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槽群平板热管散热器传热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白敏丽 寇志海 +1 位作者 王昊 杨洪武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7-22,共6页
分别选择不同的翅片间距和高度,对一种新型微槽群平板热管散热器的翅片结构进行优化,得到了热管散热器的最佳整体结构。结果表明:翅片的间距为14mm、高度为60mm时,平板热管散热器的传热性能最好。将热管、管脚以及翅片的温度与实验结果... 分别选择不同的翅片间距和高度,对一种新型微槽群平板热管散热器的翅片结构进行优化,得到了热管散热器的最佳整体结构。结果表明:翅片的间距为14mm、高度为60mm时,平板热管散热器的传热性能最好。将热管、管脚以及翅片的温度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槽群 平板热管 传热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辊筒表面微沟槽超精密加工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俊凤 王素娟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9-94,共6页
研究了采用仿形法加工辊筒模具上微沟槽时,影响超精密加工精度的因素,分析了主轴转速和切削深度对辊筒模具上微沟槽表面粗糙度和形状精度的影响,探索了最优加工参数,并利用最优参数成功实现辊筒表面上正弦微沟槽的加工。因此,该成果可... 研究了采用仿形法加工辊筒模具上微沟槽时,影响超精密加工精度的因素,分析了主轴转速和切削深度对辊筒模具上微沟槽表面粗糙度和形状精度的影响,探索了最优加工参数,并利用最优参数成功实现辊筒表面上正弦微沟槽的加工。因此,该成果可为实际加工提供指导,并达到避免重复性加工、节约加工时间和提高加工效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沟槽 辊筒 形状精度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基于LES模拟的微沟槽湍流减阻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涵 黎义斌 +3 位作者 李小斌 郭东升 张红娜 李凤臣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39-47,F0004,共10页
湍流减阻对于能源工程领域的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沟槽减阻则是其重要方法之一.为研究高雷诺数下沟槽减阻的适用性及其减阻特性,利用大涡模拟(LES)对光滑平板和微米尺度半圆形沟槽结构表面的高雷诺数湍流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分析了涡... 湍流减阻对于能源工程领域的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沟槽减阻则是其重要方法之一.为研究高雷诺数下沟槽减阻的适用性及其减阻特性,利用大涡模拟(LES)对光滑平板和微米尺度半圆形沟槽结构表面的高雷诺数湍流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分析了涡结构分布及其减阻能力.半圆形沟槽既能锁住沟槽谷内流体,使得沟槽上方产生流动滑移,同时通过沟槽尖峰结构,阻碍了涡的展向运动,从而达到了减阻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在沟槽结构尺寸固定的情况下,需在合适的雷诺数下,才可出现减阻效果.在s+等于15左右时,减阻效果最佳,减阻率可达到19.11%.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微沟槽湍流减阻的工程计算提供重要参考,对湍流减阻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沟槽 湍流减阻 大涡模拟 剪切应力 速度自相关
下载PDF
基于微模塑复制技术的平面线圈研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波 吴一辉 张平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5B期1963-1966,1969,共5页
作为硅微机械技术的替代,低成本的聚合物微制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微模塑工艺,用以制作以聚合物为基底的平面线圈,将提高其可靠性,降低制造成本.双面密集微沟槽(100μm×70μm)阵列是线圈基底的一大特点,其初始... 作为硅微机械技术的替代,低成本的聚合物微制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微模塑工艺,用以制作以聚合物为基底的平面线圈,将提高其可靠性,降低制造成本.双面密集微沟槽(100μm×70μm)阵列是线圈基底的一大特点,其初始图形用MEMS技术刻制在硅片上;利用PDMS良好的柔性、弹性和复型分辨率的特性制作了过渡模版,通过图形转移技术成功解决了刚性脱模难的问题.探索出了中温注射、低温固化、高温后固化的最佳模塑成型方法.通过电铸,制得了厚度为0.7mm、直径20mm的平面微电机定子线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线圈 微模塑 微沟槽 模版 固化
下载PDF
微沟槽热管充液旋压成形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中坚 谢添锦 +1 位作者 潘亮 周宏甫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4-106,共3页
