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Wallerian Degeneration of the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s Secondary to Pontine Infarction 被引量:11
1
作者 Zhi-Yong Zhang Zhi-Qin Liu +2 位作者 Wei Qin Ya-Wen Chen Zun-Jing Li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665-671,共7页
Background: Wallerian degeneration (WD) of bilateral middle cerebellar its characteristics have not yet been clarified because of the low incidence peduncles (MCPs) can occur following pontine infarction, but Thu... Background: Wallerian degeneration (WD) of bilateral middle cerebellar its characteristics have not yet been clarified because of the low incidence peduncles (MCPs) can occur following pontine infarction, but Thus, the present study discussed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information from consecutive 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WD of bilateral MCPs following pontine infarction in three hospitals over the past 4 years between October 2012 and October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ith pontine infarction had no secondary WD). Results: This study involved 30 patients with WD of MCPs, with a detection rate of only 4.9%. The primary infarctions (χ2 -24.791, P = 0.001, vs. control group) were located in the paramedian pons in 21 cases (70.0%), and ventrolateral pons in nine cases (30.0%). WD of the MCPs was detected 8-24 weeks after pons infarction using 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I); all secondary WDs were asymptomatic and detected incidentally. All WD lesions exhibited bilateral, symmetrical, and boundary blurring on MRI. The signal features were hypointense on Tl-weighted imaging, hyperintense on T2-weighted imaging and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and slightly hyperintense or isointense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an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ps. Secondary brainstem atrophy was found in six (20.0%) cases. A 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 0-2 was found in 10 (33.3%) cases and score 〉2 in 20 (66.7%) cases at 90 days after discharge, and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was worse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χ2 =12.814, P - 0.001 ). Conclusions: Despite the rarity of bilateral and symmetrical lesions of MCPs, secondary WD should be highly suspected if these lesions occur within 6 months after pontine infarction, particularly parainedian ports. Conventional MRI appears to be a relatively sensitive method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s Neurological Prognosis Pontine Infarction WallerianDegeneration
原文传递
急性桥臂梗死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7
2
作者 赵媛 马文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桥臂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急性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表现为头晕20例,其中伴行走不稳9例;恶心、呕吐10例,耳鸣4例,听力减退5例,水平性眼震5例,一侧眼球外展受限2例,中枢性面瘫2例,周围... 目的研究急性桥臂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急性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表现为头晕20例,其中伴行走不稳9例;恶心、呕吐10例,耳鸣4例,听力减退5例,水平性眼震5例,一侧眼球外展受限2例,中枢性面瘫2例,周围性面瘫3例,一侧肢体中枢性瘫痪5例,四肢瘫痪1例,一侧面部痛觉减退4例,共济失调9例。头颅CT检查示桥臂梗死10例(37%)。头颅MRI检查23例患者,均示桥臂长T1、长T2、DWI高信号的新梗死灶(100%),其中21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桥臂梗死。结论急性桥臂梗死以前庭神经和小脑损害的表现为主,以及存在三叉神经、面神经、展神经和锥体束受累的表现。MRI对其诊断的准确性很高,应作为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臂 脑梗死 临床特点 MRI
下载PDF
小脑中脚扩散张量成像参数预测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大明 李捷 +6 位作者 王金辉 罗芳富 赵瀛 王凌燕 李永祥 张明贵 宋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小脑中脚的扩散参数在起病3个月内及1年左右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有偏瘫体征的首次发病的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病例10例,分别于发病...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小脑中脚的扩散参数在起病3个月内及1年左右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有偏瘫体征的首次发病的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病例10例,分别于发病后3个月内(首次)及发病1年左右(第2次),基于兴趣区方法在大脑脚锥体束解剖学区域和小脑中脚桥小脑束解剖学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均于DTI检测时同步评定,并于最后1次随访的同时,分别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①发病3个月内,首次扫描的大脑脚病灶受累侧的FA值(0.396±0.102)和发病后1年时的FA值(0.447±0.067)较未受累侧的FA值[(0.540±0.109)和(0.535±0.081)]明显降低(P〈0.01);而首次扫描的小脑中脚受累侧的FA值(0.599±0.116)和发病后1年时的FA值(0.539±0.102)较未受累侧FA值[(0.489±0.047)、(0.483±0.070)]明显升高(P〈0.05);②首次大脑脚的rFA值与同时间点上下肢运动各自PG分值及运动结局总PG分值均呈明显相关(P〈0.05),亦与发病1年随访时NIHSS、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以及与mRS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③首次小脑中脚的rFA值与同时间点的上肢运动PG分值及运动总PG分值呈明显相关(P〈0.05),亦与发病1年随访时的NIHSS、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mRS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发病1年随访时下肢运动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预后 小脑中脚 步行
