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进特征研究 被引量:130
1
作者 杨建昌 王朋 +2 位作者 刘立军 王志琴 朱庆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49-955,共7页
以江苏省近60年生产上应用的16个代表性中籼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品种应用时期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供试品种分为早期高秆(ET)、改良高秆(IT)、矮秆(DC)、半矮秆常规品种(SDC)、半矮秆杂交稻(SDH)和超级稻(SR)6个类型,研究其产量... 以江苏省近60年生产上应用的16个代表性中籼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品种应用时期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供试品种分为早期高秆(ET)、改良高秆(IT)、矮秆(DC)、半矮秆常规品种(SDC)、半矮秆杂交稻(SDH)和超级稻(SR)6个类型,研究其产量、源库关系和株型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改良,籽粒产量逐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其关键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结实率以DC最高,SR最低,千粒重变化不大。由ET到DC,植株高度降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同步提高,收获指数的提高更为明显。由DC到SR,植株高度略有增加,生物产量明显提高,抽穗后增加的量尤为显著,收获指数变化较小。品种改良明显减小了顶部3叶的着生角度,增加了抽穗期的叶面积,但颖花量的增加超过叶面积的增加,导致粒叶比(颖花数与叶面积之比)提高。随品种的演进,抽穗期根重以及根冠比提高,但根系伤流液量减少。抽穗至成熟根系伤流液和叶片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浓度下降的速度表现为SR>SDH>SDC。依据品种演进特征,对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演进 产量 株型 源库关系
下载PDF
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米质及其对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26
2
作者 陶进 钱希旸 +5 位作者 剧成欣 刘立军 张耗 顾骏飞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52-1362,共11页
旨在探明中籼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米质变化特点以及施氮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江苏省近70年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40—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000... 旨在探明中籼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米质变化特点以及施氮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江苏省近70年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40—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000年以后(超级稻)4个类型,设置零氮(0N,全生育期不施氮)、中氮(MN,全生育期施氮210 kg hm–2)和高氮(HN,全生育期施氮300 kg hm–2)3个施氮水平,测定了产量和稻米品质诸性状。结果表明,随品种的改良,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提高,整精米率、垩白度、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组分和淀粉黏滞特性等显著改善,但现代品种的垩白度仍然较高。在3种施氮水平下,超级稻以HN的产量最高,其他年代品种以MN产量最高或MN与HN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垩白度增加,崩解值降低,消减值增大,稻米的食味品质降低。在HN下稻米中K、P、S、Ca、Mg等营养元素含量也较0N或MN下降低。以上结果说明,中籼水稻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稻米品质。总体上,增施氮肥特别是高量施用氮肥会降低稻米品质。如何通过氮肥的优化运筹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协调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品种改良 氮肥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江苏省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耗 谈桂露 +2 位作者 孙小淋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37-2044,共8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5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米的碾磨...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5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米的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同一类品种间有较大差异,在品种演进过程中无明显变化。与早期品种相比,现代品种(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稻米的垩白度显著降低,崩解值变大,消减值变小,稻米中的清蛋白、谷蛋白、赖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增加,醇溶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的增加及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多。说明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和产量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品质 产量 氨基酸 蛋白质 演进
下载PDF
安徽省稻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
作者 岳伟 王晖 +2 位作者 陈曦 占新春 阮新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147,共7页
为定量化评价稻米品质综合性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根据食用稻品种品质行业标准,以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作为稻米品质评价指标,采用分级赋值、线性加权求... 为定量化评价稻米品质综合性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根据食用稻品种品质行业标准,以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作为稻米品质评价指标,采用分级赋值、线性加权求和等方法以及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确定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各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并构建稻米品质指数(rice quality index,I_(RQ),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指数分别用I_(RQ1)和I_(RQ2)表示)以及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中籼稻米品质评价指标中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权重系数分别为0.20、0.26、0.06、0.22、0.10、0.16,中粳稻米中分别为0.23、0.28、0.10、0.08、0.15、0.16,其中垩白度是影响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中籼优质稻米一至三等和普通稻米对应的稻米品质指数阈值分别为:I_(RQ1)≥3.94、3.94>I_(RQ1)≥3.47、3.47>I_(RQ1)≥3.17、I_(RQ1)<3.17,中粳优质稻米一至三等和普通稻米对应的品质指数阈值分别为:I_(RQ2)≥3.82、3.82>I_(RQ2)≥3.33、3.33>I_(RQ2)≥3.04、I_(RQ2)<3.04。经验证,构建的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对于安徽省多品种样本检验的准确率分别为81.4%和80.0%,单品种样本检验的准确率分别为85.7%和92.9%;对于其他部分省份多品种样本检验的准确率均在80%以上,该方法可用于不同区域中籼和中粳稻米综合品质的定量化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中籼 中粳 稻米品质 评价方法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中籼杂交稻区试品种产量成因性状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刘书通 李春生 +5 位作者 方福平 张小惠 毛一剑 孔宪琴 张克勤 吴荣梁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5期7-11,共5页
