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惠品晶 张世明 +6 位作者 刘曼 王中 徐峰 李向东 崔岗 周幽心 周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04-807,共4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microvascular Doppler,MVD)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VD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21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监测,记录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分支的血流速度和频谱,根据MVD检查结果重新调整瘤夹。...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microvascular Doppler,MVD)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VD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21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监测,记录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分支的血流速度和频谱,根据MVD检查结果重新调整瘤夹。结果所有动脉瘤患者均探及瘤体内呈毛刺样、涡流样杂音频谱。15例动脉瘤夹闭的患者中,3例因载瘤动脉或分支血管狭窄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动脉瘤夹闭术后,瘤体内均未探及血流信号,无音频和频谱显示,证实已被完全夹闭,而载瘤动脉及分支血流频谱波动性良好;8例动脉瘤患者术中运用MVD协助区分巨大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走行。结论动脉瘤夹闭术中运用MVD同步进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具有无创、简单易行,安全的特点。建议MVD作为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规监测方法,尤其对瘤颈粗、甚至无明显瘤颈的巨大动脉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微血管多普勒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微血管多普勒监测下手术治疗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9
2
作者 孙雪波 刘建刚 +6 位作者 张世明 王中 虞正权 周幽心 李向东 崔岗 周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 总结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 10例中P1段3例,P2段5例,P3段2例.P1段动脉瘤采用颞下+翼点联合入路,P2、P3段动脉瘤采用颞下入路.在微血管多普勒监测下7例行动脉... 目的 总结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 10例中P1段3例,P2段5例,P3段2例.P1段动脉瘤采用颞下+翼点联合入路,P2、P3段动脉瘤采用颞下入路.在微血管多普勒监测下7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血管塑形动脉瘤夹闭术,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其中3例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切除术.结果 10例患者中6例恢复良好,2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1例出现同向偏盲,1例出现轻偏瘫,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术前1例存在动眼神经麻痹和1例存在同向偏盲者手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大脑后动脉瘤的主要方法,经颞下入路暴露充分,是一种安全、简便的入路.微血管多普勒在动脉瘤夹闭术中是一种直接、有效和便捷的监测方法,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微血管多普勒
原文传递
前床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崔华 王勇 +9 位作者 周正文 费智敏 书国伟 殷玉华 樊翊凌 张珏 周彩芳 李善泉 刘洪章 丁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50-652,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前床突脑膜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999至2006年收治的26例前床突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为21~66岁,平均47.6岁。本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术中辅以微血管多普勒技术指导肿...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前床突脑膜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999至2006年收治的26例前床突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为21~66岁,平均47.6岁。本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术中辅以微血管多普勒技术指导肿瘤包裹血管的分离。结果26例患者中,SimpsonⅣ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4例,SimpsonⅡ级切除1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利用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于明显侵犯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的残余肿瘤,可考虑术后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床突脑膜瘤 显微手术 微血管多普勒
原文传递
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40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曹洁 张世明 +5 位作者 王中 周幽心 虞正权 崔岗 李向东 周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4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其中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4例,合并...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4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其中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4例,合并后交通动脉瘤4例,合并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中动脉瘤1例,合并基底动脉瘤1例.结果 按GOS评分评定手术患者预后,恢复良好33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4例;术后随访2 - 46个月(平均21.3个月),行头颅CTA或DSA检查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结论 经翼点入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根据患者术前Hunt - 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医院的设备条件,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过程中应用微血管多普勒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 显微外科手术 微血管多普勒
原文传递