原文传递
急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娟 张美娇 +1 位作者 王剑锋 刘世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637-643,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桥臂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探讨其病因及相关机制,提高对可累及桥臂的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核磁弥散成像(DWI)存在桥臂高信号的住院患者共82例,总结其临床特征,进一步行病因及... 目的分析急性桥臂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探讨其病因及相关机制,提高对可累及桥臂的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核磁弥散成像(DWI)存在桥臂高信号的住院患者共82例,总结其临床特征,进一步行病因及相关机制探讨。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以头晕/眩晕为主要症状,共济失调为主要体征,可伴肢体无力或麻木、构音障碍、走路不稳等。②68例为(82.9%)单侧桥臂病变,14例(17.1%)为双侧桥臂病变。③72例(87.8%)诊断为急性脑梗死,7例(8.5%)诊断为华勒氏变性,1例(1.2%)诊断免疫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能性大,1例(1.2%)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可能性大,1例(1.2%)MOG抗体病。④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0例(27.8%)为孤立单侧桥臂梗死,其中11例(55.0%)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5例(25.0%)为小动脉闭塞型,4例(20.0%)为不明原因;45例(62.5%)单侧桥臂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其中33例(73.3%)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例(8.9%)为心源性栓塞,9例(20.0%)为未明原因型;2例孤立双侧桥臂梗死,5例双侧桥臂合并其他部位梗死,病因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结论(1)急性桥臂病变临床症状以头晕/眩晕最多见,病因以脑梗死最多见。(2)桥臂梗死多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孤立桥臂梗死及双侧桥臂梗死临床相对少见,病因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其次为不明原因型、小动脉闭塞型、心源性脑栓塞。(3)华勒氏变性、免疫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MOG抗体病和中枢神经淋巴瘤也可出现桥臂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臂 临床特征 病因学
下载PDF
桥臂梗死18例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项正兵 吴晓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20期41-43,52,共4页
目的探讨桥臂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4年8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18例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性步态伴... 目的探讨桥臂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4年8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18例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性步态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障碍、听力下降、Homer综合征。部分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球麻痹,少数有锥体束受累表现。头颅MRI检查主要表现单侧桥臂伴或不伴其他后循环区长T1WI、长T2WI、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的梗死灶,其中1例为孤立的双侧桥臂梗死。本组病例经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但桥臂梗死伴其他后循环区梗死预后较差。结论桥臂梗死在后循环梗死中少见,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及时的头颅MRI有助于确诊,经积极的治疗预后相对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臂梗死 小脑前下动脉 临床特点
下载PDF
桥臂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殷建瑞 张文胜 +7 位作者 杨新光 梁建峰 姬云翔 曾思铭 李文锋 张世峰 解龙昌 龙友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9期942-947,共6页
目的探讨桥臂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收集2010-01—2017-0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收治的26例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文献复习。结果桥臂梗死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目的探讨桥臂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收集2010-01—2017-0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收治的26例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文献复习。结果桥臂梗死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眩晕、视物旋转、耳鸣、听力损害、行走不稳、周围性或中枢性面瘫、构音欠清、水平眼震等,其中双侧桥臂梗死4例。治疗后大部分病例预后相对较好,2例合并前循环和其他区域后循环梗死者死亡。结论桥臂梗死在后循环梗死中并不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头颅MRI检查可明确诊断。经改善循环、抗血小板等治疗后,多数病人症状可缓解。对于合并前后循环梗死患者,详细的脑血管检查,如全脑血管造影等有助于完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臂梗死 小脑前下动脉 后循环梗死 磁共振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以听力下降和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告
7
作者 张清华 孙勍 +3 位作者 戴静 马维娅 王恩彤 单希征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45-146,共2页
报告1例男性,54岁以听力下降伴眩晕就诊的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桥臂梗死、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经介入行颅内夹层动脉瘤支架植入术治疗。我们结合文献复习对听力下降伴眩晕及夹层动脉瘤的诊疗予以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听力下降 眩晕 桥臂梗死 夹层动脉瘤
