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特征、机制和展望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婷 孙有斌 刘星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3861-3872,共12页
中更新世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的特征、机理及其影响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综合分析全球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揭示出海洋和陆地气候变化在中更新世(距今~1.2至~0.7 Ma)多表现为从准4万年到准10万年的主导周... 中更新世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的特征、机理及其影响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综合分析全球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揭示出海洋和陆地气候变化在中更新世(距今~1.2至~0.7 Ma)多表现为从准4万年到准10万年的主导周期转型,但低纬地区水文气候的周期变化不显著.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参数变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可能是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的根本驱动,而下垫面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反馈机制则触发了中更新世气候周期转型并放大冰期-间冰期的波动.因此,MPT是地球气候系统内外部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一方面应加强中低纬地区水文循环变化研究,关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影响的区域差异;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气候重建和模拟结果,辨析区域气候变化响应差异的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转型(MPT) 冰期-间冰期旋回 轨道要素 气候系统反馈 水文过程
原文传递
黄土-红粘土记录的构造尺度气候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熊尚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2-250,共9页
晚新生代约5Ma以来,全球气候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转型,地球从单极(南极)常年有冰变为两极常年有冰,新生代从“温室”转为“冰室”的漫长历程至此完成。中国连续的黄土-红粘土沉积覆盖了约8—7Ma以来的时段,提供了完整的Pliocen... 晚新生代约5Ma以来,全球气候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转型,地球从单极(南极)常年有冰变为两极常年有冰,新生代从“温室”转为“冰室”的漫长历程至此完成。中国连续的黄土-红粘土沉积覆盖了约8—7Ma以来的时段,提供了完整的Pliocene-Pleistocene转型时期的陆相古气候记录,是研究晚新生代构造尺度气候变化和转型的重要记录。黄土-红粘土记录表明,其构造尺度变化既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晚中新世-上新世以来的全球变冷信号和Plio/Pleistocene转折、Mid.Pleistocene转折等重要构造事件,同时也对重要的区域构造和环境演化过程有显著的响应。今后需要通过对黄土-红粘土记录的研究,就上新世-更新世一系列的转型过程中重要气候系统成员的变化特征、高低纬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特征以及转型机制等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根本问题作出有特色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红粘土 构造尺度事件 Plio/pleistocene transition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下载PDF
九江JL红土剖面记录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明强 朱丽东 +4 位作者 姜永见 叶玮 王天阳 王海力 张璐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123,共9页
粒度测试表明九江红土具风成特征。粉砂(4~63μm)为优势粒级,含量为66.20%~74.02%,富集风尘粒组。选择敏感粒组15~30μm作为气候代用指标,根据ESR测年和粒度年龄模型,建立JL剖面时间标尺,结果表明其沉积时代为2098.4~233.2kaBP,跨... 粒度测试表明九江红土具风成特征。粉砂(4~63μm)为优势粒级,含量为66.20%~74.02%,富集风尘粒组。选择敏感粒组15~30μm作为气候代用指标,根据ESR测年和粒度年龄模型,建立JL剖面时间标尺,结果表明其沉积时代为2098.4~233.2kaBP,跨早、中更新世。下段网纹红土的沉积年龄为2098.4~441.5kaBP,上段棕黄色土的沉积时代为441.5~233.2kaBP。基于3PBase软件对234~2084kaBP期间气候周期的频谱分析,九江JL红土剖面记录了准100ka、准41ka和准30ka的地球轨道要素变化周期,并在734~784kaBP期间,气候周期发生了转型,由之前的准41和准30ka地轴倾斜率周期变成之后的准100ka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这一信号响应了全球范围内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谱密度分析还表明剖面气候周期具复杂性,可能与东亚季风的非线性反馈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积型红土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ESR测年 频谱分析 江西九江
下载PDF
中国南方红土记录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熊文婷 朱丽东 +3 位作者 张晓 郭利成 叶玮 熊尚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41-1452,共12页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过程,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系统的主导周期由41 ka转变为100 ka,全球冰量显著增多,海洋温度下降,陆地干旱化程度显著增强。与海洋沉积记录相比,陆相沉积记录的MPT研究易受载体的连续性和分辨...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过程,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系统的主导周期由41 ka转变为100 ka,全球冰量显著增多,海洋温度下降,陆地干旱化程度显著增强。与海洋沉积记录相比,陆相沉积记录的MPT研究易受载体的连续性和分辨率限制,总体上不多,而针对中国南方红土MPT的工作就更为稀见。本文基于ESR年代学框架,对江西九江九庐(JL)红土剖面的多个环境代用指标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尝试建立JL红土剖面第四纪环境演化序列,并据此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JL红土剖面记录了MPT过程,其中区域气候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在MPT后可能被打破,区域气候向着冷干方向持续发展。综合考虑本研究结果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推测MPT时期全球冰量增加、全球变冷、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共同驱动着中国南方地区的更新世气候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主成分分析 西伯利亚高压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中更新世0.78~1.0Ma期间的陆源碎屑粒度记录 被引量:8
