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3 位作者 鲁明星 李小坤 李云春 李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553,共9页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氮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氮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早、中、晚稻的平均增产量分别为1641、1717和16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37.6%、27.5%和35.0%。早稻和中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加,而晚稻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和千粒重提高所致。早、中、晚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0.7、10.0和10.4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46.2、50.1和45.3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1.0%、33.2%和24.8%,生理利用率分别为31.8、31.8和41.1 kg/kg。3种类型水稻的土壤氮素依存率平均值都在60%以上,表明水稻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其中晚稻对土壤氮素的依赖程度要大于早稻和中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中稻 晚稻 氮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磷增产效应及磷肥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3 位作者 鲁明星 李小坤 李云春 李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5-802,共8页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磷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了磷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磷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早、中、晚稻施用磷肥都有显著...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磷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了磷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磷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早、中、晚稻施用磷肥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增产量分别为706、774和56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3.3%、11.3%和9.4%。不同类型水稻对磷肥投入的反应不同,相应的磷肥利用率也不同,早、中、晚稻的磷肥(P2O5)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3.3、13.3和11.6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116.4、148.0和157.5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4.2%、13.7%和11.3%,生理利用率分别为85.2、110.4和65.4 kg/kg。3种类型水稻对土壤磷素的依存率平均在87%~89%之间,说明水稻吸收的磷主要来自于土壤而不是肥料,其中晚稻对土壤磷素的依赖程度相对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中稻 晚稻 磷肥 产量 磷肥利用率
下载PDF
早稻、晚稻和中稻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16
3
作者 叶廷红 李鹏飞 +4 位作者 侯文峰 邢烈火 吴海亚 张建设 李小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目的】阐明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及其差异,为水稻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2016年各年份及田间试验、籼稻、目标产量最佳施肥处理等关键词,搜集了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网等数据库中发... 【目的】阐明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及其差异,为水稻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2016年各年份及田间试验、籼稻、目标产量最佳施肥处理等关键词,搜集了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网等数据库中发表的论文和结果。分析了早稻、晚稻和中稻的产量、氮素积累量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基于分析结果,于2016和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布置田间试验,测定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干物质量及氮含量,计算氮积累量,采用Logistic方程y=K/(1+ae^-bt)拟合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过程,分析早稻、晚稻和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结果】符合筛选标准的早稻、晚稻、中稻产量样本数分别为92、116、132个,氮素积累量样本数分别为55、56、55个,百千克籽粒吸氮量样本数分别为50、48、54个。试验省份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广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早稻、晚稻和中稻平均产量分别为7.40、7.84、8.67 t/hm^2;平均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40.8、148.9、157.7kg/hm^2;平均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分别为2.00、1.92、1.79 kg。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晚稻和中稻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分别在移栽后28~54、24~54、30~63天,均在拔节期-灌浆期;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分别为26、30、32天左右,表现为中稻>晚稻>早稻。早稻、晚稻和中稻氮素积累也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早稻、晚稻、中稻氮素快速积累期分别在移栽后17~41、14~46、11~43天;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分别为24、33、32天,中稻和晚稻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比早稻长。早稻、晚稻、中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为50.5~54.4、54.6~57.9、62.7~64.8 kg/kg,中稻显著高于早稻和晚稻;稻氮肥偏生产力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晚稻 中稻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安徽省中季稻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褚荣浩 申双和 +2 位作者 李萌 邵立瑛 高磊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6-512,共7页
