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脏伤害性刺激诱导的大鼠延髓内Fos表达 被引量:28
1
作者 陈良为 饶志仁 施际武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用抗Fos蛋白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两种内脏(胃肠道和心脏)伤害性刺激诱导的大鼠延髓Fos表达情况及其与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延髓中段和... 用抗Fos蛋白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两种内脏(胃肠道和心脏)伤害性刺激诱导的大鼠延髓Fos表达情况及其与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延髓中段和尾段的孤束核、腹外侧区以及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内;在抗Fos和抗TH的双重免疫染色切片上,见到许多Fos阳性神经元的胞浆同时呈TH样免疫反应阳性(Fos/TH双重阳性细胞),计数结果证明Fos/TH细胞占TH阳性细胞总数的50%以上,提示延髓内脏带半数以上的儿茶酚胺神经元参与对内脏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 伤害性刺激 延髓 FOS 癌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Role of the area postrema of medulla oblongata in the regulation of canine interdigestive migrating motor complex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礼建 周吕 田瑞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84-388,共5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area postrema (AP) of the medulla oblongata on gastrointestinal interdigestive 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 and the plasma motilin level. METHODS: Interdigestive MMC activiti...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e area postrema (AP) of the medulla oblongata on gastrointestinal interdigestive 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 and the plasma motilin level. METHODS: Interdigestive MMC activities of the antrum and duodenum were recorded by strain gauge implanted on the serosa of 8 conscious dogs. A cannula was intubated in femoral vein for motilin injection. The plasma motilin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by RIA. We observed: (1) normal interdigestive MMC activity and fluctuations in plasma motilin concentration; (2) the effects of electrically damaging the AP on MMC activity and plasma motilin level; (3) wheth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motilin could induce phase III contractions after the AP was destroyed. RESULTS: (1) Typical interdigestive MMC with phase I, II, III, and IV was recorded in normal dogs. Phase III was concurrent with the peak of plasma motilin level. (2) In damaged AP dogs, antroduodenal interdigestive MMC contractions were suppressed; cyclic, phasic and migratory pattern of MMC was disrupted. Plasma motilin concentration was decreased.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motilin could not induce phase III contractions. CONCLUSIONS: The area postrema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is mediated by motilin, on the regulation of interdigestive M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s DOGS Fourth Ventricle medulla oblongata MOTILIN Myoelectric Complex Migrating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STOMACH
原文传递
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犬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作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礼建 周吕 田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64-768,共5页
目的 探讨延髓最后区对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的影响。方法 应用 8只犬进行慢性实验 ,在胃窦和十二指肠浆膜埋植应力传感器记录胃窦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运动。在一侧股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插管供注射外源性胃动素。用放射... 目的 探讨延髓最后区对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的影响。方法 应用 8只犬进行慢性实验 ,在胃窦和十二指肠浆膜埋植应力传感器记录胃窦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运动。在一侧股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插管供注射外源性胃动素。用放射免疫法 (RIA)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观察 :(1)消化间期正常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浓度变化 ;(2 )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3)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外源性胃动素启动MMCⅢ相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 (1)正常犬消化间期出现典型的Ⅰ、Ⅱ、Ⅲ、Ⅳ相MMC。MMCⅢ相与血浆胃动素释放高峰同步发生。(2 )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后 ,胃窦和十二指肠MMC的收缩运动明显抑制 ,MMCⅠ相延长 ,Ⅱ、Ⅲ相明显缩短 ,失去了损毁前MMC周期性、时相性和移行性的特点 ,血浆胃动素浓度明显降低 ,外源性静脉注射胃动素不能启动MMCⅢ相收缩。结论 延髓最后区对消化间期MMC的周期发生和移行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其作用途径与胃动素介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 消化生理学 胃动素
原文传递
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楠 张立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7-811,共5页
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常见,表现为误吸、咽部残留和食管上括约肌开放不良。根据梗死的部位能够初步判断吞咽障碍是否存在及其严重性,延髓头端、背侧、外侧梗死更易引起吞咽障碍。高分辨率测压能够了解咽部及食管上段结构的生物力学特点,... 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常见,表现为误吸、咽部残留和食管上括约肌开放不良。根据梗死的部位能够初步判断吞咽障碍是否存在及其严重性,延髓头端、背侧、外侧梗死更易引起吞咽障碍。高分辨率测压能够了解咽部及食管上段结构的生物力学特点,联合吞咽造影检查能够对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从而指导康复治疗。姿势代偿、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球囊扩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延髓 吞咽障碍 康复 评定 综述
下载PDF
Morphology of the medullary visceral zone 被引量:12
5
作者 Zhiren Rao Gong J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1期1-10,共10页
Since 1990, a series of studies on rats, monkeys and human foetus showed that an arcshaped zone is present in the middle-caudal segment of medulla oblongata, running from the dorsomedial part to the ventrolateral part... Since 1990, a series of studies on rats, monkeys and human foetus showed that an arcshaped zone is present in the middle-caudal segment of medulla oblongata, running from the dorsomedial part to the ventrolateral part and passing through the reticular formation. It was named the medullary visceral zone (MVZ). The MVZ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various techniques (Golgi method, Nissl metho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in situ hybridization method, triple labelling method, neurophysiological method, etc. ), and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MVZ have been preliminarily understood. It is proved that the medullary life center is located in MVZ.An introduction and some comments are given on the location of MVZ, its shape and extent, cytoarchitecture, and chemicoarchitecture, afferent and efferent fiber connections and their functions, and its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ullaRY VISCERAL ZONE medullaRY life CENTER medulla oblongata.