小脑后下动脉瘤经微血管多普勒超声辅助下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时飞 孙春明 +2 位作者 刘建刚 张世明 葛志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2期4260-4262,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辅助下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症状,影像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相关预后。结果:头颅CT表现主要为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或二者兼...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辅助下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症状,影像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相关预后。结果:头颅CT表现主要为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或二者兼有(除1例未破裂)。其中经全脑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手术路径为枕下旁正中16例,枕下正中入路14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在MVD的辅助下行脉瘤夹闭术27例,动脉瘤包裹术1例,动脉瘤夹闭并动静脉畸形切除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并小脑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3例意识障碍致死亡或自动出院,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或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辅助MVD下,能够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完全夹闭动脉瘤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 动脉瘤 显微外科治疗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
原文传递
大脑中动脉囊性动脉瘤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翼 游潮 +3 位作者 贺民 孙鸿 陈海峰 李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年第2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囊性动脉瘤(MCAA)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2月手术治疗37例MCAA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37例患者共发现MCAA38个,位于大脑中动脉近端(M1As)1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部(MbifAs)25个、大脑中...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囊性动脉瘤(MCAA)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2月手术治疗37例MCAA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37例患者共发现MCAA38个,位于大脑中动脉近端(M1As)1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部(MbifAs)25个、大脑中动脉远端(MdistAs)2个;MCAA发生破裂者32例,脑内血肿发生率37·5%;入院时Hunt-Hess0级3例、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15例、Ⅳ级5例、Ⅴ级2例;所有患者均在电生理检测下,经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顺行或逆性循大脑中动脉打开侧裂,分离并夹闭动脉瘤颈;术中微血管多普勒检测夹闭前后MCAA及其重要分支的血流状况,确保瘤夹放置满意;38个动脉瘤均以一枚或多枚动脉瘤夹夹闭;术后恢复良好25例;22例获随访6月,GOS4~5分16例、GOS2~3分5例、GOS1分1例、死亡1例。结论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术前充分做好手术计划,并在电生理检测和微血管多普勒的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囊性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电生理检测 微血管多普勒
下载PDF
应用超声引导和监测的神经内镜技术
7
作者 赵洪洋 石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2-235,共4页
随着神经内窥镜技术在显微神经外科的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置入内镜前定位技术,术中持续临测技术的研究越米越多。超声引导下穿刺脑组织技术在神经内窥镜手术中加以应用,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使得内镜插入定位精确。多普勒微血管探头... 随着神经内窥镜技术在显微神经外科的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置入内镜前定位技术,术中持续临测技术的研究越米越多。超声引导下穿刺脑组织技术在神经内窥镜手术中加以应用,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使得内镜插入定位精确。多普勒微血管探头经内镜通道抵达手术野对重要血管进行超声探测,并能进行术中实时定位,监测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速度从而避免误伤血管,还能对动脉夹闭后进行血管超声扫描检查。超声引导和监测下的神经内窥镜外科是微侵袭神经外科将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内镜技术 显微神经外科 多普勒微血管探头
原文传递
应用腔内超声检查的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
8
作者 石键 赵洪洋 +2 位作者 袁永生 朱贤立 赵沃华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7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在治疗脑积水的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ETV)中,应用多普勒微血管探头作超声扫描检查的意义。方法单纯神经内镜下完成梗阻性脑积水ETV 34例,其中21例应用多普勒微血管探头经内镜通道抵达三脑室底... 目的探讨在治疗脑积水的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ETV)中,应用多普勒微血管探头作超声扫描检查的意义。方法单纯神经内镜下完成梗阻性脑积水ETV 34例,其中21例应用多普勒微血管探头经内镜通道抵达三脑室底部进行超声探测,监测基底动脉的走向、血流速度,进行术中实时定位,造瘘前后记录血管的多普勒超声图像。结果21例造瘘术前后BA的管径、血流速度无变化,无血管损伤并发症。术后21例(61.76%)影像学证实扩大的脑室术后有回缩;半年后症状缓解29例(85.29%),5例无效(14.71%),2例做脑室腹腔分流术。无手术死亡或残疾。结论多普勒微血管探头在ETV中加以应用,可减少血管损伤类并发症的发生,使得内镜插入定位精确,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脑积水 多普勒微血管探头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下载PDF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惠品晶 张世明 +7 位作者 王中 刘曼 孔丽娟 李向东 崔岗 周幽心 虞正权 周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74-877,共4页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探头频率20MHz、直径1.5 mm,对32例颈内动脉瘤患者(共计36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血管造影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在动脉瘤顶或瘤...