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生动物贻贝棘尾虫微管胞器的荧光标记与显示 被引量:21
1
作者 曾红 倪兵 顾福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6,共6页
采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显示,原生动物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纤毛等纤毛器微管骨架、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 采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显示,原生动物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纤毛等纤毛器微管骨架、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组成。纤毛器微管骨架和基部附属微管按皮层纤毛模式定位;皮层左、右侧微管带和领肋壁微管等其他皮层微管构成细胞特定位置的皮层微管骨架,并可能为具有背腹分化的腹毛目纤毛虫所特有,对维持细胞背腹面的形态、支持附近纤毛器(如左、右缘棘毛)的运动起作用。本文较完整地阐述了其细胞骨架的三维构形,对于深入了解纤毛虫细胞微管骨架的结构和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微管类胞器的功能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棘尾虫 微管胞器 荧光标记
下载PDF
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微管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
2
作者 王萧慧 吴娜 +1 位作者 范鑫鹏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08,共8页
采用干涉相差显微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细胞微管胞器始终处于非装配及装配的功能活动状态,脱包囊过程中伸缩泡的运动对细胞充分吸水用于微管胞器的再... 采用干涉相差显微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细胞微管胞器始终处于非装配及装配的功能活动状态,脱包囊过程中伸缩泡的运动对细胞充分吸水用于微管胞器的再装配及细胞运动起了关键的作用,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相伴发生变化.其中,微管胞器去分化时,细胞形成毛基体非吸收型包囊,细胞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整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细胞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但α-、β-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微管胞器再分化时,伴随着伸缩泡的剧烈伸缩运动,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微管先后形成,细胞在包囊内做旋转运动并脱囊而出,迅速转化为营养细胞,期间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从小到大增加的趋势,其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而前两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伴随着皮层微管胞器的不同分化,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活动状态,其中作为微管组织中心主要组分的γ-微管蛋白也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类纤毛虫 包囊游仆虫 微管胞器 微管蛋白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冠突伪尾柱虫的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其形态发生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素娟 尹飞 +1 位作者 生欣 顾福康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9-308,共10页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方法,显示冠突伪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方法,显示冠突伪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其中领部小膜托架间由"∧"形微管相联接;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和周围微管束,其微管在不同棘毛基部的发达程度不一,其中两列中腹棘毛基部微管紧密联系成一条粗绳索样结构,且左、右中腹棘毛基部的横微管束定向相反;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其中横微管束不发达。与目前已知的腹毛目纤毛虫例如贻贝棘尾虫、魏氏拟尾柱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相比较,冠突伪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除具有腹毛目纤毛虫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基本特征外,也具有一些特殊的组成模式。皮层纤毛器微管形态发生中,前仔虫口围带并非全部是由老口围带更新而来的,其老口围带只有翻领部发生更新,且翻领部与领部接续处有一小段老的翻领部小膜保留,领部的小膜保留,结果其领部小膜、接续处保留的小膜与更新的翻领部小膜三部分共同组成前仔虫的新口围带。在后仔虫口原基发生的位置,其邻近的老横棘毛没有变化,此时老的横棘毛或许能起到"参照点"或定位作用;各类纤毛器发生、分化过程中,处于非原基区的老额棘毛、横棘毛及左右缘棘毛在较长时间内均未见明显的变化。它们可能是在新结构形成时仍然起到运动作用继而逐渐失去功能而退化瓦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伪尾柱虫 腹皮层 纤毛器微管胞器 荧光标记 形态发生
下载PDF
异毛虫形成包囊过程中细胞皮层及纤毛结构分化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其利 范鑫鹏 +1 位作者 倪兵 顾福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0-294,共5页
在纤毛虫无性生殖中,生命活动受阻时经常会发生形成包囊的现象。研究纤毛虫的包囊现象,已成为揭示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与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腹毛目纤毛虫中游仆虫类包囊的形态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已进行了较... 在纤毛虫无性生殖中,生命活动受阻时经常会发生形成包囊的现象。研究纤毛虫的包囊现象,已成为揭示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与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腹毛目纤毛虫中游仆虫类包囊的形态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多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类纤毛虫 凯氏异毛虫 包囊形成 皮层纤毛器 分化
原文传递
原生动物伪红色双轴虫细胞纤毛器微管胞器的直接荧光标记
5
作者 运迷霞 张萌 +2 位作者 李其利 陈季武 顾福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97-401,共5页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法显示,原生动物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pseudorubra)细胞纤毛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和周围微管束,其微管在不...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法显示,原生动物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pseudorubra)细胞纤毛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和周围微管束,其微管在不同棘毛基部的定向和发达程度不一;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细胞形态发生过程中,前仔虫口纤毛器微管独立发生于老口围带内侧,在细胞形态发生末期新纤毛器微管形成时,尚有部分老额棘毛、横棘毛和缘棘毛残存,此后老结构逐渐被吸收。结果表明,伪红色双轴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分化很可能具有种属级的特异性,新纤毛器微管分化过程中老结构可能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红色双轴虫 皮层纤毛器 微管胞器 荧光紫杉醇标记
原文传递
美国赭纤虫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
6
作者 栾菊敏 林钦 +1 位作者 翟雨佳 顾福康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8-381,共4页
应用荧光紫衫醇(FLUTAX)标记异毛类纤毛虫美国赭纤虫(Blepharisma americanum)纤毛器微管胞器,结果显示:细胞形态发生中,后仔虫口器微管在皮层口围带后第一列体纤毛位置发生,前仔虫口器微管在老口围带位置形成;新的体纤毛在各个老体纤... 应用荧光紫衫醇(FLUTAX)标记异毛类纤毛虫美国赭纤虫(Blepharisma americanum)纤毛器微管胞器,结果显示:细胞形态发生中,后仔虫口器微管在皮层口围带后第一列体纤毛位置发生,前仔虫口器微管在老口围带位置形成;新的体纤毛在各个老体纤毛列中部两纤毛基体之间发生,此后新、老体纤毛共同组成为新仔虫的体纤毛列.所得结果表明,细胞的皮层纤毛器结构对新纤毛器微管的发生不仅具有定位和诱导作用,并对新细胞的形成具有结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紫衫醇 美国赭纤虫 纤毛器微管 形态发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