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obstructive jaundice: Think of hepatic artery aneurysm 被引量:3
1
作者 Fabrice Vultaggio Pierre-Henri Morère +2 位作者 Christophe Constantin Michel Christodoulou Didier Roul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6年第6期467-471,共5页
Hemobilia is an uncommon and potential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 mainly due to hepato-biliary tree traumatic or iatrogenic injuries.Spontaneously ruptured aneurysm of the hepatic artery is seldom described.We report ... Hemobilia is an uncommon and potential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 mainly due to hepato-biliary tree traumatic or iatrogenic injuries.Spontaneously ruptured aneurysm of the hepatic artery is seldom described.We report the case of an 89-year-old woman presenting with abdominal pain,jaundice an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whose ultrasound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a non-traumatic,spontaneous aneurysm of the right hepatic artery.The oeso-gastro-duodenoscopy and colonoscopy did not reveal any bleeding at the ampulla of Vater,nor anywhere else.Selective angiography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hepatic artery aneurysm and revealed a full hepatic artery originating from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The patient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selective embolization of microcoils.We discuss the etiologies of hemobilia and its treatment with selective embolization,which remains favored over surgical treatment.Although aneurysm of the hepatic artery is rare,especially without trauma,a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is needed in order to ensure appropriat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BILIA Hepatic artery ANEURYSM OBSTRUCTIVE JAUNDICE Supra-selective micro-embolization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下载PDF
兔冠状动脉微栓塞后血清肌钙蛋白与血液动力学变化相关性分析及通心络保护作用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鹏程 朱凌波 +1 位作者 李朝银 柯永胜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699-701,共3页
目的探讨兔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血清肌钙蛋白Ⅰ与血液动力学的关系以及通心络的保护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联合组(通心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非联合组(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 目的探讨兔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血清肌钙蛋白Ⅰ与血液动力学的关系以及通心络的保护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联合组(通心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非联合组(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检测术前和术后6 h的cTnI数值,颈动脉插管连续观察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 (1)血清cTnI水平:与术前比较,手术后假手术组无显著变化,CME组、联合组、非联合组均显著增高(P<0.05),联合组与非联合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液动力学变化:与术前比较,手术后假手术组仅左室收缩压(LVSP)明显降低,CME组、联合组、非联合组各项指标均降低(P<0.05,P<0.01),与CME组比较,联合组、非联合组均增高(P<0.05,P<0.01),且联合组、非联合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关性分析:除联合组-dp/dt_(max)外,各组LVSP、-dp/dt_(max)、dp/dt_(max)均与血清cTnI水平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可减轻兔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肌钙蛋白Ⅰ 微栓塞 冠状动脉 血液动力学 通心络
下载PDF
丙酮酸乙酯干预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对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林运灵 王伟伟 +3 位作者 陈宇宁 李淑梅 张飞龙 陈良龙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研究丙酮酸乙酯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心尖部注射大鼠自体血栓微粒建立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3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微栓塞未治疗组和丙酮酸乙酯预处理组,每组各12只,于术后3天处死。W es... 目的研究丙酮酸乙酯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心尖部注射大鼠自体血栓微粒建立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3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微栓塞未治疗组和丙酮酸乙酯预处理组,每组各12只,于术后3天处死。W estern b lot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实时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mRNA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冠状动脉微栓塞后3天,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左室功能显著恶化,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增大,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明显下降(P<0.01);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水平与心功能呈明显相关性。与冠状动脉微栓塞未治疗组比较,丙酮酸乙酯预处理能够显著抑制冠状动脉微栓塞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改善心室功能。结论丙酮酸乙酯预处理能够抑制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促炎症因子的过度激活,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栓塞 缺血性心脏病 炎症因子 丙酮酸乙酯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大鼠
下载PDF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欣民 张清平 +1 位作者 宋伟健 魏强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2期146-150,共5页
