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文化融通的新形式——罗明坚中文诗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西平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54,共22页
明末第一位在中国内地定居的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用中文写下34篇中国古诗作品,它们亦成为1500-1900年间唯一一组由欧洲人所写的中文格律诗,可谓空前绝后。本文从罗明坚学习格律的抄本《诗韵》研究入手,解析其学习格律诗的内在过程;然... 明末第一位在中国内地定居的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用中文写下34篇中国古诗作品,它们亦成为1500-1900年间唯一一组由欧洲人所写的中文格律诗,可谓空前绝后。本文从罗明坚学习格律的抄本《诗韵》研究入手,解析其学习格律诗的内在过程;然后按照格律诗写作核心的要求,即:近体诗的格律运用、诗句中词汇的对仗要求、诗歌中的用典三个方面,分析他的诗歌写作。同时,笔者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诗歌的内容,讨论其对《千家诗》的学习和运用。罗明坚诗歌写作的最大特点,便是在诗歌中对中西文学的融通,如首次以诗歌的形式介绍了《伊索寓言》。由此,罗明坚的这些诗歌也成为明代诗歌史上最具有特色的一组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明坚 格律诗 《千家诗》 《伊索寓言》
原文传递
汉语格律诗音韵美不可译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宏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163-169,共7页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翻译汉语格律诗必须首先懂得如何欣赏格律诗。本文从汉字的四声及平仄入手,分析了中国格律诗的基本句式和格式,以及格律诗如何通过"对"、"粘"、"拗救"等艺术手段在严格遵循固定格律的...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翻译汉语格律诗必须首先懂得如何欣赏格律诗。本文从汉字的四声及平仄入手,分析了中国格律诗的基本句式和格式,以及格律诗如何通过"对"、"粘"、"拗救"等艺术手段在严格遵循固定格律的前提下实现了声韵的和谐,从而构成汉语格律诗特有的音韵美。由于格律诗的音韵美是根据汉字的语音特征而设计的,鉴于中西方语言的巨大差距,无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格律诗的音韵美都是无法借助另一种语言完美地得到传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律诗 平仄 韵律 音美 不可译
下载PDF
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中的诗歌教学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12-115,共4页
诗歌是英美文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英语格律诗。本文拟从英诗的节奏、韵式和主要形式谈谈英语格律诗歌的教学重点。
关键词 英语 格律诗 教学
下载PDF
试论中国新诗形式的演变(1917-1927)
4
作者 郭洋洋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年第4期72-76,共5页
在中国新诗研究史上,诗歌形式演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新诗研究不外乎对"诗形"和"诗质"两方面的探索。大体上看,新诗是在"自由"与"格律"的此消彼长中渐进发展的,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出... 在中国新诗研究史上,诗歌形式演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新诗研究不外乎对"诗形"和"诗质"两方面的探索。大体上看,新诗是在"自由"与"格律"的此消彼长中渐进发展的,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各异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趋向。论文以1917-1927年有代表性的新诗形体为例,从历时性角度探讨新诗形式演变发生的时代背景、具体特征及其呈现出的意义价值。而围绕"白话诗""自由诗""格律诗"等展开的论述,有效彰显了不同时期新诗形式演变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形式 白话诗 自由诗 格律诗 诗形 诗质
原文传递
对“兼顾”译法的一些看法——兼议黄杲炘《英诗汉译学》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鲁艳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3-96,F0003,共5页
黄杲炘提出的"兼顾"译法兼顾的是英诗格律准确移植,突出的是译诗的借鉴功能;忽视的是诗歌的意境、神韵和审美价值。因此,翻译学者的"译诗必经之路"的评价夸大了兼顾译法,"译作缺乏审美价值论"则曲解了译... 黄杲炘提出的"兼顾"译法兼顾的是英诗格律准确移植,突出的是译诗的借鉴功能;忽视的是诗歌的意境、神韵和审美价值。因此,翻译学者的"译诗必经之路"的评价夸大了兼顾译法,"译作缺乏审美价值论"则曲解了译作的真正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兼顾译法 格律
原文传递
诗歌翻译研究的诗学回归:《诗歌翻译论》评介
6
作者 崔放 姚成贺 《语言教育》 2023年第2期115-123,共9页
白话自由诗受西方诗歌影响似乎成为人们的共识。王东风教授在《诗歌翻译论》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驳斥。首先,该书利用谱系学的研究方法,聚焦新诗运动以来诗歌翻译与创作的基本史实,将史实“问题化”,并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知识考古,发现... 白话自由诗受西方诗歌影响似乎成为人们的共识。王东风教授在《诗歌翻译论》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驳斥。首先,该书利用谱系学的研究方法,聚焦新诗运动以来诗歌翻译与创作的基本史实,将史实“问题化”,并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知识考古,发现白话自由诗并非西诗汉译的产物,而是翻译操纵的结果;随后从诗学原理入手,对西诗汉译中的格律及诗意的再现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以新诗运动中的著名译者为代表进行个案研究,关注这些译者的翻译思想及特色,探寻其译作得失。该书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回归诗学本质,颠覆传统观点,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开辟了诗歌翻译研究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诗汉译 诗学 格律诗 新诗运动
下载PDF
从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的比较看建立新诗格律的必要性 被引量:1
7
作者 任岩岩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5-46,共2页
