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典型旱作农田N_2O和CH_4排放通量研究 被引量:91
1
作者 黄国宏 陈冠雄 +2 位作者 吴杰 黄斌 于克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83-386,共4页
应用封闭式箱法技术测定了玉米、大豆田中N2O和CH4全年的通量变化.指出N2O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日变化.大量的N2O排放发生在作物生长季节中.在冰雪溶化期和收割作物后也有一定量的N2O从土壤中排放.此外,实... 应用封闭式箱法技术测定了玉米、大豆田中N2O和CH4全年的通量变化.指出N2O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日变化.大量的N2O排放发生在作物生长季节中.在冰雪溶化期和收割作物后也有一定量的N2O从土壤中排放.此外,实验结果也指出,玉米和大豆田作为大气CH4源或汇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氧化亚氮 甲烷 通量 排放
下载PDF
闽江河口芦苇潮汐湿地甲烷通量及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60
2
作者 仝川 曾从盛 +2 位作者 王维奇 闫宗平 杨红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区最大的鳝鱼滩芦苇湿地和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及落潮后甲烷通量季节动态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利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仪法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土层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结果表明,鳝...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区最大的鳝鱼滩芦苇湿地和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及落潮后甲烷通量季节动态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利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仪法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土层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结果表明,鳝鱼滩芦苇湿地全年均属于大气甲烷的排放源,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大小并无一致的规律,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13、5.06和4.74 mg·m^-·2h^-1,差异不显著,其中涨落潮过程排放到潮水和大气环境的甲烷通量分别为2.98和2.08 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斑块年均甲烷排放通量(11.02 mg·m^-·2h^-1)明显高于芦苇湿地年均甲烷排放通量(4.98 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明显增加了闽江河口区湿地的甲烷排放通量.芦苇湿地0-40 cm土壤中甲烷产生潜力范围为0.029-0.123μg·g^-1·d^-1,0-5 cm土层的甲烷产生潜力最大,且与其它土层差异显著(p〈0.05).气温、土壤温度和地上生物量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影响显著(p〈0.05),落潮后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与盐度有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通量 芦苇 涨落潮 季节动态和日动态 互花米草入侵 闽江口
原文传递
水稻品种及栽培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曹云英 朱庆森 +3 位作者 郎有忠 杨建昌 王志琴 薛大忠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22-27,共6页
以不同水稻品种为材料 ,通过测定孕穗至齐穗期稻田甲烷排放量 ,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品种演进过程中 ,产量水平不断提高 ,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呈逐渐减小 (南京 1号最大除外 )的趋... 以不同水稻品种为材料 ,通过测定孕穗至齐穗期稻田甲烷排放量 ,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品种演进过程中 ,产量水平不断提高 ,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呈逐渐减小 (南京 1号最大除外 )的趋势 ,即南京 1号 >冒子头 >珍珠矮 >扬稻 4号 ,且孕穗期与齐穗期趋势一致。 2施氮量、栽植密度对稻田甲烷排放均有影响 ,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以高氮处理最高 ,中氮处理次之 ,低氮处理最小 ;每穴栽插 4苗处理最高 ,3苗次之 ,2苗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品种 栽培措施 排放通量 温室效应
下载PDF
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土壤CH4排放通量 被引量:33
4
作者 刘玲玲 刘允芬 +1 位作者 温学发 王迎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1-439,共9页
CH4在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估算中亚热带CH4的源汇现状,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土壤CH4排放通量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其的影响。对2004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的观... CH4在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估算中亚热带CH4的源汇现状,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土壤CH4排放通量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其的影响。