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透明AlN陶瓷 被引量:7
1
作者 熊焰 傅正义 王玉成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5-560,共6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plasmasintering,SPS)技术,添加不同含量CaF2为烧结助剂,成功制备了透明氮化铝(AlN)陶瓷.SPS技术具有烧结快速,烧结体致密度高的特点,是制备透明AlN的有效方法.CaF2的加入量的提高,有利于烧结体的致密度和透过...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plasmasintering,SPS)技术,添加不同含量CaF2为烧结助剂,成功制备了透明氮化铝(AlN)陶瓷.SPS技术具有烧结快速,烧结体致密度高的特点,是制备透明AlN的有效方法.CaF2的加入量的提高,有利于烧结体的致密度和透过率的提高.当CaF2加入量为3%(质量分数)时,烧结体致密度不再继续提高,但仍有利于透过率的提高,此时烧结体透过率最高为54.7%.SEM、XRD、TEM和EDX结果表明烧结体具有很高的致密度、纯度,均匀的晶粒形状和尺寸,晶界及三角晶界处观察不到第二相的存在,从而保证了烧结体良好的光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透明AlN陶瓷 SPS技术 透过率 微观形态
下载PDF
溶剂对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杂化薄膜微观形貌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牛颖 冯可涵 张明艳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49,54,共4页
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DMAc/二甲苯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溶剂不同的两种聚酰亚胺/二氧化硅(PI/SiO2)杂化薄膜,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PI/SiO2纳米杂化薄膜的化学结构和微观形貌。研... 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DMAc/二甲苯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溶剂不同的两种聚酰亚胺/二氧化硅(PI/SiO2)杂化薄膜,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PI/SiO2纳米杂化薄膜的化学结构和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工艺路线能成功制备出PI/SiO2纳米级杂化薄膜;与用DMAc溶剂相比,采用DMAc/二甲苯为溶剂时,团聚的SiO2粒子变少,粒子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广,两相界面变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二氧化硅 溶剂 微观形貌
下载PDF
NH_4HCO_3/PVA复合造孔制备多孔HA陶瓷的生物活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崧全 张德坤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80-1285,共6页
使用NH4HCO3/PVA作为造孔剂,并添加生物玻璃粉作为增强剂制备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在乐氏生理盐水和模拟体液中对生物陶瓷样品进行体外浸泡,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浸泡前后样品进行观察分析,计算样品在浸泡前后相成... 使用NH4HCO3/PVA作为造孔剂,并添加生物玻璃粉作为增强剂制备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在乐氏生理盐水和模拟体液中对生物陶瓷样品进行体外浸泡,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浸泡前后样品进行观察分析,计算样品在浸泡前后相成分、晶粒尺寸和结晶度的变化值,对其生物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多孔HA陶瓷在两种溶液体系中浸泡后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分解,但结晶度无明显变化,溶液体系对陶瓷试样的晶粒尺寸变化、晶面的择优取向变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乐氏盐水中浸泡的样品仅发生TCP相分解,表面无明显的晶体生长;在模拟体液中浸泡后样品的晶粒尺寸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表面出现了新的晶体生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HA陶瓷 生物活性 XRD分析 微观形貌
原文传递
生物柴油低温凝固机理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孙玉秋 陈波水 +1 位作者 孙玉丽 方建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60,共4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菜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和花生油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的分布和含量;采用多功能低温性能测定仪和旋转粘度计研究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及粘温性。结果表明,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与其脂肪酸甲酯相对含量关系密切...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菜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和花生油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的分布和含量;采用多功能低温性能测定仪和旋转粘度计研究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及粘温性。结果表明,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与其脂肪酸甲酯相对含量关系密切;温度高于生物柴油冷滤点时,其表观粘度与温度关系不大;温度低于生物柴油冷滤点时,其表观粘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随着温度降低,生物柴油中析出针状蜡晶,并逐渐聚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将液态的生物柴油吸附于其中,使生物柴油整体上失去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粘温性 相转变 微观形态 机理