5
作者 叶芳 刘志飞 +1 位作者 拓守廷 翦知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7-83,共7页
南海北部陆坡大洋钻探计划(ODP)1144站的高速堆积体为高分辨率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通过分析1144站陆源碎屑的粒径分布,高分辨率地(200a)研究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0.78~1.0Ma)东亚夏季风演变在南海北部的记录。结果显示,陆... 南海北部陆坡大洋钻探计划(ODP)1144站的高速堆积体为高分辨率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通过分析1144站陆源碎屑的粒径分布,高分辨率地(200a)研究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0.78~1.0Ma)东亚夏季风演变在南海北部的记录。结果显示,陆源碎屑的粒径比值(3.5~8.2μm)/(9~23μm)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演化的替代指标,高值代表强盛的夏季风。这个比值指示了夏季风在920ka时突然增强,表明中更新世转型以夏季风突然增强为起点,此后夏季风处于不断加强和减弱的循环状态,说明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东亚夏季风演化的强弱与北半球夏季日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显示东亚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频谱分析发现,夏季风演化存在3.3ka和1.2ka左右的千年尺度周期,且在转型前后千年尺度周期也发生变化,说明中更新世的气候转型不仅表现在轨道尺度的气候周期变化上,也体现在千年尺度气候波动的特征变化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源碎屑 粒度分析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东亚季风 南海
下载PDF
Did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form at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被引量:8
6
作者 Xin Wang Gang Hu +10 位作者 Yoshiki Saito Guanzhong Ni Han Hu Ziying Yu Jingping Chen Mi Wang Xiaoping Yuan Lei Wang Zhenbo Hu Junsheng Nie Baotian Pa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5期1603-1610,M0004,共9页
The incision of the Sanmen Gorge marks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but its timing varies from the late Miocene-early Pliocene to the late Pleistocene(~0.15 Ma),and the suggested forcing mechanisms vary from t... The incision of the Sanmen Gorge marks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but its timing varies from the late Miocene-early Pliocene to the late Pleistocene(~0.15 Ma),and the suggested forcing mechanisms vary from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Here,we report sedimentologic,geochronologic,and provenance data from a drill core near the Sanmen Gorge,the last gorge along the main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ypical river channel deposits,with detritus from the Ordos Block in the upstream regions,started to accumulate in the Sanmen Gorge at~1.25 Ma.When integrated with river terrace evidence from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egions,the results provide robust evidence that the final integration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occurred at~1.25 Ma,consistent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We propose that the accelerated lowering of eustatic sea level during the MPT may play as important a role as tectonism in driving the birth and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River Landscape evolution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Tectonic-climate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1144站中更新世浮游有孔虫的千年尺度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6
7
作者 郑范 李前裕 陈木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0-786,共7页
南海北部ODP1144站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的浮游有孔虫在千年尺度上以高频率变化为主要特征.冰期旋回主要周期在0.9Ma由41ka转变为100ka,浮游有孔虫组合也随冰期旋回出现大量的冷水种.据转换函数得出的表层水降温高达10℃发生在0.9... 南海北部ODP1144站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的浮游有孔虫在千年尺度上以高频率变化为主要特征.冰期旋回主要周期在0.9Ma由41ka转变为100ka,浮游有孔虫组合也随冰期旋回出现大量的冷水种.据转换函数得出的表层水降温高达10℃发生在0.9~0.6Ma间的转型过渡期,跨越MIS22、20、18、16四大冰期.同时,温跃层深度呈阶梯式变浅,在MIS20上升至65m左右.所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环境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出现比末次冰期更重的δ^18O值,温跃层变浅,深水种含量降低或消失,突出了边缘海区南北气候梯度反差和冬季风在冰期增强的讯号.南海南北部的环境差异与东西太平洋的差异,共同表明低纬过程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旋回 中更新世 气候转型 冬季风 浮游有孔虫 南海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人类的适应行为 被引量:1
