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洞沟的新年代测定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45
1
作者 高星 李进增 +3 位作者 D.B.Madsen P.J.Brantingham R.G.Elston R.L.Bettinger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8,共8页
水洞沟是中国北方的一处独具特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在阐释区域性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展和变异 ,以及晚更新世人类在东北亚的迁徙、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报道在水洞沟 2号地点发现的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野外... 水洞沟是中国北方的一处独具特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在阐释区域性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展和变异 ,以及晚更新世人类在东北亚的迁徙、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报道在水洞沟 2号地点发现的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野外考察发现系列的火塘遗迹并采集到石制品、骨器等文化遗物 ;系统的AMS14 C测年将水洞沟遗址的年代确定在距今 2 90 0 0— 2 4 0 0 0前 ;新的研究为探讨水洞沟工业的渊源和细石器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新年代测定 相关问题 石叶工业 细石器技术 ^14C测年 旧石器时代遗址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胜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2-533,共12页
晚更新世是现代人在全球建立全面的生态优势的时期。中国北方有比较丰富的发现,但现有的材料和研究没有能够回答人类此时的生计状态、适应模式和环境联系。文章从行为重建和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将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的人类适应置于欧亚大陆... 晚更新世是现代人在全球建立全面的生态优势的时期。中国北方有比较丰富的发现,但现有的材料和研究没有能够回答人类此时的生计状态、适应模式和环境联系。文章从行为重建和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将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的人类适应置于欧亚大陆整体人类演化框架中来考虑,重新审查已有的发现,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骨角工具、装饰品和更精制的石器组合为代表的早段(EUP)和以细石叶工艺为代表的晚段(LUP);并确定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适应至少经历两次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存在至少4种适应模式;而且其地域化的特征是从早到晚加强。人类的适应辐射则主要表现于人口的扩张,特别是向极端环境的殖民,技术模式的迅速转换和地域化特征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变迁 适应辐射 旧石器晚期革命 细石叶工艺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二道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罡 任雪岩 李珺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9-521,共13页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骨制品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遗址埋藏于桑干河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上部,上覆黄土状堆积,文化层厚约0.2m,属水动力较弱的河流堆积。石制品原料多为采自附近阶地的砾石层或桑干河及洞沟河漫滩上的燧石;打片技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石核和石片全部使用锤击法,间接打片技术主要表现在船形石核的制备和细石叶的剥取上;石器类型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及琢背刀。石器组合特征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骨化石^(14)C测年结果为18085±235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次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作为主要技术类型、且以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北方细石器工业不同技术类型、及所蕴含的人类扩散与技术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二道梁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细石器工业 船形石核
下载PDF
甘肃石峡口旧石器遗址第1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18
4
作者 任进成 周静 +2 位作者 李锋 陈福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共16页
石峡口遗址第1地点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乡石峡口村,遗址埋藏在清水河右岸一级阶地中。遗址地层分为7层,其中第5、6层中包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分别命名为第1、2文化层。2015年对该遗址的试掘共发现用火遗迹2处、石制品406件、... 石峡口遗址第1地点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乡石峡口村,遗址埋藏在清水河右岸一级阶地中。遗址地层分为7层,其中第5、6层中包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分别命名为第1、2文化层。2015年对该遗址的试掘共发现用火遗迹2处、石制品406件、动物化石201件、古人类牙齿化石1件、串珠装饰品2件以及烧骨、大量的石质碎屑和碎骨等。遗址两个文化层的文化特征基本一致,是一处包含较多细石叶技术产品的遗址。石制品总体以微型、小型居多;原料主要为石英、燧石;细石核类型丰富,除楔形、柱形、锥形外,古人类还直接选用形态不规则的块状毛坯剥离细石叶,显示了熟练的细石叶工艺;普通石片的生产方法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器类型包括边刮器、端刮器和两面尖状器等。动物化石比较破碎,经初步鉴定有普氏羚羊、马科、鸵鸟等种类。遗址的年代为17.2~18.5ka cal BP,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石峡口第1地点 末次盛冰期 细石叶技术
下载PDF
安图沙金沟旧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全家 赵海龙 +3 位作者 方启 程新民 李有骞 郑钟仁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58,共8页
安图县沙金沟遗址于2006年发现,遗址位于沙金河右岸第Ⅲ级阶地上,在地表和含角砾的黄色亚黏土层中共发现石器82件,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二类和三类工具(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遗址的地质年代... 安图县沙金沟遗址于2006年发现,遗址位于沙金河右岸第Ⅲ级阶地上,在地表和含角砾的黄色亚黏土层中共发现石器82件,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二类和三类工具(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遗址的地质年代推测为晚更新世的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金沟 旧石器 石叶 细石叶