下载PDF
水-岩作用下单裂隙灰岩渗流特性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段玲玲 邓华锋 +2 位作者 齐豫 李冠野 彭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71-3679,3768,共10页
针对某水电站地下洞室裂隙灰岩的渗漏问题,现场采集岩样和库水,设计进行了两种方案的水-岩作用试验,历时360d,其中,方案1在浸泡过程中定期更换浸泡溶液,模拟地下水的长期浸泡和流动更新现象,方案2主要模拟长期浸泡过程。综合水-岩作用... 针对某水电站地下洞室裂隙灰岩的渗漏问题,现场采集岩样和库水,设计进行了两种方案的水-岩作用试验,历时360d,其中,方案1在浸泡过程中定期更换浸泡溶液,模拟地下水的长期浸泡和流动更新现象,方案2主要模拟长期浸泡过程。综合水-岩作用下裂隙面微观形貌特征以及浸泡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分析水-岩作用下裂隙灰岩的渗流特性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浸泡过程中,单裂隙灰岩的渗透系数呈"先快后慢"的增大趋势,浸泡360 d后,2.5、3.0、3.5、4.0MPa等4种侧向应力在两种方案下单裂隙灰岩的渗透系数分别增大了729.90%~384.17%、549.04%~297.45%,侧向应力越小,裂隙岩样的渗透系数增大趋势越明显,增长趋势分别在120 d和90 d后趋于稳定。比较而言,方案1裂隙灰岩的渗透系数增长速率和幅度明显较大,为方案2的1.34~2.07倍。方案1定期更换浸泡库水,保持了浸泡溶液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岩样与浸泡溶液间形成了较大的浓度梯度,增加了反应化学势,加快了裂隙表面矿物溶解、溶蚀速率,而方案2中,长期浸泡使得溶液中离子浓度逐渐接近平衡状态,导致裂隙面矿物溶解、溶蚀速率明显低于方案1。长期水-岩作用使得裂隙面粗糙度和波动性明显减小,局部坡度和起伏度逐渐减小,整体溶蚀深度逐渐增加,据此,建立了水-岩作用下单裂隙灰岩渗流通道演化模型,在长期水-岩作用下裂隙岩样的渗流通道逐渐向吻合度低、开度大的方向演化,从而导致了裂隙岩样等效水力开度及渗透系数的大幅度增长。相关研究思路和成果为裂隙岩体的水-岩作用模拟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 定期换水 长期浸泡 渗流特性 微观形貌 渗流通道
下载PDF
O_2含量对聚苯乙烯泡沫热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军平 曹刚 +3 位作者 皇甫文豪 尤飞 许继翔 朱玉琼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13-1616,共4页
采用热重分析仪(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O_2:N_2不同体积混合比下,对可发性聚苯乙烯泡沫(EPSF)热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氧20%氛围下EPSF热解第一阶段主要是苯乙烯(ST)单体热降解,第二阶段由丙烯腈低聚物进一步热解解聚主导;... 采用热重分析仪(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O_2:N_2不同体积混合比下,对可发性聚苯乙烯泡沫(EPSF)热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氧20%氛围下EPSF热解第一阶段主要是苯乙烯(ST)单体热降解,第二阶段由丙烯腈低聚物进一步热解解聚主导;随着氧含量增加,快速失重阶段阈值分别从301.08、451.33℃转变至278.37、442.59℃,且其温度阈值先降低后增高;贫氧气氛下黏稠状解聚残余物抑制了EPSF热降解,富氧条件下,由于化学计量比所需O_2与材料内表面热氧化反应活化位点数量之间矛盾,导致了TG和DTG曲线滞后;SEM结果表明,脱水、炭化产生刚性结构多孔炭随温度的升高而深化和裂化,改善了O_2在多孔内壁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流通与传输条件,便于后续阴燃过程的孕育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发性聚苯乙烯 阴燃 热解 混合气氛 微观形貌 炭化
下载PDF
太湖中微囊藻群落的季节变化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谭啸 孔繁翔 +2 位作者 曾庆飞 钱善勤 张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2,共6页
采用显微观察和PCR-DGGE2种方法分析太湖(河口、梅梁湾湾心、湖湾交汇处和湖心)4个代表性区域微囊藻群落的季节变化,研究太湖中微囊藻群落的季节变化规律。显微形态分析未发现微囊藻属的主要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采用显微观察和PCR-DGGE2种方法分析太湖(河口、梅梁湾湾心、湖湾交汇处和湖心)4个代表性区域微囊藻群落的季节变化,研究太湖中微囊藻群落的季节变化规律。显微形态分析未发现微囊藻属的主要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P>0.05)。DGGE条带测序结果的亲缘分析表明,太湖夏季和冬季样品中的微囊藻彼此分离成2大特征类群,而春季和秋季样品中的微囊藻彼此混杂。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季节内微囊藻的遗传距离小于不同季节间的遗传距离(P<0.01),太湖夏季水华主要由亲缘关系很近的微囊藻类群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微囊藻 显微形态分析 DGGE 水华
下载PDF
弱凝胶对储层损害机理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唐洪明 孙晓岗 +2 位作者 董汉平 张烈辉 李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8-161,共4页