8
作者 裴树文 徐哲 +2 位作者 叶芷 马东东 贾真秀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9,共21页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1.25-0.7 MaBP)是晚新生代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时段之一。该时期大陆内部干旱化加剧,北半球冬季温度迅速下降,动植物群发生变化,对古人类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泥河湾盆地发育我国北方第四纪典型的河湖相沉积体...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1.25-0.7 MaBP)是晚新生代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时段之一。该时期大陆内部干旱化加剧,北半球冬季温度迅速下降,动植物群发生变化,对古人类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泥河湾盆地发育我国北方第四纪典型的河湖相沉积体系,其间富集众多早-中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探讨更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行为的关键区域。本文选取盆地内岑家湾台地飞梁、麻地沟、岑家湾和东谷坨等重要遗址,通过多指标的统计分析,解读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人类的适应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古人类获取石器原料的途径,不同遗址利用者对不同原料的选择和利用主要和遗址距离原料的远近有直接关系,而针对不同原料类型采取的差异化开发策略,预示着古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尽管锤击法是古人类常用的剥片技术,但是砸击技术可能与本地原料质量具有更直接的关系;作为锤击法的有效补充,砸击技术的运用或许与古人类的认知水平提高存在关联。石核和石片的特征表明,该时期古人类对石核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剥片技术多样化,灵活性增强,展示了计划性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优质燧石原料的青睐一直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策略,该时期修理类产品不仅种类增多,加工方式多样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加工精细的小型刮削器、钻、尖状器、凹缺器、齿状器和多边修理工具等产品增多指示对多种功能的适应,暗示古人类对区域生态景观多元化的积极响应。古人类灵活的技术多样化策略可能与其认知水平的提高存在关联,而气候与环境波动造成的生存压力等多方面叠加因素,可能共同作用于古人类的认知行为上,促使人类调整技术,适应多变的区域环境。本研究对探讨泥河湾盆地更新世古人类生存行为演化与环境关系、人类对东亚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中更新世 气候转型期 人类适应行为 环境变动
下载PDF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南海生态环境的南北差异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前裕 汪品先 +6 位作者 陈木宏 郑范 王汝建 孙湘君 刘传联 成鑫荣 翦知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81-792,共12页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在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其它生物记录上主要反映在900kaBP前后发生高频率变化,特别是指示表层水骤然降温。北部冬季表层水温从24~25℃降至17~28℃,而南部也从26~27℃降至23~24℃。总的降温趋势与开放西太...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在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其它生物记录上主要反映在900kaBP前后发生高频率变化,特别是指示表层水骤然降温。北部冬季表层水温从24~25℃降至17~28℃,而南部也从26~27℃降至23~24℃。总的降温趋势与开放西太平洋一致,直接反映了西太平洋暖池在900kaBP之后MIS22期间有明显的减弱。表层水大幅度降温还发生在后继的MIS20、18、16几太冰期,说明主要冰期旋回周期由4lka转变为100ka经历了长达400ka的过渡时期,并且冬季风增强也在过渡时期的后半段最明显。南海南北生物组合和δ18O值的差异,突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边缘海区南北气候梯度反差和冬季风在冰期增强的讯号。结论是:生态环境系统反应总体表现与冰期旋回一致的同时。还包含了独特的地区性系统演变特征。但是,南海一西太平洋地区在0.9MaBP前后表层海水盐度因东亚冬季风和海平面下降的定量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气候转型时期海-气耦合过程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尚缺乏足够的资料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旋回 中更新世 气候转型 季风 氧同位素 微体化石 南海 ODPl84航次
下载PDF
中-晚更新世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轨道尺度变化:IODP U1501站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娜 党皓文 翦知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5-615,共11页
文章以南海北部IODP U1501站(18°53.09'N,115°45.95'E,水深2846 m)上部46 m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基于浮游有孔虫混合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氧同位素建立了本站位1.5 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年代框架,结合次表... 文章以南海北部IODP U1501站(18°53.09'N,115°45.95'E,水深2846 m)上部46 m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基于浮游有孔虫混合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氧同位素建立了本站位1.5 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年代框架,结合次表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中-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轨道尺度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δ^18O冰期极盛期最重值在0.9 Ma和0.4 Ma之后发生阶段性变重;表层-次表层种之间的δ^18O差值(Δδ^18OP-G)反映的上层水体温度梯度在0.9 Ma和0.6 Ma阶段性减小,冰期-间冰期变化幅度在0.9 Ma和0.4 Ma后阶段性增大,反映了北半球冰盖扩张和东亚冬季风增强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中更新世转型(MPT)δ^18O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冰期极正值的增加,同时次表层海水的降温可能更为显著;中布容事件(MBE)期间表层δ^18O变重,次表层δ^18O维持稳定;MBE之后表层δ^18O在间冰期显著负偏,而次表层δ^18O则在冰期明显变重。