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探头频率20MHz、直径1.5 mm,对32例颈内动脉瘤患者(共计36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血管造影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在动脉瘤顶或瘤体部监测到涡流样或毛刺样血流信号、闻及杂音.动脉瘤夹闭术后即刻监测,发现载瘤动脉狭窄8例,闭塞1例 动脉瘤夹闭不全2例,均经调整瘤夹位置,显示载瘤动脉远段的血流频谱形态和音频信号正常,术后经DSA/CTA证实.以上情况的发生与动脉瘤大小及载瘤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结论 MVD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规检测方法,尤其对瘤颈粗、甚至无明显瘤颈的巨大型动脉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瘤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 微型探头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Intraoperative microvascular Doppler monitoring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rgery 被引量:6
10
作者 HUI Pin-jing YAN Yan-hong +8 位作者 ZHANG Shi-ming WANG Zhong YU Zheng-quan ZHOU You-xin LI Xiang-dong CUI Gang ZHOU Dai HUI Guo-zhen LAN Q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424-2429,共6页
Backgrou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s often compromised by incomplete exclusion of the aneurysm or stenosis of parent vessels. Intraoperative microvascular Doppler (IMD) is an attractive, noninv... Backgrou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s often compromised by incomplete exclusion of the aneurysm or stenosis of parent vessels. Intraoperative microvascular Doppler (IMD) is an attractive, noninvasive, and inexpensive tool.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and reliability of IMD for guiding clip placement in aneurysm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101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IMD with a 1.5-mm diameter, 20-MHz microprobe was used before and after clip application to confirm aneurysm obliteration and patency of parent vessels and branching arteries. IMD findings were verified postoperatively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or 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DE-CTA). Ninety consecutive patients, harboring 108 aneurysms, who underwent surgery without IMD was considered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microprobe detected all vessels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and their major branches. Clips were repositioned in 24 (23.8%) aneurysms on the basis of the IMD findings consistent with incomplete exclusion and/or stenosis. IMD identified persistent weak blood flow through the aneurismal sac of 11 of the 101 (10.9%) aneurysms requiring clip adjustment.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the parent or branching arteries as indicated by IMD necessitated immediate clip adjustment in 19 aneurysms (18.8%). The mean duration of the IMD procedure was 4.8 minutes. The frequency of clip adjustment (mean: 1.8 times per cas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ize and location of the aneurysm.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IMD, and postoperative angiograms confirmed complete aneurysm exclusion and parent vessel patency. About 8.3% (9/108) aneurysms were unexpectedly incompletely occluded, and 10.2% (11/108) aneurysms and parent vessel stenosis without IMD were detected by postoperative DSA or DE-CTA. IMD could reduce the rate of residual aneurysm and unanticipated vessel stenosis which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operative microvascular doppler intracranial aneurysm microsurgical management clip hemodynamics
原文传递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茅磊 赵鑫 +4 位作者 杭春华 吴伟 纪祥军 王笑亮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60-464,488,共6页
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6个动脉瘤)在开颅夹闭手术中,使用MDU 1 mm微探头检测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根据血流信... 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6个动脉瘤)在开颅夹闭手术中,使用MDU 1 mm微探头检测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根据血流信号,未行动脉瘤夹调整9例;处理动脉瘤后,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信号降低或消失时,改变动脉瘤夹夹闭位置5例,使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对比分析动脉瘤夹调整前后,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变化;同时将调整动脉瘤夹后的血流速度和PI与未进行动脉瘤夹调整的患者相比,并于术后1周对患者均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DSA复查。结果 (1)术中MDU监测显示,1例动脉瘤夹闭后分支血管闭塞,4例血管狭窄。对这5例患者调整了动脉瘤夹,MDU血流信号均恢复正常。