基于2008—2012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籼杂交水稻5年220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对产量显著正相关,其... 基于2008—2012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籼杂交水稻5年220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对产量显著正相关,其中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在长江中下游杂交稻育种过程中,应以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为中心兼顾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协调优化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发挥中籼品种产量的潜力。综合各种分析及结合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的9 t/hm2以上的的高产组合,得出其产量结构是:有效穗数达到255万/hm2左右,株高在122 cm以下,每穗总粒数达到180~20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7 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中籼稻 产量 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不同组群杂交中籼稻亲本配组优势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爱宏 戴正元 +6 位作者 肖宁 潘存红 张小祥 李育红 刘晓斌 刘广青 张洪熙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1期67-74,共8页
本研究利用48个SSR标记将12个不育系(保持系)、8个恢复系划分为4个组群,并利用NCⅡ设计共配制96个组合,研究不同组群亲本配组的杂种优势表现。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和恢复系分别被分为3和2个组群,共产生6种配组模式,两系主栽不育系×... 本研究利用48个SSR标记将12个不育系(保持系)、8个恢复系划分为4个组群,并利用NCⅡ设计共配制96个组合,研究不同组群亲本配组的杂种优势表现。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和恢复系分别被分为3和2个组群,共产生6种配组模式,两系主栽不育系×扬稻6号类群恢复系(G2×G3)、三系保持系×三系恢复系(G4×G1)、扬稻6号类群不育系×三系恢复系(G3×G1)三类配组模式杂种优势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相关不显著。生育期是三系恢复系与两系主栽不育系配组(G2×G1)杂种低产的限制因子。扬稻6号类群不育系×三系恢复系(G3×G1)是一种新的杂种优势模式,因此,筛选、培育与扬稻6号属于同一类群的新型不育系,可进一步拓宽现有三系恢复系的利用范围,提高籼型杂种优势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SSR 优势组群 优势配组模式 系统聚类
下载PDF
中籼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立祥 《福建农业科技》 2012年第11期13-16,共4页
2011年引进12个中籼稻新品种在福建省宁化县方田乡进行比较试验,以Ⅱ优明86为对照,从产量、综合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金谷优3301每667 m2产量高达670.00 kg,位居参试品种首位,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综合性状表现较突出,适... 2011年引进12个中籼稻新品种在福建省宁化县方田乡进行比较试验,以Ⅱ优明86为对照,从产量、综合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金谷优3301每667 m2产量高达670.00 kg,位居参试品种首位,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综合性状表现较突出,适宜当地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稻 新品种 比较试验
下载PDF
不同年代育成的中籼水稻品种干物质累积和钾素吸收及分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义凯 陈惠哲 +2 位作者 张玉屏 向镜 朱德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7-232,共6页
旨在研究我国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以及钾素吸收和分配规律,以期为水稻钾素高效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选取1940-2000年以来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中熟籼稻品种共9个,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各... 旨在研究我国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以及钾素吸收和分配规律,以期为水稻钾素高效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选取1940-2000年以来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中熟籼稻品种共9个,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各中稻品种随着品种应用年代的演进叶面积指数以及生物产量获得大幅度提升。现代水稻品种在穗分化期后其生长速率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速率也显著高于早期品种。齐穗期后各品种的干物质累积量与籽粒产量大致相当,且现代水稻品种干质量累积量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子粒产量显著增加。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钾素累积量随着品种演进显著增加。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钾素累积量随着品种演进显著增加。水稻对钾的吸收主要在齐穗期之前完成,抽穗到成熟期钾的吸收量减少。籽粒中的钾大部分来自于营养体的再转移,茎中钾含量尽管最多,但转移量较少,主要来源于叶片的转移。2000年以后的品种如两优培九和扬两优6号叶片中钾素的转运最多。随着水稻品种更替,植株干物质以及钾素的累积量逐步增加;在成熟期从营养体向籽粒中转移钾的量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中的钾主要来源于叶片的转运,与早期水稻品种相比,现代水稻品种叶片钾素转移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干物质累积 钾素吸收与分配
下载PDF
宁化县2012年中籼稻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
9
作者 王立祥 《福建稻麦科技》 2013年第3期72-74,共3页
2012年宁化县引进10个中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Ⅱ优明86为对照,从产量、抗性及农艺性状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泉9优039产量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21.76%,达极显著水平,且各性状表现突出,适宜当地推广种植,可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
关键词 中籼稻 新品种 产量 生育期 性状
下载PDF
江苏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性状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43
10
作者 张耗 黄钻华 +2 位作者 王静超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0-1030,共11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ET)、矮秆(DC)、半矮秆(SDC)和超级稻(SR)4个类型,研究了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性状的...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ET)、矮秆(DC)、半矮秆(SDC)和超级稻(SR)4个类型,研究了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性状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主要生育期,根干重、根重密度、根长、根长密度和根直径随品种演进增加或显著增加。自抽穗期,地上部干物重随品种演进显著增加。在分蘖中期和穗分化始期,超级稻品种的根冠比显著大于其他类型品种,在生育进程中,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在分蘖中期,随品种演进,比根长显著降低,但在生育进程中,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在生长早期和中期,根系氧化力、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以及根系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浓度随品种演进增加或显著增加。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每穗粒数的增多导致总颖花量的增加。回归分析表明,根干重、根长、根直径、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改善的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促进了现代品种特别是超级稻品种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根系形态/生理 产量 演进
