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龙卷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与预警研究 被引量:111
1
作者 郑媛媛 朱红芳 +4 位作者 方翔 张雪晨 方翀 姚晨 郝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7-625,共9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安徽的3次强烈龙卷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导致F2~F3级强龙卷的3次超级单体风暴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其与强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的差异。另外,利用安徽省、市、县气象报表、历年气候评价灾情资料(部分来...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安徽的3次强烈龙卷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导致F2~F3级强龙卷的3次超级单体风暴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其与强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的差异。另外,利用安徽省、市、县气象报表、历年气候评价灾情资料(部分来自民政部门的灾情报告),对1960年至今的龙卷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产生龙卷的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龙卷主要出现在淮北东部和江淮之间东部地势平坦地区,7月份出现龙卷的概率最高。(2)超级单体龙卷产生在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同时抬升凝结高度较低。(3)3次F2~F3级龙卷在发生前、发生时在多普勒雷达上都探测到强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与非龙卷超级单体风暴相比,导致强龙卷的中气旋底高明显偏低,基本在1 km以下。同时风暴结构也有所不同,造成龙卷天气的超级单体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与风暴质心高度接近,基本在3 km左右,反射率因子在50~60 dBz。造成强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在冰雹产生前,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高于风暴质心的高度;当风暴开始降雹时,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开始降低,而风暴质心的高度变化不大,高于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基本保持在5km左右,反射率因子在60~70 dB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超级单体 中气旋 龙卷涡旋特征 风暴结构 龙卷预警
下载PDF
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97
2
作者 姚叶青 俞小鼎 +3 位作者 张义军 程华 魏鸣 李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3-381,共9页
对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安徽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广大区域产生大风... 对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安徽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广大区域产生大风和部分地区的冰雹和暴雨。雷达回波呈现弓形,伴有明显的雷暴出流边界(阵风锋),与弓形回波相对应的多普勒径向速度明显地预示地面大风的中层径向辐合(MARC)。而中气旋的存在,通过加速干冷空气向雷暴内的夹卷,加强了下沉气流。另外,弓形回波前沿中低层存在弱回波区,中高层存在回波悬垂,强回波区延伸到-20℃等温线之上,表明雷暴内上升气流很强,有利于大冰雹和强降水形成。分析还表明雷暴出流边界与雷暴之间距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雷暴强弱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弓形回波 中层径向辐合(MARC) 阵风锋 中气旋
下载PDF
一次多种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3
作者 李向红 唐熠 +1 位作者 郑传新 李垂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1-71,共11页
利用桂林的CINRAD-SB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4年11月9—11日桂林市中北部连续性暴雨、大暴雨,南部连续局地冰雹龙卷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强降水超级单体演变成弓形回波导致了10日桂林市短时暴洪;一系列线型波动(LEWP)的列车效... 利用桂林的CINRAD-SB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4年11月9—11日桂林市中北部连续性暴雨、大暴雨,南部连续局地冰雹龙卷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强降水超级单体演变成弓形回波导致了10日桂林市短时暴洪;一系列线型波动(LEWP)的列车效应造成了9—11日桂林北部的暴雨。弓形回波和线形波动前侧都有V型缺口,表明有强的西南气流进入上升气流,同时都有后侧V型缺口,表明具有强的下沉气流和后侧偏北气流。可用弓形回波提前20~33分钟预警短时暴洪。而造成南部恭城附近连续两日的冰雹和龙卷风天气都是由孤立的右移型γ尺度超级单体造成,有三体散射长钉(TBSS)回波特征,可用于提前15~22分钟预警大冰雹。对流单体发展成为龙卷单体伴随有下击暴流的气旋性辐散特征,非常临近地面大风出现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冰雹 龙卷 弓形回波 中气旋 TBSS
下载PDF
1522号台风“彩虹”外围佛山强龙卷特征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李彩玲 炎利军 +2 位作者 李兆慧 麦雪湖 黄先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6-424,共9页
2015年10月4日15:28-16:03(北京时间,下同),强龙卷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影响了佛山市顺德、禅城和南海区的十多个村居,造成严重灾害。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等,对这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 2015年10月4日15:28-16:03(北京时间,下同),强龙卷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影响了佛山市顺德、禅城和南海区的十多个村居,造成严重灾害。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等,对这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1)强龙卷发生在1522号台风“彩虹”外围螺旋云带中,龙卷发生地位于台风中心的45°方向约340~360km处。(2)大尺度环境场利于龙卷的发生。低空急流、低空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均利于龙卷的发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弱冷空气的低层入侵等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3)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强龙卷发生的抬升机制之一,珠l一角喇叭口地形以及佛山东南低、西北高的地形有利于低层辐合的加强。(4)在螺旋雨带中发展加强的超级单体风暴发展至强盛阶段,雷达上探测到典型的钩状回波、人流缺口等特征;中气旋由弱中气旋加强到强中气旋,由中层向低层发展且切变不断增强时,龙卷触地或继续加强。(5)此次强龙卷是发生在中气旋和TVS底高顶高下降,切变急剧增强期间,龙卷发生时强中气旋底高距离地面小于1km,TVS底高低于500m,龙卷发生前16rain出现弱中气旋,龙卷发生前4min出现强中气旋并伴有TVS特征;TVS的底高、顶高明显下降,最强切变剧增是龙卷迅速增强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台风外围龙卷 垂直风切变 雷达特征 中气旋 龙卷涡旋(TVS)
