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东南盆地中中新世重力流海底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9
1
作者 谢玉洪 范彩伟 +3 位作者 周家雄 张迎朝 谭建财 任科英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0-228,共9页
以往研究认为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形成于中新世末期,而在中新世早中期盆地北部为古斜坡地形。通过对琼东南盆地中新统坡折带、区域海平面、三角洲与重力流海底扇沉积的关系分析,结合钻井、地震等资料确定了琼东南盆地中中新世海底扇沉积... 以往研究认为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形成于中新世末期,而在中新世早中期盆地北部为古斜坡地形。通过对琼东南盆地中新统坡折带、区域海平面、三角洲与重力流海底扇沉积的关系分析,结合钻井、地震等资料确定了琼东南盆地中中新世海底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在中新世早中期盆地北部发育沉积、断裂和挠曲3种类型坡折,海底扇的沉积分布主要是受到沉积坡折控制,尤其是10.5Ma区域海平面下降时期,陵水凹陷、乐东凹陷发育早、晚2期大型富砂海底扇,早期海底扇沉积在陵水凹陷,浊积水道迁移快,数量多但下切作用不强;晚期海底扇沉积在乐东凹陷,浊积水道稳定分布,数量少,下切明显,朵叶体平面呈扇形分布,海底扇水道和朵叶体是有利的沉积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中中新统 坡折带 海底扇 控制因素 沉积特征
原文传递
甘肃兰州盆地中中新世泉头沟动物群的食虫类、跳鼠类和兔形类 被引量:19
2
作者 邱铸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7-302,346,共16页
记述了甘肃兰州永登下街泉头沟发现的5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3个首次在这一经典地点发现的种。化石组合的分析表明,泉头沟动物群的时代与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接近,并有一个与通古尔动物群相似、指示温带干旱、半干旱丛林... 记述了甘肃兰州永登下街泉头沟发现的5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3个首次在这一经典地点发现的种。化石组合的分析表明,泉头沟动物群的时代与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接近,并有一个与通古尔动物群相似、指示温带干旱、半干旱丛林-草原的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盆地 中新世 咸水河组 小哺乳动物
下载PDF
甘肃兰州盆地中中新世泉头沟动物群的睡鼠类和沙鼠类 被引量:15
3
作者 邱铸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7-305,T001,共10页
记述了甘肃兰州永登泉头沟发现的一种睡鼠 ,MicrodyromyswuaeQiu ,1 996和沙鼠科的二个新种 ,Mellalomysgansussp .nov .与Myocricetodonplebiussp .nov .,同时讨论了泉头沟动物群的生物年代学、动物地理学和古生态学问题。泉头沟动物... 记述了甘肃兰州永登泉头沟发现的一种睡鼠 ,MicrodyromyswuaeQiu ,1 996和沙鼠科的二个新种 ,Mellalomysgansussp .nov .与Myocricetodonplebiussp .nov .,同时讨论了泉头沟动物群的生物年代学、动物地理学和古生态学问题。泉头沟动物群中的沙鼠类是迄今所知该科动物在我国最早的化石记录。小哺乳动物的组合表明 ,泉头沟动物群与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的时代和指示的生态环境大体近似 ,但沙鼠类的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兰州盆地 中新世 咸水河组 睡鼠科 仓鼠科 沙鼠类 化石
下载PDF
有关我国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的探讨 被引量:17
4
作者 徐杰 计凤桔 周本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4-292,共9页
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从地貌、最新沉积和构造等方面,对中国的新构造运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大家对新构造运动的含义却有着非常不同的认识。其关键问题是对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的看法差异很大,时间跨度从始新世晚期(40Ma)到中更新世(0.7... 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从地貌、最新沉积和构造等方面,对中国的新构造运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大家对新构造运动的含义却有着非常不同的认识。其关键问题是对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的看法差异很大,时间跨度从始新世晚期(40Ma)到中更新世(0.73Ma),因此严重影响了新构造运动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现拟从动力条件方面探讨中国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通过分析中国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和现代构造应力场压应力轴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条件,得出它们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而二者分布方向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推挤是形成中国现今地壳运动和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要动力。然而在古近纪时中国东部和西部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西部挤压、东部拉张。直到中新世中期青藏高原东部的川滇、巴颜喀拉—松潘等地块被侧向挤出,它们自北而南往北东—南东方向滑移并推挤中国大陆东部的地壳块体向前运动,才开始把中国西部和东部逐渐联成一个构造运动的统一体。这不仅得到中国东部一系列相应构造事件的印证,而且还从导致中国新生代地质构造发育的动力学环境变化方面进行了讨论。中国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中期,即距今约15~1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起始时间 青藏高原 挤出构造 中新世中期
下载PDF
甘肃兰州盆地中中新世泉头沟动物群的仓鼠类标题错(英文) 被引量:16
5
作者 邱铸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4-214,T001,共12页
记述了甘肃兰州永登泉头沟发现的4种仓鼠化石:Plesiodipus leei Young, 1927;Megacricetodon sinensis Qiu et al., 1981; Ganocricetodon cheni... 记述了甘肃兰州永登泉头沟发现的4种仓鼠化石:Plesiodipus leei Young, 1927;Megacricetodon sinensis Qiu et al., 1981; Ganocricetodon cheni gen. et sp. nov.和Paracricetulus schaubi Young, 1927。仓鼠类的组合和形态特征表明:泉头沟动物群与通古尔动物群的时代接近,同属中中新世通古尔期;指示的环境近似,同为相对干旱的温带丛林-草原环境;但它们的时代和生态环境略有差异,不排除泉头沟动物群时代略晚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兰州盆地 中新世 咸水河组 仓鼠科 化石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在陆架坡折-陆坡区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沉积层序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维涛 徐少华 +4 位作者 孙珍 何敏 姚佳利 王英民 卓海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4-1422,共9页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在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的应用尚未成熟。截至目前,基于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和露头资料对深水层序开展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深水水道或盆底扇内部,而忽视了与上陆坡以及陆架体系的系统对比。