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ossible Dynamic Mechanism for Rapid Production of the Extreme Hourly Rainfall in Zhengzhou City on 20 July 2021 被引量:35
1
作者 Jinfang YIN Haodong GU +5 位作者 Xudong LIANG Miao YU Jisong SUN Yanxin XIE Feng LI Chong W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6-25,共20页
In this study,the unprecedented extreme rainfall event during 19-20 July 2021,which caused devastating flooding in Zhengzhou City and its nearby areas,is examined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analysis and WRF model 40-... In this study,the unprecedented extreme rainfall event during 19-20 July 2021,which caused devastating flooding in Zhengzhou City and its nearby areas,is examined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analysis and WRF model 40-h simulations on 1-km horizontal resol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successfully reproduces(i)major synopticscale weather systems(i.e.,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the Tibetan high,two typhoons,and the Huang-Huai cyclone),(ii)convective initiation along the east to north edge of the Songshan Mountain,where orographic lifting is obvious,and(iii)subsequent formation of the convective storm producing the extreme rainfall in Zhengzhou.In particular,the model generates the maximum rainfall rate of 233 mm h^(-1)and 40-h accumulated rainfall of 704 mm,corresponding well to the observed extreme values of 201.9 mm h^(-1)and 818 mm,at nearly observed timing and location.Importantly,the model reproduces an intense quasi-stationary,well-organized meso-γ-scale convective system,surrounded by an arc-shaped convergence zone,a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updrafts in a three-quarter circle around the convective system,in a way similar to“multidirectional pumping,”attracting all associated precipitation overlaid and concentrated into the same trailing region to generate the extreme hourly rainfall over Zhengzhou.Our study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the unique dynamic structure of the well-organized meso-γ-scale convective system to the record-high hourly rainfall.A possible dynamic mechanism for short-time extreme rainfall production is proposed.That is,the arc-shaped convergence zone of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acting like multidirectional lifting pumps,transports precipitation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into the same region,and thus produces the extreme rainfall.The results gained herein may shed new light on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forecasting of short-time extreme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rainfall meso-γ-scale convective system extreme hourly rainfall rate devastating flooding
原文传递
低纬高原中-γ尺度微单体暴雨个例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八林 刘黎平 +2 位作者 王改利 杨宇 罗宇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78-785,共8页
利用德宏高密度雨量站网资料,筛选出2005年半年间的22次"单点暴雨"个例,以7月的3次相对独立中-γ尺度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为分析对象,通过观测发现,其特点在于:短时性,在降水开始的前1 h内雨量就达到暴雨量级,仅持续降水约1 h... 利用德宏高密度雨量站网资料,筛选出2005年半年间的22次"单点暴雨"个例,以7月的3次相对独立中-γ尺度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为分析对象,通过观测发现,其特点在于:短时性,在降水开始的前1 h内雨量就达到暴雨量级,仅持续降水约1 h;单点性,暴雨只发生在一个雨量点,周围雨量点降水量不大甚至没有。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该系统的特点及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证实形成强降水系统尺度为中-γ尺度;强回波演变过程中对流发展旺盛;径向速度场存在强辐合、辐散特征。共分析的4次中-γ尺度系统在强度回波中都发现两个单体合并现象,单体的合并伴随强降水。