下载PDF
“12.7.21”西南涡极端强降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陈贵川 谌芸 +6 位作者 张勇 陈鹏 王欢 黎中菊 刘念 翟丹华 龙美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29-1541,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分析场、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及SWAN系统产品等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西南涡暴雨过程及盘龙极端强降雨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是"北槽南涡"形势下,地面冷空气触发西南涡其东侧辐合上升运动强烈...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分析场、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及SWAN系统产品等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西南涡暴雨过程及盘龙极端强降雨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是"北槽南涡"形势下,地面冷空气触发西南涡其东侧辐合上升运动强烈发展,高层强辐散,因而产生了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冷空气从西侧侵入西南涡是925 hPa"S"形冷锋形成的直接原因,也是地面辐合线形成的重要因素;极端短时强降雨就发生在西南涡东侧中尺度雨带的中部偏北区域,有地面辐合线相配合,降雨最强时MCC冷云中心TBB达最低值。雷达回波表明:西南涡两侧冷暖空气的交绥促进了β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偏南风低空急流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增强了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展和维持;盘龙的极端短时强降雨是β中尺度气旋式环流中,伴随有深厚中气旋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在环流中心附近持续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极端强降雨 中气旋 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
下载PDF
东北冷涡背景下超级单体风暴环境条件与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桂莲 常欣 +3 位作者 黄晓璐 訾耀海 李瑞青 梁凤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64-1374,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以及NEC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16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由于超级单体风暴诱发的强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超级单体风暴...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以及NEC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16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由于超级单体风暴诱发的强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高空东北冷涡和低层暖式切变线形成的强不稳定层结背景下,低层丰富的水汽、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和大的深层垂直风切变,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露点锋两种对流系统耦合并加强是对流风暴的触发机制;雷达回波有钩状回波、弱回波区WER (Weak Echo Region)、回波悬垂、回波墙、中气旋等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其中弱回波区,回波悬垂由反射率因子从低到高向低层入流一侧倾斜且回波强度梯度大;风暴内中层维持较深厚的气旋性辐合,风暴顶则表现出明显的气旋性辐散特征,标志大冰雹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Three-Body Scatter Spike)特征回波,50 dBZ以上的反射率因子核心的高度伸展到-20℃以上,为典型的产生冰雹的回波结构;垂直液态水含量VIL(Vertical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与风暴顶高之比即VIL密度达到5 g·m^(-3),这也是大冰雹的预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风暴 中气旋 TBSS 钩状回波 强冰雹
下载PDF
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活动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陈永林 杨引明 +1 位作者 曹晓岗 王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35,I0001,共8页
通过对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GMS-5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资料分析发现,2001年8月热带低压在福建北部登陆,途经江苏无锡、常熟时,其南侧西南气流与沪浙沿海的东南风形成切变线。受源源不断地水汽输送和切变线动力抬升作用,热... 通过对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GMS-5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资料分析发现,2001年8月热带低压在福建北部登陆,途经江苏无锡、常熟时,其南侧西南气流与沪浙沿海的东南风形成切变线。受源源不断地水汽输送和切变线动力抬升作用,热带低压南侧不断产生β-中尺度强对流回波带,它们形成后随热带低压气旋性环流向东移动,在上海城区附近辐合形成β-中尺度强对流回波群,在卫星云图上呈现出以此为核心的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分析表明,受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这种正反馈机制作用,在热带低压东南侧大尺度切变线中段北侧派生出一个独立、完整的近地面β-中尺度的气旋性环流,它就是MCC的内核,直接造成了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压 螺旋回波带 MCC 中气旋
下载PDF
2013年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浚河 耿建军 +1 位作者 张淅妍 伊群礼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年第2期25-30,共6页