对微沟槽热管充液旋压成形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对影响充液旋压成形加工的三种关键性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充液旋压加工沟槽式热管的三种因素中,旋压当量直径和刀具与滚珠间相对位置主要影响热管内微沟槽形状和尺... 对微沟槽热管充液旋压成形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对影响充液旋压成形加工的三种关键性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充液旋压加工沟槽式热管的三种因素中,旋压当量直径和刀具与滚珠间相对位置主要影响热管内微沟槽形状和尺寸大小,如槽深、槽宽和深宽比;刀具与滚珠间相对位置和拉伸速度影响充液旋压加工过程中铜管是否被拉断;拉伸速度对热管表面粗糙度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 微沟槽 充液旋压 深宽比
下载PDF
双向微槽道多孔复合结构沸腾传热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述璋 孙玉丽 +2 位作者 陈妍 胡雪冰 吴小锋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2期18-23,115,共7页
目的 研究出新型的表面结构,以提高沸腾传热强化。方法 在紫铜板上烧结铜粉多孔层,然后利用线切割对多孔层进行开槽。研究槽道参数包括槽数、槽宽、槽间距和槽向等对沸腾传热效果的影响。结果 开槽增大了传热的表面积,有利于气体逸出,... 目的 研究出新型的表面结构,以提高沸腾传热强化。方法 在紫铜板上烧结铜粉多孔层,然后利用线切割对多孔层进行开槽。研究槽道参数包括槽数、槽宽、槽间距和槽向等对沸腾传热效果的影响。结果 开槽增大了传热的表面积,有利于气体逸出,减少气体的逸出阻力,从而多孔表面开槽强化了沸腾传热效果,传热系数与光滑表面相比可提高2~3倍。与单向微槽道相比,双向交叉槽道有着更好的传热效果,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液体补充和气体逸出网络。结论 在多孔表面加工微型复合结构,能够大幅度提高沸腾传热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微沟槽 铜粉粒径 沸腾传热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柔性基材上应力-激光复合制备直角微沟槽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凯武 李泽斌 +4 位作者 邓宇 张璆 钟世裕 蔡俊劲 常磊鑫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2,121,共8页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柔性材料。文中在PDMS表面制备了直角微沟槽,分析了直角微沟槽的形貌。结合PDMS的柔性特点,开展了预应力下纳秒激光制备PDMS表面直角微沟槽实验。结果表明,微沟槽两侧的微裂纹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的增...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柔性材料。文中在PDMS表面制备了直角微沟槽,分析了直角微沟槽的形貌。结合PDMS的柔性特点,开展了预应力下纳秒激光制备PDMS表面直角微沟槽实验。结果表明,微沟槽两侧的微裂纹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大(100~600 mm/s)开始出现随后逐渐变小,微沟槽的几何形貌随扫描速度发生改变,其深度最大值为43.14μm、最小值为8.41μm,其宽度最大值为111.41μm、最小值为16.18μm,且直角微沟槽的内外侧形貌存在差异;调整预应力角度可以调控微沟槽两侧微裂纹的走向、微沟槽的几何形貌和扫描路径的偏移。应力辅助是一种调控表面形貌,辅助PDMS表面微纳加工实现功能化的简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辅助 纳秒激光加工 微裂纹调控 表面形貌 微沟槽
下载PDF
犁削挤压角对切削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明 李西兵 +3 位作者 郭建华 包丽 张学元 艾丽昆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50-154,共5页
将直径为6 mm的微型铜管简化为厚度0.4 mm的铜板,应用DEFORM-3D软件对微沟槽犁削-挤压成形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只有刀具挤压角单一参数变化(45°、60°、90°),通过分析在3种不同挤压角刀具成形下的铜板翅结构、应力... 将直径为6 mm的微型铜管简化为厚度0.4 mm的铜板,应用DEFORM-3D软件对微沟槽犁削-挤压成形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只有刀具挤压角单一参数变化(45°、60°、90°),通过分析在3种不同挤压角刀具成形下的铜板翅结构、应力和应变分布图,得出60°挤压角刀具犁削-挤压切削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犁削-挤压成形 DEFORM-3D 微沟槽 翅结构
下载PDF
难加工材料微槽结构离散电化学制造 被引量:1
9
作者 朱荻 房晓龙 +1 位作者 刘嘉 杨晓龙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5-184,共10页
