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胡菱 韩明子 +1 位作者 薛洪璐 景德怀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8-20,共3页
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疾病的理论基础是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可以在体内或体外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一些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可能导致微梗死、血栓性微血管病、肝静脉闭塞症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肿瘤等并... 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疾病的理论基础是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可以在体内或体外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一些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可能导致微梗死、血栓性微血管病、肝静脉闭塞症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肿瘤等并发症。本文就干细胞临床移植可能面临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微梗死 血栓性微血管病 肿瘤 移植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效果及术后发生微小脑梗死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永祥 杨成宝 陈春光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12期1247-1251,共5页
目的观察介入术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患者术后微小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本院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与术后微小脑梗死的影响因... 目的观察介入术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患者术后微小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本院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与术后微小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160例患者治疗后,完全栓塞患者98例,次全栓塞患者59例,不完全栓塞患者3例。其中瘤直径<4 mm的患者完全栓塞率高于≥4 mm组(P<0.05)。160例患者治疗后有20例患者术后发生微小脑梗死,发生率为12.5%。不同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多发动脉瘤、手术时间、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系统(WFNS)分级、Fisher分级术后发生微小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多发动脉瘤、WFNS分级是术后发生微小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可有效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但疗效受瘤直径影响,临床上预防应注意手术时间、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多发动脉瘤、WFNS分级等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介入治疗 微小脑梗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及脑微梗死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祖洪艳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3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老年群体之中,若老年人在早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则极有可能是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AD)。若老年人因认知功能出现减退诊断为AD,也需要检查其血管老化的程度,给予患者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可以延缓疾病发展为混合型痴呆。在临床上,... 在老年群体之中,若老年人在早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则极有可能是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AD)。若老年人因认知功能出现减退诊断为AD,也需要检查其血管老化的程度,给予患者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可以延缓疾病发展为混合型痴呆。在临床上,腔隙性脑梗死(LI)还存有诸多疑问,国内外专家都在应用最先进的影像技术对脑微梗死展开病理学检查和分析。AD、血管性痴呆两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之间会存有很大的差异,在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原因的分析中,AD和小血管病性混合型痴呆因素均占40%,单纯血管性痴呆占10%,大血管病伴随血管性痴呆占8%,其他因素致使的痴呆仅占2%。>60%的患者往往会有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的偏差,从诸多的数据也反映出了神经内科医师在痴呆方面展开的试验和研究并不充分,临床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在患者起病的早期需给予其更多的生物标记物以及时确诊,及时干预,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LI、脑微梗死及与认知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相关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脑微梗死 痴呆
原文传递
多发白质微梗死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洋 张爱娟 +1 位作者 高琳芝 杜衍君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418-420,共3页
目的探讨白质微梗死与脑白质疏松(LA)有无相关性及LA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7月因头昏、头晕等入院的急性白质微梗死收住院的124例患者及查体中心门诊健康体检者33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知情并且同意1年以后复查颅脑磁... 目的探讨白质微梗死与脑白质疏松(LA)有无相关性及LA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7月因头昏、头晕等入院的急性白质微梗死收住院的124例患者及查体中心门诊健康体检者33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知情并且同意1年以后复查颅脑磁共振。根据Fazekas量表将入组患者按照LA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组(LA0级组、LA1级组、LA2级组、LA3级组)。以患者入组时作为时间基点,1年后随诊复查颅脑MRI,分别在基点及1年后对每组患者的颅脑MRI进行白质高信号评分。结果 LA0级组与对照组比较,1年后白质高信号评分明显增加(P〈0.01)。LA0-LA3级组患者在基点时和1年后的白质高信号评分差值相邻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结论有白质新发微梗死的LA0组比正常对照组白质病变进展明显快,白质病变越严重,进展越快,推测多发白质微梗死促进LA的发生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磁共振 白质微梗死
原文传递
脑微梗死与其他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丽霞 陈佳琦 付睿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04-1109,共6页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心理障碍、运动障碍、步态异常以及排尿异常等相关。CSVD的影像学标志物主要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白质高信号、腔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脑微梗死(CMI)和脑...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心理障碍、运动障碍、步态异常以及排尿异常等相关。CSVD的影像学标志物主要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白质高信号、腔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脑微梗死(CMI)和脑萎缩。目前关于CSVD影像学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性、交互作用以及对临床症状的协同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CMI与其他CSVD影像学标志物关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阐明多种CSVD影像学标志物共存的发病机制,指导CSVD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梗死 脑小血管病 影像学标志物 关联性
原文传递
血管性痴呆:临床病理和遗传学考虑
6
作者 覃旭胜 林自进 +1 位作者 潘桂恒 谭文澜 《大众科技》 2020年第3期91-94,103,共5页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病(CVD)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AD)的风险也会增加。在"老化的大脑"中,不同形式的脑血管病可能与AD变化并存。这些疾病包括由"经典"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引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病(CVD)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AD)的风险也会增加。在"老化的大脑"中,不同形式的脑血管病可能与AD变化并存。这些疾病包括由"经典"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影响大动脉和小动脉)和其他与AD生化密切相关的疾病(脑淀粉样血管病)。这些不同血管疾病的形态学结果是脑内不同大小的梗死和或出血,这会导致神经认知能力下降,这可能类似于AD,尽管血管异常通常可以通过神经成像检测到。脑血管病更微妙的影响可能包括神经炎症和生化"损伤",这些损伤没有可靠的形态学联系,因此即使是有经验的神经病理学家也不会注意到。类似缺血性改变的海马损伤的发病机制,通常见于老年受试者的大脑。近年来,基因决定的微血管病变(如CADASIL、CARASIL、TREX1相关的微血管病变、CARASAL、CAA),为散发性微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和AD相关的CAA)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趣的细胞和分子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血管性痴呆(IVD) 中风--微梗死 脑-CADASIL--CARASIL-脑视网膜血管病(CRV)
下载PDF
Reperfusion injury components and manifestations determined by cardiovascular MR and MDCT imaging
7
作者 Maythem Saeed Steve Hetts Mark Wilson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0年第1期1-14,共14页
Advances in magnetic resonance(MR) and computed tomography(CT) imaging have improved visualization of acute and scar infarct.Over the past decade,there have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many significant technical advancem... Advances in magnetic resonance(MR) and computed tomography(CT) imaging have improved visualization of acute and scar infarct.Over the past decade,there have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many significant technical advancements in cardiac MR and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 technologies.The strength of MR imaging relies on a variety of pulse sequences and the ability to noninvasively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yocardial structure,function and perfusion in a single imaging session.The recent technical developments may also allow CT technologies to rise to the forefront for evaluating clinical ischemic heart disease.Components of reperfusion injury including myocardial edema,hemorrhage,calcium deposition and 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MO) have been demonstrated using MR and CT technologies.MR imaging can be used serially and noninvasively in assessing acute and chronic consequences of reperfusion injury because there is no radiation exposure or administration of radioactive materials.MDCT is better suited for assessing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and as an alternative technique for as-sessing viability in patients where MR imaging is contraindicated.Changes in left ventricular(LV) volumes and function measured on cine MR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infarct size measured on delayed contrast enhanced images.Recent MR studies found that transmural infarct,MO and peri-infarct zone are excellent predictors of poor post-infarct recovery and mortality.Recent MR studies provided ample evidence that growth factor genes and stem cells delivered locally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myocardial viability,perfusion and function.The significance of deposited calcium in acute infarct detected on MDCT requires further studies.Cardiac MR and MDCT imaging have the potential for assessing reperfusion injury components and manife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um deposits in MYOCARDI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yocardial micro and macro-infarct REPERFUSION INJURY Vascular INJU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