MBE前的MIS 13期,表层δ^18O显著正偏,可能反映南海北部偏冷,与中国黄土指示该期偏暖湿的特征相联系,可能指示东亚中-低纬度之间的差异减小。U1501站记录的约0.5 Ma的碳同位素重值事件(δ13Cmax-Ⅱ),表现出两种浮游有孔虫δ13C的同步正偏的特征,可能与陆地储存更多12C、或者营养盐输入增多改变了大洋有机/无机碳比例有关;同时表层-次表层种之间的δ13C梯度显著减小,可能反映上层水体混合增强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海水结构 氧碳同位素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中布容事件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Apennine–Pyrenees disjunct distribution: an unusual biogeographic pattern revealed in fea beetles of the Longitarsus candidulus species-group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11
作者 Emanuele Berrilli Maurizio Biondi +2 位作者 Matteo Garzia Paola D’Alessandro Daniele Salvi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68-677,共10页
European mountain system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nd of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during the Quaternary climatic changes,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llopatric patterns across ma... European mountain system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nd of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during the Quaternary climatic changes,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llopatric patterns across main mountain ranges.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fea beetles of the Longitarsus candidulus species-group showing an uncommon disjunct biogeographic pattern across the Apennine and the Pyrenees.We applied a multilocus molecular approach and multispecies coalescent models to establish a phylogenetic and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this morphologically homogeneous species-group and to estimate the time of main cladogenetic events underlying the origin of the Apennine-Pyrenees pattern.We found strong support for the monophyly of the candidulus group with a sis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itarsus laureolae and L.leonardii endemic to the Apennine and the Pyrenees mountains respectively.The timing of speciation events in the candidulus species-group coincides with 2 major climatic transitions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Pleistocene which resulted in signifca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Europe and suggest a scenario of allopatric isolation and divergence on distinct mountain ranges.The split between the thermophilic species L.candidulus and the ancestor of the temperate species L.laureolae and L.leonardii is estimated at~3 Ma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liocene to Pleistocene and was probably triggered by their segregation in xerophilous and temperate habitats.The speciation between L.laureolae and L.leonardii,estimated at~1 Ma during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can be explain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unfavorable conditions in West Alps and Central Massif underlying the onset of the Apennine-Pyrenees disjunct pattern.Finally,the strict associ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 candidulus group and distinct Thymelaeaceae plants suggests further studies to address the hypothesis that speciation in these fea beetles might have been also associated with Pleistocene range changes of their host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cini BIOGEOGRAPHY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mountain systems temperate species West Palaearctic region