原文传递
细石叶工业研究的回顾与再思考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淳 张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7-589,共13页
本文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细石叶工业在我国的发现和研究,以及从戈壁石核开始的各国学者对亚美史前文化联系的国际探索。目前细石叶的年代以俄国阿尔泰山地区的发现为最早,而在美国俄勒冈州则延续到公元1000年左右。早期的细石叶研究主要采... 本文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细石叶工业在我国的发现和研究,以及从戈壁石核开始的各国学者对亚美史前文化联系的国际探索。目前细石叶的年代以俄国阿尔泰山地区的发现为最早,而在美国俄勒冈州则延续到公元1000年左右。早期的细石叶研究主要采取了分类描述和传播论的文化历史学范式。借鉴日本学者的方法,我国学者开始采用技术-类型学来根据细石核剥片过程对出土材料进行分类,命名了各种楔形石核的技法。之后,我国学者尝试从功能-适应的视角来对细石叶工业进行研究和解释。本文第二作者对以前的方法论做了再思,提出了"细石叶社群"的概念。旨在从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细石叶社群的结构、信息交流和技术知识的互动,深入研究这类技术的发明和扩散的动因,以便更好了解这类石器技术在史前狩猎采集群中的文化意义和适应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技术 起源 传播 方法论 再思 细石叶社群
下载PDF
细石叶工艺产品废弃的文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胜前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0-222,共13页
细石叶工艺产品是如何废弃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又如何在考古遗存中得到表现,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本文从考古遗存废弃一般过程的理论研究着手,确定影响细石叶工艺产品的因素包括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废弃过程中人们的行为选... 细石叶工艺产品是如何废弃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又如何在考古遗存中得到表现,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本文从考古遗存废弃一般过程的理论研究着手,确定影响细石叶工艺产品的因素包括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废弃过程中人们的行为选择两个方面;与此同时结合细石叶工艺性质预测细石叶工艺产品可能的废弃方式;然后回到对经验材料点(籍箕滩遗址)与面(华北地区主要细石叶工艺遗址)相结合的分析。整体而言,华北含细石叶工艺产品诸遗址的废弃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有迅速而预期返回的废弃方式(籍箕滩遗址),有计划且不准备返回的废弃方式(如泗涧遗址),有人类经常光顾但不留宿的遗址(如孟家泉遗址),还有废弃迅速的临时营地(如柿子滩遗址)和狩猎动物的望点(如大岗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工艺 废弃 文化过程 生计策略
下载PDF
楔形石核概念内涵与细石核分类初探 被引量:10
8
作者 靳英帅 张晓凌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7-319,共13页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在东北亚及北美地区流行的石制品生产技术,其中楔形石核技术的研究格外引人关注,在楔形石核的内涵和研究中,存在很大分歧。本文回顾楔形石核的研究历史,就目前楔形石核最为关键的分类标准和技术内涵问...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在东北亚及北美地区流行的石制品生产技术,其中楔形石核技术的研究格外引人关注,在楔形石核的内涵和研究中,存在很大分歧。本文回顾楔形石核的研究历史,就目前楔形石核最为关键的分类标准和技术内涵问题,尝试运用操作链的理念,借鉴"概念型版"的思想,建立细石叶技术分类系统,揭示楔形石核技术的内涵。楔形石核与锥形石核、船形石核等的区别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区别,而是整个制作理念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就细石叶技术在华北的扩散问题略作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石核 概念型版 片状毛坯开发 细石叶技术
下载PDF
中国北方的细石叶技术与社会组织复杂化早期进程 被引量:9
9
作者 仪明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0-78,共9页
长期以来,关于早期社会组织复杂化、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多围绕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的材料展开,而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仿佛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时间沟壑,相关研究成果尚难以勾画出一幅连贯的画面。尽管学界都认识到文明的... 长期以来,关于早期社会组织复杂化、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多围绕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的材料展开,而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仿佛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时间沟壑,相关研究成果尚难以勾画出一幅连贯的画面。尽管学界都认识到文明的孕育过程是漫长的,还有学者尝试与旧石器时代考古资料结合[1],但囿于材料的客观限制,旧石器时代的相关研究只能做相关遗存的简介和粗线条的勾勒,缺乏对现象背后动因、过程的系统阐述,与新石器时代的资料丰富、阐述系统形成了鲜明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细石叶技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群流动性
原文传递
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胜前 叶灿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7-562,共16页
细石叶工艺起源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相关发现与研究在迅速增加,但有关的基础理论问题一直缺乏探讨。本文重新梳理细石叶工艺的基本概念、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的立论前提,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既有研究不可避... 细石叶工艺起源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相关发现与研究在迅速增加,但有关的基础理论问题一直缺乏探讨。本文重新梳理细石叶工艺的基本概念、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的立论前提,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既有研究不可避免地了受到了研究范式的制约,采用传播论的解释并不足以有效回答技术起源的问题,技术元素的起源与细石叶工艺作为整体的涌现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最后,我们在研究细石叶工艺起源时不能脱离石器技术变化的一般机制。因此,未来的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应该注意厘清概念、明确问题、反思立论前提、拓展范式,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人行为与古代社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 起源 考古学 理论前提 石器技术