5例患者动脉瘤夹调整前后载瘤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分别为(19.8±5.3)cm/s和(51.0±12.0)cm/s,舒张期末流速(EDV)分别为(1.2±0.4)cm/s和(20.2±7.4)cm/s,平均流速(MV)分别为(3.6±1.5)cm/s和(26.2±8.3)cm/s,PI分别为(5.06±1.08)和(0.95±0.15),调整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调整动脉瘤夹5例与未进行动脉瘤夹调整的9例患者相比,调整后与未调整的PSV分别为(51.0±12.0)cm/s和(43.2±14.0)cm/s,EDV分别为(20.2±7.4)cm/s和(19.4±9.9)cm/s,MV分别为(26.2±8.3)cm/s和(26.0±10.8)cm/s,PI分别为(0.95±0.15)和(0.94±0.22),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监测相关并发症发生。(3)术后头部CT显示一例无脑梗死。术后1周CTA或DS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保留良好、通畅,动脉瘤消失。结论 MDU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的特点。该技术有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中的误夹或载瘤动脉夹闭不全,以便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动脉瘤夹闭术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监测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多普勒超声和荧光造影在脑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志立 张冠妮 +4 位作者 黄光富 王振宇 谭海斌 刘进平 李爱国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5期3-6,共4页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微血管多普勒(microvascular doppler sonography,MDS)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价值。方法 158例颅内动脉瘤...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微血管多普勒(microvascular doppler sonography,MDS)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价值。方法 1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采用SEP和MDS监测,根据术中SEP和MDS的变化调整瘤夹;28例患者术中采用SEP、MDS和ICGA监测。术后复查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1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中19例出现SEP一过性变化。应用MDS监测,6例夹闭后瘤体残留血流信号,调整瘤夹后血流信号消失;39例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调整瘤夹位置后血流恢复正常。28例ICGA,3例发现瘤颈残留,3例穿支血管闭塞,重新调整瘤夹位置后,再次ICGA证实动脉瘤颈夹闭满意。术后CTA或DSA检查未见瘤体残留,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通畅,与术中SEP和MDS监测结果一致。术后1个月随访,GOS评分优良111例、轻残22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6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术中进行SEP、MDS和ICGA联合监测,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能相互弥补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 术中监测 动脉瘤 夹闭术
下载PDF
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冷基勇 丛培雨 +3 位作者 王心民 王克臻 吕洪柱 崔承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开颅夹闭手术中,使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1 mm微探头检测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根据血流信号... 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开颅夹闭手术中,使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1 mm微探头检测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根据血流信号,未行动脉瘤夹调整55例;处理动脉后,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信号降低或消失时,改变动脉瘤夹夹闭位置65例,使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对比分析动脉瘤夹调整前后,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变化,并于术后1周对患者均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全脑血管造影(DSA)复查。术后1、3和6个月随访DSA,评估术后效果。结果120例患者瘤颈残余及载瘤动脉梗阻率为3.3%(4/120),低于大宗病例5%的血管梗阻或瘤颈残余率。结论微血管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的特点。该技术有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中的误夹或载瘤动脉夹闭不全,以便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动脉瘤夹闭术 微血管多普勒血流探测仪
原文传递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辅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观察
14
作者 张晓艳 王凤兰 高彦雷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icrovascular disease,MVD)辅助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夹闭术对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3月我院78例ICA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MVD组(n=39)与常规组(...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icrovascular disease,MVD)辅助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夹闭术对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3月我院78例ICA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MVD组(n=39)与常规组(n=39)。常规组只行开颅夹闭术治疗,MVD组行MVD辅助下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ethel指数(BI)评分,通观察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血液流速、中动脉血液流速、脑脊液压力)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MVD组手术优良率94.87%比常规组79.49%高(P<0.05);术后1周,MVD组NIHSS评分较常规组低,BI评分较常规组高(P<0.05);术后1周,MVD组大脑前动脉血液流速、中动脉血液流速以及脑脊液压力较常规组低(P<0.05);MVD组并发症发生率5.13%比常规组20.51%低(P<0.05)。结论MVD辅助行ICA患者夹闭术治疗,可提高手术效果,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 夹闭术 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联合监测在复杂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岩 谢满意 +3 位作者 张世坤 朱军 李中林 王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21期1861-1868,共8页