对2004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千烟洲人工针叶林土壤总体表现为大气CH4的吸收汇,原状林地土壤(Forestsoil)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为7.67^-67.17μg·m-2·h-1,平均为-15.53μg·m-2·h-1;无凋落物处理(Litter-free)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是9.31^-90.36μg·m-2·h-1,平均为-16.53μg·m-2·h-1。二者对土壤CH4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秋>夏>冬>春,但无凋落物处理CH4变化幅度较原状林地土壤大,无凋落物处理吸收高峰出现在10月,最低值出现在翌年3月,原状林地土壤则分别在9月和翌年2月,均提前1个月。对土壤CH4吸收通量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分析表明:无论是原状林地土壤还是无凋落物处理情况下,土壤CH4通量都与地下5cm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性最高。偏相关分析反映了不同季节水热配置对土壤吸收CH4通量的影响:冬季为12月~翌年2月,温度起主要作用;雨季3~6月,温度作用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分作用微弱;7~8月,CH4吸收通量随着湿度的降低而增加,但高温限制了CH4的吸收;秋季(9~11月)水热配置适宜,CH4通量达到高峰值。总之,CH4吸收通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温度过高会抑制其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通量 静态箱法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 温室气体
下载PDF
闽江河口感潮湿地入侵种互花米草甲烷通量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27
5
作者 仝川 闫宗平 +1 位作者 王维奇 曾从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6-832,共7页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湿地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甲烷通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12和12.94 mg/(m2.h);涨落潮过程,互花米草斑块排放到...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湿地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甲烷通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12和12.94 mg/(m2.h);涨落潮过程,互花米草斑块排放到潮水的甲烷通量(3.07 mg/(m2.h)大于排放到大气的甲烷通量(2.35 mg/(m2.h),差异不显著;涨落潮过程中排向大气和潮水的甲烷通量之和(5.42 mg/(m2.h)与涨潮前、落潮后甲烷通量差异显著;互花米草排向大气甲烷总通量86.86 g/(m2.a),排向潮水甲烷总通量7.84 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通量 互花米草 涨落潮 季节和日动态 闽江口湿地
下载PDF
Die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fluxes at Site Guojiaba,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被引量:25
6
作者 Shangbin Xiao Yuchun Wang +3 位作者 Defu Liu Zhengjian Yang Dan Lei Cheng Z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2065-2071,共7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4 and CO2 fluxes across the water-gas interface and identify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four diel field campaigns and one monthly sampling campaign during June 2010-May 2011 were carried ...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4 and CO2 fluxes across the water-gas interface and identify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four diel field campaigns and one monthly sampling campaign during June 2010-May 2011 were carried out at a site near the Three Gorges Dam, China. The averaged CH4 and CO2 fluxes across the air-water interface from the site were much less than those reported from reservoirs in tropic and temperate regions, and from the natural river channel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4 Fluxes at the site were very low compared to most other reservoirs or natural lak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may be due to the oxidation of CH4 in the water column owing to the great water depth and high DO in water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he averaged monthly CH4 and CO2 fluxes at the site during the observation year were 0.05 mg/(m^2·hr) and 104.43 mg/(m^2·hr) respectively with the maximum occurred in July 2010. The monthly CO2 fluxes during the observation yea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air pressure and the surface water pH. The CO2 flux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OC to some extent, although not significantly, which indicated that allochthonous organic C was a major source of CO2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this reservoir were C-limited. Th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ervoir outflow and the seasonal gas flux indicate the disturbance condition of the water body dominated the seasonal gas e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l flux seasonal flux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methane oxida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ervoir outflow