2013年6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部分站点出现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通过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一小时累积雨量等... 2013年6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部分站点出现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通过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一小时累积雨量等产品、以及海淀风廓线探测数据、5 min加密自动站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本次过程主要是对流层中层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系统斜压性较强,发展较好。(2)源于东部沿海的暖湿空气持续输送,为后续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3)本站不稳定能量的积聚为对流性天气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触发维持条件。(4)怀柔、汤河口降雹之前,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反映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反射率因子图存在钩状回波,相应的垂直剖面具有回波悬垂、三体散射等特征。(5)南风分量明显加大,有利于水汽的输送,中尺度切变线的存在有利于气流辐合,强回波稳定少动,产生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三体散射 中气旋
下载PDF
重庆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廖向花 周毓荃 +1 位作者 唐余学 李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56-1564,共9页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超级单体是在典型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大气垂直结构下产生的,产生风雹的区域正好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及...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超级单体是在典型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大气垂直结构下产生的,产生风雹的区域正好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及中低层风速辐合区;多普勒雷达观测表现为典型钩状回波、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和"穹隆"、中气旋、阵风锋等超级单体特征;垂直累积液态水(VIL)的突然跃增比冰雹降落时间提前2~3个体扫,对冰雹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卫星反演的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大值区与冰雹落区较为一致;云中粒子半径〉36μm的粒子越多,所占比重越大,降雹的可能性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冰雹 超级单体 中气旋 阵风锋 VIL跃增 云粒子有效半径
下载PDF
鄂西北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牛奔 张家国 +2 位作者 吴涛 叶丽梅 刘希文 《暴雨灾害》 2016年第1期45-52,共8页
利用十堰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13年5月23日凌晨发生在十堰地区的强超级单体风暴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干暖盖、强垂直风切变、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特征为超级单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场;喇叭口地形、地形抬高冷... 利用十堰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13年5月23日凌晨发生在十堰地区的强超级单体风暴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干暖盖、强垂直风切变、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特征为超级单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场;喇叭口地形、地形抬高冷池出流和雷暴出流与低层暖湿气流产生的扰动是超级单体爆发性增强的关键原因;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表现为典型钩状回波、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和"穹隆"、中气旋、回波墙等超级单体特征;4D-VAR风场反演结果表明超级单体内,上升气流从前端低层进入,然后倾斜上升,至高层后随高空风向外流出,下沉气流从云后中低层流出,这是成熟的超级单体所具有的典型流场结构;中层干冷气流夹卷使得雷暴群整体更有组织性并具有更长的生命史,有利于强灾害性天气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雷暴增强 冷池 有界弱回波区 中气旋
下载PDF
飑线发展过程中回波合并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侯淑梅 闵锦忠 +5 位作者 刁秀广 王俊 孙晶 杨璐瑛 吕博 史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济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8月18日山东省境内飑线发展过程中对流单体之间以及弓形回波与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1)合并过程经历了合并初期、合并中期和完全合并期。云... 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济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8月18日山东省境内飑线发展过程中对流单体之间以及弓形回波与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1)合并过程经历了合并初期、合并中期和完全合并期。云桥位于雷暴中层,合并过程中回波强度先减弱再增强。2)合并的结果是,上游回波减弱并入下游回波,为下游回波提供了丰富的水汽,产生的下沉出流与暖湿空气辐合,增强了下游回波的上升运动,促使下游回波持续发展并替代老回波(属喂养型合并)。合并促使低层小尺度涡旋强度增强、底高降低,出现中气旋或非相关切变。3)对流单体与单体合并中期,两者强度减弱,完全合并期则强度增强。低层涡旋尺度小、强度强,中气旋或非相关切变的垂直伸展厚度和最大切变值较大、底高低,产生的龙卷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造成灾害重。4)弓形回波与对流单体合并过程中,单体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弓形回波在完全合并期减弱。低层涡旋尺度大、强度弱。5)龙卷的强度与中气旋或非相关切变的底高、垂直伸展厚度及最大切变值有关。单体合并过程中,若中气旋(或非相关切变)的底高或最大切变的高度降低,或者最大切变值出现跃增,则可能出现龙卷。弓形回波顶点附近有对流单体合并,易出现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龙卷 后向传播 合并 跃增 中气旋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大暴雨的多普勒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12
作者 伍志方 曾沁 +1 位作者 胡胜 叶爱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9-126,共8页