原文传递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金海燕 翦知湣 +1 位作者 乔培军 成鑫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13,共7页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井深12.54~16.38m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δ18 O以及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测试,揭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800~1 000kaBP)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的变化。研究发现,...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井深12.54~16.38m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δ18 O以及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测试,揭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800~1 000kaBP)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的变化。研究发现,中更新世时期ODP 807站的表层海水温度在25.1~30.9℃之间浮动,平均为28.4℃,接近现代暖池区实测温度值,冰期/间冰期之间的温度差值在1.5~5℃左右,与晚第四纪时的温差相近;同时,表层海水温度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没有明显的超前或滞后的相位关系,区别于前人在暖池区的研究结果。间冰期时,表层海水温度上升伴随着温跃层变深、盐度降低,与现代西太平洋暖池La Ni珘na状态类似;冰期时则类似于El Ni珘no状态。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变化受低纬热带驱动影响,都显示出强烈的岁差周期(16.8ka),而底层水氧同位素更多受到高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 表层海水温度 氧同位素 西太平洋暖池
下载PDF
Two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in the Quaternary
13
作者 李南 陈星 刘富弘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0年第6期657-670,共14页
Milankovitch Theory shows tha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in the Quaternary are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solar insolation forcing linked to the earth's astronomical parameters.However,the summer insolation at nor... Milankovitch Theory shows tha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in the Quaternary are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solar insolation forcing linked to the earth's astronomical parameters.However,the summer insolation at northern high latitudes,usually considered as the main external forcing for the ice age as Milankovitch pointed out,is marked by the 19- and 23-ka precession periodicities,which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On the other hand,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annual mean insolation dominated by the obliquity is also an important external forcing in glacial cycles.In this paper,it is assumed that the glacial oscillation is regulated simultaneously by the annual mean insolation at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related to obliquity and the noon insolation at summer solstice at the ice-line latitude related to precession. Only when both of them exceed some thresholds,does the ice sheet start to melt continuously to induce the global warming and deglaciation.Furthermore,the periodicity transition of glacial cycles at mid-Pleistocene was a natural change when the ice sheet thickness altered.A conceptual model based on this idea gives encourag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isotopic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ternary glaciation Milankovitch Theory solar insolation forcing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原文传递
西北孟加拉湾中更新世早期的硅质生物生产力变化
14
作者 邹家麒 丁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3,共11页
西北孟加拉湾位于印度夏季风的核心降水区,是研究印度季风活动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理想地区。通过对西北孟加拉湾马哈纳迪盆地IODP353航次U1446站位岩芯生物硅含量和沉积通量的分析,重建了研究区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早期(920~370 ka)的硅... 西北孟加拉湾位于印度夏季风的核心降水区,是研究印度季风活动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理想地区。通过对西北孟加拉湾马哈纳迪盆地IODP353航次U1446站位岩芯生物硅含量和沉积通量的分析,重建了研究区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早期(920~370 ka)的硅质生物生产力演变历史,探讨了印度夏季风降水和径流活动对研究区古生产力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西北孟加拉湾在920~370 ka期间,硅质生产力总体上表现为中更新世过渡期(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较低,MPT之后呈上升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性,冰期时下降,间冰期上升,且在MPT之后波动幅度增大。对比该站位已有的δ_(18)O_(sw)和Rb/Ca比值等夏季风降水和径流指标发现,印度夏季风增强时硅质生产力上升,减弱时硅质生产力下降,推测印度夏季风的增强导致孟加拉湾降水以及周边河流径流量剧增,河流提供的营养物质使得西北孟加拉湾表层硅质生物勃发,硅质生产力迅速升高。而印度夏季风减弱时,营养盐的减少抑制了表层浮游硅质生物的繁殖,从而使得硅质生产力下降。U1446站位生物硅通量的频谱和小波分析也显示,研究区的硅质生产力受轨道周期变化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过渡 生物硅 古生产力 印度夏季风 西北孟加拉湾