将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应用于...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在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的应用尚未成熟。截至目前,基于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和露头资料对深水层序开展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深水水道或盆底扇内部,而忽视了与上陆坡以及陆架体系的系统对比。将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应用于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13.8 Ma前后)的陆架坡折到陆坡区,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系统解释、属性提取、可视化和钻测井信息分析,建立了从陆架到陆坡区的统一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中中新世沉积层序具有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厚度薄、强制海退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前积层厚度大,以及底积层(主要为深水扇)普遍发育于低位体系域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深水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应从陆架坡折区到深水区整体考虑,结合"源-汇"体系演化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系统对比,才能准确划分各个体系域,从而更好地认识陆架-陆坡-深水区的沉积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坡折-陆坡 深水扇 标准化 层序地层 中中新世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Origin of the Red Earth sequence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aridity since the middle Miocene 被引量:9
7
作者 WANG Xianyan1,7, LU Huayu1,2, JI Junfeg3, WANG Xiaoyong1,7, ZHAO Jingbo4, HUANG Baochun5 & LI Zhen6 1. SKLLQG,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710075, China 2.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4 位作者 3.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4.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5.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6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7.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5期505-517,共13页
The Red Earth deposit around Xining,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studied in terms of soil micro-structur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major- and trace-elementchemistry and magne-tostratigraphy. Field investiga... The Red Earth deposit around Xining,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studied in terms of soil micro-structur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major- and trace-elementchemistry and magne-tostratigraphy. Field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Red Earth sequenceconsists of 25 visually definable yellow-brown and weakly-developed soils interbedded with reddishstrongly-developed soils, and has a similar structure to the aeolian Red Clay deposit on the ChineseLoess Plateau. Grain-siz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d Earth deposit is very fine-grained with anegligible sand fraction ( 】 63 μm). Thin-section observations under light microscopy show that thedeposit has a clayey texture and the coarse fraction ( 】 10 μm) mainly consists of quartz,feldspar and micas. Pyroxene and hornblende were also observed. This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ofthe coarse frac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Quaternary loess. In addition, all of the mineralgrains are semi angular semi-angular and are generally finer than 63 μm. There is a good agreementbetween the major and minor trace element chemistry of loess-soil units and the Red Earth deposit.The REE distributions of the loess-soil and the Red Earth deposit are similar in shape, withenriched LREE and fairly flat HREE profiles and a clear negative Eu anomaly. The 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d Earth deposit are also identical to those of upper continental crust,thus indicating a wind-blown origin. Magnet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onset of the RedEarth deposition predates 11.4 Ma BP (13.6 Ma at a nearby si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portedMiocene aeolian loess at Qin''an of the Loess Plateau is still unknow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this aeolian deposit had extended to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by at least the middleMiocene. The similarity of the element geochemistry between the Red Earth deposit and the overlyingloess shows that they may have similar sources and dynamic transport system, and may indicate thatthe aridification of the interior of the Tibet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EARTH deposit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eolian deposit ARIDITY of Asia the middle miocene.
