数均低于龙马溪组,差异性较大。龙马溪组以微孔—过渡孔占绝对优势;孔隙结构参数变异系数及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特征均表明筇竹寺组非均质性更强;最利于储气的微孔不稳定,较少存在渗流型孔隙,各级孔隙间连通性弱;龙马溪组微孔稳定,具渗流型孔隙,连通性好。高成熟度利于有效孔隙形成,有机酸可促进溶蚀孔发育,机械压实作用造成粒内孔和粒间孔减少,黏土矿物通过自身形态转变和层间水排出影响孔隙。储层所受多期构造应力场相似,形成张性和剪性裂隙网,增加储集空间、连通性和渗透性;物质成分及其成岩演化是孔隙结构主要内因,也是孔隙演化本质,孔裂隙显著受TOC和石英等物质影响;TOC和石英含量与总孔容和孔比表面积呈正线性关系,黏土矿物含量与之呈负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非均质性 海相页岩气储层 中上扬子地区
原文传递
中上扬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5
3
作者 陈洪德 黄福喜 +2 位作者 徐胜林 赵立群 滑心爽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5,共9页
以构造-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动态演化观为指导,对中上扬子区震旦纪—中三叠世储层发育分布规律进行新一轮的分析,认为纵向上碳酸盐岩储层与层序格架发育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即对应于全球二级海平面变化旋回中的高水位体系域;储层非均质性强... 以构造-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动态演化观为指导,对中上扬子区震旦纪—中三叠世储层发育分布规律进行新一轮的分析,认为纵向上碳酸盐岩储层与层序格架发育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即对应于全球二级海平面变化旋回中的高水位体系域;储层非均质性强;下古生界以溶蚀、岩溶、白云化和构造缝形成的次生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上古生界原生孔和次生孔均为储集空间。横向上层序格架内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有利区域具有差异性;优质储层多发育于潮坪、缓坡、岩溶斜坡和台内、台缘礁滩环境中,且与白云化作用、溶蚀作用、岩溶作用和构造改造作用密切相关;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储层分布在纵横向上均具有特殊性。综合分析认为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分布规律,即主要储层的发育与全球二级海平面升降旋回中的高位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且二级海平面旋回中的三级海侵旋回也为有利区域性储层发育的层位;海退旋回的晚期有利于古岩溶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而海侵旋回的初期—早期,有利于台地边缘或台内滨外滩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层序格架中的高能沉积环境、有利的岩溶和成岩环境,以及构造复合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古生界 碳酸盐岩储层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中上扬子盆地叠加、改造类型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8
4
作者 倪新锋 陈洪德 +1 位作者 韦东晓 刘文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8-477,共10页
盆地的叠加、改造作用建设性或破坏性地影响了中上扬子叠合盆地不同构造阶段油气资源的形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从盆地演化及生储盖组合的角度将盆地叠合关系分为覆盖型(连续覆盖型、间断覆盖型)以及非覆盖型(下组合保持型、上组合保持型... 盆地的叠加、改造作用建设性或破坏性地影响了中上扬子叠合盆地不同构造阶段油气资源的形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从盆地演化及生储盖组合的角度将盆地叠合关系分为覆盖型(连续覆盖型、间断覆盖型)以及非覆盖型(下组合保持型、上组合保持型)。不同的覆盖关系对烃类的生成、演化、运移、保存或破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盆地演化过程中多旋回构造运动所产生的隆起、坳陷、冲断、褶皱、块断、隆升以及热动力作用等多种方式导致的改造,均对古生代海相盆地油气成藏产生程度不同、利弊不一的影响。最后指出不同覆盖类型的盆地中,以连续覆盖型盆地的前景最为优越;具有间断覆盖特点的江汉南部的沉湖-土地堂复向斜,地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下组合保持型地区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上组合保持型覆盖地区,其油气前景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对于那些由于大型推覆构造所形成的特殊覆盖关系中,下盘海相地层中的油气成藏和勘探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叠加类型 改造作用 成藏效应 油气勘探 中上扬子盆地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页岩气富集条件及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忠宝 王鹏威 +2 位作者 聂海宽 李鹏 李倩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94-3707,共14页
为查明寒武系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及有利勘探区带,通过页岩沉积、烃源、储集特征及典型页岩气井综合解剖与对比,明确寒武系页岩气发育的地质条件及富集主控因素,评价优选出了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页岩整体具有厚度大... 为查明寒武系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及有利勘探区带,通过页岩沉积、烃源、储集特征及典型页岩气井综合解剖与对比,明确寒武系页岩气发育的地质条件及富集主控因素,评价优选出了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页岩整体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差及含气性差的地质特点,页岩气富集受沉积相带、储集性能及保存条件3个因素控制,表现为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的发育是页岩气“成烃”的物质基础,页岩储集性能好是页岩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决定页岩气“富集程度”的关键保障;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叠合评价的方法,在建造条件方面以深水陆棚相带及其控制下的优质页岩厚度为核心参数,在改造条件方面强调构造上“动中找静”、热演化程度“高中找低”、埋藏深度适中的评价原则,提出川西南井研—犍为—威远—资阳、川北南江及中扬子宜昌地区为页岩气勘探最有利地区,长宁—资阳—南江一线的深层地区、隶属于湘、鄂、黔等省份的志留系、奥陶系开孔的向斜区是值得关注的潜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有机质孔 筇竹寺组 牛蹄塘组 富集主控因素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中上扬子五峰组页岩有机质丰度恢复及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志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7,151,共5页