根据安徽省1961-2013年常规气象资料和1980-2011年中稻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Morlet小波分析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安徽省各等级高温热害发生时间分布、年际变化、周期性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3年,安徽省... 根据安徽省1961-2013年常规气象资料和1980-2011年中稻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Morlet小波分析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安徽省各等级高温热害发生时间分布、年际变化、周期性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3年,安徽省中季稻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频次较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尤以8月上旬最高,轻、中、重级高温热害平均2.15a、3.81a、4.69a发生1次,且轻度热害发生次数最多;(2)53a来安徽中稻生育期内各级别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80年代发生频次最少;(3)各级别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均有显著的周期性震荡规律,存在48a、28a、12a的变化周期;(4)各级别高温热害发生频次空间分布总体呈南部偏多,并由西南部向周围递减的趋势,尤以安庆最为严重;(5)安徽中稻产量与高温热害频次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中季稻 高温热害 规律分析
下载PDF
等养分条件下缓/控释肥料替代部分速效化肥对中稻生产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胡丹丹 范呈根 +1 位作者 洪欠欠 吴建富 《中国稻米》 2018年第1期16-19,共4页
以杂交稻Y两优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红壤性稻田和潮沙泥田的田间试验,在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比较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一次性基施100%缓/控释肥料(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料(80%CRF)对中稻产量、氮素利用效... 以杂交稻Y两优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红壤性稻田和潮沙泥田的田间试验,在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比较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一次性基施100%缓/控释肥料(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料(80%CRF)对中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00%CRF、80%CRF处理水稻产量均高于CF处理,增幅为5.17%~6.48%,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CF处理相比,100%CRF、80%CRF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增幅平均分别为16.2%~24.6%和18.0%~20.2%(P<0.05);而氮肥的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00%CRF、80%CRF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的净收益,与CF处理相比增幅为5.87%~6.19%(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料 中稻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湖北中稻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刘东海 陈云峰 +3 位作者 李双来 乔艳 张智 胡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88,共5页
为评价中稻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NE)推荐施肥对中稻产量效应、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于2013~2017年期间在湖北省开展了42个试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广水市推荐施肥NE比习惯施肥FP施氮肥低18.0%,磷肥高23.9%和钾肥高8.9%情况下,... 为评价中稻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NE)推荐施肥对中稻产量效应、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于2013~2017年期间在湖北省开展了42个试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广水市推荐施肥NE比习惯施肥FP施氮肥低18.0%,磷肥高23.9%和钾肥高8.9%情况下,中稻增产1.4%,差异不显著。赤壁市推荐施肥NE比习惯施肥FP施氮、磷和钾肥分别减少8.8%、32.9%和44.1%的情况下,中稻增产6.9%,差异不显著。中稻氮、磷和钾肥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5、9.5和1.3 kg/kg,中稻氮、磷和钾肥平均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9.8%、6.5%和27.9%。水稻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促进了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增产增收效果,氮肥利用效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在中稻种植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专家系统(NE) 中稻 产量 养分利用率 湖北省
下载PDF
2016年湖北省中稻高温热害影响调查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邓爱娟 刘可群 +1 位作者 刘敏 刘凯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7期3260-3264,3291,共6页
2016年7月22至8月2日、8月10-25日湖北省先后出现两段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对湖北省中稻抽穗扬花和灌浆造成了一定影响。据调查,湖北省大部中稻都遭遇了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结实率下降明显,部分中稻灌浆期再度遭遇高温热害,千粒重也有所下... 2016年7月22至8月2日、8月10-25日湖北省先后出现两段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对湖北省中稻抽穗扬花和灌浆造成了一定影响。据调查,湖北省大部中稻都遭遇了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结实率下降明显,部分中稻灌浆期再度遭遇高温热害,千粒重也有所下降,2016年夏季高温热害对湖北省中稻产量有较明显的影响。除了高温热害,前期的梅雨期暴雨洪涝也对中稻产量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分蘖期受淹,有效穗减少,也是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高温热害 结实率 千粒重 湖北省
下载PDF
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章起明 郭水连 +2 位作者 汪建军 廖满庭 李明胡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106-111,共6页