原文传递
斜坡枢椎角的正常值及其与延髓脊髓角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田伟 安岩 +4 位作者 李加宁 刘亚军 吴昕峰 吕艳伟 曾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6-310,共5页
目的获取斜坡枢椎角的正常值范围,并探讨其与延髓脊髓角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颈椎CT检查未见颅颈交界区外伤、疾病及先天性畸形的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225例,于CT片上齿突面积最大的平面测量... 目的获取斜坡枢椎角的正常值范围,并探讨其与延髓脊髓角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颈椎CT检查未见颅颈交界区外伤、疾病及先天性畸形的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225例,于CT片上齿突面积最大的平面测量斜坡枢椎角,斜坡枢椎角定义为斜坡平面与枢椎椎体后缘之间的夹角;其中117例行颈椎MR检查,于MRI片上分别测量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延髓脊髓角定义为上颈髓腹侧与延髓腹侧之间的夹角。应用回归分析评价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的相关性。影像学测量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用Pacs测角软件进行,测量精度0.01°。测量工作由两位高年资脊柱外科医生分别独立完成,取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结果225例患者的斜坡枢椎角为13).52°~172.16°,平均156.93°±6.53°;不同性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斜坡枢椎角的95%置信区间为(145.10°,170.19°),女性斜坡枢椎角的95%置信区间为(142.67°,168.47°);不同年龄组间(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与及ET测量的斜坡枢椎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例患者的延髓脊髓角为130.38°±168.75°,平均154.17°±6.54°,95%置信区间为(141.35°,166.99°);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存在线性正相关(r=-0.95,P=0.007)。结论男性斜坡枢椎角正常值为145.10°±170.19°,女性斜坡枢椎角正常值为142.67°~168.47°;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呈正相关,斜坡枢椎角正常范围可作为术中复位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窝 枢椎 延髓 脊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常文广 刘鹏 高绚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01-503,共3页
目的分析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例患者和国内报道的1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资料,对1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表... 目的分析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例患者和国内报道的1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资料,对1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多为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的四肢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深浅感觉异常,偏瘫,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系列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双侧延髓内侧高信号,类似"心型"外观。结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罕见,预后差,易误诊,对于四肢瘫患者,临床医师应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多开拓临床思路,尽早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将有助于临床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延髓 四肢麻痹 吞咽障碍 呼吸功能不全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延髓综合征与延髓梗死 被引量:12
8
作者 翁穗青 刘建荣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07-512,共6页
延髓综合征是由延髓病变引起的以同侧脑神经受损症状合并对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或偏瘫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延髓梗死为延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熟悉延髓综合征将对延髓血管病的诊治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脑干梗死 延髓 基底动脉 椎动脉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与影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可 赵冬雪 +3 位作者 李尊波 马浩钧 郭丹 胡细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5-258,271,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其中1例患者伴... 目的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其中1例患者伴有呼吸衰竭。1例患者初期怀疑吉兰-巴雷综合征。"心"形、"Y"形及"V"形高信号为其典型的MRI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特征。结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为临床少见的后循环缺血病变,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及漏诊。MRI扩散加权成像为其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延髓 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六例的诊治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凌 凌锋 +7 位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李慎茂 李萌 吉训明 陈立华 吴浩 莫大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探讨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 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 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 目的 探讨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 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 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 至10年。 结果 术后椎动脉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影消失。3例患者症状逐渐缓 解,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未见复发;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死于术 后肺部感染。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直视下切除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疗效较栓塞治 疗更为确切。早期诊断并及时消除引起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保证脊髓静脉引流的通畅,是获得 较好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区 硬脊膜动静脉瘘 颈髓 瘘口 患者 显微外科手术 脊髓 保证 复查 动因