下载PDF
双侧小脑中脚梗死10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学初步研究
8
作者 姜季委 刘亚欧 +5 位作者 龚浠平 王琳琳 李汶逸 邹昕颖 李俊杰 徐俊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4-660,共7页
目的探索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因和潜在机制,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诊断为急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入院时社会人口学数... 目的探索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因和潜在机制,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诊断为急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入院时社会人口学数据、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估其脑梗死的部位和特点,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评估其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血管情况。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评估脑梗死病因学分型和发病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双侧小脑中脚急性梗死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51.0~86.0(64.8±11.4)岁,入院时NIHSS评分为2.0~12.0(4.9±2.9)分。所有患者均有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常见的是高血压(10例)和脂蛋白代谢异常(8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10例),其次是共济失调(9例)和构音障碍(8例)。10例中4例为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6例合并其他椎-基底动脉供血脑区梗死,其中4例为合并小脑半球梗死,与临床症状相一致。所有患者脑梗死病因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V4段和小脑前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为最常见受累血管(9例);5例发病机制为低灌注/微栓子清除障碍,4例为动脉-动脉栓塞,1例载体动脉斑块阻塞穿支。结论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是一类以眩晕、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罕见且呈高度异质性的脑血管病。梗死病因多为椎动脉V4段和小脑前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因责任血管的解剖变异性,发病机制涉及低灌注/微栓子清除障碍、动脉-动脉栓塞和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也使得梗死部位在影像学上呈现孤立性或合并小脑半球、脑干梗死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小脑中脚 病因学 小脑前下动脉 椎动脉
原文传递
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娟(综述) 张美娇(审校) 王剑锋(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144-1146,共3页
桥臂又称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MCP),是3对小脑脚中最大者,是连接大脑皮质和脑桥、小脑的中继站。近年来,关于桥臂病变的病例报道及研究明显增加,本文主要对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及总结。1桥臂的解剖及... 桥臂又称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MCP),是3对小脑脚中最大者,是连接大脑皮质和脑桥、小脑的中继站。近年来,关于桥臂病变的病例报道及研究明显增加,本文主要对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及总结。1桥臂的解剖及血供特点1.1桥臂的解剖特点桥臂位于桥脑被盖部外侧,由连接桥脑和小脑的纤维束组成。纤维的排列分为横向和纵向,纵向由皮质脊髓束、皮质脑桥束、皮质延髓束组成,穿过桥脑中央腹部,桥脑核与纵向纤维形成桥脑小脑束,向后延伸并从桥脑后方横向穿过桥脑中线进入小脑,呈扇形至小脑半球和桥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臂 病因学
下载PDF
急性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紫茜 张雷 +1 位作者 傅蓉 杨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941-942,共2页
小脑中脚(MCP)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白质纤维组成,是皮质小脑通路的一部分。MCP由多条血管供血,该区域梗死并不常见,而孤立性双侧MCP梗死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资料简要探讨孤立性双侧小... 小脑中脚(MCP)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白质纤维组成,是皮质小脑通路的一部分。MCP由多条血管供血,该区域梗死并不常见,而孤立性双侧MCP梗死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资料简要探讨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小脑中脚梗死 小脑前下动脉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不同疾病伴发的小脑中脚病变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11
作者 周晓影 付胜奇 +3 位作者 张津 任雅芳 宋良 张淑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28-33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导致小脑中脚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10月就诊我院的9例小脑中脚病变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9例患者小脑中脚均可见异常信号影,其...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导致小脑中脚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10月就诊我院的9例小脑中脚病变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9例患者小脑中脚均可见异常信号影,其中:例1: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3 m,头晕、行走不稳10 d,既往有脑桥梗死,诊断为华勒变性;例2:脑桥出血后头晕、行走不稳1 y,诊断为桥脑出血并桥臂华勒变性;例3:头晕、行走不稳1 y,加重3 m,诊断为多系统萎缩;例4:记忆力减退2 m,加重10 d,既往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为狼疮性脑病;例5:发作性四肢抽搐、意识丧失3 d,既往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断为肾性脑病;例6:左下肢无力4 m,头晕、言语不利2 d,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例7:头晕、行走不稳15 d,HIV阳性,诊断为HIV脑病;例8:双手持物笨拙4 y,不自主抖动2 d,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例9:头晕、行走不稳3 m,既往有霍奇金淋巴瘤病史,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小脑中脚病变病因复杂,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以减少临床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中脚病变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