统计这类暴雨个例存在两个单体合并过程的占到较大比例,单体合并可能是这类暴雨的触发与维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 中-γ尺度 单点暴雨 高密度雨量站 单体合并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部边缘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γ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井喜 屠妮妮 +5 位作者 井宇 陈闯 万红卫 张小军 李晓莉 康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53-1662,共10页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10年8月10日08:00-11日08:00(北京时)毛乌素沙地南部边缘地带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γ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时,在多普勒气象雷达速度场上可观测到西南低空急流的...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10年8月10日08:00-11日08:00(北京时)毛乌素沙地南部边缘地带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γ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时,在多普勒气象雷达速度场上可观测到西南低空急流的生成和增强,以及西南低空急流左侧中-γ尺度气旋式辐合的生成和维持,并在反射率因子图上出现>50dBz的强回波区;暴雨过程中单站要素表现为气压持续降低并出现≥4.0m·s-1的最大风速(南风);伴随强降水的开始,暴雨区主要受水平平流项和水平辐散项作用,600hPa以下对流层低层的涡度收支增大,800~700hPa达6×10-9s-2;受水平平流项作用,350~100hPa维持涡度收支负值,在150hPa附近达-6×10-9s-2;视热源Q1的垂直廓线显示,伴随暴雨区最强降水即将开始时,主要受局地变化项和垂直输送项作用,Q1在780~300hPa形成正值层;受水平平流项作用,Q1在300~220hPa形成负值层,大气热力强迫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加强和云团发展;Q1的累积分布显示,临近暴雨发生时,暴雨区靠近上游生成Q1>20J·kg-1·s-1的大值中心,而且暴雨区视水汽汇Q2>10J·kg-1·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γ尺度 大暴雨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中γ尺度大暴雨的生成与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玉峰 贾成刚 吴丽敏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B09期70-73,共4页
利用天气图、多普勒雷达回波图及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一次中γ尺度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背景、生成机制等方面分析,发现这次中γ尺度大暴雨具有如下特征:暴雨产生必须有充足的水汽源和输送路径;特定的地形有利于对流的生成和加深发展... 利用天气图、多普勒雷达回波图及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一次中γ尺度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背景、生成机制等方面分析,发现这次中γ尺度大暴雨具有如下特征:暴雨产生必须有充足的水汽源和输送路径;特定的地形有利于对流的生成和加深发展;稳定少动是孤立云团产生大暴雨的保证;地面辐合线、辐合区、逆风区的出现有利于暴雨定位和定量的精确预报;消散雷暴云的西侧或后部也能生成新的对流,并能形成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尺度 大暴雨 特征
下载PDF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Meso-γ-Scale Rotation and Extreme Short-Term Precipitation:Observational Analyses at Minute and Sub-Kilometer Scales 被引量:3
5
作者 Qiuyang ZHANG Yali LUO +3 位作者 Ying TANG Xin XU Shuting YU Chong W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539-552,共14页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meso-γ-scale rotation and extreme short-term precipitation events remains elusive in mesoscale meteorological research.We aimed to elucidate this relationship by analyzing a rai...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meso-γ-scale rotation and extreme short-term precipitation events remains elusive in mesoscale meteorological research.We aimed to elucidate this relationship by analyzing a rainstorm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during the nocturnal hours of 15 May 2017 based on 6-min radar observations and 1-min rain gauge data.This rainstorm had a maximum hourly rainfall of 100.1 mm,with 26 stations recording hourly rainfall>60 mm h^(−1) in 5 h.Extreme heavy precipitation was produced in association with a convergence zone along the southern side of a synoptic low-level shear line,where southwesterly warm,humid airflows with precipitable water of>60 mm,little convection inhibition(<10 J kg^(−1)),and a low 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about 300 m)dominated.A meso-γ-scale vortex was quantitatively