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络绌急”动物模型建立及通心络对其预防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晓 吴永健 +3 位作者 郑磊 宋光远 尤士杰 叶赞凯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建立"心络绌急"动物模型,观察通心络对其预防作用。方法小型猪14头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组。模型组给予正常饲料的饮水通心络组动物喂服通心络胶囊超微粉0.5 g/kg 15 d。动物麻醉,左侧股动脉鞘管送入Pig导管测定左心室... 目的建立"心络绌急"动物模型,观察通心络对其预防作用。方法小型猪14头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组。模型组给予正常饲料的饮水通心络组动物喂服通心络胶囊超微粉0.5 g/kg 15 d。动物麻醉,左侧股动脉鞘管送入Pig导管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最大压力(LVP_(max))、左室最低压力(LVP_(min),左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_(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右侧股动脉鞘管送入微导管,在前降支中段注射神经肽Y(NPY)3 nmol/3min。采用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在注射前,注射10、30 min测定微血管容积(α)、充填速率(β)和微循环血流量(MBF),同时记录心电图、BP、HR、LVEDP、LVP_(max)、LVP_(min)、dp/dt_(max)。在注射NPY前及注射后30 min,留取冠脉内血液标本2 ml,检测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模型组小型猪4头,通心络组5头完成实验。(1)与注射前比较,模型组在10 min时SBP、DBP、HR升高(P<0.05,P<0.01),dp/dt_(max)下降(P<0.05),30 min后恢复至基线水平(P>0.05);心电图、LVEDP、LVP_(max)、LVP_(min)等没有明显变化(P>0.05)。通心络组10 min时血压升高(P<0.05),在30 min后恢复;心电图、HR、LVEDP、LVP_(max)、LVP_(min)、dp/dt_(max)等无明显变化(P>0.05)。(2)与注射前比较,模型组10 min时α、MBF降低(P<0.05,P<0.01),30 min时α降低(P<0.05)。通心络组10 min时α、β、MBF无明显变化(P>0.05),30 min时MBF明显升高(P<0.05)。2组10 min时△α、△M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30 min,仅△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治疗前比较模型组ET-1明显升高(P<0.05),通心络组无明显差异(P>0.05)。2组NO注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型猪冠脉前降支中段注射NPY,可建立"心络绌急"模型。通心络对NPY诱发的微血管痉挛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络绌急 动物模型 微血管痉挛 通心络 小型猪
下载PDF
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血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的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新金 李菊香 +5 位作者 颜素娟 苏海 罗伟 程晓曙 吴清华 吴延庆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X综合征)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住院患者中诊断为X综合征患者20例,排除高血压病、糖尿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 目的:探讨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X综合征)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住院患者中诊断为X综合征患者20例,排除高血压病、糖尿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静脉血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物—不对称二甲精氨酸(ADM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X综合征组ADMA、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ADMA与内皮素/一氧化氮呈明显的正相关,r=0.709。②X综合征组丙二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③两组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X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不良,且这种内皮功能异常与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ADMA有关。同时氧化应激在X综合征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内皮功能 不对称二甲精氨酸
下载PDF
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血浆氧自由基的变化
3
作者 邓志华 李菊香 +4 位作者 罗伟 袁勇 董剑廷 张励庭 黄炫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5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在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的方法检测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组20例及对照组26例病人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两组人群...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在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的方法检测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组20例及对照组26例病人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两组人群血浆中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结果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组血浆内皮素和丙二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自由基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氧自由基 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