金属微槽结构在能源、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的高科技产品中被广泛采用,由于该类部件常常涉及到弱刚性、材料难加工、精度不易保证等问题,其制造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在多种制造技术中,电化学制造因其无工具损耗、无加工应力等特点表现出... 金属微槽结构在能源、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的高科技产品中被广泛采用,由于该类部件常常涉及到弱刚性、材料难加工、精度不易保证等问题,其制造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在多种制造技术中,电化学制造因其无工具损耗、无加工应力等特点表现出了原理上的优势。针对微槽的结构特点,提出了离散电化学加工的概念并进行了模拟仿真和试验研究,获得了很好的加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槽 难加工材料 电化学制造 场域离散
原文传递
微沟槽周期结构表面的磁性复合流体微纳光整研究及实验教学装置应用
10
作者 姜晨 张瑞 郝宇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8,共5页
针对磁性复合流体黏度可控的特性,研究一种微纳沟槽表面可控抛光加工方法及工艺,实现低成本、可控微纳结构表面加工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加工实验教学。采用磁性复合流体作为抛光液,设计端面式和圆周面式两种磁性复合流体抛光机构;根... 针对磁性复合流体黏度可控的特性,研究一种微纳沟槽表面可控抛光加工方法及工艺,实现低成本、可控微纳结构表面加工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加工实验教学。采用磁性复合流体作为抛光液,设计端面式和圆周面式两种磁性复合流体抛光机构;根据周期性微米级沟槽表面结构特点,采用圆周面式磁性复合流体抛光机构进行微结构表面抛光加工实验;设计加工工艺,通过实验对比微沟槽周期结构表面加工效果,验证了实验装置及微结构可控抛光加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微沟槽周期结构表面材料可控去除加工。该装置结构紧凑,使用与维护成本低,有效填补面向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的微纳加工实验教学装置技术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加工 机械制造 微沟槽 实验教学装置 磁性复合流体
下载PDF
聚合物基底微电机定子的研制
11
作者 刘波 张平 +1 位作者 吴一辉 杨杰伟 《微细加工技术》 EI 2006年第4期34-38,共5页
介绍了一种微模塑工艺,可用于制作以聚合物为基底的微电机定子,从而提高了电机的可靠性,降低了制造成本。双面密集微沟槽(100μm×70μm)阵列是定子基底的一大特点,其初始图形用MEMS技术刻制在硅片上,再利用PDMS良好的柔性、弹性和... 介绍了一种微模塑工艺,可用于制作以聚合物为基底的微电机定子,从而提高了电机的可靠性,降低了制造成本。双面密集微沟槽(100μm×70μm)阵列是定子基底的一大特点,其初始图形用MEMS技术刻制在硅片上,再利用PDMS良好的柔性、弹性和复型分辨率特性制作过渡模版,通过图形转移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刚性脱模难的问题。通过在室温下固化12 h和在80℃中后固化0.5 h,可模塑出完好的薄片状环氧树脂基底,制得了厚度为0.6 mm、线圈组外径为20 mm的聚合物基定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线圈 微模塑 微沟槽 模版 固化
下载PDF
平板热管均热器与热沉的一体化设计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明 刘中良 王晨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3-856,共4页
提出了平板热管均热器与热沉一体化设计的新思路,加工了交叉孔道式一体化平板热管并进行了实验研究。这种与热沉一体化设计的新型平板热管能有效降低导热热阻,完全消除了均热器与热沉间的接触热阻。对不同热流密度下热管工作时的稳态温... 提出了平板热管均热器与热沉一体化设计的新思路,加工了交叉孔道式一体化平板热管并进行了实验研究。这种与热沉一体化设计的新型平板热管能有效降低导热热阻,完全消除了均热器与热沉间的接触热阻。对不同热流密度下热管工作时的稳态温度进行测试,比较了一体化平板热管和其他传统结构热管的热阻值,验证了该热管良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热管 一体化设计 交叉孔道结构
原文传递
新型交叉孔道式平板热管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晨 刘中良 +1 位作者 张广孟 张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67-1570,共4页
提出了一种设计交叉孔道式平板热管的新思路,按照这种方法设计加工的新型结构的平板热管均热器具有较强的轴向和径向导热能力,能明显减小导热热阻;特殊的孔道结构增强了毛细作用力,能有效强化相变换热。实验测试了不同热流密度和不同充... 提出了一种设计交叉孔道式平板热管的新思路,按照这种方法设计加工的新型结构的平板热管均热器具有较强的轴向和径向导热能力,能明显减小导热热阻;特殊的孔道结构增强了毛细作用力,能有效强化相变换热。实验测试了不同热流密度和不同充液率下该热管正常工作时的稳态温度分布,给出了不同充液率和不同热流下的热阻,得到了热管的最佳充液率,证明该热管具有良好的均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热管 毛细作用 交叉孔道结构
原文传递
微细阵列结构电子束加工试验研究
14
作者 颜泽林 马志兵 汪炜 《电加工与模具》 2021年第3期61-65,共5页