目的:分析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15例,对其进行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观察并对比患者栓塞的临床效果,栓塞程度,术前及术后1、7 d的WBC、CRP情况,及并发症... 目的:分析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15例,对其进行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观察并对比患者栓塞的临床效果,栓塞程度,术前及术后1、7 d的WBC、CRP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15例患者,完全栓塞86例,次全栓塞26例,不完全栓塞3例。动脉瘤<4.0 mm患者的完全栓塞率最高,且<4.0 mm患者与≥4.0 mm患者栓塞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WBC、CRP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5例患者中,5例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出现对比剂外溢,1例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接受手术治疗后1个月内,2例患者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较少、治疗后恢复速度较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弹簧圈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介入
下载PDF
应变和应变率显像评价大鼠冠脉微栓塞后左室收缩功能
5
作者 吴梅芳 陈良龙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3-26,共4页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CME模型急性期及慢性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变率显像,揭示CME发生及随后慢性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规律与特征;研究SI/SRI在评价CME后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用自身血凝块制成的血栓微粒造成心肌内...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CME模型急性期及慢性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变率显像,揭示CME发生及随后慢性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规律与特征;研究SI/SRI在评价CME后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用自身血凝块制成的血栓微粒造成心肌内小冠脉栓塞,建立CME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8只、模型组16只。应用VIVID-7超声显像仪分别同步记录模型构建前、构建后1天、1周、4周大鼠CME模型组和对照组SI/SRI图像或曲线并进行观察指标的测量分析;SI及SRI观察指标为各节段室壁应变率(SR)及应变(ε)。模型构建后4周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应用显微图像处理系统结合HE染色定量观察心肌组织内微小梗死灶数(Nmmi)、结合Sirius-Red染色定量检测心肌组织胶原纤维的含量(Fcf)。结果:对照组除术后4周LVEDD外各项超声测量指标在各阶段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CME模型组各指标在各阶段发生不同程度显著变化:1、SI/SRI前间隔和后壁应变率在术后1天、1周、2周、4周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应变在术后1天、1周、4周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0.001)。2、病理与超声测值关系模型组前间隔和后壁LVEF、SR、分别均与Nmmi和Fcf具有高度相关性(x2=0.70,P<0.05~0.01)。结论:大鼠冠脉微栓塞后急性及慢性过程中发生了进行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应变和应变率显像可定量测定大鼠冠脉微栓塞后急性及慢性过程中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微栓塞 应变 应变率 心功能
下载PDF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茂 陈建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21期2135-2137,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脑动脉瘤破裂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为早期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均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形式介入治疗。早期治疗组于患者入院3 d内实施治疗,对...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脑动脉瘤破裂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为早期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均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形式介入治疗。早期治疗组于患者入院3 d内实施治疗,对照组于患者入院3 d后实施治疗。术后进行脑血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进行Rankin量表(改良mRS)和改良Barthel(MBI)评分评价远期疗效。结果早期治疗组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68%vs.52.83%),次完全栓塞率和不完全栓塞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43%vs.30.19%和1.89%vs.16.98%),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6个月复查,早期治疗组患者mRS评分为(1.15±0.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0.7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治疗组患者的MBI评分为(98.63±1.2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14±2.56)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早期治疗组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再次破裂、脑血管痉挛和复发的发生率分别为1.89%、5.66%、1.89%、1.89%和3.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1%、18.86%、11.32%、13.21%和16.9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能够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改善预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早期介入栓塞 微弹簧圈栓塞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史岩鹏 王东林 +1 位作者 刘金朝 陈广礼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4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究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6例,予微弹簧圈栓塞的作对照组,予微弹簧圈栓塞联合血管内支... 目的探究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6例,予微弹簧圈栓塞的作对照组,予微弹簧圈栓塞联合血管内支架辅助的作研究组,分析两组疗效、治疗相关指标、预后、并发症、复发等。结果研究组进行性头痛、嗜睡、动眼神经麻痹等8.33%、5.56%与2.78%,均比对照组27.78%、25.00%与19.44%少(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50.36±4.73)min、住院时间(8.13±1.64)d均比对照组(66.24±5.36)min、(13.57±1.82)d少(P〈0.05);同时随访1年研究组再出血5.56%、载瘤动脉狭窄2.78%等并发症比对照组25.00%、8.33%少(P〈0.05);随访1年和2年研究组复发率11.11%、16.67%均比对照组30.56%、38.89%少(P〈0.05);随访2年内研究组动脉瘤的完成闭塞率83.33%,比对照组63.89%高(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予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预后生活质量良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 血管内支架介入 微弹簧圈栓塞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