下载PDF
日本北海道地区细石叶技术研究概述 被引量:6
11
作者 岳健平 王晗 加藤真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2-403,共12页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晚期东北亚和西北美新的变革性剥坯技术和适应手段。北海道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细石器遗存,相关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万年前,持续了约1.2万年。以北海道具有明显技术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的细石器为材料,学...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晚期东北亚和西北美新的变革性剥坯技术和适应手段。北海道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细石器遗存,相关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万年前,持续了约1.2万年。以北海道具有明显技术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的细石器为材料,学者们基于技术式“阅读”和拼合研究划分出一系列细石核工艺类型和剥坯技法;岛内以楔形细石核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传统在不断延续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气候环境变化较强的相关性。本文对北海道地区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背景以及细石器的发现与研究历程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厘清北海道细石核工艺类型的划分,并对细石器群的阶段性演变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技术 北海道 旧石器时代晚期 剥坯技法
下载PDF
华南细石叶技术及其反映的生业形态
12
作者 浣发祥 陈伟驹 杨石霞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自更新世末期开始,细石叶技术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广泛流行,直至全新世早中期逐渐消退。而谈及这一时期的华南地区,受以大型砾石石器为主体的传统认识影响,细石叶技术的存在及其特征相对缺乏深入讨论和专题研究。相较于北方地区... 自更新世末期开始,细石叶技术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广泛流行,直至全新世早中期逐渐消退。而谈及这一时期的华南地区,受以大型砾石石器为主体的传统认识影响,细石叶技术的存在及其特征相对缺乏深入讨论和专题研究。相较于北方地区的细石叶技术,华南的细石叶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域化特征,突出表现在原料强化利用策略和生产技术上的预制过程简化。关于其技术来源目前尚无定论,就已有材料显示,存在由青藏和华北地区进入四川、云南再向东南传播的可能,但具体传播路径有待后续研究。另外,华南细石叶遗存主要分布于山区,体现出细石叶技术在特定环境、资源与人口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利用方式,可能指示生态位内人群对广谱性生业经济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细石叶技术 技术特征 生业形态
原文传递
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仪明洁 高星 +2 位作者 王惠民 裴树文 陈福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6-179,共14页
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 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料,尺寸小,不适于锤击及间接剥片技术的应用;细石叶技术是该遗址的核心剥片技术,其中以楔形石核的打制技术最成体系。这种以细石叶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普遍性,是人类在气候波动的条件下实现适应生存的重要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晚期 水洞沟第12地点 石核 类型学 细石叶技术
下载PDF
东北亚楔形细石核模拟剥片实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4
作者 仝广 李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6,共8页
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涌现出大量细石叶技术遗存,楔形细石核是该技术组合中的重要代表。楔形细石核因为多样的类型、广泛的分布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其中模拟剥片实验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涌现出大量细石叶技术遗存,楔形细石核是该技术组合中的重要代表。楔形细石核因为多样的类型、广泛的分布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其中模拟剥片实验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位学者对东北亚地区广泛分布的楔形细石核进行了模拟剥片实验,尝试使用直接打击法、间接打击法、压制法从该类石核上剥制细石叶,设计了多种与剥片工艺配合使用的石核固定方式,还从原料选择策略、石核预制方法等角度展开讨论。本文从选用原料、预制石核、剥片工艺与固定方式等方面对这些实验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剖析,并对模拟实验在细石叶技术研究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信息、启示并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细石叶技术 楔形细石核 剥片实验
下载PDF
山东细石器遗存以及对“凤凰岭文化”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4
15
作者 沈辰 高星 胡秉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3-307,共15页
本文对山东南部地区出土于4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初步的类型学观察,发现其石制品工艺技术比我们过去所认识到的要复杂的多。凤凰岭、青峰岭和望海楼3处遗址带有明显的细石器工艺特点,而望海楼的石制品与前二者在原料使用和... 本文对山东南部地区出土于4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初步的类型学观察,发现其石制品工艺技术比我们过去所认识到的要复杂的多。凤凰岭、青峰岭和望海楼3处遗址带有明显的细石器工艺特点,而望海楼的石制品与前二者在原料使用和制作技艺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尤为重要的是,新的研究表明黑龙潭遗址的原生文化层位表现为以特有的石片石核为主的石制品工艺,并非过去认为的细石器遗存。2001年秋季对黑龙潭遗址的补充发掘证实过去在该遗址发现的细石器遗物来自次生堆积。因此几种明显不同的石器技术传统可能共存于这一地区,"凤凰岭文化"已不足以概括鲁南旧石器晚期的石器文化,需予以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 石器技术 凤凰岭文化 山东
下载PDF
自然地理分区视角下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 被引量:1
16
