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细石核工艺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占扬 李雅楠 加藤真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5-303,共19页
本文研究的细石核出自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该层为桔黄色粉细砂,2008-2013年发掘,出土细石核82件,其他还有与之相关的材料。该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细石核素材一般为燧石质的石片、小砾石等。根据其毛坯形状、... 本文研究的细石核出自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该层为桔黄色粉细砂,2008-2013年发掘,出土细石核82件,其他还有与之相关的材料。该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细石核素材一般为燧石质的石片、小砾石等。根据其毛坯形状、细石叶剥离进度等的差异,形成了角锥形、柱形、圆锥形等各种形状。在剥离石叶过程中,曾运用过台面修理、工作面上端(细石叶头部)修正、台面更新、台面转移等调整手法。灵井石器工业的细石叶工艺是一种以角锥形(型)细石核为主的技术。通过对比,灵井与华北各地的同类细石核大小尺寸接近,与本省临近的大岗、李家沟等细石器遗址应属相同或相近技术传统的细石叶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 细石核 许昌人 河南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细石器及其同周边地区的技术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宥成 侯光良 +1 位作者 高靖易 陈晓良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39,共12页
青海玛多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海拔超过4000 m的全新世中期细石器对于我们认识青藏高原细石器乃至中国全新世的细石器的技术特点与分布格局提供了新的材料,其典型器物组合包括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青藏高原全... 青海玛多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海拔超过4000 m的全新世中期细石器对于我们认识青藏高原细石器乃至中国全新世的细石器的技术特点与分布格局提供了新的材料,其典型器物组合包括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组合中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的技术传统是相对稳定的,但缺乏典型船形细石核和小型两面器等华北地区旧石器晚期细石器组合中常见的重要石器类型。通过进一步比对显示,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细石器的直接来源可能并非直承华北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传统,而与青藏高原邻近地区(我国西北地区、西南西区)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工业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给措纳湖3号遗址 细石核 小两面器
下载PDF
河北阳原马鞍山遗址1997-1998年发掘基本材料与初步认识
3
作者 冯玥 梅惠杰 +2 位作者 谢飞 孙秀丽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示,遗址校正后的年代大致距今1.7-1.5万年。石制品以火山角砾岩为主要原料,以楔形细石核技法为主要特征,石器类型多样;动物化石数量较少,主要为羊、马、牛等大中型偶蹄动物,还有少量鸵鸟蛋皮串珠和1件骨锥。这些发现为认识泥河湾盆地与东北亚地区在更新世末期的人群交流与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是探讨华北北部地区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历史过程的关键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山遗址 细石核 虎头梁遗址 东北亚 旧石器-新石器过渡
下载PDF
安徽裕溪河流域发现的石制品研究
4
作者 马欢欢 赵清坡 朔知 《东方考古》 2020年第1期1-16,共16页
2012年2月,在长江中下游裕溪河流域调查期间发现了三胜窑厂和屏峰窑厂两个旧石器地点,共获得石制品54件,数量虽少,但类型丰富,具有代表性。极为罕见的是石核中有一件石英砂岩制成的细石叶石核,为华北细石器工业的典型器型。两地点属石... 2012年2月,在长江中下游裕溪河流域调查期间发现了三胜窑厂和屏峰窑厂两个旧石器地点,共获得石制品54件,数量虽少,但类型丰富,具有代表性。极为罕见的是石核中有一件石英砂岩制成的细石叶石核,为华北细石器工业的典型器型。两地点属石片石器工业类型,在南方地区发现石片石器工业遗址为研究本地区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与周边古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对研究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分布及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细石叶石核 旧石器时代晚期
原文传递