通过室内实验和理论推导,提出一种基于有机质类型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有机质丰度恢复新方法。对中上扬子五峰组高、过成熟烃源岩进行了有机质丰度恢复,五峰组页岩平均有机碳含量为7.45%,平均生烃强度为0.96 t/m2。利用有机质类型、原始有... 通过室内实验和理论推导,提出一种基于有机质类型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有机质丰度恢复新方法。对中上扬子五峰组高、过成熟烃源岩进行了有机质丰度恢复,五峰组页岩平均有机碳含量为7.45%,平均生烃强度为0.96 t/m2。利用有机质类型、原始有机碳含量和生烃强度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五峰组页岩为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厚度薄、生烃强度低的中等烃源岩。为同类海相页岩气资源量估算和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恢复系数 原始有机质丰度 五峰组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中上扬子海相页岩电阻率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高和群 丁安徐 +1 位作者 蔡潇 何贵松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8-582,共5页
文中以中上扬子地台下寒武统及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海相页岩钻井岩心样品为代表,从页岩本身及内部液态流体特征2个方面,对造成同一层位页岩电阻率差异悬殊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受制于导电性矿物质量分数相对较低及页岩较高的... 文中以中上扬子地台下寒武统及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海相页岩钻井岩心样品为代表,从页岩本身及内部液态流体特征2个方面,对造成同一层位页岩电阻率差异悬殊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受制于导电性矿物质量分数相对较低及页岩较高的成岩变质作用,页岩成分及液态流体因素对电阻率的影响有限;含气性较好、电阻率较高的页岩,在扫描电镜下普遍出现了具有白色光亮环带形状的荷电现象,环带与页岩孔缝密切相关,均位于不同颗粒接触部位或微裂隙上;为此,提出了"荷电缝"的概念。进一步分析认为,荷电缝的普遍存在大大改善了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降低了页岩的导电性能,因而它是决定页岩电阻率的主要因素。页岩电阻率与孔、渗的正相关关系印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电阻率 页岩导电性 荷电现象 荷电缝 中上扬子
下载PDF
中西部大盆地重点勘探领域战略选区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程建 周小进 +3 位作者 刘超英 段铁军 余琪祥 曹清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9-237,共9页
国家油气矿业权体制改革与新政导致矿权空白区日益扩大,为了挖掘、提升空白区油气战略价值,促进油气资源的发现与充分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过分析我国油气资源结构与分布特点,聚焦陆上主要矿权空白区,立足油气地质条件与关键成藏要... 国家油气矿业权体制改革与新政导致矿权空白区日益扩大,为了挖掘、提升空白区油气战略价值,促进油气资源的发现与充分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过分析我国油气资源结构与分布特点,聚焦陆上主要矿权空白区,立足油气地质条件与关键成藏要素的研究,按照逐级分类的流程,开展了战略选区与重点勘探领域的优选。塔里木盆地南北台盆深凹区天然气、准噶尔盆地东北石炭系天然气与侏罗系煤层气、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上古生界致密气与煤层气、中上扬子盆外平缓构造区海相页岩气是未来战略选区的重点方向。结合各领域油气地质特点与关键问题,提出了深化研究、技术攻关方向及选区评价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页岩气 油气战略选区 中上扬子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烃源岩硫含量分布与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付小东 邱楠生 +3 位作者 秦建中 滕格尔 刘文汇 王小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5-551,共7页
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烃源岩相对该区陆相烃源岩总体富硫,且不同层位、同层位不同岩性烃源岩硫含量差异明显,总硫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烃源岩中各种形态硫以有机硫和无机黄铁矿硫为主,单质硫在海相烃源岩中较常见... 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烃源岩相对该区陆相烃源岩总体富硫,且不同层位、同层位不同岩性烃源岩硫含量差异明显,总硫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烃源岩中各种形态硫以有机硫和无机黄铁矿硫为主,单质硫在海相烃源岩中较常见,但占总硫含量的比例低。海相烃源岩硫同位素变化范围大,主要在-35‰-30‰,有机硫和单质硫同位素相对偏负,均值分别为-8.68‰和-5.65‰:黄铁矿和硫酸盐硫同位素则相对偏重,均值分别为4.15‰和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含量 烃源岩 海相层系 中上扬子区
下载PDF
贵州下石炭统旧司组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江林 刘伟 +5 位作者 余谦 邱振 贺永忠 郭天旭 汪正江 杨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3-217,共15页