在克拉玛依二中区油藏条件下(地温35℃,地下原油黏度5.02mPa·s),评价了弱凝胶对储层岩心的损害。实验岩心分低、中、高渗三类;弱凝胶含0.8~1.2g/LHPAM、0.1g/L有机铬交联剂、0.1g/L有机稳定剞,用矿化度6.36g/L的... 在克拉玛依二中区油藏条件下(地温35℃,地下原油黏度5.02mPa·s),评价了弱凝胶对储层岩心的损害。实验岩心分低、中、高渗三类;弱凝胶含0.8~1.2g/LHPAM、0.1g/L有机铬交联剂、0.1g/L有机稳定剞,用矿化度6.36g/L的油田污水配制.在35℃、静态、密闭条件下老化10~12个月后黏度降王5mPa·s。仿照储层常规敏感性标准评价方法,定义注入的弱凝胶老化至黏度5mPa·s后岩心水测渗透率的降低率为损害指数,将弱凝胶对岩心的损害程度分为六级。评价方法的差别在于弱凝胶老化方法不同,即在储层温度下老化后注入或注入后密闭老化及高温(95℃)加速老化。三种方法具可比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岩心渗透率(1~0.001μm^2)越低。则伤害指数(19%~72%)越大,实验弱凝胶对该地区储层的损害为弱到中偏弱,损害指数平均为46%。由环境扫描电镜观测结果得出弱凝胶损害地层的机理有;引起微粒运移;Cr^3+与CO3^2-、SO4^2-生成沉淀;二价金属离子促进弱凝胶老化,使HPAM的水解度增大,与高价金属离子生成沉淀。弱凝胶老化时。英微观聚集形态由网状、球状逐渐变为纤维状并生成沉淀。提出了防止弱凝腔调驱中储层损害的相应措施。图6表2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 聚合物/铬凝胶 储层损害 评价方法 地下老化 微观形态结构 损害机理 弱凝胶调驱 疏松砂岩油藏
下载PDF
急性和亚急性高原低氧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先钧 张晓岩 +1 位作者 蒲小燕 王晋青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36-239,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和亚急性高原低氧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探讨神经细胞在机体对低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低氧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平原SD大鼠运至高原地区(4100m),在第7天和第30天,取大... 目的观察急性和亚急性高原低氧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探讨神经细胞在机体对低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低氧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平原SD大鼠运至高原地区(4100m),在第7天和第30天,取大鼠海马用常规电镜方法进行染色,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电镜下急性和亚急性组高原低氧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细胞的形态、胞浆内的细胞器有明显变化。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揭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学习和记忆的减退是机体应激反应异常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神经细胞 电镜 急性高原低氧 亚急性高原低氧 大鼠
下载PDF
几种典型固体聚合物体系的^(13)C自旋-晶格弛豫特性
10
作者 冯汉桥 叶朝辉 冯之榴 《高分子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83-689,共7页
用固体高分辨NMR系统地研究了几种典型的均聚物,共聚物,聚合物共混物以及用接枝共聚物增容的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13C自旋-晶格弛豫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3C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C))是表征固体聚合物体系的很有... 用固体高分辨NMR系统地研究了几种典型的均聚物,共聚物,聚合物共混物以及用接枝共聚物增容的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13C自旋-晶格弛豫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3C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C))是表征固体聚合物体系的很有用参数,它能提供有关本体聚合物微观形态结构的信息,并可望建立聚合物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它不仅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共混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相互作用,而且能定性地给出相互作用的大小和准确地指明相互作用产生的位置,因而为揭示共混体系的相容机理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旋 晶格弛豫 微观形态结构 聚合物 相容性
下载PDF
显微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辉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第1期148-150,共3页
目的:评价在发热疾病临床诊断过程中显微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发热疾病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常规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实验对象均给予显微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目的:评价在发热疾病临床诊断过程中显微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发热疾病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常规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实验对象均给予显微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统计与分析后发现,观察组患者除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外的血细胞形态学指标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异常细胞、白细胞改变、小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异型淋巴细胞改变等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大多数发热疾病患者会出现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变化,因此,实施发热疾病患者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显微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发热疾病 血细胞形态学指标 血细胞形态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