利用广州C INRAD-SA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分析,研究了华南地区夏季短时大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中小尺度系统引发短时大暴雨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普勒特征以及辐合强度与短时大暴雨的关系,并对短时大暴雨的发展机制... 利用广州C INRAD-SA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分析,研究了华南地区夏季短时大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中小尺度系统引发短时大暴雨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普勒特征以及辐合强度与短时大暴雨的关系,并对短时大暴雨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发现,短时大暴雨产生于低空强盛西南气流等有利条件下,近地层雨区附近的气旋式扰动有利于激发对流,抽吸作用、局地锋生对对流的维持和加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短时大暴雨发生初期及发展旺盛期,大多数都伴有逆风区、辐合带等多普勒特征,中气旋更是与高强度降水、地面强风等剧烈天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短时大暴雨 中气旋 相对散度
下载PDF
梵净山一次局地特大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群 陈关清 +3 位作者 方标 安祥 陈方远 茅海祥 《干旱气象》 2016年第5期820-827,共8页
利用铜仁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及贵阳和怀化探空站资料,对2015年5月14—15日发生在铜仁梵净山东侧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向南加深的槽结合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地面弱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此次特大暴雨;近地层... 利用铜仁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及贵阳和怀化探空站资料,对2015年5月14—15日发生在铜仁梵净山东侧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向南加深的槽结合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地面弱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此次特大暴雨;近地层,暖湿气流北上受东北回流冷空气及梵净山地形的横向阻挡作用被迫抬升,使得对流回波维持,对特大暴雨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的突增是对流暴雨发生的一个重要指标;降水回波伸展高度较高、云层深厚是此次对流暴雨云团的主要特点;垂直液态水含量的突然跃增且高的VIL值长时间维持,可作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预报预警参考;较强回波伸展高度较高及强中气旋的发展及维持,为短时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垂直风切变 中气旋
下载PDF
“6.19”湖南大范围暴雨中“列车效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唐明晖 李巧媛 +1 位作者 丁小剑 唐瑶 《暴雨灾害》 2012年第4期313-320,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探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6月18—20日湖南省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该过程中"列车效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结果表明:深厚湿层是产生高降水率的水汽来源,中低层垂...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探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6月18—20日湖南省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该过程中"列车效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结果表明:深厚湿层是产生高降水率的水汽来源,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对流系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可使强降水维持更长时间,有利于大暴雨产生;低质心、高效率的大面积降水回波(≥40 dBz)较长时间源源不断从湘北经过产生"列车效应",导致湘中以北大范围暴雨甚至大暴雨;冷暖平流和辐合相叠加的径向速度特征、中气旋、低空急流的维持使"列车效应"长时间维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快速识别强降水回波和"列车效应"并对其维持时间作出预测,可为及时、准确发布暴雨预警与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列车效应 辐合 中气旋
下载PDF
2015年春末梵净山东侧特大暴雨雷达径向速度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方标 《干旱气象》 2016年第6期1064-1070,共7页
利用贵州铜仁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5年5月14日夜间发生在梵净山东侧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雷达径向速度和速度二次产品VWP(速度方位显示风廓线)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回波的稳定少动造成了此次短时强降... 利用贵州铜仁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5年5月14日夜间发生在梵净山东侧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雷达径向速度和速度二次产品VWP(速度方位显示风廓线)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回波的稳定少动造成了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VWP产品上,强降水发生前出现一楔形"ND"区域,在强降雨发生发展过程中大风区位置快速降低,而在强降雨即将结束时对流层中层出现"ND"区域且上下扰动发展。中气旋的出现有利于短时强降雨发生发展,不同高度层出现的逆风区是短时强降雨发生前兆,逆风区的持续预示短时强降雨仍将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气旋 逆风区 VWP
下载PDF
2020年7月22日安徽梅雨期龙卷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祖祥 赵森 +2 位作者 李萌萌 何志新 周昆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6-844,共9页
通过对2020年7月22日安徽省宿州市龙卷的现场灾情调查,并利用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探空资料、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蚌埠和阜阳站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此次超级单体龙卷风暴的天气背景条件,并探讨龙卷发生时双偏振雷达观测特征。(1)... 通过对2020年7月22日安徽省宿州市龙卷的现场灾情调查,并利用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探空资料、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蚌埠和阜阳站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此次超级单体龙卷风暴的天气背景条件,并探讨龙卷发生时双偏振雷达观测特征。(1)此次龙卷自西向东移动,路径长约60km,持续时间约1小时,强度为EF2级。(2)龙卷发生于梅雨期,在地面锋面和高空急流围成的区域内,位于超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交界的西北象限。探空显示,除了具有2243J/kg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底层丰富水汽之外,环境风速强并且垂直风切变异常偏大是此次过程大气环流背景场中最明显的特征。(3)雷达探测到超级单体钩状回波,中心反射率因子超过55dBZ,但强反射率因子伸展高度偏低,45dBZ伸展高度约7km;35m/s的TVS位于中气旋内部西侧。当龙卷发生于钩状回波的头部时,中气旋和TVS突然增强,直径缩小,底高降低;随后TVS向中气旋中心靠近,即钩状回波头部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4)龙卷发生时双偏振雷达观测到TVS附近Z_(DR)偏低,维持于0dB附近;CC异常偏低,仅有0.7,TDS特征明显,其伸展高度超过2km。钩状回波前侧有超过2dB的Z_(DR)高值弧,其强度和范围逐渐缩小。因此,综合使用双偏振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Z_(DR)和CC产品是对龙卷进行观测识别的有效途径之一。此次过程中,Z_(DR)和K_(DP)产品的高值区分别位于钩状回波前部和后部,表明钩状回波内部水凝物粒子大小、形状、数量分布较为复杂,其中K_(DP)对于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对龙卷的指示意义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期龙卷 垂直风切变 双偏振雷达 中气旋 龙卷涡旋特征(TVS) 龙卷碎片特征(TDS)