贵州下石炭统旧司组作为页岩气新区新层系勘探重点,近年来虽开展了大量的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但勘探效果甚微。本文在大量露头、钻井和测试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其页岩空间展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页岩气储集特征和含气性特征进行详... 贵州下石炭统旧司组作为页岩气新区新层系勘探重点,近年来虽开展了大量的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但勘探效果甚微。本文在大量露头、钻井和测试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其页岩空间展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页岩气储集特征和含气性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发现旧司组主要沉积于台盆和泻湖环境,黔西南地区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1和Ⅱ2型,在黔南地区主要为I型,TOC主要分布于1%-2%。Ro值主要分布于1%-2.5%,区内热液矿物或温泉的影响不具区域性。页岩中石英含量多,40%。旧司组下段页岩孔隙以宏孔为主,上段页岩孔隙呈中、宏孔并存。孔隙度主要分布2.0%-10.0%,储集性能中等。黔南地区目标层含气性良好,以吸附气为主。黔西南地区目标层以游离气为主,其含气性受断裂和目标层所处应力状态控制。在此分析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经验,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初步优选出:望谟-紫云-罗甸、罗甸-克度和蟠龙-勺米3个有利勘探区,有利区面积约为1448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石炭统 旧司组 页岩气 水页1井 中上扬子
下载PD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fluid flow from East Sichuan to the northwestern periphery of the Xuefeng Uplift,China 被引量:3
11
作者 Tang Liangjie Cui M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29-435,共7页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have restricted explor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fluid activit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rigin and preservation of oil and gas...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have restricted explor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fluid activit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rigin and preservation of oil and gas.In order to study that how the deformation and fluid activity impact the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we did some field work and collected some calcite vein samples for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periods using acoustic emission and fluid inclusions.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the strata distribution,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fluid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structural belts in the study area:East Sichuan,West Hunan and Hubei and the northwestern periphery of the Xuefeng Uplift,and that their tectonic deformation style,fluid inclu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are different.The breakthrough thrusts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anticline core,and a lot of hydrocarbon inclusions were found in calcite veins around the thrusts in East Sichuan.The breakthrough thrusts were only in the syncline core in West Hunan and Hubei,and the brine inclusions did not contain hydrocarbon in calcite veins around the thrusts.Many breakthrough thrusts were found in the northwestern periphery of the Xuefeng Uplift,where there were only rare calcite veins.The de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inclusion indicated that when there was no fault breakthrough in East Sichuan,the Paleozoic covered by the Triassic regional cap was good for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The strata above the Lower Paleozoic were denuded,and lots of brine inclusions and deep infiltration of surface water were found in the West Hunan and Hubei,so only the part of the syncline area with a well developed Silurian regional cap had goo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Intense tectonic movements and denudation we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northwestern periphery of the Xuefeng Uplift,where there were only paleo-reservoirs,non-hydrocarbon fluid activity and poor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luid flow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fluid inclusion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下载PDF