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是影响中稻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宜春市10个区县近30 a(1990~2019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气温观测数据和近16 a(2004~2019年)的中稻结实率数据,研究宜春市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结... 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是影响中稻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宜春市10个区县近30 a(1990~2019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气温观测数据和近16 a(2004~2019年)的中稻结实率数据,研究宜春市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稻结实率与6~8月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及连续最长高温日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宜春市1990~2002年高温年少发生,2003~2019年高温年多发生;(3)近30 a宜春市6~8月高温日数总体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高温日数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其中7月下旬最多;(4)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分布具有西轻东重、北轻南重的特点,其中以樟树、丰城等东南部地区最易受高温热害的影响,而铜鼓、靖安等西北部地区发生高温热害的风险最小,这与中稻结实率分布情况刚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抽穗扬花期 结实率 高温热害 发生规律
下载PDF
优质稻甬优9号山区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金才 《福建稻麦科技》 2013年第1期43-44,共2页
甬优9号是粳型优质稻品种,2010年至2012年在浦城县作一季中稻山区示范种植,表现丰产性好、米质优、口感好、适应性广等优点。文章总结了该品种近年在浦城县示范推广的品种生产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甬优9号 一季中稻 生产示范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重庆市中稻气候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唐云辉 陈艳英 +1 位作者 梅勇 高阳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3期383-387,共5页
运用多要素回归积分方法的差分形式,综合分析了重庆市中稻对生育期间温度、降水、日照的适应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产量影响指数,用于衡量中稻生育期各气候因子对最终产量影响的权重。结果显示,对重庆中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3月中旬的倒春... 运用多要素回归积分方法的差分形式,综合分析了重庆市中稻对生育期间温度、降水、日照的适应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产量影响指数,用于衡量中稻生育期各气候因子对最终产量影响的权重。结果显示,对重庆中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3月中旬的倒春寒天气(容易造成中稻出苗困难、基本苗不足)和6月下旬的阴雨天气(影响中稻开花授粉),平均可以造成190kg/hm2的产量波动;其次为伏旱期间7月下旬-8月上旬的降水,此期中稻正处于灌浆中后期,旬产量影响指数达到160~170kg/hm2;6月中旬、7月上旬的降水,7月上、中旬的温度,旬产量影响指数也能达到130~15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要素 回归积分 中稻 气候适应性 重庆
下载PDF
测土配方施肥对慈利县中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春娥 易宗建 +5 位作者 李海露 袁沛 黎圣云 吴婷婷 古涛涛 周旋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50-54,共5页
2020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慈利县中稻产量、产量构成以及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全肥处理的中稻籽粒产量达8 577.1 kg/hm^(2),较常规全肥处理增产2.24%;配方全肥处理每100 kg经济产量的氮、磷、钾... 2020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慈利县中稻产量、产量构成以及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全肥处理的中稻籽粒产量达8 577.1 kg/hm^(2),较常规全肥处理增产2.24%;配方全肥处理每100 kg经济产量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01、0.92和1.88 kg,较常规全肥处理分别提高0.20、0.07和0.36 kg;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配方施肥处理中稻的氮、磷、钾平均利用率分别提高1.86、2.01和6.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稳氮控磷增钾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有效改善慈利县中稻产量结构,提高水稻养分利用效率,实现增产增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 中稻 产量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南方山区中稻机插条件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立才 李艳大 +4 位作者 舒时富 李星 王康军 江向荣 吴荣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1-24,共4页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以2个中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H)、中(M)、低(L)3个施肥水平和11.7 cm、14 cm、16 cm 3个机插株距,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茎蘖动态、干物质量、产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各处理茎蘖数的动态变化均呈单峰曲线,...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以2个中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H)、中(M)、低(L)3个施肥水平和11.7 cm、14 cm、16 cm 3个机插株距,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茎蘖动态、干物质量、产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各处理茎蘖数的动态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茎蘖数、叶和茎的干物质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穗的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均以M施肥水平的最大,其产量比H和L施肥水平分别平均增产375.45 kg/hm2和545.85 kg/hm2,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36%和6.47%。机插株距为11.7 cm的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均比株距14 cm和16 cm的高;其产量分别比株距14 cm和16 cm的增产249.30 kg/hm2和319.6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2.83%和3.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中稻 机械化生产 施肥水平 株距
下载PDF