下载PDF
湖南一次飑线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德桥 刘应军 +1 位作者 唐明晖 丁小剑 《干旱气象》 2011年第2期218-223,230,共7页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和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9年3月21日湖南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低层增温增湿、中低层较强垂直风切变环境场中,中层冷平流的入侵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过程中风暴单体形态特征具...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和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9年3月21日湖南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低层增温增湿、中低层较强垂直风切变环境场中,中层冷平流的入侵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过程中风暴单体形态特征具有典型入流缺口、弱回波区和悬垂体结构特征,风暴单体内部(3 km以下)存在辐合性涡旋,VIL>40 kg.m-2时,有利于产生冰雹和大风天气,降雹前垂直液态水含量(VIL)会出现明显跃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超级单体风暴 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 中气旋
下载PDF
河南长葛南席一次龙卷成因分析及雷达预警初探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红燕 王东平 +3 位作者 牛淑贞 张晓鹏 侯凯 胡彩菊 《暴雨灾害》 2013年第3期256-262,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2010年7月19日05时30分左右长葛东部南席镇一次罕见龙卷天气成因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如何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类似强对流天气进行有效预警。结果表明:此次龙卷天气发生...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2010年7月19日05时30分左右长葛东部南席镇一次罕见龙卷天气成因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如何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类似强对流天气进行有效预警。结果表明:此次龙卷天气发生在中空急流与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相互配置的有利环境背景下,中低空露点锋和强湿度梯度带为龙卷产生提供触发机制,龙卷产生于干、湿空气交界并靠近湿区一侧;龙卷发生前中气旋表现出较低的底高、逐渐变小的最强切变高度、降低的顶高、较小的方位角方向直径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等特征,初步总结出识别龙卷的雷达探测中气旋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露点锋 强湿度梯度带 中气旋 雷达预警
下载PDF
“艾云尼”台风龙卷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植江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2期20-27,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现场灾调及互联网视频等资料,对2018年6月8日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1804号“艾云尼”台风龙卷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台风“艾云尼”登陆后前进方向的右后侧...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现场灾调及互联网视频等资料,对2018年6月8日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1804号“艾云尼”台风龙卷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台风“艾云尼”登陆后前进方向的右后侧,强度为EF1级。高层辐散抽吸、中低空强劲的东南风急流叠加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抬升触发作用是其有利的环流背景。对流参数表现为弱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对流抑制能量、强低层风垂直切变、低抬升凝结高度和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产生龙卷的风暴为低质心微超级单体风暴,龙卷出现在钩状回波的弱回波区内。速度图上中气旋提前龙卷约30 min,临近龙卷发生时中气旋旋转速度增至最强,尺度缩小,底高降至最低,对龙卷预警有一定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龙卷 环境条件 雷达回波特征 中气旋
下载PDF
江门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苏耀墀 黄晓东 《广东气象》 2017年第1期35-39,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中2个强风暴单体的形势背景、强对流发生条件、强风暴单体演变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过程属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复合型;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上干下湿有利...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中2个强风暴单体的形势背景、强对流发生条件、强风暴单体演变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过程属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复合型;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上干下湿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SI指数能够很好地预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该次过程中强对流风暴表现为由右移超级单体和左移超级单体组合而成的复合体;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65 kg/m2有利于冰雹的产生;S波段雷达出现中气旋特征时应关注冰雹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冰雹 强风暴单体 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 弱回波区 中气旋 江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