作者 靳英帅 张晓凌 +4 位作者 何伟 杨紫衣 谭韵瑶 王社江 高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971,共11页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古人类在高原进驻和扩散的历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复杂打制石器技术,极具辨识度和代表性。目前该技术遗存几乎遍布整个高原,为探讨古代人群在该区域的迁...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古人类在高原进驻和扩散的历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复杂打制石器技术,极具辨识度和代表性。目前该技术遗存几乎遍布整个高原,为探讨古代人群在该区域的迁徙和扩散过程提供了重要材料。青藏高原地域广大,包含多个地理区域,在气候与地貌环境上差异巨大,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借鉴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的研究成果,以自然分区视角观察不同细石叶技术遗存在高原的分布,进而分析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适应过程,为探讨细石叶技术在高原的传播以及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扩散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分区 青藏高原 细石叶技术 高海拔地区 人类迁徙
下载PDF
山东日照黄泥梁遗址2012年调查与试掘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福友 李罡 +1 位作者 李玉 李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7,共7页
2012年在日照黄泥梁遗址的调查、试掘工作中共获得石制品75件,其中试掘出土者71件,地表采集者4件。试掘石制品埋藏于黄土地层的古土壤层中,石制品个体较小,原料以闪长玢岩和脉石英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属石片石器工... 2012年在日照黄泥梁遗址的调查、试掘工作中共获得石制品75件,其中试掘出土者71件,地表采集者4件。试掘石制品埋藏于黄土地层的古土壤层中,石制品个体较小,原料以闪长玢岩和脉石英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属石片石器工业组合;地表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类型有细石核、细石叶、端刮器等,属细石器工业组合。本次的调查、试掘确认了黄泥梁遗址的原地埋藏属性,肯定了遗址的发掘潜力和研究价值。黄泥梁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将推动山东旧石器考古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沿海 黄泥梁 黄土 旧石器 细石器
下载PDF
穆棱碱场劈山旧石器地点的石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全家 李万博 +1 位作者 李有骞 倪春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71,86,共13页
2016年4月20至5月1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穆棱市文物管理所组成旧石器考古队,对黑龙江省穆棱河中上游流域进行旧石器田野调查:考古队于穆棱市碱场劈山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共采集石器126件:石器原料以... 2016年4月20至5月1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穆棱市文物管理所组成旧石器考古队,对黑龙江省穆棱河中上游流域进行旧石器田野调查:考古队于穆棱市碱场劈山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共采集石器126件:石器原料以灰岩、黑曜岩和砂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及各类工具等遗物总体特征应属小石器和细石器工业类型,石器质地多粗糙,石核几乎全部修理台面,石片和工具数量较多,部分三类工具修理较为精致一同时,该地点存在石叶和细石叶工艺。从地点的地理特征及石器工艺判断,推测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棱河 小石器 细石器 旧石器晚期
原文传递
连续与断裂:重新认识下川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文化研究上的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水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2014~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联合考古队,对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小白桦圪梁地点、牛路地点、水井背地点、流水腰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下川遗址包含了旧石器中期简单石核-石片文化(大约相当于MIS5)... 2014~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联合考古队,对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小白桦圪梁地点、牛路地点、水井背地点、流水腰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下川遗址包含了旧石器中期简单石核-石片文化(大约相当于MIS5)、旧石器晚期早段简单石核-石片文化(4.4~3.0万年)、旧石器晚期中段石叶-细石叶文化(2.7~2.5万年)和旧石器晚期晚段石叶-细石叶文化(1.7~1.6万年)共4个文化发展阶段。经历了3次文化转变,即从旧石器中期向晚期的转变;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向石叶-细石叶技术的转变以及末次冰盛期前后石叶-细石叶技术的变化;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完全、持续的连续性;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技术上,都存在明显的断裂现象;深入研究这些现象,将为中国北方现代人出现和演化提供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川遗址 石叶技术 细石叶起源 旧石器中晚期转变
原文传递
细石器研究中几个关键概念的厘定 被引量:9
20
作者 仪明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41,共5页
细石器在东亚、北亚、北美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大量存在,本文对该区域细石器研究中常用的细石器、细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产品、细石器组合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以往文献中在使用上存在的异同,从技术、逻辑的角度对... 细石器在东亚、北亚、北美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大量存在,本文对该区域细石器研究中常用的细石器、细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产品、细石器组合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以往文献中在使用上存在的异同,从技术、逻辑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重新厘定,以期实现术语的规范化。同时呼吁搁置"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时代"等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细石叶技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 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