identified during the hour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gauges observing extreme hourly rainfall.The vortex had a mean diameter of 6.1 km and a peak intensity of 3.1×10^(−3) s^(−1) during its lifetime of 54 min.The vortex initialized and remained inside the region of extreme rain rates(radar-retrieved rain rates>100 mm h^(−1)),reached its peak intensity after the peak of the collocated 6-min rainfall accumulation,and then weakened rapidly after the extreme rainfall region moved away.The radar-retrieved liquid water path was about five to seven times the ice water path and the specific differential phase(Kdp)below 0°C increased sharply downward during the lifetime of the vortex,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ctive warm rain microphysical processe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lease of the latent heat of condensation induced by extreme rainfall could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vortex in an environment with a weak 0–1-km vertical wind shear(about 4–5 m s^(−1))through enhanced lowlevel convergence,alth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low-level updrafts by rotational dynamic effects and short-term rainfall cannot be rul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short-term precipitation meso-γ-scale vortex observational analysis minute-and kilometerscale resolution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中小尺度涡旋族发生演变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翟国庆 王智 何斌 《测绘科技动态》 CSCD 2003年第6期661-672,共12页
利用密集的地面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 ,分析了 1999年 6月 2 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过程。分析发现 :暴雨过程是由排列于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上近乎同时产生的小扰动所致 ;涡旋扰动的初始动力条件和触发系统与边界... 利用密集的地面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 ,分析了 1999年 6月 2 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过程。分析发现 :暴雨过程是由排列于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上近乎同时产生的小扰动所致 ;涡旋扰动的初始动力条件和触发系统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和低压倒槽有关 ;随着涡旋中心降水量的增大 ,近地面γ中尺度涡旋扰动出现气旋式的辐散环流 ,导致涡旋在低层减弱 ,同时又促使相邻γ中尺度涡旋发展的涡旋族相互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期 中尺度数值模拟 暴雨分析 涡旋族 低涡扰动 演变分析 中尺度扰动
原文传递
2011年7月29日山西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苗爱梅 王洪霞 +2 位作者 李苗 逯张禹 郝振荣 《干旱气象》 2014年第5期798-809,共12页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红外辐射亮温(TBB)、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阻高崩溃,西风槽东移、副高进退是此次...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红外辐射亮温(TBB)、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阻高崩溃,西风槽东移、副高进退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环流特征;(2)850 hPa低涡切变和700 hPa暖式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暴雨发生的中α尺度触发系统;(3)〉30 dBZ的雷达回波呈南北向位于地面冷锋与700 hPa切变线之间,雷达回波随地面冷锋和700 hPa切变线的东移而东移;(4)低空低涡切变受500 hPa强盛西南气流的引导向东北移动,暴雨落区始终与低涡切变相伴随;(5)暴雨过程山西境内共有9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活动,山西西南部的暴雨主要由5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相继移入并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附近触发对流发展所致;山西东南部的大暴雨则是3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的结果,中γ尺度气旋是导致局地大暴雨发生的直接影响系统;(6)暴雨发生在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图中水汽锋的南部和东部及靠近气柱水汽总量的大值区一侧,水汽锋的形成比降水开始提前17 h,比暴雨发生提前24 h以上,对暴雨的短期、短时预报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多尺度特征 γ尺度气旋
下载PDF
2019年8月16日沈阳极端降水事件的低空γ中尺度涡旋观测特征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磊 郑永光 +3 位作者 袁子鹏 袁潮 蒋超 陈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39,共21页
