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ME6000计划:重建古生物群区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倪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65-471,共7页
描述地球系统过去状态的数据 ,比如特殊时间段 (全新世中期 60 0 0aBP和末次盛冰期 180 0 0aBP)的孢粉和植物大化石记录 ,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所需要的 .以往对这些古生态数据的利用大都是零散的、定点的 ,对古植被的重建往往也是定性的... 描述地球系统过去状态的数据 ,比如特殊时间段 (全新世中期 60 0 0aBP和末次盛冰期 180 0 0aBP)的孢粉和植物大化石记录 ,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所需要的 .以往对这些古生态数据的利用大都是零散的、定点的 ,对古植被的重建往往也是定性的描述 ,而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 (IGBP)的国际协作项目BIOME 60 0 0 (全球古植被制图计划 )的创立 ,为古生态数据的综合与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该项目特别强调利用古生态学记录模拟重建生物群区的方法论 ,亦即”生物群区化”(Biomization)方法 ,通过广泛收集全球有质量保证的古生态记录 ,以及以现代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植物功能型 ,将植物花粉分类群划分为一个或多个植物功能型 ,利用植物功能型组合成生物群区类型 ,以此实现利用古生态数据模拟重建陆地生物群区的全球综合 ,为耦合的大气圈 生物圈模型提供检验的标准和依据 .这种趋向将促进其它时间段的生物群区制图 ,并将推动大气圈 生物圈模拟和古数据综合与分析的共同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6000计划 生物群区化 古植被 全球变化
下载PDF
浙江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与河姆渡古人类 被引量:14
2
作者 江大勇 王新平 郝维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48-253,共6页
初步讨论了浙江东部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及其对河姆渡古人类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全新世大暖期是促使河姆渡古人类定居、发展和稻作农业在本区出现发展的重要条件,古气候古环境不同变化阶段与河姆渡古人类的发展阶段可以... 初步讨论了浙江东部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及其对河姆渡古人类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全新世大暖期是促使河姆渡古人类定居、发展和稻作农业在本区出现发展的重要条件,古气候古环境不同变化阶段与河姆渡古人类的发展阶段可以相互对比,而当时近于热带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包括其导致的自然灾害的加强,对河姆渡古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的变化和发展有深刻影响,特别是缓慢降温后紧接着急剧升温的变化过程是引起人类发展面貌发生重大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古环境 河发渡古人 中全新世 浙江
下载PDF
花粉植被化与全球古植被计划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于革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06-311,共6页
花粉是全球陆地分布最广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来源。以花粉为基本资料的重建全球古植被计划自1994年实施以来,经数百名国际学者包括我国在内的第四纪花粉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在综合和重建晚第四纪植被和制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 花粉是全球陆地分布最广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来源。以花粉为基本资料的重建全球古植被计划自1994年实施以来,经数百名国际学者包括我国在内的第四纪花粉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在综合和重建晚第四纪植被和制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成果提供了6kaBP和18kaBP两个时期的植被,在填补地理空白的基础上构成了全球规模古植被分布。对模拟未来气候植被、CO2和大气成分及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古植被计划 花粉植被化 中全新世 末次冰期
下载PDF
中国中全新世植被带迁移的气候动力学机制探讨(英文) 被引量:10
4
作者 于革 王苏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7-154,共8页
地球轨道参数驱动的太阳辐射变化造成了中全新世北半球大陆夏季的普遍增温 ,但中低纬度的冬季温度低于现代。古气候模型和古植被模型在这个动力驱动基础上 ,对东亚季风区的模拟均反映了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冬季温度低于现代 ,由此主要受冬... 地球轨道参数驱动的太阳辐射变化造成了中全新世北半球大陆夏季的普遍增温 ,但中低纬度的冬季温度低于现代。古气候模型和古植被模型在这个动力驱动基础上 ,对东亚季风区的模拟均反映了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冬季温度低于现代 ,由此主要受冬季温度控制的中纬度森林植被向南迁移。然而 ,根据花粉资料重建的中全新世植被表明 ,中国东部森林植被带向北迁移 ,其中常绿阔叶林北移 30 0 km,落叶阔叶林北移 50 0 - 60 0 km。根据古植被类比研究 ,中国东部冬季温度普遍增温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季温度比现代分别高出 3.5,2 .3,3.1 - 4.0°C。数据和模型之间的巨大差距表明了引起中全新世植被和温度变化的气候动力 ,并不完全受地球轨道驱动的太阳辐射变化控制 ,而早、中全新世大陆下垫面 ,包括海冰、冰流以及植被和土壤的变化 ,对气候系统和大气环流格局有着潜在的重要反馈作用。本文提出东亚地区自全新世初期至中全新世 ,由于北半球高纬海冰退缩、第四纪冰流消融已尽、欧亚大陆永久冻土面积缩小 ,导致欧亚大陆冷源作用削弱。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减弱 ,造成东亚冬季风变弱。而冬季风强度和范围减小 ,使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增高 ,是森林植被向北迁移的重要气候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植被带 冬季风 中全新世 中国 迁移
下载PDF