鄂西地区上泥盆统碳质粉砂岩及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12
作者 陈友智 唐永 +1 位作者 任廷聪 何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1-473,共13页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一直是被学者关注的热点,事件的起因与机制并没有定论。前人对华南地区事件期沉积序列、地层同位素、底栖、微体生物和维管植物的类型及演化进行了研究。但对事件起始期下Kellwasser事件...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一直是被学者关注的热点,事件的起因与机制并没有定论。前人对华南地区事件期沉积序列、地层同位素、底栖、微体生物和维管植物的类型及演化进行了研究。但对事件起始期下Kellwasser事件研究较为薄弱,对其古气候、古环境认识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鄂西地区上泥盆统黄家磴组碳质粉砂岩与沉积黄铁矿微量元素与硫同位素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了下Kellwasser事件期气候与环境。研究获得下列认识:1)晚泥盆世弗拉期鄂西地区为淡水环境,气候潮湿,水温约为31℃;2)受陆源营养物质供给的影响,海洋中生物生产力较高,大量沉积有机质分解,厌氧带向下扩张,造成水体氧化—还原带分层;3)大气氧含量介于17.23%~21.18%,黄铁矿δ^(34)S介于-12.01‰~-4.67‰,均未见明显波动;4)下Kellwasser事件未表现出明显的火山喷发、海水缺氧与构造作用成因的特征。研究成果为理解F-F生物大灭绝事件起因提供了参考,也丰富了中-上扬子地区晚泥盆世古气候、古环境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 微量元素 弗拉期 Kellwasser事件 黄铁矿
下载PDF
中、上扬子龙马溪组层序划分及对页岩储层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熊绍云 王鹏万 +4 位作者 黄羚 邹辰 贺训云 李昌 徐政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71-3487,共17页
以详细的岩相研究为基础,利用岩相的垂向叠置关系,结合测井、有机地球化学、沉积特征、矿物学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等分析,将中、上扬子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划分为2个具有完整海侵和海退的三级层序,即SQ1~SQ2,平均延时约为2.5Ma。龙马溪组页... 以详细的岩相研究为基础,利用岩相的垂向叠置关系,结合测井、有机地球化学、沉积特征、矿物学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等分析,将中、上扬子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划分为2个具有完整海侵和海退的三级层序,即SQ1~SQ2,平均延时约为2.5Ma。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主要发育7种成因类型的微米—纳米级微观储集空间,裂缝储集空间为构造剪裂缝和页理缝2类。通过不同孔径孔隙体积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以及页岩对甲烷吸附能力分析,页岩储层孔隙发育主要受有机碳含量控制。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受控于有机质生产力、有机质聚集及有机质保存,最大海泛面附近的δ^13Corg介于-31‰^-30‰之间,高活性铁含量介于1.0%~1.56%之间,δ^13Corg负漂移及高活性铁含量最大,指示了最高的古生产力;沉积速率在最大海泛面附近约为7.5m/Ma,较低的沉积速率有利于有机碳聚集,其有机碳含量高达2%~6%;最大海泛面附近Th/U比值一般为0.24~0.54,V/Cr比值为5.26~8.27,表现出强缺氧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因此,最大海泛面附近为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段,是寻找页岩气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 龙马溪组 层序划分 页岩储层 控制作用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页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邵德勇 张瑜 +6 位作者 宋辉 孟康 罗欢 李艳芳 吴陈君 唐玄 张同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7-1012,共16页
有机孔普遍欠发育是我国南方寒武系页岩气勘探中遇到的实际地质问题,然而,造成有机孔欠发育的主控因素及演化机制迄今为止仍然存在很大争议。该文综合整理了笔者团队近年来对中上扬子不同地区寒武系页岩储层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下... 有机孔普遍欠发育是我国南方寒武系页岩气勘探中遇到的实际地质问题,然而,造成有机孔欠发育的主控因素及演化机制迄今为止仍然存在很大争议。该文综合整理了笔者团队近年来对中上扬子不同地区寒武系页岩储层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下寒武统页岩孔隙发育特征与总有机碳含量(TOC)和成熟度的关系,以及排烃作用对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TOC含量、矿物组成和岩相特征在横向和纵向上波动较大,有机孔发育特征也表现出很强的非均质性。整体上,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度随TOC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但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尽管研究区下寒武统页岩已经普遍进入过成熟阶段,但相比之下,位于过成熟早-中期(Eq R_(o)=2.0%~3.0%)的鄂西宜昌地区和陕南汉中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有机孔发育情况相对优于过成熟晚期(Eq R_(o)=3.0%~3.5%)的四川威远地区,而成熟度最高(Eq R_(o)>4.0%)的黔北地区有机孔发育情况则最差。此外,页岩孔隙发育特征与矿物组成、TOC含量在鄂西宜昌地区ZK003井、EYY1井和贵州开阳ZK909钻孔等研究剖面上均表现出明显二分段性,其中,富有机质页岩二段(上段)具有中等TOC含量和富黏土矿物的典型特征,其发育有机孔情况优于高TOC含量的富有机质页岩一段(下段),与黏土矿物伴生的有机质孔隙十分发育。因此,除了高TOC含量页岩容易被压实和过高成熟有机质发生碳化使得有机孔塌陷和被充填这两种可能的影响机制外,近年来笔者团队还重点提出了排烃对寒武系页岩孔隙发育的影响,特别是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一、二段在生油窗的排烃效率差异,不仅解释了其孔隙发育差异的原因,而且研究结果也为寒武系页岩优质储层筛选及页岩气勘探的“甜点段”预测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中上扬子 下寒武统 有机孔 排烃效率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烃源岩沉积环境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82