2019年8月16日沈阳市区受伴有低空γ中尺度涡旋的强对流系统影响,发生了195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小时降水(102 mm)。为了提高对此类涡旋所致强降水天气的认识和预报能力,综合利用多源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中低空γ中尺度... 2019年8月16日沈阳市区受伴有低空γ中尺度涡旋的强对流系统影响,发生了195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小时降水(102 mm)。为了提高对此类涡旋所致强降水天气的认识和预报能力,综合利用多源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中低空γ中尺度涡旋的观测特征、形成原因和对强降水的影响机制开展研究。此次过程期间,500 hPa沈阳位于东北冷涡东南侧,850 hPa以下低空位于“利奇马”台风残涡西侧的偏北气流水汽输送带内,16日午后沈阳市区具有低层大气气温廓线接近干绝热递减率、较低抬升凝结高度和逐渐加强的风垂直切变等环境条件特征;风廓线雷达资料显示降水前0—6 km风矢量差最大达17 m/s,有利于较浅薄中尺度涡旋对发生。16时前后,沈阳市区内γ中尺度辐合风场首先触发局地风暴,随后有对流风暴群移入沈阳,在局地风暴具有反气旋式旋转处合并。合并风暴在初期产生强降水后,回波顶降低、降水强度减小,低空出现了生命期约30 min的γ中尺度涡旋对,更是出现罕见的具有辐合特征的反气旋式涡旋加强的现象,伴有低空涡旋的风暴再次加强并导致后期更强的降水。相比中国中气旋统计特征,本次低空浅薄涡旋生命期较短、尺度小、移速慢,产生了非常强的垂直涡度,但涡旋厚度小于中气旋。涡旋出现后所有5 min降水量超过10 mm的自动气象站均出现在中尺度涡旋对之间的区域,更是导致了自从1951年沈阳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小时降水量。涡旋的旋转强度、伸展高度以及两个涡旋之间的距离表征了强降水的强度和范围。本次过程中的合并风暴具有暖云低质心回波特征,前期局地风暴降水使得近地面空气湿度升高、减弱了蒸发作用,使得后期降水具有更高效率,配合低空涡旋在近地面形成上升气流同时促进雨滴增长和碰并过程,进而增强雨强;强烈旋转的涡旋造成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γ中尺度涡旋 极端降水 观测分析 环境背景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一次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的成因分析
9
作者 易笑园 陈宏 +4 位作者 张庆 孙晓磊 胡潮 刘一玮 胡田田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2021年9月4日早晨,渤海湾西岸的天津滨海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达224.2 mm,最大小时雨强为110.9 mm·h^(-1),均打破当地建站以来的历史纪录。利用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 2021年9月4日早晨,渤海湾西岸的天津滨海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达224.2 mm,最大小时雨强为110.9 mm·h^(-1),均打破当地建站以来的历史纪录。利用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该事件成因及其与海陆环境的关系,探讨对流系统新生、组织化机制以及水汽输送特征等。结果表明:(1)对流单体在海岸线海水一侧新生后西移登陆,经多次与后向新生对流单体合并加强,最终发展为具有中γ尺度涡旋且位于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前端的强降水系统。(2)对流单体新生地点与两条地面辐合线的相交点对应。一条南北向的风速辐合线位于海上,与水陆表面摩擦系数差异有关;另一条东西向的风向辐合线位于陆地,由东北残余冷空气与原有偏南风相遇而成。(3)由于清晨海面湿度比陆地大,湿空气被向岸偏东气流从渤海湾带到西岸,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热力条件;而850 hPa持续存在暖性切变线,为多个对流系统线状组织排列提供了动力支持;值得关注的是,浅层残余弱冷空气在925 hPa造成明显的中尺度锋生。(4)次级垂直环流促进周围水汽汇集和垂直向上输送加强,而水汽垂直递减率的大小(水汽垂直辐合)对小时雨强有指示意义。分钟雨强很可能与中γ尺度涡旋有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向岸急流 触发维持 水汽垂直输送及递减率 γ尺度涡旋
下载PDF
广州“5·22”致灾特大暴雨的多源资料分析——从天气尺度背景到γ-中尺度涡旋
10
作者 张佳华 罗亚丽 +3 位作者 高艳宇 肖天贵 张宇 陈杨瑞雪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330-339,共10页
为提高对季风海岸极端降水成因机制的认识,利用分钟-公里级分辨率资料,采用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定量识别中涡旋(MV)的方法,分析2020年5月21日夜间至22日清晨珠三角地区致灾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该事件8 h累积降... 为提高对季风海岸极端降水成因机制的认识,利用分钟-公里级分辨率资料,采用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定量识别中涡旋(MV)的方法,分析2020年5月21日夜间至22日清晨珠三角地区致灾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该事件8 h累积降水最大397 mm,48站次录得>75 mm/h极端小时降雨(EXHP);在天气尺度低空切变线及其南侧强劲的暖湿西南气流影响下,强降水对流的入流空气的CAPE约3000 J/kg,CIN不超过10 J/kg,LCL约300 m,可降水量超过70 mm;降水产生的弱偏北气流和来自热带洋面的偏南气流对峙,形成准静止的中尺度锋区,其抬升作用使对流得以维持;6个低层MV与EXHP伴随,MV强度弱,主要出现在地面中尺度切变线附近,弱冷池的南缘、近地面辐合中心,大多数时刻MV跟逐6 min累积雨量的大值没有空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 多尺度特征 γ-中尺度涡旋 分钟一公里级分辨率观测资料
下载PDF