原文传递
生物质炭输入减少稻田痕量温室气体排放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松 李海丽 +1 位作者 方晓波 史惠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34-240,共7页
为揭示不同水平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自制竹炭在4种不同施用水平下(0、10、20、40 t/hm2)输入稻田土壤,开展了水稻一个生长周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炭输入可显著提高土壤p H值和... 为揭示不同水平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自制竹炭在4种不同施用水平下(0、10、20、40 t/hm2)输入稻田土壤,开展了水稻一个生长周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炭输入可显著提高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P<0.05),且有机碳含量增幅与生物质炭施用水平呈正比(相关系数为0.78,P<0.01)。生物质炭施用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P<0.05),最大降幅为0.25 g/cm3,土壤容重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水稻产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CH4累积排放量与生物质炭施用量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4,P<0.01),投加生物质炭可显著降低稻田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P<0.05),但过量施用生物质炭(超过20 t/hm2)并不能显著降低CH4累积排放量(P>0.05)。相比对照处理(不输入生物质炭),生物质炭输入后一周内可显著性降低N2O排放通量(P<0.05),并在排水烤田时升高,最终稳定于9.80 mg/(m2·h)。生物质炭输入可显著性降低N2O累积排放量(P<0.05),但不同水平生物质炭输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该试验条件下,生物质炭施用量为20 t/hm2时可实现稻田稳产和固碳减排目标,该研究可为太湖地区苕溪流域稻田增汇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甲烷 土壤 稻田土壤 生物质炭 竹炭 氧化亚氮 排放通量
下载PDF
中国8大湖泊冬季水-气界面甲烷通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永根 白晓华 +3 位作者 李香华 胡志新 刘伟龙 胡维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7,共7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不同地区的8个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南四湖、洪泽湖、抚仙湖、洱海、滇池)冬季水体水-气界面甲烷(CH_4)通量进行了24h连续观测,对中国湖泊冬季CH_4的总释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鄱阳湖、巢湖、南...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不同地区的8个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南四湖、洪泽湖、抚仙湖、洱海、滇池)冬季水体水-气界面甲烷(CH_4)通量进行了24h连续观测,对中国湖泊冬季CH_4的总释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鄱阳湖、巢湖、南四湖、洪泽湖和滇池24h内各时段均为大气CH_4的源,其通量分别为0.818、0.021、0.034、0.019、0.163 mg/(m^2·h);洞庭湖、抚仙湖和洱海部分时段为大气CH_4的汇,但从24h平均通量来看,仍为大气CH_4的源,通量分别为0.199、0.012、0.044mg/(m^2·h)冬季湖泊水体CH_4通量空间差异较小,其大小主要受风速的影响,与水温、箱内温度和DOC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中国湖泊冬季(90d)CH_4总释放量大约为3.22±2.75×10~7kg,约为1990年中国稻田CH_4总释放量的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CH4通量 冬季日变化
下载PDF
冬作季节土地管理对水稻土CH_4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徐华 蔡祖聪 +1 位作者 李小平 鹤田治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15-218,共4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对水稻土CH4 排放的季节变化及冬作季节土地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冬作季节种植紫云英、淹水休闲及干燥休闲但泡水前施用稻草处理泡水后 3 0dCH4 排放量分别高达 13 3d观测期总排放量的 67.5 %、3 5 .5 %及 ...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对水稻土CH4 排放的季节变化及冬作季节土地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冬作季节种植紫云英、淹水休闲及干燥休闲但泡水前施用稻草处理泡水后 3 0dCH4 排放量分别高达 13 3d观测期总排放量的 67.5 %、3 5 .5 %及 3 3 .3 % ,且在泡水后第 13天及水稻移栽后第 7、40、91天分别出现 4个CH4 排放高峰 ;而种植小麦和干燥休闲但冬作前施用稻草处理泡水后 5 5dCH4 排放量才占观测期总排放量的 6.74%和 0 .2 7% ,随后至水稻收获CH4 排放通量也不高 .冬作季节土地管理引起的水稻生长期土壤Eh季节变化的差异是造成CH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排放通量 季节变化 冬季 土地管理 稻田
