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猴失神经支配皮肤植入神经后感觉小体和游离末梢的再生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珍祥 陈绍宗 李荟元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14,4,共3页
为探讨神经植入术的机制,将2只恒河猴各手指先造成失神经支配,然后进行神经植入实验。结果:①神经纤维再生过程与以前兔的实验结果相似;②可再生触觉小体和上皮细胞轴突复合体两种感觉小体;③触觉小体再生率逐渐增加,形态结构也日趋成熟... 为探讨神经植入术的机制,将2只恒河猴各手指先造成失神经支配,然后进行神经植入实验。结果:①神经纤维再生过程与以前兔的实验结果相似;②可再生触觉小体和上皮细胞轴突复合体两种感觉小体;③触觉小体再生率逐渐增加,形态结构也日趋成熟;④神经植入后6个月未见环层小体获得神经再支配;⑤移植的无毛皮肤亦可再生触觉小体。实验初次证明,灵长类动物失神经支配的无毛皮肤植入神经后,可以再生新的游离神经末梢以及触觉小体和上皮细胞-轴突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植入 神经再生 触觉小体 环层小体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的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姜海洋 郭东 +2 位作者 谭明波 徐胜美 王固新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07-70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3~59岁包茎及包皮过长组织标本204例。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中触觉小体进行染色,观察每例标本中触觉小体密度。应用卡方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对包茎和包皮过长触觉小体密度差...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3~59岁包茎及包皮过长组织标本204例。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中触觉小体进行染色,观察每例标本中触觉小体密度。应用卡方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对包茎和包皮过长触觉小体密度差异以及与年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婴幼儿期以后渐增加,15岁达到最高,20岁前包茎和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无明显差异,其后,包皮过长组织呈下降趋势。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236,P=0.009),包茎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与年龄间虽呈正相关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r=0.193,P=0.084)。结论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与外生殖器发育成熟同步,并与成年男性性功能状态一致。成年包茎组织中触觉小体持续较高水平可能是一种生理性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皮过长 包茎 触觉小体
原文传递
人指及趾皮肤触觉小体的比较研究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惠东 黎晓华 +2 位作者 丁宝志 庄蕾 陈铿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416-419,共4页
目的:研究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的分布和数量,探讨其在手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临床和解剖室尸体收集各部位正常人皮肤标本共99例,分别做石蜡切片,以S-100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 目的:研究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的分布和数量,探讨其在手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临床和解剖室尸体收集各部位正常人皮肤标本共99例,分别做石蜡切片,以S-100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触觉小体形态与分布,计算机显微图像摄影与分析系统检测各标本触觉小体数量(以个/mm表示)。SPSS17.0统计分析各部位触觉小体数量及差异。结果:光镜下各部位触觉小体形态相似,均集中位于真皮乳头层内。手指指腹触觉小体数量为(0.43±0.30)个/mm,手掌为(0.20±0.15)个/mm,手背为(0.11±0.12)个/mm、前臂内侧为(0.03±0.06)个/mm、趾腹为(0.34±0.28)个/mm。手指指腹与足趾趾腹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手掌、手背、前臂内侧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足趾趾腹与手掌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手背、前臂内侧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掌、手背、前臂内侧三者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人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形态与分布相近,手指指腹中触觉小体数量最丰富。手指指腹、手掌与足趾趾腹部位触觉小体数量最相近。对于手指、手掌部位的皮肤缺损,足趾是较手背、前臂内侧更为理想的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觉小体 皮肤缺损 皮肤感觉 手外伤
下载PDF
猴失神经手指神经植入后感觉终器的溃变与再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学拥 陈绍宗 +3 位作者 李跃军 程飚 陈辉 曲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11期982-985,共4页