下载PDF
延髓梗死11例患者MRI与临床特点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蕾 秦雪 +3 位作者 祁俐 赵奕楠 陈晏 何志义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患者MRI病灶部位与临床表现特点的关系。方法总结1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照MRI结果对梗死病灶进行定位,讨论病灶部位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延髓外侧梗死5例,延髓内侧梗死6例(其中双侧梗死2例);延髓外侧梗...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患者MRI病灶部位与临床表现特点的关系。方法总结1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照MRI结果对梗死病灶进行定位,讨论病灶部位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延髓外侧梗死5例,延髓内侧梗死6例(其中双侧梗死2例);延髓外侧梗死常见症状是言语不清、眩晕、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面部麻木,延髓内侧梗死常见症状是肢体瘫痪、言语不清;延髓外侧梗死常见体征是构音障碍、感觉障碍、Horner征及面瘫,延髓内侧梗死常见体征是肢体瘫痪、周围性舌瘫。结论不同病灶部位的延髓梗死患者症状、体征各异,借助MRI可帮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延髓 磁共振成像 麻痹
原文传递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延髓、脊髓及胃黏膜组织P物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松林 岳滢滢 +1 位作者 邢颖 李明珠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16-3120,共5页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延髓、脊髓及胃黏膜组织P物质(SP)表达的影响,部分揭示该方改善抑郁状态与胃肠功能作用中的SP调节机制。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模型组、百优解组及疏肝和胃汤大、小剂量组。采用慢性心...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延髓、脊髓及胃黏膜组织P物质(SP)表达的影响,部分揭示该方改善抑郁状态与胃肠功能作用中的SP调节机制。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模型组、百优解组及疏肝和胃汤大、小剂量组。采用慢性心理应激加孤养法制作抑郁模型,共计造模4周。在第3周,百优解组及疏肝和胃汤大、小剂量组分别予以0.36mg·kg-1·d-1、20、10g·kg-1·d-1给药,生理盐水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每天分2次灌胃。在第4周结束后,使用内固定法取大鼠延髓迷走神经背核部位的脑、胸髓(T6-T8,根据脊神经定位)及胃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上述部位SP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延髓、脊髓中SP含量明显升高,胃黏膜SP含量明显下降(P<0.01);治疗2周后(造模第4周),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和胃汤大、小剂量组和百优解组大鼠延髓、脊髓组织中SP含量明显下降,胃黏膜SP含量明显上升(P<0.05,P<0.01);其中,疏肝和胃汤大剂量组与百优解组脊髓中SP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延髓与胃黏膜中SP含量与百优解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肝和胃汤可能是通过降低延髓、脊髓中SP的表达,升高胃黏膜中SP的表达,双向调节"脑(延髓)-脊髓-胃"脑肠轴通路中SP的含量,达到改善抑郁状态与胃肠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延髓 脊髓 胃黏膜 疏肝和胃汤 P物质
原文传递
1H-MRS观察帕金森病患者延髓及黑质代谢 被引量:9
13
作者 麻少辉 张明 +3 位作者 Netra RANA 康蓓 刘丽华 屈秋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采用1H-MRS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延髓及患侧黑质中主要代谢物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选取PD患者17例(PD组),正常对照17名(正常对照组)。采用Philips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单体素1H-MRS技术,选取延髓及患侧黑质作为感兴趣... 目的采用1H-MRS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延髓及患侧黑质中主要代谢物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选取PD患者17例(PD组),正常对照17名(正常对照组)。采用Philips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单体素1H-MRS技术,选取延髓及患侧黑质作为感兴趣区进行MRS扫描,获取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峰下面积,计算NAA/Cr、Cho/Cr比值。结果 PD组延髓和患侧黑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A/Cr、Cho/Cr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D患者延髓NAA/Cr、Cho/Cr比值与临床指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D患者患侧黑质NAA/Cr比值与UPDRS评分(r=-0.686,P=0.007)及UPDRS运动评分(r=-0.724,P=0.004)显著负相关;Cho/Cr比值与UPDRS评分(r=-0.770,P=0.002)及UPDRS运动评分(r=-0.843,P<0.001)呈显著负相关。患侧黑质处NAA/Cr、Cho/Cr与H&Y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697、-0.715,P=0.012、0.009)。结论 采用1H-MRS检测延髓及患侧黑质NAA、Cho尚不能作为诊断PD的手段。检测患侧黑质代谢物改变能够反映患PD者病情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波谱 延髓 黑质
下载PDF
立体学在分析人延髓脑桥毛细血管网密度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恩潭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1-63,共3页
采用立体学方法对5例人延髓脑桥毛细血管密度作了观测。结果表明:核团的血管比纤维束的丰富;血管密度高的核团包括了脑桥核、下橄榄核簇等与小脑相连系的核团,及楔束核、上橄榄核和展神经核;纤维束中以被盖中央束的血管密度最高。
