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量氯胺酮加强舒芬太尼的静脉镇痛效应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建伟 龚文魁 +1 位作者 李丽 王美容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674-677,共4页
目的:评价微量氯胺酮对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拟行腰椎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四组(每组50例):治疗组(SK1、SK2、SK3组)和对照组(SF组)。治疗组SK1、SK2、SK3分别以0.5、1、2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氯胺... 目的:评价微量氯胺酮对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拟行腰椎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四组(每组50例):治疗组(SK1、SK2、SK3组)和对照组(SF组)。治疗组SK1、SK2、SK3分别以0.5、1、2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氯胺酮,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镇痛泵配方(含氟哌利多2.5mg/50ml)为1μg/ml舒芬太尼150ml,参数设置为持续量30ng.kg-1.h-1,PCA(bolus)剂量30ng/kg,锁定时间10min。比较术后8、24和48小时舒芬太尼用量、静息时VAS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如:术后恶心呕吐(PONV)、嗜睡、做梦、复视、幻觉。结果:氯胺酮各组(SK1、SK2、SK3组)在手术后镇痛不同时间静息VAS评分均显著低于SF组,且SK1、SK2、SK3三组间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SK2、SK3组在手术后镇痛不同时段舒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SF和SK1组,且SK3组低于SK2组(P<0.01)。SK3组发生嗜睡、做梦、复视等精神副作用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手术后不同时段四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μg.kg-1.min-1氯胺酮术后持续输注能够增强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降低舒芬太尼需求量,又不明显增加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舒芬太尼 病人自控镇痛 术后镇痛 小剂量
下载PDF
微剂量及微剂量辐射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闵锐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介绍发生在分子水平的原发辐射效应,射线能量在微组织水平的沉积,次级电子微剂量效应在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以及基因微剂量效应对细胞存活的影响,为定量描述各种微观辐射效应,更加准确认识和理解低剂量辐射诱导的各种生物效应,科学评估低... 介绍发生在分子水平的原发辐射效应,射线能量在微组织水平的沉积,次级电子微剂量效应在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以及基因微剂量效应对细胞存活的影响,为定量描述各种微观辐射效应,更加准确认识和理解低剂量辐射诱导的各种生物效应,科学评估低剂量辐射的健康危害,引出微剂量和微剂量事件等术语和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剂量 次级电子轨道径迹 微剂量事件 DNA损伤 活性氧成分
下载PDF
微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博 刘群龙 +1 位作者 孙洪梅 钱卫平 《中国性科学》 2018年第12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微小剂量西地那非对于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收治的66名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小剂量西地纳非进行治疗,每日睡前服用。根据治疗效果,将66名患者分为3组... 目的:探讨微小剂量西地那非对于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收治的66名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小剂量西地纳非进行治疗,每日睡前服用。根据治疗效果,将66名患者分为3组。3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6个月。其间,采用IIEF-5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6名患者中,A组53名患者采用微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B组6名患者采用微小剂量他达拉非治疗,均有明显效果。A组53名患者中,轻度ED患者29名(54. 7%),中度ED患者14名(26. 4%),重度ED患者10名(18. 9%)。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组患者IIEF-5总分和各项评分均有极显著改善(P≤0. 001)。轻中度ED患者,治疗后可使勃起功能完全恢复正常;重度ED患者,治疗后IIEF-5指数接近正常。结论:对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微小剂量西地纳非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起功能障碍 西地纳非 微小剂量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
下载PDF
微剂量肝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长靖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33-34,36,共3页
目的:观察微剂量肝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硬肿症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采用暖箱复温、静脉滴注多巴胺、保证热量供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微剂量肝素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 目的:观察微剂量肝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硬肿症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采用暖箱复温、静脉滴注多巴胺、保证热量供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微剂量肝素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硬肿消退、体温恢复正常、精神、饮食、哭声变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93.9,对照组6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0.01)。结论:微剂量肝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提高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微剂量 肝素 硬肿症 复方丹参注射液
下载PDF
Microdoses Levels of Butadiene Diepoxide (BDO<sub>2</sub>) Induced Toxicity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5
作者 Sowmya Koppula Mei-Chyi Tan +2 位作者 Angela Hurst Caroline Telles Wesley Gray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13年第2期209-217,共9页
Low-level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such as BDO2 contributes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o an increase in PCa.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fine the cellular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micro-doses of Butadiene ... Low-level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such as BDO2 contributes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o an increase in PCa.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fine the cellular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micro-doses of Butadiene Diepoxide (BDO2)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We observed that micro-doses of BDO2 resulted in dose- and time-dependent increases in cytotoxicity and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prostate tumor markers in LNCaP(AR+) and DU145(AR-) cells. There was an increased sensitivity of DU145(AR-) cells to BDO2 toxicity which was reversed by transient transfection of AR into theses cell. Exposure of prostate cells to BDO2 increases cytotoxicity, and apoptosis, which correlates with increases in caspases and Bcl2 protein and mRNA levels. In cell DU145(AR-) cell transient transfected with a functional AR, the levels of cytotoxicity and caspase activity were de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BDO2, but BDO2-induced apoptotic protein expression was unaltered.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micro-doses of BDO2 modulate prostate cell toxicity by promoting apoptosis and tumor gene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O2 CYTOTOXICITY Gene Expression PROSTATE micro-dose