15
作者 牟传龙 周恳恳 +1 位作者 梁薇 葛祥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6-532,共7页
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克拉通海相盆地(∈—O2)和发育在克拉通之上的隆后盆地(O3—S)。由于受区域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以及古气候等主控因素的制约,形成了有利于烃源岩生成的沉积环境,奠定了油气生烃成藏的物质基础... 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克拉通海相盆地(∈—O2)和发育在克拉通之上的隆后盆地(O3—S)。由于受区域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以及古气候等主控因素的制约,形成了有利于烃源岩生成的沉积环境,奠定了油气生烃成藏的物质基础。早寒武世,中上扬子地区主要表现为浅海环境,沉积了由上升洋流带来的磷质物质以及分布稳定的黑色页岩,以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地层为代表。中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隆后盆地为局限的浅海环境,形成了以晚奥陶世五峰组和早志留世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代表的烃源岩。上述烃源岩的有利相带呈面状分布于中上扬子地区,为该地区的富烃沉积区,是开展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的重要和首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烃沉积区 油气勘探 早古生代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中上扬子克拉通加里东期(寒武-志留纪)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 被引量:80
16
作者 黄福喜 陈洪德 +2 位作者 侯明才 钟怡江 李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99-2317,共19页
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及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 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及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时空组合与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密切相关。在前人对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取得丰富的研究与勘探成果基础上,加强沉积环境、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研究区认识以及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层序剖面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和相带组合的沉积响应记录,分析这些记录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来有效地揭示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具体以反映盆地整体特性的构造-层序(二级层序)为基础,以反映盆地充填格架的层序地层(三级层序)为单元,以反映层序沉积充填过程的层序结构、体系域叠置方式(四级以上层序)和相带分布规律为剖析对象"的技术路线,基于中上扬子加里东期克拉通盆地类型与演化阶段的划分,剖析了典型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探讨了沉积层序充填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分阶段建立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认为,中上扬子克拉通加里东期由克拉通内和克拉通边缘两大沉积域组成,盆地经历了由伸展机制到挤压机制的两个演化阶段,包括由裂谷型、裂陷型和坳陷型盆地构成的3期沉积充填过程。加里东期克拉通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以及相同阶段不同类型盆地,具有不同的沉积建造类型、层序结构和体系域叠加样式等沉积响应,反映了个性鲜明的沉积充填特征和差异明显的控制因素。构造-层序充填过程的控制因素复杂多变,包括基底构造特征、构造运动、深大断裂、古隆起、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和物源供给等,而多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是特定时期特定盆地形成特有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的关键所在。各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 克拉通 加里东期 沉积层序 充填过程 沉积模式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62
17