下载PDF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Recorded in a 1.6 Myr-Period Lacustrine Sediment Sequence from Mazatage, Tarim Basin
15
作者 LIU Jian WU Li +1 位作者 WANG Rujian ZHAO Yu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12-313,共2页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MPT)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in worldwide geological events. As a key issue of the Quaternary geology, i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paleoclimate community. MPT re...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MPT)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in worldwide geological events. As a key issue of the Quaternary geology, i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paleoclimate community. MPT refers to a period lasting for several hundreds of thousand years, during which the dominant climate periodicity gradually extended from 41 kyr to 100 kyr (Ruddiman et al., 1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g Tarim Basin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Recorded in a 1.6 Myr-Period Lacustrine Sediment Sequence from Mazatage
下载PDF
The older ice,the better science
16
作者 HOU Shugui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22年第2期121-122,共2页
Ice cores have revolutionized our views of the Earth system.They record past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that range on time scales from synoptic events t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ears.For instance,the Vost... Ice cores have revolutionized our views of the Earth system.They record past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that range on time scales from synoptic events t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ears.For instance,the Vostok ice core reached an age of 420 ka(thousand years)(Figure 1),revealing a close linkage between climate and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last four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Petit et al.,1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A ice cores blue ic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
下载PDF
山西长治盆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环境变化特征
17
作者 李金秋 李向全 +5 位作者 范保硕 王振兴 李月丛 刘林敬 侯新伟 张春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32-3543,共12页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是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气候模式、气候周期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然而不同区域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取了长治盆地XZK4钻孔中更新世转型前后(1.8~0.1 Ma)共207个样品...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是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气候模式、气候周期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然而不同区域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取了长治盆地XZK4钻孔中更新世转型前后(1.8~0.1 Ma)共207个样品,通过古地磁定年,运用粒度端元分析和孢粉分析,阐述了长治盆地中更新世转型期的环境变化与湖泊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8 Ma以来,孢粉组合中乔木花粉含量多高于60%,但个别时段草本植物花粉占优,显示区域植被多数阶段为森林,但存在明显冷期,并且1.1 Ma和0.55 Ma是研究区环境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中更新世转型期前(~1.1 Ma):沉积物粒度总体较细,黏土含量多高于25%,EM1组分(湖相沉积)多高于60%,EM3(河流相组分)在个别时段出现,总体显示该阶段沉积物组成以湖相沉积为主,个别阶段受到河流影响大;中更新世转型时期(1.1~0.55 Ma):沉积物粒度较上一阶段更细,黏土含量(平均为30%)、EM1占比和孢粉浓度均达到研究段最高,沉积物颜色以棕灰色为主,EM3组分占比降至最低,其中1.1~0.95 Ma喜冷的云杉属花粉出现,显示该时期研究区气候总体偏冷湿,湖泊面积较1.1 Ma之前扩大;中更新世转型后(~0.55 Ma):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达到钻孔最高值,沉积物颜色变黄,EM2(风成组分)和EM3占主导,草本植物含量增加,尤其是喜干的蒿属花粉增加明显,表明气候较之前变干,沉积物类型以风力沉积为主,湖泊消亡。综合对比显示,构造运动是影响长治古湖消长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干加剧了湖泊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粒度分析 环境变化 长治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ODP 1144站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有孔虫稳定同位素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1
18