原文传递
南沙群岛海域北康盆地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其新近纪生物礁层序演化模式 被引量:11
8
作者 许红 陆永潮 +7 位作者 施和生 孙和清 张莉 蔡瑛 杜家元 王嘹亮 陈平 闫桂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4,共7页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该盆地新近纪11条主要等时界面、7个三级层序和基本层序组。2)描述了生物礁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结构特征。3)提出南海首个中中新世生物礁高精度层序演化模式,代表中中新世(16.3—10.4Ma BP)海宁期(T13—T2)生物礁的剖面形态,含由1个低位体系域层序单元+5个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一个典型海进体系域和由1个早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1个晚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1个典型高位体系域;可见中中新世完整海进-海退旋回生物礁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通过与曾母盆地中新世生物礁解释剖面对比,指出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古海洋学代表意义。4)通过对L礁、西琛一井和南海-地中海中新世古海洋演化研究,确定研究区中中新世分别发育5—8个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晚中新世"南中国海事件",具有冰川型海退性质,可与全球和南海北部特别是与"Missinian"事件对比;确定北康盆地乃至南海新近系生物礁形成至逐渐消亡,也是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纪古海洋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5)指出L礁气田发现有9.8MaBP、13.8Ma BP、14.5Ma BP和15.5Ma BP等多个层序界面,分别系高孔渗层段;同期南海礁型油气圈闭层序界面当为优良储层;若其为油气充满,则油气"高产"或构成"高压气包"。以上成果,将有助于对全球变化及南海古海洋区域响应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并对南海的油气勘探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中中新世 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古海洋事件 层序演化模式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段中中新世深水扇发育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超 陈国俊 +5 位作者 张功成 吕成福 杨海长 马明 韩银学 毕广旭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55-1564,共10页
深水扇是重力流搬运陆架—上陆坡沉积物至深海平原的结果,不仅记录了区域古气候环境、构造运动、相对海平面变化信息,也储集了巨量的油气资源,开展深水扇识别和发育特征研究同时具有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应用新采集的大量三维地震数据,... 深水扇是重力流搬运陆架—上陆坡沉积物至深海平原的结果,不仅记录了区域古气候环境、构造运动、相对海平面变化信息,也储集了巨量的油气资源,开展深水扇识别和发育特征研究同时具有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应用新采集的大量三维地震数据,结合钻井和稀土元素数据,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宝岛—长昌凹陷深水扇的发育特征和沉积物源,并总结了影响该深水区深水扇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宝岛—长昌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发育多个深水扇,依据沉积微相组合可以划分为3类,包括陆坡峡谷—朵叶体型深水扇、深水水道—朵叶体型深水扇、深水水道化深水扇。陆坡峡谷—朵叶体型深水扇和深水水道化深水扇分别发育于宝岛凹陷和长昌凹陷北缘,物源来自海南隆起区。深水水道—朵叶体型深水扇发育于长昌凹陷南缘,物源来自凹陷南东方向的永乐隆起区。影响宝岛—长昌凹陷中中新世深水扇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陆架地形和古水深、坡折带类型和坡度、古海底地貌和相对海平面下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中中新统 深水扇 发育特征 物源
原文传递
南海新生代碳酸盐沉积与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方念乔 刘豪 +2 位作者 李琦 张维 丁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7-234,共8页