下载PDF
心脏直视术后微量用药的观察体会 被引量:3
6
作者 罗泽玲 陈克芳 谢其冰 《实用护理杂志》 2000年第2期46-48,共3页
对391 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进行经静脉微量用药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血管活性药和镇静药。采用深静脉穿刺,并保留穿刺导管,按照微量用药计算公式:药量(mg) = 体重(kg)·3,将此药物稀释至50ml 液体中,经微量泵... 对391 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进行经静脉微量用药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血管活性药和镇静药。采用深静脉穿刺,并保留穿刺导管,按照微量用药计算公式:药量(mg) = 体重(kg)·3,将此药物稀释至50ml 液体中,经微量泵泵入,泵入速度1ml·h-1 时,即等于1μg·kg1·min1 。在用药过程中,对病人的心血管功能进行加强监护。通过对微量用药的管理,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为心肺复苏期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救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用药 心脏直视术 术后
原文传递
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赵锦英 蒋晓梅 蒙淑芳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6期43-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患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新生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患儿接受原发病治...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患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新生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患儿接受原发病治疗;治疗组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微剂量肝素(24 U/kg·d)联合冷沉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机体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临床治疗总时间、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幅度、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机体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时间(5.11±0.86d)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临床治疗总时间(7.68±2.05 d)明显短于对照组(9.43±1.58 d,13.75±2.64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期间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效果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剂量肝素 冷沉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新生儿
下载PDF
特种设备常用无损检测方法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邱作元 周军委 管文华 《广东化工》 CAS 2018年第8期161-162,共2页
本文系统介绍了特种设备常用无损检测方法原理、适用性、局限性。并介绍了微剂量Se 75装置、超声波衍射时差法等最新应用。
关键词 特种设备 无损检测 微剂量 Se75装置 超声波衍射时差法
下载PDF
屏蔽栅沟槽MOSFET单粒子微剂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林东 孔泽斌 +6 位作者 刘元 琚安安 汪波 秦林生 陈凡 陈卓俊 王昆黍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77-1083,共7页
以屏蔽栅沟槽(SGT)MOSFET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重离子诱发的单粒子微剂量效应的现象及物理机理。对不同偏置电压下的30 V SGT MOSFET进行重离子辐照试验,分析了重离子轰击后器件转移特性曲线的变化趋势,揭示单粒子微剂量效应的退化规律。... 以屏蔽栅沟槽(SGT)MOSFET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重离子诱发的单粒子微剂量效应的现象及物理机理。对不同偏置电压下的30 V SGT MOSFET进行重离子辐照试验,分析了重离子轰击后器件转移特性曲线的变化趋势,揭示单粒子微剂量效应的退化规律。研究发现重离子入射会引起器件的亚阈值电流增大,导致阈值电压负向漂移,且负栅压下器件的亚阈值电压负向漂移更严重。试验结果结合TCAD仿真进一步揭示在栅氧化层侧墙处Si/SiO_(2)界面的带正电的氧化物陷阱电荷是导致器件阈值电压和亚阈值电压等参数退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SGT MOSFET单粒子微剂量效应评估和建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蔽栅沟槽(SGT)MOSFET 亚阈值电流 阈值电压 微剂量效应 氧化物陷阱电荷
下载PDF
优质护理在微剂量肝素治疗羊水栓塞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璟琛 方少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8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微剂量肝素治疗羊水栓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羊水栓塞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产...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微剂量肝素治疗羊水栓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羊水栓塞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生存质量(QOL)评分及护理总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75.0%,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为(81.7±4.7)分,心理功能评分为(72.8±13. 8)分,精力评分为(69.3±14.8)分,机体角色功能评分为(44.4±15.1)分,认知功能评分为(80.6±4.8)分,均高于对照组[(68.4±4.8)、(61.7±14.6)、(57.5±15.1)、(38.2±17.4)、(64.3±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8%,对照组为79.1%,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水栓塞患者应用微剂量肝素治疗的过程中,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应当在临床上多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微剂量肝素 羊水栓塞 效果
下载PDF
微剂量肝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8例疗效观察
11
作者 蔡玉桂 李树裕 《河北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肝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合适的剂量。方法:对55例DIC患者,按原发病、DIC分期、分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用微剂量肝素15mg/d分三次静滴,对照组:急性型DIC和亚急性型DIC分别用小剂量肝... 目的:探讨肝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合适的剂量。方法:对55例DIC患者,按原发病、DIC分期、分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用微剂量肝素15mg/d分三次静滴,对照组:急性型DIC和亚急性型DIC分别用小剂量肝素90mg/d和48mg/d分三次静滴;两组病例用肝素抗凝治疗3~7d,抗凝期间用凝血时间试管法(CT)进行监测。结果:观察组有效率60.7%(17/28例),其中急性型DIC有效率为60%(9/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型DIC疗效(3/14例,有效率21.4%,p<0.05〕,应用微剂量肝素抗凝期间,CT保持在21~27min,无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加重等肝素副作用。对照组有效率44.4%(12/27例),在小剂量肝素抗凝期间,有5例CT时间达到32~34min并有出血倾向加重等肝素副作用。结论:微剂量肝素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的DIC合适的抗凝剂量,对急性型DIC疗效明显高于小剂量肝素,安全性高,不加重出血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 恶性血液病 微剂量肝素
下载PDF
探索性临床试验相关概念及法规介绍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烨 邵蓉 《上海医药》 CAS 2014年第17期61-63,73,共4页
探究性的临床试验为人们日益增多的药物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快捷的方法。此类临床研究通常是在早期临床发展的第一阶段进行,不以治疗为目的,也不侧重监测药物的临床耐受性,在研究过程中只涉及到少数人群并服用有限剂量。本文客观介绍了... 探究性的临床试验为人们日益增多的药物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快捷的方法。此类临床研究通常是在早期临床发展的第一阶段进行,不以治疗为目的,也不侧重监测药物的临床耐受性,在研究过程中只涉及到少数人群并服用有限剂量。本文客观介绍了多种探究性临床试验方法及相关安全管理要求。在这基础之上,文章着重介绍并比较了探索性临床试验、微剂量试验及多剂量试验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性临床试验 微剂量试验 多剂量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