目的:观察猴失神经手指感觉神经植入后感觉终器溃变与再生情况.方法:用猴手失神经模型,神经植入后在第1,3,5,8,12mo分别取材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游离神经末梢其再生过程是:神经植入3mo真皮层出现新生的神经轴突.... 目的:观察猴失神经手指感觉神经植入后感觉终器溃变与再生情况.方法:用猴手失神经模型,神经植入后在第1,3,5,8,12mo分别取材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游离神经末梢其再生过程是:神经植入3mo真皮层出现新生的神经轴突.5mo时有髓和无髓纤维的数量明显增加.髓鞘增厚结构更加清晰.8mo~12mo再生轴突逐渐成熟达正常水平.Merkel细胞①感觉神经的植入能延迟Merkel细胞溃变的发生.②感觉神经的植入使Merkel细胞可以再生.③再生过程是:神经植入5moMerkel细胞周围出现游离神经末梢,8mo时大部分Merkel细胞获得神经支配.Meissner小体失神经后逐渐萎缩被胶原纤维所代替.神经植入后3mo时小体周围开始出现无髓神经纤维并且开始向小体内部生长.5mo时已有部分小体获得神经支配,8mo时大部分小体获得神经支配,且小体尾端开始有幼稚的有髓神经纤维出现,12mo未发现失神经支配的小体.环层小体、Ruffini小体、Krause小体在神经植入后均可以获得神经再支配.结论:感觉神经植入后可以再生出5种感觉小体.神经植入后可延缓小体溃变,并最终使小体获得神经再支配.新生血管在神经再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植入 MERKEL细胞 感觉终器 神经再生
下载PDF
成年人包茎内板中触觉小体的分布
5
作者 郭东 徐胜美 +3 位作者 姜海洋 潭明波 栾华 王固新 《中国校医》 2006年第4期352-354,共3页
目的 观察包茎内板组织中触觉小体的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20~29岁年龄组包皮标本62例.按包皮解剖形态分为包茎组28例和包皮过长组34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二组包皮内板皱褶区和光整区中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统... 目的 观察包茎内板组织中触觉小体的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20~29岁年龄组包皮标本62例.按包皮解剖形态分为包茎组28例和包皮过长组34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二组包皮内板皱褶区和光整区中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统计每个标本二个区域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总数,对二区域触觉小体密度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皱褶区中触觉小体密度分别为33.5%和20.4%.芋畀有极显著意义(P=0.003);光整区触觉小体密度分别为9.5%和9.2%,与同组皱褶区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26)。结论 包茎内板触觉小体多分布于皱褶区,其密度比包皮过长高可能是一种生理性代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茎 包皮过长 内板 触觉小体
下载PDF
包皮环切术前后包皮中触觉小体与早泄的相关性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万峰 陆平 +6 位作者 宫关 王贵平 曲嘉林 刘会恩 丁晓晖 王百峰 王洪杰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观察早泄病人包皮环切术前后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早泄的关系。方法收集20~30岁早泄患者65例,按解剖及术式分为包茎组20例(传统包皮环切法)、包皮过长Ⅰ组23例(传统包皮环切法)、包皮过长Ⅱ组22例(包皮根部... 目的观察早泄病人包皮环切术前后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早泄的关系。方法收集20~30岁早泄患者65例,按解剖及术式分为包茎组20例(传统包皮环切法)、包皮过长Ⅰ组23例(传统包皮环切法)、包皮过长Ⅱ组22例(包皮根部环切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三组术前术后包皮标本中的触觉小体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和统计三组包皮标本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得出密度。并就三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标本中,术前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Ⅰ、Ⅱ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36.7%和19.7%及17.5%,术后3~12月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Ⅰ、Ⅱ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20.6%和9.7%及9.8%,手术前后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传统包皮环切术对早泄改变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茎 包皮过长 触觉小体 早泄
下载PDF
包皮过长和包茎组织中触觉小体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姜海洋 王固新 +2 位作者 郭东 谭明波 徐胜美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19-221,共3页
目的 观察包茎和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差异情况。方法 收集21~25岁年龄组包皮标本44例。按包皮解剖形态分为:①包茎组21例;②包皮过长组23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两组包皮标本中的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和统计... 目的 观察包茎和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差异情况。方法 收集21~25岁年龄组包皮标本44例。按包皮解剖形态分为:①包茎组21例;②包皮过长组23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两组包皮标本中的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和统计两组包皮标本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并用卡方检验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标本中,分别有8个(8/21包茎组)和10个(10/23包皮过长组)标本中未发现触觉小体。其差异无显著性(P=0.717)。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33.1%和21.1%,差异具显著性(P=0.022)。结论 包茎中触觉小体密度较包皮过长明显升高可能是一种生理性代偿机制,而两种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的消失可能遵循同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皮过长 包茎 触觉小体