古气候动力学及国际PMIP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键 于革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0年第4期64-67,共4页
气候预测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目标 ,自然条件下的古气候系统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参照系 ,而以物理机制为基础的古气候模拟是探索气候变化动力机制、对预测未来变化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近十年来《全球古气候模拟对比研究计划 ... 气候预测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目标 ,自然条件下的古气候系统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参照系 ,而以物理机制为基础的古气候模拟是探索气候变化动力机制、对预测未来变化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近十年来《全球古气候模拟对比研究计划 (PMIP)》是国际上主要古气候模型组织对 6kaBP和 2 1kaMP进行气候动力模拟的计划。了解PMIP的基本概况和研究方向 ,对于我国参与国际PMIP计划中的模拟和对比研究 ,力争与国际 2 0多个模型站在同一个起跑点上 ,发展适合东亚地区气候系统的大气环流模型 ,使模拟更现实并最终探索东亚古气候变化动力机制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IP 古气候模拟 动力机制 中全新世 末次盛冰期
下载PDF
中全新世时期中国地区水循环因子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煜 李维亮 +1 位作者 何金海 陈隆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9,共9页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CM3嵌套区域模式MM5模拟了现代和中全新世时的气候,从模拟结果可以发现中全新世有效降水变化中心随季节变化,最大的有效降水增加出现在夏季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最大值超过3mm/d;同时,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降水减少,最...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CM3嵌套区域模式MM5模拟了现代和中全新世时的气候,从模拟结果可以发现中全新世有效降水变化中心随季节变化,最大的有效降水增加出现在夏季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最大值超过3mm/d;同时,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降水减少,最大变化超过2mm/d。中国北方地区云量增加,同时,中国东部的长江流域云量减少。高云量变化较小,低云量变化最大,最大变化超过2成。夏季,对应着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的云量减少,这个区域的温度升高最大。从水汽的变化可以看到长江流域地区水汽减少,相对湿度也减少,这与云量的变化一致;华南地区水汽的变化与季节有关;东北地区水汽增加,相对湿度增大,对应云量的增加和降水增多。从结果可以发现相对湿度最大的变化超过15%,不是一个常数。有些地区温度升高,但是水汽却减少。但是,在LGM的温度降低的区域,水汽一致减少。这说明温度降低水汽对应减少,但温度升高不一定对应水汽增加。这与全球尺度水汽相对湿度基本保持常数的结果不同。中全新世时,长江流域除春季外变得干燥、少雨和高温,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变得多雨和潮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水循环 水汽
下载PDF
浙江北湖桥孔色度记录的早-中全新世环境变化 被引量:27
7
作者 章云霞 叶玮 +3 位作者 马春梅 朱丽东 李凤全 王天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31-1342,共12页
通过对杭嘉湖平原北苕溪附近的北湖桥钻孔(BHQ)距地表深度为4.775~19.000m采集的535块样品色度数据的分析,并结合粒度、总有机碳(TOC)等指标,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色度与粒度、TOC相关性分析表明,黄度(b^*)与TOC... 通过对杭嘉湖平原北苕溪附近的北湖桥钻孔(BHQ)距地表深度为4.775~19.000m采集的535块样品色度数据的分析,并结合粒度、总有机碳(TOC)等指标,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色度与粒度、TOC相关性分析表明,黄度(b^*)与T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较高b^*值代表较低湖面;在稳定水环境下亮度(L*)高值代表较干冷环境。根据色度分析结果,BHQ孔所在区域早-中全新世环境经历了明显冷暖干湿变化。11.4~8.7cal.ka B.P.阶段早期气候总体偏冷干,后期逐渐转向暖湿,可能于8.7cal.ka B.P.前便已经进入全新世大暖期;8.7~8.0cal.ka B.P.阶段早期(8.7~8.4cal.ka B.P.)气候转向干冷,持续约300年,晚期(8.4~8.0cal.ka B.P.)气候总体为暖偏湿;8.0~5.7cal.ka B.P.气候暖湿,为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5.7~4.2cal.ka B.P.气候总体暖偏干,其中5.7~5.5cal.ka B.P.期间出现持续约200年冷气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沼相沉积 色度早-中全新世 气候环境演变
原文传递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全新世早—中期湖相沉积的地球化学古气候响应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琦 樊荣 +2 位作者 李保生 Steffen Mischke 张成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剖面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TOC)、碳酸盐含量、无机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分析测试,在已有的大量年代测定数据基础上,重建了该地区末次冰期晚期到中全新世期间的古环境。分析表明,11 000... 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剖面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TOC)、碳酸盐含量、无机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分析测试,在已有的大量年代测定数据基础上,重建了该地区末次冰期晚期到中全新世期间的古环境。分析表明,11 000~9 950aBP滴哨沟湾地区气候干凉,萨拉乌苏河受陕北高原降水和当地冰溶地下水补给;9 950~9 100aBP为全新世初温度、降雨增加时期,有效湿度较高,滴哨沟湾湖泊开始形成;9 100~5 850aBP气温继续上升,降雨增加,但相对湿度减小,该时期是滴哨沟湾湖泊发育最大时期,湖泊水体滞留时间较长;5 850~5 100aBP气温和降水开始下降,湖泊收缩;5 100~4 700aBP期间温度和降水继续下降,湖泊环境逐渐转变为沼泽环境;4 700~4 500aBP期间滴哨沟湾沙漠化,形成了古流动沙丘沙沉积,干旱化加强;而在4 500~4 380aBP时又一次短暂的温湿气候,在沙丘表层钙板隔水层之上形成了短暂的小规模积水;自4 380aBP之后,滴哨沟湾地区沙漠化,干旱状况持续到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相 粉砂黑垆土 地球化学环境指标 全新世早中期 滴哨沟湾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他念他翁山全新世早中期冰进事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柴乐 张威 +4 位作者 刘亮 马瑞丰 唐倩玉 李亚鹏 乔静茹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7-315,共9页