山东省一次罕见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场及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于怀征 刁秀广 +1 位作者 孟宪贵 陆桂荣 《暴雨灾害》 2020年第5期477-486,共10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气象资料,分析了2019年8月16日山东省特大冰雹和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由地面β中尺度辐合线、γ中尺度涡旋触发产生的。(2)...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气象资料,分析了2019年8月16日山东省特大冰雹和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由地面β中尺度辐合线、γ中尺度涡旋触发产生的。(2)中低层较大的温度垂直递减率、近地面层的逆温层、上干冷下暖湿、适宜的湿球温度0℃层和-20℃层高度是雷暴大风和大冰雹出现的典型特征。(3)β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的对流单体不断发展、合并,形成单体之间排列较为松散的飑线,而γ中尺度涡旋附近个别单体发展成超级单体风暴。(4)诸城强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具有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旁瓣回波、中气旋等特征。另外,风暴强度达到鼎盛后迅速减弱、强中心高度快速下降、风暴低层左后方出现强反射率因子区、风暴低层右前侧气旋性旋转强度加强、深厚持久的中气旋、风的垂直切变强,均是造成日照极端雷暴大风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气旋 超级单体 三体散射 γ中尺度涡旋 旁瓣回波
下载PDF
四川宝兴县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浪 马力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3-429,438,共8页
利用四川宝兴县1970—2000年及2008—2014年的小时和部分分钟降水量资料,对宝兴县5—9月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宝兴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在7、8两月;由于地形地貌特征复杂,不同的海拔高度及地形位置,短时强... 利用四川宝兴县1970—2000年及2008—2014年的小时和部分分钟降水量资料,对宝兴县5—9月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宝兴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在7、8两月;由于地形地貌特征复杂,不同的海拔高度及地形位置,短时强降水强度差异较大,海拔1400~1500m之间的降雨强度最大、海拔2580m左右区域的降雨时数最长,此2种降水类型均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海拔1300m以下,海拔高度愈高,γ中尺度系统发展愈均匀持久,降雨强度愈强,海拔1300 m以上,海拔高度愈高,γ中尺度系统发展愈激烈快速,降雨强度愈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γ中尺度系统
下载PDF
2021年吉林中部一次极端雷暴大风的中尺度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婷婷 朱文剑 +3 位作者 姚凯 全思航 毕潇潇 姚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15-1226,共12页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021年9月9日上午发生在吉林省中部一次罕见的极端雷暴大风的中尺度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产生雷暴大风的飑线系统是在深厚的东北冷涡配合大尺...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021年9月9日上午发生在吉林省中部一次罕见的极端雷暴大风的中尺度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产生雷暴大风的飑线系统是在深厚的东北冷涡配合大尺度锋生作用在冷锋尾部激发形成的。中层较强干空气和逆温层以下接近干绝热的温度递减率有利于极端雷暴大风产生。干暖盖的存在导致低层暖湿空气迅速增强,临近时刻CAPE值超过1600 J·kg~(-1),层结在短时间内变为极不稳定结构,夹卷层平均风达到20 m·s~(-1)以上,动量下传有利于地面风速增强,极端雷暴大风发生在断裂后飑线尾部前沿γ中尺度涡旋附近,但涡旋附近2个站点极端雷暴大风形成原因明显不同,其中农大站极端雷暴大风发生时气压陡降,气温陡升且分钟降水量弱,是由飑线前侧强下沉辐散气流(冷池出流)在较强的偏南风气流作用下加速流入涡旋内部、辐合上升气流迅速增强导致,与其附近农博园站和长春站由降水粒子拖曳作用形成的强下沉辐散气流导致的极端雷暴大风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雷暴大风 飑线 γ中尺度涡旋 辐合上升气流
下载PDF
北京“23·7”极端强降雨特征和成因分析
14
作者 荆浩 亢妍妍 +4 位作者 吴宏议 雷蕾 郭锐 赵玮 于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629,共14页
利用北京地区加密气象站、补盲的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雨量站、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GPS水汽等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北京“23·7”极端强降雨阶段性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3·7”极端强降雨累计... 利用北京地区加密气象站、补盲的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雨量站、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GPS水汽等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北京“23·7”极端强降雨阶段性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3·7”极端强降雨累计降水量(331 mm)和单点最大降水量(1025 mm)均打破历史纪录,最大雨强(126.6 mm·h^(-1))排名历史第二位,具有显著的极端性。强降雨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第Ⅱ和第Ⅳ阶段降水量分别占过程累计降水量的37.1%和39.7%,第Ⅳ阶段雨强更大,对应急流更强,高温、高湿特征也更明显。地形对降雨的增幅作用显著,降水量在海拔100~300 m山区迅速增加,极大值出现在海拔约400 m的山区,第Ⅱ(第Ⅳ)阶段山区平均降水量和小时雨强分别是平原的2.1(3.0)倍和2.0(2.7)倍;第Ⅱ阶段主要为地形对急流的直接抬升,第Ⅳ阶段为地形绕流辐合和直接抬升共同作用。