在中外诗歌发展史上,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律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至今仍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遵循严格的格律,这和当下面临的诗歌困境同时说明:格律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无律则无诗,新... 在中外诗歌发展史上,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律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至今仍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遵循严格的格律,这和当下面临的诗歌困境同时说明:格律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无律则无诗,新诗也不例外。这对当下建立新诗格律、走出新诗困境、繁荣现代诗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 律诗 新诗格律 诗歌困境 必要性
下载PDF
李白为词祖当非虚誉--《菩萨蛮》《忆秦娥》真伪考论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卫星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4期90-101,共12页
采用将李白名下诗词的体势与意境相对照的方式,依据精彩独造处相似、取境习惯相似、多重相似的标准,落实到字、词、句、篇上,兼顾体势、意象、意境、章法、技法、风韵等方面来对比分析,可知李白名下最受争议的《菩萨蛮》《忆秦娥》诸词... 采用将李白名下诗词的体势与意境相对照的方式,依据精彩独造处相似、取境习惯相似、多重相似的标准,落实到字、词、句、篇上,兼顾体势、意象、意境、章法、技法、风韵等方面来对比分析,可知李白名下最受争议的《菩萨蛮》《忆秦娥》诸词与李白《寄当涂赵少府炎》《灞陵行送别》、赠内及代内赠诸诗高度相似,与李白其他诗境也多有相通,而能展现出别于诗的独到特色。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与李白词真伪之争的成因,昔人称李白为词祖,当非虚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格律诗词学史 诗词体势意境
下载PDF
《文心雕龙》声律论对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作用与影响(上) 被引量:1
9
作者 祝诚 江慰庐 《镇江高专学报》 2002年第2期3-7,共5页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论尤其是“浮切相调、飞沉交错”说对后世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导向、定位作用与深远、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声律论 格律诗 格律文 制式 骈文 刘勰 文学评论
下载PDF
《文心雕龙》声律论对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作用与影响(下) 被引量:1
10
作者 祝诚 江慰庐 《镇江高专学报》 2002年第3期3-8,共6页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论尤其是“浮切相调、飞沉交错”说对后世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导向、定位作用与深远、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声律论 格律诗 刘勰 制式 格律文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古代中国格律诗中的社会情感挖掘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晖 张天垣 金纾羽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1-177,共7页
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情感,提出一种基于整合胶囊网络的格律诗情感分析方法,利用字数规则整合依据不同格律训练的胶囊网络模型对格律诗进行情感判别,解决格律诗文本由于情感特征不明显、语义过于紧凑导致的情感分析困难问题,通过分析格... 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情感,提出一种基于整合胶囊网络的格律诗情感分析方法,利用字数规则整合依据不同格律训练的胶囊网络模型对格律诗进行情感判别,解决格律诗文本由于情感特征不明显、语义过于紧凑导致的情感分析困难问题,通过分析格律诗情感对古代中国各个重要时期的社会整体情感状况进行挖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格律诗情感分类的准确率优于CNN与单一胶囊网络,分析结果能够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社会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情感 情感分析 格律诗 计算社会学 胶囊网络
下载PDF
多模态符号学视角下的格律诗欣赏 被引量:2
12
作者 童艳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93-95,共3页
以多模态符号学为理论框架,构建了格律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对一代诗豪李商隐的七言格律《无题》进行了多模态化分析,以期更好地去欣赏诗歌的美和魅力。
关键词 多模态符号学 格律诗 欣赏
下载PDF
新诗格律化的冷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毛翰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00-106,共7页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是诗的三种基本体裁。中国新诗(自由诗)本来就是为冲破传统诗词的格律禁锢而创立的,不必刻意格律化。格律诗简洁精致,更适合于记忆和背诵;自由诗以其语言表达的清晰和明快,更适合于朗诵,更富于朗诵现场的感染力...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是诗的三种基本体裁。中国新诗(自由诗)本来就是为冲破传统诗词的格律禁锢而创立的,不必刻意格律化。格律诗简洁精致,更适合于记忆和背诵;自由诗以其语言表达的清晰和明快,更适合于朗诵,更富于朗诵现场的感染力。各种诗歌体裁,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多元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律诗 自由诗 格律化 多元并存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之非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再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1-716,共6页
中国古典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艺术爱好者感受其艺术价值,既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需要。但由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特殊... 中国古典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艺术爱好者感受其艺术价值,既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需要。但由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特殊性,将其以跨语系翻译的方式进行传播得不偿失:不仅有背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更与原作大异其趣,其结果就是翻译的格律诗不是格律诗。对于不能英译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古典格律诗,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所谓"推广"而损害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要领略其艺术魅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学习汉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格律诗 英译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律化倾向