他念他翁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是海洋性冰川向亚大陆性冰川的过渡区,维持冰川发育的降水补给主要由西南季风带来,该区第四纪冰川进退对西南季风波动有较为直接的反映。正是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该区第四纪冰川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 他念他翁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是海洋性冰川向亚大陆性冰川的过渡区,维持冰川发育的降水补给主要由西南季风带来,该区第四纪冰川进退对西南季风波动有较为直接的反映。正是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该区第四纪冰川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查明他念他翁山青古隆槽谷全新世期间冰川地貌学特征,并确定其发生的具体时间,探讨其响应机制。结果显示:他念他翁山全新世早中期冰川波动的时限介于(6.13±0.37)~(8.83±0.50)ka,可能是当时西南季风强盛,降水增加的结果。研究可为探究冰川作用与西南季风气候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动力学联系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他念他翁山 全新世早中期 宇生核素
下载PDF
Dia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the Holocene Coquinite from the Haishan Island,Eastern Guangdong,China
10
作者 SUN Jinlong XU Huilong +2 位作者 QIU Xuelin ZHAN Wenhuan LI Yam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70-80,共11页
The coastal hard rock with a thickness of over 5 m and a distribution area of nearly 200 ha in the Haishan Island, south China, has long drawn researchers' attention. However, there were controversies over its format... The coastal hard rock with a thickness of over 5 m and a distribution area of nearly 200 ha in the Haishan Island, south China, has long drawn researchers' attention. However, there were controversies over its form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these controversies in turn lead to the dispute of sea level changes and coastal uplift-subsidence of this area. To investigate its diagenesis and evolution, petrographic analysis, elemental geochemistry, isotopic analysis, and radiocarbon dating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Radiocarbon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deposition of the Haishan Coquinite commenced in the mid Holocene and lasted to -600 a B.P. Petrograph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Haishan Coquinite is cemented by low-Mg calcite, indicating that the cementation occurred in a meteoric environment. The elemental geochemistry and isotopic values demonstrate that the coquinite suffered strong leaching, which was thought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meteoric cementation of the coquinite.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the diagenesis of the coquinite is revealed: deposition of the Haishan Coquinite commenced in the mid Holocene in a shoal environment, initial cementation occurred and cement may be high-Mg calcite or aragonite; latterly the coquinite exposed to meteoric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lowering of relative sea level, and the cement altered to low-Mg, which took the morphologies of bladed calcite rim and equant spar. A four-stage evolution model is proposed: (1) deposition stage, (2) initial cementation, (3) exposure to and cementation in meteoric environment, and (4) erosion stage. The published reports indicate that the hard rock should be designated as coquinite. Based on these studies, mid-Holocene sea level in this area was discussed, and the Haishan Island was proposed to uplift with a rate of ~5 mm/a in the last -60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CHROCK coquinite DIAGENESIS evolution model mid holocene sea level