7月31日上午(第Ⅳ阶段)边界层急流出口区与低空急流入口区耦合导致低层上升运动增强,促使西部山前β中尺度对流系统由块状发展成线状并有γ中尺度涡旋产生,该β中尺度对流系统北上时形成短暂的列车效应,引发了西部山区8个站次100 mm·h^(-1)以上的极端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极端强降雨 地形作用 低空急流 中尺度对流系统 γ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一次中-γ尺度短时大暴雨的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贻青 娄盼星 +1 位作者 刘菊菊 刘胜男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4期13-22,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加密数据、FY-4A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及多模式预报数据,对2021年7月22日至23日在陕西东部山区发生的一次中-γ尺度短时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远距离台风外围偏东风水汽...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加密数据、FY-4A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及多模式预报数据,对2021年7月22日至23日在陕西东部山区发生的一次中-γ尺度短时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远距离台风外围偏东风水汽输送影响,对流层低层及边界层产生高温、高湿、高能,造成大气具有强的不稳定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形成了有利于短时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地面辐合线是触发机制。由于对流层中下层水汽含量高,能量充足,沿着地面辐合线不断有生成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秦岭北麓的对流系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生成发展,稳定少动,强降水时间较长;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附近有大于45 dBZ的雷达回波,移动较慢并发展至5 km以上,与气旋性辐合中心及对流层中下层低空急流共同作用,加之列车效应,造成86.5 mm/h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本次降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效应,大暴雨发生在高海拔的秦岭北麓及山阳县附近的迎风坡处,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对流单体移动缓慢,而喇叭口状的迎风坡有利于加强上升运动,促进对流发展,造成降水量增加。该过程天气尺度动力条件弱,热力不稳定条件极为有利,全球模式和主观预报对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能力有限,多家模式漏报暴雨,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地预报触发机制;中尺度模式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对短时暴雨的落区、范围和强度把握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中-γ尺度 地形作用 列车效应 可预报分析
下载PDF
基于新型监测资料对2013年7月4日的暴雨多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苗爱梅 王洪霞 +2 位作者 李苗 郝振荣 逯张禹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6期184-199,共16页
为了更好地认识山西暴雨的形成机制,利用红外辐射亮温、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3年7月3—4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强对流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700、850 h Pa暖切变线是暴雨发生的α中尺度触发系统,自动站极... 为了更好地认识山西暴雨的形成机制,利用红外辐射亮温、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3年7月3—4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强对流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700、850 h Pa暖切变线是暴雨发生的α中尺度触发系统,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和气旋性涡旋是强对流暴雨发生的β中尺度触发系统,γ中尺度气旋是大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2)在700 h Pa与850 h Pa切变线之间,对流云团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中尺度涡旋附近的合并与发展,是导致暴雨中心多次雨峰的主要原因。(3)-53℃的冷云盖超前40 d Bz以上的雷达组合反射率、-53℃的冷云盖几何中心与雷达组合反射率≥45 d Bz的区域相重叠,分别是阳城辽河第1次和第2次雨峰云的垂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多尺度特征 γ中尺度气旋
下载PDF
环渤海湾连续两条阵风锋的关联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长义 卜清军 黄安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9-745,共17页
为加深对雷暴阵风锋多样性的认识,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边界层气象铁塔、地面加密自动观测资料结合VDRAS系统分析场资料,对比分析了2016年6月10日渤海湾连续出现的两条阵风锋的差异及相互联系。结果表明:两条阵风锋的结构... 为加深对雷暴阵风锋多样性的认识,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边界层气象铁塔、地面加密自动观测资料结合VDRAS系统分析场资料,对比分析了2016年6月10日渤海湾连续出现的两条阵风锋的差异及相互联系。结果表明:两条阵风锋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阵风锋1前沿强切变位置形成近地层γ中尺度涡旋,边界层和对流层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沿阵风锋1输送到雷暴母体;阵风锋2呈现两支强入流的典型动力结构,一支位于其后侧边界层内呈强东北入流,另一支位于前侧对流层低层呈强西南入流,两支入流分别构成阵风锋前侧反环流和后侧正环流圈。冷池与低层垂直风切变的配置对阵风锋的发展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阵风锋1后部冷池强度相对较弱,低层垂直风切变强于冷池传播速度,雷暴单体具有向冷区倾斜的层云结构,不利于系统的发展加强;阵风锋2后部冷池发展强盛,冷池传播速度强于低层垂直风切变,雷暴单体内的上升气流更加竖直,从而促进雷暴单体加强发展。