作者 陈洪德 庞林 +1 位作者 倪新锋 郝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8,共6页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勘探力度的加大,中上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优势日显突出。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层主要是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SS1-TST),-C1下部(SS3-TST),上奥陶统五峰组(O3w)及S1下部(SS...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勘探力度的加大,中上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优势日显突出。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层主要是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SS1-TST),-C1下部(SS3-TST),上奥陶统五峰组(O3w)及S1下部(SS7-LST,TST),中二叠统栖霞组(P2q)(SS12-TST),P3(SS13-TST),除O3w产于SS7-LST,其余主力烃源岩均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区域性主力储集层主要包括上震旦统灯影组(Z2d)(SS2-HST),-C2,-C3(SS4-HST),C2(SS11-HST),中二叠统茅口组(P2m)(SS12-HST),上二叠统长兴组(P3ch)-T1,T2(SS13-TST,HST),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相一致;区域盖层的分布与区域烃源层的分布基本一致,但要比区域性烃源岩的类型丰富,其发育和分布主要形成于二级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最后指出礁滩相灰岩—白云化或白云岩—古岩溶为最有利储层,古隆起+后期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为最有利部位,川东北—鄂西地区(两边一台)及川东南—黔中—鄂西南地区(一边一台)为勘探目标优选区,川东南—黔北、鄂西—渝东地区下组合较有希望取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物质聚集 油气勘探 海相地层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57
18
作者 陈波 皮定成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3期15-19,共5页
中上扬子地区志留系以泥页岩沉积为主,其中龙马溪组下部发育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这套泥页岩是在鲁丹期冰川消融期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沉积的,受台地古地形的影响,厚层富烃泥页岩主要分布在川东、湘西及鄂东地区。龙马溪组泥页岩以含碳粉... 中上扬子地区志留系以泥页岩沉积为主,其中龙马溪组下部发育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这套泥页岩是在鲁丹期冰川消融期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沉积的,受台地古地形的影响,厚层富烃泥页岩主要分布在川东、湘西及鄂东地区。龙马溪组泥页岩以含碳粉砂质泥页岩为主,分布稳定;有机碳含量最高达到6.5%,在石柱冷水溪剖面TOC大于1.0%的厚度近105m,有机质类型以Ⅰ—Ⅱ为主,成熟度高,是页岩气勘探的潜力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志留系 页岩气 资源潜力
下载PDF
峨眉地幔柱对中上扬子区二叠纪成藏条件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57
19
作者 罗志立 孙玮 +1 位作者 韩建辉 王睿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154,共11页
峨眉地幔柱与峨眉地裂运动有何关系?它对中上扬子区二叠纪天然气藏有何影响?研究地幔柱和地裂运动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和开拓新的油气资源有何意义?这些均是复杂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多年研究峨眉地裂运动基础上,利用前人对峨眉地幔柱... 峨眉地幔柱与峨眉地裂运动有何关系?它对中上扬子区二叠纪天然气藏有何影响?研究地幔柱和地裂运动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和开拓新的油气资源有何意义?这些均是复杂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多年研究峨眉地裂运动基础上,利用前人对峨眉地幔柱的研究成果,探讨扬子板块西北缘拗拉槽群形成与峨眉地幔柱关系,以及峨眉地幔柱产生的热力作用对烃源岩转化和优质储层的影响。对比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建议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加强地幔柱和地裂运动对油气成藏条件影响的研究,同时开展地幔柱对2个盆地无机成因油气资源的探索,争取发现新的油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地幔柱 峨眉地裂运动 成藏条件 拗拉槽群 中上扬子区 二叠系成藏条件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3
20
作者 牟传龙 葛祥英 +3 位作者 许效松 周恳恳 梁薇 王秀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7-440,共14页
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涧草沟组)、五峰组和观音桥组。笔者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 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涧草沟组)、五峰组和观音桥组。笔者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潮坪相以沉积灰岩、白云岩、钙质粉砂岩和粉砂岩等为特征。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页岩和粉砂质页岩。深水盆地相主要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产以营漂浮生活的笔石为主的生物组合。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世桑比—凯迪早中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汉南隆起、川中隆起、川西—滇中—黔中—雪峰隆起不断抬升扩大,中上扬子地区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原本镶边型碳酸盐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大范围的浅海陆棚相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凯迪晚期—赫南特期,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围限作用加剧,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大面积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硅质页岩。尤其川东南宜宾—泸州,川北旺苍—南江及黔北渝东武隆道真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和硅质页岩,具很好的生烃潜力,应视为下一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