下载PDF
人手皮肤触觉小体分布的形态学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鲁建 李心瑶 柏树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6-318,共3页
目的研究S-100蛋白和MBP蛋白在人手指皮肤触觉小体上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100蛋白和MBP蛋白在人手指皮肤触觉小体上的表达。结果真皮乳头嵴存在于表皮嵴下,与指纹并行排列。真皮乳头层内有触觉小体存在。皮神经和... 目的研究S-100蛋白和MBP蛋白在人手指皮肤触觉小体上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100蛋白和MBP蛋白在人手指皮肤触觉小体上的表达。结果真皮乳头嵴存在于表皮嵴下,与指纹并行排列。真皮乳头层内有触觉小体存在。皮神经和感觉小体分布在血管和汗腺附近。结论本研究为解决手指损伤后的感觉障碍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蛋白 MBP蛋白 触觉小体 SP免疫组化方法 人皮肤
下载PDF
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恰佳 姜海洋 +3 位作者 梁建 谭明波 徐胜美 郭东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59-1461,共3页
目的:探讨包皮过长组织中的触觉小体发育规律。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23例3~59岁患者的包皮过长标本中的触觉小体进行研究,观察和统计每个标本中的触觉小体的密度,并对包皮中触觉小体密度与年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单纯包... 目的:探讨包皮过长组织中的触觉小体发育规律。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23例3~59岁患者的包皮过长标本中的触觉小体进行研究,观察和统计每个标本中的触觉小体的密度,并对包皮中触觉小体密度与年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单纯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从婴幼儿期逐渐增加,15岁包皮中触觉小体密度达到最高,25岁以后开始下降。统计分析证明男子包皮中的触觉小体的密度与年龄之间呈负相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r=-0.223,P=0.013。结论: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的发育与性成熟过程同步,其密度于15岁达到高峰,25岁以后触觉小体密度逐渐减少。包皮中触觉小体在男子性功能中极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皮 触觉小体 性成熟
下载PDF
全露型包皮中触觉小体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明波 姜海洋 +3 位作者 王固新 栾华 徐胜美 郭东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观察全露型包皮内板组织中触觉小体分布规律。方法收集全露型包皮标本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其内板组织中的皱褶区与光整区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和统计两处组织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观察全露型包皮内板组织中触觉小体分布规律。方法收集全露型包皮标本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其内板组织中的皱褶区与光整区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和统计两处组织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露型包皮皱褶区和光整区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3.28%和1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年龄接近的一组包皮过长比较,全露型包皮皱褶区触觉小体密度明显降低,而光整区却明显增多(P<0.05)。结论全露型包皮的光整区触觉小体密度较皱褶区明显升高。全露型包皮内板中触觉小体分布规律较包皮过长具有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露型包皮 触觉小体
下载PDF
猴指、趾腹内触觉小体的形态学比较并1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冠玉 王岩 +1 位作者 黄越 程飚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20期3011-3012,共2页
目的观察猴指、趾腹内触觉小体的特征,为足趾作为供区修复临床指尖缺损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切取猴指和趾腹部的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S-100蛋白染色,光镜观察结合图像分析检测触觉小体的形态和数量。临床对急诊手外伤指腹缺损的患者... 目的观察猴指、趾腹内触觉小体的特征,为足趾作为供区修复临床指尖缺损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切取猴指和趾腹部的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S-100蛋白染色,光镜观察结合图像分析检测触觉小体的形态和数量。临床对急诊手外伤指腹缺损的患者,选取其脚趾腹侧全厚皮,植于创面,半年后复诊。结果猴指、趾腹内真皮乳头含有大量的触觉小体,其数量分别是(0.93±0.4)/mm和(0.92±0.4)/mm,小体的大小分别是(20~136±2)μm和(18~141±2)μm。在形态、数目和大小上,两种皮肤类型中的触觉小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上植于手指尖腹部的来自自体趾腹的全厚皮成活良好。数月后复诊,感觉功能恢复较佳。结论指尖的皮肤与脚趾主要的感觉小体结构十分近似,足趾可作为指尖皮肤缺损修复时一个理想的皮肤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指 趾腹 触觉小体 形态学比较 临床报告