基于电子束曝光基本理论和工艺原理,以涂覆有PMMA抗蚀剂的石英玻璃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束曝光制备微细阵列结构,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曝光微细阵列孔和阵列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MMA薄膜厚度250 nm、曝光剂量400 pAs/cm^(2)、显影时... 基于电子束曝光基本理论和工艺原理,以涂覆有PMMA抗蚀剂的石英玻璃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束曝光制备微细阵列结构,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曝光微细阵列孔和阵列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MMA薄膜厚度250 nm、曝光剂量400 pAs/cm^(2)、显影时间120 s的条件下,可制备出直径2μm的阵列微孔结构;在PMMA薄膜厚度225 nm、曝光剂量500 pAs/cm^(2)、显影时间90 s的条件下,可制备出宽度1μm、间距50μm的阵列微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曝光 抗蚀剂 工艺参数 阵列微孔 阵列微槽
下载PDF
表面微沟槽车刀的切削试验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符永宏 肖开龙 +2 位作者 华希俊 袁志超 杨烨刚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6-111,共6页
采用二极管泵浦ND.YAG激光器,在YG6X硬质合金刀片上加工出具有一定尺寸和分布的凹槽织构,并以此刀片对6061-T6铝合金棒料进行切削加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无织构刀具相比,较优参数的凹槽织构刀具的主切削力Fz的波动幅度减小,峰值切削... 采用二极管泵浦ND.YAG激光器,在YG6X硬质合金刀片上加工出具有一定尺寸和分布的凹槽织构,并以此刀片对6061-T6铝合金棒料进行切削加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无织构刀具相比,较优参数的凹槽织构刀具的主切削力Fz的波动幅度减小,峰值切削力的均方根值和均值分别减小了约10%和9%。且凹槽间距越小,Fz越小,稳定性越好。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切削后的刀片进行检测,发现适当的凹槽几何参数能提高刀具的切削性能。凹槽间距和凹槽方向对织构刀具的抗粘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凹槽间距越小,凹槽方向与切屑流向的夹角越大,切屑与刀具的粘结程度越轻。不恰当的凹槽间距和方向,不仅不会提高刀具的性能,反而会显著增大刀具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沟槽 车刀 减摩 抗粘
下载PDF
金刚石砂轮V形尖端的数控对磨微细修整技术 被引量:12
16
作者 谢晋 谭廷武 +2 位作者 郑佳华 蒋均海 黄少林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10,共6页
针对金刚石砂轮V形尖端的微细修整困难的问题,开发出一种对磨成型的V形尖端修整技术。在数控修整中,砂轮作V形的直线插补运动与修整工具对磨,逐渐被修整成V形尖端。本实验中修整工具分别是#600和#180绿碳化硅(GC)油石,砂轮分别为SD 400... 针对金刚石砂轮V形尖端的微细修整困难的问题,开发出一种对磨成型的V形尖端修整技术。在数控修整中,砂轮作V形的直线插补运动与修整工具对磨,逐渐被修整成V形尖端。本实验中修整工具分别是#600和#180绿碳化硅(GC)油石,砂轮分别为SD 400和SD 600金刚石砂轮。实验结果表明,较细粒度的修整工具不仅可以将砂轮V形尖端修整出更小的圆弧半径,而且也能够将微小磨粒修锐得更锋利,从而使加工的单晶硅微沟槽形状更加整齐。此外,采用修整后的圆弧半径小于20μm的SD 600金刚石砂轮V形尖端可以实现光纤石英微阵列沟槽的微细加工,也可以在SiC陶瓷和WC合金基板上加工出微锥塔阵列空间的功能表面。因此,数控对磨在位修整的工艺可以用于金刚石砂轮V形尖端的微细修整,实现硬脆性基板的微细磨削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砂轮 V形尖端 微细修整 微沟槽加工
下载PDF
表面微织构对WC-8Co在往复摩擦磨损中粘结-扩散磨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林国志 梁良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7-668,共12页
采用激光表面纹理化在WC-8Co上制备了微沟槽织构,通过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对其与Ti6Al4V接触的耐磨性进行分析,并以无表面微沟槽织构的WC-8Co为对比样品,研究了表面微织构对WC-8Co粘结-扩散磨损特性的影响,揭示了摩擦过程中表面微织构的... 采用激光表面纹理化在WC-8Co上制备了微沟槽织构,通过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对其与Ti6Al4V接触的耐磨性进行分析,并以无表面微沟槽织构的WC-8Co为对比样品,研究了表面微织构对WC-8Co粘结-扩散磨损特性的影响,揭示了摩擦过程中表面微织构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WC-8Co上的微沟槽对摩擦接触面具有抗粘结作用,在高接触载荷下,这种效应更为明显.织构表面的抗粘结机制是由微沟槽包裹的碎屑产生的.此外,与无表面微织构的WC-8Co不同,表面织构化的WC-8Co的磨损最初来源于微沟槽边缘的断裂,随后扩展到摩擦表面.这种磨损特性归因于微沟槽边缘的高热载荷和机械应力集中,以及激光加工过程中WC晶粒长大与摩擦过程中粘结剂Co扩散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表面微织构 粘结-扩散磨损 微沟槽 WC-8Co 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