下载PDF
A mid-Holocene drought interval as evidenced by lake desiccation in the Alashan Plateau,Inner Mongolia,China 被引量:67
11
作者 CHENFahu WUWei +4 位作者 J.A.Holmes D.B.Madsen ZHUYan JINMin C.G.Oviat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4期1401-1410,共10页
The mid-Holocene in China is traditionally thought to be a warm and humid period with a strong summer monsoon, and is often termed the 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 or Megathermal Period. Here we present lake geomorpholog... The mid-Holocene in China is traditionally thought to be a warm and humid period with a strong summer monsoon, and is often termed the 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 or Megathermal Period. Here we present lake geomorphologic and lithological evidence from the Alashan Plateau, part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that indicates strong lake desiccation during the mid-Holocene. High resolution pollen data from Zhuyeze Lake, at the present summer monsoon margin, is also presented. These data show that present lakes and wetlands in the Juyanze Lake basin west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 the Zhuyeze Lake basin between the Badain Jaran and Tengger deserts, and in lakes in the eastern Tengger desert, dried or experienced low lake levels in the mid-Holocene around 5000—7000 cal yr BP. Pollen data further indicate that the vegetation cover declined in both the local areas and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suggesting the climate was drier than that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is mid-Holocene drought interval was present throughout a quite large region of the south Inner Mongolian Plateau. The period was also probably colder, at least in the high Asian plateaus and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中国 内蒙古 蒙古高原 古气候 干旱气候 湖泊干涸
原文传递
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 被引量:40
12
作者 孙雄伟 夏正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9-294,共6页
对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进行的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表明 ,该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以蒿属 (Artemisia)最为丰富 ,其次为禾本科 (Gramineae)和藜科(Chinopodiaceae)。乔木花粉含量较少 ,以松属 (Pinus)为主... 对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进行的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表明 ,该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以蒿属 (Artemisia)最为丰富 ,其次为禾本科 (Gramineae)和藜科(Chinopodiaceae)。乔木花粉含量较少 ,以松属 (Pinus)为主。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 ,将剖面划分为 5个孢粉组合带。早期 (72 35~ 7380aBP)气候较为寒冷干燥 ,缺少乔木花粉。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 ,在Ⅱ孢粉带上乔木花粉大量出现 ,种类丰富。尤其 5 6 2 5~ 6 12 0aBP期间出现了很多喜暖树种 ,是中全新世以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在 4 5 80~ 5 6 2 5aBP期间 ,乔木花粉急剧减少 ,表明气候发生恶化。随着气候的逐渐好转 ,乔木花粉在Ⅳ孢粉带 (30 90~ 4 5 80aBP)上重新出现 ,但喜暖树种较少。 30 90aBP以后出现较多的禾本科花粉 ,可能和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增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中全新世 孢粉分析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全新世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38