下载PDF
未松解包茎内板触觉小体的观察
12
作者 郭东 徐胜美 +2 位作者 姜海洋 谭明波 栾华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5-16,20,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未松解包茎内板触觉小体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不同年龄粘连性包茎标本5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每例包皮内板皱褶区、粘连区中触觉小体密度,并对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岁前触觉小体密度在粘连区与皱褶区差异...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未松解包茎内板触觉小体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不同年龄粘连性包茎标本5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每例包皮内板皱褶区、粘连区中触觉小体密度,并对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岁前触觉小体密度在粘连区与皱褶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岁后粘连区中触觉小体明显下降,而皱褶区仍具有较高水平。结论性成熟前后未松解包茎内板触觉小体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粘连区触觉小体在性成熟后消失表明该区域触觉小体可能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松解包茎 包皮内板 触觉小体
下载PDF
猴手指神经皮下再植触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形态学动态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飙 陈绍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7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植入术后,游离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的再生过程.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感觉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的再生形态和比例观察.结果:正常皮肤内触觉小体分布广泛,神经末梢均匀分布,失神经后8个月仅在皮下有少量神... 目的:研究神经植入术后,游离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的再生过程.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感觉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的再生形态和比例观察.结果:正常皮肤内触觉小体分布广泛,神经末梢均匀分布,失神经后8个月仅在皮下有少量神经纤维.而神经埋置术后1个月可有纤维再生.至5个月逐渐恢复正常.触觉小体的再生开始于神经植入后3个月.12个月时已达90%.结论:神经植入术有利于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游离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Meissner小体的退变与再生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巍 吕荣 +1 位作者 陆裕朴 胡蕴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76-27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Meisner小体的退变与再生过程,以评价修复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恢复感觉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恒河猴的示,中,环,小指随机分成四组,切断指神经后第8,12,30,50周光镜观察Meissner小体退变过... 目的:通过观察Meisner小体的退变与再生过程,以评价修复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恢复感觉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恒河猴的示,中,环,小指随机分成四组,切断指神经后第8,12,30,50周光镜观察Meissner小体退变过程;第12、30周修复神经,修复后50周观察再生情况.结果:Meissner小体在失神经30周基本完全退变.12周修复组再生神经纤维可以重新长入残存的小体,使其恢复基本结构.30周修复组新生的神经纤维以游离神经末梢的形式恢复感觉功能.但是不能形成新的Meissner小体.结论:实验结果为修复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退变 再生 meissner小体
原文传递
神经植入猴失神经手指后触觉小体溃变与再生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学拥 陈绍宗 +3 位作者 李跃军 程飚 陈辉 曲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93-198,共6页
目的观察猴自体神经植入后,皮肤触觉小体的变化。方法手术解剖出猴手指的两条指神经,切断制作猴手指失神经模型,其中切除一条指神经,另一条指神经重新植入失神经手指。分别在术后1、3、5、8及12个月切除指腹的皮肤在电镜下进... 目的观察猴自体神经植入后,皮肤触觉小体的变化。方法手术解剖出猴手指的两条指神经,切断制作猴手指失神经模型,其中切除一条指神经,另一条指神经重新植入失神经手指。分别在术后1、3、5、8及12个月切除指腹的皮肤在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失神经1个月时触觉小体内的神经末梢已有溃变,触觉小体的基本结构无明显改变;3个月时轴突消失,触觉小体的体积开始萎缩;5个月时神经结构消失,膜细胞及其膜板亦开始改变;8个月时触觉小体内胶原纤维含量逐渐增多;12个月时触觉小体内膜结构与膜间基质完全消失,被胶原纤维代替。神经植入术后3个月时触觉小体周围开始有无髓神经纤维出现,并向触觉小体内部生长;5个月时已有部分触觉小体获得神经支配;8个月时大部分触觉小体获得神经支配,且触觉小体尾端开始有幼稚有髓神经纤维出现;12个月时未发现失神经支配的触觉小体。结论植入的感觉神经可通过再支配原有的溃变触觉小体和再生出结构简单的触觉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神经皮肤 触觉小体 神经再生 神经植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