下载PDF
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时间变异 被引量:23
10
作者 马秀枝 张秋良 +2 位作者 李长生 陈高娃 王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49-2156,共8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区6—9月生长季土壤CO2、CH4和N2O通量进行原位测定,研究了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季节和昼夜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兴安落叶松林土壤为大气CH4的汇,吸收通量为22.3~...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区6—9月生长季土壤CO2、CH4和N2O通量进行原位测定,研究了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季节和昼夜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兴安落叶松林土壤为大气CH4的汇,吸收通量为22.3~107.8μgCH4-C.m-2.h-1,6—9月月均甲烷吸收通量为(34.0±7.1)、(71.4±9.4)、(86.3±7.9)和(40.7±6.2)μg.m-2.h-1;不同季节土壤CH4昼夜通量的变化规律相同,一天中均在10:00达到最大吸收高峰.土壤CO2日通量呈明显的双峰曲线,月均CO2通量大小顺序为7月>8月>6月>9月.土壤N2O通量变异较大,在-9.1~31.7μg.m-2.h-1之间.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CO2和CH4通量的重要因子,N2O通量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在兴安落叶松林区,10:00左右观测获得的温室气体地-气交换通量,经矫正后可以代表当日气体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林 甲烷通量 氧化亚氮通量 昼夜变化 月变化
原文传递
海南岛东寨港红树林群落甲烷通量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卢昌义 叶勇 +1 位作者 黄玉山 谭凤仪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7-90,共4页
采用静态箱法对海南东寨港 4个站位的 5个红树林群落的土壤甲烷通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平均甲烷通量为 0 .81m g.m- 2 .d- 1 。利用聚乙烯袋密闭法测定了 6种红树植物叶片的甲烷通量 ,发现红树植物叶片具有吸收大气甲烷的效... 采用静态箱法对海南东寨港 4个站位的 5个红树林群落的土壤甲烷通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平均甲烷通量为 0 .81m g.m- 2 .d- 1 。利用聚乙烯袋密闭法测定了 6种红树植物叶片的甲烷通量 ,发现红树植物叶片具有吸收大气甲烷的效应。通过海莲 (Bruguiera sexangula)红树林的研究还表明 ,林地土壤甲烷通量的日变化与林内潮水淹浸状况有关。海莲林不同滩面土壤甲烷通量的差异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红树林 甲烷通量 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
下载PDF
稻鸭共作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展茗 曹凑贵 +3 位作者 汪金平 袁伟玲 江洋 高大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666-2672,共7页
利用密闭箱技术,于2006和2007年研究了稻鸭复合系统CH4的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淹水稻田(CK)相比,由于鸭子的活动,养鸭稻田(RD)的田面水溶解氧浓度(DO)增加,CH4的排放显著减少.2006年RD的平均CH4排放通量为(6.84±1.49... 利用密闭箱技术,于2006和2007年研究了稻鸭复合系统CH4的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淹水稻田(CK)相比,由于鸭子的活动,养鸭稻田(RD)的田面水溶解氧浓度(DO)增加,CH4的排放显著减少.2006年RD的平均CH4排放通量为(6.84±1.49)mg.m-2.h-1,比CK的(10.17±1.25)mg.m-2.h-1降低32.7,CH4排放总量为(19.34±1.15)g.m-2,比CK的(26.25±2.17)g.m-2减少26.3;2007年RD的平均CH4排放通量为(7.68±0.74)mg.m-2.h-1,比CK的(9.53±0.40)mg.m-2.h-1降低19.0,CH4排放总量为(18.41±1.05)g.m-2,比CK的(22.81±0.75)g.m-2减少19.3.在水稻全生育期,各处理CH4的排放通量分别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出现2个排放高峰;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 甲烷 排放通量
下载PDF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玲 魏朝富 谢德体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2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稻田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文章对稻田甲烷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包括稻田甲烷排放的机理、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因素以及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措施。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以现有的田间数据为基础,建... 稻田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文章对稻田甲烷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包括稻田甲烷排放的机理、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因素以及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措施。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以现有的田间数据为基础,建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模型,预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甲烷排放 研究进展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下载PDF