阵风锋前沿γ中尺度涡旋和后部冷池存在相互影响及内在关联,近地层γ中尺度涡旋的碰撞,增强了两条阵风锋之间的辐合抬升,同时配合冷池的合并增强,加剧了低层不稳定,有利于维持上下层旋转,形成较强的水平涡度,从而导致对流风暴快速加强发展并演变为弓形回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冷池 低层垂直风切变 γ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日照一次EF2级龙卷的环境场及雷达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怀征 龚佃利 +5 位作者 朱君鉴 陆桂荣 吴炫 王凤梅 卢绪兰 万克利 《海洋气象学报》 2022年第3期38-47,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日照一次龙卷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环境物理量和涡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β中尺度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日照一次龙卷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环境物理量和涡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β中尺度辐合线和高空冷涡是此次龙卷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较湿的近地面层、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地面辐合线上的γ中尺度涡旋在显著深厚湿对流潜势下触发了对流,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和较强的0~3 km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初生对流的发展、合并,形成超级单体风暴。龙卷发生时,超级单体风暴低层右前侧出现钩状回波、入流缺口。较强的风暴单体、深厚持久的中气旋、中气旋强中心和底部迅速下降并重合、气旋性涡旋加强、最大风切变跃增、多个时次体扫出现龙卷涡旋特征(tornadic vortex signature,TVS)是地面龙卷发生的主要特征。对龙卷风暴单体移动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在不同时段有所不同,前期主要受平流的影响;风暴单体合并的过程中,风暴移动受传播和平流的共同影响;风暴单体完全合并后,引导气流对风暴的移动又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中气旋 超级单体风暴 γ中尺度涡旋 龙卷涡旋特征
下载PDF
青岛城区一次冰雹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江敦双 高荣珍 +1 位作者 彭义峰 孙贵平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B09期42-45,共4页
利用常规探测和区域自动站、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5月28日发生在青岛市的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是在高中低3层都有冷涡系统且呈前倾槽结构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925 hPa的西南急流和中高层的不稳定都有利于冰雹云的形成;... 利用常规探测和区域自动站、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5月28日发生在青岛市的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是在高中低3层都有冷涡系统且呈前倾槽结构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925 hPa的西南急流和中高层的不稳定都有利于冰雹云的形成;冰雹发生前,青岛城区上空低层大气逆温、逆湿,中层有干冷空气入侵,为冰雹云形成提供了有利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造成5月28日青岛城区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是超级单体雷暴,冰雹云的移动和冰雹落区与地面中γ尺度气旋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γ尺度气旋 逆温 逆湿
下载PDF
复杂地形下北京一次局地雷暴新生和增强机制初探 被引量:39
20
作者 黄荣 王迎春 张文龙 《暴雨灾害》 2012年第3期232-241,共10页
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结合多普勒雷达观测、地面自动站、风廓线仪、加密探空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11年8月9日局地雷暴的新生和增强机制进行了较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局地强对... 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结合多普勒雷达观测、地面自动站、风廓线仪、加密探空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11年8月9日局地雷暴的新生和增强机制进行了较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局地强对流雷暴大风过程,环境场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CAPE达2 798 J.㎏-1),地面高比湿带(>20 g.kg-1)在山前聚集,城区西部山前存在一较强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前期大气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对流发生发展;上游移进北京的强雷暴受地形强迫作用影响,其产生的冷池出流被抬高,冷空气叠加在地面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之上,使山前局地大气层结更不稳定,另一方面,强冷池出流产生的边界层高层偏北风与近地面弱的偏南风构成有利于对流新生的垂直风切变,地面热辐合中心、边界层热力和动力不稳定的增强共同作用是局地雷暴新生的主要机制;上游冷池出流边界(阵风锋)伴有的强温度梯度和边界层辐合上升运动是原有局地新生雷暴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多单体雷暴相互碰撞合并产生的辐合上升运动是局地雷暴得以持续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雷暴新生 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 冷池出流 阵风锋 复杂地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