作者 金海燕 翦知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14-921,共8页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利用大洋钻探ODP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1144站时间分辨率高达约290年的沉积物样品,开展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在中更新世距今80~100万年前,浮游和底栖有孔虫...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利用大洋钻探ODP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1144站时间分辨率高达约290年的沉积物样品,开展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在中更新世距今80~100万年前,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壳体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变化揭示出,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心,即中更新世革命0.9Ma左右,南海北部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降水量的增加指示东亚冬、夏季风增强。以中更新世革命为界,水体垂向结构上温跃层和营养跃层的深度从之前的间冰期较浅转变为之后的间冰期较深,底层水与表层水的垂直温度梯度从冰期时较大转变为冰期时较小。轨道尺度上,冰消期时南海北部的表层水、次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变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不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相位差。千年尺度上,有孔虫的氧碳同住素变化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约0.8ka和约1.4ka的气候波动周期。氧同位素0.8ka滤波显示出: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较强的信号主要出现在间冰期,有时也出现在冰期,与晚第四纪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主要出现在冰期不同,说明中更新世的气候转型不仅表现在轨道尺度的气候周期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千年尺度气候波动的特征变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氧碳同位素 千年尺度气候波动
下载PDF
中更新世转型时期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ODP1146站浮游有孔虫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海粟 党皓文 翦知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6-327,共12页
文章以南海北部ODP1146站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次表层水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氧、碳稳定同位素,结合该站位浮游及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数据,分析中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演化。1.2 Ma以来ODP... 文章以南海北部ODP1146站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次表层水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氧、碳稳定同位素,结合该站位浮游及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数据,分析中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演化。1.2 Ma以来ODP1146站P.obliquiloculata壳体δ^18O的变化可分3个阶段:1)1.2~0.9 Ma,冰期-间冰期变化幅度较小、主导周期为41 ka斜率周期;2)0.9~0.6 Ma,冰期旋回变化幅度逐渐增强、100 ka偏心率周期开始强化;3)0.6 Ma以来,冰期旋回呈现稳定且幅度较大的100 ka周期变化。0.9 Ma以来南海北部上层海水δ^18O的冰期旋回变幅增强,可能反映东亚冬季风在0.9 Ma之后显著强化。其中,表层水体δ^18O只在冰期变幅增强,P.obliquiloculata所反映的次表层水体δ^18O的变化幅度在冰期和间冰期都显著增强。约0.9 Ma浮游和底栖有孔虫δ^18O的100 ka周期几乎同时显现;但在0.9~0.6 Ma时期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偏心率周期更为显著、斜率周期的强度也更高。因此,冰期旋回周期转型及幅度变化两方面的证据共同反映温跃层结构演化在南海北部中更新世转型(MPT)气候转变过程中的特殊性。1.2 Ma以来ODP1146站P.obliquiloculata的δ^13C在0.02 Ma、0.49 Ma和0.99 Ma左右呈明显的碳重值,同时表层种-次表层种之间的δ^13C差值减小到近于0,可以解读为碳重值事件期间南海北部生产力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温跃层 浮游有孔虫 同位素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南海北部和南部的气候变化差异 被引量:10
20
作者 金海燕 翦知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90,共10页
选取大洋钻探ODP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采集的1144站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中更新世0.4—1.4Ma期间506个样品中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并与南海南部ODP1143站和西太平洋暖池ODP807站的同位素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南海北部的... 选取大洋钻探ODP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采集的1144站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中更新世0.4—1.4Ma期间506个样品中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并与南海南部ODP1143站和西太平洋暖池ODP807站的同位素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南海北部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及其差值的变化响应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在中更新世距今约0.9Ma之后100ka的偏心率周期明显增强。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之前,南海北部、南海南部和赤道西太平洋都呈现出典型的热带气候特征,具有岁差和半岁差的气候周期;转型之后,随着北半球冰盖的进一步扩张,南海北部受东亚冬季风增强的影响而导致温度下降、温跃层变深,但南海南部与赤道西太平洋的温度变化较小且温跃层变浅,说明同属季风区的南海北部和南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南海 东亚季风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