将南海碳酸盐沉积体系划归3类进行检验,特别着重于将浅海碳酸盐台地和远海钙质软泥的发育历史与南海晚渐新世以来的演化过程结合,指出碳酸盐沉积在晚渐新世、中新世、中新世末期以来3个地史时期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中中新世... 将南海碳酸盐沉积体系划归3类进行检验,特别着重于将浅海碳酸盐台地和远海钙质软泥的发育历史与南海晚渐新世以来的演化过程结合,指出碳酸盐沉积在晚渐新世、中新世、中新世末期以来3个地史时期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中中新世正当南海扩张高峰,该时段构造-气候条件为碳酸盐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发育基础。中新世晚期南海进入大规模区域沉降阶段,封闭性增强,使得浅海碳酸盐体系与深海碳酸盐体系同步发生严重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碳酸盐沉积 沉积模式 中中新世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文静 王英民 +3 位作者 何敏 陈维涛 徐少华 卓海腾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6,共9页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对于区域水动力条件分析及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及测井曲线等,通过地震剖面内部层序划分、平面属性与切片提取分析、测井相解释等手段,在中中新世晚期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识别出...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对于区域水动力条件分析及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及测井曲线等,通过地震剖面内部层序划分、平面属性与切片提取分析、测井相解释等手段,在中中新世晚期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识别出可容空间驱动的河控、浪控及河流-波浪交互作用3种类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形成位置与高位体系域背景下水道的发育位置相关。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物性较好,储盖组合良好,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边缘三角洲 主控因素 中中新世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记同心铲齿象一幼年头骨化石 被引量:9
12
作者 叶捷 邱占祥 陈景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84-300,317-318,共17页
本文记述了一个采自宁夏同心丁家二沟的同心铲齿象幼年头骨。通过与PL.danovi.Pl.grangeri比较,进一步证明了Pl.tongxinensis的进化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并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笔者选择Phiomia和现生Elephas maximus为参照分析了同心头... 本文记述了一个采自宁夏同心丁家二沟的同心铲齿象幼年头骨。通过与PL.danovi.Pl.grangeri比较,进一步证明了Pl.tongxinensis的进化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并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笔者选择Phiomia和现生Elephas maximus为参照分析了同心头骨的进化特征。尽管三者不属于同一枝系,但表现在它们身上的性状变化仍可大体反映出长鼻类的进化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齿象 头骨 宁夏同心
下载PDF
宁夏同心发现的一颗上猿牙齿 被引量:9
13
作者 邱占祥 关键 《人类学学报》 1986年第3期201-207,305,共8页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同心地区中中新世(相当于通古尔早期)地层中一颗上猿的左下第二臼齿。它的齿冠形态和Hurzeler(1954)以Goriach地点为基础所总结出的上猿下臼齿的“模式”形态基本一致,而和其它几个在形态上比较接近的属,如湖猿、树...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同心地区中中新世(相当于通古尔早期)地层中一颗上猿的左下第二臼齿。它的齿冠形态和Hurzeler(1954)以Goriach地点为基础所总结出的上猿下臼齿的“模式”形态基本一致,而和其它几个在形态上比较接近的属,如湖猿、树猿、宽齿猿和池猿等有较明显的区别。这是我国第一颗比较可靠的上猿牙齿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猿 中中新世 宁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拉玛盖组中的Anchitherium 被引量:8
14