目的探讨多种辅助监测技术——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icrovascula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MDU)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复杂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01—2020-12在徐州医... 目的探讨多种辅助监测技术——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icrovascula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MDU)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复杂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01—2020-12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血管外科行开颅夹闭的3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MDU及ICGA对载瘤血管及分支血管进行监测。结果术中MDU监测发现夹闭瘤颈后,载瘤动脉血流及分支血管异常3例,瘤颈夹闭不全1例,术中ICGA图像清晰,其中3例载瘤动脉及4例分支血管狭窄,经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后无载瘤动脉狭窄,瘤颈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显影良好。术后复查头颅CTA或DSA,与术中MDU、荧光造影结果一致。结论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联合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可无创、反复、准确地判断血管的形态及通畅性,值得在复杂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颅内动脉瘤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 吲哚菁绿 荧光血管造影 开颅夹闭术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费智敏 张珏 +8 位作者 书国伟 蔡佩浩 王静予 邱锋 孔令军 许乐宜 龚立 王夏飞 李善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33-1736,共4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S)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SEP和MDS对53例患者(共57个颅内动脉瘤)手术进行术中监测,根据术中SEP和MDS的变化调整瘤夹。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1个月...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S)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SEP和MDS对53例患者(共57个颅内动脉瘤)手术进行术中监测,根据术中SEP和MDS的变化调整瘤夹。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1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SEP持续变化。9例(17.0%)应用MDS协助定位动脉瘤或判断载瘤动脉走行,夹闭后3个(5.3%)瘤体内仍存在血流信号,调整瘤夹至无血流信号。6例(11.3%)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调整瘤夹位置至MDS恢复正常。术后50例DSA检查未见瘤体残留,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通畅,与术中SEP和MDS监测结果一致。术后1个月随访,死亡2例;其余患者GOS 5分者41例,4分8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SEP和MDS是一种无创、方便、有效的术中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 术中监测 动脉瘤 夹闭术
下载PDF
微血管多普勒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附10例报告)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建刚 张世明 +5 位作者 王中 周幽心 虞正权 李向东 崔岗 周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1期11-12,18,共3页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微血管多普勒监测下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0例,其中7例采取翼点入路和3例采取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夹闭。结果10例患者共夹闭13个动脉瘤,切...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微血管多普勒监测下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0例,其中7例采取翼点入路和3例采取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夹闭。结果10例患者共夹闭13个动脉瘤,切除2个动静脉畸形。9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1周自动出院后死亡。1例轻偏瘫患者于出院后4周恢复,2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均于出院后3个月内恢复。9例随访10个月-5年,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重要手段。翼点入路和扩大翼点入路可以有效暴露动脉瘤。微血管多普勒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夹闭术中是一种直接、有效和便捷的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微血管多普勒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术中多普勒超声应用研究(附32例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巍 赵继宗 +1 位作者 王硕 李京生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 (TCD)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监测载瘤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方法 对 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使用微血管多普勒 (MVD)超声进行术中检测 ,记录载瘤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 ,观察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结果 发现有缺血性并发症...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 (TCD)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监测载瘤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方法 对 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使用微血管多普勒 (MVD)超声进行术中检测 ,记录载瘤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 ,观察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结果 发现有缺血性并发症组血流速度较无并发症组明显加快 (P <0 .0 5 ) ,而两组在术前血流速度并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术 颅内动脉瘤 微血管多普勒 载瘤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