下载PDF
Root morphology in response to nitrogen supply in mid-season indica rice cultivars released in different decades 被引量:7
11
作者 Yikai Zhang Huizhe Chen +3 位作者 Yuping Zhang Jing Xiang Guangmei Ji Defeng Zhu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39-442,共4页
Dear Editor,Roots,as a major organ of plants,are involved in nutrient and water acquisition,and might play a vital role in yield increase and efficient N absorption with genetic improvement.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 Dear Editor,Roots,as a major organ of plants,are involved in nutrient and water acquisition,and might play a vital role in yield increase and efficient N absorption with genetic improvement.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growth period and pattern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rice cultivars,it is difficult to clarify how genetic improvements contribute to root growth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ts shoot vital nutrient length season breeding clarify cultivar roots
原文传递
超高产栽培杂交中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 被引量:39
12
作者 潘圣刚 黄胜奇 +5 位作者 张帆 汪金平 蔡明历 曹凑贵 唐湘如 黎国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7-544,共8页
以5个杂交中籼稻品种(含品系)扬两优6号、P88S/747、珞优8号、珞优234和天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水平(产量≥12.0thm-2)的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养分吸收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高产水稻(产量≥9.0thm-2)相比,超高产水稻具... 以5个杂交中籼稻品种(含品系)扬两优6号、P88S/747、珞优8号、珞优234和天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水平(产量≥12.0thm-2)的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养分吸收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高产水稻(产量≥9.0thm-2)相比,超高产水稻具有以下特征,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灌浆结实期(齐穗后10d)LAI大,分别为6.5~7.2、8.5~8.9和6.5~7.0;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比率高,为60.0%~66.5%;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分别为13.5~15.0、15.0~16.0和25.0~28.0thm-2;分蘖盛期对氮(N)、磷(P)、钾(K)吸收利用优势不明显,而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对N、P、K吸收利用高而且积累速度快。此外,具有穗数多(有效穗数介于250×104~290×104穗hm-2)、结实率高(88.2%~92.3%)、千粒重大(29.0~31.0g)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超高产 叶面积指数 生物量 养分吸收
下载PDF
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被引量:30
13
作者 吴文革 杨联松 +5 位作者 苏泽胜 张玉海 白一松 赵决建 胡根生 方文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83-1089,共7页
以超高产中籼杂交水稻“皖稻15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氮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kg(N)·hm^-2、187.5 kg(N)·hm^-2、225.0 kg(N)·hm^-2、262.5 kg(N)&#... 以超高产中籼杂交水稻“皖稻15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氮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kg(N)·hm^-2、187.5 kg(N)·hm^-2、225.0 kg(N)·hm^-2、262.5 kg(N)·hm^-2和300.0 kg(N)·hm^-2等5种施氮量下杂交中籼稻产量差异显著,在150-262.5 kg(N)·hm^-2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262.5 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 355 kg·hm^-2),施氮量增加到300.0 kg(N)·hm^-2产量下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群体颖花量的差异,施氮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3 5^**)。施氮量明显影响群体质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能保证杂交中籼水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提高,从而增加产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也最高。推荐江淮稻区杂交中籼稻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6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水稻 施氮量 产量构成 群体质量 氮肥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南方稻区中籼新品种产量比较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希宏 刘鹏渊 +1 位作者 杨仕华 吴吉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167-169,共3页
以南方水稻区域试验1995 年和1996 年中籼迟熟组的产量数据为资料,采用朱军等[1] 提出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产量的各项方差分量,及参试品种产量的稳定性表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点效应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年份... 以南方水稻区域试验1995 年和1996 年中籼迟熟组的产量数据为资料,采用朱军等[1] 提出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产量的各项方差分量,及参试品种产量的稳定性表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点效应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年份×地点、品种×地点的互作。参试品种产量均低于对照特三矮2 号。此外,对不同地区选育、不同亲本配制的品种产量性状进行了线性比较,分析了各品种产量对环境指数的敏感程度和稳定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中籼 产量性状 品种 选育 亲本配制
下载PDF
安徽省杂交中籼稻防倒延衰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方莉 黄义德 +1 位作者 武立权 黄雅丽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39,共6页
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了安徽省杂交中籼稻发生倒伏和早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了品种的遗传因素以外,肥、水管理不当和病虫危害是造成倒伏和早衰的主要原因。从土壤调控、旱育壮秧、肥水管理和化学调控等方面提出了杂交中籼稻防倒延衰... 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了安徽省杂交中籼稻发生倒伏和早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了品种的遗传因素以外,肥、水管理不当和病虫危害是造成倒伏和早衰的主要原因。从土壤调控、旱育壮秧、肥水管理和化学调控等方面提出了杂交中籼稻防倒延衰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倒伏 早衰 影响因素 栽培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