作者 叶捷 吴文裕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过去都被归入Anchitheriumaurelianense种。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Anchitherium的材料表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具有Anchitheriumgobiense的特征:上臼齿... 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过去都被归入Anchitheriumaurelianense种。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Anchitherium的材料表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具有Anchitheriumgobiense的特征:上臼齿的原小尖弱但可辨认,次附尖较发育并与后部齿带共同封闭成一三角形窝,前齿带发育但内齿带弱;下颊齿相对较宽,下颊齿齿叶呈V形,外端显得较为尖锐;下臼齿列由前向后明显变窄;距骨较高窄。这些特征均与内蒙古通古尔的AnchitheriumgobienseColbert,1939一致,而与欧洲的A.a.aurelianense、A.a.steinheimense及A.a.hippoides者不同。因此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应归属Anchitheriumgobiense。我国湖北房县的安琪马也应是A.gobiense种。A.gobiense的前臼齿列的宽度由后向前,尤其是臼齿列的宽度由前向后减小的程度,大于欧洲的A.aurelianense种,这一特征与下颊齿相对较宽、齿叶外端较尖锐、上颊齿的内齿带弱等特征一起组成了中国Anchitherium支系的特征。中国的三趾马化石层位中的大型安琪马Sinohippuszitteli具有明显不同于欧洲安琪马类的特征:1)齿冠很大,上颊齿外脊的外壁呈宽V形;2)其前臼齿列及臼齿列的宽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明显变小,特别是下前臼齿列向前变窄的程度远超过安琪马属。因此应保留Sinohippus属,Sinohippuszitteli是亚洲大陆上特有的安琪马支系的晚期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北缘 化石层位 中新世 特征 齿列 材料表 三角形 内蒙古 欧洲 宽度 三趾马 新疆 发育 内齿 V形 前向 中国 马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中新世食肉类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晓鸣 叶捷 +3 位作者 孟津 吴文裕 刘丽萍 毕顺东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8-243,共26页
1995年和1996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沿岸中中新世地层中新发现的食肉类,经研究有8属9种,包括一新种:Nimravussp.、Pseudaeluruscuspidatussp.nov.、Protictitheriumintermedium、Protictitherium小种、Thalassictischinjie... 1995年和1996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沿岸中中新世地层中新发现的食肉类,经研究有8属9种,包括一新种:Nimravussp.、Pseudaeluruscuspidatussp.nov.、Protictitheriumintermedium、Protictitherium小种、Thalassictischinjiensis、Gobicyonsp.、Oligobunis?sp.、Alopecocyongoeriachensis和Simocyon小种.新材料虽较破碎,但其发现扩大了一些已知属种的地层和地理分布范围。通过对标本的观察和对比,对各属种的系统发育作了讨论。各属种与通古尔、丁家二沟、下草湾等动物群以及欧洲、南亚相关动物群的食肉类分子的比较结果尚不能肯定含化石地层的确切时代,但有可能早于通古尔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中新世 食肉类 系统发育 动物群对比
下载PDF
甘肃广河地区中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曹忠祥 杜恒俭 +1 位作者 赵其强 程捷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6-29,T001,共15页
本文记述了采自甘肃广河石那奴中中新世地层的哺乳动物化石6目10科12属16种类(以小化石为主),其中新种两个:Alloptox guangheensis sp. nov., Pseudaelurus guangheensis sp. nov.。通过对动物群性质的研究及与其它地区的详细对比,认为... 本文记述了采自甘肃广河石那奴中中新世地层的哺乳动物化石6目10科12属16种类(以小化石为主),其中新种两个:Alloptox guangheensis sp. nov., Pseudaelurus guangheensis sp. nov.。通过对动物群性质的研究及与其它地区的详细对比,认为下化石层的时代应为中中新世早期,上化石层应为中中新世晚期。二者分别与山旺期、通古尔期大体相当。 广河地区中中新世早期车头沟组和中中新世晚期咸水河组的建立,表示该地区存在着中中新世两个时期的不同环境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 哺乳动物 化石 地层
下载PDF
山东山旺中中新世鳅科化石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家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1-76,92,共6页