顺昌县烟后稻新品种简比试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良权 《福建稻麦科技》 2018年第1期49-51,共3页
以两优667为对照,选用广优673、Y两优5866、甬优17、欣优827、嘉丰优2号、中浙2优58、Ⅱ优039等7个中稻新品种进行简比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7、嘉丰优2号、广优673等3个品种生育期适中、株型较紧凑、后期转色好、穗大粒多、综合性状良... 以两优667为对照,选用广优673、Y两优5866、甬优17、欣优827、嘉丰优2号、中浙2优58、Ⅱ优039等7个中稻新品种进行简比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7、嘉丰优2号、广优673等3个品种生育期适中、株型较紧凑、后期转色好、穗大粒多、综合性状良好等特点,适宜作为烟后稻推广品种扩大示范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后稻 中稻 农艺性状 简比试验
下载PDF
广优3186在仙游县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专 陈清火 《福建稻麦科技》 2014年第1期42-43,共2页
广优3186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广抗13A×金恢3186杂交选育的中籼三系杂交稻品种。2013年参加仙游县中稻品种展示和高产示范栽培,表现优质、高产、抗瘟性较强等特点,介绍了其在仙游县种植表现... 广优3186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广抗13A×金恢3186杂交选育的中籼三系杂交稻品种。2013年参加仙游县中稻品种展示和高产示范栽培,表现优质、高产、抗瘟性较强等特点,介绍了其在仙游县种植表现及主要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优3186 中稻 高产栽培
下载PDF
两优616在武平作中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文生 朱宏生 《福建稻麦科技》 2015年第4期48-50,共3页
两优616系用广占63-4S与福恢616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2012年起引进武平试种、示范、推广,表现为米质优、丰产稳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总结了两优616在武平作中稻种植表现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 中稻 两优616 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下载PDF
ORYZA2000在江汉平原中稻生长模拟中的适用性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志雄 万素琴 刘敏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5024-5026,5037,共4页
利用荆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2001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中稻生育期、生物量观测资料,对O-RYZA2000作物参数进行校正,获取了丰两优1号的发育期速率、分配系数、比叶面积等基本作物参数,并利用2000年、2002年的观测数据和观测资料对模型适应... 利用荆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2001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中稻生育期、生物量观测资料,对O-RYZA2000作物参数进行校正,获取了丰两优1号的发育期速率、分配系数、比叶面积等基本作物参数,并利用2000年、2002年的观测数据和观测资料对模型适应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ORYZA2000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中稻的生物量、叶面积动态变化趋势及最终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2000 作物模型 中稻
下载PDF
广优673在建瓯市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和生 《福建稻麦科技》 2015年第2期50-51,共2页
广优673是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育成的杂交稻新品种,于201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14年在建瓯市龙村乡示范推广,表现丰产性好、熟期适中、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 广优673是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育成的杂交稻新品种,于201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14年在建瓯市龙村乡示范推广,表现丰产性好、熟期适中、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介绍了广优673在建瓯市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优673 杂交中稻 种植表现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深两优5814中稻机插秧壮秧培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梅章根 《福建稻麦科技》 2014年第4期30-32,共3页
2010年引进种植深两优5814,表现优质高产。为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2012年以来推广机械插秧技术,现总结深两优5814作机插中稻的壮秧培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中稻 深两优5814 机械插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中浙优8号在政和县作中稻—再生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叶和 《福建稻麦科技》 2016年第2期59-60,共2页
中浙优8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集团有限公司选育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福建省引种审批。2014—2015年引进政和县东平镇东平村作为再生稻示范种植,表现出米质优、产量高、抗病强、长势旺等优点。总结了中浙优8号在政... 中浙优8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集团有限公司选育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福建省引种审批。2014—2015年引进政和县东平镇东平村作为再生稻示范种植,表现出米质优、产量高、抗病强、长势旺等优点。总结了中浙优8号在政和县作中稻—再生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浙优8号 中稻 再生稻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福建中、晚稻主栽品种(组合)抗瘟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家豪 张学博 +3 位作者 曾汉章 林时迟 张轼 鲁国东 《福建农业学报》 2000年第3期23-28,共6页
对福建省 2 3个中、晚稻主栽品种进行了两年苗期人工接种和在病区 4个鉴定点采取田间自然诱发对叶瘟和穗颈瘟的鉴定 ,综合评定为中抗以上的品种有荆糯 6号、汕优 10号、特优 689、汕优 70、特优 70、汕优明 86等 6个品种 ;根据抗谱分析 ... 对福建省 2 3个中、晚稻主栽品种进行了两年苗期人工接种和在病区 4个鉴定点采取田间自然诱发对叶瘟和穗颈瘟的鉴定 ,综合评定为中抗以上的品种有荆糯 6号、汕优 10号、特优 689、汕优 70、特优 70、汕优明 86等 6个品种 ;根据抗谱分析 ,汕优 10号抗性最强、抗谱最广 ,其次为荆糯 6号、特优 689,后 3个品种抗性较弱 ,抗谱较窄。文中对 2 a抗性鉴定不一致的品种以发病重的一年代表该品种的抗性作了论证 ;分析了 2 a抽穗期降雨日数基本相同而穗颈瘟发病情况却不同的原因 ,讨论了汕优多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晚稻 稻温病 抗病品种 抗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