13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3 位作者 万世明 刘建国 王宏娜 周菲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102,共8页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对比,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揭示的古气候变化有某种内在联系,期间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得到了良好的区域性响应,同时又具有全球性背景。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表现为62,11 a的太阳活动周期以及与现代ENSO周期相似的6,5 a周期。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揭示的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良好对应说明两者有相似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太阳活动以及古ENSO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太阳活动 敏感粒度 中全新世 东海内陆架 东亚冬季风 泥质沉积物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湖泊沉积物记录的中全新世干旱气候 被引量:27
14
作者 朱江玲 刘鸿雁 王红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0-384,共5页
根据位于典型草原带的河北坝上地区白诺尔及毗邻的内蒙古乌兰诺尔湖泊沉积物的K、Na、Ca、Mg等化学元素组成、总有机碳(TOC)与氧同位素(δ^18O)的分析,以(K+Na+ca+MS)/(Fe+Mn)值指示干旱度,δ^18O值指示夏季风的强弱,TO... 根据位于典型草原带的河北坝上地区白诺尔及毗邻的内蒙古乌兰诺尔湖泊沉积物的K、Na、Ca、Mg等化学元素组成、总有机碳(TOC)与氧同位素(δ^18O)的分析,以(K+Na+ca+MS)/(Fe+Mn)值指示干旱度,δ^18O值指示夏季风的强弱,TOC值指示湖区植被状况,探讨了该地区^14C测年9.8~5.3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结果表明:两个剖面所记录的气候变化趋势相近,^14C测年7.0~5.7kaB.P.为偏于期。反映夏季风强弱的氧同位素指标与干旱程度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说明夏季风引起的降水量变化不是气候干湿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温度升高导致的蒸发加强可能对气候干旱化的影响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全新世 夏季风 坝上地区
下载PDF
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 被引量:29
15
作者 胡珂 莫多闻 +4 位作者 毛龙江 李水城 王辉 曹炜 张翼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5-420,共6页
以无定河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陕西北部无定河流域龙山时期遗址的分布位置叠置和聚类分析,讨论聚落选址与地貌类型、距河流水平距离、河网等级等6个地形地貌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以无定河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陕西北部无定河流域龙山时期遗址的分布位置叠置和聚类分析,讨论聚落选址与地貌类型、距河流水平距离、河网等级等6个地形地貌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全新世中期无定河流域人类在聚落选址时,对水文条件、地貌和地面坡度条件有较强的倾向性,而对地面朝向无明显倾向性。选址时选择地形地貌影响因子的优先顺序为:地貌类型、遗址距河流距离、遗址处地面坡度、遗址处河流等级、遗址处地面朝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河流域 全新世中期 聚落 地貌环境选择 空间分析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2
16
作者 吴海斌 郭正堂 彭长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6-376,共11页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收支状况,对正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各国研究者利用不同方法对陆地碳储量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收支状况,对正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各国研究者利用不同方法对陆地碳储量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对估算陆地碳储量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同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化。在末次间冰期5e阶段、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中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现在的130~150%、50~85%和105~130%。并且,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气候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气候变化并非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陆地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末次间冰期 末次盛冰期 全新世中期
下载PDF
中全新世7~6ka东亚季风气候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明霞 汪永进 邱庆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9-524,共6页
基于神农架青天洞石笋两个230Th年龄、582条纹层计数和183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7~6 ka B.P.期间平均3年分辨率的1δ8O变化序列。持续约580年振幅达1.8‰的δ18O在平均值-9.66‰上下波动,指示了东亚季风降水强度的长期演化趋势和高频... 基于神农架青天洞石笋两个230Th年龄、582条纹层计数和183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7~6 ka B.P.期间平均3年分辨率的1δ8O变化序列。持续约580年振幅达1.8‰的δ18O在平均值-9.66‰上下波动,指示了东亚季风降水强度的长期演化趋势和高频振荡信息,大致划分为4个百年尺度旋回。青天洞与阿曼石笋δ18O记录的对比表明,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在百年或更短时间尺度上同相位变化,可能反映了两地季风气候受统一的印度洋/太平洋大尺度水汽循环控制。功率谱分析揭示出163、81、16和11年的周期,大致与树轮Δ14C百年至数十年尺度太阳活动变化周期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石笋 中全新世 年际分辨率 太阳活动
下载PDF
全新世中期和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和季风降水变化 被引量:23
18