关键词 延髓脑桥 毛细血管网 立体学
下载PDF
Salusin-α在尾端延髓腹外侧区的心血管效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浩旭 鲁彦 +1 位作者 刘江静 黄玮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473-1477,共5页
目的 Salusin-α在大鼠尾端延髓腹外侧区(caudal ventrolateral medulla,CVLM)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尚不清楚。本实验主要探讨salusin-α在麻醉大鼠尾端延髓腹外侧区的心血管效应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1只,其中25只大鼠... 目的 Salusin-α在大鼠尾端延髓腹外侧区(caudal ventrolateral medulla,CVLM)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尚不清楚。本实验主要探讨salusin-α在麻醉大鼠尾端延髓腹外侧区的心血管效应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1只,其中25只大鼠单侧尾端延髓腹外侧区注射不同剂量salusin-α(0.04~4 pmol)或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fluid,aCSF),观察salusin-α对大鼠血压和心率产生的影响。36只大鼠分别预先在尾端延髓腹外侧区给予人工脑脊液、非选择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犬尿希酸(kynurenic acid,Kyn)、毒蕈碱受体(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atropine)、烟碱能受体(N受体)阻断剂六烃季铵(hexamethonium,Hex)或在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用人工脑脊液/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蝇蕈醇(5 pmol)预处理,观察对尾端延髓腹外侧区内salusin-α心血管效应受体机制。结果在尾端延髓腹外侧区单侧微量注射salusin-α产生剂量依赖性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作用。尾端延髓腹外侧区预先注射犬尿希酸(1 nmol)或六烃季铵均不影响尾端延髓腹外侧区微量注射salusin-α产生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效应(P>0.05)。预先在尾端延髓腹外侧区微量注射阿托品或在头端延髓腹外侧区预先注射蝇蕈醇均能有效阻断salusin-α(4pmol)在尾端延髓腹外侧区产生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效应(P<0.05)。结论 Salusin-α在大鼠尾端延髓腹外侧区产生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作用可能由尾端延髓腹外侧区内M胆碱能受体介导,通过抑制头端延髓腹外侧区内前交感神经元活动产生的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USIN 大鼠 延髓 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尾端延髓腹外侧区 前交感神经元
原文传递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三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6
作者 方嵘 吴斌 +1 位作者 邓伟平 王晓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2-518,共7页
目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易误诊,本研究总结其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经验,以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3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分别... 目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易误诊,本研究总结其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经验,以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3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分别以急性脊髓炎样表现发病(快速进展性四肢瘫,1例)、顽固性呃逆发病(1例)、偏侧肢体麻木乏力首发伴舌下神经瘫(1例)。头部MRI显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早期MRI未见梗死灶)。2例因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或症状不典型而误诊(例1、例2)。予以抗栓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急性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易误诊,明确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及头部MRI检查,应早期准确诊断,及时予以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鉴别要点主要为是否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有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治疗是否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 脑梗死 脑血管障碍
下载PDF
咪达唑仑对大鼠慢性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时文珠 徐美英 +1 位作者 孙庆文 于新凯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86-990,共5页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及延髓腹外侧区心血管中枢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50-200 g,行心理应激训练:先经7 d适应期(25 min/d暗盒适应)后,进入7 d复合应激期(给...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及延髓腹外侧区心血管中枢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50-200 g,行心理应激训练:先经7 d适应期(25 min/d暗盒适应)后,进入7 d复合应激期(给予不规则光-电刺激训练),最后进入1 d慢性心理应激期。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n=8),NS正常对照组和M正常对照组:在实验中仅接受25 min/d暗盒适应,分别于最后1 d暗适应前10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和含咪达唑仑1.5 mg·kg-1的生理盐水溶液1 ml;根据刺激前10 min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分为3组:安慰剂对照组、低剂量M实验组和高剂量M实验组,分别于刺激前10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含咪达唑仑0.75、1.5 mg·kg-1的生理盐水溶液1 ml。观察大鼠应激训练过程中行为的变化,实验结束后进行旷场行为测定并检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浓度,原位杂交法检测延髓腹外侧区心血管中枢ET-1 mRNA的表达。结果与两正常对照组相比,安慰剂对照组行为评分增高,实验结束探查行为次数减少,ACTH和CORT浓度增高,延髓腹外侧区ET-1 mRNA表达下调;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高剂量M实验组行为评分降低,低剂量和高剂量M实验组ACTH和CORT浓度均降低,ET-1 mRNA的表达均上调。结论咪达唑仑可减轻慢性心理应激引起的大鼠行为及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并一定程度地抑制慢性心理应激诱发的延髓腹外侧区ET-1 mRNA的表达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应激 心理学 内皮缩血管肽1 延髓