下载PDF
微热管轴向微沟槽高速充液旋压成形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方晓明 万珍平 汤勇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7-731,共5页
对铜微热管内壁轴向微沟槽高速充液旋压成形工艺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关键工艺参数包括拉管速度、旋压钢球数量、多齿芯头位置,分析其对微沟槽成形的影响,优化加工工艺参数。通过观察微沟槽横截面显微照片,分析微沟槽旋压成形过程中的塑性... 对铜微热管内壁轴向微沟槽高速充液旋压成形工艺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关键工艺参数包括拉管速度、旋压钢球数量、多齿芯头位置,分析其对微沟槽成形的影响,优化加工工艺参数。通过观察微沟槽横截面显微照片,分析微沟槽旋压成形过程中的塑性变形,初步探讨轴向微沟槽高速充液旋压成形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拉管速度应在48 cm/min~64 cm/min之间,最佳旋压球数量为4,多齿芯头和旋压球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3.7 mm;金属塑性变形较小、未被充分挤压入多齿芯头沟槽,是影响微沟槽成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热管 微沟槽 旋压成形 显微照片
下载PDF
微槽结构单点金刚石飞切加工的切削力建模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勇 尹自强 +1 位作者 李圣怡 关朝亮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超精密单点金刚石飞刀切削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微槽类结构加工方式。在飞切过程中,切削力是切削过程中重要的物理量,对加工后的表面质量、刀具磨损等有着直接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直角微切削理论的动态微槽类结构飞切的力学模型,基于... 超精密单点金刚石飞刀切削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微槽类结构加工方式。在飞切过程中,切削力是切削过程中重要的物理量,对加工后的表面质量、刀具磨损等有着直接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直角微切削理论的动态微槽类结构飞切的力学模型,基于微切削理论,得到了前、后刀面切削力的理论模型。根据飞切的几何运动特征,建立了飞切过程中剪切角的计算模型,并根据单圈飞切实验得到了飞切过程中剪切面的变化规律。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采用不同切削参数进行了多圈重叠飞切实验,对切削力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实验得到的切削力大小和变化规律与理论模型计算得到的基本一致,证明了该切削力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槽结构 单点金刚石飞切 微切削 切削力建模
下载PDF
应用于高效雾气收集的润滑微沟槽锥
20
作者 杨二鑫 马臣西 +4 位作者 罗玉琼 刘岚 郑爽爽 姚晰 鞠婕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574-1580,共7页
液滴在不对称一维表面的定向输送具有广泛应用,包括雾气收集、油水分离、海水淡化及传感等.液滴所受的驱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决定液滴的运动性能,为提高液滴的运动性能,常见的策略是通过在运动方向引入各种不对称结构以增加驱动力,或者... 液滴在不对称一维表面的定向输送具有广泛应用,包括雾气收集、油水分离、海水淡化及传感等.液滴所受的驱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决定液滴的运动性能,为提高液滴的运动性能,常见的策略是通过在运动方向引入各种不对称结构以增加驱动力,或者构建光滑表面以减少阻力.然而,到目前为止将增强驱动力和降低阻力同时整合到一个体系中的策略仍未见报道,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液体填充润滑表面所需的润滑油很难在物理或化学不对称的表面上稳定存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在具有微沟槽结构的锥表面接枝柔性聚合物分子刷,即通过协同表面结构和化学修饰来增大液滴在锥结构表面拉普拉斯驱动力并减小粘滞阻力.结果表明,与仅具有微沟槽结构的锥和仅具有聚合物分子刷的光滑锥相比,润滑微沟槽锥可显著提高液滴的运动性能,本研究为开发高效液滴运输智能表面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e structure micro-grooves polymer brush fog harves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