添加生物炭对华南早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孟梦 吕成文 +3 位作者 李玉娥 秦晓波 万运帆 高清竹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6-402,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华南早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K),BC1、BC2、BC3(土壤中分别混入5、10、20t·hm-2生物炭)、RS(稻草直接还田)和RI(稻草加腐熟剂还田)6个处理。...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华南早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K),BC1、BC2、BC3(土壤中分别混入5、10、20t·hm-2生物炭)、RS(稻草直接还田)和RI(稻草加腐熟剂还田)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RS和RI相比,生物炭处理能降低稻田CH4和N2O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综合排放强度最低的为BC3处理,值为0.98kgCO2-eq·kg-1。在本实验的处理范围内,生物炭添加量越高,CH4平均排放通量及其季节排放总量越低,最低值分别为22.11mg·m-2·h-1和93.21kg·hm-2;N2O排放通量和季节排放总量则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最高值分别为285.65μg·m-2·h-1和1.07kg·hm-2,但依然小于对照处理(368.13μg·m-2·h-1和1.13kg·hm-2)。此外,试验发现高用量的生物炭(即BC3)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值为7152.58kg·hm-2。综合分析各处理,BC3对减缓温室效应和稳定水稻生产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CH4 N2O 排放通量 排放量 排放强度
下载PDF
模拟SO_4^(2-)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仝川 柳铮铮 +2 位作者 曾从盛 钟春棋 黄佳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2-308,共7页
2008年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河口鳝鱼滩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湿地试验样地施加25,50,100kgSO42--S/(hm2·a)的硫酸钠溶液,探讨模拟SO42-酸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42-酸沉降对于河口潮汐湿... 2008年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河口鳝鱼滩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湿地试验样地施加25,50,100kgSO42--S/(hm2·a)的硫酸钠溶液,探讨模拟SO42-酸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42-酸沉降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基本无抑制作用.添加SO42-室内厌氧培养试验结果显示,虽然SO42-输入对湿地土壤CH4产生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相对对照组,下降幅度仅为8.5%~15.4%.室内添加甲烷产生基质的厌氧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非竞争性途径甲烷产生基质(甲醇和三甲胺)的添加可刺激并增加土壤的甲烷产生量,解释了原位施加SO42-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基本无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42-沉降 CH4通量 咸草 潮汐湿地 闽江口
下载PDF
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农业管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宗良 邵可声 +1 位作者 李德波 王步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1990~1992年连续3a,对北京和南京具有代表性稻田进行了甲烷排放通量测定。结果表明,甲烷排放日变化规律受土壤理化性质、农业管理措施、气候变化等影响而变化,在下午15:00~18:00出现高峰值 ̄(1-6),甲烷... 1990~1992年连续3a,对北京和南京具有代表性稻田进行了甲烷排放通量测定。结果表明,甲烷排放日变化规律受土壤理化性质、农业管理措施、气候变化等影响而变化,在下午15:00~18:00出现高峰值 ̄(1-6),甲烷排放季节变化规律在分蘖期和孕穗期两次出现高峰。采取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显著:间歇灌溉对烤田后的稻田能降低甲烷排放又可增加水稻产量;南方地区垅作栽培有利于减少冬水田甲烷排放,北方地区旱种可减少甲烷排放;有机肥能促进甲烷排放,稻田分蘖期和孕穗期施用硫酸铵和尿素能抑制甲烷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甲烷 排放通量 稻田
下载PDF
亚热带浅水池塘水-气界面甲烷通量特征 被引量:19
17
作者 龙丽 肖尚斌 +6 位作者 张成 张文丽 谢恒 李迎晨 雷丹 穆晓辉 张军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552-4559,共8页
为研究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池塘水-气界面CH_4释放通量特征,以宜昌地区5个浅水池塘为对象,利用静态通量箱法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气界面CH_4通量监测.结果表明,这5个池塘CH_4的年释放量分别为4.495、12.702、6.827、8.920、17.560 mg·... 为研究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池塘水-气界面CH_4释放通量特征,以宜昌地区5个浅水池塘为对象,利用静态通量箱法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气界面CH_4通量监测.结果表明,这5个池塘CH_4的年释放量分别为4.495、12.702、6.827、8.920、17.560 mg·(m^2·h)^(-1).其中扩散通量分别为0.075、0.087、0.118、0.086、0.151 mg·(m^2·h)^(-1),冒泡通量分别为4.420、12.616、6.709、8.834、17.409 mg·(m^2·h)^(-1),CH_4冒泡量占CH_4释放总量的98%以上,并且CH_4释放量明显高于其他水域生态系统(湖泊、水库).可见在富营养化浅水水域中,CH_4释放量较大,且冒泡排放是CH_4的主要排放方式,而只关注扩散排放而忽略冒泡排放则会大大低估CH_4释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界面 甲烷 扩散排放 冒泡排放 通量 浅水池塘