作者 田芝平 姜大膀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0-410,共11页
使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第1~3阶段中共61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首先定量评估了它们对于当代中国年平均、夏季和冬季降水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而后根据择优选取的26和16个气候模式分别对全新世中期和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季... 使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第1~3阶段中共61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首先定量评估了它们对于当代中国年平均、夏季和冬季降水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而后根据择优选取的26和16个气候模式分别对全新世中期和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季风降水以及季风降水强度变化进行了集中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参考时期,全新世中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分别在26,26和22个模式中模拟增加,平均增幅依次为10.7%,18.7%和7.3%,这主要是源于轨道强迫所导致的夏季经向温度梯度的减小以及夏季东亚与临近海域间热力对比的增大,海洋反馈的作用相对有限;上述模拟结果与季风区内的地质记录基本相符.在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和季风降水在15个模式中减小、季风降水强度在所有16个模式中减小,平均减幅依次为7.7%,25.1%和14.3%,夏季经向温度梯度的增加以及纬向和经向陆地和海洋间热力对比的减小是其内在动力学机制,海洋反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上模拟结果与季风区内较为有限的地质记录是定性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中期 末次冰盛期 季风区面积 季风降水
原文传递
一个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中全新世时期亚洲季风系统变化 被引量:21
19
作者 郑伟鹏 俞永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5-1145,共11页
本文分析了一个耦合模式FGOALS_g1.0对工业革命前气候(0ka)和中全新世时期(6ka)亚洲夏季风的模拟结果。在该研究中我们主要分析季风降水变率较大的区域,即东亚夏季风区(20°~45°N,110°~120°E)和印度夏季风区(10... 本文分析了一个耦合模式FGOALS_g1.0对工业革命前气候(0ka)和中全新世时期(6ka)亚洲夏季风的模拟结果。在该研究中我们主要分析季风降水变率较大的区域,即东亚夏季风区(20°~45°N,110°~120°E)和印度夏季风区(10°~30°N,70°~80°E)。尽管耦合模式的普遍偏差依然存在,该模式反映出亚洲季风系统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结果,并较好地模拟出了0ka亚洲夏季风大尺度环流的特点和季节变化的特征。6ka和0ka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6ka时期欧亚大陆增暖,海陆温度梯度加强;印度夏季风降水从南亚大陆北移到30°N附近,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降水大值中心降水加强;东亚季风区降水则表现为华北地区减少,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的特点。但合理地模拟季风爆发仍然是耦合气候系统模式的难点之一。6ka时期亚洲夏季风变化是和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而其根本原因是中全新世时期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所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北半球季节循环的振幅加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海陆温差加大使得北半球的季风环流加强,印度夏季风高空东风在20°~30°N加强,低层赤道东风加强,跨赤道后的西南气流向北推移,从而使得印度夏季风降水雨带北移到30°N附近。东亚季风区的高低空温度场的配置使得副热带高空急流减弱,位置偏南,从而有利于华北地区的高空出现异常的辐合,中层为异常的辐散,抑制了季风降水的发展;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则相反,季风降水降水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 海气相互作用 中全新世 耦合模式
下载PDF
中全新世东亚季风年至10年际气候变率:湖北青天洞5.56~4.84ka B.P.石笋年层厚度与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振球 刘殿兵 +1 位作者 汪永进 王权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46-1255,共10页
中全新世年至10年际东亚季风气候变率及其动力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变率贡献。本文基于湖北青天洞一支石笋的铀系年龄、年纹层计数、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测量结果,建立了中全新世5.57~4.84ka B.P.时段平均分辨率为... 中全新世年至10年际东亚季风气候变率及其动力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变率贡献。本文基于湖北青天洞一支石笋的铀系年龄、年纹层计数、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测量结果,建立了中全新世5.57~4.84ka B.P.时段平均分辨率为3~4年的东亚季风气候和洞穴地点环境演变序列。石笋年纹层由冬季亮色薄层和夏季暗色厚层组成,对应冬、夏季节层的δ^(18)O和δ^(13)C正负漂移与现今冬夏降水和岩溶环境同位素值变化基本吻合。然而,元素比值(Mg/Ca和Sr/Ca)揭示了冬夏季风降水与岩溶作用的复杂响应过程。在10年际尺度上,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了3次间隔200年左右的弱季风事件,分别发生于5.56~5.50ka B.P.,5.26~5.20ka B.P.和5.01~4.94ka B.P.,每个事件大约持续60年,反映了太阳活动周期控制季风强度变化的频率。Mg/Ca和Sr/Ca比值与季风强弱变化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其功率谱具有200年和40年左右周期,说明东亚季风气候和岩溶环境过程之间既有共同的控制因素又有不同的演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地球化学指标 纹层石笋 湖北青天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