原文传递
针刺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延髓抗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嫘 郑婕 +2 位作者 徐建超 孟智宏 申鹏飞 《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2期50-53,共4页
目的:研究针刺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血压的影响,从中枢延髓抗氧化酶角度探讨针刺人迎穴的降血压机制。方法:将30只16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电针组、针刺组、模型组,每组10只;以10只16周龄雄性京... 目的:研究针刺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血压的影响,从中枢延髓抗氧化酶角度探讨针刺人迎穴的降血压机制。方法:将30只16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电针组、针刺组、模型组,每组10只;以10只16周龄雄性京都Wistar大鼠(Wistar-Kyoto rats,WKR)作为空白组。电针组和针刺组连续干预28天,每日针刺1次;模型组和空白组进行与实验组相同时间、同等程度的抓取。监测干预前及干预第28天大鼠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延髓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的含量。结果:干预28天后,电针组和针刺组的收缩压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的收缩压低于针刺组的收缩压(P<0.05)。模型组SOD、CAT、T-AOC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针刺组SOD、CAT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SOD、CAT、T-AOC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但均未达到空白组水平。结论:针刺人迎穴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同时针刺人迎穴对SHR大鼠延髓SOD、CAT,T-AOC的含量有良性调节作用,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可能是针刺降血压反应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自发性 针刺 人迎穴 延髓 抗氧化酶 大鼠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球囊固定动脉法延髓神经血管压迫建立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沈加林 陈克敏 +3 位作者 许建荣 罗其中 张晓华 李善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73-775,共3页
目的 探索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方法 在影像学成像技术指导下利用球囊固定动脉法在延髓左侧腹外侧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根入脑干区 (REZ)形成神经血管压迫来建立犬高血压动物模型。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术前、术后 1h、2周、4周及 ... 目的 探索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方法 在影像学成像技术指导下利用球囊固定动脉法在延髓左侧腹外侧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根入脑干区 (REZ)形成神经血管压迫来建立犬高血压动物模型。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术前、术后 1h、2周、4周及 6周动脉血压和心率。结果 高血压组犬术后 4个阶段所记录动脉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动脉压 (MAP)及心率 (HR)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 ,其中SBP分别于术后 1h、2周、4周及 6周升高 2 7 3%、2 6 1%、2 5 4 %、2 7 4 % ,DBP升高分别为 18 8%、2 0 8%、2 0 0 %、2 0 2 % ,MAP升高分别为 2 4 2 %、2 4 1%、2 3 2 %、2 4 8% ,HR升高分别为34 9%、2 6 7%、2 6 9%、2 6 1%。经统计学方差分析 ,高血压组犬模型建立前后SBP、DBP、MAP及HR等指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F值分别为 9 0 4 4、12 6 79、11 30 6、16 5 36 ,P值均 <0 0 0 1) ;而对照组犬模型建立前后SBP、DBP、MAP及HR等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F值分别为 0 0 6 8、0 173、0 10 9、0 0 10 ,P值均 >0 0 5 )。结论 延髓左侧第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固定动脉法 延髓神经血管压迫 动物模型 实验研究 高血压
原文传递
电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对应激大鼠延髓内脏带内Fos和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秦明 黄裕新 +3 位作者 王景杰 段丽 曹荣 饶志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19-821,共3页
目的探讨延髓内脏带(MVZ)中即刻早期基因Fos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针刺足三里穴保护应激大鼠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电针组,每组8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Fos和GFAP在... 目的探讨延髓内脏带(MVZ)中即刻早期基因Fos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针刺足三里穴保护应激大鼠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电针组,每组8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NTS)、迷走神经背运动核(DMV)中的表达并计算各组的溃疡指数(UI)。结果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主要位于延髓内脏带内NTS、DMV中。应激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UI明显上升(P<0.01),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大量表达。电针组与应激组比较,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的表达下调,UI下降(P<0.01)。结论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延髓内脏带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穴位 基因 fos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应激 延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