原文传递
增氮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甲烷吸收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裴雷 方华军 +3 位作者 程淑兰 徐敏杰 李林森 党旭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4101-4110,共10页
研究大气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CH4吸收的影响,对于揭示氮素调节土壤CH4吸收的机制和评价氮沉降增加背景下大气CH4收支平衡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多形态、低剂量的增氮控制试验,测定土壤CH4净交换通量和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高寒... 研究大气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CH4吸收的影响,对于揭示氮素调节土壤CH4吸收的机制和评价氮沉降增加背景下大气CH4收支平衡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多形态、低剂量的增氮控制试验,测定土壤CH4净交换通量和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高寒草甸土壤CH4通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高寒草甸土壤是大气CH4汇,CH4平均吸收量为(35.40±1.92)μg.m-.2h-1。土壤CH4吸收主要受水分驱动,其次为土壤NH+4-N和NO-3-N含量。NH+4-N抑制CH4吸收,NO-3-N促进CH4吸收;不同剂量氮素输入对土壤CH4吸收影响也不尽相同,低氮处理促进土壤CH4吸收,而中氮和高氮处理抑制土壤CH4吸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是重要的大气CH4汇,在未来大气氮沉降加倍的情景下CH4汇功能增强,但当氮沉降量增加两倍以上时CH4汇功能将会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CH4吸收 土壤氮素 驱动因子 高寒草甸
下载PDF
水稻CH_4和N_2O的排放及其与植株特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9
19
作者 傅志强 黄璜 +1 位作者 朱华武 陈灿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6-360,共5页
为比较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采用圆柱体静止箱取样、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了不同早、晚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考察其与水稻植株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早稻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分别在抽穗期... 为比较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采用圆柱体静止箱取样、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了不同早、晚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考察其与水稻植株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早稻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分别在抽穗期、孕穗期出现峰值;晚稻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分别在拔节期、乳熟期出现峰值。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差异显著,早稻分蘖数、根系干重与甲烷排放呈极显著正相关,根体积、地上部干重与氧化亚氮排放呈显著正相关;晚稻甲烷排放与根体积、根系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氧化亚氮排放与分蘖数、地上部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早稻常规品种单位产量温室气体增温潜势是杂交品种的1.77倍,晚稻常规品种与杂交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植株分蘖数、根体积、根生物量是影响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氧化亚氮 排放通量 增温潜势 植株特性 相关性
下载PDF
扎龙芦苇湿地生长季的甲烷排放通量 被引量:18
20
作者 黄璞祎 于洪贤 +2 位作者 柴龙会 柴方营 张万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19-1224,共6页
为研究高寒地区天然淡水芦苇湿地的甲烷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扎龙不同水位芦苇湿地生长季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扎龙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平均为7.67mg·m-2·h-1(-21.18~46.15mg·m-2·... 为研究高寒地区天然淡水芦苇湿地的甲烷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扎龙不同水位芦苇湿地生长季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扎龙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平均为7.67mg·m-2·h-1(-21.18~46.15mg·m-2·h-1),其中深水区(平均水深100cm)和浅水区(平均水深25cm)的平均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5.81和9.52mg·m-2·h-1,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7月,最低值均出现在10月.深水区夏季(6—7月)的甲烷排放通量显著低于浅水区,而春(5月)、秋(8—10月)季节显著高于浅水区.生长季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昼夜排放量为12:00和14:00最高,0:00最低.温度和水位是高寒地区淡水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排放通量 芦苇 扎龙湿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