虎头梁遗址楔型细石核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朱之勇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本文以动态类型学和操作链思想为指导,运用数量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虎头梁遗址中的444件楔型细石核进行了研究。根据台面生成方式的不同将这批楔型细石核分成Ⅰ型和Ⅱ型两个大类。Ⅰ型的台面为刃状,Ⅱ型的台面为平面状。通过对石叶疤的测... 本文以动态类型学和操作链思想为指导,运用数量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虎头梁遗址中的444件楔型细石核进行了研究。根据台面生成方式的不同将这批楔型细石核分成Ⅰ型和Ⅱ型两个大类。Ⅰ型的台面为刃状,Ⅱ型的台面为平面状。通过对石叶疤的测量得知,从两类细石核上剥离的细石叶的宽度基本一致,都集中在3—8mm之间。Ⅰ型细石核剥离的细石叶的长度集中在15—40mm之间,Ⅱ型则集中在10—40mm之间,Ⅰ型细石核较Ⅱ型细石核有更多剥离下较长细石叶的可能性。两类细石核所采用的原料包括火山角砾岩、硅质岩、流纹岩、石英岩、碧玉、玛瑙、英安岩、黑曜岩及水晶等9种,以火山角砾岩和硅质岩为主,原料利用方面没有大的差别。将石核按剥片阶段划分为预制、剥片、中止、终极4种,处于不同阶段的石核被废弃的原因是不同的,包括毛坯中存在瑕疵、剥片失误以及用尽遗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头梁 楔型细石核 剥片目的
下载PDF
青南高原登额曲流域的细石叶工艺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芳 蔡林海 +4 位作者 杜玮 何元洪 李佩 马春燕 吕红亮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69,共17页
本文以2012年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登额曲下游河段调查所得的细石核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该流域的细石叶工艺。研究表明,石制品原料为通天河两岸的河滩砾石,主要为硅质岩。流域内楔形细石核为主要类型,细石核原型以石片为主,台面更新频繁,... 本文以2012年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登额曲下游河段调查所得的细石核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该流域的细石叶工艺。研究表明,石制品原料为通天河两岸的河滩砾石,主要为硅质岩。流域内楔形细石核为主要类型,细石核原型以石片为主,台面更新频繁,可见局部更新和全部更新两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沿台面周缘向内打下浅平、细小的片疤,全部更新表现为将原台面全部修掉。细石核楔状缘预制包括两面加工和单面加工两种方式。作业面更新可见局部更新、全部更新和作业面转移三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修掉原有作业面的一部分,全部更新即将原有作业面全部修掉,作业面转移表现为转向细石核后缘继续剥取细石叶。细石叶工艺对比研究显示,该区域细石叶工艺与"阳原技术"和"拉乙亥技术"在细石核原型选择、毛坯制作、台面更新以及细石叶剥取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南高原 登额曲 细石叶 楔形细石核
下载PDF
东北亚楔形细石核模拟剥片实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7
作者 仝广 李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6,共8页
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涌现出大量细石叶技术遗存,楔形细石核是该技术组合中的重要代表。楔形细石核因为多样的类型、广泛的分布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其中模拟剥片实验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涌现出大量细石叶技术遗存,楔形细石核是该技术组合中的重要代表。楔形细石核因为多样的类型、广泛的分布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其中模拟剥片实验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位学者对东北亚地区广泛分布的楔形细石核进行了模拟剥片实验,尝试使用直接打击法、间接打击法、压制法从该类石核上剥制细石叶,设计了多种与剥片工艺配合使用的石核固定方式,还从原料选择策略、石核预制方法等角度展开讨论。本文从选用原料、预制石核、剥片工艺与固定方式等方面对这些实验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剖析,并对模拟实验在细石叶技术研究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信息、启示并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细石叶技术 楔形细石核 剥片实验
下载PDF
七角井遗址与史前丝绸之路上的细石器 被引量:1
8
作者 冯玥 《西域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87,175,共7页
七角井遗址是新疆发现最早、石制品最丰富的细石器遗址之一,在2019年的新地点的调查中,考古队在七角井遗址发现了一处保留原始埋藏信息的石制品加工场,首次将遗址的年代测定在距今1.1万年左右,填补了新疆地区史前文化框架中更新世末期... 七角井遗址是新疆发现最早、石制品最丰富的细石器遗址之一,在2019年的新地点的调查中,考古队在七角井遗址发现了一处保留原始埋藏信息的石制品加工场,首次将遗址的年代测定在距今1.1万年左右,填补了新疆地区史前文化框架中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阶段的空白。新地点发现的以楔形石核为主要特征的细石器组合揭示出七角井遗址与东北亚细石器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中亚地区的细石器材料可以看出,早在农业因素出现之前,沟通旧大陆东西侧的“史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新疆地区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的考古学文化受到了自东向西和自西向东两个方向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传播影响,呈现出非常多样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角井 细石器 楔形石核 史前丝绸之路 更新世末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