本文描述的较完整的花鳅 Cobitis 化石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花鳅属是花鳅亚科(Cobitinae)中较进步的鱼类,广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已知化石则产自欧洲和亚洲的第三系.长胸鳍花鳅 Cobitis longipectoralis sp. nov. 的发现为探讨鳅科起源... 本文描述的较完整的花鳅 Cobitis 化石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花鳅属是花鳅亚科(Cobitinae)中较进步的鱼类,广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已知化石则产自欧洲和亚洲的第三系.长胸鳍花鳅 Cobitis longipectoralis sp. nov. 的发现为探讨鳅科起源及其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 鳅科
下载PDF
江苏泗洪下草湾中中新世脊椎动物群——8. Dorcatherium(Tragulidae, Artiodactyla) 被引量:7
18
作者 邱占祥 顾玉珉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1-37,共17页
本文记述了江苏泗洪下草湾动物群中最常见的一种化石,羚鼷鹿(Dorcatherium).材料包括六段破碎颌骨、若干肢骨和四百余颗单个牙齿.根据齿冠低、上颊齿齿带弱、下臼齿∑形结构清楚等特点,将它订为—新种:东方羚鼷鹿(Dorcatherium oriental... 本文记述了江苏泗洪下草湾动物群中最常见的一种化石,羚鼷鹿(Dorcatherium).材料包括六段破碎颌骨、若干肢骨和四百余颗单个牙齿.根据齿冠低、上颊齿齿带弱、下臼齿∑形结构清楚等特点,将它订为—新种:东方羚鼷鹿(Dorcatherium orientale sp. nov.).其地质时代大约相当于欧洲的 MN4.文中还讨论了鼷鹿科的分类问题,指出在牙齿构造上有三个类群:Dorcatherium, Dorcabune 和现生鼷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群 中中新世 江苏 泗洪
下载PDF
文莱-沙巴盆地北内带构造区中中新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史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厚和 廖宗宝 +1 位作者 王登 徐耀辉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2016年第5期9-15,2,共7页
在广泛收集烃源岩样品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从烃源岩生烃潜力、生烃史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对文莱-沙巴盆地北内带中中新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北内带中中新统烃源岩厚度较... 在广泛收集烃源岩样品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从烃源岩生烃潜力、生烃史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对文莱-沙巴盆地北内带中中新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北内带中中新统烃源岩厚度较大,中中新统下段主要为下海岸平原煤和炭质泥岩、海相泥岩,上段(StageⅣB)主要为海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少量Ⅱ2型,指示高等植物生源的奥利烷和双杜松烷(W和T构型)丰度较高;成熟度呈现出东低西高的特征,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生烃史模拟表明,中中新统下段烃源岩在距今约8.7Ma进入生烃门限,8.1Ma进入成熟热演化阶段,对应的门限深度约为4000m,在距今约4.5Ma进入高成熟阶段;而中中新统上段烃源岩在距今约3.8Ma进入生烃门限,对应的门限深度约为3350m,在距今约2Ma其底部进入成熟热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史 文莱-沙巴盆地 中中新统
下载PDF
宁夏同心中中新世三种植食性哺乳动物牙齿碳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魏明瑞 郭建崴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0-304,共5页
宁夏同心中中新世Platybelodondanovicheni,Amebelodontobieni和Stephanocemasthomsoni化石牙齿的δ1 3C值为 - 8.7‰~ - 1 0 .3‰ ,说明这些动物可能以δ1 3C值为 - 2 0 .7‰~ - 2 5 .3‰的C3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根据齿冠高低与... 宁夏同心中中新世Platybelodondanovicheni,Amebelodontobieni和Stephanocemasthomsoni化石牙齿的δ1 3C值为 - 8.7‰~ - 1 0 .3‰ ,说明这些动物可能以δ1 3C值为 - 2 0 .7‰~ - 2 5 .3‰的C3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根据齿冠高低与取食嫩叶或硬草的关系 ,这三种动物的低冠齿所指示的食性支持了牙齿釉质的碳稳定同位素所指示的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同心 中中新世 植食性哺乳动物 牙齿 碳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