15
作者 孙亚丽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6-120,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了律化的流程,这个流程通过两个路径进行,最后在“永明体”新诗体上实现了统一:一条路径是诗歌文字的骈俪化趋势,即对偶的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条路径是对音韵的讲究,逐渐健全了声律规则。到了南朝齐永明... 中国古代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了律化的流程,这个流程通过两个路径进行,最后在“永明体”新诗体上实现了统一:一条路径是诗歌文字的骈俪化趋势,即对偶的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条路径是对音韵的讲究,逐渐健全了声律规则。到了南朝齐永明年间,二者合而为一,于是近体格律诗的雏形出现了,为唐代格律诗的定型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律诗 诗歌律化 对偶 音韵
下载PDF
在继承传统诗律中提高新诗艺术质量
16
作者 许霆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2-48,共7页
中国新诗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对旧诗音律的继承,从而造成百年新诗诗体建设迄未成功,直接影响到作为现代韵文的新诗艺术质量。百年新诗艺术遭人诟病主要是其散文化、大白话、自由化等,涉及到的主要就是新诗的语言形式... 中国新诗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对旧诗音律的继承,从而造成百年新诗诗体建设迄未成功,直接影响到作为现代韵文的新诗艺术质量。百年新诗艺术遭人诟病主要是其散文化、大白话、自由化等,涉及到的主要就是新诗的语言形式和格律体式。要推动中国新诗艺术质量的提高,就需要正面提出解决好自身的音律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诗律这一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新诗艺术 旧诗音律 继承 提高
下载PDF
论越南“六八体”来源及其缘由
17
作者 孙华东 邹乐祺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4-19,共6页
六八体作为越南后黎朝时期出现的一种诗歌体裁,因其特殊性,对其来源众说纷纭。细究其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具有深厚的汉文化根源。从其形式特征来看,它是古诗体换韵手法、唐律平仄准则、宋词句式结构在越南凝聚变异的产物。对于其出现的缘... 六八体作为越南后黎朝时期出现的一种诗歌体裁,因其特殊性,对其来源众说纷纭。细究其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具有深厚的汉文化根源。从其形式特征来看,它是古诗体换韵手法、唐律平仄准则、宋词句式结构在越南凝聚变异的产物。对于其出现的缘由,结合当时的社会语境来看,是深受儒学影响的越南文人的结果,在民族及其文化独立意识的驱动下,运用自身精湛的诗歌创作技巧,将满足越南精神需求和审美好尚的题材,以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八体 格律诗 来源 缘由
下载PDF
线条与语言的协奏——中国古代格律诗与绘画程式互动考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235-241,共7页
程式在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中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格律诗与绘画之间,存在着两者程式的形成互生、内涵互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作互用。这种独特艺术现象的形成,以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为指导;以中国书画同源、诗画一律... 程式在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中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格律诗与绘画之间,存在着两者程式的形成互生、内涵互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作互用。这种独特艺术现象的形成,以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为指导;以中国书画同源、诗画一律的艺术理论为基础;以诗画在创作主旨、表现手法、审美意趣三方面相类为源动力的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律诗 程式 互动
下载PDF
诗运与时运——二十一世纪诗坛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施议对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2-41,共10页
孔夫子考察子贡,看其可不可与言诗,有无资格与言诗,其中有个条件就是,告诸往能否知来者。可见,所谓知来者,亦即预测,实际上就是对于诸往的一种回顾与反省。主要看,能否从中吸取点什么。故此,对于本文,亦当只作一般文章看待。全文三个部... 孔夫子考察子贡,看其可不可与言诗,有无资格与言诗,其中有个条件就是,告诸往能否知来者。可见,所谓知来者,亦即预测,实际上就是对于诸往的一种回顾与反省。主要看,能否从中吸取点什么。故此,对于本文,亦当只作一般文章看待。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诗词读本的出版状况以及诗界、词界领袖人物的预测;第二部分,中国诗坛"双向流动"现象——新体白话诗与旧体格律诗的生死搏斗;第三部分,总结经验,预示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体白话诗 旧体格律诗 死而复生 生而复死
下载PDF
简论李商隐格律诗中“思”字的平仄异读现象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璐亚 魏刚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7-69,共3页
"思"字在格律诗中应读平声,于李商隐诗中共见四十次,其读音可分为三类:一、读作仄声,该现象在李诗中达十一处;二、平仄均可,皆处在非音节点上,达十二处;三、读为平声,符合近体诗功令要求,较为常见。从格律诗用韵及上下文语境... "思"字在格律诗中应读平声,于李商隐诗中共见四十次,其读音可分为三类:一、读作仄声,该现象在李诗中达十一处;二、平仄均可,皆处在非音节点上,达十二处;三、读为平声,符合近体诗功令要求,较为常见。从格律诗用韵及上下文语境的角度出发,推测造成"思"字在李诗中平仄异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迎合格律诗的用韵规则和表达"似"字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格律诗 平仄 异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